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超级农业强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凌烟阁阁老

    即使十多年后,内销食




第120章 一企对一国(2/3)
    2002年,国内高端大米产业方兴未艾。

    在充满机遇的高端市场里,国内很多特色品种大米纷纷打出地方品牌,意图抢占先机,其中以五常大米为主。

    但齐政知道,对于国内的竞争者来说,他们的内患太严重了,“掺假”、“冒充”等市场乱象足以毁掉他们的一切努力。

    当然,齐政还是希望国内的同行能发展起来的。

    毕竟,市场这么大,嘉谷一家是吃不下全部的份额的,不是国内的同行,也会有国外的抢食者。

    但是一切都只能靠他们努力,齐政首先要直面来自岛国、泰国高端大米的挑战。

    岛国越光大米还好说,一直以来,每年进口量仅为数吨,印象中还会在明年因检疫问题被禁止了进口,一时半会的还形成不了威胁。

    但泰国香米就不一样了。

    相较其他国家大米,泰国香米(特指茉莉香米)进入国内市场更早,接受度也更高,对仙茗大米的威胁也最大。

    说起来,泰国香米是中国高端大米市场红利的最早一批收割者,可谓获利颇丰。

    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

    泰国香米最早进入中国,是在上个世纪国内物质紧张时期。当时,一些东南亚的华侨将泰国香米寄到国内,接济亲戚乡里。这在无形中为泰国香米打开了内地市场。

    从那时开始,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就有了食用泰国香米的习惯。至今,东南沿海省份仍是泰国香米的主要市场——同时也是仙茗大米的主攻市场。

    两者形成了最直接的对碰。

    某种意义上来说,仙茗大米处于先天的劣势。

    泰国香米是籼米,仙茗大米是粳米,而东南沿海地区无疑是更习惯食用籼米的。如果不是仙茗大米超凡的品质挽回了这方面的劣势,齐政都要另选战场了。

    但即使如此,嘉谷的压力还是不小的。

    因为在高端大米市场,嘉谷作为一家企业,要面对的,已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威胁,而是来自一台运转严密的国家机器的挑战。

    泰国香米能在海外开疆拓土,完全得益于本国政府有意识的撑腰。

    且不说泰国国内打造了目前所有稻米生产国中最为规范的标准——这套标准对大米有明确的数据要求,分类也比较细致,在很多大米进口国家当中都具有公信力与参考价值。

    针对中国市场,人家直接是官方亲自下场,亲自为自家大米吆喝。

    自前年起,亦即世纪之初,泰国官方就开始有意识地拓展中国市场。

    人家商务部启动了一个针对中国市场的战略性品牌营销计划,通过突出泰国香米区别于其他大米的独特性,以建立泰国香米在中国的中高端定位。

    更不要脸的是,与此同时,泰国的公主、大使亲自出马,不遗余力地推广自家大米。

    凭借这一战略,泰国香米奠定了在中国高端大米市场中的地位。

    对于国内的企业来说,这就属于耍流氓了。

    人家直接从国家层面主导品牌建设和推广,而一般的企业既要自己苦哈哈地建设品牌,又要应付不知何时出现的竞争对手的捣乱,太难了。

    岛国也是这个套路。他们的首相在会见我国大佬时都在为越光大米做推销:“用中国的麻婆豆腐配上越光大米,多少碗都能吃得下。”

    所以现在的高端大米局势是真一企对一国。

    也可以说这是一场高端大米市场的龙(中国)象(泰国)之争。

    从发现适宜的稻种,到成为名震海外的国家名片,泰国香米用了近70年的时间。

    仙茗大米不过刚刚走向市场。齐政也不着急,而且他也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仙茗大米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因为口感惊艳。

    只要吃过第一口,基本上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算价格高企阻挡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消费欲|望,但认可的人会更多。

     



第121章 老夫办不到啊(3/3)
    山寨是一种天赋。

    国人显然是天赋突出。

    衣食住行,无物不可山寨。

    在国内的大米市场,鱼龙混杂,大米品牌层出不穷。

    乱,往往就意味着机会——山寨的机会。

    在越省南部的庆辉镇,有十多家稻谷加工企业,最大的一家稻谷加工厂年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

    老李头是最大的加工厂的技术总工。

    “我们镇上的这些加工厂啊,其实都是半斤半两的,大家都不是做正经生意的。”老李头吸着烟,慢悠悠地教导着新收的学徒工。

    “有些胆子小点的,就做翻新和勾兑米。翻新你知道吧,粮库每年都要释放一些往年收购的水稻,这些水稻日积月累,多少都有陈化,因此这些释放到市场的陈稻价格低,那些加工厂就收购来磨米,这种米品质肯定要差些。不过没事,陈米重新抛光翻新,就变成了新米。”

    “勾兑就更简单了。最常见的是往新米里掺陈米,市面上勾兑米非常普遍。良心一点的,在新米中掺入少量陈米,甚至连我们专业人士也吃不出来。贪心一点的,十斤新米里掺四五斤陈米也不少见。”

    “胆子大的,就明目张胆地造|假。就将普通大米直接用品牌大米的包装袋包装,可能还要拉到产地溜溜,再出去堂而皇之地当品牌大米卖,这叫做‘洗澡米’。像我们这边一般也将加工好的米运到港岛转一圈再运回来,就变成了泰国香米了。”

    老李头眯着眼吐出一口烟,继续道:“不过这种都是没有技术含量的。是个人只要胆大,都能干。真正的技术,是要像我这样,能通过打蜡、掺香精等手段,以假乱真。”

    学徒一脸敬佩地看着老李头,拍着彩虹屁:“那是,谁不知道我们厂就靠师傅您撑着啊就算到了外面,您老人家也算是高级技术人才了。”

    老李头笑眯眯,显然对学徒的称赞十分受用。

    “小子,我问你,你觉得市面上的好米是多一点好呢,还是少一点好”心情好了,老李头也不妨多指导学徒几招。

    “少一点比较好吧,少了才有我们的机会。”学徒不假思索道。

    “呵呵,你还是太年轻了。我告诉你,市场上的好米越多越好。”老李头得意地说道。

    看着不解的徒弟,他不紧不慢道:“你想想,只要好米多了,我们的机会才是真正的多了。就拿最简单的勾兑米来说好了。好米的品类多了,我们就能选择一些香味大的,掺别的大米好掺;香味小的,如果一掺,香味就没有了,就容易看得出来。”

    “老实说,只要不是太贪心,往好米里掺30%的其他米也是照样好吃,而且也很难监管得到。粮食市场是开放的,反正大家都是这么干,法律也没有禁止性规定,想整治都无从下手。”

    学徒想了想,承认十分有道理。

    “我跟你说,要机灵点,特别是要时刻关注市场。新推出了什么品牌的大米,什么品牌的大米最好卖,你都要心里有数。”

    “就拿五常大米来说,这两年又是取得产地证明商标,通过了美国绿色营养食品协会认证……哦,你不知道第二个认证是吧,这么说吧,凡通过美国绿色营养食品协会认证的产品,将在北美和欧洲许多国家获得免检资格,懂了吧”

    “你看,五常大米的光芒这么耀眼,可以想象,有多少同行会蹭品牌了。这就是机会。也就我们离得太远了,不然,说什么也要插上一脚。”

    “不过没事,反正我们都是靠泰国香米吃饭的。”

    学徒猛点头,自觉学到了不少。

    老李头继续指点道:“我告诉你,消费者是最好糊弄的。大多数人都是人云亦云,根本分不清真相。就拿泰国香米来说,其实每年泰国香米的产量也只有300万吨左右。而其中出口到我国的,还不到10%。但是我国每年消费的泰国香米少说也有几百万吨,那么问题来了,卖出去的又是什么呢”

    “所以你知道了吧,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所谓泰国香米,不是勾兑米,就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要不是这样,我们这些人怎么买得起



第122章 联合对手(1/3 求订阅)
    老李头从来没有感觉这么挫败过。

    以前无论是哪个品种的大米,无论是香味还是外表,他都能通过“技术手段”仿照得**不离十,主要在于成本问题。

    当然,口感肯定远不及原货的,但是消费者总不能吃一口大米再买吧。

    但是这个仙茗大米的特征太过明显,明显到他无从下手的地步。

    米心有一点红咋搞总不能一粒粒米拿针管注射红点吧自带茶香又咋搞难不成还能掺茶粉掺了之后大米还能看不

    这都不是成本不成本的问题了,是连外表特征都造不了假的问题。

    老李头虽然憋屈,但还是向老板表示自己一筹莫展。

    老板脸色难看,他想不到所向披靡的老李头这次居然会失手了。

    一般来说,老李头如果认为造|假的成本太高,老板都会主动放弃——横竖市面上能造|假的大米这么多,没有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但是这次,可能获得的利益太高了,老板割舍不下。

    他算不上资本家,但是面对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出卖绞死自己的绳子算得了什么

    因此老板一咬牙,对老李头说道:“既然仿造不了,那就直接上包装,里面的大米不用费心思了,就用我们仿的‘泰国香米’。反正这大米也没有散装卖的,不买回去谁也看不出真假。”

    老李头更是憋屈,想他老人家造|假十多年了,就算刚出道时,也没有用过这么没有技术含量的手段啊!

    奈何老板发话,为了恰饭,不得不从。

    老板其实更加遗憾,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操作,太容易出事了,估计也就只能趁商家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赚一波快钱。

    想着他就叮嘱老李头,“商家不会这么快就反应过来的,我们要抓住这个时机,多出几批货,赚了头一波就放手。”

    要活得久才能活得好,老板深谙这个道理。

    ……

    一般情况下,这老板的想法是没错的。

    商家的注意力总是存在滞后性的——往往等他们发现假货之时,市面上已经是假货横行了。

    再等商家投入打假的时候,要不就已经赚得盆满钵满抽身了,要不就是假货自己撑起一片天,正牌早已真假难辨了。

    他唯一想不到的是,嘉谷为了打假投入了多少精力。

    市面上出现第一批假仙茗大米的时候,在羊城的钟华志就得到了消息。

    他看着桌上由常伟带回来的伪仙茗大米,不由嗤笑。

    包装倒是做得有模有样的,但是材质完全不一样。

    再抓把大米一看,完全货不对版。

    “加了香精,打蜡抛光的,真是丧心病狂!”钟华志将大米洒回袋子里,然后看向常伟。

    事实证明,钞能力在什么时候都是很好使的。

    眼看着仙茗大米开始大热,齐政特意拨付了一笔资金用于打假专用。

    用齐政的话来说,“要在假货刚冒头的第一时间就将它打掉,否则,等其泛滥开来后,对仙茗大米的品牌伤害太大了,到时再想打假那就是事倍功半了。”

    而常伟是从港岛雇佣的,当过狗仔,干过私家侦探,现在变身为嘉谷的专职打假人。

    跟踪过明星、寻找过小三、调查过财产……常伟职业经验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被嘉谷的查假打假维权团队高薪聘请后,常伟展现了极高的商务调查素养。

    通过系统地搜集大米销售市场信息和资料,收买经销商或商超雇员,安插眼线,在较短的时间内布下了一张覆盖岷越两省大米市场的“暗网”,虽然不够紧密,但足以在市场发生风吹草动之时能及时收到消息。

    这不假仙茗大米刚冒头,就被常伟锁定了,并通过伪装接近目标,监视并调取了证据。

    钟华志都不由感慨这钱花得物有所值。

    他拿起常伟的暗访取证资料,上面显示,目标所在的庆辉镇,已经形成了专业的大米掺假造|假产业链。从收购陈稻,到掺假加工定制,再到销售,都有完善的一条龙服务。

    “常伟,你继续监视目标,摸清整条造|假链,我们要来个一网打尽。”钟华志想了想,对常伟要求道。

    常伟沉默寡言,点头答应后就离开了。

    钟华志则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

    很显然,这么明显的造|假产业链,当地是不可能不知道的。但是造|假团队至今能活得好好的,要说其中



第123章 农民收入倍增计划(2/3)
    收到钟华志成功打假的消息时,齐政正在王昱业的办公室。

    王昱业看完报告后赞叹道:“老钟干得很不错。”

    齐政则淡定地说道:“意料之中。我们做了这么充分的准备,没有造|假的也就算了,对于这种铤而走险的,简直是自投罗网。”

    见识过大米市场的乱象,齐政对于造|假行为深恶痛绝。

    虽然他对于仙茗大米的特征很有信心,造|假团队绝对是仿造不出来。但仅仅是冒充品牌,混淆市场,也是够恶心人的了。

    所以从一开始就严防死守,对于敢冒头的掺假行为一律打掉。

    这样一来,类似的产品无法模仿,另一方面又随时面临着被执法人员找上门来的风险,相信没有多少头铁的会继续盯着仙茗大米。

    当然,这也是建立在仙茗大米的市场暂时局限在岷越两省以及港澳地区,范围小,容易掌控。
1...4243444546...13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