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赵四娘家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璇源
一路上心情愉悦的赵三娘不管看什么都觉得顺眼极了,不过在看到那辆远去的华丽马车时,心中却生出一股违和感。
到底是哪儿不对劲儿呢?赵三娘想了半天——无解。
不过心情大好的赵三娘没有继续纠结于此,而是帮着众人将车上的东西卸下。
“因想着还是送些实用的东西好,就买了三十斗白面和六十斤油,另外还买回来半片猪,打算给每个来咱家帮忙的乡亲送一斗白面、两斤油和一条子猪肉。”赵永忠朝姜老爷子道。
姜老爷子点点头,就说了一句:“这样很好。”其实他另有一番话想对赵永忠说,只是转念一想,如今再说于事无补,反倒可能徒然伤了感情,便忍着没说。
赵永忠或许是想要赶时间,或许是想要感谢梁记这些年的雇佣,又或许是想让赵永孝在梁记的日子好过些,这回的白面和油没有在南大街那家他们常去的粮铺买,而是光顾了费家肉档对面的梁记。
三十斗白面和六十斤油对于梁记这样的大粮铺来说,一点儿都不算什么,平常根本就不会送货上门。不过可能是看在赵永忠这些年优异表现的份上,梁记的掌柜见赵永忠赶来的车是单骡车,上面还放着不少东西,生怕他家的骡子扛不住,便主动提出把这些东西送到赵家铺。因而他家骡车后面紧跟梁记伙计驾着的双骡车。
跟来的这个伙计赵四娘略有些印象,不记得他叫什么名字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赵家村的村民。看到他用好奇又艳羡的目光打量着赵家铺,赵四娘微微皱了皱眉,心里埋怨她爹不靠谱。不过她随即想到,经过上午那番闹腾后,老赵家迟早会知道自家开了间很赚钱的铺子。这事儿反正也捂不住了,赵四娘也就释然了。
送走了梁记的伙计后,姜老爷子同众人说了刚刚同苏记商行签下大笔订单的事儿,他问赵四娘道:“等晌午收了铺子,我去一家家拜谢,顺便把村里的番薯和番薯粉都收回来。只是这样还不够,下晌我再去邻村转转,尽量多收些番薯回来。只是番薯粉是两文钱一斤,这番薯该给多少钱合适呢?”
见赵四娘沉吟不语,赵三郎接口道:“我看还是直接收番薯粉吧!算下来咱们一天得做两千斤粉丝,另外还要忙铺子里的事儿,哪里还有时间晒粉?我相信开价两文钱一斤,咱们村子自不必说,邻近的几个村子听到消息后,也会很乐意把番薯磨成粉给咱们送过来的。”
“不,在外村还是只收番薯。”接下来赵四娘用商量的语气同大家说道:“我是这么想的,如今咱家并不缺本钱,与其在家里小打小闹,自家人累死累活地干着,倒不如出钱办一间粉丝作坊,专门请人来晒粉、做粉丝。”





赵四娘家 第九十二章 惠及乡里
凡事都崇尚亲力亲为的姜氏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反对:“办作坊?我看用不着吧?其实每天两千斤粉丝,咱们自家人吃点儿苦,还是能……”
“娘,若只是一天两天的,见天做上个两三千斤粉丝,咱们咬咬牙还能挺过去。可这是长约,至少得做满三个月,全靠咱家人自己做,哪能扛得住呀?而且我这个提议倒不全是为了给咱家人减轻负担,更多的是想让那些今儿主动站出来帮助咱家,他们自家却还在贫困线下苦苦挣扎着的乡亲们走出困境。”
赵四娘细细解释道:“别看粉丝不过卖七文钱一斤,可成千上万斤下来,这里头的赚头还是极大的,因此咱们完全可以出得起工钱来请这些乡亲们来咱家作坊做工。这工钱也不好太惹眼,就和码头上苏记出的一样,每天给四十文钱。不过除了工钱之外,咱家每个月月底可以根据作坊里的经营情况,给乡亲们分红。分多少不好说,但我相信顺利的话,不敢说能让他们衣食无忧,但至少会让这些善良的人们吃饱穿暖。”
这话一出,姜老爷子心头大震,这姜家滩有多穷,在场的人之中没有比他更清楚的了。
自打不能出海之后,原本就贫穷的小渔村里的好多户人家都陷入绝境,姜老爷子就亲眼见到好几户人家因为饥饿而绝户。诚然,姜家滩虽然贫穷,可大部分乡亲们依然保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那些过不下去的人家都想要伸手帮他们一把,只可惜实在是有心无力。尽管乡亲们已经尽了绵薄之力救人,好歹没让那些人直接饿死,但常年饥饿之下,他们中绝大多数还是没有熬得下去。在风调雨顺的好年景里竟会有人死于饥饿,这是多么让人难以接受、悲痛莫名啊!
其他家人或许没有姜老爷子的感触那么深,但心地善良的他们都没有再说出反对的话语来。
这日赵家铺给姜家盖房工地上送去的晌午饭格外丰盛,用以犒劳早上来回奔波的众位帮闲。
收了铺子后。姜老爷子领着赵永忠、赵三郎和赵四娘,带上谢礼前去今日前来铺子里助阵的人家一一致谢。
善心的姜老爷子和赵永忠把在姜家帮闲的那些穷苦人家也算在了道谢名单之内,其实这违背了赵四娘的初衷。赵四娘认为“主动来”和“被动请”的两拨人应当区别对待,众位帮闲是她让赵三郎请来的。而非自己主动过来的,给他们多加几个菜,多结些工钱就够了,没有必要亲自上门道谢。不过权衡过利弊后,赵四娘并没有进行劝阻。
道完谢后,一行四人来到了里正姜武家。
里正家人丁不旺,虽然姜武也先后有过好个儿子,但大多早夭,如今只剩下了幼子。幼子大名叫姜宝胜,和他爹爹一样。在族中也排行第五,小名姜小五。
姜宝胜今年二十八岁,十年前家里也曾给他娶过一房媳妇儿,但新媳妇嫁来姜家滩不到一年便撒手人寰,也不曾给他留下一儿半女。自那以后。虽然姜武老两口积极筹备着为他续娶一房媳妇儿,可心灰意冷的他早就歇了成家的心思,拒绝了老两口的好意,一直打着光棍。
这几年姜宝胜一直在镇上的福来酒家做伙计,因为实在是怕了爹娘的逼婚,平日里就宿在酒家给伙计安排的住处,每隔十天半个月才回来一趟。因此今早儿来赵家铺里的众人中并有姜宝胜的身影。姜老爷子一行自然不是为了道谢而来,其实他们是为了同里正商量要在村子里办粉丝作坊的事儿。
和赵四娘原意有很大不同的是,姜老爷子提议兴办的这间作坊不再是赵姜两家的私人作坊,而是姜家滩的公办作坊。
赵家铺打算把从苏记商行借来的一百两银子转借给村里,由村里出面兴办作坊,将来作坊走上正轨。资金回笼后,再将银钱还给苏记。而作坊盈利所得则在年底分给村里的每户人家。
里正一听,登时感动莫名,紧紧拉住姜老爷子的手,久久说不出话来。
制作粉丝这门据说源自宁国的技术。在幽州那可是头一份儿的。虽说谈不上一本万利,但里面蕴含着的巨大利润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人家赵家铺既有技术又有本钱,再加上有苏记商行做后台,根本就可以单干,完全不用和别人分一杯羹。而现在他们居然要把这么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尽数送给村里,这颗仁心、这份胸襟,怎能不让人感动?
公正厚道的姜武下意识地就想要拒绝,他不能这么白白占人家的便宜呀!可是想到村里那些穷的叮当响的乡亲们他犹豫了。虽说自打去年有了高产的番薯,好些乡亲们不再食不果腹,也再没听说谁家有人饿死了。可是村里依然有不少人衣不蔽体,这让作为里正的他看了既心酸又愧疚。
姜武思量再三,最终决定厚着脸皮接受赵姜两家的好意,不过他在心中暗下决心,日后一定要号召全村人多多帮衬这两家人。
姜武作为里正,也算是姜家滩最大的“官”了,在村子里他所说的话基本上没有人会反驳。但他素来不是独断专行之人,觉得办作坊是关系全村人生计的大事,不能全由他一个人说得算,于是他主动提议将姜家滩德高望重的村老们全都请过来,共同商议。
还得说是人多力量大,大家伙儿坐在一起探讨,很快就把作坊的各项事宜一一理清,甚至把许多细节都一一顾虑周全。
粉丝作坊最终被定在了村里一间无人居住的旧屋里,那间旧屋的主人就是把地卖给姜家的人家。那户人家受不了姜家滩的贫苦,举家去投靠了县城里的亲戚,田地卖给了姜家,可屋子却一直没有人买,因而那间屋子就一直空在那儿。
那户人家常年得到有钱亲戚的接济,因此他家屋子颇为宽敞。虽说那屋子不是青砖瓦屋,但也是用泥砖搭制而成,墙角还用卵石砌了一层,甚是坚固防潮。
再加上,那屋子离村口不远,门前的小路直通村口紧连官道。虽说姜家滩的道路年久失修,可这段路相对来说比较平坦,用来运货应当没有什么大问题。
更妙的是,那屋子四围有好几户人家,可以防止居心叵测的人来打作坊的主意。不过老成持重的村老们出于稳妥考虑,还是决定安排强壮的村民巡逻,确保作坊安全无虞。
至于作坊里的人手安排,在赵四娘将制作工艺简单介绍过后,大伙儿一致决定除了和粉、漏粉这些重体力活儿由青壮担当,其他活计优先从家境艰难且没有壮劳力的人家里挑人来做。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赵姜两家一再表示,愿意把粉丝方子无偿送给村里,建成的粉丝作坊完完全全当做村里的公办作坊,自家人只要在年底的时候和众位乡亲们一起分红就成,不需要任何其他回报,但是厚道的姜家滩人还是一致决定把作坊的五成盈利分给赵家铺。姜老爷子推辞不掉,一番谦让过后,最终决定接受两成盈利。
整个商议过程中,众人都不断夸赞赵姜两家仁义,姜老爷子他们一面说着谦辞,一面露出发自肺腑的明朗笑容。惟有赵四娘笑得有些勉强,带着一丝苦涩。
赵四娘这个人不能说她自私自利,但绝不是纯粹的好人,即使是做善事,功利的她也总是怀揣着一些不便宣之于口的目的。因而真正了解她的人,很难想像素来奉行“先小家再大家”的她居然会把这么赚钱的作坊拱手相让。
的确,在姜老爷子率先提议把粉丝方子交给村里,并且无条件支持村办作坊时,她坚决不肯答应。
当时姜老爷子苦苦劝说道:“四娘啊,其实除了今儿主动来咱家铺子帮忙的乡亲外,咱们村还有好多乡亲都吃不饱、穿不暖。远的不说,就说如今在给咱家帮闲的刘生荣这孩子吧……”
不等姜老爷子说完,赵四娘就打断了他,说道:“外公,你不必说了,这些我都知道。”
赵四娘怎么会不清楚这个刘生荣的底细呢?在她家帮闲的那些人的名单就是她帮着拟的,很了解那些人的家庭状况。
她知道,这个刘生荣他爹死在了海上,他娘随后改嫁了,全靠老刘头老夫妻俩把他和他几个弟妹拉扯大。这老刘头先几年还能去码头上给人搬货,可估计是他扛货扛伤了,背上居然长出了一块拳头大小的肉瘤,于是搬货这一条生计就断了,家里近乎陷入绝境。
以前是没能力,如今手中有了些闲钱,心善的姜老爷子夫妇就曾带着米面前去探望老刘头一家,结果就只有老刘头和刘生荣出来接待他们。倒不是他家不知礼,实在是家中就只有他们俩的衣服还算齐整,其他人的衣服都不周全,躲在屋里耻于见人。
幽州的初春一点儿都不暖和,就在这样刺骨的寒风中,赵四娘曾亲眼见到刘生荣只穿着一条打满补丁的单裤,曾亲耳听说这是他家最体面的裤子,他那几个弟妹都没有裤子穿,两条腿冻得像胡萝卜一般。
如此令人鼻酸的一幕,赵四娘怎会不为之动容?她当即生出了救济之心,所以才会让刘生荣这个半大小子来她家帮闲。
只是自古道:“救急不救穷”,赵四娘认为姜老爷子这种“济世”的想法并不可取。




赵四娘家 第九十三章 得知真相
赵四娘娓娓劝道:“外公,咱们也曾经穷途末路过,也曾经陷入绝境过,那种让人窒息、让人绝望的滋味我很清楚,我能够体会您想要帮衬所有穷苦乡亲的迫切心情,所以我并不反对您去接济别人。只是‘升米恩,斗米仇’,凡事都有个限度。咱们可以把人招过来做工,明里暗里帮衬上一把,让他们渡过一时的难关,可哪能随随便便就把方子送出去呢?您有普济天下的胸怀,这是好事。可就凭一张方子,想要让全村致富,这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反而可能给咱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谁知道会不会养出不劳而获的恶习来?以后但凡咱家有什么好方子就有人生出觊觎之心来。
“妹妹,你常说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凡事都要靠自己,别指望任何人。所以我明白你的意思,你只能救济他们一时,以后的路还是要靠他们自己走。”见赵四娘赞同点点头,深明大义的赵三郎正色道:“可是路在哪儿呢?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活路……”
不以为然的赵四娘默默吐槽道:家里一下子冒出这么多圣母,这么多救世主,这日子还怎么过哟!
只听赵三郎接着道:“……一张方子确实没有什么大用,可咱们可以把它作为引子,带动全村人致富……”
看到家里人听了赵三郎的这番说辞,都用殷切的目光望着她,赵四娘撇撇嘴,暗道:好嘛!你们都是大好人,就我是不近人情的大恶人。你们也不想想我天天累死累活地拼命赚钱都是为了谁?实在是不识好人心。
赵四娘转念一想,如今苏记意图不明,自己就算拼死拼活攒下了丰厚家业,也不一定能守得住……也罢,他们这些败家的,要败就败吧!得了个好名声。说不定将来苏记下手时也能忌惮一二,放自家一条生路。
于是让赵四娘欣然同意是不可能的,但她也没有再加以反对。
只是一番商议下来,赵家铺出钱出力结果就只能分得两成红利吗?尽管赵四娘不停地自我安慰道:有总比没有强呀!原以为一成都没有的。如今能得两成已经是意外之喜了。
可话虽如此,从十成到两成,说实话落差太大。早有心理准备的赵四娘表示接受不能,一言不发,默默疗伤。
在赵四娘的沉默中,众人把该商议的事儿都商量得差不多了。姜家滩人最是踏实肯干,也不在里正家磨蹭,每个人都各司其职,纷纷忙活开了。
由于说好现在就安排人去作坊加砌几个灶台,稍晚一些时候来请姜老爷子几个过去做技术指导。所以这会儿姜老爷子一行从里正家出来后,也顾不上回趟近在咫尺的姜家,便急急忙忙往铺子里赶。
今儿是集日,铺子里的下水要比平日多出很多,他们几个主力又出来这么久了。想来铺子里还有一大堆活计没能完成,再加上待会儿又要去作坊,那就只能现在抓紧时间干活了。
只是回到了铺子里后,姜老爷子他们意外地发现这会儿应当在家里操持家务的杨氏居然也在这儿。
看到一向和气的杨氏沉着张脸,赵四娘莫名地感觉到铺子里的气氛有些凝重。
“孩子他奶,你怎么过来了?”姜老爷子率先发问。
“我怎么过来了?我是来问问我的好女婿,他把我的大外孙女儿给弄到哪儿去了?”杨氏愤愤地说道。
赵永忠一听。心里咯噔一声,暗道:坏了!心虚的他忙望向姜氏,却发现这会儿姜氏正低头抹泪,根本就没看到他求助的眼神。
赵永忠无奈之下,只得硬着头皮向他的丈母娘赔笑道:“岳母,二娘她、二娘她是去县城里给人当丫鬟了……”
“当丫鬟?都这时候了。你还瞒着我?我都听说了,是你们赵家人把我的二娘给卖了!”话到这里,杨氏再也撑不住了,泪如雨下,凄凄唤了两声“二娘”。哭诉道:“若真是卖去当丫鬟倒也罢了,还有赎回来的一天。可是你们、你们这起子黑了心肝的,居然把她卖去当宫女呀!我也活了近五十年了,就没听说过谁家去当宫女的孩子能够活着回来的!”
赵四娘偷偷瞄了一眼赵三娘,心道:刚刚赵三娘可没当众揭露赵二娘是被卖去当宫女了呀?杨氏是怎么知道真相的呢?估摸着这里头赵三娘功不可没。看来赵三娘今日是有心替赵二娘讨回公道,连她亲爹也不放过呀!老爹你可得悠着点儿!
却说姜老爷子闻言,不由得大惊失色。今日听到赵三娘当众说赵成蓝把赵二娘给卖了,再结合老赵家平日的所作所为,姜老爷子料想赵三娘所说不假,这事儿老赵家还真干得出来。只是他估摸着,女儿女婿当初告诉他们说赵二娘是给人当丫鬟去了,那么这“卖”的话应当是指签了卖身契。姜老爷子原本打算质问赵永忠一番,但随即想到在老赵家根本就没他说话的份儿,也就没有开口。如今他寻思着家里有了闲钱,正准备张罗着把赵二娘给赎回来,却万万没有想到老赵家居然是把赵二娘送去当宫女了。
“永忠,真的吗?你们真把二娘送去当宫女了?不是说朝廷只挑十三岁到十八岁的女孩儿吗?三年前,二娘才十一岁呀?”姜老爷子看到赵永忠夫妇的表情就知道杨氏所说不假,可他还是打心眼儿里不愿意相信。
宫女?朝廷每隔三年就会从民间挑选大批宫女,这些年来他们静海县城往京城送去的宫女说多不多,可说少也不少。老伴儿所说的或许有些夸大,但他的确很少听说那些原本二十五岁就该回来的女孩子中有谁回来的,回来的人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杨氏见赵永忠还是那副畏畏缩缩的窝囊相,气就不打一处来,冲上前去拉住赵永忠就狠狠锤他,痛斥道:“怎么?你有胆子卖二娘,这会儿怎么没胆子认呢?”
一旁的赵四娘见了,心中不服气道:这事儿她爹是有责任,但他不该负主要责任。这都是老赵家那帮人一手弄出来的事儿,在老赵家没有地位的她爹根本就无力阻止好不好?你要找人算账,就该跑去老赵家,这会儿拿她爹出气,这算什么回事儿?
对于赵二娘的悲惨遭遇,赵四娘表示深切同情。但是穿越而来的她从未同赵二娘相处过一天,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姐妹之情。而连日来的朝夕相处之下,她已经和赵永忠培养出了真正的父女之情,这会儿看到她爹被杨氏责打,心下甚是不忍。
赵四娘见姜氏和赵三娘非但没有上前阻止的意思,母女俩还拦住了想要帮赵永忠说话的赵四郎。于是她只得拉赵三郎做同盟,一道上前劝解。
“外婆,我爹瞒着你,这是他不对。可他也是用心良苦呀!生怕您知道了真相后,气出个好歹来。”赵四娘见杨氏虽然被赵三郎抱住了,不能再动手捶打,可脸上还是气愤难平,接着道:“这事儿真不能怨我爹。当时咱们三房还没分家,三房大大小小的事儿全得由咱爷奶说得算,他们做主要把大姐送去当宫女,我爹又能怎么样呢?”
不得不说,这人心一偏,说出来的理也是歪的,歪理自然也就没有什么说服力。
“不怨他?那怨谁?堂堂男儿连自个儿的妻儿都守不住,就眼睁睁看着亲生女儿被拉去送死。非但如此,还处处为那帮禽兽说话,为那帮禽兽卖命!你能记得你是老赵家的孝顺儿子,你这么就不记得你还是人家丈夫、是人家亲爹?用自个儿妻儿的血泪去换无良爹娘的乐呵,这、这是人能干得出来的事儿吗?老赵家那些人是禽兽,你连禽兽都不如,禽兽还知道护住崽子呢!”
丈母娘亲自动手修理,指着鼻子大骂,孝顺的赵永忠当然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唯唯诺诺地站在一旁。然而听了杨氏的这番话,一向木讷的赵永忠脸色大变,如遭雷击,一时间怔在了当地。
杨氏的这番话十分平实,可却让一向擅长诡辩的赵四娘无话可说,无从辩驳。
不要说是杨氏了,赵四娘也打心眼儿里觉得她这个爹实在是太软弱、太无能,任由妻儿受老赵家人欺凌,却不敢站出来吱一声,确实不像个男人。
拼爹无处不在,前世如此,今生也一样,她有时也会抱怨爹的质量太差,如果可以选择,她也想选一个牛叉无比的老爹。
可是谁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是不是?即使贼老天给了她两个爹,但都不是她自己亲自挑选的结果好不好?
既然无法更改既定事实,那就试着去适应好了,试着去改造好了。
其实赵四娘打心眼儿里认为,赵永忠虽然有些差劲儿,但经过她的改造后,这些天来的表现也算是差强人意,她并不排斥有这样一个爹。原因无它,就是这样一个软弱无能的男人给了她期盼已久的父爱。
不是说前世的父亲不爱她,只是那位父亲,面对一双儿女,或许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父爱吧?给她弟弟的那份父爱热烈张扬,留给她的那份父爱则太过深沉,深沉到有时候她都无法察觉到,让她深深遗憾。而这一世的爹爹却弥补了她这一遗憾,赵永忠给她的父爱简单直白,十分符合赵四娘的心意。
因而尽管赵四娘怒其不争,但还是会站出来替他说话。




赵四娘家 第九十四章 鱼塘养鸭
赵四娘苦口婆心地劝说道:“外婆,我爹他的确是绵软了些,不过他已经在改了,这不分家就是由他亲口提出来的?大姐被送去当宫女这件事已经无可挽回了,无论如今您怎么埋怨我爹,大姐她暂时也回不来了。与其纠结于过去,让自家人难受,咱们倒不如想想怎么把今后的日子过好,多赚些钱,争取早日把大姐给弄回来。”
“四娘,你说什么?有啥法子能把大姐给弄回来吗?”不等杨氏开口,赵三娘就急急地接口问道。
“有!当然有!没听说过‘有钱能使鬼推磨’吗?大姐不就是被咱爷奶卖给了镇上不愿送闺女去当宫女的人家,顶替他家闺女进宫了吗?咱们要是有钱了,也能买通宫里的管事,让他早点儿把大姐放出来。”信口雌黄的赵四娘见自家二姐貌似竟信以为真,露出一脸希冀之色,不禁开始担心起以后圆不了谎她会有什么下场。
于是心虚的赵四娘咽了口口水,换了番说辞道:“退一步讲,就算不能直接放出来,咱们可以多给大姐捎些钱,好让她在宫里打点,顺顺利利地熬到二十五岁出宫。到时候,嫁不嫁人由大姐自个儿决定,咱们给她备一份儿丰厚的家业,让她终身有靠。”
1...3031323334...1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