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樊侍郎微微颔首,道:“王大人果然有令尊的风范。王太保后继有人呐。离京前天子召见我,说辽东事务繁忙,地方上百废待兴让王卿安心在辽东做事。不必急于进京陛见。”
王承裕往京师方向拱手一礼,道:“下官蒙天子青眼,破例提拔,定当不负天子重托。”又对樊侍郎一礼,道:“谢老大人夸赞。晚辈岂敢当此谬赞。请老大人入内一叙。”
故人是非常重视孝道的。樊老侍郎在夸奖王恕,纵然王恕是天下名臣确实当得起这样的夸奖,但王承裕作为人子肯定是要当面致谢,并表示谦虚的。
樊侍郎笑一笑,跟着王承裕一起进到后堂中。
酒宴什么的,自然有人去安排。而大明朝的特色,教坊司在沈阳城中已经出现。待会歌舞、陪酒就由她们负责。
樊侍郎来辽东这一趟,王承裕刚刚有句话说对了:天子破格提拔。这不仅仅是把王承裕提四个品级啊!正六品到正四品连升四级。更关键的是,天子这完全是许王承裕一个未来的六部尚书!
所以樊侍郎才会说王恕后继有人。王承裕的科举名次不高,没能成为翰林,因而无法成为宰辅,但外朝的重臣是必然。
当然,所有人都想不到弘治皇帝的寿命实际上只剩下2年不到。三十多岁的皇帝提拔一个四十岁的大臣,这是摆明日后要重要的。谁会想到弘治皇帝会驾崩呢?
…
…
酒宴在晚间八点许就落幕。主要是老侍郎实在精力不济。
王承裕则是回到官衙后院休息。说是叫布政司衙门,只是城中的好事者乱叫,讨个口彩。其实就是官署。
王承裕一朝得偿所愿,今天喝得有点高,在卧室里由妾室赵姨娘服侍着更衣,一边泡着脚,一边道:“我给子尚的书信可曾发出去?”
赵姨娘知书达理,官场上的不参与,但私信还是会帮王承裕处理的,微笑着道:“老爷,贱妾已经发往阿城了。你放心吧。”说话间,满脸笑意。
自家老爷高升,终于要摆脱公公所带来的影响一展宏图,她当然也高兴啊。
王承裕将脚从铁盆里拿出来,由侍妾帮忙擦着脚,感慨的道:“我能有今日,全凭子尚的功劳啊。现在回想当日回三原,哪里想得到今日的场面。说起来,还是雪儿的眼光好啊!”
赵姨娘抿嘴笑,拿起铁盆要出去倒水,道:“老爷当日还万般不乐意呢。还是公公的眼光好。就是雪儿和张昭还没有一儿半女,这把人愁得。”
王承裕哈哈一笑,靠在床头上休息,道:“这愁什么?”
他对张昭还是很放心的。听说在军中严于律己,整个关外的明军风气清正。一派王师景象。
又想起宁远参将李博涛即将前往奴儿干城,这名垂青史之事真是令人羡慕啊。
张昭出横空出世以来,真的是给太多的人带来命运上的改变。他也是其中之一。
此刻,他就任辽东巡抚,下一步就是将辽东都司改为辽东布政司,开始纳入朝廷的治理。而承诺给朝廷的二十万户在籍百姓,也即将要完成了。
一切都在随着他们当初制定的目标推行啊!
废除全国的卫所土地,这个任务暂时和他没关系了。但他在辽东这里也有新目标。那就是治理好这片土地,上不负天子下不负黎庶。自己也要实现自己的价值。
而对张昭的交代就是早日返回朝堂之中,为他占据一个位置,支撑其话语权。
…
…
八月十七日上午,张昭在阿城收到便宜老丈人王承裕的书信,交换各种信息和看法。
书信中王承裕表达了对辽东布政司军事上的担忧。张昭这才想起他写给圣人的信,现在阳明先生还没有答复他。
其实在辽东剿匪比阳明先生在江西剿匪要痛快得多啊。只是,这有点揠苗助长。帮圣人节省这十几年的仕途时间,那龙场悟道还会出现吗?心学会不会走样呢?
这是很正常的担忧。像盛唐的诗人,真正仕途得意的人反而很难有传世之作,仕途不得意如李太白,如杜工部那反倒是诗篇万口传。
张昭在简易的书房中将王承裕的书信放下,然后起李幽从京师传来的书信。
李幽在书信中除了正常的沟通请他立即上书朝廷设立布政司之外,还隐晦的提及李阁老已经放弃“倒刘”的想法。他甚为遗憾。
张昭微微琢磨着。李幽的目标是“倒刘”。他却不想当出头鸟。但这件事切切实实的把他卷入进来。
张昭想一想,对门外喊道:“小二,通知一下让赵师爷,还有军中千户以上的军官晚上来官署大堂议事。”
这是新军营的传统。集思广益,头脑风暴。
当然,张昭不是要讨论怎么搞掉刘首辅,而是讨论设立布政司区划的问题。
第五百四十三章 新的兵种和军制
夜晚时分,军营里吃饭的号子响过约半小时后,明军的将领们慢慢的齐聚到阿城新城区正中的官署里。
这间官署和沈阳、春城那里是一样的,将来要当做布政司衙门使用。
官署正堂中,将星云集。
张昭十天前点将让李博涛率两万明军出征,已经把抽调的部队都安排得妥当。
主要是宁远军、辅兵二团、辽东新兵、仆从兵。
其一,将辽东新兵补充到三千宁远军,直接扩军到一万人。按编制就是两个师。
现在明军的新军制,火器军队自不必说全部参照新军营的标准。一个团是1400人,主官是千户。一个师是5600人,主官军衔是卫指挥,可能是游击将军,也可能是参将。
一个军约为2万人,主官军衔为都指挥,下辖三个师外加各种辅助兵力合计约2万人。
张昭当然不在此列。他是二等伯爵,任新军营主官,下辖十二个团,其中九个主力团,三个辅兵团。再外加各种辅兵。朝廷定额给的1.5万人。他这里略有超标。
这正是他回头要给弘治皇帝提的事情。经过辽东战役之后,他明显发现新军营在兵种上设计的缺陷。
首先,新军营在骑兵上偏弱。一直在使用辽东的军队和仆从军骑兵作为补充。但这并不能作为常态。
火器军队不可能总是在国境线内作战,或者总是身边有辅兵,或者是防守反击。到时候拉出去进攻,为大明开疆拓土,一个军里面没有骑兵的缺点就会无限的放大。
现在还没到淘汰骑兵的机械化时代啊。事实上,英国人建立起全球殖民帝国的日不落帝国时代,龙虾兵中就配置有大量的骑兵。而一直到二战,骑兵都还在广泛的使用。
所以,在弘治十六年,也就是西元1503年时,骑兵部队就代表着机动力!而机动力又往往代表着战机,和战场主动权。
其次,新军营的后勤部队需要再细化。这一战暴露出非常多的问题。
在新军营中,主力部队就是步兵,再加上在去年底大规模使用的炮兵。炮兵都是宝贝疙瘩,属于全军学历最高的兵种。没有数学知识根本就玩不转炮兵。
新军营中现在就是四个兵种:步、骑、炮、辎重。但是这远远不够啊!
随着火器的出现,对后勤的要求成倍的提高。仅仅只是一个辎重营来保障大军的行进和作战这是非常困难的。必须要进行细化分工和扩编。
所以,张昭准备在辎重营的基础之上,再扩展出两个营来。其一,工兵连。这是要确保大军前进道路通畅和防守时能构筑堡垒的工兵。
其二,通信兵。现在没有电报、电话之类的装备,但是通信依旧是大问题。要把密码本和密文搞出来。
其三,医疗兵。战地医疗兵和战时医院的重要性就用不多说。
所以,最终新军营应该下辖以下几个兵种:步兵、炮兵、骑兵、辎重、工兵、通信兵、医疗兵、斥候(侦察兵)八个兵种。
这是后续军事改革的方向。
…
火器军的编制是一种,守备军的编制则是另外一种。
火器军将来主要是作为野战军来使用。守备军的主要任务是驻守边关和国内的重地。
正所谓: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这是各自的作战任务不同所决定的编制不同。守备军就是目前大明军中最流行的三个兵种配置:神机营(火器)、三千营(骑兵)、五军营(步兵)。
具体编制标准参照此时明军中的精锐:十二团营。即1.5万人为一营,分三个都指挥(5000人),下面再设千户等官职。
在张昭的军事改革之后,以五千人为一个师,其中下辖三个团。骑兵团定额为一千人,步兵团定额为两千人,神机营一个团为1400人,再加其余辅兵600人,合计五千人。
三个师为一个军。
蓟镇十万大军改革之后的编制就是三个师的火器军,四个师(两万人)的守备军。
宁远参将李博涛率部扩军至两个师,这只是守备军的编制。将来返回来,还是要往火器军转型的。
广宁军也扩展到一个师的兵马,在阿城下游500里处横扫关外诸堡、寨。
这都是精锐兵马和老部队,当然是要给他们野战军的待遇。
其二,李博涛除开率领自己扩编的宁远军之外,还加上辅兵二团1400人,其余兵额全部用仆从兵补充。
这些仆从兵将来是回不来的,要安排在三江平原上屯垦。
…
…
所以,此刻张昭的大堂之中,除开李博涛、丁四娃、古节、博多衡奥(叶赫部)、丁之阳外,其余将官全部都在。
这可不是将星云集么?
张昭把众将召来,径直说事,这是他一贯的风格,“辽东战役至此已经全部结束。征讨奴儿干城的战事还要些时日,我今天找大家过来,主要是商议长城内外行政区划的问题。以及各自的驻军安排。我准备在过两天就启程返回春城。等朝廷的封赏下来后就回京。大家都说说看,有什么想法?”
庞泰、李逍遥、刘二狗、王武、方兴、杜声、江马、库门,丰生额、江马等人都是低声交谈起来。
张昭议事,没有采取如今明军主流的议事办法。而是按照他喜欢的那样,搞一个椭圆形的会议桌,众人围坐着开会。还可以在背后挂地图,会议桌中放沙盘。
当然今天没有挂地图和放置沙盘。虽然议题重大,但氛围还是比较轻松的。
张昭的核心幕僚赵师爷补充道:“大帅的意思,行政区划主要是要考虑军事方面的要素,以及治理上的要素。大家从军事的角度去说。另外驻守的想法,各位可以畅所欲言。最终还是要尊重大家的意思。”
张昭喝口茶,准备洗耳恭听。
他原本的想法是划分三个布政司、一个都司。也就是:辽东、渤海、松花江布政司、奴儿干都司。
但是,从军事的角度而言,这样还是有些弊端。毕竟大兴安岭这一带面临着鞑靼人强大的军事压力。分割成两个布政司接壤,再加上大宁都司,就显得特别难以协调。
他要听一听手下将军们的意见。
第五百四十四章 新的区划
说起对北面鞑靼人的防御,庞泰最有资格发言。他先是领着军事参谋之职,后面又率军横穿松嫩平原将福余卫残部灭掉,设白马城(今齐齐哈尔)。
庞泰汇报道:“少爷,其实对鞑靼人的防守压力,大部分还是由大宁都司承担。主要就是赤峰城一线。这里防御的主要区域。而松嫩平原之上,只需要放一个纯火器的团在白城防守就可以。所以行政区域还是可以按照山川地理来划分。”
张昭轻轻的点点头,环顾众人,“大家的意见呢?”
他其实最中意的行政区划当然是新中国的那种,真要他说原因他当然是说不上来,只能说这是习惯的力量。
行政区划一般而言是有两种脉络:其一,山川地理。其二,历史沿革。
他后面又有点担心设:渤海、松花江两个布政司对大兴安岭以西的鞑靼人军事防守不利。不过庞泰这番话是打破他的疑虑。
庞泰再道:“少爷,我自松嫩平原上回来,沿途所见这块平原上的地形并非都会沃野千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地貌。所以,我是建议以松花江、嫩江为两个布政司的边界。主要对北的防御还是以大宁都司为主,以白城为辅。”
张昭微微颔首,喝着茶水。
方兴抱拳道:“大帅,末将倒是有个不同的想法。是否可以设辽北布政司,统筹整个松嫩平原。阿城这里虽然将来要发展起来,但现在还是小城。省城设在春城。
往南的山区地带倒是可以遵守旧制设渤海布政司。和朝鲜国接壤。三江平原为奴儿干都司的精华。驻守之地设在佳木斯。奴儿干城那里反倒是象征意义重大。”
渤海布政司这里有个说法。在唐朝时渤海国兴起,定都在上京(今宁安,位于佳木斯市)。
张昭道:“奴儿干城那里在当前而言,占领下来确实只是象征意义。很难实施有效的治理。但是整个三江平原两千余里,佳木斯城位于三江平原的起点。把奴儿干都司设在这里是无法进行有效的统治。还得往前推。在乌苏里江的中段设重镇。”
现在明军的斥候还有过去,但是他知道那个地方叫什么。共青城!奴儿干都司最好设在这里。
李逍遥道:“相公,渤海布政司这名字听的怪怪的。再说他们之前也没管辖到春城这里来。春城这里不如叫辽北布政司。”
幕僚赵子龙对典故要熟悉一些,张昭在这方面也是个小白水平,道:“大帅,渤海国在牡丹江边兴起,往北能到佳木斯那里。但并未到松嫩平原一线。
何不以长白山脉为界限,吉林镇以东的地区都归为渤海,正好下辖牡丹江、图们江一线,兼顾出海口。而春城这里肯定为辽北布政司首府。倒是阿城这里并不一定要设为首府。”
“哦?”张昭来了兴趣,叫于参谋去把地形图拿来,铺开在椭圆形的会议桌上,后排的将校都站起来看。个个神情兴奋。这可是参与历史事件啊!
油灯将官署大堂中照的通明。明军斥候用比例尺等比例画出来的精细地图很清晰的将山川地理呈现出来。
赵师爷拿起木杆,指着道:“大帅,竟然庞千户认为防备鞑靼人的终点在大宁都司,辽北这里可为辅助。阿城这里固然是土地富饶,但是距离春城过近。往松花江下游走又是佳木斯城那一线的平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