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凌烟阁阁老
到了这一步,质监、卫生、工商、农业、工会共同成立联合调查组着手启动调查,长白奶业的管理层已经被管控起来。
真相很快就被查出来了,长白奶业存在严重的回收“过期奶”再加工的问题,相关责任人已经落网,至于长白奶业,已经毫无翻身之地了。
这一起事件,影响巨大,甚至引发了国民对奶业的信任危机。
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与长白奶业一起打价格战的青阳奶业。
而郝云飞早有预料。
青阳奶业的郝云飞向奶农和奶贩子鞠躬致谢的形象在各大媒体传播;当时主动退出恶性竞争的价格战的细节开始流传;同时青阳奶业向媒体开放生产车间,媒体记者可以零距离参观从产品灌装到出库流通的过程……
有对比才有差距。
竞争的两家的企业,一家踏踏实实地从奶农手中收奶,加工,上市销售;另一家走歪风邪道,恶性竞争打击对手,最终人人喊打……
两个形象简直不要太鲜明。
在郝云飞的精心安排下,青阳奶业化险为夷,形象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可谓因祸得福了。
当然,明眼人还是不少的。这一系列的巧合,总有人会看出端倪来的。
但那又怎样,难不成还有人想不开去为长白奶业翻案吗
可能最恨青阳奶业的,是那些想用回奶再加工的奶企了。在当前的舆论氛围下,正在用或者想用的奶企,无不战战兢兢,唯恐被发现。
……
第111章 难(9/10)
“你们觉得,奶牧业的未来一定是走向规模化吗”郝云飞突然问道。
杨业和郝云飞作为嘉谷乳业的管理核心,趁此机会,三人就乳业的未来展开了交流。
而郝云飞抛出的这个问题,让齐政和杨业都是一愣。
看到两人疑惑的目光,郝云飞将他之前在简宿村了解到的奶农的状况简单说了一下。
听完郝云飞的解释后,齐政和杨业对视一眼。
杨业就率先说出他的看法:“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奶农、奶贩子和奶企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都源于当年‘公司+农户’模式的选择。这种模式创立的初衷,主要是让农民通过发展畜牧业,实现农业的增收。”
“怎么说呢,这一模式有褒有贬。但就乳业行业来看,我觉得是隐患大于优势。”
齐政则耸耸肩:“我是坚定的大农业模式支持者。特别是牧业,除了大规模经营,我并不看好分散式经营。”
无论是从应用灵阵的角度考虑,还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思考,齐政毫无疑问都是支持走规模化发展道路的。
郝云飞有些郁闷,这么说的话,最起码嘉谷乳业会慢慢淘汰“公司+农户”的模式。那他想为奶农们做些什么的话,岂不是得不到任何支持
两人倒是难得看到郝云飞突发善心,因而也不介意讨论深入一点。
杨业慢条斯理地说道:“应该说,公司+农户的模式在发展之处是比较合理的。这一模式将农户和公司各自的优势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分散了风险,提高了效率。中国能实现从贫奶国到奶业大国的历史性跨越,这个模式功不可没。”
“我觉得是因为那时穷,只能采取分散的模式经营。”齐政插话道。
杨业被噎了一下,但细细想来,觉得还挺有道理。
“其实吧,我更喜欢从质量安全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话,其实安全隐患很严重。”齐政从毒奶事件出发,从结果推理过程。
“这个问题还不是奶业独有的。事实上,农业产业化的‘公司+农户’模式是中间环节存在问题。现代化的加工企业,规模大,节奏快,而农户是分散的,两者之间的结合必须要把握好中间环节。”
杨业立刻点头赞同:“齐总这看法精辟。企业和农户之间就是需要这么一个桥梁。关键在于,这个桥梁由谁来指导。”
“纵观全球一些养殖业发达国家的模式,多是由农民自发组织奶业协会或奶牛合作社,这样才能从实际出发,保护奶农自身的权益。而我国嘛,多是由政府介入,但政府不是生产者,它只能以政策扶持、监督生产、保障服务的身份出现,在经营活动中无法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郝云飞若有所思,“所以,关键是这个中间合作组织呗。”
杨业说道:“你要这么理解的话,也没有问题。”
齐政补充说道:“本来吧,在奶农联合体和企业之间,奶业协会应当发挥桥梁的作用。但我们省、市奶协的作用嘛,呵呵,仅限于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治。”
“没办法,我们的奶协属于官办事业单位,有名无实,既缺乏行业权威性,又缺乏企业和奶农的信任,唉……”杨业也忍不住跟着吐槽一下奶协。
齐政觉得,杨业最后那句语气词,其实是代表着“渣渣”的意思。
“如果由我们来建立一个互助基金会呢”郝云飞不死心。
齐政一挑眉,“那么问题来了,谁主导基金会呢”
郝云飞想了又想,确实没有两全其美的人选。
由企业来主导的话,奶农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面对企业岂不是更加不对等由奶农主导的话,凭什么要企业出钱呢由政府主导的话……嗯,当我没说。
“难啊!”郝云飞最终感慨道。
杨业呵呵直笑,“当然难啊,这么多年来,又不是没有人想改进这个模式,但各方利益交缠之下,太难了。”
齐政总结道:“从长远来看的话,还是坚持走规模化发展之路吧。一切的问题,都要在发展中解决嘛。”
 
第112章 品类战争(10/10 十更求订阅)
杨业和郝云飞静静地等着老板恢复正常。
齐政从思考中回过神来,看到两人关爱的眼神,有些奇怪。
“怎么了”
“不,没什么。”
两人松了一口气,老板回来了。
神神叨叨的,齐政也不想管这哼哈二将。
牧场的建设还没有大概的规划,齐政也就先略过这个话题。
反正两人也知道了目标,有个大致方向就行了。
两人:不,我没有,我不想,我不知道……
回到嘉谷乳业本身,齐政想和两人聊聊关于产品的定位。
“可口可乐开创并主导可乐品类;雀巢开创并主导速溶咖啡;红牛开创并主导能量饮料。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是否能开创并主导一个新品类呢”
呃……
老板一下子变得这么正经,感觉好不适应。
不过意识到老板是认真的,两人连忙思考起来。
“常温奶必然是继续保持增长的,我估计,未来十年,都是常温奶的黄金期。”杨业从最熟悉的常温奶说起。
郝云飞也从老本行入手:“低温奶恰好相反,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会陷入低谷。但我敢肯定,未来是属于低温时代的。”
“依据呢”杨业不服气地问道。
“两个方面。商战就是为了抢占消费者的心智。在消费者心智中,‘鲜’永远是更好的,品牌不要指望赢得跟消费者的辩论。其次,随着冷链的完善,低温奶在未来会大规模的增长,并且将取代常温奶成为主流。”郝云飞肯定道。
杨业闭嘴了,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这两点就足够说服他了。
齐政也惊讶地瞄了郝云飞几眼,这货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眼光总是那么独到。
“常温奶是低温奶的对立面,这个结论也就意味着,未来常温奶将会出现下滑,或者说,市场趋于成熟化。”齐政不难得出这个结论。
杨业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无法反驳。
“但是在我看来,常温奶的机会还是有的,比如高端白奶。”别人还要靠推测,齐政直接说答案。
“高端白奶”杨业眨眨眼,“就是高端奶是吧”
“……对。”齐政表示不想和这个没文化的人说话。
说起高端奶,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语绝对无法忽略。
“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
霸气,优雅。
实现了与普通牛奶的强烈区隔。
这就是齐政想要的感觉。
“高端奶在国内市场仍是一片蓝海,我们有机会开创高端奶新品类。”齐政自信说道。况且,说起高端奶,再也没有比灵阵滋润的嘉谷牧场更有优势了。
杨业被说得有些意动,但还是保持了冷静。
“可以尝试,高端奶可以看作是常温奶的品类升级,也可以实行差异化竞争。”
齐政暗暗佩服,这些老鸟,只要打开了思路,他们就能知道怎样发挥最好。
“还有酸奶,可以试试酸奶,我就很喜欢酸奶。”郝云飞提醒道。
齐政两人用看稀奇动物的眼神注视着郝云飞。
酸奶这玩意儿,不是小女生的最爱吗
一个大男人,发际线都快到头顶了,说他喜欢酸奶,啧啧啧……
“怎么,老男人就不能喜欢酸奶啊”郝云飞被两人的眼神看得恼羞成怒。
“行行行,你喜欢就好。”两人忍住笑,移开视线。
“不过这个建议确实有点意思,不过现在普遍是低温酸奶,我在想,常温酸奶有没有机会呢”齐政说道。
郝云飞不怀好意地瞅着齐政。
齐政秒懂,“谢谢,但我跟你不一样,我有女朋友,她也很喜欢酸奶。”
够了,被嘲笑还被喂了一口
第113章 卖疯了的猪肉(1/3)
计划再好,在牧场还没建好的当下,都还只是一个规划。
齐政抽空布好灵阵后,就从牧场建设中脱身了。
从牧场和乳品加工厂的建设到奶牛的引进,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具体工作可交由杨业主持。
齐政回到了普诚县的公司总部。
时近深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农业是一个讲究积累的行业。
因为农业是有生命力的,动物、植物乃至农人,生长成灭,都需要时间的积累和铺垫。
很多农业项目,就是扛不过前期的投入,就倒了。
细数嘉谷旗下的多个项目,最早布局的,已经有一年半了;最晚的,才刚开始。
有的早就有产出了,而有的只能耐心等待成熟。
去年最早布局的特种养殖(土鸡、野鸭),也是最先产出的项目,持续不断地为公司带来收入;“茶香稻”项目耗时最长,至今为止,只见投入,未见产出;鹿园项目稍晚,直至今年中旬,才基本上达到收支平衡,不需要大笔投入,但也仅限于此了,盈利估计最快要等到明年才能实现。
今年初的养猪场,是目前嘉谷第二大投资的单体农业项目,眼下捷报频传,给了公司最大的惊喜;至于刚启动投资的奶牛牧场,荣升为第一大投资的单体农业项目,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两年,都不要指望能收回投资……
另外还有嘉谷食材供应链和清源啤酒,作为农业产业链的补充项目,暂且不提。
“我们的猪肉卖疯了!”说起猪肉销售,养猪场场主李东亮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从上个月开始,长势良好的第一批生猪可以出栏了。
忙着扩充食材供应链的钟华志第一时间盯上了这批生猪。
“肌内脂肪是学术界公认的衡量猪肉品质优劣的关键指标。通常人们以肌内脂肪含量4%为标准来界定优质猪肉。”
“我们养猪场的生猪肌内脂肪居然达到5.9%,高出1.9个百分点,肉味鲜美,肥而不腻,是难得的高品质猪肉。”李东亮骄傲地说道。
在钟华志的大力推介下,食材供应公司跟越来越多的港澳高级餐厅签订了供货协议,嘉谷出产的土鸡和野鸭一直是他们青睐的食材,如今名单上又增加了猪肉。
“港岛的《美食专栏》在港澳美食界拥有莫大的名声。上个月月底,专栏的主编尝到了明珠餐厅以我们的猪肉为主要食材推出的主菜后,据说差点当场落泪。”
齐政觉得太夸张了,“不至于吧”
李东亮得意地笑了笑,“还真不是说笑。那主编在农村长大,那时候养猪喂的都是米糠啊、菜叶子啥的,养上一年才杀,吃猪肉那叫一个香。”
“而进城后,猪肉多了,但再也没有小时候的猪肉那么好吃了。本来他都已经忘了那种猪肉的香,在尝过我们的猪肉后,据说找到了从前偷吃五花肉时的感觉。”
齐政懂了。
“儿时”是一种魂牵梦绕的精神寄托,是小时候对猪肉香的情感记忆,是打动那主编的“软刀子”。
儿时农家香!简直充满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后面呢”齐政饶有兴致地追问。
“后来他在《美食专栏》上大力推介明珠餐厅的美食,尤其是差点让他落泪的猪肉主菜,他还是港澳美食协会的理事,在他的巨大影响力下,港澳的老饕当然要一“尝”为快了。行内人当然知道是我们的猪肉优质,所以很多高级餐厅都找上了钟华志。”
“越来越多的餐厅想采购我们的高端猪肉,现在我们的猪肉是供不应求了。每天出栏生猪150头,堪堪满足供应港澳。但是越省也有不少餐厅风闻此事,同样想要采购我们的猪肉。现在只能是一方面保持市场的饥渴度,一方面准备扩大养猪场的规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