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张昭转过身,“什么”
王六小姐哭的梨花带雨,哽咽着认真的道:“张昭,如果我愿意嫁给你为妾,你愿意娶我吗”
张昭发愣。看着她哭,都有点想上去呵护她,这样的美少女为他哭泣,这种感觉他从未品尝过。其实,他真没觉得他自己多么牛逼。斩首多,完全是火器战法决定的。
要说这具身体卖相上佳,那确实如此。但这在古代不算什么吧譬如说潘安、宋玉,史书上也没写多少人倒贴啊!
自古男儿娶妻,从来都是不看容貌,而是看权势、才华、能力。所以宋真宗说:书中自有颜如玉。容貌只有个末位条件。
张昭沉吟几秒,劝道:“六小姐,我听说三秦大地多少男儿求娶你不得。你要确信,这世间没有任何男子可以抵挡住你的美丽。只是,你这会儿不要冲动。婚姻大事,不是说着玩的。走吧,回去了。”
王六小姐看着张昭,想对他的赞美回应嫣然一笑,却是泪流满面。她都不知道她为什么会哭得这么伤心。
她自到婚配的年龄以来,家中给她说的俊杰不知凡几,但她都看不上。仗着爷爷对她的疼爱,这些事都被压下来,但是她即将年满十七,再不嫁就要成老姑娘了。家里在催促她。
她不想嫁给一个粗鲁的男子,她亦不想嫁给一个文弱的书生;她不想将来的丈夫如假道学般刻板,她不想婚后与夫君相敬如宾。
她想要的是那种自由的、温馨的、能有诸多话题的夫妻和谐的生活。
她记得初见张昭的印象:十八岁的青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她对他很好奇。及至此时,他已然将封爵!国朝名将!而此时她意识到,她终将错过。此生不知道还能否再遇上这样的人。
赠君明珠泪双垂,恨不相逢未娶时。
…
…
王六小姐于八月初三启程,这已是金秋时节。山中林木金黄一色,或者说即将枯萎。
张昭没有去相送。牵扯太多,他倒是爽了,却徒令小娘子伤心。而是在韦州城头目送她的车队往西南的下马关远去,最终消失在地平线上。
他怀里有王六小姐清晨时拍丫鬟秋月送来的一颗明珠,还有改写自唐朝张籍的诗句:赠君明珠泪双垂,恨不相逢未娶时。
秋月那丫鬟很胆大,不满的问道:“张相公既然昨夜拒绝我家小姐,为何要夸她美丽呢让我家小姐为你哭泣整晚。”
张昭自取得韦州大捷以来,真还没人敢这样和他说话,“我不夸赞你家小姐,我怕她自暴自弃,随意的择一个夫婿,日后后悔终身。婚姻大事要慎重。”
这种事他前世里见的多了。不说小说里的故事,就真实的案例,往往就有赌气结婚的。
“唉…”
张昭想着秋月那丫头看他诧异时的眼神,再想起她说王小娘子为他哭泣一整夜,心里禁不住涌起难言的惆怅。
或许,男人都有点矫情。得不到的美人,想要。倒追而来的美人,又怕耽搁人家。但真等她离去,这心中却会浮起她的身影。
他好像也没能例外。
…
…
张昭的惆怅并没能持续多久。史琳史总督突然的乔装来到韦州城见他。他不得不继续处理这些官场事务,将和王六小姐的纠葛暂时放在一边。
下午时分,韦州城外的一处帐篷中。张昭带着王武,林文宁,跟着史琳的心腹师爷赵子龙前来。刚进帐篷,就见史总督背着手,来回踱步。
张昭态度强硬的拒绝了朱、苗、史三人要求分润军功的要求。对朱、苗二人而言还有退路。他们一个勋贵,一个太监。而对史琳来说,他没有退路。
丢掉官职,恶了皇帝,基本就等于完蛋。
所以,他来找张昭商议。
“下官见过总宪。”
张昭作揖行礼。
他预感接下来的几个月都是在募兵、练兵。而对于陕西三边而言,必然是趁着大捷的间隙时间,修缮关防。对于西北防务,他有点想法。其实,新军卫练兵,现在基本不要他操心,总得做点事。
所以,他愿意和史琳见面谈谈。
九悟说
三发。明日继续。
第两百四十建二章 张昭的建议(上)
“请起。子尚请起。”
史琳非常客气的快步上前,将张昭扶起来。邀请众人落座,爽朗的笑道:“本官的行程是返回固原城。红城堡那里基本无事。此次便装前来,是有国事咨询子尚,没有打扰到子尚吧”
张昭微笑着,顺着史总督说场面话,“怎么会”
林文宁则是心里吐槽,“要不是他的心腹幕僚赵子龙先透了底,只看史总督这样子,哪里像来求人的”
闲话几句官场话题,午后清爽的阳光从帐篷外透进来。史琳环顾众人最终目光落在他右手边的张昭身上,放下茶碗,沉吟着道:“子尚,你真的打定主意不分润军功给京营的四万将士只怕他们有怨言啊!”
代表京营前来劝张昭的奋武营都督周豫昨天刚刚离开韦州城。
张昭根本不为所动,平视着史总督,掷地有声的道:“军功是新军卫全体将士打出来的,我作为卫指挥使怎么能拿将士们浴血奋战来的功劳去做交易。京营若是有怨言,那就让他们有怨言吧。”
史琳将近六十岁的年纪,中等身量,脸上皱纹很多。穿着月白色的文士长衫,一举一动颇有官威。见张昭态度坚决,似有所悟的看张昭一眼。
赵子龙赵师爷笑着开口缓和气氛,道:“张相公,如今西北大局已定。只是,大军搜套却没有相应的战功,为此,朝廷必定会追责。张相公可愿帮老大人在天子面前缓颊一二
老大人自去年到任,兢兢业业,安抚黎庶,推行朝廷政令。没有功劳亦有苦劳。而搜套是军务,老大人是文臣,并无置喙的余地。”
这话就是在扯淡了。
据张昭所知,七月的搜套行动史琳就带着他所属的两千精骑。以其三边总督的身份,京营不听调动情有可原,但是固原镇、宁夏镇的兵马敢不听
那是嫌命太长了吧!
不过,张昭也没把话挑破。他来见史琳,关注点不在这上面。重要的是推行他对西北防务的想法。他回头拍拍屁股走人,这新秦中的百姓还得被鞑靼人掠夺。
小王子的察哈尔部被他打的伤了元气,没两三年的功夫绝对恢复不过来。但是入驻河套的火筛所部并没有。
张昭略微沉思,拱手道:“老大人,你若作出成绩在下自然愿意为老大人在朝廷里分说一二。不知老大人对西北的防务如何看待自我入战区以来,固原镇这里的防御明显差延绥许多。”
赵子龙微微苦笑。这位张相公可不好忽悠啊。还是要他的东翁配合其做点实事。
张昭在王恕面前说的西北防务方略此时早就传遍西北的官场。当时是王六小姐问张昭,怎么解决套虏。张昭因而给出的方案。归纳起来就是两点:
第一,铸造大量的燧发枪,在民间售卖。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百姓十万军。
第二,烧制水泥,修建堡垒。在花马池、小盐池、韦州一线,用水泥修筑大量的堡垒。
且不说王恕的身份,他是西北士林的领袖,张昭这番话自然是慢慢的流传开。第一,王家铸造燧发枪需要舆论造势啊!不然卖给谁呢仅仅是新军卫的订单可不能让他们发财。
第二,王六小姐对张昭这个方案颇为推崇。她和闺中密友交往时自然是将方案说出去。而她的闺中密友多半是有兄长或者表兄,这样希望娶王六小姐的青年才俊。
士林中得以知悉。
再一个,张昭取得韦州大捷之后,傻子都明白他即将封爵。其所陈述的西北防御方略自然会被人翻出来仔细研究。因而官场中消息灵通的人基本都知道。
史琳有些迟疑的道:“子尚,这恐非一日之功。”
燧发枪的扩散和修筑水泥堡垒,他愿意去做。但是就怕他事情还没做完,朝廷罢免他的圣旨就到了。
林文宁坐在张昭身边,心里摇头。听这口气,史总督还想保住三边总制的官位,这怎么可能
这位史总督才不配位。如成化年间的名臣余子俊都知道修筑堡垒,他到任一年来,根本就不加强防务,反而想着捞取军功升官。
在今年四月份鞑靼大举入侵之前,花马池一带时常有小规模的战斗。他麾下各边堡不断的上报军功。而且,史琳积极推动出塞搜套。结果鞑靼人先打进来了。
威宁伯(王越)不修防务,那是他打仗有水平,上来就把小王子赶出河套。他死后一年多,弘治十三年火筛才敢重新入住河套。你一介文臣凭什么不修堡垒
以他的了解,张相公绝不会保史琳的官位。
果然…
张昭徐徐的道:“老大人,做一点事有一点事的功劳。老大人要为回京之后计较。”
史琳这回听懂了,心里的侥幸被打碎,继而有一股愤懑之感涌起来,盯着张昭。
他堂堂正二品的文官,三边总制之尊,统帅四个边镇,辖制一个布政司,麾下兵马近十万,文官武将近百,当面相求竟然被一个十八岁的青年拒绝,他如何不怒
但是,这愤怒只持续了片刻就消失。他能把眼前这个小年轻怎么样呢
张昭说是他的下属,其实新军卫隶属于京营。而上奏折弹劾,那简直是个笑话。没见朱晖和苗逵两个没讨要到人头,什么动静都没有吗
反而,他现在还有求于张昭。
史琳犀利的眼神慢慢的淡下去,借着喝茶掩饰尴尬,问道:“子尚的意思是”
张昭仿佛没看到史琳的眼神变化,说道:“水泥烧制的工艺瑞昌号已经掌握,老大人要做的是以工代赈,确保今年受灾的百姓能活下去。
至于说燧发枪的扩散,老大人只需要以总督的名义行文陕西布政司、三边军镇,允许个人购买燧发枪即可。”
救助灵州被掠的百姓的事宜,他昨天晚上还和王六小姐说起过,本来张昭是打算上书朝廷来推动此事的。
他一个卫指挥使、带兵的将领,跑去固原城和史总督谈如何救灾很犯忌讳的。他不会干这二傻子似的事情。所以,他给王六小姐说需要时间。
但是,史总督今日突然前来,在这场谈判中,那他就占着主动,不必客气。
另外燧发枪开发给民间,这事估计颇有争议,他自有想法。
第两百四十三章 张昭的建议(下)
关于是否将燧发枪开发给百姓,无非是有两个核心的担忧点。第一,若被野心家用于造反怎么办
第二,日后枪械发展,其会造成大面积的恐慌。最典型的就是白头鹰家里经常出现的美丽的风景。
这两个问题,张昭有自己的看法。第一点,燧发枪是必须要排枪击毙战术配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而排枪击毙战术的核心是什么纪律!
它要求士兵无视战场各种伤害,保持整齐的队列走到敌方阵型二三十米出开枪,齐射后,打崩溃敌军,上刺刀解决战斗。
不经过长期、大量的训练和实战根本达不到这种战术水平。所以,野心家造反是不用怕的。新军卫和边军足可以保证明王朝的安危。
至于说,几百年后明军战斗力衰退,最终被起义军打败。这属于历史演变的范畴,不是一个燧发枪所能决定的。
第二点,要知道,在天朝初期,民兵连可是有枪有子弹的。也没见出什么事。后来禁掉。所以,白头鹰家里的情况,不能生搬硬套到中华大地来。
大不了,等日后大威力的燧发枪出现后张昭也执行禁枪。
当然,燧发枪放开后,达官贵人们的安保措施肯定要跟上来。刑侦的水平要提高。
…
…
那么,开放燧发枪给百姓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就是张昭说的,十万百姓十万兵。经过预备役的数月训练后,一个民兵拿着一把造价低廉的燧发枪就足以在二三十米的距离杀死精锐的鞑靼战士。
这将让西北的百姓在鞑靼入寇的时候,多出一些自保能力,对其造成更大的伤亡。
要知道,纯粹的冷兵器作战,如果是披甲的精锐战士,对普通百姓那真是碾压般的存在,如同凶兽。
但是,再牛逼的甲,能防御得了燧发枪吗答案是,不能!打死你个苟日的骚鞑子。
第二,张昭所设想的大明版图:东起东瀛诸岛,南至南洋、大洋洲诸岛,南亚大陆,西至亚欧交界线的乌拉尔山脉,囊括整个中亚,西伯利亚,北至北冰洋。
面对如此辽阔的地理面积的“探索”,仅仅依靠明朝官府的力量是不够的。那只能是一个个的点,最多以铁路连成线。这时,就需要英国和白头鹰的那种个人英雄主义的探索模式:个人开拓的土地,归其个人所有,受国家保护。
而这势必要给百姓配枪的。
其实,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中国的人口一直都很多。但这其实是一个“假象”。在没有高产的农作物:土豆、玉米、红薯之前,明朝人口不足两亿。
明朝人口的巅峰期在晚明,不同的历史学家给出的人口估算不同。最少的认为明末时只有六千万,最高的认为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有16亿人口。
这点人口在同期的大国里面算顶峰。但是,对于那辽阔的版图够干什么呢
寻找那三种高产的农作物,也是张昭关心的问题。
…
…
张昭脑海里的念头一闪而过,此时史琳已经做出决断,道:“这没有问题。”
张昭笑一笑,心里略微放松。和王六小姐谈的赈济百姓的话题,此时总算是妥善处理。算是对得起小娘子昨晚给他的称赞。
张昭喝口茶,说道:“老大人,去年时我曾在御前力陈在九边建立预备役之事。李阁老因地制宜,允许边境的缙绅、大族的子弟担任预备役里的军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