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据闻御前会议是吵成一锅粥。而素来支持你的马天官都认为需要削弱你在大明东北的影响力。报社镇那里都有人叫你‘东北王’、‘东北张’。

    这些信号恰恰是说明,你在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的同时,在政治上蕴含着极大的风险啊。”

    张昭抿一口茶,笑道:“子远从京师远道而来,必定有以教我。”

    李幽还是那副狷狂的脾气,这时早把刚见面时的生疏和恭敬抛之脑后,道:“子尚兄,你可知道辽东巡抚的任命为何迟迟不决?”他竖起一根手指,“因为当今天子和首辅意见不合。所以,我出现在这里。”

    这话说的遮遮掩掩。但是张昭一听就懂。他整天的没事不就是在琢磨这些东西?

    奴儿干都司这里的问题,在解决后勤问题之后从来就不存在军事失败的可能。

    真正的危险来自于朝堂之上。他越接近成功危险越大。但他能不去做吗?不能!

    重新让大明的旗帜插在三江平原上,重新让明军抵达奴儿干城,这是他的历史使命。

    在原本的时空,满清懦弱无能,以小族统治大国只顾着一家之得失,在全球列强跑马圈地的时代中沦为一块肥肉。他如何能让这历史重演?

    东西伯利亚自古以来,是大明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他留给后世的证据是什么?

    那就是大明在这里的统治根基、痕迹,让这里书同文、车同轨。

    “子远,这是你的意思还是李阁老的意思?”张昭郑重的问道。

    李幽慨然的答道:“这是我揣摩李阁老的意思。”

    门外听到这话的王武差点想要进去一刀结果这家伙。你揣摩李阁老心里想的意思就跑到咱们大帅面前胡说八道啊?

    张昭点头,“我懂了。”

    这里面涉及到大明朝的政治体制深层次原因。大明朝的内阁是实际的宰相却没有宰相的名分。

    所以,这里面就有一个永恒的斗争焦点:内阁对内,约束皇帝,对外侵夺六部的权力。

    一旦某种平衡被打破,这就是相当血腥的一个政治制度。看看自嘉靖朝以来的内阁首辅变更、斗争就知道。一个个的下死手,而且全是天底下最聪明的人在玩这个游戏。

    到最后连自诩聪明绝顶的嘉靖皇帝都被溜猴。笑到最后的就是张居正!大明朝最后一个强力首辅。也是唯一的宰相。

    内阁制度安排比较血腥的原因就在两个字:名分!

    略作剖析。内阁首辅想要成为宰相,他是没有任何制度去给予他权力保障的,那么要执行宰相的权力怎么办?斗争!把所有不服的人都给整下去,大权独揽。然后,开始干活!

    换言之,在弘治十六年的此时,李幽这聪明人明显看到弘治皇帝和首辅刘健不和,因此来为次辅李东阳奔走。至于这是不是李东阳的意思,不可说。

    事实上在嘉靖朝之前,大明的内阁制度都是很稳定的。阁臣们基本都是顺序接班。

    而现在李幽打算帮李东阳插队。




第五百三十四章 张昭的方案
    张昭懂归懂,具体要他出头去发起对一个首辅的“进攻号角”,他还是有颇多疑虑的。

    在大明朝的此时,政治游戏是文官和太监们的权力,武将根本没有上桌子的资格。

    当然,自景泰朝的夺门之变后,也没有那个武将想上去玩两把。大家都是与国同休的勋贵,大明朝不亡子子孙孙就有得吃喝。没有必要去干那么危险的事。

    脑子稍微不好使就是个家破人亡的结局。而通常来说文官和太监们的斗争能力是优于武将的。

    张昭此时的身份就是武将。他身上的功名还只是个生员,也就是秀才相公。

    其实张昭不大想动首辅刘健。因为按照历史的惯性弘治皇帝可能就只有两年的寿命。最多因为他的因素延长一点。稍后,九千岁就要上线。那是一个不甘心沉寂的角色。

    届时,他可以大有作为。根本没有必要承受来自文官集团的警惕、敌意。

    张昭心里思索已定,微笑着道:“子远,你的想法是…?”

    李幽一副智珠在握的模样,道:“子尚兄,以你在天子心中的地位,最简单的方式是你公开弹劾刘老大人。届时天子必定会选你和罢黜刘老大人。”

    这是必然的一个结果。明眼人都看的出来。

    因为刘首辅此时已经七十一岁,而张昭才十九岁。且张昭每年都会给弘治皇帝带去四五十万两白银的好处。而在军事上张昭的作用不可替代。但政治上,刘首辅却是有人可以替代的。

    李幽接着道:“但是,这种方式对你而言后遗症太多。我以为,你可以写一封密折给天子,详细的陈述辽东巡抚对奴儿干都司布局的意义。我再为你向李阁老沟通,则大事可成。”

    张昭笑一笑,并不着急表态。

    所谓“大事”就是首辅之位更迭,这在明代的政治生活中确实是大事。

    李幽的意见其实概括起来就是两点:第一,他搞定弘治皇帝。第二,此后李东阳一系的人马会出手。

    至于出手的方式…

    想到这里,张昭看着袅袅水汽后的李幽,问道:“子远,京中是不是还有其他事情发生?”

    李幽嘿嘿一笑,竖起大拇指,“都瞒不过子尚兄啊。京中有商人走通外戚张鹤龄的门路,请求将十七万引旧长芦盐场的盐引免于盐课,天子许之。户部尚书侣钟为此事忧心忡忡,屡屡上书天子。朝中诸多权贵对其不满。侣尚书之位不稳。”

    浑水好摸鱼啊。

    张昭听得摇头,心里感慨。张鹤龄就是大明朝的搅屎棍。常常为一点私利去败坏国家制度。但凡稍微讲规矩、原则的大臣都不喜欢此人。但有张皇后的庇护,谁能奈何他?

    弘治皇帝就是个宠妻狂魔。

    张昭琢磨了一下,答复道:“我不会向天子上密折。我的意见都是在奏章里公开的。”

    上密折,就意味着他在寻求弘治皇帝的大力支持。这是一种类似于逼迫弘治皇帝表态的方式。弘治皇帝还只剩下两年多的寿命,他现在不用圣眷,等弘治皇帝大行,想用也用不了。

    但是,他并不想去逼迫弘治皇帝。这么干不地道。弘治皇帝对他还是很不错的。

    弘治皇帝正儿八经的老师是前首辅徐溥,刘健、谢迁都是徐溥的拎包小弟。但不管怎么说,刘健刘首辅教过弘治皇帝学问,可以称一声老师。

    以弘治皇帝的性格,估计还是想给自己的老师留一分体面的。

    张昭道:“李阁老不打算让其门生、弟子进辽东这里历练吗?这我可以答应下来。另外,请子远兄转告李阁老,最多在九月份我将为大明新增两个布政司的地盘。

    其一为辽东布政司。其二为渤海布政司。

    在这之外,我将会率军重新将奴儿干都司设在蒙元时期的东征元帅府之地。辖地千里。这份功劳必定是归属于朝廷、天子。只是还需要朝廷准许设立才行。”

    李幽一路上从京师风尘仆仆的疾驰而来,心里不知道想了多少种方案来说服张昭。

    其核心思想就是要运用张昭对弘治皇帝的影响力来占据此次朝争的先机。

    他相信张昭也感受到首辅刘健对他的恶意。也不想看到这位执拗的老大人继续坐在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上。

    他之前和张昭闹翻过一次,好不容易在老师的情面下才能继续奔走,所以他固然心里非常想达成愿望,但不会给张昭提一个后患很大的方案。

    所以,他才说出密折方案。

    但是,他现在听到的是什么?张昭在大明奴儿干都司的行动竟然如此的顺利吗?竟然是开疆拓土三千里!

    李幽哆嗦了一下,脸色因兴奋渐渐的变红,身体微微前倾,道:“子尚兄,此言当真?”

    张昭的意思是很明确的。战功在大义是归朝廷、内阁的。但是那个首辅应张昭所请下令设置新的布政司,那绝对是要在青史上记一笔的啊!

    刘首辅还在这个位置上,只要张昭的奏章上来,他肯定不会拒绝。那这份功劳和李阁老可就没关系。

    张昭洒然的一笑,沉稳的道:“辉发部、乌拉部已经是大明的。图们江边的东海女真已经尽数剿灭。设立渤海布政司的条件完全成熟。而三江平原上谁敢抗拒大明的招安?今年九月份我一定能打到奴儿干城去。重新勒石记述此功。”

    “好!”李幽猛的伸手拍桌子,振奋的站起来,拱手道:“子尚兄真是当之无愧的国朝名将。我这就回京将这消息转述给李阁老。还请紫尚雄静候佳音。”

    说着,也懒得再多停留,带着随从重新在牛皮袋中灌了清水,拿了干粮,风尘仆仆的返回京师而去。

    …

    …

    李幽到来又离开,相当于是解了张昭的后顾之忧。他之前也没想到朝堂上会因他而发生这样的变故。

    在李幽离开的第三天,自沈阳城出发的高一典带着整训完的新军三万人抵达。

    张昭的注意力再次回到军事上:灭虎尔哈部。



第五百三十五章 将要结束
    晨曦在天际边慢慢透出一抹光亮。

    高一典在嘹亮的军号中起床,穿戴整齐后,扶一扶铁帽,走出宿舍往厨房而去。走在整齐排列的军营营房中,看着还沐浴在浅淡夜色中的春城。

    在四月份出关的时候,谁会想到辽东的局面会是如此之好?

    当时,在关外富饶的土地上到处是建州、海西女真的堡、寨,秩序混乱不堪。而如今,这些人俱是大明的子民,登记在册。那些富饶的土地尽归大明所有。

    现在福余卫残部被灭,其所在的福余城被改为白马城,以纪念白马营骑兵在这一场战斗中的功勋。

    至此,整个松嫩平原都尽在大明的掌控之中。当然,要除开松花江边的虎尔哈三部,重点城市就是阿城。

    届时,等攻下阿城,出塞的诸部将会齐聚在那里,然后派遣一名大将率部沿江而下,直达奴儿干城。沿途的瓦尔喀部,其他各部都得臣服在大明的旗帜之下。

    他将有幸见到这一盛况。

    当然,他不会去奴儿干城。或许以后回去。他已经写信告诉张静。小静应该会开心吧。

    “唉…”高一典叹一口气,他其实很想去战场上驰骋的,到厨房吃饭,开始今天新的工作。他将主持春城的建设工作。大帅早就不耐烦这些琐碎的事务。

    而且,汇聚在春城的大军也要准备动一动。大帅将率军出发。

    …

    …

    沈阳城中的真理报辽东分社自张昭于今年二月份抵达辽东过后就牢牢的掌控着辽东这里的舆论权。

    报社里如今拥有着编辑十几名,下属的印刷厂工人七八百人,每天都是三班倒的印刷。自京师运来的印刷机器达到二十台(价值两万两)。

    真理报辽东刊由最初的三四天一期已经变成为一天一期。

    报社的变化,也是如今辽东大地上的变化。这里是所有变化的最前沿。

    自白马将军韩瓒身死之后,奴儿干都司这里的局势便对大明不利。而随着图们江边的窝集部被剿灭干尽。整个局势又变得豁然开朗起来。

    沈阳城这里也是一阵阵的情绪高涨。

    七月初十,辽东分社这里的主编赵统从家里出来,顺着梧桐树茂密的林荫大道往两三里外的报社走去。

    随着沈阳城的兴建以及真理报辽东分社的发展,报社从沈阳内城中搬迁出来。搬到城东的报社路1号。

    他所居住的富贵坊就在报社路后两里多的位置。都是报社的编辑,还有后军都督府官吏沈阳城的官吏们居住。

    王承裕老大人坐镇沈阳城,负责沈阳城的兴建。处理各种战时的事务。以及管理整个辽东都司。最近有传言王老大人将会出任辽东巡抚。管辖整个辽东都司加上建州女真五部、海西女真叶赫、哈达部的旧地。

    赵统一边走一边想着最近的大事。在街角的早点铺子处买了早餐。不断的有人和他打招呼。

    “赵主编,早啊!”

    “赵大人,早啊!”

    赵统今年才十七岁,在大明朝这是一个可以成家立业的年纪。当然,年纪还是很小,但听说颇得张大帅的看重。而且,他这个报社主编本身就非常有社会地位。在这里吃早饭的官吏、百姓们见到他都会打一声招呼。

    赵统微笑着一一回应,提着早餐走进报社中。张大帅在学堂里回应学员们的那一幕,他记得可是非常清晰。他一直在模仿。

    在主编室里坐下来,还没来得及吃一口味道鲜美的汤包,就见一道穿着军装的倩影进来。

    “赵主编…”进来的是张静。赵统他们那几届毕业生中最美的小娘,大部分都心念念的。

    赵统把油纸包的汤包放下,从书桌里走出来给她倒茶,笑着道:“小静,大早上什么事?不会是又给你抓到什么新闻吧?”

    张静中等身量,圆圆的脸蛋,皮肤白皙,小巧的五官,外加一头乌黑的秀发。穿着一身灰色的军装。但看她这楚楚动人的甜美模样,绝对想不到她做事情是雷厉风行,而且性格很强势。

    张静轻笑着道:“哪里有大新闻?东海女真下属的窝集部被灭,现在沈阳城这里都在催促着往图们江一线移民,或者派遣建设兵团搞商屯。这仗啊总算要打完了。我是来给你下请帖的。我和一典要结婚了。”

    她接到高一典的书信,知道他将留在春城。两人在信中商议结婚的事。

    赵统微微愣了几秒,随即笑起来,恭喜道:“天作之合。好事。好事。你要发喜糖给大家吃。”

    他心里略苦,好在早在三月份高一典来沈阳时他就知道。把心底那点情愫和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幻想都丢掉。他前些天还纳了一房来自董鄂部的美妾。

    只是这美妾美则美矣,但不会做饭。

    张静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和赵统闲扯着各路消息,实际上在分享她的喜悦。

    …

    …

1...193194195196197...2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