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何不这样?北面以嫩江、松花江为界限,西面以大兴安岭为界,东面以延伸出来的长白山脉为界,南面则是囊括延伸出来的辽源、梅河口一线的丘陵地带,以此为辽北布政司的地界。
而松花江布政司应将白马城(齐齐哈尔)设为首府。这可以影响到以北广大的平原地区。而且,可以防备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鞑靼人过来。”
“大帅,赵师爷这个方案好。”
王武坐在前排,右手摩挲着自己的络腮胡子,道:“那设在白马城就不要叫松花江布政司了。这里是嫩江占主要部分啊。而且大明应当继续向北开疆拓土。至少要打到外兴安岭吧?以我看,应当叫黑龙江布政司。”
张昭笑道:“哈哈,小二这话说的好。但是将来要开拓到外兴安岭,将白马城设为首府就不合适,还得往北迁移。不过那是将来的事。现在设在白马城就很好。”
众人一番讨论,各抒己见。最终的方案确定下来,要在东北大地上设四个布政司,一个都司。分别是:辽东、辽北、渤海、黑龙江布政司。外加奴儿干都司。
基本都是依照山川地理所划分的。
即在辽东这里,将之前建州女真五部的区域囊括进去,长白三部归辽北。往北将铁岭外的长白山买囊括。也就是哈达部和叶赫部基本归辽东布政司所有。而和大宁都司交界的燕山山脉,全部划归辽东布政司。
渤海布政司就是牡丹江和松花江东源的这一片区域,外加囊括今海参崴的区域。再加上佳木斯一线的富饶平原,也就是狭义上的三江平原、北大荒。
黑龙江布政司和辽北以松花江为界,首府设在白马城,疆域继续向北扩张。
奴儿干都司则是三江平原的北段,也就是在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前的区域。那里有一个很著名的地点:庙街!
所以还是满清无能啊。签署这样丧权辱国的条约还能被称为圣祖。这帮文人得跪成什么样?
…
…
第二天下午,张昭的奏章经过赵师爷的润色之后就发出去。
他则是带着王武、庞泰几人在阿城外沿着河骑马秋游。八月中秋刚过,关外天气略冷,但是骑马跑几圈还是问题不大。
“小泰,你现在什么想法?一个卫指挥的军衔朝廷肯定会给的。”张昭骑着马,在松花江边奔驰,随口问道。
庞泰立下大功,升官自然是不必说。现在就看他个人的想法,是想下去带兵还是留在他身边继续当参谋。要带兵的话,就要趁着这次辽东军队革新安排下去。
新军营的规模定死了。所以上升通道比较窄。基本上要升官都得往外走。辽东军二十万最终会整编出四万火器军,外加六万守备军。这批军队将会分布在四个布政司和奴儿干都司中。
庞泰在军事上展露才华,但还是个年轻人,挠头道:“少爷,我再想想。”他有些舍不得新军营。
张昭点点头,在亲卫的簇拥下,驻马眺望着远方的平原。
他的奏章已经去往京师。“倒刘”的活动他虽然不想参加,但他终究还是扣下扳机!
刘健,这一代名臣的时代最终还是要终结啊!
第五百四十五章 火冒三丈
京师的八月下旬天气干燥,秋风扫过就是尘土飞扬,如同扬起一阵阵的沙尘暴。
如果有仪器检测估计pm2.5值早就爆表。
古代也不尽是青山绿水啊!只要发展,那里不付出环境的代价呢?只能是先发展后治理。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这两个先后的全球霸主都是走这个路子。
所以公知什么的,都是扯淡。内心又脏又黑。
明王朝的京师最早就两百多万人口。这些人的生活需求就造成环境的恶化。
漕运可以解决吃的问题。京师这里是平原,河流资源丰富。喝水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但是冬天取暖的问题呢?那就知道去砍伐西山的树木。最终是“薪尽煤出”。家家户户都在烧煤。
小时雍坊中,在深沉的夜幕之中,首辅刘健的府中就已经将煤烧起来。刘健的书房中暖洋洋的。
他在灯下微微沉思着。手里的书自然是半页都没看进去。京中暗流汹涌,作为首辅他怎么可能没有一点察觉呢?
如今天下称不上国泰民安,总会有点小事故出来。但是都在可以处理的范围内。比如今年七月不就把黎贼给平定了?
而大明有张昭在,在军事上基本是稳如泰山。
但是,但是…
朝堂上明面上的矛盾是户部尚书侣钟要辞职。
弘治十五年秋,天子下令如何改善当前的财政状况,可以增加那些收入,可以节省那些之处。户部牵头组织朝臣们讨论这件事,一共提出二十二条。
其中包括:罢除传奉冗官,裁汰宫廷滥收的军匠,清理腾骧四卫的冒名勇士,停止寺观的斋醮,减省内侍、画工、番僧的供应费用,禁止王府和织造监过度地乞取盐引,命令有司征收庄田的田租。
除开新秦伯张昭去年底回京后,在军务上改革,把腾骧四卫四万余人给清理成7千人。其余的建议天子一条都没有采用。
户部尚书侣钟为此事不断的上书天子,而涉及到利益的权贵们早对其不满。
导火索就是京中有商人走通外戚张鹤龄的门路,请求将十七万引旧长芦盐场的盐引免于盐课,天子许之。
近来官场上为这事闹的非常凶。侣钟在辞职。而听闻宫中的大珰们在指使东厂搜集侣钟的黑材料。
…
这只是明面上的矛盾,在一连串言官们上书和报纸上的评论中,还有暗中的波澜。
次辅李东阳等人想要将他取而代之。
表现出来的事件就是:李东阳力主同意张昭推荐兵科都给事中王承裕出任辽东巡抚。而天子还特意派刑部侍郎樊莹去辽东走这一趟。对王承裕的重视之意可见一斑。
“哼!”
想到这儿刘健不屑的哼了一声。他正儿八经的教授过弘治天子读书,李东阳没这经历吧?
刘老首辅拿出一本空白的奏章,题头自然是早就写好的,他琢磨了一下,继续向天子写辞职的奏章。
这已经是第十七封。
“这是最后一封了。不可令天子太过为难。”刘老首辅在深秋里一边运笔书写一边心中感慨着。毕竟君臣相得这么些年啊!
“老夫这个首辅迟早是要退。但是年老体衰请求致仕还是被人逼退,这其中的差别唯有自知。”
刘老首辅心气十足,奏章写到一半时,跟在身边侍奉的孙子刘成学悄然的进来,帮着给祖父倒了一杯热茶,再轻声汇报道:“爷爷,孙儿已经将外头来访的宾客都打发走。”
刘老首辅赞许的点头。人生七十古来稀。他这个年纪长子、次子都已经早亡。长孙也早卒。就剩下三子和这个门荫中书舍人的孙儿。
刘成学见自家祖父还稳得住,他刚刚从外面打探了一堆消息回来,道:“爷爷,外头都说…”
刘健打断孙儿的话,“外面的风雨不必理会。去吧。我一会就要休息。”
“是。”
…
…
张昭的奏章于八月二十八日到京中。他这是普通的奏章,将近两千里的距离,能以这个速度通过明朝的驿站系统抵达,已经算是非常快的。
这主要得益于张昭对辽东的驿站规定和整治。
明朝驿站的弊端这是不必说的。看一看明末李自成的人生就懂,这真不是人干的活儿。
张昭将驿站系统做了改革。邮递信件和公文的专门设立一个系统,只是暂时挂在驿站的名下。而招待过往大官贵人住宿的驿站则是另外一帮人。
按照现代办法管理的邮政系统当然比原始的驿站系统要快。
明代的皇帝在大臣致仕时,通常有句话,“给驿归”。这就是允许大臣免费试用驿站系统返回家乡的意思。
张昭现在当然是没法动驿站这一块。这是挑战整个官僚阶层的使用习惯。
相比于工业化,推广数学、科学,这都是些小事,将来会慢慢的改善。只要大明持续发展,不可能再出现一个闯王。
首辅刘健于第二日在内阁中见到张昭的奏章,帮他办事的中书舍人(秘书)把奏章放下他看了没两行,一口怒气就涌起来,“好,你个李宾之。”
刘健撩起官袍下摆,从他的公房中走出来。
正在整理奏章的中书舍人赶紧跟上来,“阁老…”
刘健摆摆手,沉着脸,手里拿着奏章直接到李东阳的公房中。
众所周知,明朝内阁在文华殿后的文渊阁办公。而这座院子中,大堂之后有六间房用作阁老们使用。
大明朝通常情况下是三名阁臣,只有极少数情况下才有四名或者多名阁臣。
所以通常情况下,阁老们都会选择朝南向阳的三间房间作为公房。换言之,李东阳的公房就在刘健的公房旁边。几步路就到。
大明的政治规矩向来是阁老们要谈事情要到大堂中去谈,这是表示“事无不可对人言”。就是说“我们没有密谋”。
而刘健此时直接闯到李东阳的公房中,而且是以首辅之尊去见次辅,这又是不合规矩的一点。
但由此种种可见他心中的怒火。将宦海多年的刘首辅气成这样,可知张昭这本奏章绝对没有那么简单的。
“刘阁老…”李东阳正在伏案审读奏章,却见首辅刘健进来,惊讶之余,站起来行礼。
刘健将张昭的奏章重重的压在李东阳的书桌上,脸色阴沉,“李宾之,这封奏章是何意?”
短短几步距离,刘老首辅已经控制住情绪。但是公房中的气氛依旧是剑拔弩张。
第五百四十六章 交锋
“还请阁老允许我先看看。”李东阳二丈摸不着头脑,先告罪一声再拿起奏章看起来。
打开封面就看到是张昭的名字。一路往下读下去,这才发现问题所在。
他和张昭之间现在基本不见面。一个辅臣和手握重兵的大将见面很犯忌讳。
张昭别看年纪轻,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日常在京中基本都没有什么交际。就是和几家勋贵以及崔驸马等人混在一起。其余时间除开他的便宜岳丈从不和文官、太监们来往。
要说以张昭的权势,与京中谁交往会不够格呢?没有。
而他前些天将“中间联络人”李幽找来,让张昭把奏请朝廷在辽东设布政司的奏本交上来。他已经不看好自身登上首辅之位,那国家大事不能耽搁。
之前,经过李幽传达张昭的设想是在辽东、奴儿干的土地上设三个布政司一个都司。
结果这封奏章上却是写着张昭要奏请设立四个布政司,一个都司。这就是不是简单的增加一个数字的问题。而是多出一个布政司!会增加大量的官职,吏员。
设立一个布政司的标配有哪些官吏?
首先,需要设立三司:布政司、提刑按察司、都指挥司。布政司衙门之内设左右布政使、左右参政、左右参议。然后还有一堆小官、杂官。
其次,在三司之外大概率要设都转盐运使司、盐课提举司、税务司矿务局等。
像什么分巡道、分守道则不必说。基本都是有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挂职。
府县那也不说。不多设这个布政司,这些机构同样也是要设的。
所以,零零种种算下来,多加一个布政司会增加约三分之一的行政成本。
而精简官吏,消除冗官这是首辅刘健一直所在意的东西。前宋殷鉴不远啊。
…
…
李东阳看望张昭的奏章就意识到刘首辅为何如何生气。他和张昭关系之密切满朝诸公皆知。刘首辅八成以为这是他指使张昭所为。但真不是。
而同时,他也意识到张昭送给了他一手好牌。他只需要赞同张昭的意见,那刘首辅必然会坚定求去之心。
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
张昭作为前线的统帅,他建议如此划分行政区划有着非常重的份量。
现在这片土地上全是后军都督府出面考试招募的官吏在管理啊!京中有人传谣说张昭是东北王,那真是没冤枉他。
另外,张昭是弘治皇帝面前的红人。不是说弘治皇帝是昏君,张昭是佞臣。但“言听计从”这四个字真不算是贴标签。张昭在天子心中的份量非常重。
所以,只要这封奏章给天子看到,天子八成是会同意的。而刘首辅一直以来是反对扩充官吏人数。他则是必然反对。
因此,则必然会出现上次那样的情况:皇帝与首辅意见不和。只要他再一次支持张昭,刘首辅不走也得走。
…
…
李东阳绝对是大明朝此时天下最绝顶的聪明人之一。他在看奏章的十几分钟内立即就将事情想的通透。
这时,抬起头,对脸色阴沉的同僚刘健刘阁老苦笑一声,道:“晦庵公,此事真非我所教唆。之前张昭还说设三个布政司一个都司。谁料到他给朝廷的奏章是四个布政司外加一个都司?”
刘健看李东阳一眼,多年的同事外加首辅本来就比同僚们高半级,他判断的出来李东阳说的是真话。
都是在官场中千锤百炼的顶级人物,演技什么的就不要再提了。都是一眼看穿。
其实,在演技上反而是皇帝因为锻炼机会不够水平一般。像阁臣们宦海沉浮走到这个位置上,接触的人至少在两三万人以上,而皇帝呢?
他经常只能接触到身边的一些人,能接触到三千人就算不错。像明成化帝那种死宅属性的更不用说。有没有和一千人说过话都是问题。这位仁兄口吃。
而像弘治皇帝这样政治清明优容大臣的,他也接触得不多。因为他的执政班底太稳定了。
刘健沉默半响叹口气,语重心长的道:“宾之,即便是设三个布政司也多了。按照张昭送来军事情报,大明能有效治理的地方能到松花江就不错。千里无人烟设府县管理就可以。何必再设布政司?徒增开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