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第一豪强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女侠独孤雯
“既然能够料想到承平年代军户会大部分不堪战的结果,那么火器兵甲在那个时候会有几层堪战?差一点儿的标枪长矛也能用,实在不行重新打造盾牌长枪投标也不费功夫。差一点儿的战弓也能用,无非是五六斗力而不是七八斗力,说不定还能适应下滑后的士兵素质。可是火器或火药上差一点儿的结果是什么。我想这数月以来,你当深有体会才是吧?”
“那不知岛主是如何安排崇明岛上制造兵甲火器的工匠的?给予这些匠人世袭的地位还是任由这些匠人流失到他处?靠官家组织集中劳作,还是做为散户自由自我经营、允许改行?”朱元璋接着并不多少顾忌的说道:“我相信岛主的选人认人用人之能,却不相信靠着这些匠户们自己或者他人来进行组织。仍然拥有现在这样的水平。何况,当兵与手艺是不同的,前者对于军官或者兵头以外的任何人都是一种负担。而手艺上的经验,我相信那些工匠们在岛主面前并无多少隐瞒,可是他们当中有能有多少人愿意对待外面的徒弟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岛中手下应该搜罗过不少工匠,不知那些真正技艺高超的工匠,有多少是拜师学艺出身,又有多少是祖传或者家传出身的世家工匠?。。。”
张小磊在穿越之前并不是一个在政治上拥有巩固立场并且固执己见的人,听到这样的话,不由的沉思起来。尤其是想到了更多的事情的时候。世兵都不一定必然战斗力差,欧洲的骑士或者日本的武士阶层不都是如此?匠户就更是如此。后世的德国或者日本在制造业上某些方面的突出和独到,显然也跟某些领域一定程度上的固化有关系。可见:匠户世家本身不是根本问题。市场狭小、待遇比两宋时期还要低上很多、半奴制性质的自由管制和缺乏其他领域上升通道导致的社会地位问题,才是根本。自己能够在火器性能和质量上明显超越其他对手,最大的法宝并不是自己多么擅长管理。虽然自己明白一些粗浅的常识,但是肯定没有现代企业管理大师的天赋,而是自己对工匠在赏赐方面的阔绰和大方。如果换成民间的其他人,能够拥有像自己一样的理念么?
自己的话能够对这位拥有超出寻常表现和自信的人物产生一丝影响和动摇,是朱元璋从来没有想过的。因此此时也就趁热打铁的说道:“没有万世不易的制度。如果以后更接近唐汉时代的那套机制不合适了,向宋元的演变是很容易的。然而,如果类似两宋、张、陈等那样的局面重新调整。则无异于一场政变,甚至更大规模的动荡了。。。”
这样的话,也让张小磊豁然开朗了起来。的确,要让宋元民国那样民间私有经济活跃、政府统治力决定性开始衰弱的社会成为唐汉秦朝那种社会,岂是篡位那样的政变宫变可以相提并论的?根本就是一场改朝换代性质的社会主义革命,化私为公,必要对很多人动一次大手术。就算没有无数人头落地,也是整个体系的大动荡,大变局。然而化公为私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对于穿越之前生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张小磊来说。
如果自己并不能确定什么样儿的机制和路线是正确的,什么样儿的机制和路线是错误的,很显然:在一个政权的建立之初,至少要通过一套官家体系来看看自己的斤两与执政能力是否能够有效的让官家的经济有活力不是?苏联在历史上证明不能,很多社会也不能,但张小磊却以为就自己的条件来说那必然很大不同。原因在于:在这个年代,工商业体系还是一个总规模并不算大的体系,也简单的多。远非现代经济体系或现代大中型国家工业经济那么复杂。而且:斯大林时代之后的苏联本质上是官僚主导国家,缺了一个拥有宰执地位的君权。或者说在要讲普世价值的现代,往往没有足够的君权来平衡官僚阶层乃至社会精英阶层。可是身为一个开国之君的自己,手中还有古代或现代的很多政权都无法效仿的掌握核心武力的方法,那性质就根本不同。对于自己来说,自己的话就是真正的圣旨。根本不用看这个利益集团的脸色,看那个利益集团的脸色,也不用在奏章里看官样文章,谁敢玩让人难懂的官八股或者含沙射影之类的把戏就让他莫名其妙的遭贼消失掉好了。
这时候的张小磊似乎又想起明初厂卫体系,很多事情也都一下子释然了起来。时代已经与两宋或者唐汉的时候不同了,此时代,从技术条件上讲君权已经具备了独大的能力,朱元璋在很多方面的自信,也并不是空穴来风。
本来张小磊是打算以今人的意识和觉悟教导一下古人,却没有想到这个位面上的朱元璋想的似乎比自己要长远的多,反而教导开化了自己?这还是不是个古人,是不是也是个穿越者?
张小磊这个时候很想试探一下,但始终想不出稳妥的办法来。不过,拥有轻松掌握权柄和武力方法的张小磊,也并不介意在别人的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谦虚:“你的话,的确给我很多启发。是啊,我们都不是圣人。没有民间某些文人士子们的自信,天然就觉得真理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的看法就一定是对的,适合时代发展的。公家为主导还是私家为主导,还是在立国之处,就完善一套能够‘摸着石头过河’的机制来比较好。如果以后非要改革不可,相信不会把包袱推给后人。。。”
同这个位面似乎感觉有些异样的朱元璋之间的谈话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张小磊觉得还是应该保持自己的主导性比较好,对于自己这种没有枭雄般自信的人,免得被带到什么沟里。今后新朝的框架,在张小磊的心中也有了个大致的腹案。
明初第一豪强 第172章 不立科举
“我决定了,不当所谓的岛主了,也不当所谓的豪强。应天这一仗之后天下应该就应鼎定,我想除了边关以外某些有可能不太长眼的人们,应该没有什么人有底气再找我们的麻烦了。。。”应天城头临时的军议上,这样的话一说出来。张诚张勇乃至其他一些人心中的石头就算是落了地,人人的脸上都露出了喜色。毕竟之前的张小磊可是崭露出过只愿意当一个岛主,甚至是仅仅一个豪强的打算的。世上有什么豪强,比一个大国的君王更阔绰,更有足够的资源来封赏从龙之臣?
“是啊,这一仗之后,以我们现在的军力实力,天下已经少有对手。不过,应该给我们的建立的王朝起个国号吧?”赵管家可是深知张小磊并不怎么信任外人的品性,不论国号是什么,自己都很可能拥有极大的封赏,就是过去的一些宰相甚至权臣都未必能及。因为过去朝代的中央权力就算是建国之初也需要笼络很多人,可是如果有一支一万多人就可以无敌的队伍,这一万多人还无需必须是非常难治的牙兵牙将,甚至孩童都可以胜任。弹药和相关的资源还随时可以掌握控制,那还需要看谁的脸色?岂不是自家就是整个天下?
“那你们看看,取个什么样儿的国号为好呢?”张小磊说这样的话当然是想看看自己身边一些人的意见和才华而已。叫什么,自己实际上已有一些腹案和考虑。
“我看也别自创什么花活,还是叫做大周吧,这样,至少我们就不是乱臣贼子。现在,让那南周让出政权和国号,应该都不是什么难事。”
“我看还是汉比较好,自古以来的朝代以两汉国祚最久,甚至成为我们汉人民族的自称。”
“强别人国号干啥?我看,不如就叫清如何?明乃火命,我们是代明而立,乃是水命,大清这个国号。。。”
听到这儿,张小磊也实在有些失望了,感觉自己手下这些亲信在文才方面还真是不能跟一般的文人相提并论:“算了,我看就叫大新吧,也不算别出心裁。两汉时候的王莽就曾经以新为国号。为什么叫做这个国号,我也思考过了。我觉得,我们与其他朝代最大的不同就是应该不迷信前人,不迷信旧的实物。我们的民族乃至世间,最为缺乏的品质就是推陈出新不断的进步,总是要到上古先贤去翻故纸堆。如果总是这样,我担心有一天,我两年来设计和发展出来的火器也终将会落伍。被那外人终究取而代之。。。”
听到这样的话,身边人并不是感觉十分认同,尤其是听到这些理由的时候。谁不希望自己的朝代千年万年,要是以新为国号,会不会如那王莽当年所建立的朝代一样是个短命的王朝?
不过,同有可能获得的巨大利益相比,这些都是小节了。见到张小磊似乎固执己见的样子,其他人也没有再说什么。
在了解了自己这些身边人的才华和本事后,张小磊也改了主意,不打算进行什么讨论了。直接讲自己的看法和理由。在这之前,还是给众人一个甜枣比较好。
“我知道在座的诸位都关心我新朝会不会新开科举的问题,我的看法是暂时不开科举。如果不开科举,我们的天下也能正常运转下去,甚至更好。那就这样办了,如果实在不行,按照实际的需求落实新的政策应该也不是什么难事。。。。”
听到这样的话,虽然有很多人觉得兴奋,因为这样:皇亲国戚还有跟随张小磊的手下肯定就能分到更多的蛋糕。不过也有人说道:“元代尚且最终开了几届科举,我们。。。”
“元代入北地百年之后才有科举一说,除了早期的屠民政策不得人心以外,看起来也没有什么问题嘛。我们也不是没有调查过。文具资源的相关工匠本来就不多,我们开了科举,可能很长时间内大部分的刊印与纸张资源都会去搞那些四书五经。我认为这些对于提高真正的国力,或者对于真正的教化万民无益。如果有足够的资源,我们要让全天下的百姓们都能够读书识字,选拔出来的聪明人不是抢我们的蛋糕或者同我们党争及勾心斗角用的,而是创作出更多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音乐、小说、戏剧。在算术、图形几何乃至格物等方面真正能够有突出的成就,当然还包括能够依靠民间诞生的聪明人研发出更多更先进的兵器装备。在各行各业的技术水平和工匠们的经验总结方面都能有所提高。不论科举考什么东西,只要搞出一套官僚体系。就算是非常实用的技术为核心,也会成为人们追求权力而谋求不当利益的手段。会出现学阀、吏阀,还有各种各样的反动学术权威。我不希望我们社会上的聪明人和真正的英才都把通过权力地位获得好处当成最重要的事情。”张小磊还想起了很多架空小说里所谓的“古代公务员考试”,但张小磊并不认为当官有什么技术含量。或许工业时代的工业官僚需要一定技术含量,可这个时代还不是所谓的工业时代啊?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很多干部,根本就是没有多少文化的军转干部,可是军管会时代取得的攘外安内成就谁人能及?当干部最重要的东西是人品、是忠诚、是服从,是不热衷权术。讲究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幕府时代的日本武士们都比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官员更具有管理好一个社会的真正所需品质、。
不过为了防止自己的脑补与想当然太过脱离实际,张小磊还是补充道:“以后,在各个封地,怎样选拔执政管理人才你们可以看着办。在封地上搞搞科举看看成效也无妨。科举的标准由你们自己定,天下多数地方,还是按我的看法办:要当官,先当兵。我知根知底的人才能委以重任。当官这事儿我看没有什么特别的技术含量,最重要的就是忠诚,退伍的近卫军比文人更合适。当然,也有可能我的看法是错误的,如果效果不好,再开科举那也无妨。”
明初第一豪强 第173章 权力的疆界
一直以来张小磊心中都有一些疑问:一个地主大户拥有多少田产,靠宗族手段控制就不灵了,会产生一个类似包税人一般的官僚阶层、异己阶层?一个人真正能够比较牢固管理和控制的人口是多少?一户家主,每年消费折算多少米价的财富,欲望就会基本得到满足?穿越前关于这个问题只有一些隐隐的猜测,不过这两年来身为高位的经营管理,也多少让张小磊有了一些心得。
靠亲信或者宗族这种手段,最多能够笼络数百人。再多,人们相互之间认识的能力不同,就必然会导致不同的集团。以这数百人为核心,最多能控制一两万丁,或者数万人口。这是因为要想让手下的人们相互监督、各司其职,不会搞成进一步的分封。数万人口在此时代国内的生产力条件下,不太过分的话每年可以剥削到大概十万石粮价上下的所得。按张小磊的理解,类似红楼梦那种大家族,一年的消费应该也就是这种规模。其规模应该类似这时代一般的县人口。或者一个比较大的乡。
当然,如果不仅仅是地主层次的基层统治者,而是手下有一些家臣班底心腹乃至可以委托重任的人,有比较可以控制牢固的官僚阶层,并不需要由自己的人直接来管理民众,那或许可以扩大到百万人口左右的规模。类似日本历史上说自己的看法吧,免得到时候有人不满。”
“这。。。呵呵。臣下怎敢,一切还都听主公。。。哦,听陛下的。。。”
明初第一豪强 第174章 分封
张小磊思索片刻后还是一皱眉,郑重道:“过去的朝代,君权很大程度上是靠尊卑礼数维持的。说穿了:君权如同沙滩上的泥人,才需要那些繁文缛节。我新朝则不同,难道你们认为:我需要用这些才能维持权力的巩固么?夺取了天下,希望你们不要搞那一套。我无需自称朕,这让人有一种孤家寡人的感觉,上下之间也有过去那套虚伪做作之感。”
对此,管家赵进似乎早就猜测到了一些什么,胸有成竹的说道:“新朝建立,再如过去一般也有些不脱。我们知道主公志在彻底的革新天下,缔造一个不同的天下。能有所志向和做为可,我看完全不逊色于先圣了。我们就称呼为主公为圣主如何?”
张小磊也觉得还算凑合,至少不会让人联想起那些封建王朝的乌七八糟:“如此也好。哦,关于分封,你们既然不好意思提出来,那就由我直接讲了。自汉以来,有异性不王的规矩。虽然蒙古人曾经大破过这个规矩,但总的来说一个王朝到了要立异姓王的时候,往往就是要走下坡路的时候。可是我自有稳妥的办法来确保必要的武力,因此这不是大问题。可是我也总不能搞出一个新战国七雄出来。”
想到这里的时候,张小磊也开始明白为什么在历史上不论同姓王还是异姓王都是大忌了,特别是这两年在管理上有了一些体会和感悟的时候。古时候的政权,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是非常受到组织权力中心边界能力的局限的。
如同韩信当年所暗示的那样:一个君王,充其量能将十万兵。只要他分封出一个哪怕百万人口不受约束的封地来,并且这个异姓王在军事上认真经营有反心。最坏的情况下:那就是一个蜀汉或者努尔哈赤级别的割据政权。这种政权如果有那么几个。中央王朝就得随时防备会不会有几十万堪战大军造反,不要说是晚期的封建王朝。就是春秋鼎盛正当年时期的封建王朝遇到这种事,也绝对要喝一壶。
不过就算以这种最坏局面来估计,只要控制一些关键技术,几十万或者数十万平庸火器或寻常冷兵器武装起来的大军对现在的近卫部队都不是太大的挑战。而且张小磊也不希望因为没有内外威胁而导致一些人战备态度的放松。
因此,张小磊就首先对张诚说到:“俗话说湖广熟,天下足。我封你为襄阳王。当然,我不可能把整个湖广都分封于你,只能分封你襄阳至南阳一带累计七十万上下人口的封地。具体勘界,我会在今年节前命人安排的。”
随后张小磊又对赵进说道:“封你为宋王,开封洛阳一带的故地,算是北方作物地带比较富庶的地方,不过同湖广天下第二水稻区的产出终究是不能比,还面临河患的问题。剩余产出要想同湖广一带相提并论,至少需要翻倍的人口,大概一百五十万左右,诸位觉得如何?”不同地方的贫富大有不同,就算是知识算不上很渊博的人也是明白一二的。
随后张小磊又对张勇说道:“封你为燕王,北直隶一带的农业产出差一些,面临秋防,但包括一些盐铁要矿。综合评价,当与河南地类似。燕京到山海关一带一百五十万人口的地方属你。”
听到这里,多少有些城府的赵进也并不感觉到意外:不论是河南地还是襄阳一带,都是距离水路不远的中原腹地,多则七日少则五日之内拥有螺旋桨动力的人力船就能逆流抵达。还都是地理上相对开放,人口稠密的地区。并非随时可以出逃的贬地。说到底,多少有些了解张诚赵进二人的张小磊并不百分之百的放心二人。可张勇就不一样,两年多以来的表现,至少在张小磊来看:算是可以托付众人的人。因此分封至对于防秋和马政相当重要的燕京一带。
其他身边曾经的十多名亲信,同样被张小磊分封在通水路的赣北至六合沿江一带的天下心腹地区。当然,没有府级别的分封待遇,也并非名义上的藩王。而是实际形同藩王的一县之地的郡王。总计分封人口控制区控制在不超过六百万人口,不超过战国时代一个大国的层次。这些,差不多就是张小磊的极限和边界了。
为了避免一些闲话和猜测,张小磊也不介意打开天窗说亮话:“要说一个人不论生前拥有多少财富死时只有一张床,这有点儿抬杠了。每年一万两银子那就是与每年一百两银子不同,可是我想按照过去顶级王公贵族王府级别的消费,一年十万石粮价折算的消费也就算到头了。即便是只有一郡之地也应该有这些财富。我还是希望诸位能够知足常乐,也能够顶住自己的下人或后人不要做那祸国之事。武装上,维持必要治安和民治所需要的短矛、弓手等民器,我想也应该足够了。天下初定,各地裁军的大背景下也不要给天下百姓太大负担。常备兵二十户一人的标准,我想应该就足够了。如果有更大的乱子,烽火传信近卫军应该也不是太难的事。。。张勇这些年来的表现众所周知,所以我赋予他更多的责任,委任以边关。希望不会引来太多的闲话。。。”
随后,除了全国三个政权其他地区的军队受降和政权接管等方面的任务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天下各府的上任接收、乃至东南富庶地区的统治了。
经历了应天一带的围攻战,张小磊也确认了一个事实:一万六千名男女儿童中排除心理素质太差的几千人之外的一万两千名挑选者。利用无后座力套筒火器也能形成必要的战斗力,并不是一定要依赖于一千几百人的近卫营战斗群本身不可。最多,只需要四五百名充当核心就够了。这样,也就可以解放至少七八百名知道根底可以信任的少年充当一百多个府乃至南直隶一带数百区县的政权接管工作。
文官上任,顶多只有几名亲随外加定期拨款而已。然而张小磊当然明白,要稳妥的完成政权接受,只给这些权力是不够的。
明初第一豪强 第175章 国防军
新世纪教改前读过最后一届初中政治课的张小磊知道: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军队是统治阶级工具的支柱。当然,后来在网上了解到的东西多了,张小磊并不十分赞同所谓的“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因为历史上绝大多数时候的劳动群众的觉悟之低都根本不值得统治阶级特意去敌对或针对,统治阶级之间的内耗才是中外历史的主旋律。只要武力在手,不用发愁平不了的牛鬼蛇神。如果直接派数百个少年去各县接管政权,大部分人不吃瘪才叫怪事。因此,就在等待各地接收消息和在应天处理投降事宜的时候,用于统治全国的仆从军新训就展开了。
全国行政区划中张小磊不打算动大手术,废省强府级单位就可以了,最多府上面加上一个总督区。原南直隶除了凤阳、淮安、徐州三府之外其他十一个府,浙江北部富饶地带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五个比较富庶的府级地区一共十六府三千万人口左右的范围被划为中央直辖区。直辖区内的各县进一步细分,划分为至少五百个区。
全国其他地方按照各地行政区划大概分为一百四十个府,为了保证不出意外和同时能够有人留守和外勤,接受一个府级政权至少应该有冷兵器时代标准二百名有战斗力的武装加上至少两名少年亲自负责才可以。这样大概占用七百八十人左右的资源,勉强在张小磊的承受范围之内。累计六百四十处地方按照每处二百人的标准计算,一共需要十三万左右的堪战武装。
过去,如何让一支军队拥有战斗力可是相当依赖人才人品还有训练周期的事情。别的不说,就算这个时代一般农民的力量素质好于现代宅男,锻炼成能够有效运用两宋标准九十磅拉力的七八斗弓或者二百四十磅拉力的两宋石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近战武艺和勇气那就更是很难鉴定了。
当然,因为张小磊个人创新带来的技术扩散,此时候从周军到北明军队中都装备有不少杠杆开弩器的强弩。不过或许是因为时间太短来不及新造成本并不算低的强弩的缘故,累计搜罗到的四石力以上标准强弩只有五万支左右,这包括了历次之前的战斗张小磊缴获到的弩器。几乎是用整个周军家底近万张床弩凑数,才凑出了可以用杠杆开弩器立即形成战斗力的强弩兵。毕竟,且不说强弩的成本,在杠杆开弩器出现之前,保持着两宋时代军事传统的大周军队五十万左右还算像样的部队中大概只有二十分之一左右人可以拉的开四石力或更多级别标准的强弩。北明军队中这个比例就更小了,这还是把不少备用的强弩按照张小磊了解到的信息也强要来的结果。
就这样,依靠预计在最一个月的时间内通过急造制造出来的一千三百门并不包钢的青铜轻炮武装出万人左右的轻炮队、两万人左右可以通过杠杆开弩器迅速形成战斗力的床弩手、五万通过杠杆开弩器可以快速形成战斗力的单兵强弩手。比较强的投射兵占至少六成最低比例的新军构架就初步形成了。而且通过这些优良的火炮和弩箭,就算士气并不是太过突出,应该也能靠二百人拥有压倒几千二三流民间动员兵或者寻常豪强武装的能力、防守或许可以对抗更多,再配备上足够的马匹。统治能力和镇压威慑能力也会大大加强。这样代替全国的旧吏元也才有了基本的底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