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赵四娘家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璇源





赵四娘家 第三百一十三章 臭不要脸
对于宋知言所说,赵三娘深感难以置信。
宋知言见赵三娘终于肯搭理自己了,心中大乐,也不卖关子了,直接说道:“其实呀,你家四郎学医是假,他看上了人家的姑娘是真。”
“你是说钱若男?”赵三娘几乎可以确定,宋知言这个家伙就是在信口开河。
要是宋知言说赵四郎这个小鬼看上了哪个美貌的小丫头,赵三娘说不定还信,可要说赵四郎看上了钱家的姑娘,她是万万不信的。要知道,钱志新的继女钱若男今年十六岁了,都那么大一个姑娘了,年仅十二岁的赵四郎要是看上了她,那他的口味未免也太重了点了吧?
宋知言摇了摇头,道:“不是钱若男,是一个叫做袁春花的小丫头。”
袁春花?
赵三娘心里咯噔一下,怎么又扯上了她呢?这回她倒真有相信宋知言所说的了。
至于袁春花是怎么和钱家人扯上关系的,这里面的故事就比较曲折了。
不过这还难不倒宋知言这个包打听,他早就打听清楚了。
原来黄丽娘就是袁家二房的媳妇儿,也就是袁春花的亲生母亲。当日她为了给袁家换口活命粮,带着小闺女袁春花一起卖身为奴。人牙子看她们母女俩可怜,就把她们卖到了一处,好让她们相互之间有个照应。
可谁知娘儿俩卖身的那户人家不是什么良善人家,往死里作践她们。他家的上门女婿更是看上黄丽娘的姿色,三番两次欲行不轨,都被黄丽娘拼死挡了回去。那女婿没有得逞,便怀恨在心。
不久后,他家的当家老爷也就是那女婿的岳父过世了,岳母和女儿便开始发落岳父的小妾和庶女,要将她们卖去最下等的窑子里去,那女婿便趁机将黄丽娘也一起卖了出去。
那小妾、庶女以及黄丽娘得知自己会被卖入火坑后,便在途中找了一个机会拼命逃跑。人要到了绝境,往往会迸发出惊人的潜力来,居然真让她们给逃了出来。只是不久之后,那小妾就染病过世了,就只剩下了黄丽娘和那庶女二人。
她二人从边城一路逃到云阳,后来遇上了钱志新,见他人不错,黄丽娘带着那庶女就嫁给了他。
后来钱志新一家随着姜宝胜一行一起来到了幽州,黄丽娘思念子女,便回了一趟袁家。
原本黄丽娘很担心孩子们无法接受她的再嫁之身,会对她这个娘亲有所排斥,却不想他们对自己丝毫没有芥蒂,更是让袁春花随她一起来府城小住几天。
袁春花来到府城之后,自然是住进了医馆的后院。后来,也不知是她特意去找了赵四郎,还是两人偶然相遇,赵四郎得知了她的住处,就有了上门学医那一出。
说实话,赵三娘对袁春花基本上没有什么印象,谈不上喜欢还是不喜欢。可这一回,袁春花显然影响到了赵四郎的学业,这让她有些反感,很想要就此切断两人之间的联系。
只不过,这件事儿不方便由她出面,她想了想,决定把事情的始末告诉她娘,让她娘来处理。
“怎么样,我告诉你的这个消息对你来说挺有用的吧?你是不是该好好谢谢我呀?”
宋知言见赵三娘凝眉沉思了良久,就知道此事于她来说还是挺重要的,便邀起功来。
赵三娘嗯了一声,不置可否。
其实,她在心里翻了一个白眼,暗道:四郎那个笨蛋,平日里哥哥长哥哥短的围着你转,有什么好东西都会想到你。可你倒好,一个转身就把他给卖了,现如今还想借此来收取好处,真是够不要脸的!
宋知言还在为帮上了赵三娘的忙而沾沾自喜,却不知他方才所为已经使得赵三娘心里给他打上了一个“臭不要脸”的标签。
在赵三娘看来,宋知言就是个臭不要脸的,可她不得不承认他做生意的本事还是不错的。
这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宋知言经营着的那家文具铺子生意蒸蒸日上,每天都有不少的盈利。
尽管这些盈利中的绝大部分都会流入赵三娘这个东家的口袋了,可她看宋知言的生意做得这么好,还是有些眼红。
她觉得自家在这一带有这么多间空铺面,空着也是空着,便拿出一间来开了家赵家铺。
事实上,能够来陶山书院读书的学子中就没有真正出身于寒门的,至少也是小康之家。陶山书院里原本就设有食堂,若是学子们觉得食堂的饭菜不够美味,依照他们的家庭条件,完全可以自带上好的饭食,根本就用不着来赵家铺用饭。再说了,赵家铺的各种饭食主要面向一般大众,那些学子们也看不上。如此想来,赵三娘在书院脚下开赵家铺似乎不是一个好主意。
其实,赵三娘在这里开赵家铺自有她的考量。她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做那些天之骄子的生意,她想做的是那些下人们的生意。
陶山书院里有食堂是不错,可最多也就向跟着学子的书童供应,绝不可能向那些车夫马夫长随也开放。那些下人们想吃饭,就得自备干粮。可自备的干粮带到了书院这儿早就凉掉了,哪有赵家铺提供的热饭热菜好吃呢?而且赵家铺里的吃食定价又不高,和自备的干粮也差不了多少。既然如此,又何必费那个事儿自备干粮,完全可以直接来他们赵家铺用饭嘛。
不得不说,赵三娘的这个想法很赞,山脚下的赵家铺甫一开张,就受到了各府下人的热捧。
他们虽是下人,可基本上都出自幽州有头有脸的大户人家,而且他们能被选在家中公子的身边服侍,自然颇受器重,月钱肯定是不会少的。只不过,陶山书院附近基本上什么店铺都没有,即便他们兜里有钱,也没地方花,连口热饭都买不着。
如今,有了提供各种美食的赵家铺,他们自然要来光顾一番了。可以说,由于不缺客源,休沐之日除外,这间赵家铺的生意从早到晚都兴旺得很。




赵四娘家 第三百一十四章 慕名而来
只不过,茶楼开着开着,生意好的同时,赵三娘也有了一个烦恼,那就是很多客人用完饭后赖着不肯走。
原来陶山书院规定,每个学子只可以带着一名书童前来读书,其他下人一律不许带入书院。
那些下人们就只能等在书院之外,连个像样点儿的歇脚之处都没有。如今有了赵家铺,他们自然要好好利用这个资源,在铺子里好好歇歇了。
他们这一歇可不是稍事歇息,那可是从自家公子上学起,要一直歇到散学为止,差不多一整天就耗在这儿了。
赵三娘表示,你们这种歇法很影响咱们家铺子里头的翻台好伐。
她寻思着,既然是客人,那么赶是不好赶的,得想个法子让他们自动自觉地走才好。要不这样,反正附近空铺子多,索性开一家大茶楼得了。他们要想歇,就去那儿歇好了。
至于大茶楼的掌柜有谁担任?那还用问,直接让宋知言上呗。他先前不是哭着喊着要当茶楼掌柜嘛,现在就让他如愿好了。多给他找份儿差事,就省得他闲得慌,有事没事儿就来她家串门儿,烦都烦死了。
赵三娘生怕那些客人吃完饭不肯乖乖挪窝,特意交代宋知言,一定要请一位好的说书先生回来,用精彩绝伦的说书把客人给吸引到茶楼里去。
其实,赵三娘也清楚,好的说书先生不是那么好找的,这得花费一段不短的时间。在这期间,自然就只能由宋知言顶上了。
如此一来,宋知言顿时忙得不可开交,彻底在赵四娘家销声匿迹了。赵三娘觉得,整个世界都清净了。
赵四娘家这边清净了,陶山书院的山脚下开始热闹了起来。
如今《杨家将》已经彻底在府城里火了起来,基本上每家茶楼都会说,每家戏园都会演,整个府城里几乎就没有人不知道杨家八虎的。
宋知言觉得,《杨家将》虽是他写的,可别人不知道呀。他要是在新茶楼里讲《杨家将》,未免有拾人牙慧之嫌。于是,不走寻常路的他决定开讲《大漠英雄传》。
这本《大漠英雄传》宋知言前前后后改了三个月,才好不容易终稿,里面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他自觉要比之前的《杨家将》精彩得多,肯定会更受欢迎。
宋知言的预感没错。他开讲的第二天,那些赖在赵家铺不走的客人就全部转战新茶楼;第三天,不少客人生怕漏听了哪段精彩的情节,也不去赵家铺吃饭了,直接让店伙计把饭菜给他端过来,开始赖在新茶楼不走;到了第七天,新茶楼的客人不光是那些下人们了,出现了许多新面孔,他们都是慕名来听《大漠英雄传》的。
大家这么捧场,倒不是因为《大漠英雄传》的题材多么多么的新颖。其实,武侠小说自古有之,现在去府城里的书斋里随便找找,就可以找到一大摞。
只不过,前人所写的武侠小说套路既单一,言语又粗暴。
往往就是些绿林好汉一言不合就动手,打残打瘸是小事,还经常会一脚踹翻之后把人头给割了,那种场面叫做一个血腥。
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既然是武侠小说,那肯定是来称颂主人公的侠义精神的,可里面的主人公老爱朝女人孩子下手是怎么一回事儿?见哪个女人生得漂亮,就要抢回去当压寨夫人,不从?那就一刀剁翻。想要上门寻仇,打不过老的,就拿小的开刀。管那小孩子多么年幼,多么顽皮可爱,直接一斧子把脑袋劈成两半。这算是哪门子的侠义?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前人所写的许多侠士都不能够称之为侠,应该称为贼,称为土匪,称为江洋大盗才是。
可就是这样的小说,在各大书斋里也卖得相当不错。没办法,大多数燕国人生性喜欢热闹,尤其是男子就喜欢这些打打杀杀的玩意儿。
如今赵四娘家的《大漠英雄传》里完全不缺这些打斗场面。而且以前的小说里都是实打实,一招一式地斗,看多了难免觉得枯燥无味,而他们家的小说里经常飞檐走壁、高来高去,什么草上飞、水上漂,应有尽有。还有那啥一阳指、弹指神通,都不用碰到人,就可以一指头把人戳翻。以及不得不提的降龙十八掌,十八掌就有十八个贴切的名字,什么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神龙摆尾……每一掌大有道理可循,叫人不得不服。如此奇幻的武侠世界,直让人眼花缭乱,听得大呼过瘾。
此外就是,以前的武侠小说里,女人都只是陪衬,美女基本上都是当压寨夫人的命。剩下的顾大嫂、孙二娘之流,不提也罢,提了就倒胃口。就那些歪瓜裂枣的女人,哪里有美貌机智的蓉儿能吸粉?
综上所述,《大漠英雄传》不火都不行,它很快就以神速传播到府城里的各大茶楼。其他话本纷纷下线,唯有由《杨家将》演绎出来的《杨门女将》能够与之竞争一二。
这一日,赵三娘忙里偷闲,拿了碟瓜子坐在自家茶楼里听宋知言说书。
如今宋知言可牛叉了,每隔三四天才肯说一场,其他的场次都甩给了新来的说书先生。说的少就算了,他说书的时间还不固定,具体是哪一天,到底是哪个时辰,全看心情。
可就是这样,还是有许多人来想方设法地打听宋知言什么时候说书,争着抢着要听他说书。
宋知言会如此受追捧,才不是他说的有多好,听的人欲罢不能,只不过是他把话本搂在自己怀里,不让外人看,想要听新的章节,就只能听他讲。
上一次宋知言讲到了“三道试题”,说的是郭靖和欧阳克为了求娶黄蓉,定下了三场比试,前两场各有胜负,两人打成平手。第三场刚开了个头,宋知言就来了个“欲知详情,请听下回分解”,引来了台下听众的一片嘘声。




赵四娘家 第三百一十五章 山长上门
听众们都讨厌死宋知言了,恨不能人道毁灭他。可没法子,想在第一时间知道第三场郭靖是赢是输,能否抱得美人归,还就得来听这个讨厌鬼说书。
自打收到确切地消息,宋知言会在这个时段说书,无数吃瓜群众蜂拥而来。也亏得赵三娘是茶楼的东家,才能在人满为患的茶楼里有个位置坐。要知道,如今这里一座难求,不少人都得站着听。
忽然,赵三娘一把站起,瓜子、座位统统都不要了,一溜烟地飞奔到了茶馆大门口。
“司山长,您怎么来了?请,快里面请。”
来者名叫司南庭,正是陶山书院的现任山长。
因为赵四娘家现在离陶山书院很近,加上赵三娘时不时跑去查赵三郎兄弟的岗,就见过司南庭几回,甚至还曾和他说过两句话。
这会儿看到司南庭亲自上门,赵三娘忙不迭地迎了上去。
不会是那俩兔崽子在书院里闯祸了吧?山长都亲自上门了,这祸闯的该有多大呀?会不会勒令退学呀?真要退学了可咋办哟,她那一万两银子和额外送的束脩礼不就白瞎了?
此时,赵三娘内心正自翻江倒海,无数念头不断涌起,越想越愁,越想越不是个滋味,可还得陪着笑脸接待山长。
哎,谁让她摊上那么两个弟弟呢?赵三娘心里长叹一声。
“哎呀,没位置了。要不就请您去我家里坐坐吧,我家离这儿不远,还清净。”
也就一转身的功夫,赵三娘先前的那个座位就被人给占了,她不得不请司南庭移步自己家中。
司南庭笑了,说道:“你家离得虽近,可也听不到说书吧?你只管忙你的去,我不打紧,随便找个地方站着听就成。”
呃?山长不是来找家长告状的,居然是来听说书的。
得知一万两银子没白瞎,赵三娘立刻笑得见牙不见眼,甚是殷勤地请司南庭上楼。
楼上的包厢早已全满,不过还有一间小屋是空着的,那间屋子是掌柜盘账休息的地方。
需要说明的是,赵四娘家稍大一点的茶楼、饭馆里都有这种休息室,可不是为了宋知言那家伙而特设的。
赵三娘没搬之前,常去的那间茶楼里就有一间这样的休息室,她就时常坐在里面听说书。可搬到这里后,她嫌弃宋知言聒噪,宁愿去楼下和客人挤一张桌子,都不愿来休息室里坐着。
如今山长来了,自然要好好招待,哪里还顾得上宋知言烦不烦人,就山长引来这间还算不错的屋子里坐。
还好,没在屋子里看到宋知言那个臭不要脸的,赵三娘暗自松了一口气。
“屋子是小了点,不过能够很清楚地听到说书。”赵三娘推开朝向茶楼讲台的内窗,说道。
果然,赵三娘话音刚落,就从窗外传来喧闹的说话声。
尽管她很想向司南庭打听一下赵三郎在书院里的表现,同时也想留下来听说书,可是司南庭今年才到而立之年,她也勉强算是个大姑娘了,实在不方便和他共处一室。
于是,在问清司南庭喜好喝哪种茶后,赵三娘就赶紧退了出去。
赵三娘刚吩咐完伙计给司南庭送什么茶什么点心,宋知言的声音就在她背后响起:“不就是个山长吗?瞧你巴结成这个样儿!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皇帝老子来了呢!”
不知道是不是赵三娘的错觉,近来她总觉得宋知言老在自己身边晃,时不时就像鬼一样无声无息地飘过来了。
赵三娘没好气地道:“是啊,我是巴结了,怎么地了?我那两个笨蛋兄弟还在他手底下读书呢,不巴结行吗?还有你呀,也得去好好巴结巴结他。巴结好了他,让他给你说句好话,你还用愁你那文具铺子没生意吗?还不得客似云来?”
宋知言哼了一声,道:“咱家铺子素来就是客似云来,我从来就没愁过!才不用去巴结他呢!”
赵三娘挑眉道:“客似云来,还素来就?呵,前两天你交给我的账本是个啥玩意儿,我还没找你算账呢!生意都做成那样了,你还好意思在这儿大言不惭,还知不知羞了?”
宋知言可委屈了,忙道:“上个月生意一直很好的好嘛!也就月底那几天,稍稍差了那么一丁点儿。可那不是造纸坊紧着给苏记供货,没货供给我嘛。都没货,这叫我怎么做生意?我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
宋知言这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上月文具铺子的账目真的称得上是惨不忍睹,哪里就是月底那几天的事儿。
宋知言见赵三娘还在冷冷地盯着她,不由得咽了口口水,又狡辩道:“好吧,最近我确实是没怎么顾得上文具铺子的生意,可我有我的难处呀!你看,除了文具铺子,我还得管这么大一个茶楼,还得负责说书。前些天你又给我揽了个活儿,叫我去盯着新开的印刷作坊,看作坊里有没什么问题。你倒是说说看,这么多的活计,我又没有三头六臂,就一个人两双手,能忙得过来吗?就是出点纰漏,那也是难免的。”
赵三娘为了不让宋知言有机会来烦自己,就拼命给宋知言安排活计。先时还不觉得,如今听宋知言这么一说,她也觉得自个儿过分了些,有些不好意思了。
赵三娘轻咳了两声,正要说话,就在此时,茶楼的伙计跑了过来,急吼吼道:“我的大掌柜诶,你怎么还在这儿呀?赶紧的,快下去说书吧!再不去,客人就要把咱茶楼的屋顶给掀啦!”
一听那伙计这么说,赵三娘也不好再说什么,忙催促宋知言赶紧下楼说书去。
赵三娘虽然已经看过话本,可她还是挺想听这一回的说书的,但又找不着合适的座位,索性就倚在二楼的墙壁上站着听。
这一场说书的时间不算短,少说得有大半个时辰。可宋知言讲的实在太过精彩,赵三娘站了这么久都没觉得累。




赵四娘家 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教一学
赵三娘想起司南庭应该还在小屋子里,如今书听完了,自己怎么也得把他高高兴兴地送走才行。
于是,赵三娘忙仔细整理了一番仪容后,便向那间屋子走去。
赵三娘还没来得及敲开休息室的门,那扇门就从里面打开了。
打开门的司南庭一见赵三娘,便笑道:“赵姑娘,你来得正好,我正要出去找你呢!”
赵三娘闻言,心里头顿时咯噔了一下,暗想,说书听都听完了,山长怎么又要找她呢?还这么急吼吼的?莫不成那俩小兔崽子真闯祸了,山长听完说书就来算总账啦?
赵三娘想想都觉得自己好可怜,就因为家里有那两个小兔崽子,平时无论是见到山长,还是见到各位先生,她都抬不起头来,还总是战战兢兢的,就怕那天会听说那俩货被逐出了书院。
很多时候她都觉得,搬来书院附近不是在整治那俩小兔崽子,而是在坑她自己。自打住在这儿以后,她就开始饱受折磨好不好。
只能说赵三娘想太多,人家山长根本就没提赵三郎兄弟俩,他拿着一本书问道:“赵姑娘,你可知道这本书是从哪里买来的?”
赵三娘眨眨眼睛,不是要和她说那俩货的事儿啊,那就好。
“不是买的,这是咱家印刷作坊自己印的。”赵三娘笑吟吟道。
“你家有印刷作坊?”司南庭奇道。
“是呢,不过刚建成没多久,还没正式开始开工。现如今就试着印了些启蒙书,打算发给咱家想学认字的伙计。”赵三娘道。
“既然是你家印出来的书,你可知道这书的原稿出自何人之手?”司南庭问道。
“这不就是三百千吗?满大街都是,随便拿一本就是原稿了。怎么,这里头还有讲究?”赵三娘奇道。
司南庭翻开书的第一页,指着第一行问道:“我要是没猜错,这些符号类似于反切,是用来注音的,对吗?”
“没错,这些符号叫彦文,正是拿来标记每个字是怎么读的。这些都是咱家小妹从她的宁国师父那儿学来的,据说是宁国人为了标注字音特意发明出来的,要比咱们燕国现在用的反切好使得多。”赵三娘想了想,忙奉承道:“山长不愧是山长,懂的学问就是多,连宁国的学问都懂得不少,一猜就一个准。”
听了赵三娘的话后,司南庭不禁疑惑道:“这些是从宁国传过来的?”
别看司南庭还不到三十岁,他家的家风注重知行合一,他自少年时起就开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宁国乃是当今世上公认的天下第一强国,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极为繁荣。他少时曾慕名前往过,还在那里游学了好几年。
他的祖父一生致力于音韵研究,于音韵方面颇有建树。他自幼在祖父膝下长大,深受其影响,也对音韵学很感兴趣。
在宁其间,他曾拜访过几位名动天下的音韵学家,这几位鸿儒于音韵学上确有极高的造诣,但,他从未在那儿见过这些彦文,甚至连听都没听过。
他实在是难以相信,这个所谓的彦文出自于宁国。
可是,赵三娘却很肯定地点头道:“是呀,不光是这些彦文,咱家好多东西都是从宁国学来的。对啦,就是如今茶楼里说的这本《大漠英雄传》,那也是咱家小妹的宁国师父讲给她听的,然后稍作改编,才成了现在这个故事。”
司南庭今日会来赵四娘家的茶楼,原本是对近日里广为流传的《大漠英雄传》颇感兴趣,想要过来问问说书先生,其所说的话本出自于何人之手。不过,他刚刚无意间在休息室的桌子上扫到了这本启蒙课本后,立刻被上面独特的注音方式所吸引,就再也无心过问话本之事了,他现在只想深入了解一下彦文。
司南庭沉吟良久,决定暂不纠结这些彦文的出处,转而说道:“这些彦文怎么读,你能教我一下吗?”
那么博学的山长居然来向自个儿请教,赵三娘顿感受宠若惊,激动得小脸通红。
“我来给你讲讲呗!”
赵三娘还没来得及答应,就被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宋知言抢过话头。
1...105106107108109...1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