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与南宋同行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小样有型
果然是真正的好盐,不苦不涩!
以至于大酒楼要标明他们的菜肴都是配制以精盐。
一个社会的爱好和风气,从来都是上层社会引导下层社会,从来也没有听说是下层引领上层的,更不可能狠抓下层社会的道德建设就能把社会风气扭转了------不信就试试。
当然,户部因为海盐数量的原因也大获其利。
偶尔以海盐来充抵钱钞,对方完全可以接受。
这其中,除了四川总领外,其他的东南三总领所也经常得到海盐的充抵调拨,也能接受了,至少雇佣民工时,他们完全可以接受了的,特别是山民。
在这个盐茶极端专卖的大宋时代,或许发生了一点点的改变。
这效果没有祥瑞稻种明显,但是意义长远,以后才能看出它改变了什么。
大宋官家赵禥和平章贾似道挥舞着祥瑞稻种这样武器,在公田法上,至少在维持已经取得的成就上,能够保持住,怨言平息了一些。
差不多没有人再用什么天生异相来攻击公田法了。
但是,那个殷地安海商的描述中,让他先是欣喜一番,同时又陷入了沉思。
如果,如果那个张海商说的是真的,那么,公田法似乎没有必要再推行了!
兹事体大啊,不得不深思!
他当夜就去与大宋官家面谈。
大宋官家赵禥听完师臣贾似道慢慢地学着那个海商张国安的描述,顿时又要跳了起来!
此物竟然亩产可达几十石,且不挑旱田?!可亦菜亦粮?!
他的师臣贾似道心里叹了一口气,有一利便有一弊,莫要高兴太早了------(未完待续。)





与南宋同行 第二百一十二章 大宋的国运正盛
平章贾似道说:“官家,虽然那个海商的话可以信个八成,但是,还是要亲眼看见结果才可以------再说,政令已出,不好急切之间改变,失了面子。”
大宋官家赵禥说:“但听师臣所言------”
平章贾似道说:“这一次把发放这三样祥瑞种子的规模搞大一些,让天下人知道,大宋的国运正盛!”
这样的面子工程,大宋官家赵禥喜欢。
上一次发放祥瑞稻种,可以说是面子、里子都有了,民间百姓真是山呼万岁,那田间的收益骗不了任何人,粮价都下降了些许。
平章贾似道说:“若是真能在新开田处有大的收获,老夫希望官家能颁布新田法,鼓励民间百姓开垦荒田,不必只盯着水田和小麦田------新田法的内容,老夫还要好好与官家商议,不可急迫,且看那三种祥瑞是否能有用处。”
大宋官家赵禥说:“但听师臣所言------”
随后,平章贾似道又向着大宋官家说了说厢兵之事。
大宋官家对师臣更是言听计从,多派出厢兵去那里,可以省下不少的费用,这是简单的常识。
平章贾似道笑呵呵地说:“真没有想到他们那个荒岛上可以安置这样多的厢兵,但是,大宋也不可丢了脸面,也要大大的打赏那些海商!”
大宋官家赵禥说:“可以从内藏府出资-----”
现在内藏府的资金非常充实,是未有过的最好时候。
平章贾似道说:“难得官家如此喜爱那个御前火绳枪军和石炮军,还是留着养军吧,那个海商对大宋有功甚重,赐他一个闲散官职也是可行,另外,物资上的打赏也不可少,他那里不是喜欢铁物嘛,除了该给他的口粮,多给一些铁物即可------这笔钱钞。让户部出了,他们在海盐经营一项上,收入颇丰。”
两人又说了一些闲话,算是结束了这次工作汇报。
现在。平章贾似道若想进皇宫拜见官家,那是随时可以的,可见圣恩正隆。
这一段时间,大宋朝政无甚要紧之事,鞑靼强盗集团那里也比较安定。
平章贾似道又借机不上早朝了。他把办公地点又改在了家里。
每天早晨第一件事情就是和小妾们斗蟋蟀,欢叫声传出很远。
又有人私下议论了,认为他真是个蟋蟀宰相。
但是平章贾似道不在乎的,因为在《民声报》上,他老贾的名声越来越好,甚至又有人开始报料说,海外又有海商通过平章贾似道向我大宋献出祥瑞,其中一样叫玉米,亩产能到七八石,另两样是亦粮亦菜的作物。亩产据说能达五十石!
若是加上先前的祥瑞稻种,则天下无饥乎。
更为关键的是,那三样不与水田争地,可以在旱地里种养。
大宋旱地是绝对不缺的!
一时间民间沸沸扬扬,甚至有一些偏僻之地的知县也有耳闻了,上书讨要。
民间谣言倒逼真相,大宋官家令人在邸报上明言,说,即将在皇庄开种,等试种成功。即令农官发放种子,一切如上次一样。
这个时候已近腊月,似乎官员都在等着除夜大假了。
但是,这时候却是商人们最忙的时候。
刘钱行首的弟弟从流求回来了。足足带回来一千石的纯正硫磺,此物好卖,这时正是炮竹加工的**期,没有几日,便一扫而光。
刘家算了算费用,这次真的大挣了一笔。虽然没有珍宝古玩那些物品利润高,但是这个生意胜在长久。
刘钱行首接过弟弟带来的什么花露水之类的香料,闻了闻,果然是好物件!
他又抹了抹清凉油,感觉实在是凉爽万分!
那甘油湿肤膏也不错,椰子味道的。
刘钱行首看了张国安的信后,大惑不解,问自己的弟弟,说:“张船首为何着重说要把这些好物件卖给那些蕃商?”
他的弟弟说:“销路,张船首认为销路多要比销售量大还好------”
刘钱行首愣了一下,一想,也真是有道理。
但是此物不同于珍宝啊,它明显是让人使用的,使用光了,还会再买的。
于是,他准备留下一半先用于临安城的售卖,剩下的,他安排人去刺桐城的分店了,让那里的掌柜之人,召集蕃商售卖。
对那些蕃商,高傲的刘钱行首不稀得待见他们,这不是钱钞的事情。
这一个时空的大宋商人,哪怕只是一个行首,还是非常骄傲的,他们还没有被异族打杀掉自尊心,或者是傲慢心。
结果,那些蕃商大为欢迎。
这一个时空的世界各国各地,也没有一个像大宋人这样爱洗澡,当然,像王安石之类的邋遢人还是有的,那只不过是个性使然,不是生活习惯。
所以,相对他们来说,别的民族中的贵族太需要这种刺鼻的香味了,可以掩盖住身体的异味。
蕃商们于是打听如何可以得到更多的货物,那个掌柜本不想告诉他们货源之地,但是,他的主家刘钱行首在事先都已经嘱咐他定要说出来。
结果那掌柜的只好告诉他们是在对面的流求大岛,一个叫八道河的地区出产此物------
那些蕃商们再一打听,原来那些所谓的鲸油、蜡烛竟然都是那所出!
海外商贸有一个不同于普通商贸的地方,就是它需要的货量要多才行,否则贩运起来利润不够大。
但是,要是找到货源地可就不一样了。
刺桐城的蕃商都住在蕃坊,他们也选出了蕃首,负责与大宋政府交往。
现在的蕃首正是蒲寿庚。
先前,他的父亲蒲仕宾去世后,蒲寿庚继承父业,从事以运贩大宗香料为主的海外贸易。
这期间蒲氏家族曾一度中落,生活不甚丰裕,经蒲寿庚的精心经理后,迅速振兴,走向鼎盛。
蒲寿庚因招商与清除海盗有功,1250年曾任提举泉州舶司,但是实际上蒲寿庚只做了三年不足的提举市舶使,这也符合地方官员在任三年一轮换的宋代官制。
但是不管其任提举泉州市舶司或离职,他都是亦官亦商,官商合一,可以凭借权力更大规模地开展香料贸易集团和海商集团,并可通过各种合法手段攫取利益,增加财富。
蒲寿庚一闻那花露水就知道此物大有前途。(未完待续。)




与南宋同行 第二百一十三章 刺桐城来人了
蒲寿庚说:“听闻那里的海商是殷地安国来的,各位可曾听此国?”
这个时候,大宋话绝对是国际通用语言,不管那些蕃商们的皮肤是白的还是黑的或是黄的,都以会说大宋话为荣,当然,这个也是生意需要。
所有的蕃商都在那里摇头,真的没有听过。
他们是在蒲氏花园里的棋盘园聚会的。
大宋时代,弈棋风盛,蒲寿庚为娱宾客赌博,便在自家花园北面辟一棋盘园,以三十二名美女为棋子,分别手挚黑红棋子名牌,各就各位,听候弈棋者号令进退,所以称为棋盘园。
附近有一小巷称三十二间巷,为三十二名充当棋子的女子夜宿之处,还一人一房呢。
棋盘园以南为花园头,是蒲氏花园的主体,与溪亭、池仔墘连成一片,看起来蔚为秀美。
其兄蒲寿宬在东海法石处还建有一座“海云楼”,“以望海舶”,楼下建有“一碧万顷亭”。
在法石附近还建有华丽的大别墅和花园,引种各种蕃花,如素馨花,附近有临海的乌墨山澳,那里是他们蒲寿庚兄弟专用的船澳。
蒲氏家族现有家丁两千余人,竟还有设讲武堂。
蒲氏家族里的族长是蒲寿庚,他自己就有一个大船队,多达上千条,经营从泉州到阿拉伯之间的外贸。
现在广州最有钱的人姓蒲,虽然不是同族,但是对他们也是很好的。
因此,无论是广州还是刺桐城里最有权势的都是姓蒲氏家族,不同的在于泉州没有广州这么好的腹地和水域供应的,广州是三江汇合的地方,广州有广阔的地方,通过广州也能跟海外做生意。
蒲寿庚眯着灰蓝色的眼睛说:“还听闻他们为大宋的国运,在流求的深山里祈福,而且听要可以与贾平章保持联络------”
他总有办法弄到比别的蕃商更多的情况。
其实现在。大宋政府已经没有把他当成蕃商了,要不然也不能让他担过市舶司使。
但是,蒲寿庚仍然兼任着蕃首,因为他就是靠着招海外商人才起家的。这个老基础,他不想丢了。
蒲寿庚又说:“不如这样,我等派出几个人去,可以一起讲价,或是自己去也可以。”
他看了看这些人。果然没有人说出自己想去的话。
他为什么要当这个蕃首?控制所有的蕃商,共同进退,这样会节省不少成本!
现在在刺桐城里,可以说是回回商人占优的局面,如果不承认这一点,他会莫名其妙发生种种不顺。
蒲寿庚看到大家都认同了,说:“如果大家没有其它想法,就这样定了!”
从刺桐城到流求岛更近,他们派出了一支商队带了些棉布和瓷器、铁器,还有一些会子就去流求岛了。寻找所谓的八道河地区,事先他们也都打听好大概的位置,大约是在过了平湖后,东南的方向。
刺桐城的阿拉伯水手众多,此时几乎占了这个城里三分之一了。
十几年后,他们将是崖山之战的主力水手。
他们趁着顺风时节,操纵着三艘,不到四天,便到所谓的流求大岛,顺着海岸南下。果然找到了那个地方!
这时候有一艘单桅刀鱼小船,似乎有十余人,他们不断调整着船帆冲着他们过来了,大约有二三十步远吧。他们开始举着一个小桶一样的物件喊了起了,问他们还这里做甚------
他们听得挺清楚,也高声喊着,自己是刺桐城里来经商的!
跟我们来吧!
这时,他们看见那刀鱼船快速地划了一个弯,掉头冲向了一个大河的河口里。
那刀鱼船船头的顶部。怪模怪样地放着一根铁管子。
观察哨上面的张德培放下了张主家交给他们的望远镜,他刚才看到了那刀鱼船上同伴冲着他的方向打的手势了,他知道是来了三条商船。
这些时日,商船还真不少来这里。
他马上命令两个手下打了旗语,通告下面的队员们,是三艘商船。
张德培所在的那个小队从一道河口回来了,算是换防了。
他们那里的城堡已经建好了,但是只是一水的相思木炮,不过他们也不怕,打的次数少,但是他们的炮数量多。
那里的人现在也不少,特别是一道河上游的小煤窑被炸开了作业面后,那里的产煤量开始加大了。
开矿的炸药用的是张国安和安静冒着危险制成的胶质达纳炸药,果然威力十足,没有几下子,就把小煤窑的洞口炸开了,还好,煤层挺厚的,挖了一下子,大约有三米左右,关键是煤的质量不错,可以制成焦炭。
大宋在北宋时期就开始使用焦炭,到了南宋,更是普及了。
当几条海船的石炭和大约五公斤的黄金都运送回八道河地区后,张国安更高兴的是那煤炭的质量极好,正儿八经的是柴煤,非常适合炼焦炭。
这个时候,他知道最好的煤矿还是在淮南,但是那个走私海盐的沿江制置使,还没有派来人联系,或许是快过年了的原因?
如果他不愿意做这个生意,那么,自己将来也一定要下手了,那里的煤比流求之地的煤好开采太多了。
这一次与一道河城堡换防,他没有让半大小子们去,派出了一水的大宋人队员。
一是那里的黄金砂基本没有了,四处再找,也没有发现有新矿点;二是相对而言,八道河地区才是发展的重点,加上现在又招了新兵,要加强训练。
事实上,他是担心流求北部的冬天,那里经常是阴雨绵绵的。
所以他们回来后,张国安让鲍威队长重新安排了一下,张德培就升职了,成了侦察小队的队长。
所以,他现在轮流带着自己的队员们训练他们旗语,这是他非常喜欢的事情。
看着那三条海船进了河口,张德培又用望远镜看了一下,确实安全。
城堡上的炮口挡上了木板,下面看不到上面有大炮了。
这是张国安的要求,来这里经商的人,几乎人人都要问一次,那管子是做何来用的,总回答,就烦死了。
现在来这里的商人大多是鬼头鬼脑的,因为他们是走私者。
吸引他们的有三样,一是海盐和精盐,二是皮子,三就是白酒了。
这三样,恰恰都是大宋政府垄断经营的产品。(未完待续。)




与南宋同行 第二百一十四章 官家来了也要交税
百分之百的利润,或者更多,绝对会激发不良商人搞走私的**,而且他们的鼻子还是最灵的,很快就找到了八道河地区。零点看书
古剑山和郭子仁两个海关负责人发现自己开始忙碌起了,几十石的海盐和精盐,几石的果酒,几十石的皮子,这都是生意,要做的。
这时空的走私者,都是单桅小海船,竟然也敢横渡海峡!
张国安没有办法追究他所出售的商品的去向,当然也不会关心他们会怎么出手。
他关心的是,他到现在还没有遇到成规模来这里商贸的重量级别的海商,还是要自己送货上门,这个不合乎他的发展计划。
如果他连蕃商都吸引不来,他就只好还要送货上门了,这占用他很多的运输力。
至少现在,他更需要运输鸟粪石、煤炭和硫磺。
所以,这次刺桐城蕃商团派人来的事情,张国安很重视,亲自出头了。
领头的是一个蕃商,是居住在刺桐城的******回回商,在张国安看来,这个回回商除了能说一口流利的大宋官话,还有他的着装和做派完全类似大宋人之外,他就是一个百分之百的阿拉伯人。
张国安盯着他灰蓝色的眼睛,听着他竟然以宋商自居,却把自己算成蕃商的介绍,心理上很不舒服。
张国安领着他去了商品展示台柜看了一下。
那里面放着目前八道河地区能够批量出产的产品。
那个回回商还没有看里面的产品,就呆住了,他盯着那赛璐珞罩大惑不解。
张国安为了展示柜台的防尘才加工出赛璐珞。
这个工艺过程实在是简单,他把硝化纤维在酒精中溶解后,得到了火棉胶,然后在火棉胶中加进樟脑液体,让两名劳工在摇桶里反复摇动,最后硝化纤维就成了一种柔韧、硬而不脆的材料。
最后再热溶,然后倒在光滑的大理石板板面上,同样也让两名劳工趁热用光滑的木棍碾压。赛璐珞冷却后由于和大理石石板的比热不同,很容易用竹铲轻轻揭下来,先用鲨鱼皮打磨一下,再用竹刀切去多余的边角。便制成大片的,透明度好而且有韧性的赛璐珞玻璃片。
由于两人在碾压的过程中,可以用硬木架限定碾压的厚度,所以厚薄差不多是均匀的。
那个回回商一开始小心地用手指点着赛璐珞玻璃片,后来力度重了些。他感觉那个神奇的物件只是颤动着,好像还有弹性!
“此物怕水乎?售价几何?”
张国安一直在观察他的动作。
他原本也打算发展这个产品,可以制成各种工艺品,但是一想到模具的加工有难度,再说现在还有更好的发展手段,就不着急了。
可是那个家伙竟然感兴趣了,这就好办了。
“此物是深海神蚌的贝壳打磨而成,当然不怕水了,所以也贵了些------一块这样大小的------要一百贯钱!”
由于没有参照物,他只能把所谓的成本乘以n倍后喊了个价钱。结果那个回回商心中大喜,但是脸上却露出嫌贵的样子,开始讲价了。
最后以八十贯钱成交,而且一下子订购了一百块儿!
张国安强烈怀疑自己要少了,想必他是要用这个来当窗户,但是那样似乎太奢侈了。
结果这个家伙真的要当窗户用!
他说:“此物还可以承受太阳的暴晒吗?”
张国安算了一下可能的最高温度,说:“没有事情,只是这东西最怕明火!”
那个回回商笑了,说:“海里出产,自然怕明火!”
张国安心想。这货可能连大宋的五行之说都略通一些。
他叹了一口气,土豪的境界果然不可能理解,一扇户可以要用上几百贯钱了。
好吧,还是要大力发展赛璐珞玻璃片事业。
若是以赢利为目的。再烂的手工业也比农业强。
随后,那个回回商和他的助手,除了海盐和精盐场外,几乎把其它的产品都买下来了,而且双方讲价很厉害。
张国安说:“你若是运到阿拉伯地区,哪怕是天竺地区。都是几十倍利润了,何必这样计较价钱?”
那个回回商说:“不是在下计较,实在是受人所托,不敢愧对------”
好吧,张国安心说,这家伙的大宋话似乎比我讲的还地道。
那个回回商用自己带来的产品充顶了一些,然后补交了大量的会子。
因为还有一些产品张国安不能马上提供,双方约好,下一次来提货时,可以以货易货或是补交会子。
等到他们离开时,已经是第三天了,张国安招来古剑山和郭子仁,要补上这笔税务。
古剑山愣了一下,说:“张主家,这些买卖不是自家的吗?”
郭子仁也不明白,说:“哪里有自家收自家的税?”
张国安一本正经地告诉了他们,说:“在流求大岛的周边发生的经济行为,就是大宋官家来了,也要交税,我本人也要交------你们收的税金,是单独列出的,账目一定要细,要经得起我查账。”
流求大岛的海关早都成立了,也从临安城请来了几位账房先生,算盘技术还不错。
这个时空的四柱记账法已经通用了,还是比较先进的,就算张国安本人也能够看懂。
当时还给流求海关配备了二十名税警,都有火绳枪和冷兵器。
张国安接着说:“税收,要用于这个地区的公共建设------你们暂时先听从我安排,以后会慢慢看懂的。”
两个人只好点头认可。
流求大岛对单个的行商小贩基本不收税,但是只要开始上了一定的规模,他们就要收了。
这规模的界定是指单人单次运走,可以不收,但是要借助他人帮助或是多次运送,就要整体收税了。
每一次纳税,都会收到回执,当然也会有存根。
纳过海关税的海船,都会收到一个三角红旗,要挂在船帆醒目处,表明在流求大岛纳过税。
这一次的商贸交易的经济体量,折成钱钞,差不多是先前所有商贩和走私贩创造的经济总和了!
张国安在略显空荡的八道河码头上,目送着那三艘大海船的离去,感叹着自己生产力的不足,十天以后他们来取第二批货,现在差一点就买空了自己。
他回过头来,赶紧去土豆和地瓜的加工厂,那里还有他们新产品。(未完待续。)




与南宋同行 第二百一十五章 土豆粉的诞生
土豆和地瓜在八道河地区经过两次成熟期,现在除了预做种外,剩下的太多了,以这个地区的人口数量看,是吃不了的。`
张国安当然要走深加工的路子。
地瓜浑身都宝,它可以在丘陵山地里种植,不争农田。
1...8889909192...38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