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四娘家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璇源
尽管知道赵四娘说话素来掺着不少水分,但她信手画的这张大饼还是极大地鼓舞了翘首以盼却看不到未来的一家人,给他们指了一条“明路”。
若有所悟的赵永忠定了定心,朝姜家二老跪下,大声说道:“岳父、岳母,是我对不住二娘,害了二娘一生!我保证会用我的余生来弥补对她的亏欠!”说罢,讷于口舌的赵永忠用行动来表明决心,用力地磕了三个响头。
杨氏对赵永忠这种解决不了任何实质性问题的“作秀”嗤之以鼻,丝毫不为所动。而姜老爷子尽管心中也依然有些埋怨赵永忠软弱无能。不过他在长叹一声后,还是亲手将女婿扶起,语重心长地叮嘱道:“孝顺是好事儿,可是不能愚孝呀!”
赵永忠闻言。重重地点了点头。不知从何时起,他那常年黯淡无光的眼睛竟然变得如同儿时一般,清明透亮。
一旁的赵四娘见了,心中似信不信,暗道:在老赵家二十多年的奴化教育之下,她爹真能做到不再愚孝吗?我看悬!
尽管赵四娘心中嘀咕不休,可她还是不愿让赵永忠继续难堪。她心知有关赵二娘的话题太过沉重,只有立刻把当前的话题转移开,才能让杨氏等人暂且放过赵永忠,于是随口扯道:“外公。待会儿您能不能替我去村里问一问,可有谁家愿意来帮咱家养鸭子?”
姜老爷子奇道:“养鸭子?虽说当初咱家买了那么许多鸭子,可铺子里每天都会用到鸭子,大鸭子已经用掉大半了,剩下的大多是些小鸭子。那些小鸭子还小。养起来也不费多大的事儿,有必要请人来帮咱家养吗?”
“现在是没必要,不过也快了。”见姜氏要插话,赵四娘忙抢着说道:“就咱家目前的那些鸭子,靠咱自个儿养不是不行。不过我想办个养鸭场,打算养上成百上千只鸭子,不请人可不行呀!”
“养鸭场”三个字一出。成功地吸引住了所有人的目光,大家都认真听赵四娘解释道:“咱家新添置的二十几亩荒地实在太荒,就算费大力气收拾出来,怕也只能种番薯之类的粗粮,根本不可能赚到什么钱。与其这样,倒不如简单拾掇一下。在里面建个大鸭舍,白天把鸭子放出来四处活动,晚上就把鸭子赶回鸭舍里。一年半载下来,又能得成鸭又能得鸭蛋,肯定会比种番薯赚得多。”
“那块地这么大。你又让放养上千只鸭子,到时就算专门请人来看,怕是也看不住吧?”赵三郎觉得荒地里头总归会一些虫子供鸭子吃,这样就能少给鸭子喂些饲料,养起鸭子来倒也划算,只是怎么看守却是个大问题。
“这个简单,直接在养鸭场外面围一道网呗!虽说码头上人来人往,可一则乡亲们大多朴实,二则咱家有专人看守,光天化日之下想来也不会有什么人特地跑来偷鸭子,只要围上一人高的网,防止鸭子出去也就够了。”赵四娘道。
姜老爷子沉吟道:“听你这么一说,在荒地里养鸭子倒也可行。”
见有丰富阅历的姜老爷子带头答应了,大家也纷纷表示赞同。
姜老爷子接着说道:“至于说照看养鸭场的人选……你们看老刘头他家成不?一则,这刘家大人少,孩子多,放鸭子这活儿孩子也能做,倒挺适合他家来干。二则,老刘头这人最是踏实能干,他们一家人办事儿能让人放心。”
姜老爷子口中的老刘头就是刘生荣的祖父,平心而论,赵四娘并不愿意请他家来看守鸭场。他家共有七口人,人口不算太少,可只有老刘头夫妇这两个大人,剩下的都是些孩子。这些孩子中,老刘头十三岁的老来女和十二岁的孙子刘生荣已经算是年长的,而刘生荣最小的弟弟今年不过七岁大。的确,帮闲可以随便找些老老小小来搭把手,可养鸭不行,毕竟鸭场里各种活计全要靠请来的一家人来干。他们刘家尽是些老弱妇孺,能把鸭场管理好吗?好吧,就算他们家人都很能干,不会误事。可这么弱的阵容摆在那儿,使得看守人员形同虚设,极有可能让原本没敢打鸭场主意的人生出觊觎之心,这不是给鸭场招祸吗?
尽管知道刘家算是村里最穷困的人家了,姜老爷子这么提议肯定是又动了恻隐之心,想要再帮衬他家一把。不过为了安全起见,赵四娘还是明确表示反对,提出请来看鸭场的人家至少要有一个壮丁。
“妹妹,你别看刘大哥他年纪小,可他力气一点儿都不小呢!绝对抵得上大人。”赵四郎见妹妹不为所动,又补充道:“而且他家还有一条好狗。别看那条狗瘦不拉几的,可要是有谁想打刘大哥家的坏主意,它可以变得好凶好凶的。”
“这倒不假。虽说咱们村人大多不错。可也有几个败类看刘家好欺负,就跑去他家使坏,都被那条狗给吓跑了。”姜老爷子帮腔道,想了想后。随即又道:“要是能让他家来看鸭场,我就劝老刘头再多养几条狗,肯定没人敢来打咱家鸭场的主意。”
赵四娘光见大家的表情,就知道他们都赞同姜老爷子的提议,想让刘家人来干这个活计,心里不由得叹了一口气,不过嘴上还是答应了下来。接着赵四娘又和大家探讨起鸭舍建设和鸭苗购买。
这时姜氏劝道:“四娘啊,我看养鸭子这主意中!只是咱们头一年弄,没啥经验,上千只太多。还是就少养些吧?”
赵四娘从善如流,点头答应。她也只是前世时看到外公的邻居家养着鸭子,觉得有趣就拿着拌好的鸭食跑去喂过几次,并没有真正的独立养鸭经历。为了稳妥起见,今年确实不能多养。权当积累经验。
回想起前世那户人家的生态鸭场,赵四娘灵机一动,说道:“我看咱家那块荒地里有好些个水塘还挺大的,不如咱们顺势再把它们挖挖深,挖成鱼塘吧?”
“鱼塘?”众人都想不透,赵四娘这小脑袋瓜里怎么就这么多主意呢?
“以前年成好的时候,村里好些人家都会养鸭子。咱家虽不曾养过,可看着看着也就会了,这养鸭子倒也难不到我。可挖鱼塘?你是想挖来养鱼的吧?我只听人说过有的地方是这么养鱼的,还没见咱们村有人这么干过,咱们真能把鱼能养活养大吗?”杨氏表示怀疑。
姜老爷子也道:“这挖塘养鱼是缺鱼的地方才想出来的法子吧?咱们姜家滩可是渔村,最不缺的就是鱼了。就算把鱼养大了又咋样?到头来也卖不了几个钱。有这功夫还不如直接去打呢!”
赵四娘原先是想照搬前世“鱼塘养鸭”的模式,在养鸭的同时又养鱼,凭借卖鱼给家里再增加些收入。可听姜老爷子这么一提醒,才想起鱼在姜家滩根本就卖不上价,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养鱼怕是没有什么赚头。想到这儿,好不容易提起干劲的她又变得无精打采了。
看来做任何事都得根据实际情况来,不能生搬硬套。
见到小闺女一下子就蔫了,赵永忠忙道:“我觉得四娘让挖鱼塘还是挺有道理的!这鱼塘就算不是为了养鱼,也可以给咱家鸭子提供个活动的地儿。鸭子嘛,肯定还是在池塘里头更欢,它们游得欢快了,肯定会长得更壮呀!”
赵四娘暗暗给自家老爹点了个赞,心道:还是我的“二十四孝老爹”最疼我,不枉我绞尽脑汁地帮他一把。
“若是鱼塘里真能养出的鱼来,到时就算鱼卖不上价,也可以留给鸭子当饲料吃,这样能省下不少饲料钱。”
听到赵三郎也来帮腔,赵四娘又开始嘚瑟了。
这时只听赵三娘忽然道:“鸭子养得再多又能赚几个钱?还不如赶紧想想看,镇上那间铺面开个什么铺子好。”话到此处,赵三娘瞥了赵四娘一眼,这才接着道:“要是想不出来,那就直接租出去算了,也省得空在哪儿浪费!”
“是呀,三百两银子买来的铺面就这么一直空着,该有多可惜呀!”姜氏痛惜地说道。
听姜氏母女俩这么一提,赵四娘不禁老脸一红。这些日子她的心思完全没放在生意上,每当家人询问起她对那间铺子的打算时,她都让他们稍安勿躁,等她仔细琢磨过后再说。这一等都快十天了,而她压根儿就没有好好想过,直到这会儿还是拿不出个像样的方案来。
就在赵四娘尴尬万分时,铺子的正门那儿隐约传来了一阵的叫门声。
大家伙儿不禁奇道,但凡熟悉他们家的人都知道,铺子关张后他们大多聚在后院里干活儿,要找人的话应当直接来后门这儿,这会儿是谁在正门那儿叫门呀?
只听叫门的声音有些微弱,一时难以分辨,但可以肯定不是在叩门,而是在拍门,并且十分惶急。
一家人大多生了副热心肠,生怕是谁家遇上了难事儿上门来求助,因而尽管感到很是诧异,还是立刻奔到了正门那儿。
赵四娘家 第九十五章 上门求救
率先跑到正门的赵三郎拔开门栓,把两扇门扉朝里一拉,就有一个人顺势倒进了门,他忙一把将那人扶住。目光敏锐的赵三郎立刻发现满面尘土的这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堂姐赵元娘。
“哎呀!元娘姐!元娘姐!你这是咋了?”赵三郎急急问道。按理来说,赵元娘此刻应在老赵家干活儿,怎么会孤身一人跑到这儿来了?
见到赵元娘虽有赵三郎在一旁搀扶,可虚弱无力的她还是几欲摔倒,赵三娘忙冲上前去扶了她一把。
走近一瞧,赵三娘猛然发现赵元娘的脖子上竟有一道青紫的勒痕,触目惊心。不用多说,这定然又是老赵家做的孽,一股抑制不住的怒气霎时间盈满胸臆,赵三娘大声说道:“是乔氏那个老妖婆干的?还是赵成青那个小贱人干的?她们这两条毒蛇,怎么能这么对你?元娘姐,你别怕!快说说,到底出了什么事儿?今儿我定然杀上门去为你讨回公道!”
听了赵三娘这番铿锵有力的保证,赵元娘那双早已丧失光彩,此时毫无焦距的眼中终于显出了一丝清明,她抬头望向三叔一家,竟然意外地听到那位和她一样懦弱的三叔掷地有声道:“元娘,有啥委屈你只管说!三叔一定替你做主,为你讨回公道!”
要真是你那好娘亲和你那好妹妹干的好事儿,你真能替赵元娘做主讨回公道吗?别人信不信赵四娘不知道,反正她是不信的。
诚然,见到赵元娘的处境如此凄惨,纵然是心肠有些刚硬的赵四娘也为之动容,她立时生出救助赵元娘的念头,但也只能保证让赵元娘脱离老赵家的魔爪。替她做主,为她讨回公道?恐怕真到那时,“孝顺”儿子赵永忠还是会习惯性地站出来阻拦。前身记忆中的无数教训告诉赵四娘,这个“主”赵永忠他做不了。这个“公道”赵永忠他讨不回。即使赵四娘有心替赵元娘出头,可当家人不给力,赵四娘也爱莫能助。
生怕自家老爹把话说得太满,待会儿下不了台。赵四娘忙打岔道:“现在不是问这个的时候。咱们还是把元娘姐姐扶到后面让她躺着歇息会儿吧!娘,你赶紧去盛一碗热汤来,让元娘姐姐暖暖身子。”
众人见赵元娘脏兮兮的脸上尽是憔悴不堪,双眼布满血丝,嘴唇更是蜕了一层皮,隐隐渗出血丝来,就知道她确实疲惫不堪,恐怕随时都可能倒下。于是大家当即按下心中的困惑停下追问,打算听从赵四娘的建议让赵元娘先去休息。而姜氏立刻转身去后厨给赵元娘盛汤,热心的杨氏则去打水给赵元娘洗脸。
不过焦急万分的赵元娘此刻哪有心思休息。她朝赵永忠重重跪下,哭着哀求道:“还请三叔赶紧去救救我娘!”
赵永忠登时手足无措,忙让赵三娘姐妹俩把赵元娘扶起,可执拗的赵元娘说什么也不肯起来,场面一时有些混乱。
“元娘姐姐。你别慌,有话坐下来慢慢说。你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咱们说一遍,让咱们心里有个数。只有这样才能想出合适的对策来,进而把大伯母顺利救出来。”赵四娘劝慰道。
听了赵四娘的这番话,惊慌失措的赵元娘打了一个激灵,登时醒过神来。她明白一味地哭泣只会误事,于是立刻止住哭声。顺从地随着赵四娘坐下,把这些天的遭遇结合她们母女俩的猜测而还原成的真相,一五一十地道了出来。
原来那日上门说亲的王媒婆在许了一大堆好处后,成功说服老赵家答应将赵成青早日送去做妾。临出门时,王媒婆无意间看到了正抱着盆去洗衣服的赵元娘。虽说赵元娘被赵乔氏母女磋磨多年,早就面色发黄、瘦弱不堪。可目光毒辣的王媒婆还是一眼就看出了这个姑娘底子极好,细细调养一番后,绝对远胜赵成青。于是发现好苗子的王媒婆忙不迭地向赵乔氏打听起赵元娘来。一番打探后,王媒婆就明白老赵家并不待见赵元娘,也知道她的外祖家已经没落。她可以算是个无依无靠的孤女。甚至于老赵家对待大房唯一血脉的态度竟是,只要给得起聘礼,把赵元娘嫁去谁家都无所谓,但有一点他们家决不会为赵元娘出一文钱嫁妆钱。王媒婆闻言立刻把赵元娘记入了自个儿的小黑本,以备候选。
要说这个王媒婆在静海县城也颇出名,不过不是什么好名。听说只要有人家出得起谢媒钱,她就什么恶姻缘都敢牵。前两日就有户人家慕名将王媒婆请上门,托她说亲。王媒婆也知道这个要求说亲的苗家很是不妥,不过见钱眼开的她一听说有大笔谢媒钱,立时昧着良心接了下来。
至于这说亲的人选,王媒婆立刻想到了赵元娘,就和苗家人提了提。苗家人心想,出身良家,品貌端庄,很是符合他家的要求;自幼失怙,娘家无良,就不怕万一日后出事会有人替他家媳妇出头。这个赵元娘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忙点头答应。
于是王媒婆离开苗家后,当即就去了趟老赵家,向赵老爷子他们提了这门亲事。上房里面赵老爷子他们一听说应了这门亲事不单会有丰厚聘礼,还会有种种意想不到的好处,哪会管这苗家的公子是圆是扁,立马就决定应下来。不过开明的赵老爷子在正式答应前,还是把宋氏找了过来,说是要听听她这个做娘亲的意见。接着赵老爷子让王媒婆当着宋氏的面,再把这门亲事介绍一遍。
据王媒婆所说,这个苗家恰巧是温家的姻亲,说亲的对象苗佑仁正是温家大少奶奶苗氏的娘家弟弟。人家苗家虽然是商贾人家,却立志要培养出个读书人来光耀门楣,于是在他家三代单传的小公子还不到七岁的时候,就花大价钱请了个秀才老爷给他开蒙。有名师的指点,再加上苗公子聪慧无比,他在十岁的时候就进了静海县城最有名的静海书院,如今不过二十岁的他就已经有了秀才功名在身,正在发奋读书准备考个举人回来。
这个苗公子不论人品、家世,还是才学、相貌那都是一等一的,若非要说他有什么不足之处,也就只能说和他定亲的那个姑娘命太短,还没能嫁进苗家做少奶奶享福,就一命呜呼了,还连累苗公子得了个克妻的恶名,至今没能再定下门亲事来。
经王媒婆的巧嘴这么一介绍,宋氏当然是一千个一万个愿意。克妻的名声虽然不好听,可宋氏清楚那都是再假不过的虚名,元娘那么好的一个孩子,不也背负着克夫的骂名吗?
只不过宋氏心中虽然极为乐意,但出于女方的矜持,也不好一口就把亲事答应下来,就说要考虑几日再做回复。而尽管老赵家急于拿到王媒婆暗中许诺的好处,但也怕将来留下个逼迫孙女的恶名,再看宋氏其实是愿意的,心想也不差这几天工夫,索性让宋氏亲口答应了,免得她日后说嘴。于是他们也就假意说服王媒婆稍等几日。
话说宋氏眼见自家闺女都十八岁了,可老赵家一点儿为她说亲的意思都没有,正自日夜揪心不已。就在这时忽然从天而降了一份大好姻缘,她自然是被喜悦冲昏了头脑,先前在上房里也就没有细想。然而愚孝的宋氏其实并不蠢笨,过后冷静下来的她立刻察觉出这里面的不对劲。
县城里的温家和苗家是什么样的人家她并不清楚,不过苗家能把闺女嫁去温家做大少奶奶,这就说明两家八成门第相当。即便苗氏是高嫁,但苗家也绝不会比温家差到哪儿去。如此想来,人家苗公子的条件并不比温二公子差,最重要的是苗公子是娶妻,温二公子是纳妾,为妻为妾这里面的差别海了去了。这道理她能想到,“精明能干”的婆母她们能想不到?她们为啥不直接和苗家结亲,反而要让小姑子去温家做妾?
再者,依王媒婆所说人家苗家在县城里有头有脸,那么苗公子即使背负克妻之名,也不至于蹉跎至今都说不上亲呀?怎么会掉价到小村里找个名声不佳的“老姑娘”?自卑的宋氏从来不敢高估自己,她认为这极不符合常理,这个苗公子恐怕没有王媒婆所描述的那么美好。
思及至此,宋氏开始焦虑不安起来,不过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寻思从老赵家这儿怕是得不到真相的,那就只能向别人打听了。
这三年来,宋氏在老赵家的强压之下极少和外界打交道,几乎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过随着三房的离去,老赵家就把原先由三房负责的活计转嫁到了宋氏母女身上,为了拾柴、挑菜,甚至于下地,老赵家不得不放宋氏出门。于是昨日下晌宋氏就借着出门拾柴的机会,悄悄去了趟里正家,向娘家在县城里的梁氏打听起这个苗公子来。
赵四娘家 第九十六章 初露狰狞
俗话说得好:“宁拆十座庙,不破一门亲”,按理说,得知来人有意和他所打听的人家结亲时,旁人即使平日和这户人家稍稍有隙,也不会随便说人家不好。但里正家的二儿媳妇梁氏最是正直,素来看不惯老赵家人的丑恶嘴脸,得知他们居然要把赵元娘送去给苗家的小公子做媳妇儿,登时气得柳眉倒竖。原来这个苗佑仁在县城里早就恶名远播,梁氏的娘家侄儿又和他同在静海书院读书,因而梁氏对他的底细知之甚详。生怕误了赵元娘的终身,梁氏当即把苗佑仁的斑斑劣迹全盘说出。
话说苗佑仁在静海书院读书不假,有秀才功名也不假,只是书院是他家走后门进的,秀才也是他家花钱买来的。不学无术的他自十二三岁起就开始在花街柳巷鬼混,后来家里见他实在是闹得不像了,就给他安排了几个通房丫头,希望能把他拘在家里。只是他丫头照收,青楼还是照去,而他又是苗家的独苗,家里也不敢管得太紧,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而弱冠之年的他光姨娘就有五六个,庶子庶女就有三四个。
当然了,商贾人家能识字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就算没有真才实学也不打紧。且在如今的世风之下,男人三妻四妾不会受人诟病,说不定还能得个风流的“美名”,因而上面所说的都不是多大的事儿。
可关键是苗佑仁性格暴虐。其实抬进他家的姨娘远不止五六个,之所以会一直在这个数目上下浮动,那是因为不断有新人进门,同时也不断有旧人出去——被安在薄棺里抬出去。刚开始时说是染病不治人家还能相信,可死得多了,渐渐也就从苗家露出口风了,原来那些小妾大多是被虐杀的。苗家手里捏着那些小妾的卖身契,给的烧埋银子又丰厚,这些恶事也就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真正使他恶名远扬的是。他居然在佛门清净之地公然调戏同他订了亲的女孩。那女孩家门风很正,当即要求苗家道歉,并且要同苗家解除婚约。谁知苗家非但不肯道歉,还恶人先告状。说是那女孩不守妇道,主动勾搭他家公子。欺人太甚的苗家甚至放出狠话来,说想要解除婚约除非那女孩去死。那女孩甚是刚烈,听闻过后,当天晚上就用三尺白绫自缢而亡。
好好的女孩子就这么没了,让她的家人如何不痛如何不悲?虽然她家不比苗家有钱有势,还是找上门去讨要说法。结果公道没讨到,反倒被姻亲得力的苗家陷害吃上了官司,弄得倾家动产。
此事一出,苗家和苗佑仁的名声登时臭得不能再臭。再也没有好人家的女儿肯嫁进苗家了。县城里就算有些卖女求荣的人家想要不顾女儿死活攀上苗家这门亲事,却也担心哪天一不小心惹恼了苗家,搞成了家破人亡,也就打消了这种恶念。
梁氏分析,想来是苗家眼见县城里说不上亲。无奈之下才会同意到村镇里来找良家女子做媳妇。她提醒宋氏这苗家未必就是一厢情愿地骗亲,苗佑仁的底细老赵家八成也有些数,让她及早做好对策,仔细提防着赵老爷子他们,以防不测。最后热心肠的梁氏还说,若是老赵家为难她们母女俩尽可以来找她,到时她一定会帮她们母女俩一把。
然而宋氏在谢过梁氏后。却没有听从她的意见。惊闻真相的宋氏不但不提防赵老爷子,反而在跑回老赵家后,第一时间向赵老爷子求助。
在宋氏心中,公爹和婆母不是一类人,他从来就没有表露出嫌弃她们母女的意思。尽管公爹看到婆母和两个小姑子欺负她们母女时默不吭声,可宋氏以为这是因为公爹奉行着“不聋不哑。不做阿翁”的原则,生怕引发家庭矛盾才没插手,他装聋作哑全是为了维护家庭的和睦。
上回婆母要把元娘许给一个名声不太好的鳏夫,据说是人家嫌弃元娘的八字不好,亲事就没成。不过后来公爹亲口跟她说过。是他看那后生不长进,才坚决推了那门亲事,还保证说会为元娘谋一个好归宿。
因而宋氏深信正直的公爹在心底是同情她们母女的,肯定会为元娘做主。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去找赵老爷子,将真相告知受蒙蔽的他,希望他能推掉这门亲事。
然而赵老爷子先是批评宋氏听风就是雨,很肯定地说人家苗公子不是她道听途说来的那种纨绔子弟,是个前途大好的有为青年。当宋氏告知赵老爷子消息来源于梁氏保证千真万确时,赵老爷子沉默了。过了一会儿,赵老爷子开始晓之以理,告诉宋氏结下这门亲事的话就能同温家大奶奶交好,赵成青由妾变妻的道路就能更加顺利,赵大郎的仕途也会更加平坦,希望宋氏能够顾全大局应下这门亲事。赵老爷子见宋氏还是不愿意,又开始动之以情,指出赵成青和赵大郎都是宋氏看着长大的,和她有着深厚的感情,希望她不要光顾着赵元娘的幸福,也要考虑到推拒这门亲事会对他俩产生的不利影响。
只不过善于算计老实人的赵老爷子这回失算了,他没有想到一向孝敬公婆的宋氏她首先是个母亲,事关女儿一生的幸福,甚至于生死,从来都是逆来顺受的宋氏此时竟然寸步不让。无论赵老爷子怎么花言巧语,宋氏就是不肯把元娘嫁去苗家送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