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闰七月二十八日,他带着商队回韦州城,给大战后的新军卫做了补充。但是接下来的训练,新军卫要消耗大量的肉类、粮食、药物、弹药。所以,还需要继续采购。

    王承襟禁不住叹一口气,“唉!”

    他想起的是另外一件棘手的事情:他的侄女一个月前曾随家中商队不远千里前往韦州城见张昭,回来之后,郁郁寡欢,时常哭泣。原因不问可知。

    这事棘手的很。若是庶出也就罢了,给一个十八岁的名将做妾,王家并不算丢脸。关键是,他侄女是嫡女。族老们怎么会同意这关系到王家的脸面。

    …

    …

    新军卫后勤部门再次前来采购的消息,很快就传遍王家。

    王家的族人合起来有十几房,约两千多人,这还不算名下田庄的人口、奴仆。

    端的是一个大族。

    整个石渠乡基本都是王姓,和王恕沾亲带故。

    王恕的府邸占地很广,庭院幽深。还未出阁的姑娘们都是跟着父母居住。王六小姐和母亲住在这栋府邸的东路上房中。

    秋风飒爽,庭院后的小花园中菊花绽放。

    王六小姐穿着一袭青衫长裙,身段婀娜,娴静优雅,绝美的脸蛋更加清廋。她正在临窗前弹着瑶琴。将一腔情思都付于这琴声中。

    “小姐,小姐…”

    秋月穿着波点的白裙一路飞快的跑来,在房间的门口上气不接下气的道:“小姐,新军卫的商队来府上了。”

    “啊…”王六小姐惊呼一声,将古琴一推,霍然的站起来,一头青丝在秋风中飘拂。

    “但是,张相公没有跟着来。他移驻灵州城。”

    王六小姐顿时如同泄气的皮球般,惊喜的神情消失,气恼的道:“秋月,下次你再不这么一惊一乍,我就罚你去洗衣服、做饭。”

    秋月本来只是逗一逗自家小姐,这会儿见自家小姐真生气,忙上前抱着王六小姐的肩膀,笑嘻嘻的求饶道:“我的好小姐,他不来,你可以创造机会让他来啊。他的商队不就是现存的信使吗”

    她发誓,这话真的是临时现编的。

    王六小姐却是微微沉吟。朝廷每期的邸报,她都是看的。漆黑的美眸中流露出一抹神采。

    “好。”




第两百四十八章 凭吊
    张昭并不知道他对兵役的改革即将面临的阻力,也不知道王六小姐的想法。八月二十五日,他率新军卫接手灵州的防务。

    随后,前往九十多里外的宁夏城拜访宁夏巡抚赵言信、宁夏镇总兵郭璘。相谈甚欢。

    他和郭总兵相熟。之前七月份在韦州城中开军议,还聊过几句。而郭璘很清楚张昭将来的份量,对其斩首一万四千余也是很佩服,没有摆什么宿将的架子。

    西北这里的边将,基本都是一刀一枪的拼出来的。不可否认有世袭的卫指挥使,像张昭印象不错的榆林卫指挥使姜汉就是世袭。但做到都指挥、总兵这一级的都有真本事。

    而赵言信与李东阳有旧谊,对这颗冉冉升起的大明将星感官还不错。

    此时还没到明末时那样,纯粹的以文官为大帅、督师,武将居于其下。张昭得授“新秦伯”,至少在面子上,巡抚们会维持和睦。

    当然,要说对张昭多么尊敬,那是没有的。文官们现在连英国公张懋的俸禄都敢克扣,哪怕张昭这个新鲜出炉的伯爷

    晚间时分,宁夏镇的监军来拜会张昭。他在宫中有些门道,知道张昭深得陈宽、萧敬等宫中大佬的看重。

    料理完这些官面上的事情,张昭返回富庶的灵州城。期间,又有附近的灵州卫、各堡、寨的守备、游击将军、参将、副总兵等来拜见。张昭这里再一次门庭若市。

    耽搁数日后,九月初六,张昭率领王武、庞泰等亲卫以及韩瓒、骑兵连前往花马池。

    新一期的邸报已经抵达,刊登了三边总督史琳的奏章。还有围绕此事的言官奏章。朝廷上估计在争论。张昭的奏章要比史总督晚十天发出的。

    奏章内容自然比史总督更进一步,要求在西北的固原镇进行试点。现在还没有回音。

    趁着这个空隙时间,他到花马池凭吊都指挥王泰。同时,新兵训练结束的新兵二团,由孙启栋、冯无忌率领着沿边墙西来,会在花马池和他汇合。

    而新军卫的事务,招募由陈康、方贯两个去完成。方贯因功升职,实授百户。陈康则是功过相抵,还是副百户。新军卫目前架构略作调整,将“新兵百户”改为“副百户”。

    训练由吴臣、刘二狗、李逍遥、赵辰等人负责。张昭这里只管训练进度、计划审批。因为训练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资。比如:肉食、米面、药材、弹药、枪械。

    这要由后勤部门调配。

    半个月前,都督周豫和张安在红城堡拜访张昭时,周豫说起都指挥王泰在花马池殉国的事迹。这些消息,周豫这种老油条自然比张昭灵通。

    张昭打听过,王泰是西北的军中世家,其后人都有叔伯照顾,他派人送了二百两银子给王泰的遗孀、儿子,便没有去特殊的关照。同时,心中起了凭吊之意。

    有些人,不应当被遗忘的。特别是在胜利后。

    …

    …

    灵州去往花马池不过两百余里。张昭等人一路骑马前行,于九月十日抵达。

    花马池新任的参将是参将、都指挥刘雄。此公之前在延绥镇任职。调到花马池这个危险之地驻守,自然是要官升一级。

    “张相公…”

    刘雄带着几十名亲卫骑兵在花马池外十里迎着张昭一行,客气的见礼。

    张昭的亲卫本来只有一个排40人,战后抽调一批老兵补充进来,组建一个警卫连。他带在身边的通常是40人。一个个穿着土布军装,背着燧发枪,精神十足。一看就知道是精锐。

    当然,他们都是骑马的步兵。

    跟着张昭的还有韩瓒的骑兵连。这才是马上作战的骑士。目前韩瓒才招到80人,算上韦州大捷幸存的20名士卒,只有100人。张昭给骑兵连的满额是加强连的编制,共200人。

    林同作为斥候队的队长,副百户,亦跟在队伍中。

    这次来花马池,差不多算是骑兵连的一次拉练。

    张昭和都指挥刘雄客气几句,两军汇合在一起,往花马池而去。张昭问道:“刘参将,新军卫的新兵二团到了吗”

    “回张相公的话,他们已经派人来拿着文书来通知。大约在今天下午时抵达。”

    刘雄一身甲胄,骑着马跟在张昭身边,显得颇为恭敬。

    张昭目前还没有被朝廷册封为“新秦伯”,所以众将基本都是跟着新军卫上下讨口彩,以“相公”称呼之。

    张昭点点头,在巍峨的明长城面前略作停留。吩咐道:“带我去王都指挥殉国的地方看看吧。”

    此时随着总督府一声令下,花马池、小盐池、韦州、萌城一带都在用水泥修筑城墙,堡、寨。花马池屡次被鞑靼人打破,到处都有民夫、工匠在修缮城墙,不下四五千人。

    刘雄步行着,将张昭一行人带到花马池城东南角一座被破坏的石堡前,低声道:“张相公,这里就是王都指挥的殉国之地。从石堡的痕迹看,鞑子是先用投石机轰击,再用攻城车攻进去的。王都指挥麾下剩余的数百人全部战死。”

    张昭、王武、庞泰、韩瓒、林同跟着刘雄走进石堡中,里面随处可见大片干涸的血迹。

    刘雄讲解道:“据闻,鞑靼的可汗小王子曾经在开战前招降过,但是被王都指挥拒绝。他麾下的五千人全部战死,无一幸存。尸首全部都被鞑靼人埋在城外的坑中。”

    张昭仰望着阴森的石堡,注视着墙壁上斑驳的血迹,仿佛还能听见当日王泰等人宁死不屈的厮杀声。这是民族气节啊!轻声感怀道:“历史记不住他们的名字,但不会忘记他们的功绩。刘参将,在这里给他们立个碑吧,供后人瞻仰。所需的用度,都由我来出。”

    刘雄点点头,沉默片刻,道:“张相公,以下官的身份给他们立碑没得辱没他们。以相公的身份立碑,他们的英灵才能得以安息,名字才会被传诵。”

    张昭轻轻的点头。这正是他前来凭吊的原因。他想为这些人做一点事情!

    不是说朝廷、史总督、边将们不近人情。王泰等的后人都有抚恤。而是这种精神的感怀、延续,只有他这个后世之人懂。

    从石堡里出来,张昭令人拿来酒,敬此地的英灵三碗酒,道:“我提议我们为王都指挥他们这些不屈的男儿默哀三分钟。”

    王武、庞泰、韩瓒、林同、新军卫的将士,并刘雄、以及他麾下在此地的千户、百户,还有附近做工的民夫都停下来,默默的低头。

    上午时分,飒爽的秋风扫过,天地间一片肃穆。有某种精神在传递着。



第两百四十九章 祭拜、计划、闲聊
    数百人名士兵外加数百名民夫的默哀,这一幕令每一个人身在其中的人有所触动。

    稍后,张昭又率众人到城外明军的埋骨地祭拜。鞑靼人清理明军的尸体,并非是因为文明,而是要避免瘟疫。花马池是他们大军进出的明长城的通道。

    城东两里的沙地里,坟地已经得到加厚,免得给野狗、狼把尸体吃掉。但谁是谁已经没法分出。都指挥使王泰的首级据说还在小王子手中作酒器。

    张昭沉默的看着眼前如一座小山的土坟堆,“刘将军,用水泥在这里修一座烈士陵园吧。不要让人来打扰他们长眠。”

    “嗯。就怕鞑子又来。会毁坏陵园。”

    张昭断然的道:“那就让他们再也打不进边墙来。我回头上书朝廷,让你部精锐都转为燧发枪兵。我在西北这几个月把你们训练出来。”

    刘雄知道在这里不合时宜,但还是忍不住脸上露出喜色,躬身行礼道:“下官谢张相公。”

    他手握数千燧发枪兵,在边镇的地位会大幅提升啊。前途无量。一想起这个,他对张昭的吩咐就更加上心。

    当然,朝廷如果决意在陕西、三边建立一批燧发枪兵,肯定不会只有他这一部。回头张相公那里还有的扯皮。

    张昭不以为意,做个手势示意刘雄起身。谁还能是圣人不成有名利上的追求很正常。眺望着黄沙漫漫的平野和绵延的明长城、关卡、城池。

    花马池城这里极限是驻扎五千人。粮草、饮水这都是大问题。但如果把这五千人里换成两三千燧发枪兵,摆二十个连队在长城下,这种平原地形,抵挡四五万鞑靼骑兵不在话下。

    其实,真要说防御,他和新军卫留在西北这里,把弹药、枪械补充足,等新兵训练完毕,他立即就能把河套、东胜卫收复。打到归化城下都轻而易举。

    但是,打下来之后呢

    明朝之所以退守九边,就是因为归化城这些地方难守。这地方无法屯田,难以驻扎大军。距离边墙又远,辎重运输困难,大量的损耗国库钱粮。

    所以,张昭现在的目标,应当是把燧发枪和战术教授给明军,将战略防御阶段转化为战略相持阶段。而不是跳过这个阶段,直接转为战略进攻。

    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

    他现在出塞去打鞑靼,很有可能会出现明成祖那样的旧事,把草原上的大佬们揍的嗷嗷叫,但是始终无法占据这片土地。草原上变幻大王旗。

    张昭要的,是将漠南、漠北都囊括进明朝的版图。沙俄能驱使哥萨克骑兵为其开疆拓土,明朝为何不能照搬这一模式呢

    本质上,还是要国力增强才行。

    这是他不愿意此刻留在西北驻守的原因。接下来,推行完边军轮换、退役和预备役制度试点后,他会随着大军返回京城接受朝廷的封赏。然后,他会为增强明朝的国力而努力。

    这个时间可能会是四五年。其实就是在弘治朝改革、积蓄,在正德朝征战。

    届时,他会亲率大军出塞,灭鞑靼、瓦刺,饮马翰海,封狼居胥。一举解决困扰中国千年的北虏难题。

    …

    …

    简单的祭拜,表达哀思后,张昭率领着众人返回花马池城休憩。等汇合下午时来的新兵二团,他们就准备返回灵州城。

    此时,刘雄已经把修建纪念碑和陵园的事情安排下去。

    走在回城的路上,一行人骑着马,心里都是有些沉甸甸的。黄沙吹拂而来。

    这时,庞泰打马上前来,愧疚的道:“少爷,这次西北大战并不仅仅只有我父亲他们牺牲,还有更多的军人死的籍籍无名!我之前表现的太消沉,对不起少爷你和父亲的期望。”

    张昭略有些诧异,没想到凭吊、祭拜一行会有这个效果。但不管怎么说,他都为庞泰重新振作起来而高兴。将马背上的水囊拿出来丢给庞泰,道:“

    小泰,死者长已矣,生者自苟活。我们终究是要向前看的。老庞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而死,死得重于泰山。你能稍稍解开心结,我很高兴。好好干,别给老庞丢脸。”

    “是,少爷!”

    庞泰挺起胸膛,抬手敬礼。

    在这一刻,这个年仅十四岁因丧父消沉近两个月战场嗅觉灵敏的少年终于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回到繁忙的如工地的花马池城中,参将刘雄给张昭一行安排住处和午饭。张昭让他自便,吃过午饭后,带王武、韩瓒几人在明长城上漫步。

    花马池这里的长城早就是脆弱不堪。一个个的民夫轮班在长城内外受工匠的指挥,用水泥、石条修缮着城墙。

    张昭穿着土布军装,扎着腰带,英姿勃勃。几个民夫打量张昭几眼后,放下手里的工具、水泥,跪在地上欢喜的道:“小人参见张相公。”

    张昭略有奇怪,让他们起来。一问才知道这是在一个多月前在韦州城下解救的灵州百姓。当即派韩瓒和监工说一声,和这几个民夫在明长城上闲聊起来。

    “官府以工代赈,你们在这里做工,家里的日子还过得下去吧”

    几个民夫互相对视一眼,略显沉默。

    张昭叫王武拿一壶酒来,递给他们,“你们大胆的说,言者无罪。”

    其中一名中年男子大口的喝着酒,喝的有点急,连连咳嗽几声,还回味的小声嘀咕道:“好酒。”
1...7475767778...2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