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阿拉伯数字,再加各种数学符号。

    …

    &




第四百七十六章 丫鬟们
    温馨的日常在下午时被打断,美食镇那边出了事,要陈夕凤过去处理。

    “哎呀,每天处理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我都快烦死。”陈夕凤有点发脾气的将铅笔丢在书桌上。一头盘起来的乌发上步摇摇晃着,明珠生韵,美丽无端。

    张昭好笑的看着书桌后坐着的陈夕凤。鹅蛋脸,丹凤眼,琼鼻,粉薄的嘴唇,组成一张妩媚的美人脸。她今天穿着珍珠白的棉袄,头戴珠玉,越发凸显的她明艳动人。

    婉儿受他的影响,发髻上一般只佩戴一只金簪或者步摇、金钗或者其它。

    金凤这里怎么漂亮怎么来。有一种很美艳的风情,而最终都是化作她妩媚入骨的魅力的一部分。

    陈夕凤仰着美人脸,娇声道:“老爷,奴家不想去。”这是在撒娇了。

    张昭倚在书桌上,捏捏她的脸,道:“赶紧去赶紧回来。权当学习中的休息。我今天都在家里。”

    他一般都是喜欢和妻妾之间,“你我”或者昵称相称,但金凤自正月十三日把她接回来,就自称“奴家”。其实这才是明代标准的妾室或者小娘子的自称。

    他知道这是金凤对他的感情已到浓烈之时。她看似妩媚入骨,但实则是很保守、传统的女孩。愿意遵从世俗的传统,以奴自称。对他完全的敞开心扉。

    她在这份感情中,将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颇有一点“纵被无情弃,不能羞”的意思。

    但他怎么舍得她回来才三天,他就宠了她两次。他其实也挺喜欢她的。不仅仅是爱她的容颜,也喜欢她的性情。这真的是有一点谈恋爱的感觉。这是其她女子未曾给他的感触。

    …

    陈夕凤无奈的出门。马车到前院的庭院中,张昭把她送到马车前,给她一个拥抱,低下头,一分钟后再送她上马车。

    她的侍女浮萍、柳二姐要跟着一起去。浮萍身姿修长,容颜靓丽,一米七的身高,轻轻的推一下柳二姐,道:“小浪蹄子,你先。”

    张昭好笑,把含羞带俏实则很愿意给他的柳二姐一套“送别”流程走完,送她进到华美的马车中,笑着看着浮萍。

    浮萍看一眼身侧被白雪覆盖的屋舍,围墙,低着头,磨磨蹭蹭的走到张昭面前,道:“老爷…,你快点。”

    张昭禁不住笑起来,规规矩矩的给她一个拥抱,扶着她的手臂,送她上车,临走时,探头上去,故意道:“小娘子,我迟早要看回来的。”

    浮萍当然知道张昭说的是什么。这是和她们几个丫鬟玩笑的话。他刚和她家小姐成婚时,恋奸情热,啊,不是,蜜里调油时,他和小姐洗浴更衣,都是她们四个丫鬟服侍的。他的身材,她们都知道。

    堂小姐和表小姐那不必说,第二天就给他吃到肚子里去。二姐这小浪蹄子早就是芳心暗许。她就偏不想。

    “无耻。”浮萍本能的就想瞪张昭一眼。她和金凤混的久,羞恼时也会发脾气。只是这一眼看过去,配合着她发烫的俏脸,早没什么犀利感,完全是另外一种意思。

    “哈哈。”张昭禁不住仰头一笑,心中畅快。他其实在“吓唬”、逗弄这小妮子,不会真的对她乱来。

    挥挥手,目送马车离开。

    …

    …

    “得了,你们凤姐姐都走了,咱们做什么”张昭带着陈初静、薛云梦两个美妾往屋里走。

    正房这里空荡荡的。初十时,他带着朱厚照去燕园赏景,回来和娇妻美妾们一说,她们倒上心。

    上午的时候听家里的小丫鬟们说,王小娘子雅兴大发,牵头请婉儿、方晶她们去燕园的亭子里赏雪。

    &nb



第四百七十七章 日常
    宁瑶的住处在正房旁边精美的小暖阁中。她和冯夕夕住在这里。略显拥挤。

    冯夕夕那俏丫鬟跟着婉儿出去了。家里的两个小丫鬟在照顾她。

    张昭三人进来时,正好遇着慕容雪来探望她。慕容雪坐在床边和她闲扯。

    话题是“音律、歌舞”。

    两个人谈的挺投机的。

    慕容雪原本是西北知名的琴艺大家,她在曲艺上的造诣高于宁瑶在舞蹈上的水平,还能指导她几句。不过,她性格柔弱,说话又温柔、讲技巧,很讨人喜欢。

    “老爷…”薛云梦抿嘴轻轻的一笑,低声轻喊一句。

    张昭就叹口气,道:“梦儿,我和金凤、你们聊天的内容对比之下显得太低端啊。”

    陈初静家里是平江伯府陈家的族人。在陈夕凤成为国泰商行北直隶玻璃总代理之前,陈家的日子都过的一般。

    平江伯陈锐早年混的还可以,但是他一个武勋,又不是那种大地主,能有多少钱而弘治十三年之后就从云端跌落。族人们的日子更是凄惨。

    而相比于陈初静,家里经商境况还不错的薛云梦就父母养的更像明代的富家小姐。

    上午时张昭教陈夕凤识文断句,陈初静也跟着学,而薛云梦则是端茶倒水。她早就博览群书。

    所以,这会儿她更能体会两者在文学水平上的差距。

    张昭这边说着话,正在和陈初静打招呼的慕容雪、宁瑶都看到张昭。慕容雪赶紧起身行礼,道:“见过少爷。”

    见宁瑶要挣扎着起身,张昭赶紧快走两步把她拦下来,道:“你安心躺着。别我来一趟你这风寒感冒还要加重。哦,御医开的药吃了吗”

    宁瑶手撑着刚起来,就给张昭拦住。心里因感染风寒带来的低落情绪略微好转起来。

    “嗯,吃过了。”宁瑶的声音带着很重的鼻音。

    张昭坐在慕容雪让出来的位置,鼓励道:“按时吃药,良药苦口利于病。”

    对于中医,张昭还是非常支持、认可的。这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国的人口为何能够在战乱一平定之后就能迅速的上升除开我们固有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外,就是有中医的保护。

    试问,同时代的西方的医学在干什么

    被吹爆的全人类文明灯塔国,其最伟大的大统领怎么死的知道吗放血疗法。

    所以,中医是在漫长的时间中,用实践证明过自己是有效的医术。而中国的八所中医药大学却被一个非政府组织除名,不予认可。这本质上是医术的争论吗

    不是。是打压中国。打压我们的文化自信。

    要认识到西医在大多数医学领域的领先。我们理所当然的拿来用。但是,用西医的领先去否决中医的合理性,这是什么思维,什么逻辑就是欺负人呗。

    中医在某些疾病上还是有优势的吧只是说比较起来,其领先的领域没有西医那么多。但是,只要有用,就都拿来用。凭什么我们不能用西医,研究西医又凭什么我们不能发展中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张昭叮嘱宁瑶注意事项,帮她把被子压好。病中的俏丫鬟乖巧的点头,浑身暖洋洋的。

    慕容雪心中一阵黯然,悄然的从暖阁里离开。

    张昭看着她的背影,感受到她的疏离、冷淡。和在开平时完全是两个模样。禁不住苦笑着摇头,女人心,海底针。不管是多大年纪,都是如此。

    拿着茶杯小口抿着。心里琢磨着医学的事。其实,京城、开平很显然都要设立医院,为大明百姓提供更好的医疗条件。而这会促使人口的爆发。

    这是他所急需的。

    美洲虽然被大航海发现。但是三种高产的粮食作物:土豆、玉米、红薯流传到大明来,不知道要何年何月。他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精耕细作”。

    而建立完善的医疗体系,培育更多的医生,这是一条路子。要赶紧动起来。

    宁瑶中午时已经睡过,这时有点精神头,低声道:“少爷,你去把雪姐姐请回来啊。不然她回去肯定要哭的。”

    十七岁的小娘子,不仅仅是容貌娇艳、靓丽,更是蕙质兰心,心思剔透。

    她知道



第四百七十八章 交锋(一)
    小雪飘飞。到第二天才停。

    京城西,离城十二里的白马书院中,两名老年儒生正在书院内湖畔旁的小亭中对酌。

    童子四五人在亭内外伺候。

    这两名老儒生,一人正是前工部主事余籍余夫子,此刻的文学报主编之一。

    另外一人是白马书院的山长(院长),唐宽,成化二年的进士,大儒薛瑄的弟子。在北直隶的士林中颇有威望。

    前段时间质疑张昭“挑衅”儒学的声浪,就是从白马书院这里开始的。

    白马书院是京中著名的私人书院,不仅仅是教授生员学问,更常有落地的举人在此研习。

    当然,这里的学问是程朱理学。

    余夫子和唐宽是老相识,有些交情。所以,他能写荐书,推荐张昭的前长随张泰平来白马书院就读。

    当然,张泰平连童生都不是却能顺利入学,关键在于他拥有着过目不忘的本事。

    自余夫子来京担任文学报主编后,便立即和唐宽走的越来越近。河东派需要在京师中有一个发声的渠道。坚持文言文写作的文学报,就很符合他们的要求。

    寒风呼啸,亭中煮酒小酌。

    余夫子道:“栗夫兄,明日便是御前会议啊。张昭诸多的新政都要确定、落实。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变故”

    唐宽六十多岁,须发皆白,高深莫测的一笑,道:“且看吧。”

    即便有谢阁老的言语压下来,但是事关儒教生死存亡,他们不惜一切代价都要阻拦张昭推行他的理念。

    谁知道这里面又包含着多少门道呢

    至少在报纸刚开始出来时,朝堂的言官可不会料到他们的权限会被削弱到这个地步。

    报纸和御前会议相加,科道言官们现在对国家大事的影响力急剧下降,目前都快只剩弹劾人、纠察的功能。

    他很重视张昭这个冒出来的“对手”。那一句“岂让儒冠误此生”,对他的刺激非常大。

    …

    …

    正月二十日,天晴,微风。

    因为春节,时隔一个月再一次召开的御前会议,汇聚着太多人的目光。

    主要是年前大胜朵颜三卫,大宁都司要重设、开发。还有金矿的发现等等。这次御前会议制定的国策会影响到方方面面的利益。

    会议地点是乾清宫西侧的一座宫殿中。牌匾名叫做:养心殿。

    养心殿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满清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于此。所以其大名鼎鼎。

    张昭给弘治皇帝一年进奉近五十万两白银。这年头一两白银的购买力还很强悍的。

    即便如今京师涌入大量的人口,弘治十六年正月的米价还是维持在0.6两银子一石的水准。

    大明朝的一石米等于94.4公斤,可以够一个人吃许久的。

    而弘治皇帝修便殿,内监里还养着大帮人呢。再分一点工程给基建商行。很快就把殿宇建起来。

    大明京师的舆论风暴一直就没停过。隔一段时间就是一个热点。皇帝修宫殿也就科道言官、庙堂诸公劝谏。并没有在报纸上引起什么风浪。

    毕竟,殿宇就在乾清宫的西边。只要来乾清宫面圣,大半的官员都能知道那边在干什么。

    但弘治皇帝虚心接受,坚决不改,他们能奈何

    直到今日,大臣们一个个的进入养心殿中,这才发现殿宇已经修建完成。

    宽敞的殿宇中,正殿是7间开,进深3间,布局与宫中传统的殿宇略有不同。类似于一个大的客厅。

    弘治皇帝的御座依旧是坐北朝南,居于上首。左右两侧就是一把把的官帽椅。这是给十几名朝堂重臣们坐的。椅子面



第四百七十九章 交锋(二)
    国泰商行是弘治皇帝的,这不能动。大明皇家银行是张昭个人的,这还不能动

    而户部尚书侣钟作为能臣,也并非是针对张昭。从户部尚书的职责而言,谁愿意把铸币权给一家私人银行

    一枚弘治银元差不多含银量是六钱,要当一两银子用,这里面是近四成的利润啊!

    这钱难道不应该归国库吗

    无论谁来当户部尚书,都不可能让张昭去赚这笔钱。当然,铸造技术只有皇家银行有。工部都没有。因此,需要和张昭谈一谈。这年头除非是被抄家,大臣们的私人财产还是受到保护的。

    所以,是否有人给侣尚书吹风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

    …

    刘健作为首辅,在此事上直接表态,斩钉截铁的道:“理当如此。”

    这就是张昭当日得罪刘首辅的后果的最直接体现。

    其实,一般而言,越是重要的人物在议事时其表态就越靠后。因为,如果他态度亮出来,结果事情是相反的走向,那对其声望是致命的打击。

    但此刻户部尚书侣钟高举“大义”之旗,刘健心中早有决断,因而直接亮出态度,摆明车马。这也是他观察重臣们谁和张昭走的近的机会。

    张昭一介武勋,在这样的场合当然是没有“小弟”的,事实上他就是年纪最小的人,时年十九岁。

    他只能亲自下场。

    张昭站起来,对首辅刘健拱手一礼,道:“阁老,户部当然应当拥有铸造弘治银元的权限。下官赞同。”
1...171172173174175...2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