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所以,谢阁老此时提出来的问题,一样很有“嚼劲”。够朝臣们口水一会。

    李东阳一看这架势,当即先开口道:“如此大功当赏,但张昭还年轻,不宜给世袭爵位。”

    李阁老看着是在压张昭,实际上是帮他。现在爵位就给世袭,回头功高不赏怎么办到那一步,基本上皇帝就的琢磨把你弄死。

    王恕能看出来张昭日后必定为弘治皇帝对外作战的第一选择,李阁老岂能看不出来




第两百三十七章 封爵
    武英殿中议封侯,这是极其荣耀的事情,必定要在史书中记一笔。最起码,弘治皇帝的实录中必定会记载。

    李东阳话音一落,兵部尚书马文升就笑眯眯的进言道:“陛下,李阁老所言极是。张子尚可是强硬派,他还想着横扫漠北。现在将爵位给的太高,将来不好封赏。臣以为先封他一个不世袭的二等伯即可。”

    马文升时年七十六岁,完全是倚老卖老,把李东阳没有说透的话给说透。

    马文升这个态度,搞得李东阳心里相当无奈。其实,稍微熟悉朝堂脉搏的朝臣都知道,马兵部迟早要让贤。因为,他这几年在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上干的不好。

    而李东阳想要推荐他的老乡刘大夏出任这个职务。刘大夏此时任右都御史,两广总督。他这个右都御史属于明朝特色。因为总督、巡抚是不常设的,没有品级,属于差遣。朝廷常常以部院大臣出任。右都御史是加衔。

    现任的三边总督史琳,一样加着右都御史的官衔。现任的都察院大佬是此时在武英殿中站着的戴珊。此公深得帝心,是刘大夏,李东阳的好友。

    马文升不仅仅是和李东阳关系有点问题,他和首辅刘健同样有点问题。因为名臣都是讲原则的。而讲原则必定会得罪人。结果,马文升明着保张昭,搞得好像他和李阁老有默契似的。

    但是,谁又无法指责他。因为,兵部在新军卫的成立、训练、供给、放权上是鼎力支持的!

    马文升和李东阳这样表态,谢迁有些话反而不好说。你说斩首一万多,封侯都时够格的吧

    弘治皇帝三十出头,白白净净的,穿着红色的龙袍,头戴翼善冠,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笑意,道:“嗯。诸卿对其封号可有建议”

    他还没准备将十八岁的张昭,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给关在京城里,这个时候当然不能“捧杀”。免得日后功高难封,君臣间难做。

    “韦州伯如何”

    明朝有惯例是将大胜的地名拿来封侯,比如威宁伯王越,他在威宁海大发神威,打的小王子屁股尿流,弄死被鞑靼人吹爆的满都海皇后。

    “不如封冠军伯。似乎不妥。”

    十八岁因军功封侯的,去翻翻历史书,这都有谁最出名的就是大汉朝的一代军神:冠军侯霍去病!不过霍骠骑英年早逝,给这个爵号有点咒人的意思。而且,冠军伯没有冠军侯好听。

    一帮重臣纷纷凑趣。谁没看到弘治皇帝都兴奋的不行要的就是这个气氛!该演的时候得演啊。他们又不是愣头青的言官。

    李东阳轻轻的咳嗽一声,道:“臣等拟定的爵号难以服众,还请陛下赐名。”

    李东阳性格诙谐,他率先拍一下弘治皇帝的马屁,武英殿中没人会觉得他品格不行。

    群臣纷纷跟进,“陛下圣明无错,臣等恭请陛下赐下爵号。”

    弘治皇帝表情舒畅,被拍的很舒服,将昨晚酝酿到现在的爵号说出来:“韦州地在西北,为秦时河南地,又名新秦中。张子尚一战保新秦百姓安宁,可以新秦伯为爵号。”

    武英殿中的顿时响起群臣的称诵声,“陛下圣明。”

    …

    …

    看似很简单的一场议事,硬生生的拖到约上午十一点许。主要是君臣高兴。重点是弘治皇帝高兴。

    随后,新秦伯的爵号便传遍京中。而当天在六科廊房中抄邸报的书手多了一倍。

    明朝的奏章流程,前面的程序不说,等皇帝批阅之后,奏章会下发到六科审核、存档、下发六部执行。所以,通政司的书手会等在六科抄奏章节选,这就是邸报。

    通政司能抄,其他衙门当然也能派人来抄。在大明朝的京中衙门里论十八罗汉排行,通政司排名又不高。

    消息传的飞快。

    而在消息传递的同时,自然而然的伴随着一个疑问,西北这仗到底怎么打的报捷文书上的内容太简陋,甚至有点春秋笔法的嫌疑。比如什么叫斩首一万余

    张昭的个人书信比捷报晚两天抵达京城。他当然不是二十四日才发的书信,而是在二十日等鞑靼骑兵退回长城以北就发出。

    分别是写给萧敬、朱厚照、婉儿。

    西北的战况,理当有保国公朱晖,苗逵,史琳三人以奏章的形势送到朝廷。张昭最好是不要越级上奏。这是官场规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保大帅可以随意拿捏他。

    他直接走私人渠道将西北的战况上报。朝廷嘛,这个名词究竟指的是谁简单的理解,就是弘治皇帝。他写信给萧敬,相当于是给弘治皇帝报告。

    而写给太子朱厚照,纯粹就是他和朱厚照的约定。当日离京时,他教了朱厚照军棋推演的游戏,满足这小子旺盛的精力和求知欲。

    写给婉儿的是家信。

    八月初一,皇宫中一派喜气洋洋的氛围。

    朱厚照在清宁宫中给太皇太后(肃孝周太后)请安,顺路在宫中和两个堂妹们玩耍。

    主要是永嘉公主缠着他问西北的战事。

    永嘉公主又长了一岁,六岁的小姑娘粉雕玉琢,她还记得张昭这个人。张昭给她画的自画像还在她的寝宫中。而这几天她频频的在张皇后处听到张昭的名字。

    永嘉公主身边是皇太后(孝贞皇后王氏)收养在宫中的孤女岐惠王朱祐棆之女,永宁郡主。

    “张昭哪有别人说的那么吓人永宁,你问永嘉就知道。”朱厚照没兴趣和小女孩玩,随口敷衍。

    正说着,刘瑾从小殿外进来,将张昭的书信拿过来。刘公公等人固然是不喜欢张昭,但是他的书信谁敢拦截小爷这些天都等着的。

    “快拿来,给我看看。”

    朱厚照拆开书信,迫不及待的阅读起来,随即脸色就变得极其不好。

    “保国公朱晖率大军一万分五路搜套,据臣所知,斩首三级。随后,鞑靼可汗小王子以此为由,率十万骑南下,意图震慑明军。保国公等拥兵四万守红城堡避战。

    小王子沿途拔城。都指挥王泰率部五千战死于花马池。小盐池城、熙宁堡等地陷落。臣率新军卫在韦州城下苦战取胜。此战的军事意义在于逼迫鞑靼迅速退兵。另外,足以令小王子蛰伏数年。除非他不想当这个可汗…”

    朱厚照读完信,恨恨的骂道:“保国公、苗逵该死!”

    他经过张昭的教导,有西北战事做例子,早非吴下阿蒙。京营四万大军劳师远征,却躲在城堡里。那消耗的可是历年积蓄的粮草、银子。这叫虚耗国力。

    刘瑾、谷大用几人面面相觑。

    显然,张昭又给保国公下眼药了。而保国公干的事实在不漂亮。估计这位宠臣要被替代了啊!

    永嘉公主则是没管这些,眨眨眼睛,模样可爱,“太子哥哥,给我看看张昭的信。”



第两百三昭十八章 张昭的收获
    永嘉公主穿着马面裙,梳着少女发髻,粉团团的小女孩,眼睛灵动。她虽然只有六岁,但是常用的汉字基本都认识。

    她并非张皇后的亲生女儿。虽然得张皇后宠爱养在跟前,但是宫里并非没有风言风语。她虽然年纪小,却很懂事。她的内心很敏感。谁是真心的对她好,哄她开心,她都感觉的到。

    而张昭那日就是真的在哄她开心。

    “噗嗤…”

    永嘉公主飞速的扫完信,将张昭的书信递给正在小殿中等着不耐烦的朱厚照,“谢谢太子哥哥。”

    朱厚照将书信往怀里一揣,带着刘瑾、谷大用等随从快步离开清宁宫。

    清宁宫就是后来的慈庆宫。慈庆宫会逐步的演变成太子的住处。比如在位一个月的明光宗,崇祯皇帝他爹,万历皇帝的长子,就是长期生活在慈庆宫中。

    清宁宫的位置在文渊阁(内阁)后面。

    朱厚照出清宁宫后直奔乾清宫而去。他最近这大半年虽然还在为功课(经义)被弘治皇帝训斥,但是父子关系已经大为改善。张昭教他的很多东西,他在父皇面前说出来,基本每次都会得到称赞。所以,此时知悉保国公朱晖避战,他忍不住去找弘治皇帝面陈观点。

    永嘉公主没管朱厚照,想着张昭的书信,娇嫩的小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笑。

    她对张昭的印象很好的。而刚才的书信中,张昭所展现出来的又是另外一个形象:自信,指点江山,意气飞扬,外加在太子哥哥面前告状!

    这让她脑海中对张昭的印象更加立体了些。

    …

    …

    韦州大捷的消息,在京城中持续的发酵,并向外扩散。弘治皇帝虽然说了要明告天下。但是邸报发行,并运送到各衙门都需要时间。

    而京中各种圈子所关注的核心问题:西北战役到底怎么打的,因张昭的书信抵达,随即有断断续续的消息透漏出来。

    成国公府在入夜时分略显寂静,朱辅在书房中看书。

    寂静,一方面是朱辅推掉各种应酬和府中的活动所导致的。比如什么亲家过寿,世交来问他母亲病情,节日,回请等等。偌大一个成国府以及其关系网,基本隔几天就能有一场酒宴或者唱戏的活动。他都停掉了。

    另一方面,这代表着一种风向。京中都知道成国公府和张昭不对付。起因在其嫡次子朱凤身上。虽然成国公府消停了,不再和张昭牵扯,但立场没法变。

    当此之时,张昭的声势如日中天。当然,张昭怎么能和成国公府比但该低调还得低调。

    “唉…”

    朱辅将手里的论语丢在书桌上,轻轻的叹口气。

    自威宁伯去世后,当朝已无名将。天子先后选用平江伯陈锐、保国公朱晖担任大军主帅抵御北虏,但结果都不尽如人意,没想到张昭突然冒出头来。

    毫无疑问,待张昭封侯后,这将是日后统帅大军的必然人选。

    面对这样的人物,成国公府有压力啊!

    驸马都尉崔元早就转向,和张昭交好。

    而保国公朱晖,此次回京必定会被闲置!听说太子拿着张昭的书信到乾清宫中告状:保国公避战。保国公的麻烦大的很。这小子真是睚眦必报。

    …

    …

    成国公朱辅能收到消息,英国公张懋作为国朝第一勋贵,当然早就收到消息。

    晚间时分,张懋将三个儿子都叫到他的内书房中。长子张锐,次子张铮(虚构),幼子张铭。

    更小一辈的孙儿们就没被叫来。

    书房中陈设雅致,灯火通明。张懋时年六十岁,坐在塌椅中,神情放松,看着三个儿子,捻须道:“都听说了吧张昭的密信已经抵达京中。和报捷文书前后差两天。”

    长子张锐身体不行,显得文弱,代表兄弟们开口,“父亲找我们来是为保国公之事”

    “嗯。朱晖这次肯定载了。张昭立下如此大功,和其对比鲜明,而且张昭还写信来告状,不仅仅是给东宫太子,还有给萧敬,其实就是给天子的信。

    朱晖脑子昏头,不仅仅是在七月份进入三边战场时派张昭为大军前锋,还让张昭驻守韦州城,孤悬在大军百里之外。并且控制其给养。这事天子能忍”

    “父亲的意思是…”

    “我准备选派族中子弟准备进入新军卫中效力。你们兄弟三个是不成的。把仑儿送去。上次张昭成亲,铭儿代表府里去祝贺,这份关系你继续维持住。”

    张锐脸上为难的道:“父亲,仑儿将来要继承爵位的…”

    “真要是危险的大战,到时候将他撤出来就是。就这么定了。”

    张锐兄弟三人站起来,齐齐应声道:“是,父亲。”

    张昭取得韦州大捷的影响,不仅仅是他封爵,名传天下,为新军卫争取更好的待遇,不仅仅是他即将成为新的统兵大将。

    他还借此机会,将把头号敌人保国公朱晖给斗下去。其实,他不动手,言官们也会弹劾。保国公朱晖终弘治一朝被闲置。张昭是加速这一过程,并令其无法像历史中,在正德还复出。

    至此,此人就会退出明朝中枢的舞台。

    而张昭的崛起之势,令英国公,大明朝的第一勋贵都想搭上他的顺风车。

    如果张昭接下来不乱折腾的话,他的前途会是何其的光明!十八岁的伯爵,燧发枪兵的排枪击毙战术可以吊打四周诸国。未来绝对会是军功煊赫。

    但是,张昭又怎么会不折腾,仅仅满足于此呢戚少保当年练出戚家军照样可以横扫四周诸国,但大明朝最终如何

    …

    …

    报捷文书和张昭的书信,在京中引起汹涌的浪潮,继而扩散。

    随后,弘治皇帝令内阁、兵部行文,要求保国公朱晖、苗逵、史琳上奏章,详细的说明此次西北大战的情况,包括物资、百姓的损失,缴获,有功人员、阵亡将士名单等事务。

    同时,令新军卫、宁夏镇、固原镇等收到损失的卫所募兵于延绥、宁夏、甘、凉等地,确保战斗力,防御小王子、火筛继续由河套入寇。

    同时,严令大同巡抚刘宇、总兵卢元震加强大同镇各地防御。以免北虏在河套受挫后,再掠大同。

    朝廷文书、诏令都随着信使发出。

    而西北大地上,韦州大捷的消息正在持续的传播。




第两百三十九章 将要离去(上)
    因为鞑靼骑兵的封锁,闰七月二十日张昭才开始派出信使,向保国公朱晖、三边总制史琳通报战况。

    八月初,确切的消息才传到六七百里外的榆林城。
1...6970717273...2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