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南宋同行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小样有型
古剑山小脸有些发白,还硬着嘴说:“为何不见海盗?某要射床子弩!”
“可拉倒吧,哪里有海盗能来抢这么多海船的船队……赶紧回船舱!”
先前,他领着二十个半大小子练习用床子弩射击。
这个是大宋弓弩院的产品,直接让他们拿来用了,只不过把棍绞上弓弦法改成了用滑轮组上了,这样,只需要花费原先四分之一的力量,就完成了上弓弦的动作,两个半大小子完全可以比上两个壮汉。
他们要的床子弩的弩箭有婴儿臂那样粗了。
王德发先前让他们试射过。
王德发发现这种架子弩的木制弩背弹力还是惊人的,轻轻松松可以达到一百米。
这不是这个时空里射程最远的床子弩。
按宋仁宗到宋神宗时的记录,当时最大的一种称为三弓八牛床子弩,以七十壮汉来张发,其箭称一枪三剑箭,可射及三百步远,一步为五宋尺,依每宋尺约合0.31米计,射程约有465米,确是当时一种远射程兵器。
大宋的床子弩用于守城和野战,澶渊之盟前夕,契丹大将萧挞凛即是中床子弩箭阵亡,使契丹军的士气受到很大挫伤。
到了宋理宗时代,抗蒙大将杜杲还修造了一种可及千步的大弩,距离约合1550米。
当然,这种床子弩又大又笨重,而且弩箭还轻,恐怕它的实际用处不大。
他们挑的这种床子弩较小,但是不占地方,而且操纵简单。
只不过对于弩弓弓弦的保养,在海上是一个问题。
他们在船舱里设置了干燥室,借有木炭粉和白灰来存放它,他们当时要了好多备用的,不要白不要的。
如果遇到海盗,再安装上,时间够用的。
半大小子们玩得开心,这物件可以直射,也可以抛射,至于准头上差不多就行。
王德发配制了一个火药包,可以临时绑在弩箭上,用普通的火药引线引燃。
他又让半大小子们绑上同等重量的沙包练习了一下,发现在五十米范围内可以直射,这就够了。
其实他们最重要的武器是他们的现代武器,就算他们是在起伏不定的海面上,就算他们的安静女士可能会是闭着眼扫射,也不信对付不了这个时空的海盗!
随着好奇劲儿的过去,随着风浪的加大。他们船上的这些人中,很快开始有晕船的了。
这些事先都有过准备的,还好只是三分之一的人出现了呕吐,另有三分之一的人脸色苍白出虚汗,最后的是啥事也没有的。
侯东方和鲍威、梅乐芝等人,乐呵呵的端着木盆,还有端着白开水的,出出进进的忙个不停。
吐吧,吐吐就适应了,晕船还不至于死人。
宋子强吐完了后,趴在床上,说:“完了,我感觉我要死了……我的亿万家资啊,你们可千万别给没收了,然后贱卖变成自己的了,要是能回去,带给我儿子和老婆啊……”
万士达笑着说:“你这话说的真损……没有你,我们谁也回不去了……你再吐一吐,把苦胆吐出来就好了。”
宋子强只能用细微的声音骂道:“你给我去……死……”
从临安城到流求的北部地区不过四百多公里,按照这样顺风顺水的情况,四五天也就到了,再顺着西岸到流求的南部平原,不过三两天的事情,但是他们是按照十天的份额准备的干粮和其他食物。
但是没有想到,晕船费了白干水,倒是省了食物。
果然他们吐啊,吐啊,当没有什么可吐的时候,东北季风明显弱了,不似先前那样有力了。
绝大多数人,都恢复了常态,宋子强不吐了,倒是发起烧来了。
万士达真心服了,这货在陆上力量最大了,没有要到在海上,竟然是这个水平。
大家赶紧喂他吃晕船药,又用物理疗法给他退烧。
不是不舍得给晕船药吃,因为如果一晕船就吃药,很容易养成了依赖性,下一次不吃的话,更容易犯病。
好在他毕竟年轻,身体素质没有问题,吃了一些水果后,很快就好了。
万士达说:“以前没听说你晕船啊?”
宋子强脸色惨白,声音弱弱地说:“我以前没有做过这样久的船,最多是观光游艇……”
就这样过了几天,听到有水手喊:“看到大岛了,想必是到了流求!”
宋子强顿时来了精神,万士达和王德发搀扶着他来到了甲板上。
他们眼前出现一块陆地。
与南宋同行 第九十三章 八道河河口
他们到达流求北部地区时,时间正是上午十点钟。
此时,天气晴朗,而且明显感觉温度比临安城地区高了。
万士达看了看气压表,还好,压力偏高,不可能有偏大的风暴出现。
他端起望远镜细细看向海岸。
在望远镜里,原本是墨绿一片的海岸线,现在拉近了,那墨绿色变得翠绿的植物了。
他先看到遍布岸边的海岸上都是密密的红树林。
在那面的世界里,这些都是要保护的植物群落,而且它们在北部地区都已经消失了。
但是现在他们是这里的主人。
再往远一点看,是各种树木,它们争相把自己的树冠向着天空伸去,要多多吸收阳光……如果这时候爬到桅杆:“你们看的时候都把皮带挂脖子上,打了的话,把你们小鸡鸡揪下来!”
这是宋主家常说的话,大家都不怕了呢,没有见他揪下过谁的,而且现在像是没有力量的样子了。
吴大鹏对万士达说:“打鲸鱼还来得及不?别都跑光了……”
万士达说:“别怕,不过四月份,还会有很多的。”
在饮食结构上,他们的肉食来源将有两样,一是那岸上数不清的水鹿;二是海里数不清的鱼类……如果这时能打上一只鲸鱼,可以解决太多问题了。
这个时空,大宋的老百姓蛋白质摄入真的严重不足啊。
他们的海船队伍就这样顺风顺水地航行在流求大岛的西海岸。
第二天,他们遇到了西海岸上的第一个河口。
那河口大概有百余米宽阔,可能是上游刚刚下过雨,河水发黄,水速很快地冲入蔚蓝色的大海,黄蓝的交接处泾渭分明!
这是原先的台北河吗?
到了中午十二点的时候,万士达用六分仪测量了一下,发现此处的纬度是24度50分,然后与那面世界的台北河的地理经纬度比较了一下,发现不是,因为已经过了。
他们确实在现在不用知道经度,只要知道纬度了,可以直接套用那面世界的资料了。
对他们来说这里的河是一条新河。
吴大鹏得意地说:“就叫它为新河吧!”
万士达否了,说:“这个时空的人地理知识不算好,不如起个‘一道河’的名子------”
吴大鹏吃了一惊,说:“那这西海岸不是有无数道河了!”
“哪能,河口宽度超过一百米的才算河,剩下的就叫溪了,随便叫名子!”
这话有道理,大家都认同了。
靠近岸边了,那东北季风变得柔和些,而且洋流也正是再向着西南方向流动,各条海船的颠簸都减轻了,这样,基本上不会再有人晕船了。
他们手里有那面世界的资料,西海岸上原先各个城市的经纬度都有,而且各种地形特点,甚至物产也都清楚,但是在这时可没有用了,只能提供坐标作用了。
谁也没有想到事情会发展成这个样子,本来是想偷偷摸摸搞自己的小建设,但是现在变成了一个大工程!
有意思的是,他们事先没有来勘探,就是大约知道一些情况罢了,实属脑袋一热就上马的项目。
可是,他们自信啊,就是单单知道嘉南平原这一点,他们就是这个时空资料最详细的人了。
嘉南平原,以那面世界的资料和坐标算,它北起彰化,南至高雄,呈枣核形,南北长180公里,东西最宽达43公里,面积达4550平方公里,海拔均低于l00米,是岛内第一大平原。
平原内地势开阔,人烟稠密,溪渠交错,稻田密布,交通发达,为物产丰富的农业区,耕地面积占全岛的40%。
这么大的平原,对于一个孤悬大海、山脉盘结的岛屿来说,真是宝中之宝了。
当然,这些是那面世界的情况,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把这个地方开发出十分之一,养活二百万人,一点问题也没有。
他们没有想优中选优,标准只有一个,只要在彰化的北纬24度04分和高雄的北纬22度42的纬度之间,找一条百米以上宽度的河口插进去,直接就干了!
这一天他们到了在那面世界应该是台南安平港的地方,但是,这里没有资料中所说的天然沙堤所形成的天然港湾,看来,时间还不够它们慢慢沉积。
但是,西海岸上确实有了一些变化,沙滩开始多了。
鲍威被安排成观察员,在甲板上举着望远镜观察岸边的变化,特别是要找到人烟的踪迹!
鲍威喜欢这个,他认真地执行着。
这让郭勿语羡慕得不行了,他也要,于是两人轮换着观察。
但是结果啥也没有看到。
那有的地方发黄,有的地方发黑的沙滩上,连个动物的足印都看不到。
再往西南方航行时,他们真的遇到了一个合适的河口了!
这是他们遇到的第八道河的河口,水面宽度足有一百五十米!
如果再往下走,肯定还能遇到,但是不想了,就以它为切入点!
这里的河水吸引了他们。
八道河河水格外清澈,可以看出它的上游地区没有下过雨。
而且,每年的十月到三月份,嘉南平原属于旱季,一些小型的溪流都会自己干涸了。
但是八道河的水量很充沛,又说明它的中上游有很多支流。
这个河口与大海汇合的地方,两岸是大片的金色的沙滩,这一定是在雨季时冲积出来的,而海岸红树还没有来得及侵占这里,沉积的时间还不算长。
他们到达这里的时间是早晨八点钟。
六个时空走私者拿回来望远镜都看了看岸上的情况。
这里还是属于嘉南平原的范畴内,可以看到远处有群山,但是距离至少有十公里以上,剩下的就是一望无际的野草和杂树!
这时候,那八道河两岸的半黄半绿的芦苇在风中晃动着,似乎能在海涛拍打岸边的礁石的声音中,听到它们发出的沙沙声。
只有一处让人感觉不好。
这个地方的岸礁似乎多了些。
万士达说:“这是嘉南平原海岸的一个特点,岸上的礁石多了些,我们够幸运的了,到现在还没有发生触礁的事件------”
王德发说:“有一弊就有一利,这些岸边礁,我们正好能用上,看颜色,他们大多是石灰岩,到时候烧石灰还是水泥的,都是现成的材料!”
大家又高兴了。
是的,他们计划中烧制水泥和白灰的地方,应该在原先世界里的高雄地区,那里才是这种石灰岩的主要产区。
但是不妨可以先借用这里的。
大家就决定选择了这个地方了。
就这里了!
他们先让一条小船下去,测量一下水深。
蔡二郎船长吊放下一条小船,几个水手跳了上去,拼命划向河口,还好吧,河水虽然充沛,但是还不算湍急。
他们开始不断的把绑着铁块的绳索投入的河里,激起无数的浪花。
这个时期,资料上记载,他们测水深最大的深度大约有七十余丈。
当时测水这样深,可见大宋时期已经有比较熟练的深水测深技术了。
几个小时以后他们回来了,报告了情况,河水两丈有余,河口处未见暗礁,可行大船。
蔡二郎船长也观察过那河口水面的波纹,不似有暗礁的样子。
好吧,全体进入河口!
所有的海船都开始调整着风帆,让东北季风把他们送进八道河。
在船舱里,大家问刚才测过纬度的万士达,这里相当于那面世界的什么地方。
万士达举着手电筒,用手指指向台南和高雄的中间的地方,说:“就是这里了,地图上没有的大河。”
吴大鹏笑着说:“好,我们原本在历中上也没有,那就让我们在这个原本世界没有的八道河发展吧。”
与南宋同行 第九十四章 浴火重生
当整支船队都进入到八道河内后,六名时空走私者决定今天大部分人先休息了,这些天的航行也挺累人。
河面和海面的区别太大了,经过了六天海程的人们感觉像是回到了陆地上一样平稳。
宋子强现在慢慢开始恢复体力。
这才六天时间,一路上还顺风顺水,没有遇到灾害性天气,在那些水手们看来,这只是一趟串门一样的行为,但是对他来说,却死去活来的一次经历。
宋子强说:“真没有想到,我还有这个弱点------”
大家心想,你弱点太多了,何止这一个。
宋子强说:“感谢大家对我的照顾,你们永远是我的好朋友------”
大家都愣住了,这二货怎么了?
宋子强说:“我吐啊,吐啊,感觉把好多脏东西都吐出来了-------”
吴大鹏不在意地说:“人在身体变虚弱的时候,都喜欢忏悔,想想吧,你做了多少对不起我的事情?”
“------你滚------”
好了,一切都恢复正常了。
宋子强不一会儿就又昏昏睡去,脸色上看,开始变红润了。
但是前期工作还要作一定的准备。
吴大鹏按照计划,派出了几十名日本农民和几十名黒人先行上到右岸,用长短镰刀开出一个工作面来。
顺便采割一些芦苇,晒干后盖房子用。
并且给他们发了防蚊头罩,绑紧了裤腿,当然,还给他们抹了大宋出产的驱蚊膏。
他们划着小船上岸了,开始把芦苇成片、成片的割下来,剁成一垛一垛的。
他们都干得不错,进度很快。
吴大鹏拿着望远镜观看他们劳动情况。
感觉那些长手长脚的东非黑人使用起大长镰刀,还真是顺手,大开大合的样子,进度蛮快。
矮小的日本农民则是弯着腰不停地干着活儿,进度不快不慢。
两个不同的人种不自觉地就分头开始干了,日本农民向下游的方向开干,东非黑人向着上游前进。
王德发说:“这个芦苇我们还会有很多的用处,不如多要一些。”
吴大鹏想了想,说:“对,用处可能比我们想的要大!”
吴大鹏又派人给几个厢首下了命令,让他们从各自己的厢队了抽出一些人来,也去左岸割芦苇。
劳动场面开始壮观了。
两岸都是人类劳动的身影,空气中似乎弥漫着青草汁液的芳香。
吴大鹏给两岸都送了大铁桶式炉灶,装上炭,就开始一大壶一大壶的烧开水,还加点糖和盐,桔子皮。
当他们轮流不停地割了几百垛的芦苇后,黄昏也就到来了。
这一夜,大家就住在了船上,等待着明天的到来。
重头戏是第二天的安排。
他们事先计划中就决定用毁林烧荒的办法来得到前进的基地,一点都不心疼那些树木,因为在这个时空它们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现在是一个干燥的季节,但是还是有许多的绿色植物,单纯的烧荒,怕是意义不大,但是,他们决定再加上油,还有粉末式黑火/药!
如果那些绿色植物连这两样都能抗住------不可能的!
第二天早晨八点多钟,吴大鹏等人再次组织日本农民和东非黑人,先让他们用镰刀和斧子,先在荒草丛中开出数条深入一些的通道,然后等到十点钟左右时,随着陆地温度的提高,海陆上产生了温差的变化,由海面开始,向流求岛内刮起了海风。
吴大鹏等人就是在等这个时候呢,他们让日本农民和东非黑人赶紧往那通道的两旁倒油,撒粉末式黑火/药!
他们乖乖地听着话,来来回回地跑着干活,吴大鹏看到几条通道内,投入了大约两吨的食用油和一吨的粉末式黑火/药后,他让他们都撤出来,点好了人数后,吴大鹏让人点了火,所有人都退到了河边小船,然后再回到停在偏向左岸的大船上。
那火开始燃烧了,一开始不太旺,只是不断冒着青烟。
那冒起的股股青烟还没有等升到天空上,就被海风吹弯了腰,向着内地散去。
吴大鹏他们在船上用望远镜可以看到,当火光中出现了粉末式黑火/药的爆燃后,大火猛地速燃起来!
几条火龙向着内陆快速的前进着,蚊子、蚂蟥或是其它什么生物,没有什么能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活着!
可能所有的细菌病毒也不能存活吧?这是一次巨大的消毒!
浴火重生,也许就是指这个。
然而当几条火龙聚合了时,威力倍增了!
一条冒着十几米高的火焰,形成了一条战线,它们坚定不移地向着内地推进,不时远处传来爆燃发出的噼啪声,那火焰就猛地上窜了一下------
大船上的人看着高兴,不由得欢叫起来。
安静却有些担心了,说:“会不会发生全岛性的火灾啊------”
张国安轻轻搂着妻子的肩膀,说:“不会的,这片土地上,小河小溪众多,你看八道河的左岸什么事情也没有。”
现在,有的树已经燃烧成火炬的样子了!
它们散发高温的热量同时又加助了火势的力量,让其它的同类也受高温所累。
烧了两个多小时了,火势依旧不减,但是大家观看的兴趣却减了。
吴大鹏看了看,现在不过烧进两三公里的样子,还好火头还正在前进。
在那片区域,一切能烧着的都烧着了,不可能有倒风头引起的回火了。
吴大鹏命令几个厢首,把人马都带上岸去!
这个时候所有小船都用上了,条条小船都向着河对岸划去。
八道河河口开始喧闹起来,这可能是此地历史上第一次这样热闹吧?
几百只河鸟,黑的白的都有,在河口的上开始盘旋起来,它们发出了悲伤的声音,但是都被人们发出的欢呼声掩盖了。
安静抬头看着那些河鸟,叹了口气,去别处吧,有的是可以生存的地方。
六名时空走私者中的五个人也上岸了,宋子强就让他多躺一会儿。
他们按照计划分了工。
吴大鹏和王德发负责带着人把余烟缭绕的地面平整出来,一些坑洼的地方填平,一些烧焦的木桩子处理掉。
他俩指挥着厢首们,厢首们指挥着杂役厢兵们,铁锹、斧子、镐头什么劳动工具全用上了。
此时空气中弥漫着炒菜的香气,他们当然大多数是用的食用油,这又让人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万士达则领着一些人去搭建简易的木桩码头。
岸边的水深不够,根本无法停靠上海船,除非搭建一个木桩式栈桥码头。
不在乎质量的,能挺个一两个月就成。
他让一部分人去砍伐八道河右岸没有经过燃烧的树木。
如果现在从上空很下看,这里就像是一张黄绿间杂的密不透风的地毯,被他们生生烧出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但是这个缺口还是不够大,他们会一直烧下去。
至于人员安全性上,他们只需要考虑别烧到自己人就行了,其它的很放心了。
这里绝不可能有什么蛮族,或是猛兽,原先的丛林实在太密实了。
很快这块地方又响起来叮叮当当的伐木声。
安静不知道怎么又想起来了《诗经》的话: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这是奴隶对奴隶主的质问,原先在高中语文教材里的,后来教改就给去除了。
安静心想,我们以后才不会把他们当奴隶看呢,大家都是合作者。
张国安和安静则负责指挥运送一些物资上岸,按计划,今天晚上就要上岸住一批人。
海船上毕竟还是生活空间狭小,到现在还没有出现什么疫病,那都是很幸运的事情。
先前,蔡二郎船长对这个担心倒是不在意,他对万士达说:“某当年到那波斯国,那是几十万里了,也没有死上几个人------到流求才有多远?”
万士达说:“那是你们当水手的适应了,如果是普通人呢?”
“那也无妨,现在没有坐过船的人寥寥无几------”
好吧,万士达一时无语,他们还冒充自己是海洋国家呢。
小船现在在河面上来回穿梭着,所需要的物资陆续下摆到岸上。
没有办法,码头还没有建好,只能一点点驳运。
其实蔡二郎船长对万士达那是极为钦佩的,他感觉万士达纲首似乎知道天下的一切。
他不信这个年轻人到过天竺国和波斯国,但是,他竟然能知道那里的事情。
还有就是他层出不穷的办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