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时代的皇帝修炼日记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人瘦凋猪颜
提点刑狱使司衙门里有一份由白玉京各位帮派大佬提供的名单,这份名单之上的人物都是被他们认为身份有可能同太平道、鱼辅国、回鹘、吐蕃、藩镇、连云寨有关联的人。
其中风门仙子柳青衣就是一个。提点刑狱使司衙门里有一百多名精通刑狱的宿吏,他们每日的工作就是比对分析到手的每一件文件。
提点刑狱使司的官吏们很快就发现,作为一名艳名远播,裙下之臣众多的佳人,这位风门仙子柳青衣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得时间非常细碎。这对于一个依靠身体狩猎江湖英杰的女人来说实在是不和常理。
一开始他们只是怀疑柳青衣有一个秘而不宣的姘头,很有可能是什么荤素不忌的黑道巨擘。但是随着一系列此类江湖人物的出现,提点刑狱使司发现他们很有可能是江湖人的马甲。
这个柳青衣的行事记录经过总结,大概分为两类,一是单纯的渔色,寻找年轻有为或者年少多金的美少年们寻欢作乐。二是一些涉及到太平道的事情,都有她的影子。
所以提点刑狱使司将柳青衣归类为太平道豢养的高级女间,前几日这位女间又一次神秘出现,这次约见的人物是北地豪商乌金铎,他们会面的地点正好就是提点刑狱使司的一处外产。
河北藩镇和朝廷之间有人为制造的无人区,短则五十余里,长则百里,深沟壁垒,严防死守。河北士人要入朝科举还要乘船走海路到淮南登陆才行。
乌金铎一个为封利贞效力的豪商,本身就有可能涉及到蜀王,忽然到了白玉京,本来就被提点刑狱使司盯上,现在又同柳青衣勾搭到了一起。
本来只是一个传闻的东山会,就在提点刑狱使司每日抽丝剥茧的情报搜集和分析中显露出了马脚。
揭秘这个辛秘的不是什么九死一生的江湖侠少,只是一百来个敏锐的文吏。
“封利贞,”李绅沉吟片刻:“这条线,不要太紧,先放一放,顺着摸下去。”
“魏博节度使要入朝,估计是要不利于他,朝廷……”
“朝廷自有朝廷的方略,提点刑狱使司衙门不是中书省,咱们就查东山会里面都有谁,这白玉京里有谁是为这些人效力的,其中有多少我们已经掌握了,哪些还不在掌握之中。”
李绅很惋惜自己部下很多都缺乏大局观念,或者说没有政治眼光,有时候办事不靠谱也就罢了,靠谱的时候偏偏把火往自己身上引。
前几日有个笨蛋去查那个韩退之,说这人勾结术士。
勾结术士在大虞是个跟非法持有枪支、管制刀具差不多的罪名。因为在这个愚昧的时代,神仙和预言有很大的受众,很多大规模的政治事件都跟术士们编的民歌和预言有关。
李绅知道,这个韩退之喜欢养生,术士们那些服气饵食的玩意对他很有影响,跟搞反动宣传是两回事。
这件事可大可小。但是韩退之有个无形的保护伞,那就是他是朝中攻击李绅和李德裕最多的大臣。
韩退之本来是对皇帝有些不满,但随着皇帝威业日增,这种不满就渐渐转化为对皇帝周边人的不满。
我大虞天子外平吐蕃,内除阉宦。之所以现在依旧不清平,纯粹是因为奸邪小人蒙蔽圣听。
既然以这个为基准,那就要找出来一些奸邪小人。牛僧孺和韩退之是文友,两人很快就成了好友,所以牛僧孺就成了这厮眼中“陛下身边的好人”。同样的逻辑还延伸到令狐楚、白乐天身上。
就连元稹那个混蛋,因为和白乐天很熟,也躲过了韩退之的火力。现在所有的火力基本都倾泻到了李绅和李德裕的头上。
其实李绅也清楚,这都是摆在明面上的事。
李吉甫就要回来了,以后韩党的主要目标还是这位神皇帝的故旧老臣。李德裕是李吉甫的儿子,自己又和他们同宗,集中火力打掉未来接班人也算是应有之义。
只是这个韩退之因为之前谏言皇帝已经获得了不少名望,现在又被韩党拿起来当刀使,一时也有些风头无两,据说要被提拔去御史台当大佬了。
这个时候出手搞他,皇帝很有可能怀疑自己是公报私仇,那可就百口莫辩了。所以李绅不仅不能惹他,还要想办法保护他。不然哪怕这个韩退之拉肚子,都有可能被人怀疑是自己下毒害的。
当家难啊。李绅长叹一声,他并不知道,此刻宫中,皇帝正在和韩家父子闲谈,其中谈话的内容就涉及到了他和许多人的命运。
清凉殿内,李旭满面红光,他身旁坐着韩岗和韩瑞,另一边则站着文美人。
“这便是咱们大虞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若是以后朕不在了,韩相便是朝中你们母子可以依托的人物。”
李旭回宫没有几日,就得到了文美人和太医的汇报。
皇帝辛苦的耕耘有了收获,文美人终于有孕在身。
一阵麻爪之后,李旭便命人不要声张,然后思考了几日,才命人将消息放出去。
韩岗父子就是他选定的大喇叭。
武侠时代的皇帝修炼日记 第三十四节 巡抚
“老臣先在这里恭喜陛下了。当年妖妇阉宦弄权,肆意屠戮神皇帝诸子,帝系有播迁之险,现在文美人有孕,的确是可以安抚民心的一件好事。”
大虞虽然民风豪放,但有当年圣后的前车之鉴,后宫嫔妃也不能随意结交大臣,文美人在见过韩岗父子之后便告退回后面歇息了,殿中只剩下韩岗父子二人。
“若是得子,少不得从韩相家中寻一姑娘,嫁给这小子。若是得女,那便嫁给工部的公子为妇了。”
李旭心情大好冲着韩瑞挤眉弄眼。皇帝早就知道这位韩二公子是个假道学,嘴里念得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生娃子却是从来没停,看来平日是没少亲近难养的女子。
“陛下抬爱了。”韩瑞自然是喜不自胜。
现在皇帝明显是椒房独宠文美人一人,文美人若是生男,那就是皇长子,韩门的女婿。若是生女,那就是长公主,韩家的媳妇,里里外外都说明了咱们陇右韩氏才是当今第一望族。
韩岗盯了一眼满脸喜色的二儿子心里叹息,却没有多说什么。
“裴相去意已决,朕心里很不是滋味。”李旭看着韩岗:“韩相春秋已高,中枢还是要有些帮手才好……”
韩岗闻言微笑,他知道这次的戏肉终于到了。
“老臣已经草拟了一份表文,还未上奏。”韩岗从官袍的袖口里摸出一本奏章,一旁侍立的宦官将之接了过来,然后转递给皇帝。
“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吉甫、浙东观察使陆贽都可以入朝。”韩岗看着皇帝在那里翻阅奏表慢慢说道:“陆相本来就是被文党构陷,至于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吉甫,也是当年神皇帝简拔的故旧老臣。”
韩岗最擅长的就是因势利导,现在李吉甫和陆贽回朝已经是大势所趋,韩相这等人世间一等一的裱糊匠又岂会去当那个恶人?
“陆相是从中书侍郎位上离开的,再回来应该往上调一级,老臣以为出任门下侍中正合宜。李吉甫政务娴熟,机变百出,正好去尚书省把裴相的班先接下来。”
李旭点了点头,韩岗的这个态度自己早有准备,这位韩相从来都是太极拳的高手,就像一个打不坏的棉花团,你就是用上千斤的力气,他也能靠着一股绵软的劲道还回来。
“尚书左仆射的位置还是给裴相留下。”李旭看着韩岗:“李吉甫回来,我准备让他做枢密使。”
枢密使?韩瑞颇为激动地看着皇帝,另一边的韩岗原本昏沉的眼神也一下子锐利了起来。
枢密院自从建立起来,便是执掌禁军调动和军官任免的重要部门,尚书省的兵部本来就少的权责更是被侵夺不少。
这个位置一直都是宦官们的自留地,因为相比大臣这些外人,宦官这些家奴更值得天子们信赖。鱼辅国、程奇力之辈之所以能够废立天子,控制朝廷,根本上还是因为掌握了军权的缘故。
现在皇帝准备让文官担任这个职务,无疑算是压制宦官,文臣们坐享其成。
“既然由大臣出任枢密使。”韩岗草草扫了一眼殿中侍候的太监,他们脸上都是古井不波的表情,不知道是事先已经知道了这样的消息,还是养气的功夫厉害。“那么定个什么品级呢?”
“只是个差遣而已,李吉甫以兵部尚书充任枢密使,枢密副使暂时由神策军大将军李从贤担任,拣选干练的文臣充实枢密院各部门。”
韩岗点了点头,只有差遣没有本职,这个枢密院从架构上还是皇帝信用的人士担任,只不过是从前用宦官,后来用亲近,总而言之还是一个不好插手的地方。
“陆贽回朝任侍中,浙东观察使就空了出来,让兵部柳尚书出任浙东观察使,由李吉甫任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
大虞体制,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都是加官,理论上是太子的老师,实际上并无权责,因为品级清贵,是朝廷奖励大臣的一种加官。
李吉甫在站队上一直坚定地站在皇帝旁边,维州一事也处置得宜,给他加官也是合适的。
皇帝本来准备让李吉甫出任尚书右仆射,但是他后来还是改变了主意。
现在朝野上下都是韩党的人物,让李吉甫去当那个尚书右仆射也没有什么别的效果,不是被韩党架起来,就是要跟韩岗打仗,再不然就跟裴度一样做个敲边鼓的跟班小弟。
“此次攻伐吐蕃,工部是立了大功的。”李旭指了指韩瑞向韩岗说道:“朕准备撤销剑南西川节度使、剑南东川节度使的职务,设立剑南道巡抚使,由工部出任。”
韩岗闻言皱起眉头:“老臣以为此事不妥。”
“令公何出此言?”
“蜀地不比其他,蜀地四周皆是大山,天然与中原隔绝,蜀道之难不必再多赘言。”韩岗看着皇帝:“巴蜀之地,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工商富饶,一直都是朝廷财赋所出。而且又接近南诏吐蕃,四时不宁,正是用兵之地。”
韩岗介绍完剑南的情况接着说道:“节度使总揽百端,代天子处置机宜,权责极重。朝廷将剑南道分为东西两川,便是为了防止有节度使威福自传,尾大不掉。现在合二为一,实在是违反了大小相制的原则,一旦所用非人,便是一场祸事。”
“韩相所言极是,朕也有这样的考虑,但是正如韩相所言,剑南之地牵涉颇多,若是划分两川彼此制衡,东川之兵不能制西川之寇,西川之粮不能解东川之荒,总归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朕有个设想,别立使臣以分节度使之权。”李旭解释道。
“其实我朝也有分权之法,在节度使下另立观察使、团练使,但是毕竟还是权出于上,终归都要沦为节度使职下的臣僚。”
“剑南既合,则一切州县官吏,节度使不得随意发落,纵然不合要撤免,也需要奏明朝廷,由吏部请旨,由三省审阅。”李旭先拿下节度使对部下僚属的人事权。
“剑南还要设提点刑狱使,由朝廷简拔干员担任,总掌剑南一道所有刑狱事,在各州县分列刑狱官,由朝廷遣人掌管决狱之事,死刑及流配等刑依旧由刑部及大理寺复核。”
“剑南节度使下另立兵马使与度支使,兵马使执掌剑南一切兵力之训练充实,由节度使指挥,度支使总掌剑南一道府库,多少入库,多少入京,只受三省之令,节度使不得干预。”
韩岗沉默不语。
节度使经过这么一番整改,那还是节度使吗?
“陛下,这样一来,不就是在剑南道另立了一个三省吗?不知道要增添多少官员。”韩瑞倒是十分认真。
毕竟他也是堂堂凤翔节度使,虽然朝中传出风声要将关中地区的节度使大半裁撤,但是宰相公子、天子近臣哪能是那些丘八能比的,裁撤之后形成的新的更大的行政区划,怎么也会有韩二公子一杯羹。
“官不怕多,能把事情办好就行。”李旭比划了一下,大虞的制度其实并不先进,带有浓厚的前代色彩。
大虞的体制承接前朝隋朝,而隋朝体制本来就是自北周那个地方政权演进而来。而建隋的隋文帝杨坚,其材其人不过中人之姿,在建国之时基本没有改动那一套落后的地方政权本色。
具体而言就是以三省官直接负责三百五十多个州。理论上几个宰执机关下面有三百多个地方单位。
举个例子就是一个年级主任下面管着三百多个班主任,愁也愁死个人,而且这三百多个班的情况还有很多不同,有的班是重点班,有的是体育生众多需要经常组织训练的体育特色班,还有些属于老少边穷需要年级和其他班帮助的。
这年级主任要管好这些班,累也要累死。
继承了隋文帝的隋炀帝杨广虽然无论政治能力还是政治眼光都高出杨坚不少,但是继承的这么一个摊子他步子迈的太大,一不留神就扯了蛋。
扯了蛋的前朝就这么完蛋了,继承前朝的太祖太宗两位总结前代教训,可他们出身贵族,一昧的往北周那个只是了控制关中的地方政权所用的体制上去靠,不走更具有革新色彩的大业之政,回到了抱残守缺的开皇之政上。
甚至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太祖太宗两代的缘故,为虞朝现在这些狗皮倒灶的事情留下了伏笔。
在前朝和大虞之前,天下处在一个分裂的状态,各国控制的区域并不大,虽然可能下辖有一百个州,但是那套中央机关拼了命来运转,还是能够管得不错。
现在三家合体,压力骤增三倍,原来那一套体制根本就不可能吃得消。
之所以有关东之乱,本质上就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军事压力增大,仅仅凭借原有一个州的力量根本无从抵抗,所以必须集合几个州的力量形成一个更大的行政区划。
但是大虞太祖武功虽烈,但是见识未免不足。太宗皇帝虽然将天下划分为十道,但他的性格外宽内忌,并没有将这个体系固定下来。
可以说在因应形势,确立政体上,这二位距离汉高祖和明太祖这两位人杰差得太远。
北方的军事压力逼迫朝廷不得不作出应激性的改革,形成了总掌数州所有大权的节度使。但是改革失败,失去了控制的节度使反噬朝廷,最终进一步演进成为现在的格局。
这个根由要说背锅,终究还是要太祖太宗去背,他们毕竟见识有限,虽然论其功业堪称俊杰,但是比起前后那些同侪中的顶尖人物,他们终究还是略逊一筹。
现在大虞内忧外患虽然依旧存在,但是毕竟到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李旭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小火慢炖,缓缓调整朝廷的体制走向一个更加合理的方向。
剑南道就是一个极好的试点工程。
这里几乎就是整个大虞的缩影。
剑南受到来自吐蕃和南诏两方面的军事压力,同时也有繁荣的工商业都市益州,肥沃的川中平原上富饶的乡村和大虞土地上千千万万的村庄没有什么两样。
如果能够在剑南得到一种能够可以推广的稳定体制,那么就可以在其他地区稳步推广,建立起一套新的制度。最终为解决朝廷的藩镇问题提供一个成熟的思路。
现在这一套朝廷藩镇相互依存的体系虽然稳定,但是内耗的资源太大,为了这样一套体系存在,大虞朝廷不惜涸泽而渔,大肆盘剥百姓,而盘剥百姓的结果必然是百姓的生产意愿降低,最终引发毁灭一切的萧条。
李旭必须赶紧行动,在这条死亡螺旋即将走到尽头的眼下作出一些改变。
“陛下的想法,老臣以为可以。只是京中最近盛传的禄钞之事,陛下可知情吗?”
武侠时代的皇帝修炼日记 第三十五节 贫穷
李旭沉默片刻,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自己准备搞得那个禄钞改革,其实是捞过了界。
因为现在的漕运本质上是由韩岗为首的盐铁系统负责,虽然皇帝的禄钞改革只是改变了漕运成果的分配方式,但是高低还是要和韩岗他们商量一下更合适一些。
“朕的确有这么一个想法,只是……”
“这个想法很好。”韩岗仔细研究了一下他搜集到的禄钞改革信息,为了确认皇帝准备更改的具体方针,还把李德裕叫到了府上仔细听了听他的描述。
“陛下有没有考虑过,铜钱和盐,都可以按照这个制度来弄一个钱钞、盐钞。”
通过李德裕的描述,韩岗很快就意识到这个票证制度的本质就是抢钱。因为流通领域的票证并不等于所有的票证,那些没有流通的票证就等于是朝廷凭空变出来的。
如果可以放开手脚印上一批可以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皇帝和朝廷,在这个钱字上其实还是泾渭分明。
朝廷的收入,除了税赋、盐铁专营获得收入外,还有战争胜利的缴获,以及法律没收得来的财产。
而皇帝也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比如皇家园林的收入,以及宫廷织造的收入。
全大虞最大的紫色染料供应商就是大虞宫廷,大明宫内的工坊生产的紫色染料一直都是白玉京最抢手的商品,甚至贩卖到波斯、大食、大秦去。
李旭前些日子让太监们在宫内搞了个蒸馏酒的作坊,此时民间广泛引用的酒度数普遍不高。以至于有所谓“绿蚁”“竹叶青”之说,这个绿色其实就是混进去的酒曲残渣。
也正是因为度数不高,所以才能“会须一饮三百杯”。不然青莲剑仙还没有成名就肝硬化了。
李旭通过蒸馏弄些高度数酒浆送到宫外贩卖,也着实赚了不少钱。
当然那些桀骜不驯的节度使们还会定期不定期的向皇帝提供额外的供奉,这笔钱也算是他们上交的保护费,毕竟即使是桀骜不驯的节度使也需要借朝廷的名义压制部下的骄兵悍将。
即使是朝廷控制下的节度使,也经常不经过三省同意,将府库中的一部分朝廷上供给皇帝,这种公然行贿一直都是大臣们获得皇帝欣赏的潜规则。
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大虞四处冒烟,八方漏气,到处都是用钱的地方,没钱皇帝自己也坐不稳。
李旭的便宜老爹就特别喜欢让节度使们送钱,甚至公然放出风声,谁送的钱多,谁就可以进京当宰相。节度使们府库里的钱还不是从老百姓身上扒下来的,这种涸泽而渔的作法就没少让裴度、陆贽等人批评他,但是神皇帝依然故我。
这也都是穷闹的。
仓廪实而知礼节,皇帝没了钱也就自然不要脸了。
这些收入通通归入内库,也就是所谓的“内藏”,一直都由宫中太监和女官打理,不由朝廷干预。
“韩相只管去列,朕想办法来解决。现在神策军的军额已经减去大半,再等禄钞法颁行之后,各项用度能减下去不少,那个时候日子也就好过了。”
李旭说着,却看到韩岗却依旧皱着个眉头。
“陛下有所不知,朝廷一向是量出为入。”韩岗说着:“今年算是过去了,明年老臣算着有两三件事少不得要废一大笔钱。”
量入为出还是量出为入一直都是朝廷中大臣们议论的焦点。所谓量入为出就是大家有大的碗就吃多少饭,有多大本事干多大事,不要整幺蛾子。
但是大虞现在这么一个情况,要是继续量入为出,那就只能当周天子,看着人家搞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了。
所以量出为入就成了主流意见,可问题是用度太多,开销太大,真的这么搞只能把百姓们逼出陈胜吴广,所以两边一直都是彼此制衡,并没有形成某一种压倒性的定论。
定论归定论,但是在具体的政务处理上,宰执们会提前预估明年的各种开销,然后筹备预算。韩岗之前在和裴度商议的时候,就发现明年有几件绕不开的大事。
“田弘正那个老贼来还不如不来,他若是入朝归附,按照之前的惯例,朝廷应该赐下财帛赏赐魏博兵士,估计仅仅这一项就要有五十万贯。”
其实桀骜不驯的河北藩镇也不是没有降服过,魏博镇在田弘正之前就降服过,为了安抚魏博的那些骄兵悍将,朝廷一年要开支五六十万财帛作为这些玩意的工资和赏赐,这个数可比魏博镇能够缴纳的赋税多多了。
一来二去,朝廷经不住折腾,魏博镇的骄兵悍将们也嫌钱少,大家一拍两散,又回到了以前的局面。
韩岗之前早就半开玩笑的和同僚说过,河北藩镇要真想让朝廷完蛋,那他们赶紧投降归顺朝廷,几十万骄兵悍将张张嘴,兵不血刃的就不能把朝廷吃崩。
“我和田弘正也算是熟识,这人老奸巨猾,眼目清明,或许真动了归附朝廷的心思,那个时候为了天下人心。朝廷也只有千金买马骨,只是这五六十万贯着实令人肉疼。”
韩岗苦心经营,大虞一年的全部财政收入才六百万贯左右,魏博的丘八们一张嘴就要吃掉十分之一,韩相不跳脚才怪。
“鱼辅国安生了一个冬天,在北边动作一直不断。”韩岗说道:“就算是他能忍,回鹘人也不能忍了,听说今年草原又是大寒,他们熬不住的。老臣以为明年春夏,河东便要有事,朝廷要准备一笔开支作为应对的本钱,估计也要四五十万贯才行。”
李旭点了点头,韩岗说得都是正理,只是你虽然讲得很对,但是上下嘴唇一碰就要我出一百万贯出来,是不是有点把老子当冤大头了?
武侠时代的皇帝修炼日记 第三十六节 普祥
“还有,陛下是不是答应岳顾寒什么了?”
除了这一百万贯以外,韩岗仍然不肯罢休,大有将李旭家底掏空之势。
“嗯,我说只要能把吐蕃赞普除去,就帮他征发民力……”
不等李旭解释完,韩岗直接打断了皇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