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四娘家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璇源
不过肖永业心里头把母女俩骂了个半死,嘴上却答应得很利索,道:“娘说的很是,确实啥也比不上守安重要,他可是咱肖家的独苗啊!明儿我肯定要提,怎么着也得让守安回来,好给咱家开枝散叶。”
厉氏觉得,肖永业说了一晚上话,就这两句还算中听,满意地点了点头。
肖永业再接再厉,又说了好些不要钱的好话,把丈母娘哄去睡了。然后打发走肖云裳,自己拾掇拾掇,便和肖氏睡下了。
肖家人睡下了,可受他们的吵闹所累,别人却睡不着了。
上房里,赵老爷子又一次翻了身,睡在他身边的赵乔氏终于忍不住道:“老头子,只要官老爷不找咱家的麻烦,管他们送哪个丫头去呢!你就别在这儿‘咸吃萝卜淡操心’了。”
赵老爷子叹了一口气,道:“当年咱家的积蓄都给老大拿走了,家里差不多啥都不剩。全家人勒紧裤腰带好几年,才拼凑出一个货郎架的钱。不过本钱就那么点儿,我走街串巷赚来的钱也就勉强够糊口。后来还是忠强兄弟仗义,借了好些银子给我,咱家才把赵家老铺给办起来。如今老大他们要算计忠强兄弟的小闺女,我要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任由他们行事,就等于是在恩将仇报啊!我这心里、我这心里实在是过意不去啊!将来到了地下,我哪有脸去见忠强兄弟啊!”
不得不说,赵老爷子尚存着一丝天良,还念着当年李家对他家的恩义。只是这丝天良怕是极为有限,要不然前些年他也不会放任赵乔氏一直拖着李家姑娘,生生让李家姑娘熬成了二十岁的老姑娘,到了去年更是做出了让赵永孝悔婚另娶的行径。
果不其然,赵乔氏下面的三言两语就轻易打消了赵老爷子对李家的歉疚,他不再为袖手旁观而过意不去。(未完待续。)
赵四娘家 第二百二十九章 回乡过年
只听赵乔氏道:“我说老头子诶!你要是拦着老大,不让他们把李家丫头给送过去,说不准咱明儿就得去地下和李忠强相见了。这当口你就别操心身后事了,还是让老天保佑咱能过了眼前这个坎儿吧!再说了,李家是借了咱家钱没错,可咱不是都还给他们了吗?早就两清了,你压根儿就不用觉得欠着李忠强。”
赵老爷子犹疑道:“话是这么说……”
“咱还让老四娶了他闺女呢!他那闺女颧骨那么高,一看就不是个有福的,别人家谁肯要啊?也就是咱家厚道,才肯把她娶进门。多亏了咱们,不然他闺女就得做一辈子老姑娘。关冲这一点,李忠强就得对咱感恩戴德。就是往后在地底下碰见,他也不好说嘴的。”赵乔氏理直气壮道。
赵老爷子叹了一口气,便不再作声,不一会儿就打起了呼噜。
大晚上的,不但赵老爷子夫妇被吵得睡不着,就连一墙之隔的赵永芳夫妻俩也睡不着觉。
不过赵永芳夫妻俩不是被吵醒的,他们是激动得睡不着觉。
为啥睡不着?还得从今儿下晌开始说起。
今儿下晌,离家多日的赵永芳驾着骡车匆匆往家里赶。
靠近年关,不少乡亲从镇上赶集回来,还有一些在外做长工的村民陆续返家。半路上看到赵永芳,纷纷和他打招呼,然后就直接往车上跳。还没到赵家村,车上就载满了蹭车坐的村民。
“永芳,你发财啦?我的乖乖,居然买了这么多年货。”
只见赵永芳驾着的骡车上大包小包的放了一大堆。虽然这些东西里有些用油纸包着看不清里头都装着啥,可篓子里装着的上好猪肉,搁在篓子边的两坛子酒,还有两匹质地上佳的细布,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全看得清清楚楚。
大伙儿都是一个村子里出来的,谁家匙大碗小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在赵家村,赵永芳家绝不算穷,就凭有房有地又有车这一点,就算得上是村里的中等人家了。别看他家房子的屋顶是茅草做的,可屋子本身却是实打实的青砖,虽然比不上隔壁老赵家的青砖大瓦房,那也是村里头数得上的好房子。而且赵永芳爹娘开明,早早就让几个儿子分了家。他老两口跟着大儿子赵永江住,二儿子赵永芳家里头就夫妻俩外加一双儿女,按说日子应该过得很是轻松。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前些年赵永芳家的儿子生了一场大病,好不容易捡回来一条命,可肩膀却塌向一边,变得一边高一边低。更糟糕的是,为了治病,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家里元气大伤。直到近两年,赵永芳在大哥的帮衬下,家境才渐渐好转。眼看好日子就要到了,可这个时候他闺女又出了事儿。就在今年秋天,他闺女在河边洗衣服,不知怎的脚底一滑摔了一跤,脑袋正好磕在了一块尖石上,当场就血流如注,很快陷入了昏迷。伤了脑袋这可是大事,就连镇上的申大夫看了都直摇头。为了救闺女一命,赵永芳把闺女送去了县城看病。后来命是救回来了,好不容易存下来的那点儿银钱又折腾了个精光不说,还欠了一屁股债,就连家里那辆骡车都给拉出去抵债了。
那么问题来了,赵永芳流年不利,家徒四壁,那他哪来的钱置办出这么好的年货呢?现在他赶着的这辆骡车是双骡车,比他家那辆拿出去抵债的单骡车要好多了,又是从哪儿弄来的呢?
于是就有村民好奇地询问起来。其实不光是开口问的这个人,在座所有人都大感好奇。
“这些不是我买的,都是永忠兄弟家发的,车也是永忠兄弟家的。”赵永芳笑道:“有些乡亲常年在外可能还没听说,永忠兄弟在府城开了铺子,听说我有难处,就把我招过去给他家赶车送货。不光每个月给我开一贯钱的工钱,到了年底还给我发了这些年货。”
“不是说永忠兄弟在姜家滩开饭馆儿吗?怎么又去府城了?”
“他家在府城开啥铺子啊?月钱居然给一贯钱!我的天,就是镇上待遇最好的绸缎庄,听说一个月也就给大伙计八百文。这都快抵上我三个月的工钱了。”
“永芳哥,永忠家还缺人不?你能帮我问问不?”
一听说赵永忠家的月钱居然开到一贯钱,车上顿时炸开了锅。
其实这些村民们会反应得如此热烈,这一点儿都不奇怪。要知道,如今坐在车上的大多是外出做长工的,基本上都没有属于自己的田地,日子过的都很艰难。他们辛辛苦苦干了一整年,拿到手的工钱多则六七贯,少的就只有三四贯,有的甚至还拿不到现钱,雇主就给了他们几袋子粗粮充作工钱。这会儿听说了赵永芳干着赶车的轻省伙计,却拿着数倍于他们的工钱,他们怎么能不激动啊!
面对七嘴八舌的发问,赵永芳耐心地一一作答。一直到了家门口,大伙儿方才散去。
赵永芳回家了,这可把一家人高兴坏了,就连肩膀塌下之后性格变得有些古怪的赵奕行也走出了房门,展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等到赵永芳把那只装着红利的钱袋打开放到桌上,一家人的眼睛都直了。
钱袋里装着的五锭二两重的银裸子,加起来足足十两!
原来赵四娘家听说赵永芳家出事儿后,就立刻请他来自家铺子里做事。来了之后,他就一直被安排在月钱最高的岗位上。前些日子赵四娘家组建了车队,就在第一时间将赵永芳调了进去。她家并没有将他看做一般的伙计,而是把他视为合伙人,让他入股车队。到了年底的时候分红,尽管赵永芳所持的干股份额极小,他还是分到了二十两银子的红利。扣除当初赵四娘家借给他的十两股本,他净得十两。
也就是说,赵永芳在赵四娘家干了三个月不到,就赚了将近十三两银子。(未完待续。)
赵四娘家 第二百三十章 永志不忘
离家许久的赵永芳终于回家了,这可把苦苦盼着的一家人给高兴坏了。就连肩膀塌下之后性格变得有些古怪的赵奕行得知后,也踏出了房门。
等到赵永芳把那只装着红利的钱袋打开放到桌上,一家人的眼睛都直了。
钱袋里装着的五锭二两重的银裸子,加起来足足十两!
原来赵四娘家听说赵永芳家出事儿后,就立刻请他来自家铺子里做事。来了之后,他就一直被安排在月钱最高的岗位上。前些日子赵四娘家组建了车队,就在第一时间将赵永芳调了进去。她家并没有将他看做一般的伙计,而是把他视为合伙人,让他入股车队。到了年底的时候分红,尽管赵永芳所持的干股份额极小,他还是分到了二十两银子的红利。扣除当初赵四娘家借给他的十两股本,他净得十两。
也就是说,赵永芳在赵四娘家干了三个月不到,就赚了将近十三两银子。
这哪里是赚钱呀,这分明是银子长了脚往自家钱袋子里跑呢!
“孩子他爹,永忠兄弟也太客气了吧?又是发月钱,又是发东西,还给了这么多银子,这、这多不好意思呀!”刘氏搓着手道。
“没事,这钱你收着就好。往后我好好干,怎么也得报答永忠兄弟对咱家的帮衬!”赵永芳吩咐道:“不过赚了钱咱自个儿心里头有数就成,别去外面四处说。”
“晓得了。”刘氏应了下来,她闺女赵红香也懂事地点头。
“‘财不可露白’的道理我懂。”赵奕行指出:“倒是爹爹你,生怕人家不知道咱家发了财,一路吹牛吹到家门口,还好意思提醒咱们不往外说。”
自打赵奕行腿瘸了就整日躲在屋里不肯出门,后来渐渐连话都不爱说了。没想到他今儿主动走了出来,还开口说了这么多话,实在是出人意料。
赵永芳心下大喜,故作尴尬,抓耳挠腮道:“谁成想他们半路上会扒车呢,那么一大堆年货藏都藏不住嘞!”
赵奕行被他爹的样子逗乐了,微笑道:“其实月钱是多少让他们知道了也不打紧,这只是比镇上的工钱稍微丰厚了些,不算扎眼睛。而且你不是说过,永忠叔一直想在咱村子里再招几个人,月钱就打算照这个给,这也算是摆上明面儿了。可咱家拿的红利就得藏着点,我生怕遭人眼红。”
这要放在以前,赵永芳一家得不吃不喝攒上两三年才能攒出来。在静海的寻常农家,连一文现钱都很可贵,有几户人家能有这么多的积蓄。这要让人家知道了,确实遭嫉妒。
赵永忠忙道:“阿行说的是,咱们口风得紧。”
刘氏摸了摸银子,叹道:“这说到底,全靠永忠兄弟照应。那啥干股红利我不懂,我就知道他家是来给咱送钱的。”
一家人都点头称是。他们心里都很清楚,这是赵四娘家记着当日他们借钱给赵四娘看病的恩情,拿来报恩的。
赵四娘一家记恩在心,重情重义啊!
赵永芳感慨不已,或许连他自己都忘记了,多年前他曾冒着料峭的春寒,从几十里外把重伤的赵永忠一步一步背回来,避免赵四娘一家沦为孤儿寡母。
如此大恩,赵永芳这个施恩者可以忘,可受恩的赵四娘家永志不忘,故而才会一有机会就来拉拔赵永芳家一把。
如果不是担心给赵永芳家太多干股,会给他家惹来不必要的麻烦,赵四娘家甚至想把整个车队都送给这户曾救他们于水深火热的人家。
“阿行,你想不想去府城呀?”赵永芳貌似无意地随口说道:“你永忠叔家的铺子里缺账房先生,想找几个读过书的人培养着,大伙儿都觉着你挺合适的。”
前些天,赵四娘偶然听她娘说话时才得知,赵永芳除了有一个闺女外,还有一个儿子。
当时她就奇怪了,赵永芳的闺女她有点印象,以前好像一起上山挖过野菜。可赵永芳的儿子,她怎么一点儿都没有印象?话说,她还去过赵永芳家里一趟,并没有碰见过他的儿子呀!难道他儿子是外出务工或者离家读书了?
后来她从她娘口里套出话来,这才知道了赵永芳儿子赵奕行的情况。
赵四娘就想了:不就是严重点儿的高低肩吗?找个好裁缝做个垫肩往肩膀上一垫,就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了,至于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颓废吗?在她看来,赵奕行会变得这么颓废,完全是闲出来的。就是因为赵永芳夫妇一直惯着他,什么事儿都不让他干,他才有闲心待在屋子里“顾影自怜”。只要给他找点事儿干,包管他这颓废的症状立刻不药而愈。
于是赵四娘就和赵永芳说:赵奕行一直关在屋子里可不行,得多和外面的人接触接触,最好给他找份儿差事干,人多半就会开朗起来。听说他读过几年书,就让他过来学算账。学好了,她家就安排他做账房先生甚至是大掌柜。到时候,他手底下指挥着一大堆小伙计,威风得很,再大的郁气也全没了。
赵永芳听了赵四娘的话后,觉得她说得有一定的有道理,可这并不一定适用于他儿子。
他的儿子他最了解,让他儿子出屋子,等于是在要他儿子的命。强行让他儿子出来接触外面的世界,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故而,他并不打算采纳赵四娘的建议。
可今天回来后,赵永芳发现他儿子并没有他想像中的那么怕生,或许可以按照赵四娘所说的试一试?于是,他小心翼翼地试探了一番。
还不等赵奕行开口,刘氏就狠狠瞪了赵永芳一眼:不知道儿子最讨厌出门吗?还府城,你这说的是什么鬼话?就不怕这些鬼话戳中了儿子的肺管子?
大出刘氏意料的是,儿子并没有像以前那样,一被问到不想触及的问题就涨红着脸躲回屋里。
这回,赵奕行稳稳当当地坐着,神色平静地沉思起来。(未完待续。)
赵四娘家 第二百三十一章 纷至沓来
赵永芳夫妇和赵红香见状,连大气都不敢出,三个人六只眼全傻乎乎地盯着赵奕行不放。
儿子(哥哥)这是又转性了?
良久,赵奕行开口道:“我是在学堂读过几年书,可学堂里只教了识文断字,并没教过如何算账。我怕去了府城后,学不会……”
“哎呦,阿行啊,你这么聪明,哪有你学不会的东西呀?你就只管大胆放心地去吧!”刘氏听儿子的话音,他不但愿意出门,还愿意出远门,立刻开口打消他的顾虑。
的确,刘氏是不喜欢别人劝儿子出门,可她心底比任何人都希望儿子能够早日走出那块方寸之地,去外面走一走看一看。
赵永芳也道:“其实算账不难的。你永忠叔家的三郎你也是认识的,分家前他没读过一天书,连自个儿的名字都不会写。可现在呢,他能够打出一手好算盘,记的账更是分毫不差。人家三郎行,我儿肯定也行的。”
赵永芳见赵奕行真的动心了,便想要再接再厉接着劝,可这时候不速之客上门了。
可以说,整整一个下晌,赵永芳家的访客就没有断过,不断有人上门来打听赵永忠家的招工事宜。
回乡之前,赵永芳和赵永忠聊起老家的事情来。
当时赵永忠感叹道:不少乡亲一年到头在外辛劳,到头来却赚不了几个钱。反正都是在外打拼,那些乡亲还不如来自家铺子做活儿,至少自家不会百般盘剥他们。
赵永芳就问赵永忠:他家会在赵家村招人吗?要招的话,打算招多少人?
赵永忠心里没什么成算,就说有几个招几个呗。
在他看来,这年头除了实在过不下去的,鲜少有人愿意背井离乡。赵家村常年在外务工的乡亲也就那么十来个,就这十来个乡亲大多也在附近的村镇做长工,多半不愿意跑来距离颇远的府城。即便他家开的工钱高些,最后能有三四个乡亲肯来就不错了。
赵永芳一想也是啊,这才大大咧咧地把赵永忠家要招工的消息随口散了出去。
可现实情况完全出乎了料想,不过一个下晌,就有十几个同族在问明情况后,就明确表示要去。还有几个不属于赵氏一族的村民,他们不敢和赵氏一族争抢,但也委婉地透露了想去府城的意愿。
赵永芳后悔啦,早知道乡亲们赚钱的积极性这么高,他就只把消息告诉给几个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亲朋好了。这样一来,这会儿他就不用为招待客人而忙碌得团团转。
将近晚饭时分,滚滚人流才渐渐散去,赵永芳方才得以脱身。不过这会儿他也顾不上和儿子谈心了,他得去请几个至亲过来吃顿团圆饭。
没成想,他还没来得及动身呢,他爹娘就领着他大哥赵永江一家过来了。
他爹娘一行见赵奕行居然走出了屋子,而且见了他们也不往屋子里躲,无不在心中啧啧称奇。可他们也了解赵奕行不同寻常的性子,谁都没敢开口打趣他。
大伙儿照常寒暄了几句,随后就把话题转移到了招工的事儿上。
其实赵永江怪不好意思的,他早就知道弟弟在给赵永忠家赶车,也知道工钱不低,可他从没想过要从梁记跳槽到赵家铺。毕竟他在梁记多年,颇受掌柜的赏识,不久前还升任了大伙计,正干得起劲,就是赵家铺的工钱再高,他也不打算离开梁记。
可家里的老娘儿们眼皮子浅,一听说赵家铺的月钱能有一贯钱,比他的月钱足足多出一百文,就在家里坐不住了,撺掇着老爷子老太太领着他们过来打听。
赵永芳的大嫂程氏性格最是直爽,说话也不拐弯儿,直截了当地问道:“永忠兄弟家真给一贯钱月钱?还是当月现结,从不拖欠?”
梁记给的月钱是九百文,这在镇上算是很高的了。不过九百文可不是顺顺当当就能拿得到的,梁记时不时就会拖欠工钱,虽然过了几个月后会补发,钱数也不会少,可这还是让程氏心里很不舒服。
看到赵永芳很肯定地点头称是,程氏眼前一亮,就要说话,却被赵永江拦住了话头。
赵永江道:“月钱一贯又怎么样?我不是说过了吗?掌柜的升我做大伙计了,年后我的月钱就会涨了,会涨到一贯二百文,这可比去永忠兄弟家划算多了。而且永忠兄弟家的铺子远,我要真去他家,说不定就得到府城上工了,到时候你能舍得?”
程氏当着众人的面就翻了个白眼,撇嘴道:“这有啥舍不得的?就是在镇上的梁记上工,你不也三天两头的就留在那儿看铺子,有时候铺子里忙起来,你十天半个月不回家也是常有的事儿,这跟去府城也没多大区别了。
“你还好意思提涨工钱?三年前你就说东家要给你涨工钱了,可到如今也没见你那月钱多上一文,照旧是九百,有时候还拿不到手。既然如此,还不如去永忠兄弟家呢,至少永忠兄弟为人实诚,说给一贯钱就肯定会实打实的给一贯钱,可比梁记画的那张饼强多了。”
赵永江急了,忙道:“真涨,这回是真涨!少东家说我差事办得好,亲自发话给我涨工钱,这回再也错不了了!”
程氏狐疑地打量了丈夫一圈,随即扭头道:“真涨也不干了!上回人家给咱家大丫说了一门好亲事,那时候刚给大郎娶了媳妇儿,家里头银钱有些不凑手,就等着要你的月钱来置办嫁妆。可我左等右等,足足等了有小半年,就是没看到月钱的影子。后来我敲了多少家的门,说了多少车的好话,才借来足够的银钱,把大丫的嫁妆给备齐了。一贯二百文?九百文一个月梁记都能拖上三五个月,多加三百文还不得拖到猴年马月,等那月钱怕是要等到黄花菜都凉了!”
看到大嫂噼里啪啦说了一大通,大哥有些蒙圈接不上话,赵永芳忍不住想要发笑。(未完待续。)
赵四娘家 第二百三十二章 父母之心
这女强男弱的一幕已经不是赵永芳第一次看到了,当年还没分家时,这种场景几乎天天在家里上演。
话说,赵永芳他爹在赵家村也是响当当的人物,谁家有个喜事丧事都会请他到场主持,属于村里德高望重的村老之一。而他娘在大嫂入门以前,也是村子里数得上号的爽利媳妇儿,说话那可是嘎嘣脆。可自打大嫂嫁了进来,二老在家就成了大嫂的应声虫,大嫂说什么,他们应什么。就连大嫂和大哥干架,他们也不出言制止,有时甚至还拉偏架,当然是偏向着大嫂——这也是村中奇闻了,不知道的还以为大哥是捡来的,大嫂才是亲生的。
果然,他大嫂一拍板,他爹娘就发话了,让他大哥赶紧辞了梁记的活计,年后立刻跟着他去赵永忠家上工。
赵永芳忍不住扶额,暗道:永忠兄弟之所以想来赵家村招工,主要是想帮衬一把没有恒产的乡亲。事实上,今天下晌来应征的乡亲们,多半都是家里没有田地的,就是有,也就只有几分薄田,很难养活一大家子人。总之,全都是些日子过得艰难的。
他大哥家有房有地,他大哥还在镇上有一份儿收益相当不错的活计,就算偶尔会有手头紧的时候,可总体上来说,日子过得还是相当滋润的。如今为了几百文钱,就要背井离乡,至于吗?
赵永芳忍不住劝道:“大嫂,你们家的日子过得那么红火,多少乡亲都羡慕着呢!如今家里也不缺钱,何苦为了几个银钱,就让大哥背井离乡呢?”
程氏瞪大眼睛道:“怎么就不缺钱了?小叔子,你们家统共就两个娃,娃娃到了年纪,你们勒紧裤腰带也就撑过去了。可咱家不一样啊,一共有七个娃,其中五个还是男娃。女娃先不说,光是男娃就得给他们盖房子备彩礼办酒席。这才刚把大郎和大丫的事儿给办了,咱家的家底就差不多掏空了。如今不拼命赚钱,往后那五个小的可怎么办哟!”
赵永芳不以为然,暗道:大嫂你那是太好面子,什么彩礼聘礼都往最好的去办,家底不空才怪呢!要我说,就该适可而止。不然的话,大哥就是赚再多的钱,也经不起你祸祸呀!
不过这话赵永芳可不敢当面说出来,他也深知自己劝不住大嫂,只得乐呵呵对大哥成为他的同僚表示欢迎。
赵永芳见大哥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忙告诉他大哥:赵永忠家的工钱也是分成好几等的,一贯钱只是最基本的。像他这种有多年经验的大伙计,就是不看在同族的份儿上,他家也会给出更高的月钱。具体是多少,自己不好说,但肯定不会少于一贯二百文。他大可不必因为都折腾去了那么远的地方,可赚到的钱却少了而心情低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