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赵四娘家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璇源
于是赵三娘忙替赵四娘解围道:“咱们晌午不是没多少汤好卖了吗?正好刚刚外公去买鱼的时候,摊主送了两斤小鱼做添头。我猜妹妹肯定是想把豆腐和小鱼一块儿烧成豆腐汤,就跟早上一样!还是妹妹聪明,这豆腐汤可比单卖豆腐赚钱多了呀!”
要是其他死要面子的人这会儿好不容易有个台阶下,肯定会顺着赵三娘递过来的梯子往下爬。可赵四娘不一样呀,她除了死要面子之外,更要命的是脾气还很别扭。
哼,都说了我会给豆腐找个好出路,就一定会做到。烧汤?多没创意啊!
赵四娘迅速在脑海里搜寻用豆腐做原料的吃食。要不就做豆腐丸子吧?不行,太费油,而且豆腐是素的,销路未必好。那怎么办呢?电光石火之间,一个念头涌上心头。
“二姐说得对,咱们可以把豆腐烧成汤晌午卖。可烧汤也用不着几块豆腐,估计还会剩下不少。不过大家大可不必担心,我真的有办法把卖不完的豆腐用掉。”赵四娘自信满满地说道。
“啥办法呀?”赵三娘好奇地问道。妹妹看上去不像在瞎说,就这么一会儿工夫,她真想出了解决的法子?
“办法嘛……待会儿再说吧!咱们先做晌午饭吧,外公和大哥还得赶路呢!”小心眼儿的赵四娘故意卖关子不肯说。哼,让你抢白我,就要吊吊你的胃口。
不过这回赵三娘不以为忤,反而欣然听从赵四娘的意见,开始忙起晌午饭来。
铺子里的其他人也没有闲着,纷纷忙活起来。有的洗碗刷桶,有的收拾桌子,还有的杀鱼剥虾……
不一会儿,方才有些凌乱的铺子就被收拾得干干净净。灶台上一口锅里微火温着肚肺汤,另一口锅里小火煮着鱼炖豆腐汤。这锅鱼汤可不是早上剩下的,而是赵四娘新做的。里面不仅放了两斤小鱼和五块豆腐,还放了好几个剔除了鱼肉的鱼头和鱼骨,使汤汁闻起来更加香醇。一时间伴着汤水的香气,一股温馨的气息弥漫着整个铺子。
铺子里一共坐了两桌人,其中一桌是一对带着两个小孙子的老夫妇俩。他们点了一碗鱼汤和一碗肚肺汤,把随身带着的窝窝头掰进热汤中。这汤他们自个儿可不舍得吃,要喂给两个孙子吃,那两个孩子却很孝顺,坚持要和爷爷奶奶一起吃。一家人其乐融融。
而这边一桌围坐着赵四娘她们九个人,每个人手上都捧着一碗汤面,桌上放着一盘内容丰富的菜:有好些黄豆,有几块猪蹄,还有几片猪头肉,吃到最后还能发现几条小鱼——这些都是卖剩下来的边角料,可大家伙儿都吃得有滋有味。
这时姜月娥瞥见灶台边放着的草捂子,忍不住赞道:“四娘做的这个叫草捂子的东西还真好使!刚才做大骨汤面的时候,从里面舀大骨汤,那汤都放了一早上了,竟然还是热气腾腾的!”
“是呀,要是多几个就好了!就不用为温肚肺汤占用一口锅了,还能省好些柴火呢!”姜氏也叹道。
原来铺子里只有一个草捂子,现在里面装着早上烧好的鱼炖豆腐汤。肚肺汤要想保持温热,使客人随到随吃,就只能放在锅里不停加热。
“这事儿容易办!待会儿我不是要去好几个村子嘛,总有村子会有稻草或是麦秆的,我问人家要几捆回来。晚上咱们跟着四娘做,多做上几个就是了!”姜老爷子笑道。接着他又转头问道:“四娘,真的不用外公帮你把鱼肉剁成鱼茸?这活计可有些费力气呢!”
“是呀,要不然你就在这儿把鱼丸和虾丸给做了呗!咱们帮你把鱼虾剁好,省得你回去费事儿!”赵永忠也劝道。
其实之前赵四娘是打算在铺子里制作鱼丸和虾丸的,为此她还特地让赵永忠回去取了鸡蛋。不过那时她以为过了早上的饭点儿一直到晌午,铺子里都不会有什么生意。
可是到了现在这个点儿,外面依然时不时有路人经过,好些人往里面好奇地张望着,还有几个人被香气吸引,直接进来询问。对于铺子的生意来说这是好事儿,可是对于她做鱼丸和虾丸可就大大不妙了。
赵四娘见那祖孙四人吃完后离开了铺子,这会儿铺子外面正好也没有人经过,于是低声说道:“这儿人来人往的,我生怕做鱼丸和虾丸的法子被人家看去了,还是回家做的好。”
赵永忠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小闺女只让小姨子帮她把鱼肉和虾肉取出来,却说什么也不肯接着往下做了。
“爹,实在是对不住,让你白跑了一趟,结果这篮子鸡蛋都没用得上!”赵四娘歉疚道。
“这有啥?前后也没几步路,累不着你爹我。再说了四娘你带回家去做,也是为了铺子的生意着想嘛!还是你想得周全呀!”赵永忠赞道。
“呃……四娘啊,有几句话不知当不当讲……”赵三郎犹豫道。
“大哥,有什么话你尽管说呗!”赵四娘笑道。
“其实吧,我是觉得做鱼丸的法子并不复杂,哪怕别人没看见是怎么做的,只要用心一琢磨,就能明白个七七八八。所以这鱼丸在不在铺子里做都无所谓。”赵三郎实事求是地说道。
赵四娘心里咯噔一下,皱起眉头,细细思量起来:前世家中经营面铺,自己又喜好美食,手里握有不少菜谱。这几日自己照着菜谱做出来的吃食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肯定,她面上虽没有怎么显露,可心里难免有些飘飘然的。她自负地以为,只要自个儿不把方子泄露出去,别人就不可能会做,她家的生意就能长长久久地做下去。可现在经赵三郎一提醒,她才想到:这些方子中有很多都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以前只是没有人想到而已,现在看到她家这么做了,很快就会有人受到启发模仿出来了。这可怎么办好……
一时间赵四娘忧心忡忡,愁眉不展。





赵四娘家 第四十一章 重拾信心
赵永忠见小女儿愁眉不展,忙宽慰她道:“别听你大哥瞎说,这鱼丸哪有那么好做?人家怎么可能琢磨两下就会了?”
“是呀,这鱼丸虽说它长得像元宵,可一点儿都不像元宵那样任由人捏扁搓圆。一般人就算看出来它是用鱼茸捏出来的,可真要他去捏,可不是那么容易捏得出来的呢!”赵三娘说的是她的亲身经历:昨儿赵四娘教她们做鱼丸,除了姜氏捏出来的鱼丸勉强还像个丸子,其他人做的都不成个样子。
“第一次做肯定好看不到哪儿去,多练几次就成了。大哥说的有道理,鱼丸这东西确实是经不起推敲。”说到这儿,赵四娘长长叹了一口气,接着道:“我今天又是让外公去买新鲜鱼虾,又是让爹回家去取鸡蛋,就是想把这鱼丸和虾丸做得更加鲜美可口,能够顺利地推销给庆丰楼。我原想着庆丰楼可是家不小的酒楼,要是觉着这鱼丸和虾丸不错,说不定每天都能跟咱家买个十几二十斤的,那也是个不小的进项。可现在只要把鱼丸拿出去给懂行的人一看,人家根本不用从咱家买,估计自个儿就能做出来。这买卖看来是做不成了。”
见赵四娘这副颓废的样子,大家都跟着有些难受了,就连赵三郎也后悔自个儿一时多嘴,打击到一心为铺子着想的妹妹。
“对了,四娘你不是往鱼茸里头加了番薯粉吗?这个一般人可看不出来吧?”姜氏忙提醒道。
“其实只要把鱼茸搅上劲儿,加不加番薯粉都能做鱼丸的。只不过加了番薯粉的吃起来爽脆而已。”赵四娘有气无力地回答道。
“这就是了,别人肯定想不到要往里头加番薯粉,最多会往里面加些面粉。就算他能做出口味差不多的鱼丸来,也做不出口感那么爽脆的来呀!”姜氏乐观地说道。
“可这……这也差不了多少了吧?”赵四娘看到大家都那么关切地注视着她,忍不住把心里的担忧都倾吐了出来,说道:“唉,其实若只是鱼丸的做法别人一看就懂,我也不至于这么担心了,毕竟我也没指望能靠鱼丸赚到多少钱,不过是想用它锦上添花而已,所以就算人家琢磨出来也没什么大碍。可是肚肺汤、干煸肥肠之类的就不同了,咱家铺子的生意主要是就是靠它们拉动的。之前人家是没想到,原来那些不值钱的玩意儿也能这么做的,现在看到咱家做了,经这么一提醒,头脑灵活一点儿的说不定当场就把做法给参透了。唉,昨天集市附近的猪下水早早就卖完了,十有*就是人家想明白了做法,买回去试着做的。这些法子要是人家也会了,光是自个儿烧了吃还好,怕就怕也弄家跟咱家差不多的铺子,来跟咱家抢生意,到时咱家的生意肯定会一落千丈呐!”
经过赵四娘这么一说,一时间大家也担心了起来,有点儿不知所措。
忽然姜老爷子开口问道:“四娘啊,我问你长乐镇上哪家的面条最好吃?”
“啊?”愁眉苦脸的赵四娘不禁一愣,这时候外公问这个做什么?不过见姜老爷子一脸正色,赵四娘也就认真答道:“应当是林家面馆,镇上好多人都这么说。我也跑去吃过,他们家的面条,确实不错。”
“林家面馆?确实,那可是家老字号啦!这长乐镇说大不大,可说小也不小,毕竟它是咱静海县第一大镇。要说这做面条生意的,镇上少说也有几十家,总是不断有新的面馆开张,也不断有旧的面馆关张。惟有这林家面馆开了近百年了,还稳稳当当地立在那儿。四娘啊,你说这是为啥呢?”姜老爷子问道。
赵四娘心想,外公您这是在考我吗?嗯,这林家面馆作为老字号,确实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我得好好想想,说不定对咱家铺子大有助益。
“肯定是因为他家的面条好吃呀!我记得他家的猪腰面里面的猪腰很好吃的,还有卤肉面里面的卤肉也好好吃!”赵四郎见妹妹低头不答,以为妹妹想不出来,忙替她回答。
赵四娘也点点头,赞同道:“林家面馆能够传承近百年,除了他家待客热情、分量十足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浇头地道,确实有过人之处。”
“那这猪腰、卤肉啥的别的面馆会做不?难道整个长乐镇,只有他家能做出这种浇头?”姜老爷子问道。
“那倒不是,像这些浇头做起来也不太难,其他稍微大一点儿的铺子也能做得出来。我虽不曾一家家尝过去,可听人家说其他铺子做的都不比上林家面馆的,所以他家生意才会……”赵四娘说到这儿,眼睛一亮,登时明白了姜老爷子说这些话的用意,忙问道:“外公您是说,就算人家也能做出同样的东西来,可只要咱们做得比人家好,就不用怕被人家抢生意,咱家的铺子一样能够生意兴隆下去?”
姜老爷子微笑着点点头,接着鼓励道:“咱们四娘的本事我信得过,做出来的东西肯定比人家做的强!”
“外公,我哪有那么厉害……”刚刚还被打击得倒地不起的赵四娘这会儿听到鼓舞声,一下子觉得有点儿不好意思,忙谦虚地说道。
“外公可不是无凭无据在瞎说。先不提别的,就说这鱼吧,咱村子里家家都会做,你外婆更是做鱼的高手,什么红烧的、清蒸的,都难不倒她。人家都说我有福气,能天天吃到这么好吃的鱼。呵呵,其实啊,你外公我最烦的就是吃鱼了,看到鱼就觉着腻味。毕竟咱家差不多顿顿都吃鱼,这鱼就算烧得再好我也不乐意吃了呀!可没想到这招我烦的鱼,经过咱们四娘的手一做,竟然让我吃了第一口还想再吃第二口。”说到这儿,姜老爷子从盘子里夹起一小块鱼肉,笑吟吟道:“你们看看,用的都是同样的鱼,做的法子也差不离几,可咱们四娘做出来的鱼味道就是好!”
“外公说的有道理。四娘,你不用不着担心。就凭你的手艺,就算有人来和咱家抢生意,他也争不过咱们的!”赵三郎笑着鼓励赵四娘道。
望着众人充满信任的眼神,有点泄气的赵四娘顿时从心底生出了一股豪气:不就是几个潜在的竞争对手,存不存在还二说呢!就算有,这儿的竞争能比前世激烈?前世的时候,爷爷把面馆生意发展到了一座商场的美食城里。不过五层高的商场,里面居然云集了二十几家面馆,站在自家面馆的门口环顾四周,就能清楚地看到好几家同行的招牌。可就是在这么激烈的竞争中,自家的面馆非但没有倒下,反而生意是蒸蒸日上。嗯,作为赵家铺的孙女怎么能被一点儿小小的挫折给吓倒呢?更何况这儿还有这么多亲人做我强大的后援,根本就没什么可畏惧的!




赵四娘家 第四十二章 小赚一笔
重拾自信的赵四娘笑道:“不错,刚刚是我多虑了。经过大家伙儿的开导,仔细想想,有些东西知道怎么做是一回事儿,可能不能做得好那是另外一回事儿。”
赵三娘猛点头,朗声道:“就像这猪下水吧,在咱家铺子里吃过的人都知道:只要把它洗干净了,不管是烧汤还是炒菜都很好吃。可关键是,他要有这本事洗呢!”
赵四娘心里嘀咕,前两天看你洗得愁眉苦脸的,现在提起来居然一脸得色,啧啧,姐你还真是善变呢!
不过这回赵四娘吸取教训,没敢把心里的想法流露在脸上,而是一本正经地点头表示赞同,说道:“确实洗猪下水又脏又累,不是每个人都能耐住性子洗下去的。而且就算别人愿意洗,若是没有掌握窍门,是不可能洗得干净的。退一万步讲,就算人家把咱家的窍门完完全全都学到了手,那又如何?咱们一起齐心协力,绝不会输给别人的!”
见众人纷纷点头,士气大增,赵四娘接着说道:“有些东西,比如说这鱼丸的做法,咱们就是想捂它也捂不住;可还有些东西,比如说豆腐的制法,咱们注意点儿还是能保住的。外公,待会儿您出去打听的时候,能不能顺带问一下,修堵高一点儿的围墙要多少钱?咱家的围墙太矮,拿块石头一垫,家里在做些什么能够看得一清二楚。”
赵三郎补充道:“倒不是为了防乡亲们,只是这码头上鱼龙混杂的,难保有些人见咱家生意好,起了歪心思。咱们还是多个心比较好。”
姜老爷子点头道:“说得有理,就算不是为了方子,为了咱家人的安危,围墙也得修高点儿。”
又商量了一会儿,眼看天色也不早了,姜老爷子领着赵三郎一起去了邻村,赵四娘还是和姜月娥以及姜小虎一起回去做鱼丸。倒不全是为了保密,主要是赵四娘觉得送普通的鱼丸过去恐怕不行,打算再做几种复杂点儿的,可是铺子里的油不够,于是就回去了。
回到姜家,赵四娘才把几种丸子搞定,还没来得及歇息一会儿,就听见赵永忠他们回来了。
于是赵四娘忙跑出去帮着把车上的东西卸下来,就带着丸子和她爹一块儿往镇上赶。
到了镇上,赵四娘父女俩先去了趟肉铺,见孙老板果然信守承诺,把东西都给他们留着,便放下心来。
不过赵四娘没让她爹把东西立刻搬上车,而是同孙老板说好待会儿再来取,先和她爹去了庆丰楼。
从肉铺出来沿着街道往前走,不一会儿赵永忠父女俩就来到了昨天的那家酒楼门口。
昨天生怕赵四娘会发现赵永年,赵永忠逃也似的拉着赵四娘跑离酒楼,就没有细瞧。直到这儿赵永忠才发现这家酒楼有两层高,黑匾金字,上面写着“庆丰楼”三个大字,大气非常。又听见酒楼里面刀勺乱响,香味传到门口。
赵永忠登时有些畏首畏尾,不自信地问道:“这么大的酒楼能看上咱家的丸子?”
“我也不知道呀?这笔买卖能成就成,不能成就罢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我说爹呀,你用不着这么紧张的。”赵四娘很淡定地回答。
经小闺女这么一劝,赵永忠放松不少,说道:“是呀,不成就算了,就当是专门来给掌柜送回礼的吧!”
父女俩把小车停在门边,站在那儿说话的功夫,一个二十岁出头的伙计忙迎了出来,笑道:“小姑娘是来给咱家送鱼丸的吧?”
赵四娘忙点头称是。
“咱家掌柜可叨念了半天了,就盼着你过来。刚刚来了几个大主顾,这会儿掌柜正在灶间里亲自坐镇呢!”那伙计一面说,一面把他俩往后面的灶间引。
“梁公子吩咐了,他那几位贵客爱吃鱼,这回就是冲着咱家的招牌菜糖醋鲤鱼来的。所以这道菜无论如何,一定要给我用心做!”只见灶间里,汪掌柜正殷殷嘱咐着主厨。
庆丰楼的主厨刘厨子忙应道:“掌柜的,您只管放心,我烧出来的糖醋鲤鱼,肯定能让几位贵客满意!”
汪掌柜这才点点头,倒不是他喜欢唠叨,要是别的客人他也不会亲自跑到灶间来督促,毕竟这刘厨子在庆丰楼干了近二十年了,他的手艺自个儿还是信得过的。只是听说梁公子带来那几位贵客大有来头,那就不能出半点儿纰漏,一定要把他们伺候好才行。
这时汪掌柜听到伙计唤了他一声,一转头才发现昨儿的那个小姑娘已经到了。
于是汪掌柜忙走过去,笑道:“小姑娘,你可来了!你说的那个鱼丸可让我一直惦记到这会儿呢!”
原本很淡定的赵四娘听汪掌柜这么一说,倒有点儿小紧张起来,忙让她爹把车上的几盆丸子端了进来。
只见赵永忠前前后后端进来四个盆子,掀开上头盖着防尘的布头,只见里面摆着大小一致、颜色各异的丸子。
“咦?小姑娘,你这鱼丸还分好几个品种呢?”汪掌柜奇道。
赵四娘忙点点头,一一介绍道:“这一盆白色的是纯鱼丸,旁边这一盆从外表看虽和纯鱼丸一样,可它里面是包馅儿的。这一盆粉色的是虾丸,最后这一盆金黄色的是经过炸制的,叫做鱼腐。”
说到这儿,赵四娘找来一双筷子,夹起一只鱼腐递给汪掌柜,笑着劝道:“老爷爷,这鱼丸和虾丸要另行烹制才好吃。不过这鱼腐不光可以做菜,还可以现吃。您尝尝看,味道怎么样!”
汪掌柜忙尝了一口,只觉香酥松脆,满口鲜香。
刚把鱼腐全咽下去,汪掌柜就竖起大姆指夸道:“不错,不错,这鱼腐确实好吃,你娘的手艺真是一绝呀!”
赵四娘笑道:“这鱼腐虽是早上现做的,可从咱家运到这儿耽搁了不少时候,不及刚出锅那会儿好吃,它还是比较适合做菜。老爷爷,要不我给您做几道菜尝尝?”
汪掌柜听说这鱼腐做出的菜更加好吃,忙安排了一个空灶给赵四娘用。
赵四娘想了想,也不打算做多复杂的菜,就简单做了一道焖鱼腐和一道上汤鱼腐。
趁着掌柜的试菜的功夫,又拿了些带来的鱼丸和虾丸,烧制了一道红烧鱼丸和一道鱼丸清汤。原本这几种丸子味道各不相同,分开来做的话,试菜的效果会更好。不过赵四娘累了半天了,图省事就一锅烩了。
尽管几个小菜简简单单,还是得到了汪掌柜和厨子们的连声称赞。
就连刘厨子也跑过来凑热闹,把每道菜都尝了过去,叹道:“我做了一辈子菜,还真没想到鱼虾居然能够这么做呢!”
“老刘啊,你来试菜不是坏事儿,可不能耽误做咱家的招牌菜呀!”汪掌柜皱眉提醒道。
“掌柜的,您在这儿试菜,不觉得辰光过得快。这糖醋鲤鱼啊,刚刚已经起锅给贵客们送过去了。”刘厨子笑道。
汪掌柜这才稍稍放下心来,正要和赵四娘说点儿什么。只见这时传菜的伙计“咚咚咚”跑了过来,传话道:“几位贵客说咱家的糖醋鲤鱼确实不错,只是这几日他们这种咸鲜口味的菜吃多了,想换点儿清爽的菜吃。梁公子让咱们赶紧清蒸条鱼,再做碗鱼汤送上去。”
听了这话,汪掌柜和刘厨子不约而同地望向了灶台上摆着的上汤鱼腐和鱼丸清汤。
汪掌柜寻思了一会儿,吩咐刘厨子道:“汤你就不用管了,赶紧去做道清蒸鲤鱼。”转头又对赵四娘道:“小姑娘,能不能麻烦你把这上汤鱼腐或是鱼丸清汤再做一份儿,我好让贵客们也尝尝鲜!”
赵四娘笑吟吟地答应了。因想着这些贵客说不定来头不小,她或许能借这个机会把带来的丸子给推销出去,就决定把鱼腐和鱼丸都用上。
这碗鱼丸鱼腐汤赵四娘照实费了不少功夫,不但精心烹饪,还往里面加了些香菇和蘑菇,最后还在汤上面做了不少点缀,使整碗汤看上去甚是诱人。
汪掌柜满意地点了点头,吩咐伙计赶紧把汤给客人送上去。
“掌柜的,这道汤叫啥名字?”伙计问道。
汪掌柜一愣,望向赵四娘。
赵四娘原想图省事,回答说:就叫鱼丸鱼腐汤好了。可话到嘴边,灵机一动,说道:“这里头放了四种丸子,就叫四喜丸子吧!”
“四喜丸子?这名字听着好听,寓意又好,起得真好!”汪掌柜赞道,又嘱咐伙计上汤的时候跟贵客们介绍一下分别是哪四种丸子,这才放他走了。
接下来赵四娘开始有点儿忐忑不安,急于想知道那些客人对自己的“四喜丸子”是否满意。
还好没过多久,传菜的伙计就带来了好消息。只见那伙计递给汪掌柜一锭银子,笑道:“几位贵客对四喜丸子赞不绝口,都说:原以为只有糖醋鲤鱼是咱家的招牌菜,没想到又多出来一道四喜丸子。坐在上座的那位贵客特地吩咐他的长随,拿十两银子赏给做菜的师傅。”
汪掌柜听了,不由得大喜,忙把银子塞到赵永忠手中,笑道:“这锭银子是贵客赏给你闺女的,就该是你们家的。小兄弟,你收好!”
见赵永忠坚持不肯收下,汪掌柜又苦劝道:“托你们的福,能让梁公子的贵客这么满意,以后小店的生意就不用愁了。待会儿我还要另谢你们呢,你无论如何得先把这十两银子收了才是!”
说罢,汪掌柜不再给赵永忠拒绝的机会,忙让伙计领着他们父女俩到楼上一间空着的包厢里休息,说是等他把贵客送走了,再来好好招待他们爷儿俩。




赵四娘家 第四十三章 生意有门
一直走进包厢里,赵永忠还觉得刚刚发生的事儿有些不真实,可手里那硌手的银子又提醒着他确有其事。
1...1415161718...1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