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南宋同行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小样有型
侯东方大使当时只喝了三杯,便坚决不喝了,中山国太子知道这个规矩,也不强劝。
中山国国王是个干瘦的中年大叔。他会的大宋话不太多,年轻时也到过大宋,但是二十几年没有再去过,已经不太会说了。
他笑咪咪地看着两个年纪相仿的少年郎在愉快地交谈着。
等到最后,国王和太子让其他人下去了,现场只留下他们三个人,连侍者都叫走了。
太子认真地把他看到的战斗说了一遍,毫无夸张和修改。
国王听得非常认真,他惊喜地说:“天下还有这般厉害的武器?!”
侯东方大使当时就给他们演示了火绳枪的射击。
那国王看到三十步远的椰子被打爆了后,大喜若狂。如果真如太子所言,几百支一起打去,真就是无人可敌了!
接着侯东方大使还给他们演示了相思木火炮。
再见到那所谓的火炮将几十步外的木桩子打倒了一片之后,那国王直接过来拉住了侯东方大使的手,坚决要用牛猪羊来换。
这个大家都事先谈好交换价钱了,一门相思木火炮也换一头水牛,毕竟可以开炮的次数摆在那里。
不过,中山国倒是也能制造木头炮,但是,他们如同那火绳枪一样。只能依靠流求的黑火/药,后来他们也想试着换成大宋那样的,结果不行,效果太差了。
接下来。太子陪着侯东方大使在中山国走了走,发现这里的人分成两种,一种是类似流求岛上的土著,另一种近乎大宋人,比如像国王、太子、一些大臣武将这样的。
土著人在当地地位明显要低很多,大多会一些竹编之类的。
太子对侯东方大使说:“我在八道河口看到过。你们竟然也可以让那些低等的土著人做活------我也准备这样做。”
侯东方大使说:“他们要是学会了做活,与我们有何区别?”
太子笑而不语。
这里的人嫌弃土著人,认为他们懒且蠢,谁家要是用他们,会被笑的。
侯东方大使还发现这里确实是水牛众多,而且他们的市集上,大多是以物易物,极少用钱钞的。
这里竟然还能看到大宋商人和日本商人开办的商铺!
那个太子指着那几家宋人开办的商铺说:“此处是大宋到日本商贸的必经之处,偶尔有大宋商人和日本商人在这里想互交易,但是远不及临安行在或是刺桐万一!令人感伤------实在是小国寡民!”
侯东方大使说:“不要感伤,至少比我流求人口多。”
“但是这里又没有流求岛那样的物件------此次出行,所得甚多!”
这话是真的。
流求岛送来商贸的商品毫无保留地被中山国全部吃下。
这里的制盐法也是煎盐,产量甚低,守着大海,价格比大宋还高,这一点真是类似日本了。
其实这个时空里,除了一些出产岩盐的地方,几乎都是煎盐,所以张国安放心让别人开建盐场,就从价格一点上,只要解决了交通运输问题,不愁卖的。
接下来,侯东方大使与对方签署了军事支援计划。
同意中山国派出一百名勇士,跟着侯东方大使去流求岛军训三个月,期间发生的费用一率用水牛和猪羊结算。
这一次商贸的商品同样如此结算。
这样,最后侯东方大使一计算,水牛要有八百多头了,猪羊上千了。
太子有些担心,提醒自己的父王。
“父王,会不会影响我国民生?”
中山国王很高兴自己的儿子送到大宋学习成果,这样小的孩子,便能想到民生问题。
中山国王高兴地说:“无妨,只要打下那两国------我们这里的民生就解决了,老百姓还支持我们的,你等我们悄悄把这个风声散布出去,让他们知道若是取了那两国,人人都有好处,他们会完全拥护我们!”
太子想了想,父王的意思很明显,做事要人人均有好处,那样,什么人都会支持你了。(未完待续。)
与南宋同行 第二百一十一章 人多从来不是问题
整个中山国确实从这次商贸中都得到了好处。↖↖,
中山国国王大方地把盐价降了,所有的人家都高兴了,同时命人照着侯东方大使的办法把土豆和地瓜种下去。
如果此物产量真能那么高,中山国的百姓没有饥饿了,这样的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外敌,就会世世代代延续下去的。
中山国国王说:“我的儿子,那土豆和地瓜是比火绳枪更重要的物件。火绳枪能让我们得到更多的土地和人口,但是那土豆和地瓜会让我们万万年存在!
我现在真想把这个国家让给你,我想去临安行在居住------要不就去刺桐城。”
太子马上说:“父王,现在不可以啊,我感觉我和侯大使那样的人相差太多。真是奇怪,我在太学旁听多年,竟然见识上,远不如他这样的人。
所以,我准备在流求大岛多停留些时日。”
中山国国王高兴地说:“好极了,你可以比不上你的朋友强,但是你要多和比你强的人交朋友,那样,和你自己强是一样的,只要你真用心去交朋友。
当年,我在太学里就是这样做的,因为我的父王就是这样告诉我------只可惜他驾崩过早,我不得不回来。
自从你回来后,我时常梦到在大宋生活的情景,那里真是人间天堂。
但是如果你想和别人多学一些,这是好事,去吧,去把那种加上水和砂子便能变得更坚固的东西拿回来给我看。”
中山国这父子两个,实心实意地招待着侯东方大使,这让他也用心帮了他们。教会了他们如何操作两种热武器,至于其他军事方面的事情,侯东方大使不明白张主家是怎么想的,便没有多讲。
他对这里的乌糖感兴趣了,甚至跑到甘蔗园子去看了看,发现和大宋的种法是一样的。看来这里早就善于向大宋学习了。
他刚要回航的时候,这里刮起了琉球群岛常见的巨风。
其他人都很淡然,到了冬天和夏天时,这里常常有这样的巨风,今年还算是少的。
但是,对侯东方大使和他的伙伴们来说,算是领教了真正的狂风。
这是他们自从出海以后,见过最大的一次,看着那远远的海面。似乎能涌进三丈的巨浪!
它们会不会涌到岸上,把一切都冲走?!
幸好中山国的码头是一个可以防风的港湾,他们的海船没有受到伤害。
在这呜呜做响的狂风中,中山国太子看到侯东方等人有些不自然的样子,说实话,他还有些窃喜,哈哈,也有你们怕的事物。
他非常淡定的为大家点茶。手法学得很精湛。
中山国太子不在意地说:“这还算是小的,前几年时。海面上曾有六丈高的大浪!”
六丈!
侯东方大使心想,可以把我等的城堡拍个粉碎了!
天神啊,侯东方大使的身子都有些矮了------
中山国太子不在意地说:“这里比不得流求南部那样和气细雨,所以,在平地上万万不能盖了竹楼------除非是在山区里,每到这两个季节。受损的民众总是很多,总是要救助,这里才更需要你们那一种城堡,坚如磐石了。
至于盐场,到是次要的------”
侯东方大使想了想。果然明白张国安主家为何没有提及玉米和木薯,根本经不起这样的巨风,想必没有来得及成熟,就吹断了。
过了几日,天才放晴了,一切平和了。
这个期间太子和大臣们正忙着救助受灾之人,侯东方大使也不催促他们。
这时,他正好和他的伙伴们趁机四处走走。
他发现这里游手好闲的人很多------远不是八道河口的样子。
太子当然也安排了随从陪同他们。
侯东方大使问那个随从。
那个随从说,每年的冬季大家都没有可做之事,稻米已经入仓,鱼干尚多,足够一年吃食,还要做什么?
侯东方大使笑了,说:“不如这样,你们冬季到流求大岛做活计,一个月挣上十贯钱钞是绝没有问题------或者,你们上各个小岛上挖鸟粪石,往那里运送,定能挣上几十贯钱钞!不过,怕这里的风浪太大------”
嗤!这还叫风浪------
那个随从的眼睛都绿了,十贯钱,几十贯钱!
他全家都没有二十贯钱!
那个随从小心地问道:“敢问侯大使,没有其它要求?”
侯东方大使想了一下,说:“有一条,要遵守我们那里的规矩-----你可以单独去,也可以带着多人去,都可以!”
那个随从大喜,说:“到哪里就遵守哪里的规矩,这实属正常!我若是现在就组织人手,可以跟着侯大使去吗?”
“可以啊!”
“好,在下和我家太子说一下!”
这家伙还真找太子去了!
这里毕竟是小国寡民,有规矩,但是不是那样森严,说是国王,但是在侯东方大使看来,还不如一个知县。
中山国太子猛然想起这一点来,对啊,那里人人都干活,根本看不到有闲着的,甚至女人也劳作,所以,派出人员做几个月的活,还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呢!
至少,什么风灾的损失全都挣回来了。
签了各种合约后,他们回航了。
他们这次回航的规模就加大了,在太子的招唤下,组织三千劳工同行,那个随从被提拔成厢首了。
平安回到流求岛南部后,张国安乐得差一点要抱起这个小子。
大使还要是推销商,也还要是经销商,必要时还要是人口贩子。
所以,外交无大事,就是为本方谋求最大的利益。
至于说是尊严和面子,那是自己让别人主动认同的,不是自吹自擂得到的。
正是备春耕的时候,这些人大有用处,正好可以用来开垦水旱田。
老话说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但是对张国安来说好象不是这样,大宋政府竟然也能主动送来三千厢兵!
同行的还有平章贾似道的一封信。
张国安打开一看,不是平章贾似道的亲笔信,他认得老贾的笔迹。
看来在老贾的心里,他的级别还是太低了。(未完待续。)u
与南宋同行 第二百一十二章 要考虑老贾的利益
平章贾似道在信里大概说,精盐之物甚好,大受富贵人家抢购,要多多产出……另外,听闻你说过缺少劳力,为何不早说?
再给你调去三千厢兵,并配上相应的口粮……缺人就明说,不必有为难之心,只要忠心为大宋服务,老夫定会大力扶持。
老夫知道那水晶球不可能是几朝几夕之间能修炼而成,要心诚,不要急于求成。
若还能找到祥瑞之物,尽可以送来,定会不吝赏赐……
这封信是黄祖用口语又大概翻译了一下,这样张国安确定自己的理解没有错了。
他第一次看完后,有些发愣,自己对他说过缺少劳力吗?有说过?
真心不记得了……
大宋的书面语和口语不太一样,而且他们在书信的语言之间喜欢暗示、隐晦,他怕自己没有看懂这个时空的一些潜规则或是你懂的之类的话。
黄祖大概解释完后,也没有表示有什么暗示,就是要多出精盐,找点祥瑞之物……
黄祖高兴地说:“甚好,又凭空多了三千劳动力!”
他带着队员到了那海盗在鱼港上的老巢后,三下五除二便将留守的人员一网打尽。
细细一审,也无所得……黄祖把所有人带回来后,向张国安汇报,两人判定就是那个叫罗三郎的人眼红这里的海盐,便招募人手来抢,但是他已经被打死了。
对于抓到的这些抢劫未遂犯,他们都要想办法全力用上,可见这里劳动力短缺到了什么程度。
所以接连来了六千纯劳动力,张国安高兴地直叫幸运。
黄祖却有些担心,说:“张船首,工钱是否要降一降了?”
哪里有厢兵开这样多的工钱……别人都是想办法克扣。虽然张船首为人良善,但是给个三五贯,也是能说得过去。
张国安笑着说:“咱们以那些中山国来的劳动力为例来算,他们从这里挣到了钱钞,他们会如何处理?”
黄祖想了一会儿,说:“多半会买上些许有用之物回去……”
张国安说:“你看。他们又把钱钞留下了……”
黄祖想了一会儿,又说:“那也会带走一部分……”
“那只能说明我们这里的商品不够丰富,所以我们要建设……革命尚未成功……”
“……”
黄祖想了半天,好像明白一些,但是又好像没有听懂,但是,看到张国安信心满满的样子,他又只能放下自己的担心。
不过,他也想到。若是钱钞不够,完全也可以用实物充抵,所以,重要的还是这里要多出产一些商品,关于这一点他是想通了。
鲍威队长和黄祖一边主抓军事训练,一边看管那些劳役犯,由此八道河地区步入了正轨。
除了几个重点项目,所有人都要去为春耕生产做好准备工作!
张国安则为1266年的大局做了谋划。
蜡烛现在已经积攒了二十吨有余。肥皂也差不多如此多,鲸油也有几十吨了。皮子也有几十吨,鱼干、鲸鱼肉和粮食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那么针对刺桐城的商贸可以开始了,要从那里的蕃商处挣钱了,或者说,慢慢把他们引到流求岛来为好。
他找来于联老板,问他下一步的打算。
于联老板乐呵呵地说:“张船首。在下只想着再招着皮匠来,这作坊还要扩建……”
这家伙从不告诉别人他挣了多少钱钞,看样子皮具在临安城里好卖,但是目光不够长远……
张国安说:“现在还用你这个老板亲自劳作吗?何必省下这个工匠钱?不如好好打算一下未来的销路……”
于联老板马上点头认可,自己还真没有打算过销路。
他恭敬揖手道:“还请张船首教我……”
这小子一听到和钱钞有关的事情。马上认真以来了。
“你要把你的皮具名头变成一个品牌,把商标弄漂亮一点……明年吧,我给你配上剑麻的麻丝绳子,那东西更抗拉抗潮湿……”
于联老板马上乐了,说:“在下还真注意过那个奇怪的剑麻……想必有大用!”
现在剑麻已经成林,但是离大规模使用还有一定距离,所以眼下还是黄麻和椰麻当家。
“所以,你的销路要广,有时候销路广要比在一个地方卖得多更重要……你想要再有别人过来开皮具作坊,你的优势就没有了。”
于联老板当时就紧张了,说:“张船首如何能让别家进来?!”
张国安笑了,说:“如何不能?别人来了,我肯定让的,至少我马上就开办一家……只不过走军用品的路子……”
他说的是实情,那些厢兵的皮匠,现在水平也在上升,而且这里的利润相当大,他当然也要分一杯羹了,全都去种地,那就是倒退了,他只是要大家帮着把头开好,剩下的路子还要走工业化,哪怕是手工业化。
要不然,他“发明”那些新农具和大量弄水牛干什么。
张国家对着不自然的于联老板说:“皮具的市场很大,眼睛别总盯着一个城市,一个地方……比如刺桐城,那里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蕃商,随便买你一些,那销路可就打开了……”
于联老板想了想,不屑地说:“那些蕃商……”
张国安悠悠地说:“我准备好好和他们打交道,你要知道,天竺产的棉布要比大宋好多了,天竺甚至有最好的黄麻布……他们要是运来,又是一笔好价钱。”
于联老板一听张国安的打算,他马上也准备参与了。
张国安笑了,心想,自己的大路货,有人会帮着出手了。
“这样吧,你带着样品去给他们看看,我这里没有时间去……”
于联老板知道,他现在正在组织开垦什么棉田、茶场、甘蔗田还都在山间地里,工作很多。
于是两个人答成协议互相搭配着卖……张国安把自己的低级产品落实了后,剩下的高端产品,香水、清凉油、保湿甘油之类的,他只能把样品拿出来,等着让刘钱行首的弟弟过年前带回去,让他处理了。
张国安相信,他只要看一眼,就会明白如何处理此物。
这个时空,大家不都是喜欢香气冲天嘛,这就好办。
此时,还要考虑平章老贾的利益……这老家伙现在很有用。(未完待续。)
与南宋同行 第二百一十三章 有一利便有一弊
平章老贾要祥瑞?
张国安想了想那稻种的事情,他根本不知道这个在平章老贾的官斗中起了什么作用,但是他知道,大宋是真心开始推广它了。⊥,
大宋政府还是比较实用而开明的,他们敢于接受一切对他们有用的事物,
从他们早先对占城稻的态度,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来。
占城人培养出一种良种稻,北宋初年传入中国福建地区,到了1011年,宋真宗因江淮、两浙地区遇旱少水,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多达三万斛,分别在长江、淮河以及两浙地区推广,甚至于命令转运使张贴榜文,直言对喻:“……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
随后在宋政府的强力主导下向北扩散,其出众的优良品性使其成为长江流域占统治地位的粮食作物,而且伴随着地理环境不同,相继演化出繁多的新品种。
所以,当他们得到了更加高产的祥瑞稻种后,毫不迟疑地大力推广,当然,当时也有政治目的在里面。
但是不管怎么说,对待新事物的态度是端正的。
张国安准备把玉米和土豆、地瓜当成祥瑞送给平章老贾,并且再小心提一提再要些厢兵的要求……尽管这个时空,他们有冗兵的现象,但是厢兵也是三大类兵中的第二类……害怕引起平章老贾的疑心啥的。
一些经济类蔬菜,则不急于给他们,至少还能多挣一段时间的钱钞。
大宋政府尽管垄断了很多行业,但是,他们至少不对水果和蔬菜之类的进口货物收税……所以张国安一想到不久以后光是花生、辣椒一项,就能挣到多少有钱人家的钱钞了。就开心……但是一年后的胡椒肯定不成,那个是大宋政府绝对要垄断的。
当黄祖按照张国安的要求写完了信后,张船首审了审后,觉得自己还是写不出这样水平的文言文语言,还要练习很久才行。
黄祖喜气洋洋地说:“张船首,那些中山国的士卒很好训练啊。劳工们也听话,甚是省心……”
张国安说:“那都是人家挑选出来的……当然要好一些了,咱们自己卫队的扩建怎么样了?”
张国安不得不扩建流求卫队,不管是海盗事件,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员流动,都需要卫队负责防卫和巡察。
他算了算成本,准备要达到一千人的规模,这个还是能承担的。
黄祖高兴地说:“甚好,报名的人很多。正有利于我等挑选……”
张国安嘱咐说:“卫队收入高一些是应该的,但是最好让他们明白,如果他们作战,他们是为何而作战……明白这一点的队员才是无敌的。
你说,鞑靼大军中的北方汉人为什么战斗力那么强大?”
“因为他们有战马!”
“这不是最重要的地方……因为他们知道打赢了这场仗,他们能分到好东西……所以人人奋勇作战!”
“……”
“大宋政府军打赢了有什么好处?一切照旧……所以历来**武装都很能打……”
“……”
“所以,你和鲍威队长两个好好商量一下,看看如何能让队员们知道他们作战也是为他们自己。这才是百战必胜的重要地方……三天后,你们两个向我汇报。”
张国安随后在再一次运送货物到临安城时。把交给平章贾似道的信和东西,也托人一起带去了,他还写了相关的种植方法,从那祥瑞稻种的种植看,他们还是能听从别人的意见。
张国安开始大规模的积攒鸟粪石,不久后。这种天然的缓释肥一定会好卖。
有机农药倒是不能急,那个不好保存,只能现加工现卖了。
张国安想得远,他早晚会走上高端产业,当然是相对于这个时空的高端。
――――――――――――――――――――――――――――――――
平章贾似道收到了张国安的书信后。首先便赞叹了一句,这字里透着一股英气,他不知道是黄祖代写,因为连落款都是黄祖写张国安的名字。
他看了信后更是高兴,果然只是个海外的海商罢了,还是真心感谢自己派出去的厢兵了……看来他们能承担更多!
随着船队送来的各色货物中,他最关心那个精盐了,现在内藏库远比过去好过了,随着精盐的产出越来越多,此时,大宋国内的大商巨商们都盯着赵家人的一举一动,他们赵家人都食精盐,那么此物一定大有好处,所以必须要有。
一些中等阶层也马上跟风,甚至老百姓偶尔也要尝一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