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明初第一豪强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女侠独孤雯
北明军精锐被侧射火力有效压制的情况下,配合作战的周军弓弩手们为了求存避免失败也接连不断开始放箭,尽管只有一排,可在这种情况下依旧成为了决定性的因素。
突围的北明军本以为神机新军的精锐袭扰至少有可能牵制对手的防线,迫使对方不得不从其他地方增兵,以为真正的主攻方向减轻压力。可是这个时候才明白:对手的包围圈封锁线至少远比看起来的要坚固。
不过在这个时候,夜幕要开始真的降临下来,城外的烟雾虽然渐渐稀薄下来,可是视距条件却更为不好了。充足的突围兵力让北明军队在整个城西连绵至少十几里的方向上都展开了有效的进攻。
战况在整个战线上的不少地方也开始越来越激烈起来。七十名包钢铳手虽然从孩子到少年都经历过不少的训练,也绝大部分精力过战斗,算的上是合格的官兵。几乎每一个人都相当于超越明末标准的一门小炮。可终究还是显得有些过于单薄了。就算有周军的配合,整个防线也似乎一瞬间变得岌岌可危起来。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接连不断的爆炸声忽然间从不少地方都连绵不断的响了起来。应对这种进攻虽然爆破雷不能在像以前那样起到什么作用。但是当某些地方的防线开始岌岌可危的时候。早已埋设准备好的爆破杆雷就会做为战斗部和火药来运用配合其他手段展开猛烈的攻击。
在并不算有多长的时间内,北明军最有可能展开突围的城西方向上累计至少有两千多处炸点爆炸开来,炸出百万枚以上的大概七钱上下的轻霰弹。
尽管进攻中的北明军总体队形十分稀疏,可最终还是有超过万人被弹丸命中。这些轻霰弹无法有效破铠甲的防护,可选择突围的人因为要携带很多行囊也不可能如某些军官将领一样全身上下都防护的周全,至少三四千人在这种爆破攻击的战斗之中负伤。在进攻各处防线的作战中,在千余名包钢铳手接连不断的实心弹侧射的情况下也有数千人伤亡于直接的冲击防线的战斗。
明显的损失虽然没有击溃突围意志坚决的大军,也开始让夜幕中选择突围的明军主力有些混乱起来,不得不重新调整方向,也就在这个时候,两千各教习所的孩子们开始在突围明军的主攻方向真正暴露出之后增援到了城西的各分队据点。
当重新恢复秩序的北明军突围部队再一次展开猛攻的时候突然发现,整个城西的封锁线火力陡然之间变的更强了,三千名铳炮手配合着两万各路周军开始让分散趁夜进攻的明军根本讨不了什么便宜。
这种局面朱文忠等人也曾经料想到过,于是在发现外围的包围圈强度明显比自己想象的要强的时候就开始迅速调整兵力展开纵队进攻。城头上的北明军炮手们也按照早已调整好的方向展开了猛烈的轰击。虽然夜色之下针对一里以外目标的攻击根本就没有什么精度可言,可是至少也为进攻中的北明军再一次指明了集中突击的方向。
吸取之前的教训,再一次展开集中突围的北明军将进攻的锋线集中在两里左右的范围内,可冲击的队形却是几十路相聚不近的纵队,而不在世以前那样的横队,每一路纵队都有至少千人上下的规模,相互之间间隔着在夜色的月光之下依旧可以有效保持联络和支持的距离。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被实心弹丸命中也会造成多人死伤,可进攻的势头却陡然间强化起来,迫近到不少分队距离很近的距离上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可是这些人却忘记了拥有不少马车,因为人数不算太多也并不缺乏经过训练的战马的近卫营群各分队不是一定要死守某些据点,而是很大程度上一个活动的墙壁。当绝大部分待发弹药都被迫打光之后,北明军突击方向上的三处分队的近卫营群官兵乃至孩子们不得不让准备好的马匹拉着车辆飞快的向后退出二三十丈左右的距离,再一次准备展开猛烈的火力。其他方向上的一些马车也开始向已经暴露出纵队主攻方向上的北明军突围矛头的侧翼展开了攻击。
同比较熟悉的对手进行夜间以少敌多的阻击战远远没有之前那么轻松。直到张小磊在整个城西的防线似乎出现危局的时候才最终决定投入从其他方向上抽调出来的预备队增援城西。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城内可以选择突围的力量应该不会有太多了。





明初第一豪强 第168章 破坏地道
应天城外的战斗并不波澜壮阔,但持久和激烈的持续到了午夜时分。当各个分队群的官兵逐渐熟悉了彼此之间的大致维持,也渐渐熟悉了城内对手大规模突围的方式。敌军展开进攻时就冒着误伤的危险在左右至少累计十里的范围集中起钢膛短炮的抛射火力的时候,战局终于迎来了逆转。
至少两三千支钢膛短炮以每分钟数千发弹丸的开火之下,即便杀伤效率并不是很突出,那些在黑夜中横飞的跳弹也让大规模集结队伍变得不可能。零星松散队形的突围却在移动的火力壁垒面前无济于事。但战斗还是持续到了接近凌晨的时候才最终平息下来。
大半夜的交战中,应天西面为主的郊外多留下了三万具尸体,还有两万人被俘虏投降,仅仅半数左右的城内守军趁着黑夜被拉上了城头。
其实,就在夜幕刚刚降临下来的时候。至少九个直径大概两米上下如同球状一般的铁瓮从船上卸载了下来。这些球状的铁瓮本身并不算有多重,很多人以为是就如同上次应天之战时的那种超级攻城炮弹,并不怎样奇怪。
几千名熔铅的工人在这种直径两米上下的铁瓮上岸并且被伴送到预定的缓坡坑内之后,就开始源源不断的从滑坡坑内架起的桥梁源源不断的把一坛坛融化了的铅水灌入到这铁瓮之中。大概花费了半个时辰的忙碌才把这九个超大规模的铁瓮按照预定的计划填满,并通过泼水的方式让这些足够数万斤大概四十吨上下的灌铅铁球冷却下来。铁球上安装有专门可以牵线的拉轴。三百多名力役为一足,按照指定的要求开始拉动起这些足足有四十吨的铁球按照预定的轨道行去。
这些灌铅铁球的预定轨迹呈现和城墙接近垂直一般呈现着密集的折线。因为过于沉重,即便是集合几百人的力量,也只能以缓步行进的速度让铁球在地面上行进。地面似乎无法承受几十万帕级别的压力,在大部分时候被压出了一道宽一米有余,深超过一尺以上的浅坑。应天城外除了沿江以外的三个方向上,每个方向上都至少有三个铁球沿着蜿蜒曲折的之字线被拉动着。
铁球的后面,九门快要到寿命的三百斤火炮身管也被从船上卸载下来,从后面跟随着这些铁球的轨迹。当灌铅铁球在拉动中似乎有些下沉的迹象的时候。炮手们就用填装好弹药的炮管倒立在地面上点燃并进行爆破。就向在地面上去点燃一个超大规模的二踢脚一般。
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的目的,一开始的时候有人不明所以。可是当在进行一次爆破的时候地面似乎猛然间塌陷下去一块的时候,一些聪明的负责人看是开始明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在一夜的时间内寻找到城内有可能通向城外的地道。
自从上一次应天之战以来。如何对付守城一方的地道战术?倒不是担心守城的一方通过地道运兵潜出反击,这方面在拥有优势力量的情况下总能有效应对。但如果在围攻对方都城的时候总是让那些有所准备的上层轻易的逃脱,毫无疑问会带来极大的麻烦。
为此,张小磊也曾经在岛上组织过一些实验。一开始的时候,觉得以近代中国很少出现的四十吨级坦克为标准,制造这种压力集中在一两平米范围内的灌铅重球或许可以有效的压坏地道。然而实践证明,这种重球并不能压坏通常在十几米深度,透水区以上比较设计良好的地道。特别是那些有木板加固的地道,深厚的地面土层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压力。然而如果以一定角度倾斜拉动,则有可能让这些地下的地道暴露出一些蛛丝马迹。
在这之后,至少两遍滚压,在用几百斤优良身管的火炮进行爆破测试,才有可能真正测试出对方的地道位置所在,并通过火炮爆破的压力真正破坏对手的坑道。
就这样,花费了几千人整整一夜的功夫,终究在应天城外测出了十二条大小深浅不一的通向城外的地道,并在天明之前一一加以破坏。
在激烈的交火中,也有上百名役工在流弹下死伤。同时制造这些超重灌铅铁球的花费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然而在张小磊看来这仍然是值得的。至少为夺取天下更节省几分力量创造了一丝可能。
当然,夜间交战的伤亡损失报告上来的时候,张小磊也突然意识到自己在作战部署上还是犯了一些错误。尽管近卫营战斗群在有众多孩子们的协助下实际上扩充为一万几千人规模的近卫军,还加上周军的辅助,看起来非常坚实,完全拥有封锁对手的能力。然而实战却证明,对于非常熟悉自己的作战方式,也有一些仿效精锐的新的应天守敌来说,这样的包围圈封锁线依旧是并不巩固的。
因此在对方的攻势于后半夜渐渐有些平息的时候,攻城的准备就已经开始了。很长时间以来没有用武之地的近卫营的炮手们也开始在黎明时分展开了对应天府诸城门楼的炮击。
在此时张小磊所率领队伍的技战术层次下,实际上已经并不需要用炮火在坚固的城墙上打开一道缺口才能够有效攻城。城头上唯一可能制造一些麻烦的是那些城门楼而已。因此,也并不需要如何海量的炮弹或漫长的炮击,仅仅不过半个时辰左右的时间,就让多处城门的城门楼陷于火海之中。
拥有足够的兵力优势的情况下,针对整个连绵几十里范围内南京进攻展开了。一开始的时候守军以为这种“全面进攻”必然是佯攻的一种,却没有想到在将核心队伍极大规模的扩充,又有周军辅助的情况下,那些所谓的“佯攻”,也成为了实攻。
爆破杆雷接连不断的爆炸声辉映着升起的太阳,在天色完全亮起来的时候。大部分城头也都落入了张小磊所率领队伍的控制之中。




明初第一豪强 第169章 投降
就在天亮的时候应天城四周的战斗渐渐平息下来的时候,应天城内一处大户人家的院子内有人破土而出。刚刚搬来不久的住户以为是城外那些攻城中的强敌,纷纷避之不急,吓得躲在床下一动也不敢动。身为走南闯北去过不少地方的商家,这户人家可是打听到很多有关那些崇明岛强寇的传闻。这些人在攻城作战的时候往往习惯于不计平民死活的展开爆破攻击,谁要是在战斗的时候很不开眼的露头观望,那可能就是当头一铳子了。因此家主纷纷家人与自己一同躲在床下,连幼儿也拉了过来。
破图而出的人不止一个,三名平民百姓装束的人身旁至少露出三十多个十分精干并且手持弓刀的人,虽然看起来不像是军队中的官兵,但似乎也是哪一家的强寇一般。然而这些人此时的脸色有的也只有失望之色,并没有悍匪们做事时的那种凶戾之气。
“其他方向的七处试探出城的队伍也回来了,似乎出城的道路全都被堵死了。。。”
“好像还有五处?要不要再试试?现在应该还来的及,特别是如果城头上的强敌展开对城内的攻击,他们外围的人手一定不足。。。”
当然,议论的也仅仅是一些亲兵头目,不论是此时的朱文忠还是刘基都明白此时此刻,将要面临的严峻形势。
在沉默了许久之后,朱元璋终究也做出了自己最终的决定:“我说过:有一线希望,我就不会言败,会去试一试。可是到了如今这种地步,就算湖广乃至西北的援军赶来,我们就能翻盘取胜么?已经没有胜机了。穷尽其他一些办法是另一种冒险,而且那风险不一定比赌一赌那张小磊的自信要小。他的书,相信你们也都看过。他是那种做事不留一线的枭雄品质么?”
朱文忠没有表态,还是觉得命运由人的感觉不好。然而刘基这个时候也不在有所忌讳:“如今最好的选择也只能是如此了。”
朱元璋此时说道:“张小磊是个生性谨慎的人,从不冒哪怕一点儿风险,害怕一点儿麻烦。但他也是一个因为自己的才华而颇为自信的人。我则不一样,有的时候不赌,就没有希望。如果天下终究不可能属于我们,这也是一种命。。。”
从之前的种种表现来看,张小磊从来没有想过城内还拥有十多万大军的敌军会投降。如果换位思考,自己就绝对不会选择主动投降。因为不到最后一刻,敌人就有犯错误的可能,如果大军在城内与明军残部陷入混乱和巷战,四处再燃烧起大火。然后撑到黑夜,并不是完全没有破围而出的可能性。
然而让张小磊没有想到的是,破城后不久有城内使者送来的请降信并不是什么缓兵之计。携带着印信、表册、伴随着不少以一看起来就是显贵人物的文武官员果然按照请降信中的约定在东门外的大道上没有携带武器的情况下走了过来。并且按照张小磊规定的方式老老实实的沐浴更衣。
其实张小磊也认为如果对方要是真正打算投降,那更好,没必要为了种种细节问题而让对方的投降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变数。因此以沐浴更衣的方式做安全检查,也没有选择太过让人难堪的方式。
张小磊当然也没有一开始就相信这些人没有冒牌的可能性,对方排除一群冒牌货争取时间,真身依旧隐藏在城内某个地窖或者堡垒内的可能性,当然是存在的。北明是个大国,最高权力层下面有一群多少有一些气质的敢于替死者也并不是没有可能。
但不论是真是假,只要对方能够让城内的守军投降、甚至能够让湖广一带的北明军把总以上军官层放弃铠甲火炮的情况下过来受降、就地解散。能够让整个北方不少控制区“传檄而定”,那就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了。
不过,就算暂时不知真假,张小磊也不再像过去那样谨小慎微,而是打算见一见这位亲自向自己请降的人。
前来请降的中年相貌并不平庸。虽然四十岁上下的年纪,可是给人的感觉要年轻一些,没有传说中奇长的下巴。在张小磊面前似乎也并不怎样拘谨,不过还是礼貌的没有首先开口。
“你们前来,是不是代表,城内的守军已经准备投降了。你们在来之前已经准备好了一切,只要我们拆人去城内,甚至印信都不需要,就可以领着城内的守军到我们在信中已经指定的地点缴械投降?”张小磊郑重的询问道。
判断真假,这当然也是一个最好的办法。只要对手哪怕找各种借口打一个哈哈,前来的是十有八九就是冒牌货。反之,如果应天城内的受降没有意外,没有推三阻四。十有六七就可以确定前来的这些人是朱元璋等人。当然,还有拿城内守军当烟雾弹的可能。不过判断这些也并不难,只要多花上一些时日看一看各地是否能够顺利的传檄而定那就可以了。
张小磊不是临高三屠那些人,并不觉得必须干部培养好了才能接收整个天下。一个不能牢固控制基层政权,甚至问题重重的政权架子,也是有巨大用处,能节约很多时间、人力、物力的。就像哪怕是明朝末年的崇祯,附体到他身上的条件也远远好过附身某军户或千户之类。
“圣上无需挂念,在我们出发之前,一切就都准备好了。现在派遣一些并不重要的使者去城内各处接洽,中午以前就会有各队官兵前来缴械。投降的命令我已在出发前传达下去了。他们不会误认为这是绑架和要挟。传令地方和其他地区的一些驻军,则需要一些特定的节符印信,这一次我们也都带来了。。。”
听到这些话,张小磊才有六七成的把握确定前来的人正是朱元璋等人。
“如此甚好,先下去吧。如果确认了你的话最终属实,我不会令你失望的。。。”此时的张小磊心中半块石头也终于落了地,不过此时此刻还不打算同一个不能确定真假的人长谈些什么。




明初第一豪强 第170章 论道
按照张小磊派遣的使者提出的要求,城内各处守军果然以百人队为单位,分批在指定的十多处地点携带着一车车卸载下来的铠甲和兵器乃至火器缴械投降接受甄别和检查。检查那些武器和兵甲是否作假,马匹是否作假。官兵的手掌是否有多年从军养成的不同于寻常农民或者劳动者的细腻。肤色和气质如何。一般来说:明显看起来气色很好营养正常的,那十有八九是军中的军官阶层,至少是个把总。至于什么官兵一致又或者普遍营养没问题等等,又或者大部分士兵日日勤奋练武练出老茧等等,那是这时代的军队决然做不到的。为了摆脱农民们的贫困和劳累来当兵,才是这个时代的常态。
十多万大军交出了至少估摸几百吨规模的铠甲、火炮、弹药,直到临近黄昏的时候投降的军队基本点验完毕,应天府周边一些县也开始传来政权准备异帜的准确信号之后,张小磊的心才算彻底落地。正经的把投降过来的那位中年当成正牌货看待。
“大明政权还没有统一终结了,这是我们轻敌的代价,也是这个时代的应有结果。不知道,圣上的眼中如何评价我朝还有两个南方对手?”应天城头上的一处临时搭建起来的壁垒之上,朱元璋有些感叹的说道。似乎是称帝的时间并没有多久,再加上底层起家的缘故,从高处落下再称呼别人以帝王专有的称呼没有什么特别不习惯之处。
张小磊微微笑道:“不必如此相称。我虽然说过对孔圣那套并不感冒,但也不是什么圣上。也并不希望抢那些圣贤的名头,而且,新朝还未有真正建立,我暂时还仅仅是个岛主。叫我先生显得老气横秋,你就叫我岛主为好吧。。。”
对于朱元璋其人其事,张小磊很早就思考了很多,不过现在也想开了。一些事,并不能以后来人的标准和要求去苛责古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历史局限之下。二十一世纪人们认同的政治经济常识乃至对历史的总结,也许到了几百年仍然如同现代知识分子看待古代社会差不多吧。不过,认识归认识,曾经表明过的事实归事实,有些话,张小磊在此时还是不介意讲出来:“比起受到前宋更多影响,又是政变上台的张、陈两家。你可以算是驱逐鞑虏光复中华,还胸怀百姓的英雄。如果没有我,也只有你,才能开创一个二百多年的王朝。。。”
听到张小磊一开始的称赞,朱元璋也算多少有些释怀。如果张小磊更赞同北明的政治经济机制,那或许会在土地兼并已经非常严重,社会矛盾积累也很深的南方站在百姓一边广行仁政。遏制宋元以来地主富户势大,国力遭到侵蚀的弊病。不过听到所谓二百多年的王朝,心中就觉得张小磊话里有话。两汉四百年、唐将近三百年、宋朝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国到后来击退忽必烈之后最终被人篡位,持续足有三百多年将近四百年的样子。这样说究竟是为何?
“难道岛主并不认为宋元以来权贵势大、不抑兼并、唐汉时代的均田与官有经济体系的瓦解是二百年半壁沦陷的罪魁?也并不认为这有违圣贤之道?只要手中握紧兵权财权,就不愁天下不平?如果如此,也就没有当初的靖康之耻了。。。”
张小磊则问道:“那金国如何?蒙元如何?甚至辽国如何?这些曾经比宋似乎更为强势的王朝为什么持续的寿命反而不如宋呢?”
“这,这是蛮夷王朝的通病。以少数人凌驾于汉人大众至上,自然也会出现全民性质的腐化。。。”
张小磊思考片刻后说道:“以前,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现在却觉得,未必全是如此。世兵世将制度才是他们最终衰败的根本原因。政权开幕之时,最初的军户都是大浪淘沙中脱颖而出的精锐,还因为有着最终的保障和依靠,而不是顾虑退伍之后的待遇问题作战积极性也不差。然而,老子英雄并不能保证儿一定好汉,至少承平年代是如此。人天生有勇怯、勤惰、顽劣与谦谨之分。经济生活还算过的去,也不需要征战掠夺才能生存的汉地百姓,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是天生的优秀士兵。哪怕生在军人世家也一样,就像白手起家的富贵之人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优势,没有权力的凭借也有富不过三代之说。因此,世户制度也必然衰落,无用或低效的工匠或士兵会自然诞生一个极为浪费社会资源的阶层。。。”
其实,张小磊实是有些小瞧了古人,这些问题,朱元璋当然也考虑过:“这或许是个问题,然而我汉地应有耕地十万万亩,民众亿万,就算战备负担比那草原人低上一个层次,也可以养的起百万军户,甚至二百万。就算经年累月九成不堪战,如那靖康前的北宋一样,那也会有二十万能打的人吧?后世自有后世的应对,若是能够再募集一些募兵,就算是一个冗兵重重,百弊丛生的时代,应该也可以有四十万以上的堪战之兵。外患也未必足虑。唐汉之时,南方尚未充分开发,我汉地百姓不过数百万户,就能与那北方蛮夷各领千秋几百载。南方成为良田地带、又有水运之便利。我汉人的战争潜力就算是衰落,就算是如那两宋一样百弊丛生。。。”
听到这里,张小磊仔细回想明代以后的历史,还真是感觉到朱元璋时代的军事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并不全然是消极的。大部分卫所后来的确败坏了,可是明朝也的确通过有限的调整兵制、外加利用全国几百万军户中尚算堪战的士兵动员出了强大的力量。从萨尔浒到辽阳、沈阳、大棱河等一系列败仗之后竟然还能把关内的农民军压制的死死的,松锦之败、朱仙镇之败又丢了大量军队还有南明到关宁数量不少的军事集团。其战争动员能力的强大还真不像是一个末代的王朝,平心而论:如果是南北宋那种政权吃这么多败仗,早就被赶到崖山了。
不过在回想这些事情的时候,张小磊也明白了问题在哪里。朱元璋设想的军事机制的确考虑到了几百年之久,到了万历三大征乃至崇祯年代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是如果再加上一个匠户问题上的弊端,那就全然不同了。




明初第一豪强 第171章 摸着石头过河
1...4344454647...1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