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大文豪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陈凯之皱着眉。
他扫了殿中一眼,见此人话音落下之后,许多人纷纷点头。
这件事的性质,变了。
以往大家还认为,或许趁那西凉国师在西凉弄权,借此机会,狠狠打一打这西凉。
可现在……却绝不是这么简单了。
陈凯之看向陈一寿:“陈卿家怎么看?”
“老臣以为,暂时不必动兵,可对西凉国,却不必客气,以他们勾结胡人的名义,驱逐他们的使节,老死不相往来即可。”
众人又纷纷称是,不得不说,陈一寿的话,还是老成谋国的,这是对大陈最有利的一个方案。
陈凯之若无其事的点点头,又看向了靖王扯陈义兴:“皇叔怎么看呢?”
当陛下问出这一句的时候,文武百官们,心里却咯噔了一下。显然……陛下若是同意了这个方案,自然会顺水推舟,最终说此事就作罢吧。可依据还询问靖王,显然,陛下很不甘心,不愿意就此罢手。
陈义兴踟蹰了片刻,他显得较为谨慎,和其他百官们一个个心里痛骂西凉不同,他反而觉得,西凉彻底倒向胡人,虽不是意料之中,却也不是没有道理。
只是,勾结胡人不算什么,可是自称儿皇帝,彻底的做胡人的走狗,却依旧让人觉得过了头而已。
他想了想:“西凉如此做,固然是震动天下起,遭各国唾弃,可臣不得不说,此举却彻底的将西凉与胡人绑在了一起,所以臣可以肯定,一旦西凉遭遇了攻击,胡人势必来救,既然如此,一旦伐凉,就意味着,我大陈要面对的,除了西凉,还有胡人,那么,首先,陛下要考虑的就是,我大陈有多大的把握得胜,又或者是,若是有机会得胜,那么到底这是完胜还是惨胜,想明白了这些,再考虑其他不迟。”





大文豪 第九百七十七章:讨胡令
“胡人,不会罢休的,卿等难道现在才知道,胡人的本性吗?”
“既然如此,那么索性,一决雌雄,而今西凉事胡,天下侧目,大陈乃中央之国,率先攘夷,如此,方可得天下人心,朕现在,颁布讨胡令,大陈各州县,俱都要做好准备,要征募大量的壮丁入新军,新军的操练,亦是要加强,各地的关隘,要加强戒备,万万不可有所疏失,钱粮的调集,弹药的补给,俱都不可荒废,从现在开始,朕要求所有牵涉到军事的工坊,加紧生产,一切生产,先满足军备,只是,此战必定靡费巨大,既是开战,便是你死我活,所以……命大陈的钱庄,发布债券,以朝廷的名义,暂先向商户和士绅借债,按利息偿还,告诉他们,若我大陈败了,国破之后,势必家亡,尔等,俱都为胡人鱼肉,钱财留之何用?若胜,来日朝廷所得的胡人牛马、钱粮,俱都用以加息偿还。”
“所有的青壮,凡是孔武有力,有志伐胡者,都在各州府报道,各州府需供应其吃饱喝足,快马送至京师操练,凡有疏失,朕绝不轻饶。”
陈凯之看了兵部尚书和陈义兴一眼:“你们,上一道章程来吧。朕要亲自过目!”
陈凯之的话,足以令百官们绝望。
可不得不说,陛下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
到了这个份上,一旦闷不做声,胡人都已和西凉人勾搭上了,而现在胡人已经一统,声势浩大,若是再给他们机会继续养精蓄锐,将来遇到的胡人,将会更加强大。何况,胡人轻易得到了西凉之地,到时只要联合称臣的西凉,即便大陈不出兵,他们也会出兵。
大战迫在眉睫,不是想躲就能躲的。
既然如此,倒不如直接发布讨胡令,至少,大陈皇帝,在道义上站住了脚,攘夷护汉,不只在大陈军民心中得到支持,便是天下各国的军民,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这个节骨眼,任何国家敢背叛和大陈的联盟,落井下石,都会遭天下人的唾弃。
陈一寿脸色凝重,他心知,陛下的心意已无法更改,于是他上前,道:“陛下,是否派遣使者,立即和各国接触,请他们驰援,一并出击。”
陈凯之看了陈一寿一眼:“他们会出击吗?”
陈一寿犹豫了一下。
大陈有此魄力,不代表天下各国,也有此魄力,得到他们口头上的支持容易,可真要他们倾国来与大陈合兵一处,西出三清关,与胡虏决战,怕是痴人说梦。
陈凯之一笑:“既然他们不肯出击,那么又求之何用。我们自己顾着自己便好了,至于他们,不必理会,朕的背后,是天下六国的军民百姓,是他们的人心,而各国朝廷,以及各国君臣,成日沉溺在算计之中,断不会和大陈并肩而战,那么……不妨就以朕和大陈之力,改天换地吧。”
“臣……遵旨。”
陈凯之扫视了殿中的诸臣:“诸卿谁又异议?”
文武百官们似乎也感受到了陈凯之的慷慨,或许理智而言,他们认为这样做有所失策,可实际上,关内的军民,和关外的胡人打了数百年,仇恨早已入骨,都到了这个份上,还能说什么,那就……打吧。
某种意义而言,许多人对陈凯之是当真佩服起来。
无论如何,这大陈的江山是陛下的,陛下为了大义,而决心一战,此等气魄,确实如陛下所言,天下各国的君主们,还沉溺于勾心斗角的把戏,每日所谋的,不过是利益的得失,西凉天子向胡人称儿臣,使得天下的形势彻底的失衡,是必须得有人挺身而出,否则……一旦让胡人不断的侵蚀,后果难以预料。
“臣无异议,吾皇万岁!”
“很好!”陈凯之颔首点头,他的手,不自禁的有些发抖,这显然,已是他做的最大的一次决定,他所面对的,再不是承平之久之后,日益战斗力羸弱的各国官兵,而是那大漠深处,真正的狼群,他们拥有最优良的骏马,有六十万之众,当今的西胡可汗,既可以一举击溃东胡,势必也是一代雄主,何况,还有西凉人的协助。
这就意味着,自己的敌人,将超过百万之众,而且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骑兵,在这世上,只怕没有人可以抵挡他们。
……………
讨胡令已出。
这一次,朝廷的动作极快,檄文是在陈凯之退朝之后,经过翰林们在两个时辰之后立即草就的,随即,檄文颁发,送至无数衙门,经过邸报,快马送至天下各州。
几乎每一个衙门的案头上,都有这么一篇讨胡的檄文,随即,数之不尽的公文传递而来,从内阁里签发的各种命令,经过六部,在六部按自己职责讨论之后,送至下头各个衙署。
京兆府现在的任务,就是张贴檄文和安民告示,并且开始执行宵禁,除此之外,是下令辖下各县,开始征募青壮。
不只如此,还需将府库中的钱粮重新验算一遍,这当然不是吃饱了撑着,而是需要掌握最新的数据,以防将来入不敷出。
现在几乎手头上的事,俱都得放下了。
张都头直接下到了县里,洛阳县里已是热闹非凡,在这衙门前,榜文已经张贴出来,这里人头攒动,闻讯而来的百姓将这里围得水泄不通。
有能读书识字的人,开始高声朗诵其中的内容。
而当百姓们得知了大战一触即发时,绝大多数人,心思却是极复杂的。
一方面,一旦开战,就意味着所有人的日子都不太好过了,毕竟,到时少不得要征丁,也少不得,为了供给军需,甚至可能加收税赋。
可另一方面,天下百姓,无不将胡人恨之入骨,现在西凉人居然事贼,在令人唾弃的同时,也激起了无数同仇敌忾之心。
而安民告示之中,却有一样令人不解……居然……官府承诺并不加赋,甚至绝不拉丁!




大文豪 第九百七十八章:不破楼兰誓不还
“这是什么意思,不拉丁?这丁从何来,粮草不需有人搬运?难道连辅兵都不需?一旦开战,钱粮如流水一般哗啦啦出去,朝廷真有这么多钱粮,足以开战?“
许多人倒是疑惑起来。
自古以来,没有打仗不拉丁的,这徭役谁都躲不过,这也是为何,许多百姓为了躲避徭役,费尽无数功夫。更有人,因为服役,而陈尸边关,或是家破人亡的原因。
因而……虽然百姓们恐惧胡人,可实际上,真正要开战,绝大多数人,却有畏惧之心,痛击胡人固然是好,可到时,朝廷发动数十万劳力随军,无数人搬运粮食,更需无数人作为辅助,这……可都要人的。
没人,打什么仗?
何况,还是这样的一场恶战!
百姓们的畏惧之心,就在于此,而现在,他们更多的却是狐疑,有人提出了疑惑,却没有人给他们解惑。
至于不加税赋,也令人觉得惊奇。
倒是这时,却又有公文送至了县里,这显然是陛下责令户部和兵部拟定的细则,县里立即开始张榜,张都头见百姓们蜂拥,大步流星的带着差役们上前,口里嚷嚷着:“都休要推挤,让识字的上前,你们挤什么挤,看了也未必能看的懂?”
接着,便有识字之人上前,高声道:“陛下格外开恩,谕令各府县征丁……”
原来还是要征丁啊。
许多人顿时哀嚎起来,这服徭役可不是好事,男人被拉走了,妇人和孩子们留家,无依无靠,这倒也罢了,这若是死在了路上,就成了无定河边骨,家破人亡,许多人涌出诸多痛苦记忆,一个个噤若寒蝉。
却听有人高叫道:“都别吵吵,先念完。为使官府扰民,各府县不可强征,凡有强征者,以通贼论处。”
这一听,倒是教许多人喜笑颜开起来。
不得强征,也就是说,自己不想去,便可不去?
这……是好事啊。
可又有人道:“若是不强征,谁肯去?只怕到时不得官府强征,征不到人,最后还得强征!”
“是是是,家里妻儿老母都在,租种的土地上没有男人,可怎么办?家里是离不开男人的啊。虽说随军远征,倒也罢了,卖些力气打胡人,也算是报效国家,可家里真的是离不开青壮啊……”
又有人念道:“所征丁户,俱都需自愿,不可曲解其本心,为国效劳,朝廷理应善后,因而,所有丁户,若选拔入伍至新军,月银五两,入营操练,一切粮秣,需供应充足;随军为辅兵者,月银二两,日供黄米半升。”
一下子,所有人都明白了。
能入伍新军,这是要上阵杀敌,可待遇却是丰厚无比,据说新军的伙食本就好,若是战死,也有抚恤,前来,或许还能拼一个前程,虽是危险,对许多年轻的壮力而言,这是改变命运的捷径,何况,就算没有拼搏到军功和前程,可每月五两银子的待遇,却是不少了,一年下来,能给家里挣一两亩地,这换做是哪里,都是高薪了。
即便是辅兵,只负责沿途运输粮草,负责守城或者是挖建沟渠之类,竟也有二两银子,对许多在地里刨食的人而言,一年下来,不但提供了每日半升的黄米,保证自己能吃饱之外,竟还有二十多两银子的盈余,若是如此,不但家里能够安顿,妻儿无忧,甚至还可以攒下不少的余钱,将来,就不担心饿肚子了,甚至给女人和孩子添置一些衣衫也是足够。
在这个大面积贫困的时代,这个条件,有着足够的吸引力。
那些家境尚可的人,倒是安心了,朝廷既然是出钱征人,而不是以服徭役的方式,那么,就不担心没有壮丁去随军,自己便免去了服役之虞。
而对那些穷困之人,却仿佛看到了希望,自己的子侄,是不是要去碰一碰运气,且看看能不能加入新军,而自己,不妨也随军去吧,这可比苦哈哈的过日子好。
一时之间,人潮涌动,人没有人后顾之忧,方才可以宣泄情绪。
尤其是在有人高声念着:“陛下讨胡,以报千年之仇,血债需血偿也,关内诸国臣民,无分陈燕,更无楚越之人,同出一源,今胡人日益强盛,西凉向其称臣,此大汉奇耻大辱,于是陛下奉天讨胡,异日出关,不尽诛胡寇,誓不还师,此千年之仇,不报不足以告慰祖宗之灵,今敬告军民人等,若有力者,需戮力而为,来日自有恩赏!”
一下子,许多人倒是激动起来。
单纯的让臣民们牺牲自己,去为了讨胡大业而妻离子散,是人都会有畏惧之心。可如今,却使人免去了后顾之忧,既让人欢欣鼓舞的同时,也激起了同仇敌忾之心。
从前人们提起战争畏之如虎,可今日,却异常的激动,有人高呼:“讨户……讨胡……”
“走,从军去,征募在何处……”
人群喧嚣,竟又有点禁不住了。
张都头忙是开始带人维持秩序,另一处有文吏则在吆喝,用不了多久,便见锦衣卫和吏部的文吏来了,居然还会同了都察院的人,显然……这是为了防止要有人克扣,或者是吃空饷作准备,他们亲自来此,点验人数。
张都头竟也不由的有些佩服,这陛下倒是事事周到,尤其是锦衣卫,这锦衣卫亲自建立,最是铁面无私,而今,又会同了各司的人来,只怕没人敢作假舞弊。
他努力的维持着秩序,竟也有些心潮澎湃,仔细一算,自己每月的钱粮,竟也只比寻常的辅兵壮丁高一些些罢了,倘若不是自己另外有一些油水,还真有些动心,想要随军伐胡去。
只是……他毕竟是公门之人,绝不是寻常的百姓,因而心里,不由的起了一丝疑窦,若是这样的打法,这可需要多少钱粮啊,问题在于,朝廷这么多的钱粮,从哪儿来呢?
国库当真付得起新军和这些壮丁的钱粮开支吗?




大文豪 第九百八十章:磨刀霍霍
陈贽敬的看法,深得杨彪的认同。
他很能理解陈凯之,陛下能痛下如此决心,绝不只是率性而为,这一仗输了,后果无法承受。
同样,若是胜了,天下各国的民心,再加上新军的威力显现,会使大陈迅速的扩张,不但可以侵夺胡人的草场,兼并西凉,也能收获无数的人心,到了那时,大陈想要一统天下,这浩荡潮流之下,谁可以阻挡,又有谁敢阻挡?
五百年来,天下六分,一旦统一,再加上新政,这不是极盛之世,又是什么?
所以这一战的目的,除了兼并之外,便是要打断胡人的骨头,使其从此一蹶不振,将大陈的势力延伸至大漠,与此同时,促成天下的统一。
若是能借此机会,兼并各国,实是再好不过的事,毕竟各国都是汉人,倘若用战争的方法,不知要死多少人,还不如凭借着极高的声望,促成此事。
杨彪不禁深深感慨起来。
“是啊,陛下是有大雄心之人,他所想的,实是前无古人之事,而我等,也算是蒙受了他的恩德,既如此,还是尽心竭力吧,老夫卖了这把老骨头,也需得将这五千万两银子的国债给卖出去,赵王殿下,你乃宗亲王,这宗室之中,也有不少皇家宗亲身价不菲吧,此战关系的何止是朝廷和陛下,和宗亲们,也有极大的关系,想必,这兜售国债之事,也需赵王殿下分担一些,尽力让宗亲们,踊跃购买一些。”
他这是完全支持陈凯之,顺便也在帮陈凯之拉拢人。
陈贽敬闻言,眼眸轻轻眯了眯,捋着须,神色闪烁,他对陈凯之颇为复杂,可他也很清楚,大陈,已经离不开陈凯之了,没了陈凯之,只怕又要重新分崩离析不可,赵王虽也自私,却多少对大陈皇族,有一些责任感。
因此他不禁颔首点头,朝杨彪郑重的说道。
“我尽力想想办法。”
杨彪对赵王的态度还是很满意的,轻轻笑道。
“那有劳了。”
源源不断的国债卖出去,随即,大量从钱庄里押解去京师的钱票源源不绝的送至户部。
户部拟定了钱粮的章程,再进行分配。
兵部得了钱粮,而今,已招募了七万新军,这些有幸选拔出来的人,与原有的两万新军聚集在了京师,足足九万人,开始了日夜不歇的操练。
原有的大营,已经进行了改造,足以容纳大量的士兵,新兵们入伍,队官多是从勇士营选拔,条令后勤军纪之类,也多是以勇士营照搬,队官们再从中挑选出一批骨干出来,这些人大多都略略读过一些书,在这勇士营里,或多或少,都培养出对读书人敬重。
不过这等读书人,却并非是所谓的之乎者也,除了能识文断字,还需有一定思考能力。
白日依旧还是操练,虽然时间紧迫,可基础的体力操练却依旧还是维持了两个月,士兵们晨练,接着便是步操,有板有眼,起初,依旧还有许多人无法坚持,可这新兵的操练,最是磨砺人的耐力,只要进了营,便是你想走也别想走了,可只要能坚持下来,很快,许多人适应了这种生活,却也发现了这营里的乐趣。
譬如这里的饭菜丰盛,新兵们至多,也不过是一些殷实人家,可在这个时代,即便是殷实人家,像这样成日杀猪宰羊的吃法,却也是可望不可即的,对于这一点,他们还是觉得很满足的,除此之外,便是发现分明的感受到自己获得了人们的尊敬。
以往人们总是口称好男不当兵,军户的子弟,很多时候,便是连媳妇都找不到,可这里薪饷丰厚,再加上新军本就是千挑万选,而不是从前那般,靠着征丁被虏了去,说穿了,而今就算你想进新军,也未必有资格。
很多人家挤破脑袋要将自己的儿子送入新军呢,可是有很多人都没有资格进入新军。
因而,许多新入伍的士兵,从家书之中,很分明的感受到自己的家人在乡里受到了敬重,包括了家里开始有人来说亲了,也包括了自己的父母开始在朝廷的圣旨之下,官府们开始对他们予以了许多的照顾,譬如每月,开始会有差役们送上几升米作为慰问。
一个县里,大抵也不过是出数十个新兵而已,多的,也不过是百来个,每户人家几升米,折算下来,实是不值一提,对县里,几乎没有丝毫的负担。
可对于寻常的百姓人家而已,那高高在上的衙门,还有那平时趾高气昂的差役,登门送米,莫说是几升,即便是小半碗,那也是与有荣焉的事,他们家的门前,都会挂上一个牌子,上书精忠报国四字,这报国的牌子,极是醒目,让左邻右舍,称羡不已。
这使新兵们在营中一下子感觉自己挺起胸膛了,家书里,几乎都是父老们的劝慰,无非是好好的干,某某秀才或是差人、保长说了,在这军中若是立了功,将来前程似锦。
于是乎,大家安下了心来。
这枯燥的操练,因为多是一群年轻人,岁数相仿,渐渐熟识了,也就渐渐有了袍泽之情。
大家所期待的,便是能得一根火铳,像老兵们一样,去校场里放铳,不过现在,显然还不是时候,因为他们的新兵,只有步操,而且是没玩没了的步操。
到了夜里,人们筋疲力尽的时候,读书……反而成了乐趣。
学里所学的,除了寻常的识字之外,还有数学,以及军事的知识。
虽然条件有限,一个大堂里,数百上千人席地而坐,人挨着人,点了蜡烛和油灯,只有教习被围在中间,基本靠吼着教学。
不过,许多人倒是极认真。
读书……在这个时代乃是奢侈品,寻常的子弟,想要读书实在太难太难了,不是寻常人家花费的起的。
而现在,在这军中,却等于给了人一个无偿的机会,据说在军中,若是读书读得好,将来更容易脱颖而出,除此之外,就算是在军中没有作为,在这军中所学到的东西,等退伍之后,照旧可以使自己活得体面一些。
因而不少人都极刻苦,席着地,教官们在上头讲授,他们呢,则拿着木棒在手心里一笔一划的跟着学。
若有听不清晰的地方,等放了学,也可和同帐里的人去问,这军中一个小队,同时也是一个学习的互助小组,根据规矩,将来军中还有考试,而考试的成绩,却并不只是看个人的成绩,而是以小组成绩来决定优劣的。




大文豪 第九百八十一章:讨胡
如此一来,便没人敢轻易的拖人后腿了。
杨彪在济北兜售的国债,颇为成功,正因为如此,这些国债,才换来了银子,银子又换来了自各国运来的无数粮草,以及各个工坊里日夜赶工来的军靴、军服、皮带、铁壶、弹药、火铳、火炮,以及行军的帐篷、药草甚至是诸多的牛马。
在新兵操练之后,接着便是战术和技能的操练,紧接着,在关中,战争的阴霾已经落下,很快,便有快报传来,西凉国已开始集结大军,胡人动向也开始变得可疑起来。
显然,胡人被大陈的讨胡令惹怒了,根据锦衣卫的奏报,有一批胡人已经率先进入了西凉。
而现在……最难受的,反而是各国在洛阳的使节。
他们是极尴尬的。
一方面,各国朝廷很默契的观望着风向,他们并不愿意劳师动众,因为即便和陈军一起拿下了西凉,这西凉也并不与他们接壤,此时讨胡,并他们有百害而无一利。
另一方面,而从蜀国传来的消息,却最是尴尬。
蜀国在汉中的叛军公开打出了旗号,这叛军的首领叫王建,原是个烧炭的工人,因为不堪压迫,举旗造反,很快,叛乱便弥漫到了三郡十九县,附从者有两万多人。
这样的叛乱,在各国都不鲜见,即便是大陈,这样的叛乱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蜀军自然如从前一般,开始镇压。
以往这些人,要嘛最终选择了招安,要嘛,便被绞杀,而他们的诉求,也极简单,不过是杀官而已。
只是这一次,这王建竟公然打出了迎大陈皇帝入蜀,愿为先锋讨胡的旗号。
1...361362363364365...3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