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东方神探九录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布衣廷尉
不过他意外地发现李庙祝的精神似乎突然亢奋起来,主动迎上来拉着这个魁梧汉子的手臂,仿佛见到救星一样,嘴里却在埋怨:“你说你到底上哪去了,到现在才回来。又是一身酒气,你就不能少喝点?这不耽误正事嘛……”
魁梧汉子当然就是小和尚罗明,闻言不耐烦地道:“唠唠叨叨,今天能有什么正事,就这么个小庙堂,瞧整天把你给紧张的。”他的语气里充满不屑,仿佛这里的工作不是他的生活来源一般。
“你说的这叫什么话?”李庙祝是又气又无奈,他见侧殿里又走进几名香客,不好立即发火,不过他还是扯着罗明的胳膊不松手,“你说我这么大岁数,还能干多久,以后庙里的香火还不得靠你张罗?你也要长进些啊……”
罗明看着李庙祝的可怜样,越发气不打一处来,昨天手气背,输得身无分文,这会正找不到出气的呢,他正想借机发泄发泄,旁边一位面生、不识趣的香客竟然主动凑了上来。
“这位大哥,能不能请教一个事啊。”香客笑嘻嘻地问。
罗明转头瞥了他一眼,怒道:“叫谁大哥呢?我年纪有你大吗?”
陈天宇微微一笑,这人倒也可爱,他毫不介怀地道:“刚才没看清楚模样,说不定我还真比你年长几岁,既然如此,是否能客气一点?”
罗明情不自禁地打了个酒嗝,喷出一口隔夜的臭气,冷冷道:“你要上香就上香,不要来惹老子的晦气。”
李庙祝其实也有些急不可耐,所以今天没像往日那样出来打圆场,他也想尽快把陈天宇打发走,好商量要紧事。
陈天宇灵机一动,他继续笑着道:“香我已经上完了,不过最近家里有个道场要做,不知道老弟你有没有兴趣啊?”
听到有生意做,再看眼前这人似乎不太穷酸,刚刚手欠的罗明也不由心动,他的语气果然缓和了些。
“在哪家的道场,做几天?红事还是白事?”他倒是直接。
陈天宇略作思索:“李村的。就这几天的事,不过准日子暂时还没定……”
罗明有些失望,不过也不好发火:“没定你这么急着说什么,哪天定了再来找我吧……”
陈天宇决定再摸清一下路数,他故意大声道:“我现在就不晓得,到时候应该找这位老先生呢,还是找你?所以要问问。”
罗明急了,他瞅了一眼李庙祝,半天才道:“找谁都一样,我师父到时肯定也是要去的,你有事就联系我吧。”
李庙祝没吭声,他不想插嘴。
陈天宇点点头,表示明白,他没话找话也就是试探一下这两人的关系,见状不好再问,便客气两句退出了侧殿。
不过,他在正殿还是能大致观察到里面的情况,所以他便在附近驻足,在通往侧殿大门最近的长木凳上坐着歇息。
他的耳朵极其灵敏,侧殿里的对话仍旧逃不过他的监听。
--------------------------------------------------------------------
刚好这时侧殿没有人。
“出大事了……”李庙祝极力压低声音,却因为紧张而喘气。
罗明不耐地望了他一眼,大声嘟囔道:“谁死了?”果然暴脾气。
李庙祝无奈地道:“小点声,小点声……没死人。”
罗明端起桌上李庙祝的大茶缸猛吸一口,茶也是隔夜的,有股同样的馊味,他朝地上呸的一声吐出几片茶叶。
胃里倒是舒服了点:“没死人紧张什么?”
“嘘!……”李庙祝还在控制着情绪,“比死人还严重,活不下去了,咱们活不下去了。”
罗明斜瞥他一眼,没弄懂老头的意思:“老糊涂了吗你,说明白点。”
李庙祝也开始生气起来,他不自觉地提高了音量:“菩萨跑了!你这不知死活的兔崽子……”
“跑了?菩萨……”罗明的酒一下子醒过来了,他可不是真傻,下面的话直接噎在嘴里。
他猛然压低了声音,但声音依旧不小,至少对于陈天宇来讲清晰可闻。
“谁把菩萨请走了?”罗明一头雾水,心怀侥幸。
看这个熊徒弟怂了,李庙祝厉声道:“请个屁,被人顺走了!”他咬牙切齿地道。
罗明也慌了,这可是自己的“衣食父母”。
“胆肥了还……村民们不得把这蟊贼劈死?”罗明脱口而出。
这回轮到李庙祝怒火中烧:“你小子知道这蟊贼是谁?整天劈劈劈,劈谁去,我看第一个被劈的是你!”
罗明彻底没了气焰,他心虚地道:“呃,我可没在庙里,明明是你看家……我说老头,这可怎么办?”
李庙祝白了他一眼:“你问我,我还问你呢?”他忽然想到一个事,“会不会是你的那些狐朋狗友干的,故意拉你去喝猫尿……”他这样想也是正常思维。
罗明吧唧了一下嘴,搓了搓脸:“什么狐朋狗友,他们也是村里的,谁敢做这大不敬的事?”
李庙祝是过来人:“那可不一定,源村偷鸡摸狗的有几个吧。”
“偷鸡摸狗倒是有,他们还敢碰这个?不怕走路遭雷劈啊……不对,老头。”罗明冷静下来,“你说,菩萨摆在咱庙里还能供一供,偷走能干嘛,拿家里供去?”
李庙祝朝着他的混账脑袋扇了一巴掌:“糊涂蛋!”
作为老师傅,他平时可没少忽悠这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徒弟,再加上在偏僻的农村封建迷信思想很浓重,敬神畏神的意识那是深入骨髓的,佛像金身虽然是个死物,但在几乎所有村民的眼中,那就是真神。
李庙祝其实也算是见多识广的人,他明白其中的道道,不过现在他还不打算把这个秘密告诉罗明,孺子不可教也!
他换了一种说法:“看着你就来气,不过我还真想到一个办法。”
罗明也有些期待:“什么办法?”
李庙祝眼珠子一转:“附耳过来……”
--------------------------------------------------------------------
陈天宇没有听到李庙祝说了什么,但听明白了事。对于他这个无神论者,这两个人有些小题大作了,不过他在农村生活过,倒也理解他们的心情。
所以他在心底暗暗笑了笑,丢了个“泥胎”而已,自己有点过于职业性敏感了。
陈天宇起身走出庙门,李一亭刚好返回,他瞅了一眼四哥,微微一笑:“大闲人,有什么重大发现?”
陈天宇摇摇头:“小事。”他低声跟李一亭说了观音佛像失窃的情况。
没想到李一亭的脸色居然变了变,颇有些着急的样子:“怎么会发生这种事?真是无法无天了……”
陈天宇稍感意外:“我记得你可不信这一套的啊。”一亭是正牌刑警出身,按理说比他更要唯物主义才对。
李一亭皱眉道:“我们村的情况你不了解,这可能会是个麻烦事……”
陈天宇奇道:“这么说,你准备管一管?”
李一亭略作思索,朝庙里扬了扬眉毛:“他们打算怎么办?”
陈天宇道:“看样子,应该是有办法了。”
李一亭仿佛舒了一口气,忽然笑起来:“四哥,你别惊讶,我从小在这里长大,虽然不信神鬼,却已经习惯了这里的风俗,别见笑。”他顿了顿,“如果我记得没错,这座庙已经存在了几百年,从来没想过会发生这种事。你可能体会不到村民们的虔诚,或者说一种习惯性的景仰……”
陈天宇表示理解:“每个人都需要心理寄托,这不一定是迷信。”
李一亭拍了拍他的肩膀,感谢他的体谅。
“咱们走吧,还没到我家呢。”
陈天宇讶道:“确定不管了?”
李一亭默默往前走,半天才道:“如果真有需要,三叔会来找我的。”





东方神探九录 第三章 衣锦还乡
两人沿着劣质水泥路离开了寺庙,走到了黄土主道旁。
所谓主道,其实也仅有三米多宽,不过这里还有几个人在等着他们。听说李一亭要回家省亲,北亭队友们心思大动,都想来看看地道的山区美景。除了许荆南在警队工作实在走不开,胖盛和小果园不得不留守外,其他人都来凑这个热闹了。
刘紫辰和沈明月倚在石栏旁欣赏着小桥流水人家,万永坤蹲在田埂旁默默抽烟,瞅着水田里的茬桩子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而向来内敛的旷梭没来由地到处溜达,说实话,与弯月山完全不同的风土人情对他着实有吸引力,何况是同样原生态的,倍觉亲切。
春天还没有到,万物尚未复苏,比起本地的县市,山里的温度还要低四五度,所以稻田里的水局部有些薄冰,在阳光照射下棱角分明、流光溢彩。桥下的落水河倒是流水潺潺,毫无结冰的迹象,或许是活水的缘故吧。
李一亭首先抬手招呼万永坤:“嘿,别发呆了,回家。”
万永坤反应很快闻言立即起身,随手将烟头丢入稻田中,发出几乎不可听闻的嗞声,他的表情淡漠,来到这里,他仿佛又变回了那个深山中的农民,如果此时给他扣上一,她还是离开落水桥,与沈明月一起,朝着某个方向进发。
走完落水桥,是个三叉路口,在大马路旁有一条一米来宽的土路,方向朝上,凭直觉这里便是李村的入口,虽然没有其它标识。
两人来到这时,不经意间发现在马路旁有一座数米高的两层小土屋,屋门开着,一个年纪在六七十岁的农村妇女正在好奇地打量着两位优雅的女士,虽然两人刻意打扮得朴素些,但天生丽质却无法隐藏。
刘紫辰善意地朝着老妇微微一笑,老妇却面无表情,淡然地望着她们,满脸的皱纹已然昭示了她的年龄和阅历,以及理所当然的冷漠。
沈明月奇道:“紫辰姐,这土房是做什么用的?”
刘紫辰摇摇头,表示不知。
两人正准备离去,站在路旁的老妇却突然开口道:“你们是小亭的朋友?”
刚开始,两人并没听清她说什么,刘紫辰先反应过来,她停住脚步,微微点头,道:“是的……阿姨认识一亭?”
“我看着他长大,你说我认不认识?”老妇依旧淡漠,仿佛在强调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
沈明月有些奇怪,因为她并没有看到李一亭和这位老妇打招呼。
刘紫辰却见怪不怪,这种情况在农村很普遍,同村的人不会有太多客套话的,她闻言笑道:“原来是这样,那阿姨在这里做什么?”她也有些好奇这间土屋的功能。
“这里是小店,你们要买点年货吗?”老妇好像也露出点笑容。
刘紫辰恍然,她摇摇头:“晚些再来吧。”她没有直接否定,因为她真的有些再来看看的想法。
老妇微微点头,不再言语。
于是两人继续朝着上坡路走去,走出几十米后,沈明月忍不住问:“紫辰姐,你看路过的人都没有几个,她怎么会在这里开个便利店?”
刘紫辰笑道:“这不是便利店,这是超市。”
“哦。”沈明月也明白过来,农村的商品匮乏,别看这个房子不大,或许整个落水村还真就只有这么一个“超市”呢。
--------------------------------------------------------------------
走完一米多宽的土路,紧接着是30公分左右的小径,一路都是上坡,坡顶上几个大男人正在等候她们,看来他们也生怕这两位首次光临的女士迷路。
不过此时坡顶上并不是四个人,而是十几个。
有人来迎接他们了,男女老少、大人小孩都有,这些自然是李一亭的家人朋友们,他们同样以善意的目光望着慢悠悠走上来的两位女士。
刘紫辰下意识地拉了拉沈明月手臂,两人加快了脚步,有人迎接,那就不能那么随意了。
还好,没人介意这些小小的失礼。
李一亭为大家做了简单的介绍,原来这群人除了他的父亲李起淮(母亲在家里张罗),还有大伯李起泗,五叔李丘茂,六叔李丘彬。剩下的几个同村乡邻也顺带介绍了一下,不过两人没有记住,晚辈们就更不用说了,李一亭自己都不太认识。
大家都知道李一亭常年在城里政府部门工作,有身份有地位,但具体做什么其实他们也不懂,李一亭显然也不愿多做解释,回到自己的家乡,他更愿意做个不受瞩目的普通人。
当然,别人是不是这样想,那就另说了。
简单介绍后,一群人熙熙攘攘、有说有笑地朝前走,看样子,离村子还有不短的距离,所谓山前迎客,自然要走到山外来,以显重视。
这时,人群中一个年轻人笑着对李一亭道:“一亭哥,你的这些朋友看起来都不是普通人呢。”
刘紫辰闻言望了这个年轻人一眼,她无意识地打量着,这个年轻人打扮得甚是简单,看样子刚刚从地里回来,头发蓬乱,衣服上还沾着泥水。刚才一亭介绍时,这个人好像是他的堂弟,名字叫——李福齐,没错,四叔的儿子,四叔为什么没有来?她也就是这么随便一想。
果然,李一亭开口确认道:“福齐,你的眼光倒是犀利,这些都是我的新同事。”
“荣幸荣幸。”别看李福齐看上去老土,言语倒是礼貌客气,说话也清晰不带方言,他跟众人一一握手,轮到刘紫辰这位女士时略显犹豫,还是刘紫辰主动伸出手来握了握,至于沈明月,他最终还是有意无意回避了。
刘紫辰暗暗发笑,看来这个李福齐应该是还没成家,遇到漂亮女孩子有些不知所措的意思。
李一亭见状补充道:“你们别看福齐土得掉渣,他可是我们的村支书。”
众人讶然,李福齐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一亭哥你别取笑我。”
“我怎么敢取笑你,大村官。”李一亭给他发了支烟,解释道,“福齐是我们村唯一的一名硕士研究生,百年难得一见的金凤凰。”
“哦?……”陈天宇闻言也来了兴趣,他也专门留意了一下这个人,不过并没有多说什么。
李一亭接着道:“福齐大学毕业以后,哪也没去,毅然放弃城里的好工作回到家乡建设新农村,他的觉悟不比你们低呢。”
李福齐依旧挠头傻笑,显得憨态可掬,怎么看都让人忍俊不禁。
万永坤伸出大拇指表示赞赏,他是发自内心地佩服眼前这个朴素的汉子,李福齐也意会地朝他点点头没说话。
“一亭哥,你别尽夸我,咱们李村谁不知道,你才是我们李村的老前辈,走得最远,也最有成就。”
李一亭伸手拍拍他的肩膀,默认了他的说法。
“回家吧,我想吃老妈做的淮山羮了。”他的眼神异常温暖,犀利的神光早已消失不见,说话也变得极其温和,一种久违的情绪瞬间充斥着他的身体,这种情愫只有远行者才能体会。
李福齐闻言点点头:“二娘早就知道你馋,今天一大早便让我上山挖了几十斤淮山,够你们吃上一阵子了。”
众人恍然大悟,难怪这个村支书弄着如此狼狈。
李一亭感动地道:“福齐,真是辛苦你了。”
“说得也太见外了。”李福齐嘿嘿笑道,“你看这是什么?”他从宽大的衣服口袋里掏出几只带着黄土、头尖须长的物件。
李一亭眼前一亮:“呦,冬笋!”
冬笋淮山羮是一道落水“名菜”,更是刻骨铭心的故乡记忆,此时此刻,素来心坚似铁、无惧生死的北亭社长彻底融化在浓浓的乡情之中,回归到乡野村夫的原始状态里。
他的眼眶也不自觉地湿润了。
众人的情绪也悄悄受到了感染,乡愁和年味就这样猝不及防地扑面而来!




东方神探九录 网文写作一周年——2018.4.4
今天起得特别早,精神也出奇好,昨天与一位热心书友交流过意见后,随即文思泉涌,卡文总算是解决了,两小时码字四五千,简直神速。本想趁热打铁,早上继续码字,忽然想起明日竟是清明节!
再看日历,4月4日,去年的清明节就是4月4日,神探九录正是那一天正式开书的。【嗬,以后清明都要来看看这本书,细思极恐!决定太过草率啊,万一写作十周年……】
也就是说,神探九录开书整整一年了!如果以前数年的练笔算是娱乐,网文这一年确是实打实的写了半部作品,不管怎样,内心总是安慰的。看看发文记录,一年间写作300多天并且偶尔爆更,也不算太懈怠了。
按理说,在网络写手里,如今已不算纯粹的新人啦。
这一年来,除了刚开始发书时的兴奋难耐,鬼使神差地参加了几次“轰轰烈烈”的网站活动,后期基本上处于闭门谢客的状态中,冷眼旁观的多,主动参与的极少。期间,也见证了阅文的上市,四大社区的崛起与红火,一书封神的事例不甚枚举;至于风云榜的争夺与厮杀,社区活动的褒贬不一,抄袭与反抄袭的口诛笔伐,红包雨和遍地挂的此起彼伏,虽不全是亲历,但也侧面了解到网文江湖的残酷,也称得上有幸见识你死我活的名利场!
这一年来,认识了不少业界朋友,也收获了不少热心支持的书友,同时也送走了不少同道中人,时间不算长,起起落落的事见得却多:弃笔又拾笔者有之,黯然离去者有之,悄然归隐者有之,转投其它行业者有之,默默鏖战厚积薄发者有之,扑街者众、成神者寥;作者群、社区群、普群v群、互助群、活动群、盟主***易群、盗版群、淘宝群、工作室、论坛贴吧应有尽有,可谓大开眼界,也感叹自己的无知;总体来看,收入最稳定的显然是网文中介(无惧兴亡),最暴利的仍旧是盗版网站(更新比正版还快),发泄吐槽的常聚于论坛贴吧(过过嘴瘾),知识产权保护依旧遥远,文学盛世尚待可期。
学无止境,入行先交学费,倒是天经地义的。
但这些都不是重点,繁荣需要付出代价,过程总是血腥的。
网络文学的未来无疑是美好的,正如杨晨总编的预测,还有给出的基本定义“大众当下最喜欢的文学”,虽然难免有打鸡血的嫌疑,却指出了网文的核心本质,以及与传统文学的差别,求同存异,网站自然会循着这样的本质去努力,普通作者何尝不该?
不论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归根结底都是文学。传统文学也有糟粕,网络文学不乏佳作,有条件有机会的走传统文学之路,低起*点有局限的跨网络文学之门,各找各妈各回各家。至于许多年后,留下的必然是高质量的作品,这个规律想必不会被打破,也不可能被打破。名利双收、一夜成名谁也不会排斥,但大多数人则需要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间抉择,往往非此即彼。
文学就是文学,展现形式和传播渠道再不同,也不可能摆脱某个时期盛行和万古留香两种不同属性(优胜劣汰不论),要撰写哪一类,每位作者心里其实也都有杆秤。
别听风便是雨就好。
拨云见雾,着实需要些过人的睿智和深刻的洞察力,方能窥破新事物诞生与发展中的议论纷纷。
市场认可与否,可轻可重,完全看你我心意。
最后——
需要感谢的人很多,倘若一一列举,难免厚此薄彼,更担心遗漏疏忽,不如不谢,权当心领。君子之交淡如水,与其相爱相杀…不如相忘于江湖!
此为写作网文一周年纪念。
来日方长!
布衣廷尉
2018年4月4日




东方神探九录 第四章 小年
母亲早早便在厨房忙碌,她当然知道儿子的饮食喜好,所以她并没有准备什么大鱼大肉,而是四样纯天然绿色食品:石磨豆腐、酒糟芋子、冬笋淮山羮、清炒芥菜,除此之外,唯一的“荤菜”也很另类——黄花菜老鸭汤。
农家原滋原味的菜肴,才是一亭最喜欢的,而且儿子回来前也特意交待了,自己的几个朋友口味和自己相同,母亲便随他的意。
趁着忙碌的空隙,她在准备着祭灶的用品,今天是小年,这里有个送灶神上天的习俗,传说每家每户的灶神爷在小年夜要回天庭汇报工作,为了让他多说几句好话,于是思想朴素的村民们便会在灶神临行之前,摆上些微薄贡品,点上一盏油灯,表示恭送。
母亲便是在摆弄着那盏油灯,她的眼睛确实有些花了,挑了几次,灯芯都没有顺利被拉上来,她无奈地叹了一口气,便把油灯端到客厅的方形供桌上,这里光线会好些,就在她走出厨房、转进客厅时,李一亭等人刚好来到家门口。
李村的房子还是保留着古老风格的木制房屋,共有三进,客人进门一般是从客厅进入,这里的长条高供桌上还摆着几个神位、佛龛,母亲早早就已经备好香烛,放在了方形供桌上。
长条高供桌靠墙,方形大供桌就在长条供桌的前方。
看到李一亭回来,母亲的眼睛微微一红,不过脸上终究还是洋溢着开心和幸福的神采,她默默地点燃着手里的那束檀线香,李一亭也默默走过来,直到母亲把手里的香递给他,然后肃然地拜了三拜,母亲又接过,她去各个神位上按顺序插香。
插香完回来,母亲依旧没有说话,半天才淡淡地道:“亭,准备吃饭吧。”
说完母亲便转身走进了后堂,依稀中母亲似乎抬手抹了一下眼睛,只不过背着大家,很少人看见,或者说,看见了也只能忽视。
1...149150151152153...16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