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然而,我自四月份离京,沿着大同镇、山西镇、榆林镇、固原镇这一路走来,并未感受到预备役起到作用。基本是名存实亡啊。我打算上书朝廷,陈述此制度的弊端。”

    预备役,最大的作用叫做“战争动员”。这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

    然而,仿照卫所建立的预备役制度,在经过李东阳的修改之后,就张昭目前看来,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当鞑靼骑兵打来时,大明缙绅们并不愿意将族中的子弟征召成军。

    这个动员能力算是废掉。这主要还是明朝对地方上的掌控能力太弱。地方上的缙绅,掌握着大量的人口、土地。自耕农正在不断的减少。

    他现在不希望于预备役能起什么作用,而是想要百姓之中多一点老兵。像韦州城下这近万名百姓,在遭遇到鞑靼骑兵抢掠时,能作出抵抗。

    张昭等史琳消化他的话后,再道:“对九边地区执行的预备役需要作出调整。钱粮和官位不再给地方上的缙绅、大族的子弟,而是给到军镇中。

    让军镇里的军官们为他们培训。

    这需要有一个配套的制度,即让边关的士卒们每年进行轮休,且设定最长的服役年限。并允许士卒们退役。而不是当兵后,就是终身在边关里不得归。

    不知道老大人有没有兴趣先上一本,我随后声援。”

    师爷赵子龙的眼睛顿时一亮,张昭办事讲究啊。东翁刚同意“合作”,他就给出一颗甜枣。别管这提议最终能否成行,只要东翁首倡,张昭跟着上奏章附和,以张昭此时的声望,这就是一种资本啊!

    史琳考虑的自然比赵师爷要深远一些,他明白张昭说的核心意思所在:即让军镇帮忙训练缙绅、大族的青壮,钱粮算朝廷的。条件是这批青壮为各军镇服役数月不等。

    现在要扩散燧发枪,需要职业军人教授技能。那这帮缙绅们有什么理由不出人呢

    这一环扣着一环的。现在火铳打的好的基本都在军中。这需要射击量。

    当然,等那帮缙绅的麾下掌握射击技巧后,有没有这么踊跃,那就是另外的事。不过,那至少是数年以后。

    他这个三边总制下辖数百万人口。青壮不下数万人,一个个的轮候到军镇中,就得这么久的时间。

    史琳笑着道:“子尚这是善政,边镇的士卒们若是能轮休,士气必定高涨。本官自当上书朝廷提及此事。”

    事情谈的非常顺利,双方各取所需。史琳谈完后,和张昭闲话几句,立即启程回固原城。两天后总督府就行文各府县、军镇:第一,开放燧发枪的购买;第二,准备召集民夫,以工代赈,在韦州城、小盐池、花马池一带修筑大量的水泥堡垒。

    消息传出,西北各地震动。如果有股市这东西的话,估计能看到瑞昌号的股票会是连续涨停!

    因为,燧发枪、水泥只有他们家有。

    而此时,京中弘治皇帝的旨意沿着官道迅速的抵达红城堡。




第两百四十四章 我不想当反派啊
    八月中秋节刚过,保大帅自红城堡传来命令:十八日,大会诸将于红城堡中。

    上午时分下着小雨,张昭在游击将军府中打包着自己的行礼,准备前往100里外的红城堡。

    八月八日,弘治皇帝的旨意抵达西北。主要有三件事:第一,令保国公朱晖等人上报西北大战的详情。第二,令新军卫、宁夏镇、固原镇在西北各地募兵。第三,继续秋防。

    同时,传来的还有张昭被朝廷封为新秦伯的消息。真正的册封要等到大军回京之后。

    小雨滴答的落在窗栏边。陈康帮张昭将行李拎到外面的马车上,回来道:“少爷,平安这也太不务正业了。他昨晚都没帮你整理行李吗照我说,你赶紧把王家六小姐给纳了。好歹这几个月身边有人照顾你起居。”

    张昭将行囊提在手里,笑骂道:“扯淡。平安那小子回韦州见我第一句话就说想要读书,我还能不放他不成他最近跟着我那位老泰山学习经义。”

    陈康十六岁的年纪,本来在军中晒得黑瘦,这段时间在张昭身边做文书又养白,而且个头蹿起来。穿着土布军装,精气神十足。他和张昭一贯亲近。见提起方珍,略微收敛笑意,轻声提醒道:“

    少爷,我可是听到些消息。方老爷子说你斩首一万四千余级,挣得一个新秦伯,杀孽过重。他这是腐儒之见。而且,多半还是心里不平衡说的牢骚话。但平安年纪还小,未必分的出来。”

    这一声“少爷”,比“新秦伯”更显关系。

    张昭微笑着抿抿嘴,道:“随他去吧。等回京后,我给平安换一个老师。”

    方珍毕竟是方晶的父亲。他懒得去管此人。方珍因是两榜进士,在他面前总有些傲气。而明朝的制度,自伯爵起是超品。礼仪、待遇非文官所能比。

    这也就是说,一个正六品前顺天府通判可以在心里鄙视正三品的卫指挥使。这很正常,明朝文贵武贱。但是要说鄙视一个伯爷,那是瞎扯。

    所以,陈康说方珍心里不平衡。翁婿间的地位已经是倒转了个。老方即便不愿晶儿给他做妾,那也无可更改。

    张泰平有从文的意思,他当然要成全,毕竟是他的亲随。而且,他要对小黑胖子负责。

    “走吧!”

    张昭带着陈康往外走,吩咐道:“你就不陪我去红城堡了。你和方贯去负责募兵。这一次要把三个团都补充齐,另外骑兵连,警卫连,辎重营,都要建起来。”

    陈康冷不丁给张昭下这么个命令,这是让他重新去带兵啊,顿时喜的挺起胸膛,抬手敬礼,大声道:“是,少爷。”

    张昭笑笑,抬手回一礼,将手里的行李递给王武,坐进马车中,出游击将军府往红城堡进发。

    王武带着亲卫们骑马护卫着。

    小雨淅沥。张昭坐在马车中,一边思考着给朝廷发去的奏章,即他数天前给史总督提出来建议,包括两条:第一,边军执行轮换、退役制度。第二,预备役制度修补,将训练放在边军中。

    这两件事,不是说奏章发出去,或者他给史琳提一提,就把问题解决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这里面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思考。

    而他的脑海中,很诡异的闪过陈康刚说的话,其实如果王六小姐是王家的庶女,朝廷现在要授予他新秦伯的爵位,他娶之为妾室,基本没什么阻力。

    然而,王六小姐是嫡女。而且还是王恕最疼爱的孙女。

    “嗨,我在想什么”

    张昭摇摇头,将思绪拉回到正事上。

    …

    …

    张昭在十八日当天抵达红城堡(后世的同心县)。

    所谓红城堡,其实是清水河畔、崇山峻岭中的一处平原地带,这里不仅有内长城,还有其他的堡寨作为附属的卫星城。

    四万京营大军都驻扎在这附近的城堡中。

    在鞑子退兵后,地处交通要道的红城堡很快就变得繁华、热闹。商旅往来,百姓回乡。附近的乡里中人烟渐渐稠密。

    张昭在五十名亲卫的簇拥下进城。骑在一匹黄骠马中的王武络腮短须,身材高大,穿着土布军装,系着腰带,显得颇为雄伟。引得城中的军民纷纷高呼。

    “张将军威武!”

    “新军卫威武!”

    王武在马上给搞的手忙脚乱,回应不是,不回应也不是。张昭坐在马车里微微一笑,也不露面给他解围。一路前行半里,抵达城中的官衙。张昭到大堂中参加军议。

    之前七月份,誓师搜套时,张昭来过红城堡一趟。这是他第二次来这里。

    大堂中依旧是常见的将军府格局。挂着地图,陈列着沙盘。已经先到的总兵、都督、太监们正在闲聊。文官们在另外一边闲扯。今天是朱晖、苗逵、史琳召开的“秋防”军议,要布置接下来的防御。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只要新军卫还在西北,鞑靼骑兵绝对不敢南下。但是天子的诏令下来,大家总要做做样子的!

    张昭刚进来,正在说话几十名的文官、武将、太监瞬间变得安静。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张昭身上,带着各种各样的意味:探询、惊讶、赞赏、讨好…等等,不一而足。

    前不久刚去过韦州城的奋武营都督(正一品)周豫看着走进来的张昭,很普通的一个画面,结果被众人搞的好像是大人物出场。

    “唉…”

    周豫倒没有觉得自己这帮人没见识。要说伯爵,他们京营难道没讲过吗多了去。而西北这边的文武官员,前几年不是威宁伯为三边总制吗

    但是,十八岁的伯爷啊!以战功封侯啊!而且,在未来的几十年他们这些人大半都将要在他手底下混。

    保国公斩首三级,张昭斩首一万四千余。高下立判。而且封爵之后,张昭就具备佩总兵官大印的资格,日后只要有战事,弘治皇帝一定会委任张昭为主帅。

    一名太监作揖行礼,道:“见过新秦伯!”

    他这一带头,大半的武将和太监们都向张昭行礼。西北的文臣们固然是心里不爽。比如延绥巡抚陈寿。但他们还是都站起来。谁犯得着为点小事得罪张昭啊

    张昭一阵无语。这位公公你真是秀啊。你行礼没错,却把我架在火上烤。他并没有什么飞扬跋扈,小人得志的想法。网文看多了,都知道低调发展才是王道。

    太秀的,基本都要出事。结果,他现在很像个大反派。

    其实,主要还是因为之前他态度强硬的拒绝了所有同僚分军功的行为,基本上把人都得罪光。所以,才会给人这种感觉。

    恰恰这时,保国公朱晖、监军苗逵、三边总督史琳从大堂后转出来。领头的朱晖见到这一幕,脸黑的像锅底。劳资还是三军统帅吧



第两百四十五章 门庭若市
    八月十八日下午的防务会议开的不咸不淡。这本就是走过场的会议,有新军卫这尊大神坐镇,小王子和火筛两个脑子抽了才会继续在今秋南下。

    真正应该防备的应该是大同镇。当然,大同那边和他们就没关系了。

    唯一和张昭有点关系是,他的新军卫改为驻守灵州。灵州位于宁夏平原中,人口众多,物产富饶。这比驻扎在韦州城要强。

    晚上由保国公安排的酒宴。诸将聚宴,歌姬起舞。不过,朱晖并没有出席。

    参将府后花园的小楼中,保国公朱晖和刚在酒宴上露过面的苗逵小酌。侍奉的都是朱晖的心腹家丁。

    一壶温热的黄酒,数碟精美的小菜,都是京中口味。朱晖出京带着厨子的。

    士兵吃大灶,将校吃小灶。这是军中惯例。而他作为统帅,带两个适合他口味的厨子不是很正常么

    朱晖此时换下盔甲,穿着绸缎长袍,一杯接着一杯黄酒的喝着,“史天瑞还在招待下面的人”

    史琳史总督表字:天瑞。

    苗逵神情讥讽的点点头,穿着太监服饰,拿着酒杯把玩,“他力主将新军卫移驻灵州,八成是私下里和张昭有协议。”

    朱晖“嗯”了一声,吐出一口浊气,徐徐的道:“我本来是想以搜套为由向朝廷报功,为诸军请赏。四万将士,天子总不能不顾吧但是,史琳和张昭有默契,还有今天下午那一幕,估计是不成的。”

    他其实想了一个脱身的办法:就是把他们和四万京营将士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弘治皇帝总不能把大军都治罪吧大军有功,他们作为统帅自然无罪。

    苗逵眼神一闪,要说保国公确实会做官啊,但无奈张昭的战功太耀眼。想一想,劝道:“保国公,请功还是要请的。史天瑞未必不会联署。我去劝劝他。另外,京营和边镇诸将只是畏惧张昭的权势而已,他们难道就不想封赏吗此事还是可行。”

    他还想挣扎一下。否则,他和保国公就要蛰伏一段日子。这段日子可能是数年之久。张昭作为统帅,监军自然是张雄。张雄是司礼监太监陈宽的人。

    保国公略显一思索,同意下来,“好。还要仰仗苗公公你居中联络。”

    …

    …

    后花园里,保国公和苗逵在密议。而前院中,史琳史总督正在招待文武官员们。

    他顺便还在“推销”他的奏章:第一,边军轮休、退役;第二,预备役的调整。

    这是不久前张昭给他提的事情。他的奏章已经送往京师。消息还没传来。而回头张昭会上书声援他。

    张昭此时并没有在晚宴中。他只在晚宴中露了一面,略微坐一坐,便借口更衣离席,离开这里。主要是有点尴尬!下午他成了“大反派”那一幕还历历在目啊。

    中秋佳节是金秋。月夜里的天空中因小雨才过显得清朗,清寒的晚风吹拂着院中的梧桐。

    张昭的住处是城中的驿站里的一间小院。

    红城堡虽然有一个县城的规模,但本质上还是一个军镇,并无客栈。城东有提供给往来官吏住宿的驿站,规模不小。

    张昭,作为新鲜出炉的“新秦伯”自然是住着单独的小院。王武等亲卫住在隔壁两间院落中。

    驿丞十分巴结,见张昭回来,送了一桌精美的酒菜过来。俱是西北风味,酒是温软的黄酒。张昭温言和他闲聊几句,叫庞泰给他赏钱,将欣喜、满足的驿丞打发走。

    “相公,这待遇搞的我还真是不适应啊。咱们上次来红城堡住的可只比大通铺好一点。”

    王武笑着感慨道,给张昭和依旧沉浸在丧父之疼的庞泰倒酒,顺便拍拍他的肩膀。

    张昭微笑着抿口黄酒,打趣道:“小二,我看你是不适应下午进城时的欢呼吧等我们回京,还有更大的凯旋仪式。小泰,来喝一口。卫里要推行的训练科目你审核的怎么样”

    庞泰知道张昭的意思:以工作来忘记哀思,正要答话,却是听得外面说话声,“张相公走的如此急,原来是在这里吃美食。”

    只见门外,奋武营都督周豫和神威营都督张安两人各自提着一个食盒进来。

    说话的是周豫。今年四月份他在京中和张昭结交,称呼张昭是“张兄弟”。到不久前他去韦州城拜访张昭,代表保国公说军功的事,称呼是“张兄”。

    此刻,他又换了一个称呼,如同变色龙一般。而反应的是张昭地位的变化。

    张昭笑着站起来,他和周豫的私交还算不错。对两人客气的拱拱手,伸手邀请他们落座,“红城堡里的手抓羊肉确实地道。你们一起尝尝。”

    他离席的原因自不必再提,免得尴尬。而两人的来意他也没问,等着他们自己说。
1...7273747576...2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