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四娘家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璇源
所谓地室,就是在河岸的浅水斜坡上挖个地洞,将扎好的竹筏竖在地洞口,然后在竹筏外面涂上黄泥,成为一道“堤坝”,里面就此变为容身之所。
站在宋家地室前面,姜宝胜这个初次上门的毛脚女婿一脸懵逼,这玩意儿怎么进去?
原来为了防止河水灌入地室里,竹筏黄泥墙砌得很高,上面就留了一个小口以供出入。要想进地室里,就得靠爬进去。
姜宝胜弓起身子往里爬的时候,既没觉得憋屈,也没觉得荒唐,他心里头只有一个念头:俺是爬进老丈人家的嘞!
好不容易爬了进去,姜宝胜这才发现宋家的地室里别有洞天,并不想外面看着的那样狭小,里面居然有三间地室。不过再大的地室要用来安置十口人也够呛,多出他们四个来,立时变得头碰头脚碰脚了。
姜宝胜忙从拎来的各色礼品中取出两包点心作为谢礼塞给曹阿福,客客气气地同他告别。
曹阿福看着手里那两包包装精良的点心,知道这是县城里才能买到的上等糕点,心里头爱得不行。可他咬了咬牙,又将点心塞回了姜宝胜手里。
曹阿福推辞道:“你都给了俺家五十文钱了,如今不过是领个路罢了,统共也没走几里地,这点心俺不能要。”
姜宝胜哪好意思让人家白领路,便苦劝曹阿福收下。
宋老爷子听了半天,得知多亏有了曹阿福,女婿才能顺利找了过来,便也开口劝曹阿福收下谢礼。
曹阿福见宋老爷子也开口劝,忙道:“那、那啥,你家就是有仙药的宋家吧?这点心俺真不能要。你们要是实在要谢我,能不能、能不能给俺点儿仙药啊?”
姜宝胜顿时愕然:啥?老丈人家居然有仙药?真的假的?
其实,宋家还真有药,不过不是什么仙药,就是上回姜荷莲子托人捎来的黄花蒿粉。
姜荷莲子的信上说得很清楚,这黄花蒿粉是用来治疟疾的,还说有奇效。
只是疟疾是众所周知的顽疾,从未听说过有药能够保证治好。对于姜荷莲子信上所说,宋家人深感难以置信。再说了,既然是奇药,那必定很珍贵稀缺。可姜荷莲子一口气送了整整二十斤,那架势就跟送了一车白菜过来似的,不能不让人觉得这药很是稀疏平常。因而,宋家人一开始也没把黄花蒿粉当回事儿,只是感念姜荷莲子千里迢迢特地送来,这才把它好生收了起来。
谁知没过几天,宋氏幺妹宋云脂的一双儿女先后打起了摆子。吃了附近的游方郎中开的药后,两个孩子非但没见好,反而烧的更厉害了,唬得宋老太太忙让宋氏的大弟去县城里请大夫来瞧。城里的大夫看诊后直说这是疟疾,他可以开药,但能不能治得好他不敢打包票,就得听天由命了。
再次服药之后,两个孩子还是没见好。眼瞅着就不行了,宋云脂一咬牙一跺脚,就把黄花蒿粉用温水冲了给两个孩子喝。
这也是死马当活马医了。万没想到,第二天一早,两个孩子的少就退了,又在床上养了两天,他们就彻底痊愈了。
附近的乡亲们都听说宋家的两个娃得了疟疾,就连城里的大夫看了都没辙。可没过两天,那两个据说不行了的孩子居然又跑出来耍了,活蹦乱跳的,一点儿生病的迹象都没有了。
这一下,王家渡这一带可炸了锅了,乡亲们纷纷踏上宋家门,打听这是怎么一回事儿。
听闻是宋家的亲戚从幽州带来的药粉治好了两个孩子的疟疾,大伙儿纷纷向宋家求药。
赵四娘家 第二百四十七章 仙药出世
第二百四十七章 仙药出世
王家渡这一带是胡逗洲最穷的地方,大伙儿一年四季都在挨饿,身体肯定是好不了的。加上卫生环境肯定不佳,即便是冬天也时常有人患上疟疾。
这不,继宋家两个孩子之后,邻村又有人得了疟疾。那户人家穷的掉底,连游方郎中都没钱请,只得服下从宋家求来的药。原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的,结果黄花蒿粉再一次展现出了它的奇效。
一次或许是偶然,两次就不能再用偶然来解释了。
于是宋家的药粉被冠上了“仙药”的美誉,传得神乎其神,渐渐越传越远。
就连住的不算近的曹阿福也听说了宋家的仙药,他也曾想要来求一些回去以备不时之需。可他听前两天去过的邻居说,宋家亲戚捎来的药粉毕竟有限,大伙儿你也求我也求,药粉很快就见底了。像他们这种去迟了的,就没能求得到。曹阿福听了之后,只得作罢。
如今居然来了宋家,曹阿福便想试着讨要一些。
说是没有了,可宋家自己总要留一些的吧?那能不能稍微给一点儿他呀?曹阿福很忐忑。
如曹阿福猜想的那般,宋家确实是留下一些。听说曹阿福想要,宋老爷子做主取了一两给他。不过给的时候宋老爷子再三嘱咐,让他不要和外人说。
曹阿福忙点头说晓得了,怀揣着药粉,手里提着姜宝胜硬塞的点心,高高兴兴地离了宋家。
那两个梁记的伙计知道宋家拥挤,也跟在曹阿福后面,识趣地退了出去。
一下子少了三个人,宋家总算是生出了些缝隙。直到此时,姜宝胜才能够打量起宋家所住的地室。
先前站在外头的时候,他就猜到这地室里肯定很潮。可进来一看,岂止是潮湿,地上居然积了好些水。原来竹筏黄泥墙挡得住河水,却挡不住雨水,天一下雨,雨水就直往地室里灌。胡逗洲多雨,宋家家里基本就没有干的时候。
姜宝胜见状,心头一哽,握着宋老爷子的手道:“岳父,你受苦了!我应该早点儿来看你的。”
宋老爷子听得很是暖心,爽朗一笑:“不苦,不苦!我在这儿住的挺习惯的。”
见姜宝胜看着地上的积水直皱眉,宋老爷子又道:“这儿什么都好,就是潮气重了些。”
“岳父,阿荷,哦不,是叫元娘,你的外孙女元娘前些日子给你们捎来些银钱,难不成你还不曾收到?”
姜宝胜寻思:哪怕宋家手里有一两银子,也可以在陆上买一块地基盖间草房了,再不必挤在这潮湿不堪的地室里了。他们依然过得如此拮据,多半是龙威镖局的人还没把钱送到。可这都多久了,钱居然还没送到,也太不可思议了吧?
宋老爷子看了看外面,小声说道:“收到了,和那些药一起都收到了。邢镖师不光捎来一包碎银子,还有好些金叶子,和元娘信上写的分毫不差。”
“那咋不在陆上盖两间新房子呢?”姜宝胜疑惑道。
“元娘这回托邢镖师送来的,加上上回裴家给的,前前后后加起来都有近百两银子了。虽说买地花掉不少,可还剩下六七十两。这些钱别说是在胡逗洲,就是在咱们高店村都够盖上好几间青砖大瓦房了。孩子大了,渐渐住不开了,原本咱打算趁着农闲的时候,拿着这些银子盖上两间房子。”说到这里,宋老爷子长长叹息了一声,道:“可再多的银子,也经不起败家子的折腾啊!”
原来宋氏的母亲李氏生有二女二子,长女就是宋氏,宋氏下面有两个弟弟,还有一个幺妹。
宋氏的大弟宋承礼读书有成,年纪轻轻就考中了进士,还曾当过几年县令。哪怕新帝登基后他遭到打压,背负莫须有的罪名,连累全家发配到胡逗洲,也依然是宋老爷子的骄傲。
宋氏的小弟宋承义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妥妥的二流子一个。宋承义的儿子宋知言比他那不学无术的老子稍微强上那么一点点,六岁就进学,那时学堂的先生没少夸过,说他不像他爹像他叔,将来是个有大出息的。可惜长着长着就长歪了,渐渐开始向他老子靠拢,终是没学出什么名堂,考功名肯定是没戏了。要是他甘于做个高不成低不就的读书人就罢了,要命的是他总想着打抱不平,正义感不定期就会爆发,惹来一堆祸事,在老家高店村是这样,就算来到胡逗洲后也不肯消停。
这次就是宋知言路见不平一声吼,狠狠得罪了县里头的权贵,差点就没把宋家人全都折腾进大牢。后来还是靠着裴家的帖子,对方才没有深究,可手里的银子也全赔出去了。
这可把宋承义给气坏了,这些天看到宋知言就是一顿抽,弄得他大冷天的都不敢在屋里呆。还是听说有客人来了,料定他爹不好意思在客人面前动手,这才敢回家来。
看到老丈人家的窘境,姜宝胜决定暂时不走了,打算留下来给老丈人盖房子,好让他们一家有个安身之所。
说起来,姜宝胜是临时被梁研找来的,出来的时候太急,身上并没有带太多银钱。不过梁研做事很妥帖,知道他要来拜访姜荷莲子的外家,就借了他一百两路费。都说穷家富路,可路费哪里用的了一百两?他们一行三人一路走来,连三两银子都没花掉。梁研借的那一百两如今还在姜宝胜手上,分文未动。
一想到宋老爷子夫妇给自己生了一个这么好的媳妇儿,姜宝胜就恨不得把身上所有的银子都花在老俩口身上,给他们盖一栋最好的屋子来安度晚年。可他深知财不可露白的道理,这儿穷的厉害,盖青砖大瓦房的话太引人注意,难保不会遭人眼红。于是他就想着随便买些红砖回来砌墙,然后在墙体外头抹上泥浆,最后用赵四娘说过的方法加盖草顶。这样盖出来的方子既结实耐用,又不打眼,再好不过。
宋老爷子对女婿的提议自然是十二分的赞同,立刻带着儿孙们着手干了起来。
赵四娘家 第二百四十八章 路见不平
第二百四十八章 路见不平
谁知众人齐心协力辛辛苦苦干了十来天,刚把墙壁砌好还没来得及上顶,胡逗洲县衙的衙役就送来了赦免宋氏全家的文书。
饶是经过了大风大浪的宋老爷子,在看完赦免文书后都忍不住喜极而泣。
“老头子,这是好事儿啊!你哭啥哭。”宋老太太李氏一面抹眼泪,一面劝宋老爷子道:“你不是做梦都在担心咱们走后就没人照看祖坟了吗?这下可好了,咱马上就可以回去给爹娘上坟了。”
“咱们这就回乡了,那咱留在这里田地和屋子咋整啊?”
众人包括姜宝胜在内还沉浸在喜悦中,宋承义心里的小算盘就开始打得劈啪作响。
他乡再好也不如故乡,何况胡逗洲这个他乡一点儿都不好,平心而论,宋承义自然更愿意回乡。可他家在给朝廷屯田的时候,还另开了二十亩荒地,那些可都是记在自家名下的私产。别看开垦出来的荒地只能算是下等田,可偷懒如他,也没少往里头下苦功夫,就这么一走了之,他舍不得。除了这些下等田外,在收到裴家和姜荷莲子先后寄来的银钱后,宋家先后几次买地,一共买了十亩上等田。哪怕后来为了帮那孽子擦屁股,把其中八亩赔了出去,可还剩下两亩不是,他更舍不得。还有就是新盖的屋子,眼看就要完工了,难不成就搁在这里不管了吗?
宋家人闻言一愣,是呀,这些恒产怎么办呢?他们在高店村的恒产都被族里收回去了,这些恒产是他们最后的财产了,舍不得也不能舍。
胡逗洲可不是什么宜居置地,姜宝胜生怕宋老爷子为了这么点儿恒产就留下来不走,忙劝他把它们卖掉。
宋老爷子苦笑道:“除了两亩上田,咱家的田地和屋子都在王家渡。王家渡地方偏僻,这些恒产又不怎么拿得出手,外人是不会买的,也就只有王家渡附近的人能够勉强看得上眼。可这一带啥都不缺,就缺钱。附近的人家谁家能拿得出一百文,那就算他家厉害。所以说,这些恒产别说没人愿意花钱买,就是有人愿意买,他也拿不出钱来啊。”
姜宝胜想说:卖不出去就扔在这儿呗,总不能为了这些玩意儿就一辈子困在胡逗洲吧。你们也别担心舍了这些后回去了无以为生,有我在,绝不会饿着你们。不过姜宝胜智商在线,知道这些话不能当着两位小舅子的面说出来,不然多打脸啊?
一时间宋家陷入沉默。还是宋承义开口打破沉默道:“其实真心要卖,还是会有人买的。咱觉得卖不出去,只不过是缺少门路罢了。幸好我在这儿四年认识了不少朋友,里面不乏人面广有能耐的。明儿个我就托朋友帮着四处问问,看有没有愿意买的。只是这价钱,恐怕上不去。”
其实宋老爷子归心似箭,这些恒产会让他一时犹豫,却阻不住他回乡的决心。到了最后,就是真的把它们扔在这儿,他也是要回乡的。因而,当听二儿子说多少能够挽回损失,便迫不及待地把发卖恒产一事交给了他。然后自个儿就打发儿孙收拾行装,准备出发。
要说这些恒产真心难卖,就连原以为最好脱手的那两亩上田,直到宋家整装待发,都没能找到买家。
于是,宋承义便苦劝全家人先走,让他一个人留在这儿处理完恒产。等处理完这些,就立刻去找他们。
看来也无其他善法,宋老爷子就答应了下来。好生叮嘱了宋承义一番之后,他便带着家人踏上了还乡之路。
由于繁重的体力劳动,外加常年住在地室里,宋老爷子和宋老太太的身子骨都不大好,赶路太快难保会不会撑不住。宋承礼的独子刚出生不久,也经不起一路的颠簸,时常生病发烧。为了照顾他们,姜宝胜吩咐车夫慢些赶车。如此一来,有时候一天都行不了三十里地。
这一日,宋老爷子一行终于走到了云州和幽州交界的云阳,眼看着就能重回故土了,众人心里很是高兴。
这心里头一高兴,话匣子就关不住了。聊着聊着,姜宝胜得知今天竟然是老丈人的生辰,也不急着赶路了,忙把宋家人请进城里,打算在酒楼里给老丈人摆酒做寿。
姜宝胜还是头一回来云阳城,也不晓得哪家酒楼好。倒是梁记的一个伙计以前和人侃大山的时候听人说过,云阳城东的正阳街上店铺林立,其中有不少酒楼,是个摆酒的好去处。
于是众人便来到了正阳街。一看果然,青石路两旁飘扬着好些幌子,挑了家看上去是老字号的酒楼就走了过去。
谁想还没走近那家酒楼,就有一人从旁边的药铺里飞了出来,正好落在了姜宝胜一行的面前。
姜宝胜是个热心的,见着这汉子躺在地上一时竟爬不起来,出手忙将人扶起身来,不待细问就听见那家药铺里传来了一阵吵嚷声。
“肖守安,你这个丧尽天良的!之前的帐我还没和你算,你过来又生事!我叔父婶娘招你了惹你了,你竟然朝他们动手!未免欺人太甚,我和你拼了!”一个少女悲愤欲绝道。
肖守安?不会就是他听说过的那个作恶多端的肖守安吧?
姜宝胜闻声大感诧异,忙转头看向那家药铺里。
只见一个身着油绿绸衫的少年左手揪住一个妇人的衣领,右手狂扇那妇人的耳光。那妇人像是被打蒙了,娇小的身躯直晃悠,却不知道闪躲。倒是站在不远处的少女见那妇人口鼻都被打出了血,心中大急就想要扑过来,却苦于自己的头发被另一个汉子拽住了不得脱身,只得发出悲声。
姜宝胜虽不明白这里面的前因后果,却见不得两个男人动手打女人。
他正要进去拉架,却见宋知言已经在那辆装着宋家所有家当的车上抽出一根扁担,双手拿着冲进了那家药铺里。
赵四娘家 第二百四十九章 见着就打
第二百四十九章 见着就打
宋家人一见宋知言如此,个个都觉着脑仁子疼,就连五岁的宋知语都道:“不好啦,知言哥又要打架啦!”
姜宝胜也觉得宋知言太过好斗了一些,在还没搞清楚状况之前拉架可以,但哪好二话不说动手就打呢?行事未免过于鲁莽。
不过姜宝胜到底担心宋知言的安危,生怕他会吃亏,忙把跟在后面的梁记伙计招呼了过来,然后带头冲了进去。
刚刚站在外面只顾看人打架,并未没留心周遭。一进药铺,这才发现里面一片狼藉,地上全是各种药材不说,桌椅板凳也全部都被掀翻了。
就在宋知言冲进来的前一刻,那少年可能是抽人抽得太凶手掌生疼,便弃巴掌不用,转而一脚踹倒那妇人,抓起妇人的头发就把她的脑袋朝地上的青砖上狠狠地撞。
当宋知言冲过来的时候,那少年还沉浸折磨人的乐趣之中,浑然没有发觉有人靠近,直接被宋知言用扁担在脑袋上砸了一下。他只觉耳边嗡的一声,不觉松开那妇人,下意识地伸手捂住脑袋,发觉触手干燥,忍不住呵呵笑了两声:还好没有被开瓢。
宋知言根本不等那尚在傻笑的少年反应过来,手下不停,接着猛打。一根寻常的扁担在他手中舞得虎虎生风,霎时间就在那少年全身都敲打了一遍。不过这回他下手很有分寸,避开了那少年的头颈等要害之处,只向打人最疼却无关紧要之处下手。
等姜宝胜和那俩伙计进门来的时候,那妇人依然躺倒在柜台前面,那少女跪坐在她身边,正把手帕按在她的头上止血。
那厢宋知言正举着扁担追着那少年打,那少年浑身狼狈不堪,正抱头乱窜。
不过那少年的同伙显然不是个好相与的,正举着一把腰刀跃跃欲试,一看他就是想要趁着宋知言不备偷袭一把。
纵然那同伙还没到丧心病狂的地步,并未把钢刀从刀鞘里抽出来,可被带着刀鞘的腰刀砸到也是一件很要命的事儿。
眼见那同伙就要出手,姜宝胜哪能让他得逞,二话不说捞起一张倒在地上的长凳就往他身上砸过去。
不得不说,姜宝胜干活是把好手,打架也很老道。他准头极佳,一下子就砸中了那同伙的右臂。
那同伙不但腰刀脱手,人也向旁边踉跄几步,差点儿就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四对二,姜宝胜这方依旧持有“大型武器”,对方却失去了腰刀,很快就锁定了胜局。
就在姜宝胜松了一口气时,药铺里又走进来一个中年汉子。
那中年汉子一看肖守安和他的同伙被拿住了,便厉声喝道:“大胆刁民,光天化日之下居然胆敢袭击官差,不要命了?”
姜宝胜闻言,心里咯噔一下。
姜宝胜在府城日久,和府衙的捕快也颇有来往。此时定睛一看,那同伙和新来的中年汉子虽然身穿布衣,可他们手上拿着的腰刀确实是官差专用的制式腰刀。这种腰刀是不许民间人私自佩戴的,也就是说这两个人还真是官差。
不管孰是孰非,和官差斗殴都很难善了,这事儿搞大发了!
“官差怎么了?官差就能随意伤人了?”宋知言毫不畏惧,高声质问道。
其实,宋知言虽然热血,但也不是不分青红皂白之人。今日之事,虽然他还未曾了解个中详情,但他可以断言,肖守安肯定是加害者一方,故而才会连问都不问就果断出手。
原来宋知言和肖守安也算老相识了,两人曾在胡逗洲打过好几次交道。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身犯死罪的肖守安被改判为流刑后,就被发配到了胡逗洲,恰巧也被送到了王家渡屯田。临行前肖家曾想方设法打点过押送的官差,还给了肖守安一大笔银子应急。因而,同样是被充作军户屯田,肖守安的日子过得要比宋家轻松太多,平时只要做做样子,根本不需要卖力屯田。
这一闲下来,肖守安便要生事。平日和乡间的二流子吃酒赌钱不算,还打起了村里大姑娘小媳妇儿的主意,时不时没羞没躁地出言调戏。
这一日,肖守安喝了二两黄汤,大白天的就起了坏心。浪荡在乡野间的他眼见四下无人,拉起一个在田埂边劳作的小媳妇儿就想和人家钻草垛,根本不理会对方的拼死反抗。
这小媳妇儿不是别人,正是宋氏的幺妹也就是宋知言的小姨宋云脂。
恰好那天轮到宋知言来给在田间除草的宋云脂送饭,就被他撞上了那令人目眦尽裂的一幕。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宋知言冲上去就给了肖守安一顿臭揍。
别看宋知言要比肖守安年纪小,可他小时候曾学过一些功夫。那些功夫虽然甚是粗浅,却很有效。再经过这几年的磨练,他的力气大增,出拳下脚绝非酒囊饭袋的肖守安可以比拟,打得肖守安根本无力还手。
宋知言不光事发当天揍了肖守安一顿,后来看见他就打他一顿,整得他看见宋知言就躲。
话说回来,宋知言已经有一段日子没看见肖守安这个败类了,原以为他是躲起来了,却不想他竟然来云州了,还敢当街作恶。秉承见一次打一次的一贯宗旨,宋知言当然要出手教训肖守安了,即便是官差来了他也不惧。
如果那两个官差是在自己的地盘,他们身上肩负的又是正经的差事,根本就不会理睬宋知言那一嗓子,直接就把人给锁拿进了大牢。可这儿不是静海,他们出的也是县太爷家的私活儿,听宋知言这么一吼,未免有点心虚。
姜宝胜在福来酒家干了近十年的伙计,自然很善于察言观色。后来成了春华堂的东家,得和三教九流各色人物打交道,察言观色的本领更上一层楼。
尽管这俩官差是老油子,就是心虚也只是在脸上一闪而过,可这细微的表情还是被姜宝胜捕捉到了。
姜宝胜微一思量,便想出了对策。
赵四娘家 第二百五十章 想走没门
第二百五十章 想走没门
只听姜宝胜义正言辞道:“是非曲直,自有公断。 不如请两位官爷和咱们去一趟衙门,由知县大人来断一断谁对谁错如何?”
你爷爷的,寻常人得知自己惹了官差不应该腿肚子发抖吗?怎么一个两个都不怕,还叫嚣着要去衙门呢?这是无知所以无畏,还是说他们有所凭仗故而不惧?
那个年长些的官差又仔细打量了一番姜宝胜一行,看他们的衣着打扮也只是寻常,怎么也不像出自于有权有势的人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