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山沟去种田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李君阁翻着白眼:“吴老师你这可不是在夸人,你说的这些都是匪号!”
育爷爷倒是开心得很:“嘿嘿嘿,吴老师谬赞了,可不敢和梁山好汉相提并论。不过我家祖上,当年倒也有个名头,叫‘悬天鹞子’!”
李君阁就手扶脑门,妈蛋都是鸟类,这名号比自己的“菜鸽子”威风十八倍!
现在可算是明白了,难怪到今天小银子都还认为能从悬天崖脚巴窝爬上来的才是好汉!
明面上是你们寨子跑马帮,只怕货物里边,不少都是蜀山上各匪巢收来的赃物!老时间里的悬天寨跟匪窝,那就是一种奇怪的共生关系!
回到山沟去种田 第七百一十七章 稻子传说
第七百一十七章稻子传说
众人笑谈了一阵,又移步到二楼美人靠那边喝茶赏景。
苗寨旖旎的风光让画家们赞不绝口:“处处都是景啊,跟上次来又不一样了。”
育爷爷说道:“皮娃带着我们改了房子,污水垃圾也处理了,现在的寨子那叫一个干净。我们也不抓野物了,还养。原来这抓野物得的钱,还没有看野物得的钱多!”
“然后那个小准弄了部电影,皮娃修通了栈道,我们这里就算是火起来了。现在苗家各村各寨,都羡慕得不行,下午你们看游方就看得出来,好多外寨来的小伙子。”
妮妈妈抽空给各人端上茶来,每一杯茶里边有一朵黄色的花朵。
丁老说道:“咦,这是什么?”
吴梅仙识货:“我喝过,金花茶!不过皮娃,这花的卖相一般啊!”
李君阁笑道:“这是蜀州发现的新种,我们这里独有,还在扩大栽种面积阶段。等明年吧,明年将冻干厂房建起来,这茶花才漂亮得了,现在就我们自家用,也顾不上卖相。”
吴梅仙捧着杯子:“我喝过的那种,一朵就八十呢!”
李君阁笑道:“去过香港的药材铺子才知道,菊花都有一朵一两百的,所以价格不是问题,关键还是得看东西,东西够好,别人才舍得花钱买单。”
说道这个李鸣岐就笑了:“你那鹅蛋金不就是?好家伙四百一颗!要命咧!”
李君阁笑道:“这不是跟着土豪开眼了吗!要不是凯子哥,我都想不出来荔枝还能这样卖,你们不存在,几斤鹅蛋金的招待我还是能办得起的。”
丁老头说道:“鹅蛋金那就是爽个嘴,我倒是喜欢你那个真龙眼,帮助睡眠真的很不错,这段时间只觉得神清气爽!”
李君阁说道:“神清气爽那就要出作品了,这一个月下来,四位创作思路有了吗?”
吴旷说道:“本来已经有了,今天一看苗寨又想改。”
吴梅仙笑道:“你们改不改我不管,我是一定要改!刚刚看到阿音伺弄簸箕饭的时候我这灵感就来了,要是当时她就换上苗家装束,你们想想看那画面:在半明半暗的老木堂屋里边,几缕阳光从屋顶的明瓦中投下,室内香烟袅绕,一个苗族姑娘,身着节日盛装,蹲跪在在火塘边上,静静地摆弄着祭品供奉祖先……”
丁老头一拍大腿:“妙极!小师妹的工笔,凭这幅画就可以跳出传统的窠臼了!这创意当真要得!”
然后几人就开始讨论起这个创意,如何将工笔画出油画宗教题材的感觉来,构图,运笔,用色……还有无数的细节需要推敲,争得都要打起来了。
最后吴梅仙怒了,一拍美人靠栏杆:“都闭嘴!我的创意,我的画,我自己做主!”
然后李君阁就无奈地看着秋丫头:“许老大已经疯了,你老师们也快疯了,你呢?”
秋丫头抿着嘴笑:“我还没到他们的层次,我的想法是一会儿我就不去广场了,就在这里看,然后走shirly的路子,从细节入手,将整个苗寨的上千人活动的大场景记录下来。”
李君阁手扶脑门,那就是你也要疯!
午饭很丰盛,一大锅的酸汤石亢,苗家熏鱼腊肉,祭祀的大块肉炒出来的蕨粑回锅肉,小块肉烧出来的烟笋红烧肉,糯米饭加工成油炸糍粑,山下的跑山小脚乌骨鸡汤冒盘鳌乡的粗红薯粉丝,棰牛分得的牛肉做成卤牛肉再按夹川做法配上凉拌调料,李君阁还亲手烧了一个松鼠稻花鱼,配上祭祖的甜酒和米酒,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吃得那叫一个开心。
不过吃饭之前,人还没上桌,育爷爷先将米饭拌上了一些肉汤,来来来,白大你们辛苦了,你们先请。
李君阁就纳闷了,这些傻狗天天在自家后山跟娃子们都耍疯了,晚上还要一起去洗脚溪纳凉游泳。辛苦它们个头!
席间问起这事情,育爷爷笑道:“这个是苗家的老传说了,别的时候无所谓,吃新节这天,狗先吃,人后吃。”
李君阁问道:“这是为啥?”
育爷爷说道:“古歌里说的,上古的时候,我们世间是没有稻子,只有天上雷公谷子国那里才有稻子,活在世间的人就只有在深山老林里打野兽、猎飞禽、摘野果、野菜,日子过得苦。”
“那个时候南天门下有两个祖先,一个叫耇先,一个叫耇里。”
“两个祖先就想办法,耇里机灵,就给耇先出主意:‘我们世间好东西也多得很嘛!拿珍禽异兽跟雷公换!’”
“耇先就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到谷子国,与雷公换得九斗九升九碗稻种,放在木板仓库里,准备等到开春就播种。”
“没想到一天晚上,一只耗子跑到南天门来舂蕨根,一不小心碰翻天灯,恰恰掉落到耇先跟耇里的木板仓库上,顿时就燃了起来,越烧越大,这就灭不了了。”
“谷子们在仓里乱跳乱闯,最后全部乘着烟火飞上天,跑回雷公家去了。”
所有娃子都吃得呼噜呼噜的,只有王美娴最喜欢听故事还耳朵长,那边那桌也不坐了,端着碗跑到这一桌来,挤到育爷爷旁边听。
育爷爷将她抱起来放自己身边,给她夹了块鸡肉,接着说道:“稻种跑了,耇先就很恼火。想来想去,决定找雷公,让他把稻种还回来。”
“结果雷公打死不认这个帐。硬是说稻种没上天。”
“耇先嘴巴磨破了九层皮,嗓子说干了九坛水,雷公就是不承认。”
“耇先只好回来再次准备珍禽异兽,重新拿去换,没想到这些雷公已经有了,这回竟然不干了。”
王美娴眼珠子就开始转,说道:“那就该想办法了。穿着阿音姐姐给我买的登山鞋去雷公仓库里边,只说看看,转一圈回来的鞋底缝里说不定就有稻种!”
李君阁就没好气:“换你出马,别说稻种,只怕是雷公都给你骗下来了!人家耇先那是老实人!”
育爷爷哈哈大笑:“美娴当真是聪明!耇先的法子其实跟你差不多,不过他想了整整九天!不像我们美娴,眼睛一眨就来主意!”
李君阁说道:“她就是一个狗头军师,这方面夸她不得的。四爷爷,你接着讲。”
四爷爷抿了一口酒,笑道:“耇先想了九天,想出了一个主意:等稻子成熟时候,派一只狗到稻田里去打几个滚,让稻种粘在狗毛上带回来,不就行了吗?于是古历七月十三这天早上,耇先就派狗出发了……”
王美娴问道:“是白大吗?”
育爷爷笑道:“应该不是吧?不过可能是白大的祖宗也说不定……那狗要出发的时候,耇先交代又交代,要拿就拿最好的,要稻杆只有五寸高,稻穗却有五尺长那种。”
“结果这狗是个急性子,听完就跑,等跑过天桥的时候绊到了石头,狠狠地跌了一跤。打了好几个滚爬起来的时候,就把耇先交待的话记反了。跑到一块稻穗只有五寸长,稻杆却有五尺高的田里,着急忙慌地打了几个滚就往回跑。”
王美娴就乐了:“这狗真的跟白大好像也!”
育爷爷慈爱地摸了摸王美娴的脑袋,接着说道:“雷公这时候也得到了耇先派狗取稻种的消息,已经派了九十九个武士把守在天桥桥头。当那狗回到天桥时,立马被武士打落到了天河里。”
“天河很宽,又深得没底,武士们想着这狗只有死路一条了,十二条命也泅不过去,就算过去,身上的稻子也早被水冲洗光,于是全都回去给雷公报功去了。”
“但万万没想到,老话怎么说来着?‘猪浮三江,狗刨四海!’这狗它会泅水啊!落入天河后,狗立刻便将尾巴翘得高高的,露在水面上,然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泅过了天河,回到了人间。”
“身上的稻种确实都被冲光了,可它尾巴上,还粘着九颗珍贵的稻种!”
王美娴就“也”地欢呼起来!然后举起小巴掌,眼巴巴地看着育爷爷。
育爷爷纳闷:“啥意思?”
王美娴将育爷爷的手也举起来,让他将巴掌摊开,然后又“也”的一声拍上去:“这表示我们赢了!”
育爷爷哈哈大笑:“原来是这样,你们城里小丫头可真有意思!”
然后王美娴问道:“育祖祖,故事讲完了?”
育爷爷说道:“还有一个尾巴。就是有了稻种之后,耇先欢喜不得了,便把原先准备拿去换稻种的珍禽异兽杀给狗吃了,以作酬劳。从那时起,狗才学会了吃肉。”
“然后耇先用山坳做轭,山岭做犁腿,岩山做犁柱,石头做犁脚,山头做犁把,旋风做犁索,架着犀牛,在大地上犁了九天九夜,犁遍了天下所有地方。”
“播种后,耇先日夜照料,让那狗也一直守着田坎,不准麻雀耗子等挨边。”
“等到古历六月初六这天,秧尖上终于抽出了一串五寸长的稻苞。再等到了古历七月十三,正是取回稻种一周年那天,耇先将稻子摘下来,拿一些剥去壳壳,这就得了三碗米。”
“等到米饭煮好,耇先和耇里想到这米饭是自家狗冒着性命危险找来的,便先舀三大碗给狗先吃,自己才吃。”
“剩下的稻子就成了种子,年年撒谷栽秧,稻子越来越多,于是全天下的人都吃上了米饭。”
“后来我们苗家人为了纪念这件事情,就定了一个‘吃新节’,可以是六月初六,可以是七月十三。我们寨子里一直是按七月十三过,过完这个节,就该收稻了。”
回到山沟去种田 第七百一十八章 九卦易经
第七百一十八章九卦易经
王美娴说道:“我觉得这狗就是白大它们的祖先,你看它的尾巴现在还立着呢!”
说完喊了一声:“对不对白大?”
白大正在门外跟一根扇子骨较劲,闻言抬头,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一阵乱点,白塔尾也随之乱摇。
一桌人都笑惨了,王美娴又说道:“不过这故事有一个地方有毛病……”
育爷爷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好奇地问道:“哪里有毛病?”
王美娴说道:“就是那个耇里啊!你看他只负责出主意,然后把什么事情都推给耇先和白大去做,自己就知道躲在后边!”
于是所有人就若有所思地看着李君阁。
李君阁端着酒杯都傻了,这熊孩子又暗施冷箭!
赧笑道:“这个……呵呵……人家耇里那是苗家的先祖……我是汉族……美娴你知道你皮叔是很老实的……”
一群人就翻白眼,老实个屁!美娴这故事没毛病,你面前就有一个活生生的耇里!
等到一顿饭吃完,大家还在喝酒,王美娴已经靠在育爷爷的怀里睡着了,另外一桌上,好几个脑袋也开始一点一点。
李君阁抱着王美娴,阿音牵着孩子们,送他们上床睡觉。
然后妮妈妈欧奶奶开始上绣楼去替阿音整装。
等到阿音再次下楼来,搞美术的几个完全惊呆了。
李君阁很满意这个效果,他第一次看到阿音盛装的时候,也好不到哪里去。
吴梅仙翻出数码相机就开始拍摄,对阿音说道:“阿音,一会你将上午摆祭品时候的动作穿着这身衣服再摆一下,太震撼了!”
李君阁笑道:“吴老师,到时候阿音头帕银饰要取下来放一边,那才是准备在祭祀完祖宗之后,收拾打扮去游方的少女形象。”
吴梅仙不由得赞道:“这个想法好!这就是功夫在诗外了!比师兄们那些想法靠谱!”
李君阁又说道:“阿音他们的衣服有很多说道的,每一处花纹都是他们的故事,这个就更不能画错了。”
吴梅仙都傻了:“故……故事?”
李君阁指着阿音的裙摆:“随便举个例子,你看阿音裙摆底部两条横道,上边那条黄色的叫黄水大河,下边那条青色的叫清水大河,意思是苗家先祖最先是迁徙过黄水大河,然后再迁徙过清水大河,呵呵呵,错乱不得……”
吴梅仙说道:“啊?这么浪漫美丽的传说?”
李君阁叹息道:“一点都不浪漫,这是他们和轩辕氏斗争失败后迁徙的路线图,还有别的花纹,是他们的神灵,祖先,图腾,途径的城镇,山脉,溪流……”
育爷爷也换上了赤色花带的长袍,出来说道:“是啊,古歌里说,这一路过来,该丢的东西都丢光了,连文字都没了……不过既然衣服还在,先祖们便将历史绣到了衣服上;既然人还在,先祖们便将历史唱进了古歌里。然后带着仅有的兵器,谷种,火种,木鼓,竹筏……一路流离,最后我们这一支,就来到了这里定居下来。”
嘉州四老不由得肃然起敬:“育老,你们也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育爷爷从神龛旁边取下一根竹竿,说道:“走吧,棰牛祭,又不一样了,我带着大家去观礼。”
竹竿有年头了,育爷爷带着众人下坡去广场集合,育爷爷走在前边,边走便给大家介绍:“这叫‘奥兵’,里边有一块布,各家都有,祖先的灵魂就居住在里面。”
“苗族苗族,这‘苗’,就是竹笋的意思。苗族祖先,因为见到大雪压弯竹子,便发明了弓箭;被竹片划伤了手掌,便发明了刀剑;见竹子被水冲上泥滩,便发明了可以在泥地和水上两用的竹筏……”
“竹子,对我们有特殊的意义。你们汉家‘同饮长江水’,‘本是同根生’的说法,我们苗家也有,我们的说法是‘一条河的水,同根竹的叶。’”
“同为伏羲后人,类似你们汉家的八卦易,我们苗家也有匹配的学说,称为九卦易。”
“你们是两爻,我们是三篿。”
“爻,是蓍草;篿,就是小竹枝。”
“篿者,数之根,法先天而生。天地之始,象三而已。雷为火,属阳;龙为水,属阴,夔为气,属顺。独阴不生,孤阳不长;双阴也不生,双阳亦不长,水火相济,阴阳合和,厥生为气。气者,万物之本,变化之祖,而数术之宗,故居数为三。三者生之数也,故谓‘三生万物’。”
“笐者,篿之运。其象有三,以包宇宙而定顺逆,以测时运。各以其象定。火是以定音,水是以定位,气是以定色。九音、九位、九色以定事物。笐有二十七笐,其本居焉,故为大。”
“箸者株也。笐之末曰箸。箸之筮八十一态。数之运尽在其中。箸火知官运;箸水知财运;箸气知命运。三运者,人生之大本也。大本非不可知,其可知也;非不可测,其难测也。知之在箸筮,故曰见微知箸。微乎微乎,玄妙之贞!”
育爷爷突然停下步子,猛然转身,虎目含泪:“一样有制图,一样有释义!皮娃啊皮娃!这些东西!相比你汉家的《易》,如何?!”
李君阁从小到大极少流泪,现在已经听得满脸泪痕,拉着育爷爷的手说道:“育爷爷,这是自然哲学和人文实践的理论结晶啊!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啊!此等大道之源,群经之首,设教之书,怎么我听都没有听说过?!”
育爷爷说道:“其实你可能听说过,‘《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李君阁目瞪口呆:“《易传?系辞下》,靠这里真有九样!”
育爷爷说道:“这一段,是子夏发现的,他交给孔子时说道,这是他搜集到的关于九卦解析的文字,已经散佚严重了。孔子看过这残存文字后非常高兴,将之称为‘九卦三陈’,让子夏记录到了汉家的《易传》当中。”
“之前我念的那些,是清代苗民杨老七口传,你们汉人翻译的。可惜我们苗人文化水平不如你们汉人那么高,这些东西虽然在我们这里一代代传下来,可也一路走一路丢,到现在已经变得和子夏捡到九卦竹简那时候差不多了,就剩下一个壳子……苗娃你说,你说要是当时夫子懂苗语,认识那时候苗人中的大巫,我先前背的那段,和后边背的这段,能完整记录下来,传至今日仍然还在一起,仍然全须全尾,该有多好?该有多好啊!”
李君阁眼神呆滞:“已经……没了?”
转念一想,也是,没了正常,有,那才不正常。
……
当九黎之族强盛之时,他们的精神指导,应该就是这部《九黎易》。甚至在文化巅峰的时期,轩辕之族还翻译过他们的汉文版,也就是后来子夏得到的那点残余。
其实还可以看出,两部《易经》,其文字结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都有相通相同之处,就是一条竹根之上的孪生竹笋,几乎可以说成是两族上古时期同一个先祖的直接证据。
伏羲,女娲,神农,皆出自东夷九黎,中国上古时期的文化传说,大多数也来源于此。
因此甚至可以进一步推论,当时九黎的人文传承,可能还超过了轩辕一族一些。
然而战争开始了,其后就是失败,逃亡,迁徙……
在迁徙的途中,大量的文卷资料无法携带,一步步丧失……
精神领袖的地位,被军事领袖替代。因为部族存亡,已经成了九黎一族当时最大的问题。
读书人跑不过士兵是当然之理……最后,大多数知识分子被干掉,文字消失,文化传承变得岌岌可危……
再后来,九黎之族,从一个大部落联盟,散布成一个个小村落,《九黎易》,从判定联邦大事的纲宪,沦落为乡间婚丧嫁娶的占卜指南。
因为失去了对《九黎易》有透彻理解的那部分人,再加上传承人的天资和水平,不足以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那些让孔子都欣喜若狂的《易传》部分,和经中本身的卦象解释,也就是对《九黎易》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进行剖辨和解析的那部分,也逐渐消失了。
只留下了大纲,制图,而卦辞和系辞,只保留了乡民们能简单直接理解的那部分——吉,凶。
到这个地步,《九黎易》就彻底死了。
这部辉煌的巨著,如其在春秋时期翻译,或可备周详;在秦汉时期整理,或可全大略;在唐宋时期挽救,或可存筋骨。
等到清代再想起来,那就只剩一个皮囊了。
至于现代,呵呵呵……
丁老也叹息道:“太可惜了……千年文明泱泱,不知道多少好东西遗失在历史长河里边。现在,只能寄希望于考古发现的微渺可能了……”
接下来整个观礼,李君阁就很郁闷,很失落,一点高兴不起来。
虽然祭台上牛头,猪头,祭礼成堆,很好地说明了今年悬天寨的富裕程度。可育爷爷却和李君阁一样,似乎也没有了庆典的欢愉,主祭领呼的时候,声音中充满了无限的悲壮和无奈:“太阳出来——乌云散开——祖公祖婆——期期来请哟——”
寨子里边男女老少举着各家的“奥兵”,齐声呼应,声音里边却全是重大庆典到来时的欢愉。
接下来,就是芦笙,鼓舞,游方了,整个广场上,游客和苗民,都陷入了一片狂欢的海洋。
还是阿音见到李君阁情绪不对,强行拉着他加入了鼓舞的行列。
鼓舞鼓舞,名同其实,李君阁跳着跳着,心情也渐渐好了起来。
他也想开了,那么多的大学问家都不关心这些,原汁原味深入浅出的《论语》都没几个人读了,就老子一个农家乐老板在还这里替古人惋惜,我去特么的吧!
心里边一股匪性上来,那就没心没肺了,跳了个天昏地黑,回到阿音家里蒙头大睡。
回到山沟去种田 第七百一十九章 送温暖
第七百一十九章送温暖
过完吃新节,就该收稻子。
苗家的稻子还有几天最后的完熟期,但是山下可以开镰了。
因此从溜索下来的时候,少了采风的画家,多了苗家的收割队。
回到李家沟,让阿音和妮妈妈带着队伍去找大伯商量秋收的事宜,李君阁回到家中,筛选七星塘里的斗鱼,做去德国的准备。
星光斗鱼还是那个死样子,继续它们的绝育政策,偶然有几条生产的,那也退化严重。
从生物遗传学的角度上来说,繁殖力低下,性状极其不稳定。
这就使得次一等火彩斗鱼的存在非常重要。
到目前为止,李君阁还没有靠斗鱼来挣过钱,这就是一个爱好。
利用空间里边的时间优势,可以快速进行良种培育,李君阁乐此不疲,逮着啥都尝试,准备以后几十年,就走这条路子。
科学的优势就是高效,方便掌握,可复制。
但是传统的科学良种筛选方法,那也动则就是几十上百年。等李君阁拿出良种,也不会有人拿着现成的好东西不用,去花几十上百年将李君阁走过的路再走一遍,以测试现实科研里需要的真实时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