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明初第一豪强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女侠独孤雯
毕竟,如果能够通过杠杆开弩器轻松拉开四石以上的强弩,那就意味着新兵可以射出三百焦耳初动能以上的弩箭,有效射程范围内很多旧标准下全副武装拥有完善盾甲防护的人员,也会遭到立竿见影的杀伤。或许只有车盾才能够有效对抗,是投射兵战斗力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重要门槛了。
不过怎么让其他五万近战兵拥有像样的战斗力,张小磊还是没有什么头绪。只能从北明、大周,还有过去缴获的那些铁甲中选上成的武装起来,再配上铁质的盾牌还有一些北明军队标准的旧火器,尽可能的提高战斗力为补充了,
当然,投降的李伯升所部外加上逐步投降过来的北明军队中也有一些精锐骨干,张小磊在左思右想之下还是没有用这些人凑战斗力的打算。自己手下的这些少年们智商情商乃至管理能力恐怕是有限的,要是加进去一些在军队中混的比较久,胆子又比较大的人,那可真不好说会出什么问题。为了防止投降裁军之后带来的一些匪患和问题,张小磊也毫不吝啬的直接将这些人安置在管理能力比较强也比较富庶的中央总督区。败军之将当然是没有什么资格在这样的地方获得三五十十亩良田。但是在这样的地方,哪怕只有每户二十亩良田,那也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江南富农生活,不算太过劳累的情况下就能拥有基本的保障,不逊色于军中的利益和日子太多。整个中央总督区内,几百万亩稻田还是整的出来。
“我们新筹建的军队叫什么名字比较好?”张小磊忽然自言自语的说道。身边的一名还算读过一些书的亲兵以为张小磊是在问自己。
“新军负责各地治安,就叫治安军吧。。。”那身边的亲兵毫不以为意的说道。
张小磊有些失望,不过一开始的时候自己竟然也打算起这个俗名。虽然贴切,可也太损士气了。
“还是叫新朝国防军比较好!”张小磊左思右想之后才从现代的回忆里找出一个像样的名字:“应该让新军官兵意识到:他们的任务不仅是治安,或者大的剿匪作战,也包括真正的战争。维护整个国家真正的安全。。。”
“国防军构架,我也大致想好了。连队上面还是以省区为单位形成两级单位兵拥有完善的建制比较好。。。”





明初第一豪强 第176章 通用火炮
张小磊身边当然也有专门的谋士,只不过大部分时候并不在近前罢了。这些谋士做为基本的参谋也大多是从大周乃至东南一带投靠过来。至少在讨论一些问题的时候,不会让张小磊感觉到什么都要靠自己脑补的感觉。
就在新军最开始选训和筹建规划的时候,张小磊手下的一些谋士似乎也感觉到大规模的战事,很可能又要展开了。原因也很简单:十三万人规模按照五六成的人都配备四石以上杠杆强弩,大部分都配备马匹和铠甲的标准,如果仅仅是做为维持治安统治有点儿威力过剩。
或许要镇住原本不是自己地盘的一个府,确实需要手头拥有二百左右很有战斗力的军队应对弹压地方时可能面临的威胁,不过也就仅仅如此罢了。至少在浙北与南直隶中央总督区范围内,绝对不需要一个数万人不及普通县城的区就分配二百精兵级别战斗力的人马。一个府二百左右的精兵配合几天内就能通过水路赶到的核心主力,绝对可以扫平江南那些地方上的牛鬼蛇神。治理到各县区,最多只需要临时招募一些很普通的人手用那些缴获的兵器武装起来应该就足够。那么至少多余出来的七八万军队目标是哪里呢?答案或许是显而易见的。
“圣主是否打算出兵西南?”最终还是赵进直接向张小磊询问道,其他人的关系,多多少少似乎还隔着那么一层。
张小磊其实到没有想到那么多,如果说之后的目标,原本是打算展开一次北伐扫荡,至少能够在关外立危,不至于闹出太大的乱子来。不过经这么一提醒才想到:自从自己起事以来,主要的作战对象是东南大周还有北明政权,累计差不多在不到两年左右的时间内消灭这两家近半左右的靠谱兵力。东南一带乃至大半个天下,此时几乎已经无人不知自己的威名。然而有一支军队似乎没有怎么跟自己打过交道,那就是西南的陈汉政权。传闻西南的陈汉政权也拥有不俗的战争潜力,拥有四十万上下还算靠谱的大军,虽然在之前北明军队的攻势中元气大伤,不过想来此时还算堪战的部队应该仍有少则二十万、多则三十万左右的规模。甚至在这两年从张周到北明政权的主力均被牵制的时候,还收复了西南的不少地方。如果不解决这个威胁,顺利的接管天下是谈不上的。
如果用近卫军主力协同新建起来的大军去分路远征,相信少则三个月,多则半年左右的时间就应该能取得决定性的战果。不过变数仍然是有的,如果对方的凝聚力和抵抗决心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并且拥有当地不少地方少民的支持。其在战场上无法抗衡自身,可是依然有可能拖延更长的时间。如果秋收之后据说这一两年的时间里有些恢复了元气的北元残余势力卷土重来,多少还是会给地方上带来不少麻烦。
张小磊没有什么“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觉悟,尽量少耽误时间。原因其实也不复杂,经过数个月的教化,近卫军各儿童团的孩子们大多拥有能够按照规矩和标准来制造新水准火器火药的能力。就算是很多改造过来的成人工匠也有所不如。如果耽误数个月的时间,就少了很多自身兵工实力方面的积累。秋冬季节彻底征讨草原,就面临诸多变数。战胜数万或者十万以上北方游牧强敌对于此时的近卫军来说已经并不难。然而要给于对手真正摧枯拉朽一般的打击,还是需要多一些筹码比较可靠。
想到这里,张小磊就询问道:“如果意见和猜测来自参谋处那些人那里,那么相信对于远征西南需要动用多少力量,也应该有个估计吧?这样说好了:新军这个月编练完成之后,分三路进攻西南,目标成都一带,近卫军体系不参与。主要靠的新建起来的新军国防军,兵力估摸七万左右,三百五十个连群,十几个军,胜算几何?”
“他们认为胜算当有七成,另外三成未知在于我们并不清楚这些时间以来陈汉那里是否也效仿我们多了一些底牌。。。毕竟,虽然大军是新建之军,按理来说战力堪忧。可是像样的炮手们还算足够,至少每个连队的负责人都是近卫军体系出身。强弩手们运用杠杆开弩器一上来就能运用四石以上的强弩,还拥有挑选出来的铠甲和盾牌,这些优势都很大了。只是可能要多付出一些代价。像我军之前打的那些神仙仗,恐怕是极难复制的。。。”
“这样也好,就试试这些新军的斤两吧!另外虽我一起去看看新建的炮手们的训练究竟怎么样吧!”张小磊说道。
其实,对于刚刚成军最多不会超过一个月,连同行军算上一个半月的大军本身拥有多少战斗力,张小磊是没有多少把握。就算这些新军一开始就能运用四石强弩并拥有优良铠甲和盾牌,并且普遍配备马匹也是一样。谁也不知道在战场上遭遇伏击、强有力的阻击,或者天气太热太过疲劳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意外,新建的炮兵能不能达标才是核心和关键。相比意外因素和战斗力表现难以衡量的步兵,炮兵的战斗力至少要稳定许多。
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省成本,近卫营的孩子们抽出来的人手配合几千名三家工匠们劳作,在并不算长的时间内赶制出来的青铜火炮并没有包钢或者安装钢膛,那太花费加工时间了。青铜虽然在材料上要消耗不少花费,可是在时间成本上就好要很多。
本着便于在山地运输的目标,新造的青铜炮比张小磊最一开始在张庄琢磨的那些还请不少。大概只有一百斤左右六十公斤上下的身管,全重也不过一百五十公斤上下的样子。口径却是不小,更像是一种短炮或者榴弹炮。这也是为了最快的速度形成战斗力而想定的一种国防军通用火炮。




明初第一豪强 第177章 出征陈汉
应天府城北,距离曾经的大战并不算太远的的紫金山脚下。刚刚制造出来的八百门轻炮排成了密集的两排。四百名曾经的近卫营战斗群炮手们也都集中了起来。
为了防止专门挑选出一些优秀官兵和优等品弄虚作假的可能性,因此张小磊直接进行这种现场抽查。而且为了进一步考验实战应变能力,负责配合测试的辅助炮手们基本都是一些仅仅经过几个小时训练的临时募集人员,那些国防军新兵的训练水平都未必有。全靠原有的近卫营炮手们指导操作。
目标,也没有固定的距离,甚至地形也不是标准的平地,而是那紫金山山坡上从来没有测量过一些临时确定的山坡。山坡上的目标,是最难打的坑道靶和头靶。如何用炮火优势来克服实战中对方有可能拥有的地利优势,也是这一次出征西南队伍有可能遇到的最大考验。
此外,队伍还将接受严格的应急开炮反应测试,以考验炮手们在伴随队伍遭受伏击时的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很大程度上相当于一种对抗性演习了。
为了保证万无一时,整整一天的时间内,张小磊花了大概十个小时的时间认真的测试了抽选出来的十个炮组、二十门炮的表现水平。还抽选出了五门炮在同时进行极限寿命测试,以确保这些应急制造出来的火炮是合格的。
配选的标准弹药也大致有了点儿谱。依旧是勉强能够在几百米到数百米的距离上有一定杀伤能力的轻霰弹,实战证明。对于这个时代的大多数目标来说,如果不是特意挑选出来的重装精锐,还是用轻霰弹的效果更好一些。虽然不能保证破甲杀伤,但是这时代的披甲兵没有几个做到全身大部分地方都用防护能力上百焦耳的铁甲覆盖起来的。七八钱重的三十克弹丸就算是以百米每秒的速度打到软甲或寻常披甲覆盖的地方,也基本上能让被命中的人基本上算是因为钝击而丧失一场战斗范围内的健全战斗力。
如果是打工事或掩蔽物后的目标,则用中低装药之下的重霰弹进行开火效果更好一些。因为就算没有直接命中对手,在壕沟内也有很大机会形成跳弹。
当抽选出来的炮组官兵们用火炮去轰击没有预先测定过的山地目标,命中的效率的确是差了不少。至少比以前在战场上的实战炮击精度要更低。
可是即便如此,在攻击一里之外,百步高度以上目标的时候,误差的范围好歹也能控制在百步以内的范围之内。每米十人左右纵深埋伏着的人靶在这种轰击之下依然遭受了明显的伤亡损失。
几乎每一轮发份打出的二百多枚轻霰弹或者数十枚重霰弹,就有机会命中山坡工事内平均至少一个目标。虽然散布范围很大,命中率也很低。可是只要对手的军阵不是自己曾经遇到的那种,效率就还算在线。
攻击盾阵或者车阵乃至按照野战标准的寻常演习测试,效率则明显比攻击那种简单坑道内的目标高了不少。虽然这些临时拼凑起来的外行操作手们的操作速度有问题。但在仅仅十几轮的开火之内,就有相当于炮兵分队至少三倍的敌兵目标被命中。累计三十发左右的开火下来,平均每门轻炮也至少能够杀伤百人上下的目标。虽然这个结果连当年张小磊率领队伍初战时的几分之一也没有,但是按照二百人两个轻炮分队的标准,仅仅是配属的炮兵火力也能完成既定的杀伤目标了。抽查演练的结果还算合理,这也让张小磊的心终究放了下来。
天佑五年也就是打算改元之前最后一年的旧历八月,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北明和大周范围内的各个州府“传檄而定”乃至接管中队在各府接管政权的工作基本完毕。除了徐达所率领的燕京地区残留的数万人马暂时做为防秋的留守部队外,从张周政权到北兵政权的大部分野战兵力和很多基层防军都完成了分田安置、部队解散,交出各种装备、旗号、资财的活动。装备配置最为精锐,人手也最为齐全的七万五千国防军新军十五个军六十个营也几乎在同时兵分三路展开了行动。两万人携带不少辎重马匹的队伍声势也并不算小,很难像几千人的徒步人马或者一两千轻骑那样出其不意的展开奇袭。同时,张小磊也期望陈汉残余政权能够因为轻视自己所出动的兵力而选择进行战略决战,而不是被自己的动向和风声吓得不敢出战或者能试就试,能避就避。
为此,张小磊还组织近卫军在队伍出发之后许久就进行了一次开放性的军演活动,以向民间展现近卫军战斗力,同时,队伍的临时驻扎地也没有回师崇明岛,而是仍然在应天府连绵几十里的城头驻扎,并且偶尔出城才办。做出一府暂时要以应天府为都城的样子。
相关的消息,也在并不算长的时间内就传到了重庆府的耳目当中,毕竟,虽然之前的一系列大战没有多少陈汉政权的分。但是对于一个能够在并不算长的时间内就轻易迫使自己曾经的另外两个强敌政权臣服的强大势力,临时定都重庆府的陈友谅还是丝毫不敢有任何轻视的态度的。
“对方这一次出兵号称十大军,具体有多少人,前不久派出去的坐探有没有消息?这次前来讨伐的敌人,有多少对方那让人闻风丧胆的核心精锐?”
在兵事方面,暂居重庆府的陈友谅还是信任张定边,而不是其他那些谋臣或弄臣的。不过,即便是张定边,因为从来就没有跟张小磊那样超乎想象的对手正面交锋过。对于张小磊等人,还是推测与想象大于实际。在陈友谅等人的估计中,就算是兵再精,要达到传闻中的那种效果没有万人左右的核心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且从最近以来的消息来看:那支核心力量也的确应该有万余人左右的样子。至于什么很大比例是童兵等等,就很可能是放出的烟幕了。




明初第一豪强 第178章 新军
“陛下放心,这一年以来我们花费的不少功夫也没有白费,敌人在应天一带大军的动向我们也已经大致摸清了。按照东南那边儿坐探在江附近的观察。对方一共分出了两路人马,每路不过两万到三万左右的实际兵力,一路向着崇明岛老巢的方向开区。大概几百艘船,要么,这就是对方回事的兵力。如果不是,我猜测这些人手很有可能绕经东南海域,从广西一带上岸进攻我军南路。”
“另一路也是走水路,直接逆江而上,似乎是要沿江与我军决战的样子。这一路才是主力,按照可靠坐探判断的情况综合来看,当在五万左右的兵力上下,是一股不小的力量。当然,也有可能在经襄阳的时候分出一路从陆路开进,这些都是不得而知的事情。。。”
“在如今这个时候沿江而上?”听到张定边的说法,陈友谅还是多少有些不解。长江下游也就算了,要是用纤夫在这种季节拉着船到重庆一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个也有我们的人通过水鬼的方式查探过。确认了一些还算靠谱的传闻:那些船的确是通过一种类似带着木叶的特殊旋桨在水中转动,通过人力登踩相应的机关提供动力。据说比划桨的效率提高很多,从在下游逆江而上的速度来看,还是有可能走水路逼近重庆的。。。”
听到这样的话,陈友谅顿时感觉到不小的压力。那传说中的强悍对手,就算是只有五万兵力前来征讨甚至更多,也未必是自己可以抗衡的了。在战事方面并非外行的他当然明白兵力不能单纯以数量而论的,尤其是到了数万级别的这个层次上。不过张定边接下来的话还是让陈友谅的心宽下来不少。
“陛下放心,那张小磊虽然在武器研创方面独有一套,可是这一次或许是被胜利弄晕了,竟然裁撤归降的北明乃至张周政权原有还算靠谱的兵力,另立从都队以下顶多一个月的新兵前来与我军决战。。。”
“什么什么?都队以下都是顶多一个月的新兵?那恐怕连号令都认不全,队都无法变阵吧?莫非是在说笑?”陈友谅听到这种话就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不可思议之余甚至生出一丝猜忌之心:这个张定边这么明目张胆的胡说八道,是不是早就与那张小磊等人串通了起来。。。
似乎是感觉到了张定边有些猜忌疑惑的神色,张定边赶紧补充道:“听说那崇明岛贼众前年发明了一种能够让未经多少训练的新兵或者寻常士兵也能有效开强弩的办法。通过坚固的木杠和支杆,可以让人的开弩能力放大四倍到五倍。这种方法后来也在张周乃至北明那里推广,是以在慑夫两家之后,也获得了几万张强弩,或许,这也就是他的底气吧!如果这一仗我军能够稳妥的缴获其中哪怕一部分,进取不敢说,依托地理的防守应该问题不大了。。。”
东南张周政权挑选出来的强弩会有多大效能,陈友谅当然也是心中有所概念的。可是如果前来的这些大军真的是都队以下不过一个月的正牌新军,那这一仗还真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
陈友谅当然不敢把对于敌情的判断完全托付到张定边一个人的身上。不过随后不久,自己的一些心腹那里也传来了有关敌情查探的消息,并且知道那些人在水路行军中竟然完全没有派遣分队先锋查探敌情水况的意识后,才终究确信了张定边的话。很长时间以来压在心中的一块石头也放下:“既然是白送上门的辎重队,那我们就受之不恭了。。。”
在经过一年前的大败之后,陈友谅所拥有的核心兵力只剩下二十万人左右的规模,这一年以来还算有所成效的新军也有十万人左右的样子,不过排除守城兵力之外的真正机动力量,也就是二十万人左右,还算是比较充裕和便利。此时的陈友谅也已经下定决心,至少要集中十万人左右的主力,在重庆一带依托地利之便和囤积的水上防御火器给这些轻兵冒进的新建之军以决定性的打击,一举奠定割据西南甚至是争霸天下的基础。
连绵十余日沿江水路行军,让并没有经过水训的大部分船上的官兵变得疲惫不堪,不过好在这个时候各船也都得到了消息,距离瞿塘关的距离并不算远了。船上的兵力也开始纷纷在这个时候靠岸,准备在第二天进攻几十里外的瞿塘关。
瞿塘关,在瞿塘峡入口处是长江三峡的西大门,又名“夔门”,在巍峨壮丽的白帝城下,是出入四川盆地的门户,险峻据说完全在百牢关之上。从白帝城到巫山县大溪镇十数里的距离也是整个长江最为难行的地方。突破了最为险要的瞿塘关,也就意味着可以从东路直攻川蜀。
可实际上,历来攻川,往往外面的大军宁愿走广元或者剑门之类的地方,而不愿意走瞿塘关。在其他一些关隘,虽然关隘本身比较难攻,但如果真的能够攻破关隘则是平坦的大道,然而在这里。队伍在前进中将有很长时间处于随时有可能遭受伏击的被动状态,远不如从北面攻川更为有利。虽然后者显然要多走一些陆路。
然而就在大军刚刚下船的第一个夜晚,早就有所准备的陈汉精锐就展开了一次夜袭。营垒没有扎好,也没有安排好轮值兵力,几乎形同农民军一般的外行新军在陈汉万余精锐的袭击之下损兵三千多人,其中大部分不是被俘就是被斩首。虽然回过神来的弩手们的强弩也不是等闲之辈,也让对方留下了上千具尸体。可是对于原本自信满满的队伍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士气上的下马威。
负责领兵的徐进也觉得十分自责,不过同寻常的大军不同的是,这一次受挫至少也证明了这一次带来的人手起码不是一触即溃之辈。如果以后各队注意好不犯一些低级的错误,仍然应该是胜算居多的。
这一次试探性的袭击也让陈友谅下定了最后决战的决心:这些新军的确有些门道,但终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兵。




明初第一豪强 第179章 攻破谷口
瞿塘关以瞿塘峡夔门山麓为核心,如同所有的关隘那样:之所以要走关隘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多山而地形并不平坦、人口密度还不均匀的国家,不是什么地方都能够通行足够数量的马车或者船只的。至于在有敌军沿山设防的情况下走水路?这似乎根本就是一个天方夜谭。且不说守军只需要在一些地方用小型投石机或者固定的装置制造小型的“泥石流”就能给依靠水路前进的敌军巨大的麻烦,仅仅是夏秋时节那湍急的水流,就让很多船只望而生畏。
因此,张定边率领的十万大军主力,大概有五六万用于陆上关隘及之后的纵深防御,不过考虑到传说中那崇明岛水师十分厉害,还是在沿江处部署了两万大军准备埋伏和袭击有可能从水路闯关的对手。
此时远征西南的大军虽然可以说是一支都队以下成军不过一个月有余的彻彻底底的“新军”,可是徐进等人还有各连营负责人还是在近卫营战斗群中参加过过去的不少大战和训练的,也知道全新的作战方式应该应该是什么样儿的。
三十艘排量不过十吨上下专门的“炮船”上,安装了一百二十余门百斤身管左右九斤弹青铜炮。炮船缓缓逼近到距离瞿塘峡大概二百步左右距离的时候,山崖上的箭雨就密如飞蝗一般接连不断的攒射下来。
有利的地形配合上弓弩展现出了巨大的效能,训练水平并不是很好寻常士兵充当弓手使用五斗猎弓发射三两以上的重箭,借助上百米的高度落差,就能够让这些五斗猎弓射出的重箭犹如两宋标准二石三斗神臂弩抛射一般的效能。相反,如果山崖下的敌兵就算有很多专门的弓弩手向山崖上开弓放箭,能量会被削弱数十上百焦耳不等,这种优势带来的效果即便算不上什么真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是冷兵器时代的一个巨大难题。非以绝对的精兵资源优势并安排部署大量的专门床弩不能压制。
密集的箭雨下,炮船组成的先锋船队仅仅是稍稍后撤后就展开了试射。尽管这水中的小船上并不是十分稳定的发射平台,但是因为每艘船上都至少有两名以上近卫营战斗群专门炮手出身的人员,并且展开了必要的试射,还是避免了偏差太远。
在试射展开的同时,高三丈有余,直径两丈左右的热气球也在距离峡口一里半以外的距离让缓缓的升了起来。最大体积只有几百立方米,目标仅仅是携带一名二三十公斤的孩童在寻常高原山区也能够升空到云层级别的高度,因此充气和起飞的速度还算在预期之内。
1...4546474849...1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