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三原县城外通往王家的官道两旁,一个个的凉棚搭起来,更是汇聚着大批的缙绅、士子、百姓。
三原县令亦全套仪仗的等候在此处。
随着马蹄声近,不知道谁起头喊了一声,这里立即人声鼎沸。一个个的往前拥挤着,争相一睹国朝新秦伯的风采。
“吁”
官道上人头涌动,基本将水泥道路堵住。亲卫们不得不勒住马,减速停下来。
“什么情况”
这时三原县令穿着七品青袍官服走上前两步,拱手一礼,高声道:“可是张相公当面三原缙绅、士子、百姓听说张相公要来县中,特在此相迎。
张相公在韦州大捷,杀鞑子、救百姓,扬我皇明国威,涨我军民士气。今三原县父老乡亲在此略备薄酒,以表寸心。”
张昭骑着一匹白马从亲卫阵中出来。白马步伐矫健,行走间肌肉如同流水般拧下来,一看便知到是骏马。
张昭原先那匹白马赠送给了骑兵百户韩瓒。当日要查探小盐池方向的敌情,骑兵连主动往南佯攻,为林同等伺候创造离开的空间。张昭把马赠送出去。
那一战,韩瓒率百人出战,只剩二十人回来,惨烈至极。
张昭对于骑乘的坐骑并无要求。但是,自然会有人替他在意。这次来三原县拜见王恕。他的坐骑被更换为一匹神俊的白马。西北这里是边陲。马匹价格比京师要便宜得多。
张昭刚一露面顿时引得人群中阵阵欢呼声。
张昭内心中无奈又感慨。他其实并不喜欢这种场合。他才十八岁的年纪并不追求“百姓相迎”这种文官成就。但同时又感慨难言。这种质朴感激之情,对他,对新军卫而言,是一种激励。
“诸位三原县的父老,多谢!”
官道旁的一处凉棚中,一批穿着各种颜色直裰的士子手里拿着折扇,正看着张昭下马来和三原县令交谈,饮酒,和士绅代表闲话。
其中一名长相英俊的男子冷哼一声,摇着折扇道:“愚民无知。今日捧的越高,将来就骂的越狠。”
他是平凉府大族曾家的嫡子。名叫曾复哲,表字敬舆。时年十九岁,生员功名。在三原县学中求学。
王恕和其子王承裕开创了陕学学派,号称三原学派。而这个学派最主要的传授地点便是三原县学。所以,近年来实际上三原县学汇聚中西北士林在秀才这一级的精英。不管是为求学,或者是为权势,总之县学中俊才不少。
“敬舆言之有理。民心如水。若这帮小民知道这位张相公要拉他们去服预备役,只怕要跳脚骂娘!”
张昭要更改预备役的奏章早就在邸报上发表。天下皆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李教谕的得意门生李幽的解读是换汤不换药,而秦中士子们的解读可并非如此!
你张相公说要缙绅把家里的青壮拉到边镇去训练,我们就拉过去吗当我们傻
最终这预备役会落到百姓身上。形成一个类似于徭役的“恶政”。百姓被征发,到底是去当兵,还是被拉去做工,谁知道呢
“正是!”
聚拢在曾复哲身边的几名士子纷纷附和。
曾复哲眼中精光一闪,合拢折扇,动作潇洒如同行云流水,慷慨的道:“走吧。咱们先去石渠先生府上等着,必定要让这位张相公改变主意。不要乱折腾。”
“走,同去,同去。”
一帮士子感觉心中的正气被激发,跟着曾复哲往王恕家中而去。但很少有人知道:今日这场戏,其实是曾家等大族在推波助澜。王恕又不好搞这些场面。
戏名叫做“捧杀”。
而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张昭要推行的边军退役制度触碰到了他们的利益。
曾复哲在三原县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是王六小姐的爱慕者。最近听闻王六小姐似乎对张昭有意,追着千里去韦州城中。这令他心中极其的不痛快。
将军白马入三原,满城百姓争相迎。
应付完场面活,张昭带着亲卫们继续启程。稍后,抵达石渠乡的王家。
这场秀背后的事情、算计,张昭此时并不知道。
和张昭相熟的王恕次子、瑞昌号的负责人王承襟在王家门外相迎。略用过酒饭,亲卫们被安排住宿。下午四时许,张昭被引着前去见王恕。
雅致、幽静的小轩中,张昭再一次的见到王恕。和第一次相同的地点。还有,相同的陪客。王恕身边侍立着青衫少女,正是一别经月、带着百年世族浸润出的华贵、娴静气质,花容月貌,身段婀娜的六小姐。
王六小姐一双漆黑的美眸落在张昭的脸上,久久的不愿意挪开。她想要见他,如今见到。满腔的情思涌出来。以至于她根本没有听到张昭和她祖父的开场白。
王恕年老,精力不济,在张昭见礼寒暄几句后开门见山的道:“张子尚,你给朝廷的奏章老夫已经看过。你所提的几条建议很不可取。只怕会搞的固原、宁夏两镇大乱,成为国家的罪人。”
张昭在路上这一段时间,一直在思考,此时他并没有因为王恕是天下名臣就觉得王恕是对的,看似耿直的道:“请老大人一条条的示下。学生愿闻高见。”
第两百五十三章 问君三语
张照要做的事情,列出来有几条几条这样的。但归根结底,是他率军来西北作战,看到卫所兵制的弊端,想要趁着他在西北这几个月做出点改变。
核心的观点,其实就是要推动着明朝的兵制往“募兵制”这个方向走。
但是,卫所制度虽然经过土木堡之变被证明已经失败了,虽然现行的兵制已是卫所兵和募兵制共存,但是,没有经历过嘉靖时期的惨败,明朝上下对募兵制依旧认识不足。
反应出来的,就是张昭想要改革卫所兵制度,阻力重重。
朝廷中枢迟疑,地方官府、缙绅、士子不配合。
王恕并没有开口回答张昭的问题,代为回答的是王六小姐。她十六七岁的年纪,身段婀娜,穿着青衫,一双美目落在张昭脸上,目光灼灼,声音清脆的道“
张相公,你在奏章中提出来的第二条,允许边军士卒退役,并且要给他们分配土地,安置费。即便只是以固原、宁夏两镇为试点,哪里来的土地
这两镇中的膏腴之地,早就被瓜分殆尽。卫所纸面上的土地,只怕一亩都无法分出来。若强制推行,必定会引起激烈的反弹。你打算如何解决”
她的声音非常动听,如同珍珠落在玉盘中的清脆。质地感十足。
张昭一个成年人,自然不会给小姑娘看得不好意思,从容的答道“我最终的想法,其实是废除卫所制度,将九边都改为募兵制。
所以,这一条,有两种解决方案。第一,既然要废除卫所,那卫所名册上的土地必须要重新厘清。或者售卖,或者分配给军户们。宁夏平原是塞上江南,这里的土地肯定要重新清查一边。
第二,军户人多,地肯定不够。那么必须要开拓新的疆域给军户们分配。目前可选的地方有多个。掌握在朝廷手中的地方,辽东。往北的后套,往西的哈密、北庭、龟兹、疏勒都是富庶之地。南面的安南亦是富庶之地。
第三,朝廷要在舆论上多做引导,侵占卫所土地,还能有理不成先以九边为试点,再涉及内地的卫所,最终彻底废掉军户这一籍贯。”
天底下没有新鲜事。
解决办法归纳起来就是两件事第一,分蛋糕,保证相对的公平,让大多数人得益。第二,做大蛋糕,消化分蛋糕过程中产生、激化的矛盾。最终形成新的格局、平衡。
王六小姐一听张昭决意要清查土地,推行向外扩张,本能的就觉得这策略不好,看向祖父。
她不会因为喜欢张昭就丧失自己的判断。她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不希望对外用兵。
王恕摇摇头,道“你先继续。”
王六小姐“嗯”的应一声,再对张昭道“张相公,那你的第一条如何实现呢本来朝廷在三边的兵力就是不够的。如何轮换”此时,她已经认真起来。
张昭不急不忙的道“首先,燧发枪兵的战斗力远高于刀盾手,我决意帮西北四镇没镇都训练约两三前燧发枪兵。这就足以令兵力足够。
但边镇兵力不够依我看来,主要还在将领们吃空饷。卫所制度导致军户大量逃亡导致的。
所以,轮休其实可以分为两种,退役和休假。允许士兵们休长假回家探亲。
但这还不是足以解决根本。还是提高将官们的待遇,把他们吃空饷的额度补上去。再辅以监察体系。同时,要推行募兵制,提高士兵的待遇。”
王六小姐略感惊喜,同时微微蹙眉,有着少女的可爱,肌肤如玉,明艳娇俏,“可这要耗费更多的钱粮呢。”
张昭点点头,“所以,朝廷需要提高收入,主要应在商税上做文章,就如同两宋时那样。军队的开支不能靠仅仅只屯田来解决。那是懒惰的想法。军屯可以有,但是不应该占军费的大头,更不应该专门设立军户。”
王六小姐微微思索一会,张昭这个说法倒是可以自圆其说,再问道“那么,第三条,预备役制度的改变呢这怎么办本来官府和缙绅协商,将预备役的军官授予他们,让他们组织乡民、青壮训练。这相当于是民团。虽然效果不大,聊胜于无。
而张相公你准备改为让青壮们去边军服役。这会滋生多少问题啊秦朝时,戍卒叫、函谷举。”
张昭承认错误,“这个是我想当然了。以为乡绅们会拿出自己的青壮去边军训练,正好可以让边军士卒轮休。可以更改成,让府县冬天时组织青壮们就近在县城中服预备役,轮流着来。让边军派人作为教官来教授。授予乡绅们的预备役官职继续保持。
人口资源都掌握在乡绅手中,我现在不求青壮们能为国效力。至少在鞑靼人打来时,他们能有些自保的能力。”
王六小姐点点头,明眸看张昭一眼,再看向自己的祖父。她有些被说动。毕竟是他提出的方案嘛。
王恕依旧摇头,高屋建瓴的道“张子尚,不管何种政策的推出,必定会有人能找到漏洞。往往是好经被念歪。所以,自古以来,想要做事,需要先得人。
譬如你要清丈宁夏镇、固原镇的土地,谁来清你想要全面推行募兵,在商税上做文章,谁来征收不解决这些问题,你现在依旧是空谈。
内阁诸公,老夫当年打过多次交道,皆是老成谋国之臣。不会轻易同意你的试点。
所以,老夫要劝你一句,不要将政事看得太简单。这里面牵一发而动全身。”
张昭拱手一礼,道“老大人说的是。学生也不在这里唱高调,说什么,岂因祸福趋避之。
学生只问一句话,这些事千难万难,那几千万的军户们,究竟有没有好好活着的权力
我想,他们是有的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那么,这样的人,就要扫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
王六小姐眼睛明亮,心里默诵着,岂因祸福趋避之。
王恕则是猛的坐直身体。
第两百五十四章 闹上门
“此事要做成非一朝一夕之功。你且留在我府上等朝廷的消息。我亦要细思之。”
张昭最后一番话令王恕有所触动,其态度由“不支持”便成“暂缓”,开口说道。
王恕毕竟是一代名臣,曾经执掌吏部,为国计民生而操劳。他并非万安、严嵩那种丧失理想、原则的大臣。虽然此时八十五六岁,但并不糊涂。
“学生听老大人的。”
张昭躬身行礼,告辞退出来。
他身后一双漆黑的美眸看着他,眼中有难掩的神采。
等张昭在仆人的带领下离开后,王恕道:“小雪,去和你大伯说一声,叫他晚上来见我。”
“好的,爷爷。”
…
…
张昭在王府的住处自然在前院里面,但王家安排的住处清幽、雅致。小院后还种着一片竹林。往前穿过一个穿堂,就是张昭亲卫们的住处。不远处是一处角门。进出非常方便。
张昭在王家仆人的引领下回来,略显的沉默。他不说话,随行的王武和庞泰两人自然也没闲聊。到小院中,王家的仆人交待几句告辞。庞泰道:“少爷,和王少傅见面不顺利”
王恕是以吏部尚书的身份致仕。他只是和弘治皇帝有点龌蹉,并非犯错被罢免回乡。他身上最高的官职是少傅、太子太傅(都是从一品的加衔)。
是以,时人亦会称他为“王少傅”。
张昭刚在王恕面前陈词过,心情略微有些激荡,笑一笑,说道:“还谈不上。”回到住处后,在书房里思索着,手里的鹅毛笔列着各种情况、方法。
其实,他接到王恕想见他的消息后,就隐约有一些构想。想要革除卫所,上要有天子、朝廷支持,下要有地方缙绅的支持。而王恕家就是西北第一世家。
他当然想借力。
不过,和王恕见一面后,张昭意识到他有点操之过急,阻力非常大。换言之,他的方案还需要修改。这实在令人有点郁闷。
但是,不管怎么修改,他一定要把宁夏、固原两地的军户户籍给废除掉。否则他当日在边墙上对那些军户的承诺,就是屁话!做人,要言而有信。
张昭正在完善他的计划、想法时,庭院外忽而传来一阵喧闹声。
…
…
曾复哲一行五名士子穿堂过院,径直来到张昭所住的、位于王府西南角的清幽小院前。
正好给附近四处转悠查看地形的王武拦住。他现在是张昭的警卫连长。
王武在韦州大战中犯下致命的指挥错误,被张昭处罚,由千户降职为百户,并失去带兵的资格。但是,纯的以个人武勇而言,他依旧是新军卫中第一人。
而张昭亦愿意信任他。
王武拦住要闯进去的几名士子,手握着腰刀柄,“你们是什么人来这里做什么”
曾复哲排众而出,拿着折扇,动作十分潇洒的拱手一礼,自我介绍道:“在下等都是三原县弘道书院的学生,听闻张相公在此,特来拜访。还请这位军爷通报一声。”
王武干脆的拒绝道:“不必了。我家少爷现在没功夫见你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