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李博涛四十多岁的人,继承祖业为宁远卫指挥使,本以为此生庸庸碌碌,死后在墓碑上能写一个“大明上轻车都尉、昭武将军”就算心满意足。

    不想在他四十六岁之时人生迎来转机。这一切都源于二月份他追到广宁城(锦州)向征虏前将军、新秦伯张昭表示愿意追随之意开始。

    接下这个任务,他将名垂青史!

    大堂之中略微安静。所有将校的目光都过来。

    李博涛满脸笑容的起身,走到大堂中间,向张昭单膝跪地抱拳行礼,郑重的道:“末将定会不负大帅所托。”

    张昭微笑着点头,做个手势,“李将军请起。此次远征奴儿干城,宁远军和辅兵二团归你指挥。其余的数额用新军和仆从军补齐,共两万人。民夫调拨一万人随军。”

    安排好远征的事情,张昭再宣布道:“朝廷的赏赐还未到。军中先行赏赐士卒。等会由赵先生来宣布。我还说一件事,明天给退役的士卒举办酒宴,并犒赏三军。”

    大堂中的众将齐声应诺,气氛热烈。

    …

    …

    张昭下令先以朝廷的名义行赏赐士卒。当天下午,整个阿城到处是欢声笑语。

    同时,军中举办足球比赛做为庆祝。

    新扩建的阿城内外到处都如同过节一般。实际上此时距离八月中秋还有一段日子。

    当晚,张昭在布政司衙门的大堂中设宴招待诸将和各军的士卒代表。

    按照辽东都司军事改革的条例,新组建的辽东军和新军营一样,士卒分甲等兵、乙等兵、新兵(辅兵)三个档次。

    而这些相当于士官的士兵们中在此次关外战役中表现出色的代表都被请过来参加酒宴。

    明亮的油灯将布政司衙门照的灯火通明。各种肉食、美酒不断的送上来。一桌桌的八仙桌摆开。

    叶赫部的丰生额还搞来一个歌舞班子表演一段歌舞。叶赫部出美人。

    张昭当然不会搞什么赏赐歌姬之类的把戏。喜欢的自己去找叶赫部谈。娶妻纳妾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当然明军将领找上门,丰生额八成是不敢拒绝。

    但这不正是他拉歌舞班子来的目的吗?

    张昭也没扯什么讲话,带头引领着众人敬三杯酒。第一杯酒敬弘治皇帝。第二杯酒敬阵亡的将士们。第三杯酒敬今日的胜利!

    “开始吃饭吧。”

    张昭敬完酒,放下酒杯,招呼一声。落座和诸将一起吃饭。

    此刻城内外的军营中都是如此。犒赏三军啊。

    张昭这桌将星闪闪。他刚坐下,李逍遥就起身,双手捧着酒杯,感慨的道:“相公,我敬你一杯。”

    李逍遥这一带头,其他如庞泰、李博涛、方兴、丁之阳等人都是蠢蠢欲动。各自算着敬酒的排序。

    张昭今天穿着青衫直裰,头戴四方平定巾,整个人显得儒雅温秀,身姿挺拔。笑着举杯和李逍遥喝了这杯酒,再对众人道:“你们一个个的敬酒,我等会就要醉了。这样吧,我和大家一起喝一杯。关外这场战役,你们都打得很不错。”

    众人连忙纷纷起身,木椅拉的哗啦的响,和自家的统帅一起碰杯,畅饮胜利的美酒。

    张昭做个手势让众将坐下,满脸笑容,他此时的心情确实非常好,点名道:“小泰、逍遥,你们两个陪我一起给将士们敬酒。小二,你今天坐着休息。”

    王武笑着领命,“好。”

    庞泰和李逍遥在众将羡慕的目光起身,跟着张昭一起去给大堂中的各部将士们敬酒。

    但是,羡慕也没用。实至名归啊!这两人是新军营中新近崛起的大将。此次战役基本就是他们两人打的。左右两路军的统帅。这谁能有意见不成?

    …

    张昭这边去敬酒,主帅这座的酒席的众人也放开来,互相敬酒、吹牛。

    不管在战场上多么勇猛或者狡猾,私下里聚餐都是“原形毕露”。新军营只是在军中扫盲,并没有教授礼仪这一块的内容。

    当然,胜利者是不需要指责的。

    开原参将方兴和李博涛碰了一杯,恭贺他名留青史,然后打听道:“大帅将阿城这府邸叫布政司衙门。将来这里怕是要设布政司。咱们各自的防区都在哪里?”

    这话立即引起众将的兴趣。

    很明显,按照明军军事改革的部署,所有的军队暂时分为两类:野战军和守备军。

    新军营作战大明第一精锐,肯定是要全部抽调回京师驻防的。而辽东都司八大参将,有人要领野战军,有人坐镇省城。这就看怎么分配。

    当即就各自讨论起来。

    赵师爷也在这桌上,被众人围着问,苦笑着放下筷子,道:“诸位,大帅的想法是辽东、渤海、松花江三个布政司。奴儿干设都司,首府设在佳木斯城。也就是三江平原的重镇。

    诸位的防区在哪里这我就不知道。但想来,军事方向上,肯定优先防备鞑靼。大宁都司也不管到松嫩平原这么远的地方。而向东的朝鲜、东瀛也是将来用兵的方向。鸭绿江边估计要是要派大将驻守的。”

    方兴几人顿时恍然。

    这边正谈论着时,张昭带着庞泰、李逍遥敬酒快要到尾声,正好到士卒代表们的酒桌前。

    一百多桌下来,张昭都有点晕乎乎的,这时看着眼前激动的退役士卒代表老蒋,拍拍他的肩膀。老蒋泪流满面。

    张昭举起酒杯对这桌十二名退役士卒的代表,道:“我代表大明,代表天子和朝廷感谢诸位将士对国家的牺牲和奉献,祝愿你们退役之后迎来美好的新生活。

    以后啊,不管天南地北你们在哪里,你们都要记住作为大明的军人的骄傲和荣誉。还有咱们曾经一起战斗的情谊。”

    老蒋等人哭泣道:“大帅…”

    张昭笑一笑,借着醉意轻唱道:“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老蒋等人都跟着唱起来。

    一呼同志逾十万。

    正在喝酒的明军将士们跟着唱起来。大明新军的进行曲不是这个。鼓曲只有调没有词。而这首军中之歌传唱甚广。

    歌声在大堂里回荡,在城池中回荡,在这平原,在这高山,在这块黑土地,在这奔腾的江水中!久久不息。




第五百四十一章 倒刘之心
    将近八月中秋,京师里越发具备节日的气氛。桂子飘香,京城内外的大小店铺中到处都有月饼售卖。

    顺天府府学士子兼城东美食镇勾栏2街311铺老板的李幽在勾栏瓦舍中又厮混了一日,带着微微的醉意从汇聚各种新奇玩意、把戏的大杂院中出来。

    日头西斜。夕阳的余晖笼罩着热闹的街区中。不断的有戏曲或者戏法,以及叫好的声音传来。

    街区里人流汹涌。一派盛世的繁华场面。

    长随跟着过来,扶着李幽,嘴里说道:“老爷,李相爷府上的管事来传话,说你今晚可以过去了。”

    李幽一袭青衫,身材比较矮小,走路歪歪斜斜的,听到这话顿时来了精神,挺直身体吩咐道:“好。快去备马车我要回城。”

    城东美食镇这里距离京城四十里。既然李府来信今晚可以去,他肯定是要快速赶回去。先回家洗个澡,再去李府等候着。

    马车很快就来。李幽坐在马车中倚坐着,微醺的酒意反而他的思维更加的清晰。

    京师这里不管何时去看,总是一派繁华的景象。而且随着京师警察局的成立,治安一日好过一日。

    因为这里的治理非常简单粗暴,只要是犯罪,够得上打板子标准就立即流放辽东。

    当然,现在流放到辽东恐怕也会被迁徙到长城之外去。关外那么大一片土地啊。

    这惊天之功如果能送到李阁老头上去,他这个顺天府府学的生员前途总得有点吧?

    要不是国子监的监生们需要坐监读书。他早就跟着张昭的路数转到国子监去。张昭有军务需要处理,当然不用坐监。他可没有这么牛逼的差事。真要把他关在国子监里不得把他逼疯啊。

    所以,去年张昭国子监改革没有成功实在是太可惜。其实监生里早就怨声载道。

    李幽的思维有点发散,一路到家里洗个澡换了一身干净整洁的衣服出来,重新坐上马车去小时雍坊的李府,他的思路才算是稍微聚焦了一些。

    现在朝堂之中,最大的格局就是首辅刘健正在上书辞职,已经是第十三次上书,但天子慰留,不许他辞职。

    对于李幽来说,他是希望看到刘老首辅去职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刘首辅离职,顺序接任首辅的就是次辅李东阳。第二,刘老首辅是朝堂中压制张昭的旗帜性人物。他去职之后,张昭的权力很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他作为李阁老和张昭之间的联络人,这两位的权力大增于他而言是超级大利好啊!

    马车抵达李府。此时已是夜间,层层庭院中灯火通明,还有乐曲时不时的传来。

    李幽捻须一笑,下马车后由李府的一名管事带到一处僻静的花厅中稍坐等候。

    片刻之后,李府的大管家专门过来陪着李幽说话。他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者,中等身量,眉毛都白掉,看起来神情颇为疲倦,走进来见李幽正怡然自得的喝着茶,看着报纸。禁不住一笑,拱手道:“李秀才,招待不周之处还请多多包涵。”

    李幽将手里的真理报放下,起身回礼道:“钟伯客气。”他经常在李府里厮混,知道这位大管家的份量。

    李阁老的兄弟、嫡子已经死的七七八八。这句话咋一看像是在咒骂李阁老。李阁老今年才不过五十七岁。正是含饴弄孙的年纪。但这真的是实情啊!

    李阁老兄弟四人,死得现在就剩下四弟。还是庶出的弟弟。他嫡子两个。长子李兆先死于弘治十四年。次子10岁而亡。庶子一名,周岁而亡。

    现在是从四弟处过继一名儿子李兆蕃过来继承家业。

    所以李阁老家里真的是人丁不旺。能得到大管家钟伯来露一面招待他,确实是李府比较看重他的表现。

    李幽道:“岂敢。在下在这里正好清静的等着阁老召见。”

    钟伯道:“四公子正在外面招待士子们。阁老还有些许公务,李秀才还要等等。”

    李幽习以为常的道:“无妨。”他来李府多次,知道在李阁老事务繁忙。等待是常有的事。

    钟伯微微一笑,人都道李秀才为人狷狂,这不还是挺好沟通的吗?招呼来一名小厮在小厅外候着,给李幽送来茶水、糕点。他才离开。

    …

    …

    李幽等到晚上十点许,被人带着穿堂过院去见李阁老。

    见面地点是在书房中。

    李东阳正坐在炭盆边烤火,神情略有些疲倦,看上去像一个五六十岁的家翁,笑道:“子远来了。过来坐。”有点看子侄晚辈的意思。

    李幽真算起来,七拐八弯的也算是李东阳的远支。他的恩师李教谕是李东阳的族人。而他和恩师也就隔着几代人的关系而已。

    上一个李东阳这么看待的还是张昭。不过张昭如今越发的出色,而且和天子、太子关系甚好,自成一体。

    李幽依言坐过去。八月中秋前后深夜里略有些冷,但真没到要烤火的地步。可见李阁老身体之差啊!

    李东阳烤一会儿火,舒服的坐在软椅中,说道:“子远,朝中的局势你想必也知道。一时间半会儿也改变不了。你发一封信给子尚,让他把申请成立辽东布政司的奏章发到京中。”

    李幽微微有些错愕,道:“阁老,这?”这是放弃“倒刘”吗?

    李东阳摆摆手,指点道:“子远,你于利益的心思有些重。斗争也需要底线。不能耽搁国事。”

    李幽还是有点不甘心,起身躬身一礼,道:“阁老,何不在真理报上发文把此事进一步呢?届时刘首辅必定去意更坚定。”

    他说的此事,就是指的王承裕担任辽东巡抚之事。这是刘阁老的意见没有被弘治皇帝采用,而是听从李阁老的想法。现在京师官场是都知道的。但没人会在报纸上乱说。

    如果这件事在报纸上登出来,刘健必然会求去。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是做样子外加试探天子。

    李东阳摇摇头,“不必如此。子远,你去吧。”

    李幽无奈的道:“学生明白,会把事情办好。阁老,那学生告辞。”李阁老一副听天由命的架势。他纵然权势之心热络,但为之奈何?这首辅他真的想倒掉。



第五百四十二章 书信,卷入其中
    八月中秋节转瞬就要到了。不仅仅是京师之中充满着节日的气氛。新建的沈阳城中也是如是。

    在李幽和李东阳见面后,立即向张昭发信。这边信使才刚刚出发,朝廷派出的钦差已经抵达沈阳城。

    这是宣布试行改革卫所司正使、尚宝司司丞(正六品)、兵科都给事中王承裕为辽东巡抚的旨意。驻地由宁远城改为沈阳。

    来传圣旨的是张昭的老熟人,刑部老侍郎樊莹。

    沈阳城的旧城城墙也没有拆除,新城区的面积扩大十倍都不止。在城市正中的布政司衙门中,王承裕率领着属官们一起迎接着天使。

    在院里设香案,一群吏员、警察、由退役的各卫所指挥使们组成的缙绅簇拥王承裕。

    待众人都跪下,老侍郎樊莹展开黄绸圣旨,宣读道:“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兵科都给事中王承裕勤于王事,忠贞体国…”

    一连串的四六骈文念下来,最终任命王承裕为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王承裕三呼万岁,叩首接了圣旨。

    樊侍郎今年七十岁,专门往辽东跑这一趟,穿着绯袍,身形微微佝偻着,就在院子里和王承裕短暂的叙话,笑着道:“王大人,恭喜啊!”

    王承裕年富力强,正是四十岁。他一代名儒,气度自然是非常出众的。稳稳的道:“多谢樊老大人。”
1...196197198199200...2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