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张昭吃一筷子皮蛋豆腐,说道:“殿下,这要分两步来说。第一,大明朝本身很富裕,但是内库和朝廷却并不富裕,原因何在”
这个问题,令朱厚照、刘瑾都深思起来。其余的像谷大用、马永成、张永几人并不关心这个问题。
刘公公本来就很聪明。他现在在抓住一切机会在学习。他将来是要做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人,对国事岂能搞的一点都不知道那不是让手下人蒙他
他虽然和张昭不对付(主要是竞争意识),但对张昭的水平还是认可的。
想想看,张昭从一介平民爬到如今的位置用了多久的时间就拿国泰商行来举例,他老刘坐在司礼监掌印的位置上,想要一年给皇帝找个四五十万两银子花花,都觉得困难。
张昭也没指望朱厚照、刘瑾回答,直接给出答案道:“土地兼并日益激烈,在籍百姓减少,所以赋税收不上来。
大明开国这些年积攒的财富都集中到20%的人手中。藏富于民不是这么个藏法。
所以,我建立国泰商行,和这些人直接竞争,收拢财富归
第四百七十三章 相思千千缕
张昭和朱厚照饮酒、“闲聊”一天的时间,其实是向朱厚照灌输他的一些理念。
特别是“财富观”。
譬如:国库和内帑的区别。天子每年有一百万两的金花银。这个银子和一些贡物,都是由单独的名目向百姓征收。这其实对皇室的声望非常不友好。
那么,为何不改为由国库给天子发工资呢大臣们当官拿俸禄,皇帝拿不得就是高一点嘛!
其次,贡物不要用进贡的方式。劳民伤财,吃相难看。比如明代给皇帝的贡物中有一种鱼,结果送到京师来都臭掉。
为何不用皇商采购的办法呢
流程其实差不多,但是披上一层采购的“白手套”,对皇室的名声就好听许多。有民愤回头把白手套干掉啊!借汝头颅一用,汝妻子我自养之。
再比如:内帑是天子的内帑,也是国家的内帑。否则,户部财政缺钱,天子到底补不补国家都是你老朱家的,你不补所以,历代明帝还是会用内帑去补国用的。
那么,这就延伸出一个问题。皇帝具备捞钱的动力,用什么办法去捞
答曰:少府啊!
所以,皇帝一定要有商号,就是要与“民”争利。否则一旦国家有事,你拿不出银子来,那问题就大了。
诸如此类种种,这为日后的改革奠定一定的基础。
下午四时许,眼看着湖光山色中波光粼粼,夕阳斜照,张昭送朱厚照一行出来。
朱厚照心满意足的挥挥手,道:“张昭,我走了。下次再来玩。”坐进马车,在一帮精锐禁卫的护卫下离开。
张昭目送。
这时,可以并行八辆马车的水泥大道上有一辆马车停着。似乎正等着他先走。
张昭目光扫过去。车夫旁边似乎坐着的是管家。他连忙下来,躬身行礼,恭敬的道:“小人见过伯爷。”
张昭略有些疑惑,“你是谁家的奴仆”
大明不兴欧洲贵族那一套,非要搞什么家徽之类的。张昭看这管家眼生的很,见他态度恭敬,顺口问一句。
管家道:“小人是武安侯府的奴仆。马车上是我家夫人,乃是美食镇陈掌柜的堂姐。小人年前在平江伯府见过伯爷一面。”
张昭点点头,知道是马车里谁。
当日,他和金凤交往,就是给她堂姐多管闲事的说闲话,结果金凤躲着他,还有些闲言碎语传出来,于是他把金凤给纳进房中。
他和金凤的感情其实还未升华到最后一步。但都已经纳妾,大美人当前,他当然是选择先上车后补票。
说起来,这事他还要落这位武安侯府旁系子弟的夫人一个小人情。过年时,他还听金凤说,这位夫人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
“你们先走吧。不必避让。我还有点事。”
“谢伯爷。”
张昭将这管家打发走,站在自己新府邸门口,脑子里过着组建文科大学和河东拍打擂台的事。
…
哲学这玩意,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像后世,唯物论,唯心论这两大流派争论不休。
所以说,要在哲学领域和程朱理学下属的流派:河东派争一个高下,那是扯淡的。
哲学如何区分流派就是要回答几个基本问题。譬如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1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即:是意识优先于物质,还是物质优先于意识2世界是可以认知的,还是不可认知的
而具体到大明朝的哲学思辨,那就是要回答独尊儒术之后,在儒家这千年以来的体系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张昭对此一无所知。要问他法家和儒家的区别,他还能扯几句。具体到这种层次的问题,他真不知道。
所以,不能从纯哲学的角度去打擂台,而是从经世致用这方面去斗争。
儒学有很大的弊端啊!比如,他在经济领域的表述完全是在扯淡。到明朝还有方孝孺这样的人喊井田制。
这就是属于极大的弱点。
所以张昭打算从经济学这方面去和儒学打擂台。其实,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是他另立新学,从根子上把儒学给毁掉。
要知道,在自然科学,儒学更加的脆弱,不堪一击。因为,自然科学有一个很牛逼的地方:它可以通过实验去验证定理。
譬如:初中物理学中的牛顿三大定律。这都是可
第四百七十四章 等待开会
时间过的飞快,转瞬之间元宵节就过去。张昭这几天都在家中休息,等待着年后第一次御前会议召开。
至于早朝,弘治皇帝现在基本就罢掉。时间已经是弘治十六年,弘治皇帝的身体早出现问题。
现在张昭推荐这个“御前议事”制度,合理的利用时间。他能偷懒当然就偷懒。
事实上,在原本的历史中弘治皇帝在执政末期就时常罢早朝。常常因此被大臣、言官劝谏。他都是听进去,但坚决不改。
唉,明代的早朝真不是人干的事。凌晨三四点就起来,五点开午门进场,七点钟退场,就是为走一个形式。何其之痛苦!
要说早朝有没有作用,当然是有的。否则,明太祖朱元璋这样的强人为何会这样设计制度
明太祖的政治能力那是毋庸置疑的。驱逐鞑靼,重整山河,复华夏衣冠。干出这样伟业的人,其政治能力在历代帝王之中绝对是名列前茅。
所以,明人敢吹牛逼说:历朝得国之正,无过于我朝太祖。
当然,明太祖杀功臣那也是真心狠,屡兴大狱。跟着这样的老板,还是很恐怖的。
回归正题。
早朝之作用。其一,用于君臣议事。这一条到弘治年间已经不存在。现在用的是阁臣票拟、司礼监批红这个文书程序。
议事,基本是弘治皇帝召见几名重臣就定下来。再就是经庭、或者武英殿的廷议。
而现在,张昭推荐弘治皇帝改变,已经统一为:御前议事会议。大约为三天或者一周召开一次。有紧急情况除外。
其二,仪式感。
这一条现在保留了。
张昭穿越前,网络上有一种文青一点的说法,叫做生活需要仪式感。早朝这事,大致有一个类比。
比如,大学时期各专业下面的班级常常混在一起上课,而且寝室也有混编的。
这和初、高中时期固定的老师、同学不同,和日后走入社会的人际关系也完全不同。
那么,如何体现出你们是一个班的学生
大学时,每个班都会配一个辅导员,相当于高中时的班主任。约莫每周就会召开一次班会。
而往往只有这个时候,一个班级的男女同学才会坐在一起,各个住的近或远的寝室才会凑在一起。然后,班主任、班干部通知各种班级里的事务。
评个优,说下考试成绩,宣布某个规定,提醒注意天气转凉等等。
啊,原来我们是一个班的同学。
这就会造成一种凝聚力。
而如果具体到朝政上,当然这人际关系比大学时期复杂的多,经常召集的群臣开会,一样的搞各种操作,自然而然的会培养出凝聚力。而这个凝聚力概括起来就是:国家!
所有,古人不是傻逼。搞的这么痛苦还要坚持下来当然是有原因在里面的。
而且朝会还属于礼仪的一种,历朝历代都会搞。但真正搞的像开“班会”一样,规定天天早朝,那就只有大明朝。
其三,稳定人心。
封建主义社会,天下的稳定往往是系于一人:皇帝。皇帝每天在奉天门的城楼上当着两千朝官的面吹风,这足可证明一件事:天子无恙。
如此,人心自然稳定。
当然,文官执掌朝政的年代,政治基本稳定。看宋明两朝,基本没有太子造反,或者皇子夺位这种事。正德皇帝死后,天子之位空悬三十七天,天下都无事。
…
弘治皇帝现在执行“御前议事”制度,基本是正在逐渐的替代早朝、以及各种议事制度。
效果当然是非常好的。其一,覆盖早朝、各种议事的职能。其二,提高效率。
而这对弘治皇帝的身体也有好处。他属于常年熬夜、早起把身体给熬垮的。
张昭前两天公开上奏章,建议翰林学士列席“御前会议”。这两天京中的报纸都吵成一团。
 
第四百七十五章 中国数学
耍着夫妻间的花枪吃过早饭,张昭亲自在房间里教授着陈夕凤“识文断句”。
陈夕凤因为庶出,又是女子,根本没有怎么读书。
程朱理学有一个很扯淡的原则: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又是要大加批评的观点。臭名远扬!
张昭直接拿着今天的《真理报》的头条社论文章教陈夕凤。那是他写的,“论普及数学的必要性”。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石。
其实中国古代的数学一点都不落后,相反还是非常先进的。儒家的君子六艺中就包含数。说句实话,秀才相公们在乡间要是不会算数,很多问题、纠纷,他们是没法调解的。
中国的数学早期是建立在算筹这种工具的基础之上。在汉朝时出现集大成之作《九章算术》。
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九章算术中就有涉及。然后,因为我们的计算工具是算筹,这就决定我们的数学研究走的是和古希腊文明另外的道路。
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中国数学著作,解决勾股定律,圆周率,开平方,开三次方,方程组等问题。
发现没有,差了一点东西:几何!
我们在初中学习数学,分为代数和几何。而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重应用、轻图形,而且是竖写,用算筹去算,往代数这个方向的研究。但在几何上面,那就落后了。
煌煌著作《几何原本》要到明后期的利玛窦和徐光启才翻译、介绍过来。
再后面的数学知识:集合与函数,三角函数,立体几何,数列等等,中国就开始全面的落后。到微积分这个层次更不用说,我们是全面向西方学习。
所以,整体的数学历程,在前期我们是属于领先状态。这和我们汉唐的辉煌是吻合的。
国家兴盛,科技才能兴盛,天天打仗科技树肯定挂。同时,反过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到明代时,中国的数学就已经开始停滞不前。究其原因有两点。第一,科举不考数学。自科举略作发展,数学就不在考试范围内。明算、明法、明字等科在唐朝一开始举行科举时就不受重视,后面干脆废除。
大明朝搞的是八股文科举。
这不要怪朱元璋。去看一下唐宋时的科举有多么坑爹,就知道明代八股的好处。至少在公平上面,那还是有保障的。
文章好不好,至少是有据可依。八股嘛!唐宋时那完全是考官的口味。
比如,张昭现在下场去考试,以他那八股文水平,就算他位高权重,估计没人肯昧着良心帮他吹。因为,这玩意写的好与不好,太容易分辨。
当然,时过境迁,八股文到后面除开训练人的思维逻辑能力,基本就是给废品,而且严重的阻碍了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
国家不提倡,想想,这怎么发展
没有四六级,能有如今英语在中国的普及
第二,珠算的普及。
算筹和算盘,这是两种不同的辅助计算的工具。
在明朝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珠算开始普及。因为算起来更方便、快捷啊!
但是,这就导致一个问题,中国的古代数学全部是建立在算筹的基础上,没人会算筹,那些数学经典著作怎么看得懂
这相当于是把数学换了一个体系,而偏偏研究没有跟上来,数学的发展不停滞才怪。
张昭现在所处的就是这么一个阶段。
所以,他在《真理报》的头版大声疾呼,要重视数学的发展,要在珠算的基础上,把数学的体系重新建立起来。
其实,新军营初级学堂里的数学,全部都是用的横写的算式。这不算张昭原创。元代时就有。
而他推出的数学体系就是他自己在学校里学的。用的是阿拉伯数字和符号。这也是后世通行的数学体系。
在后世,一道数学题,不管是什么语言去表述题干,可以写的千奇百怪,但最后写出来的数学公式,肯定都是一模一样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