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二十万在籍百姓,提供给朝廷的除了春秋两季的税收,还有做徭役的人力,以及其他的苛捐杂税。现在张昭一张口就只给朝廷“三十税一”的农业税,这还搞什么?
张昭心里轻轻的叹口气。这倒不是他认为他自己道德高尚,而李东阳人品低劣。
李东阳现在是首辅,当着大明的家,当然希望财政改善。而财政改善就是要增加“自耕农”。这是最直接的手段。位置不同,立场不同罢了。
张昭要对他当时的承诺负责啊!这就是他的难处。不能拍拍屁股回到京城升官发财就算完事。他得对那些军户们负责。
同时,张昭感叹的还有见识的问题。
儒家士大夫似乎只有宋朝的文官们才懂得大量的征收商税来填补国库漏洞。大明朝作为一个农业国,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农业税当然是不能免的。但是,可以减轻百姓的负担,以商税弥补之。
至于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西方能满世界的抢,劳资抢不得?
张昭劝道:“元辅,放水养鱼啊!百姓之苦相信元辅深知。当前先蓄养民力,发展工商业。下官保证东北四布政司的商税会让朝廷在未来收益良多。”
李东阳沉吟数秒,直率的道:“子尚,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老夫也有难处。去岁以来数省受灾,多少百姓等着朝廷赈济,仅仅是免掉去年、今年的赋税是远远不够的。
今年开春之后,受灾的各省必定会青黄不接。届时百姓流离失所,卖儿卖女。朝廷现在就要做好准备。
老夫已经打算通过大明皇家银行发行一百万元的债券。寅吃卯粮,将来也要有还的。最终就要落在东北这二十万户的百姓赋税上。三年免税这可以的。但之后不能再免了。”
李阁老将承销朝廷各衙门债券的“资质”给张昭,当然也是要他办事的。这里面的套路一环连着一环。
张昭无奈的道:“元辅,下官建议将日后的税率调整为二十税一(5%)。但杂税、徭役等等还请朝廷一律免掉,只收农业税。”
这个提议基本相当于日后太岳相公的“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诞生其实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明中后期,朝廷的各种征调、徭役,都是允许用银子来替代的。
举个例子。譬如:明朝有征调全国工匠到京师服役两个月的条例。远在湖广的工匠们不愿意到京师去,千里迢迢,还有各种花销。在明中后期时是允许向官府缴纳一定数量的银子,就可以免除掉。这银子是作为朝廷在京中雇佣工匠的开支。
成化年间,折银就已经是非常通行的做法。历史文献中有记载。
李东阳心里微微一动。
朝廷发行债券最终是要以银元来偿还的。所以赋税、徭役全部转化为银子他能接受。但是把徭役废除之后,地方官很多事都做不成。而且地方财政需要拨款。
(注:明朝的县衙等处会征发民壮来效力。)
一旦无法禁止地方上征发徭役、免费的人力,他加征春秋两税到5%,可能会成为恶政。
“此事容后再议。老夫要查找数据,征询意见。你还有什么问题?”
张昭道:“东北四布政司先期招募的官吏还请元辅同意维持原职并进入大明的官场体系之中。”
张昭假后军都督府之名,在京师中搞考试招聘官吏,基本都是七品以下的绿袍杂职官,还有不入流品的小官,还有大批做事的吏员。这些人很多并不一定有读书人的背景。
比如:童生、秀才之内的。搞不好还有账房、小吏、学徒出身的。
张昭当时考试题目相当于是小学毕业考试的水平。考的是语文、数学、思想政治三门课。这和传统的考试主考经义、八股、策论完全不同。
另外,张昭还任命了大量的土官。而且是在典史、主薄、县丞这样的位置。
李东阳点点头,“为稳定计,理当如此。此事朝廷会充分尊重辽东巡抚的意见。”
都是一些杂职官,小吏。并不影响士林的利益。流转起来最多也就到一个县令的位置。他犯不上卡着。
张昭松口气,躬身道:“谢阁老。下官希望将幽州商行的利润逐步过渡给户部。当下,战争债券还需要偿还。还有各部的军费还在核算中。”
李东阳见张昭一点点的提要求,他心里还是些意见的。毕竟他还是做了让步的。但最后这一个问题,却是让他心中舒畅。甚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当做他的政绩。
幽州商行隶属于后军都督府。深度的参与大宁都司、东北四布政司、奴儿干都司的商业贸易,一家独大。并且各矿山的收益都是划归在这家商行中。
利润非常高。这可以从它缴纳的商税中可以大致的推算出来。
幽州商行的主要职责就是张昭刚说的两个:军费、战争债券。
张昭手里握着兵权,还有财权,这就就非常的恐怖啊!令京中有流言说他是“东北王”。
李东阳其实根本没计划张昭会把这一块利益交出来,他还打算日后慢慢的侵蚀掉。毕竟朝廷占着大义的名分。
没想到张昭直接提出要逐步交给户部。
“子尚心中有国家啊!”李东阳的笑容越发的和熙,笑吟吟的道:“国子监改革的事情你先将你的意见上书给朝廷。”潜台词是他会支持。
张昭和李首辅达成协议,心情也十分畅快,躬身道:“下官谢元辅支持。”
…
…
张昭和李东阳在正月初一的上午阳光中在左顺门前道别。他站在文华殿前的广场,回首眺望着巍峨、庄严的三大殿,心中有些感慨。
从年前京中的舆论态势来看,朝廷之中包括京师很多人都是将他看做成武勋集团的新旗手、军头。
但其实,他一直都主张军队应该控制在朝廷手中。更准确的说,他认可五军都督府受大明内阁的领导。所以,幽州商行他是准备逐步移交给户部。
他回京之前,把辽东军洗成清一色为增强自己的实力,来应对京中以及日后要面临险恶的局面。但他并不想一手操控兵权,一手操控财权,这是取死之道。
他有两代帝王的信任,要改变大明朝并不需要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极端路线。
他有信心改变大明的结局、未来!
第五百九十九章 反击
张昭和李东阳的协商并没有避讳百官。正月初一的上午文武百官从奉天殿中出来,路过两人时都听了一个一鳞半爪。堂堂朝廷命官总不能停下来“围观”首辅老大人吧?
但随着正月里二三好友相互拜年、聚会,大致完整的版本逐渐在京师中流传开。
至此,路边社和民间组织部终于恍然大悟:新秦伯张昭把武安侯世子郑宏给阉割掉,和武安侯府基本没有关系。人家是在给朝廷“亮肌肉”,方便“交权”的谈判。
想想看,张昭麾下有多少个可以“动手”的亲卫?或者说叫死士?他当然不会真的对朝廷命官动手。但谁还没有亲戚朋友?有些事情不能做的太过份的。
武安侯府在这一轮“博弈”中,就是个道具!
…
…
下午时分,定国公府位于城西的一处别院中。小湖如镜,湖边枯树在寒风中摇动。
湖边依山坐落着一间庭院,数间瓦屋相随,屋檐飞翘,用料雕刻精美。
庭院的客厅位于小山山腰,视野开阔。装饰着玻璃窗,正好饱览小湖冬季的美景。
定国公的孙儿、第一顺位袭爵人徐光祚在此和几个朋友相聚。计有成国公之子朱凤、金陵国子监生顾耀诚、论道报总编张名尹、阳州先生、武安侯次子郑纲。
张名尹三十多岁的年纪,举杯和众人饮酒,畅论着京中的形势,“张昭和李阁老所论,大致上我们论道报已经汇总出来。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税收,官吏,财权。
李首辅确实有手段啊,竟然能逼的张昭逐步交出幽州商行的控制权。不过,减免税收方面他恐怕是要让步的。哈,二十税一的农业税,对百姓到底是增还是减,这同样是一个非常好的话题。
可惜论道报没法把这些事报道出去。”
整体消息是拼凑起来的。消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会失真。幽州商行的事就被传变味。
阳州先生是京中名士、书法大家。曾授业于薛瑄的弟子张鼎。身具举人功名。但他在政治上却是懂的不多。急切的道:“张总编,这有什么报不得的?加一个‘据闻’、‘有关人士’、‘匿名’这样的修辞不就可以吗?”
他身在理学河东派之内,和张昭势不两立。早先就骂张昭为“国贼”。如今张昭借故将他的便宜妹夫郑宏给阉割,他妹妹就要半辈子的守活寡。
“呵呵。”张名尹笑一笑,避而不答,举杯与好友顾耀诚碰一杯。报业大兴,如今京中的名士、名妓便没有那么值钱。至少阳州先生就没有资格让天下第二大报纸的总编亲口作解释。
朱凤手指点点桌子,脸上带着轻蔑的神情,说道:“此事涉及到朝廷国策制定,惹恼李阁老,论道报担当不起。”
阳州先生简直就是个“小学生”。坏了李阁老的事,用几个修辞词语就能躲过去吗?
定国公府、成国公府就算是合起来,在大明首辅面前算个甚?渣渣而已。
阳州先生脸色一讪。
徐光祚缓和气氛,问道:“郑兄弟,你府中如今作何打算?”
郑纲是个纨绔子弟。因为他哥哥突然被伤,他被顶到前台来,面对京中赫赫有名的定国公府世孙,他有些胆怯,说道:“家母每日以泪洗面,家父日夜长叹。张昭这狗贼在京中势大,我们府中实在拿他没办法。”
徐光祚笑着抿口黄酒,道:“这一点为兄倒是有点经验。张昭此人颇得圣眷,手底下又有一帮士卒效力,要和他斗只有一条路子。”说着,指指天上,“贵府要多和寿龄侯亲近啊。”
郑纲、阳州先生两人对视一眼,有点明白过来。只有宫中那位娘娘才有资格动张昭。
徐光祚哈哈一笑,指着两人道:“这话只在这间屋子里有效。出这个门我是不认的。”
郑纲感激的道:“小弟懂得。”
半个时辰后,酒宴结束。
郑纲、阳州先生两人告辞离去。徐光祚作为将两人送到别院门口,又送走张总编。回来再令人重整酒席,和朱凤、顾耀诚两人继续吃酒。
这时,朱凤道:“徐兄,你让武安侯府和张国舅走在一起,这有没有效果?”
徐光祚嘿嘿一笑,呲溜的喝一杯酒,“朱兄弟,这个门路,我不说武安侯也想得到。他能做到右军都督,哪会真不知道皇后娘娘的门路?问题在于他想不想和张昭死磕?
我看他还在犹豫。毕竟丢脸就丢脸。兵部尚书刘大夏都给张昭当面骂过呢。张昭如果目标不是武安侯府,他真没有必要现在就和张昭斗到地。
百年世族,来日方才嘛。焉知两任帝王之后,张昭的儿子、孙子还能继续受宠?
所以我们要加一把火。嘿嘿。郑纲这回去一嚷,估计武安侯府的老太君肯定会让武安侯动手。”
你够黑。朱凤心里明白,徐光祚这是将武安侯当做炮灰。因为武安侯若落败,五军都督府的位置空出来,那定国公很有可能上位的!
顾耀诚插一句,“其实最好的办法是让郑宏死于非命,激化双方的矛盾。并令百官对张昭起疑虑。”
朱凤刚感慨完,这时心中再道:我日!这里还有一个更狠的。
徐光祚呵呵一笑,和两人喝酒,“且先看看吧。武安侯和张国舅搅合起来,估计够张昭头疼的。”
据闻顾耀诚和魏国公府走的很近。看来江南那边对“空闲”下来的张昭颇多疑虑啊!他的改革卫所,征收商税等主张对江南的权贵们而言非常不友好。
…
…
事情如徐光祚所料。
武安侯郑英给老太君逼的没办法,于正月十二日的下午时分,将次子郑纲叫到他的外书房中,细细的询问和郑纲和徐光祚等人见面的情况。随后,在书房中来回的踱步。
午后冬季的阳光照射在书房中,很暖和。年节喜庆的氛围似乎浸透在空气中,但郑英内心里却是焦躁难言。
他这一段时间一直在思考张昭有没有将他当做报复的目标。或者更准确的是“杀鸡儆猴”的目标。
从奉天殿前张昭和李阁老交谈的情况来看,他并非张昭的目标。但是从张昭过往行事的风格来看,他真的不敢确定。此人睚眦必报。
小半个时辰之后,郑英终于下定决心,低声道:“纲儿,你拿我的帖子,带上厚礼,去一趟寿龄侯府上。”
第六百章 强买
临近正月十五元宵节,美食镇中人流越发的密集,一派繁华的景象。比通州码头、崇文门外大街已经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虽说因去年各地受灾,弘治皇帝下旨取消元宵节的烟火。但这只是官方的活动取消。美食镇这里民间依旧在自发的准备着元宵灯会。
美食镇这里的银子如水一般在流淌,每天各家店铺的流水只怕不下于五十万银元。岂会没有举办灯会的财力?
实际上,弘治皇帝一样很有钱。张昭在弘治十六年给弘治皇帝的全部分红高达五十五万两。但因国内受灾,户部缺钱,他要率先垂范,保持简朴。
暮色之中,勾栏瓦舍的三条街中(分东、中、西三条街)繁华热闹,各种戏曲、相声、说书、叫好的声浪不绝。
中街巷口位置最佳的“燕记”的老板燕滨带着几名伙计在门口搭着梯子挂一排排的灯笼,布置灯谜。晚上就要开始活动。
一朵朵精美的灯笼、灯谜自然是早就制作好的。悬挂起来,衬托的“燕记”招牌在夜色中越发的明亮、发光。
燕滨满意的点点头。心里充满着自豪感。
美食镇中的勾栏瓦舍基本都是北直隶各府的中小商人在京营。当初刚开张时,京中权贵们不看好,没有人肯投钱,最终是陈夕凤想出这么个点子把东、中两条街盘活。后面又新增“西街”。西街上的店铺大部分都给京中有门路的人买走。
燕滨就是那一批收益的中小商人。他来自保定府,不到两年的时间已经攒下约三千元的家当。
按照真理报刊发出来的信息,大明京师百姓在弘治十五年人均年收入为二十元左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