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武侠时代的皇帝修炼日记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人瘦凋猪颜
因为一来禁军中鱼辅国、程奇力的色彩太重,皇帝并不信重他们。二来皇帝多次提到希望削减朝廷的开支,考虑到禁军并不得皇帝的欢心,他们这次挨一刀几乎是可以确定的事情。
“现在神策军名录上在册的军士在十万人以上,”皇帝摇了摇头:“每年拨付给神策军的粮食、绢帛、布匹,即便朝廷涸泽而渔,也掏空了朝廷的府库,这样的局面绝不能继续下去。”
皇帝说的道理大家都懂,可问题是这百多年来,这十几万神策军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利益集团,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动的。
“陛下言之有理,不过神策军全军上下十余万,如何沙汰裁撤,还是应当一步步来。臣倒不是担心他们会闹出什么兵变来,只是十几万军士一下子衣食无着,连带着家属还有五六十万人,只怕是会给市面增添许多麻烦。”
李德裕看了看垂头不语的李从贤、李绅、元稹三人,知道他们都没有胆子向皇帝劝谏,索性还是自己来。
李旭点了点头,李德裕说的道理,皇帝又何尝不明白,只是大虞百姓几千万,并没有为了这几十万人去将那几千万人敲骨吸髓的道理,
更何况神策军真的是不堪大用了。
“我准备将神策军的兵力降低到两万人左右,一共编练十六个都。”皇帝的这个想法已经和李从贤讨论过了,李从贤认为这个计划还是比较可行的。
都是虞军在几百年军事实践中形成的一个编制单位,一般冠以类似“黑云都”“金枪都”之类的名头,其人数大概在千人上下并不固定,多得可能有几千人,少的可能不足一千。
“这十六个都中,我准备将其中八个调往洛阳附近。”李旭说道。“白玉京的禁军大营之中只留四个都的兵力。”
下面四人对视一眼并没多话,虽然强干弱枝是驭兵的根本之术,将兵力调离国都肯定不利于朝廷控制神策军。但是将神策军弄过去有个现成的好处,那就是方便漕运。
洛阳附近土地富饶,同时也是漕运向关中输送物资的最大节点,将兵力安置在那里,至少可以保证军粮供应,不用担心那些丘八们吃不饱闹事。
“减少了神策军兵力之后,从明年开始,朝廷将大幅削减京兆府所辖二十一县的赋税。”皇帝停了一下之后接着说道:“同时,朕准备执行钞法。”
钞法?这个新名词让四位心腹听得一头雾水,根本闹不清楚皇帝的意思。
李旭微微一笑,开始向他们解释自己准备推行的钞法制度。
这个钞法其实就是李旭琢磨了一番之后准备搞得全国粮票,皇帝准备用这个东西给官老爷们发工资。





武侠时代的皇帝修炼日记 第二十九节 粮票
平心而论,大虞官员的待遇还是很不错的。
白乐天当年在下面当基层干部作县尉,还写诗说“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一石粮食大概有一百多斤,县尉这样的小官一年也能有三万多斤粮食的收入,平均一天有八十多斤粮食。
大虞官员的收入,主要分禄米、人力、职田、月杂给,其中禄米就是按照从秦汉时代的传统,给官员以年为单位发放的粮食。
人力则是将官府控制下的奴婢分发给官员使用,等级越高的官员,朝廷配给的奴婢就越多。
职田是根据其职务将公田的收入转拨。最后的月杂给则是包括了肉食、香料、酱醋葱姜之类的调味品等等众多杂项。
这一套制度是从秦汉时期渐渐演变过来的,这样优厚的待遇保证了社会上最优秀的人才都想方设法的挤破脑袋进入朝廷的统治体系之中。白乐天那个“吏禄三百石”就是把所有收入都算到一起的一个约数。
高待遇当然好,但是高待遇也有个弊端,就是对朝廷而言负担太大了,一个县尉就要至少三万斤粮食来养,整个朝廷算下来,不知道要凑多少粮食来养这些官员。
所以等到韩岗改革盐政,将食盐收为官营之后,经常用盐代替粮食发放俸禄以节省开支。
粮食这个东西不比铜钱和金银,它朽坏的速度并不慢,而且在运输过程中还有不可避免的损耗。
李旭记得他的前世,明王朝自嘉靖开始的税收改革就是因为太仓里的粮食太多了,所以探索出了一条鞭法的税法改革。
这是因为明朝没有隋朝那种将粮食保鲜七十多年还能留给李世民吃的黑科技,每年都要烂几百万斤粮食。对封建王朝的天子们来说,这肯定是不能容忍的大规模国有资产流失。
所以才逐步放开试点,探索税收制度的改革,最终到万历初年由张居正彻底推广到全国。
事物的发展大概都是这么一个样子,穷则变,变则通。
李旭的念头就是搞全国粮票,将官员们的禄米收入改以粮票的形式发下去。以前的禄米,都是朝廷将粮食一次性的发放到官员手里,朝廷面临巨大的粮食压力,漕运也变成了朝廷的生命线。
“这个钞就是粮钞,我已经让大内制造雕版,用蜀地进贡的贡纸做一些纸票,纸票上标明可兑换的数字,以后发放禄米就改发这种纸,谁如果要领俸禄,就让他赶着车去将这些钞票去户部,自己领粮食回家。”
“这又有什么好处呢?”元稹有些疑惑:“宫中费了人力物力,而且该给百官发的粮食也一粒都不会少。”
“怎么会没有好处。”李旭回答道:“现在一个正三品的官,禄米就要四百石,那就是将近四万斤粮食。禄米按照惯例是一年分两次发放,一次在夏税之后,一次在秋税之后。他一次领两万斤粮食放在家里,有多少给老鼠啃了,让水泡了,被人偷了?我改成纸发给他,等他有需要了就去朝廷的府库里领用,你说方便不方便?”
“那样府库里一样要准备足够的粮食,微臣以为陛下的这个禄钞推出之后,需要开支给群臣的漕粮应该会少一些,但未必能省多少。”
元稹回答道,他已经意识到这个禄钞所代表的储蓄属性,有这么一张纸在手,就意味着不必担心自己家里的粮食被老鼠吃或者发陈了,因为只有朝廷粮仓里真正的粮食才会有这些损耗。
“白玉京内近百万百姓,嘴就摆在这里,他们口中食除了关中的产出,其实很多都出自群臣的禄米。”
元稹解释道,朝廷所发的禄米本身虽然并不具备货币属性的,但是其中相当一部分都被官员们卖给了粮商换取铜币和绢帛,然后这些粮食又变向进入了白玉京的市民家里。
漕运的本质就是供养首都庞大的人口需要,只要人口摆在这里,供求的基本矛盾就没有解决。
元稹的解释让李旭摇了摇头,这个元学士还是太封建臣子,缺乏改革的长远目光和勇气。
“而且,朕还会下令关中以外并非沿边的州府,其常平库都必须承兑这些禄钞换的粮食。”
皇帝的一席话让李德裕和元稹皱紧眉头,他们意识到了这里面所代表的意思。
首先这个禄钞可以为朝廷省下一大笔钱。
李德裕的眼睛一亮,他拍手赞道:“妙啊。”
“的确。”李绅点了点头道:“若是我便用绢帛和铜钱换了官员们手中的禄钞。”
“那挣什么钱?”李从贤有点弄不清楚,在大将军看来这根本就是无用功。
“一百斤粮食在白玉京取出来肯定比从河南拉过来省事,我干嘛要从河南拉到白玉京?我直接去白玉京取不就行了吗?”
“原来如此。”元稹听了李旭对这个禄钞的补充用途点了点头。“的确有不少商人趋之若鹜。”
李从贤看着摇头晃脑的三个人,顿时有点看不明白。
“这怎么会省钱,又怎么挣钱?”大将军瞪着眼睛看着元稹:“这禄钞价值最高的地方就是白玉京,一斤米运到白玉京的漕运耗费可比在河南什么的地方多不少。只要他还在白玉京换粮食,那咱们就省不了什么啊。”
元稹摇了摇头:“大将军不明白吗,这是一张纸。”
“我知道这是纸。”李从贤愤怒地看着元稹,咱家三岁束发受教,也是念圣贤书的,咱又不瞎难道看不出这是一张纸?
“这是纸,不是粮食。”元稹解释道:“只要有一天它不换成粮食,那他就只是一张纸。”
“但是他早晚会变成粮食啊。”李从贤有些愤慨,这个元稹莫不是有心在陛下面前奚落自己,翻来覆去的打机锋干什么,又不是禅门里的和尚。
“对啊。”元稹一副我给你解释清楚了的样子。“所以说他省。”
“怎么省?”李从贤有些不理解。
“有一石的禄钞没有换成粮食,那朝廷就省了一石粮食。”李德裕向自己这位反应有些慢的本家解释道:“有一石粮食从洛阳兑出来,那么朝廷就省了从洛阳运到白玉京的损耗。”
“有一石粮食从扬州兑换出来,那么朝廷就省了从扬州运到白玉京的损耗。”李德裕解释道:“陛下想出来的这个禄钞,太巧妙了,在没有比这个更好的省财之道。若是库中的粮食能够顶住承兑的压力,逐渐建立起信用来,那不知道能省下多少粮食。”
李德裕的夸赞让李旭暗地里发笑,这全国粮票可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大智慧,里面的好处可不是只有这一点点。
也没错,他们虽说是皇帝的心腹,但毕竟也是官。
“我为什么要在扬州换?我直接在白玉京换粮食就行了。”李从贤固执地回答道:“白玉京粮价这样高……”
“白玉京粮价并不是最高的,扬州、益州甚至洛阳,粮价都不比白玉京低。”李德裕笑道:“白玉京的粮价因为每年有漕粮的冲抵,其实并不算太高。”
李旭点了点头,每年都有大量的漕粮运抵白玉京,除了填充朝廷的府库以备不时之需外,相当一部分米粮作为百官和神策军的配给发下,然后经过商人中转最终流入了民间。有这个稳定的供给作为隐性福利,白玉京百姓的生活其实还算可以。
“扬州、益州还有洛阳,他们那里的粮价怎么会贵呢?”李从贤指出这些地方都是靠近量产地的地区,益州所处的四川平原,扬州所在的江淮平原,都是粮食产区。洛阳所在的河南地也比关中富庶,粮食出产多。
“因为钱多、丝帛多。”李旭解释道:“铜钱和丝帛被天下人视为财富,其本身无时无刻不在流通着。扬州益州与洛阳,都是出产丝帛的地方,那个地方的铜钱和丝帛多,粮食相对较少,所以粮价自然会比白玉京这里贵。”
物价贵并不仅仅代表着稀缺,资本密集本身就会导致物价产生变化。在魔都吃一碗黄焖鸡的钱肯定比在县城吃一碗黄焖鸡贵。
在今日的大虞,因为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扬州、益州和洛阳这些工商中心的粮价并不比白玉京便宜多少,那里市场上流通的资本可比白玉京这个专门服务朝廷和中央禁军的首都要多很多。
“若我是商人,我就从白玉京的官员手中换取禄钞,然后去廉州。”元稹目光炯炯的看着皇帝:“从廉州州府换了粮食,然后从当地土人手里换取明珠。”
廉州就是秦汉时的合浦郡,那里接近南海,自古就是出产明珠的地方。一粒上好的明珠在白玉京价值在十万钱以上。
“以前去廉州买珠,需要带上大量的铜钱和绢帛,一路非常危险。”元稹解释道:“现在我只要拿着一摞纸贴身藏好就能上路。”元稹笑着说:“一百斤粮食难道不能从土人那里换上一粒明珠么?那不过就是一张写着一石的纸而已,我将明珠贴身藏好,返回白玉京就能获利一千贯以上。”
“这是获利最丰也是比较危险的方式。”李德裕道:“简单一点,其实我只要拿了这些禄钞,去扬州、益州换成粮食,再换成绢帛,贩卖给胡商或者拉到别的地方,一样可以获利不少。”
李旭知道自己搞得这个禄钞其实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放在现代就叫全国粮票。在古代也有一个接近的东西叫做盐引。这个东西的妙处实在是太多了,最重要的是能够为朝廷节省成本。
节省行政成本就是最重要的改革。




武侠时代的皇帝修炼日记 第三十节 信用
李从贤很快就意识到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如果按照元稹和李德裕他们的设想,那么运往白玉京的粮食肯定会减少的,到时候白玉京的百姓们又该如何自处?
“本来就是要少送点粮食过来,多喝几碗粥又死不了?”元稹很有反动自觉德说道:“如果不是为了少运点粮食到白玉京,咱们废这么多事干什么,帮着那些商人发财吗?”
“关中现在地力匮乏,白玉京这么多人实际上已经是超出了朝廷的承载极限,这也是为什么陛下将禁军编练之后的精锐迁往洛阳。”李德裕接着解释道:“削减一些人口利国利民。”
李从贤一时也没什么好说的,毕竟这两个人持论甚正,张嘴闭嘴都是朝廷大义。的确小民们喝几顿粥没什么了不起的,可必定朝廷的存在意义之一就是应该让天下的百姓吃饱饭。、
“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一直都是儒家所提倡的治理模式,在这个冷酷的世界中,提倡让小民生活幸福是君主义务的儒家是这个世界上最讲人文关怀的思想。
“陛下之策的确很好,只是如此一来,白玉京的百姓们本来能吃饭的就要改喝粥了。”李从贤很不幸的遇到了李德裕,一个标准的实用主义者。
“白玉京百姓碗里的干饭本来就是用别的地方百姓喝粥换来的。”李德裕明确指出白玉京百姓享受了不少隐性福利,比如漕运就是一直压在天下百姓头上的一道负担。
“只是,”元稹沉吟了一下:“假如我收集了大量的禄钞,比如一万石,然后拿去廉州去换粮食,廉州这等下州万万不可能换出这么多粮食啊。”
禄钞存在的基础就是信用,如果没有朝廷的信用作为依托,那它的存在就毫无意义。
“一万石,哪里那么好弄。”李绅摇头道:“我大虞吏部在册的官员,连九品都算上,总共也不过四千八百多人。正一品的禄米一年也就六百五十石,五品官只有一百八十石,更何况只有京官才改禄钞。市面上流通的禄钞也不会太多。”
李旭之所以敢推行这个政策,就是因为大虞作为一个封建王朝,官员数量真的不多,而且为了限制官员的权力,高级官员的身份其实都品秩较低。
比如裴度,他是尚书省的长官,他的职务是尚书左仆射,这个职务其实是尚书省的副职,尚书省的长官是尚书令,为了限制官员权力,故意空出尚书令,以尚书左仆射统领尚书省。
这个尚书令才是正二品的官员,而尚书左右仆射则是从二品。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就更惨一些,他们都是三品管,就比如韩岗的那个中书令,实际上才是正三品。
不过对于这些高级官员来说,他们也不靠工资生活,他们手里的禄钞多半都会用刀商业用途上面去。
“要维持信用太难了,因为推广的年头久了,市面上的禄钞会越来越多,今年朝廷给官员们发上三万石,明年发上四万石,十年之后那就是三十万石,一旦出现大灾,或者有人恶意挤兑,乃至有人伪造禄钞,粮食承兑肯定会有压力的。”李德裕皱着眉头。
“的确,”元稹也意识到了这里面的问题。“廉州如果兑不出来这么些粮食还是好的,若是洛阳、扬州、益州也兑不出来,那就要命了。”
李旭笑了笑,封建王朝的官员们总是相信财富来源于土地和乡村,这的确是个真理,因为自然经济条件下,土地产出的物资是整个社会最主要的财富来源,也是一切问题的稳压器。
但是城市才是真正的财富之源。乡村能提供的只是粮食、牲畜、瓜果,这些东西为一个社会的繁荣提供了基础。而城市的手工业和商业怎能提供更多真正意义上的财富。
有了自然经济和乡村社会这个稳压器的存在,封建王朝的官员们因为财政压力一方面向乡村索取本来就不是其主要产出的财帛,另一方面也可以放手在城市胡搞乱搞。
就好比李旭在白玉京搞得这一套就是因为城市的影响对于整个帝国来说十分有限。白玉京这样一座上百万人口,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在李旭心中只是京兆府二十一个县辖区内的一部分。
白玉京的市民们喝粥没什么了不起,整个京畿道的农民吃不上饭那才是要命的东西。
所以元稹和李德裕现在有些打退堂鼓的意思,在皇帝看来主要还是年轻官员还是缺乏改革智慧和改革魄力,主要是缺乏改革魄力。
没有翻脸不认人的魄力还搞什么改革?
“有人拿着一万石粮食来找官府要求换粮食有什么了不起的。”李旭皱着眉头看着元稹和李德裕:“难道腰里的刀是假得吗?”
李旭前世看过一个电影,拍得很经典。里面有个土匪伪装成县长上任,当地豪强势力很强。那个土匪县长拿着官印问师爷,这个能不能挣钱?师爷说能,不过要跪着。土匪县长接着拿着枪问师爷这个能不能挣钱,师爷说能,不过要回山里。
然后土匪县长拿着官印和手枪摆在一起,问这两样放在一起,能不能站着把钱挣了?师爷一本正经的问道,敢问九筒大哥何方神圣。显然是服了。
李旭觉得自己现在拿着全天下最大的印把子,刀把子也是天下数一数二的硬,什么钱挣不到手里?
“一万石,那就是一百万斤粮食。”李旭振振有词道:“一个人没事找朝廷领一百万斤粮食,这叫什么,往小了说这是投机倒把,往大了说就是破坏社会经济秩序,对抗政府,对抗朝廷。”
“这种人,就要坚决镇压,跟他们讲什么信用?”皇帝缓了一缓,看着下面那些因为听不懂啥叫“投机倒把”“破坏社会经济秩序”“对抗政府”而一脸懵逼的心腹臣子,李旭觉得一会再抛出下一个知识点比较好。
看着下面那四张还蒙圈的脸,李旭举得还是要给他们稍微深入浅出一下下。
“手里有很多禄钞的人,肯定都是有钱人。”皇帝向四位臣子指出他们的一个盲点:“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家大业大的他们能不知道不要轻易官府找麻烦么?”
“民间不是说嘛,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刺史。”李旭道:“这样的大户要提粮,咱们官府就可以跟他们讲道理嘛。”
“说话算话不是讲信用。”李旭接着强暴着李从贤等人的神经和逻辑:“朝廷对小民,那应该讲信用,一个人来换一石粮,两石粮,那肯定要给他们换。哪个龟孙要来换一万斤粮食,那咱们就要跟他讲道理。”
“有一个人上门,要换粮食。好,换一千斤那是回家吃。咱们能理解,他换一万斤呢?是不是聚集了一大批丁壮心怀不轨准备造反?不然他要那么多粮食干什么?”李旭认为对于小民们来说,印把子就够了。但是面对大户,印把子是不够的,必须准备刀把子才行。:“然后给他拨发个几千斤粮食。”
“更何况,可以限定额度嘛,比如每人每天最多只能兑十石粮食,超过十石,就要提前一个月向官府申请,由官府审核嘛。审核的时候就能把人叫过来提前商量商量,看看他筹集粮食是不是要作奸犯科、图谋不轨。”
“还可以收取大额提兑费用嘛,他一天要换一万斤也行,不过我们抽上五分的提兑费用,就能省下五百斤粮食妈。”
元稹、李德裕、李从贤皱着眉头,这知识点来的太快,他们还在消化“说话算话不是讲信用”这个名句。
“对啊,对大部分人说话算话就是讲信用了,对一少部分人不讲信用也没什么嘛。”李从贤一拍巴掌,似乎学到了什么道理。
“对,要学会区分。并不是手里有禄钞就意味着意味着一定要讲信用。”李旭比划一下:“手里有一小部分禄钞的人,肯定和手里有很多禄钞的人不一样。大家都仇富嘛,对那些有很多禄钞的人严苛一点不影响到绝大多数人就好了。”
皇帝的这个态度让四人面色有些变化,他们忽然意识到作为皇帝的心腹,他们或早或晚都能成为高级官员,那个时候就是“脱离群众且手里握有大部分禄钞的一少部分被欺负的人”。
李旭很有信心地对下面四人表示:“我们有最终解释权,只要编制好一个细则,对这些事情加以限制,那么我准备明年就全面推广这个制度。”
“估计朝臣们的反对声音很大,而且推行之初,承兑的压力会很大。”李德裕指出现在朝廷本身就没有什么信用,所以朝廷搞得这个玩意,肯定会引起百官们的反对。
“没关系。”李旭很有信心:“涨工资就好了。”
“陛下,什么叫涨工资。”李德裕隐隐约约已经明白了皇帝想使用的招式。
“嗯,就是提高俸禄,每人平均涨个十石二十石的,那些指着俸禄生活的小官应该就不会反对了吧?”李旭早就有了应对的办法。“然后年俸改禄钞之后,从每年夏秋两季发放改为跟月俸用钱一样按月发放。”
李旭记得圣后朝发生了一件事情,当时关东战乱,朝廷这边的军事开销太大了,有个天才宰相豆卢钦望决定停发京官们两个月的俸禄作为军事开销的费用。然后被没了工资的低级官员在下朝之后围攻。圣后不得已就停止了这项政策。
其实换李旭来办这个事,大可以玩一手“延迟发放工资”,今年的这两个月工资延迟到明年发放就好了。不过经过这个范例,李旭也不敢轻易从那些基层官僚嘴里砍福利,“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的好日子皇帝还是很支持的。
“这次对付吐蕃人,缴获的财货马匹很多。”李旭说道:“等改禄钞之后,我就派人在市场上收购禄钞,只要不发粮食,金银朕还是有不少的,主要是先把信用建立起来,然后把这个市场预期炒热嘛。”
1...6263646566...1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