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凌烟阁阁老
如果扩张到全国市场,打假的难度就不知道增加多少倍了。
不过以后的问题以后再解决。
现在的问题是,仙茗大米的产量有限,单是供应两省市场已经捉襟见肘了。
十几万吨的大米看似不少,但这是要销售一整年,支撑到下一季新米的收获才行的——总不能卖几个月然后就断货了吧,那就成笑话了。
大米可不像日后的“肾机”,卖断货了反而是暂时拯救了不少人的肾;作为食品,尤其是每天都要食用的大米,断货几个月可不是什么好体验。
所以现在的问题不是扩张市场,反而是要适当地保持市场的饥渴,但是又不能真正的断货。这就要控制好投放市场的量了。
“归根到底还是产量问题,明年的种植规模一定要扩大了。”人家都是拼命开拓市场,嘉谷却是看着偌大的市场空怀感叹,齐政说起来就有点郁闷。
说到这个问题,王昱业挑眉:“我昨天参加了市里的年度经济发展规划座谈会,新一届的市委雄心勃勃啊,估计你会很感兴趣。”
“哦说来听听。”
“市委制定了一个‘农民收入倍增计划’,打算在五年内,全市农业实现跨越发展,培育稻米、茶业和畜牧业三个百亿产业,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引导农民发展现代集约化农业,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倍……”
齐政听着听着有些耳熟,最后猛然想起来了。
印象中,南开市市委是推行过这个计划,可惜结果不尽如人意。
三个产业之中,茶业算是比较成功的,好歹培育了三大优势品牌,茶园面积和茶业产量都超过预期标准;以肉鸡、生猪为主导的畜牧业也相对顺利,畜牧业产值占了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稻米产业就事与愿违了。
因为大米行业入门门槛低,又是个重复购买率很高的产品,竞争者进入较为容易。
而本地的稻米在价格和质量上都不占优势,同质化明显,即使有政府的扶持,也没有一个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和品牌,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同。
至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倍嘛,大概十年后才达到这个目标吧。
农业致富不易。
历史上有名的岛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功,是得益于工业的迅猛发展。至于农民收入的提升,一方面通过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推进农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则是推动农民转型为非农,才得以实现的。
而市委的这个“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关键在于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发展起来,带动农民收入倍增不是难事;发展不起来,一切都是免谈。
&nbs
第124章 每天扔掉一座金矿(3/3)
政府的支持还是很重要的。
无论是嘉谷有意为仙茗大米申请的“原产地域产品”强制性国家标准,还是“地理标志产品”推荐性国家标准,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协助。
更何况地方政府可以出台类似“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等系列法规,让嘉谷在打击侵权、假冒伪劣等行为上更加有法可依,是农企做大做强的不二之道。
无论是亲口尝试仙茗大米的惊艳,还是市场反馈的销售数据,都让市委对仙茗大米的发展非常重视。
而嘉谷方面也积极回应。
几经交流,市委方面也认同,要想将仙茗大米全市推广,重要的是对现有大米全产业链的重新改造。
这是基于南开市大米行业现在的困境。
虽然是省级粮食生产基地,但南开市基本以本地小作坊式米厂为主,不仅规模小,米厂与农户之间也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在销售环节各个小企业也是各自为战。
放眼全国,情况也基本类似,大米行业鱼目混珠,彼此倾轧。
而只有产品品质立得住、品牌声誉叫得响,市场才能做得更大、更好。
嘉谷指出,要生产高质量的、纯正的仙茗大米,就要从育种、培训、检测、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整合。
而这些不是小作坊式的加工厂所能承担的。
因此市委有意以行政力量推动大米加工行业升级换代,而嘉谷作为龙头企业,要承接市场整合的任务。
……
在经过一番摸查之后,情况不是很乐观。
王昱业就直言不讳:“市里大部分粮企简直是低水平、粗加工,说得难听点,他们每天都在扔掉一座金矿。”
这话不是开玩笑。
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农户储粮、储藏、运输、加工等方面,损失浪费惊人。
齐政并不意外,“其实我估计,这种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是普遍存在的。”
想想就知道,粮食收割后,一般农户储粮的储存设施条件简陋,烘干能力不足,再加上缺乏技术指导服务,又有虫霉鼠雀捣乱,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难以估量。
“不同于我们嘉谷使用专门的仓库、装卸机械、运输工具作业,现行的粮食运输方式实在落后。在整个储运环节,估计损失率高达5%以上。”齐政举例道。
别说市里,国内大多数粮食运输都采用传统的包粮运输方式,即基本采用麻袋、塑料编织袋,在储存环节拆包散储,到中转和运输环节又转为包装形态。
这样多次搬倒转运的包粮,在装卸、运输当中的抛洒,以及包装物的遗留,所造成的损失可想而知了。
王昱业看着手里的数据,无奈道:“运输也就算了,没想到加工方面的损失也不遑多让。”
齐政点点头,“不是谁都能像我们一样,既能引进最先进的加工生产线,仙茗大米也不需要精加工的。”
都说在雪崩来临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很多时候,行业的乱象背后,消费者也是推手。
以前大米加工去壳后简单清理就行了,但现在消费者都要求“光鲜”,大多数大米都会进行抛光,甚至多次抛光。
而同样数量的稻谷,抛光越多,产出的大米成品就越少——既损失粮食营养成分,又明显降低出品率。
这就导致出现了稻谷加工量和大米产量连年增加,但是稻谷出米率却逐年降低的怪状。
也就是说,生产的大米越多,加工损失的也就越大。
简单做个测算,以20%的大米被加工成特制米为例,我国每年就损失大米约80亿斤,相当于近千万亩稻田一年的产量,2000多万人一年的口粮。
当然,还有高端一点的浪费,即使是嘉谷也都避免不了。
第125章 牛来了(1/3)
时间不紧不慢地迈入了2003年。
这不是一个好年头。
03年的春节,齐政过得心不在焉。
因为有一个名为“非|典病毒”的幽灵正在越省上空徘徊。
关于这场不久后蔓延全国的疫情,齐政不知道具体的起源地和时间,只知道大概是从越省爆发的。因此纵使心有忧虑,也无可奈何。
而嘉谷的各大项目,不会因为齐政的顾虑而停下脚步。
初春,天气转暖,迎来了春暖花开的时节了。
率先展开行动的,是嘉谷牧场。
在过去的这个冬天里,去年种下的紫云英等绿肥被打碎还田,经过治理后的盐碱地默默地休养生息,积蓄力量。
开春之后,杨业开始带领牧场员工对土地进行翻耕,种上了嘉谷向冬营试验站购买的优质紫花苜蓿。
冬营试验站培育的优质紫花苜蓿,适合在轻度盐碱地上种植,一年可以收割三茬,管理得好的话每亩干草产量甚至能达到一吨左右。
当然,近二十万亩土地不会全部用来种植牧草。
其中几万亩地质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和附近两个村子的耕地一样,用来种植玉米,作为牧场的精饲料补充。
作为国内最大的单个奶牛牧场,主体建设已经全部完善——一排排宽敞的奶牛饲喂棚、国内最大的挤奶台,以及年产量超过20万吨的牛奶综合加工厂。
可以说,现在是万事俱备,只差奶牛。
因为牧草的生长期限以及经验问题,奶牛的引进采取分期进行的模式,第一期将引进1万头荷斯坦奶牛,后续再陆续扩张到存栏3万头的规模。
荷斯坦奶牛又名黑白花奶牛,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奶牛品种。我国又利用引进国外各种类型的荷斯坦牛与本土的黄牛杂交,并经过了长期的选育,形成了“中国黑白花牛”品种,这也是我国唯一的奶牛品种。
可惜的是,现在国内的奶牛繁育基地不少,但规模普遍太小,存栏几千头的都是排得上号的培育中心了,根本无法满足嘉谷牧场的需求。
建牧场,得有牛。但国内奶牛牛源短缺,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奶业的发展。
这种情况下,嘉谷牧场也只能选择从国外进口奶牛。
好奶出自好牛。
为了确保购买到品质卓越的牛种,杨业亲自带着几名助手,前往澳洲和新西兰,挑选出最好的奶牛。
从数十万头奶牛中挑选出一万头优质奶牛,可不是一件轻松的活。饶是杨业经验丰富,也累得不轻。
但挑选好奶牛之后,才是第一步,不是说随随便便就能进口的。
奶牛的进口是一项系统工程,程序杂环节多,环环相扣。
首先,在国外检疫结束后,要有专人监装奶牛上船,从源头上确保选到好牛、上船的都是所选的牛——什么时候都不要相信外国人的节操,你敢放松,他就敢放浪。
奶牛抵达国内后你以为就完事了
并不然。
奶牛到了中国就要进入为期45天的法定口岸检疫——在经过15天左右的时间从澳大利亚、新西兰长途跋涉到达中国后,奶牛体能消耗很大。
检疫期间正是奶牛恢复体况的时期,也是“风土驯化”的重要时期——这些奶牛原本吃的是草,在中国不但要吃草,还得吃饲料;原来悠闲自得地在阳光下、在草原上散步,现在被集中在一起进行圈养。
生活变化如此之大,不把这些“娇客”们伺候好的话,它们可不仅仅是给你脸色看这么简单。
如果在隔离场检疫期间进口的牛没养好,到了用户手里,即使情况会有好转,但可能再也恢复不到正常状况了。
&n
第126章 逆势而行(2/3)
去年年底嘉谷与南开市签订了仙茗大米的种植与加工投资协议,今年仙茗大米的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大约占了全市一半的耕地面积。
依然采取与普诚县的合作模式,政府引导农民组建合作社,嘉谷提供稻苗和技术指导,约定回收产品。
嘉谷农业员工也算得上轻车熟路了。
春分过后,他们就将仙茗大米稻苗从普诚县培育基地送至全市十多个规模化种植耕地区,指导合作社社员种植。
而最苦逼的就是齐政了。
他要根据种植地布置多个灵阵,以确保“灵阵”水稻的生长所需。
好想赶快突破至更高的境界,能将灵阵的范围扩大,这样就能一步到位了。
然而急不来,只能含着泪奔波于全市各个种植基地。
等到水稻都种植好之后,已是4月中旬。
此时,非|典疫情已经扩散开来了。
一时间,板蓝根被疯抢,中小学全面停课,人员流动被控制,医务人员奋战在第一线……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齐政也莫得法子。能力有限,只能确保家人和公司员工的安全健康。
嘉谷员工没有什么大碍,但是嘉谷本身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疫情扩大后影响了人员、资本和货品的流动,饮食业、交通运输、零售业等行业受到的影响最大。
人们外出消费大幅减少。纵观嘉谷的产品线,仙茗大米还好说,高端猪肉、野禽的销量都不同程度地下降,清源啤酒才是最惨的。
眼看着就要开始步入旺季了,现在市场却是一片萧条,简直不要太绝望。
清源啤酒过去一年有一个完美的开局。不仅一举称霸了岷省市场,在新开辟的越省和江南省两地也是打得风生水起。年底公司啤酒厂报表出来后,销售收入实现了四亿七千万,这还只是半年的收入。当然,由于并购与营销的投入,事实上是亏损的。
但这对于一家刚起步半年的啤酒企业来说,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
本来今年是要再上一个台阶的,如今,一场疫情打乱了清源啤酒的整个计划。
……
“现在是机会!”赶回总部的清源啤酒负责人何长川对齐政这样说道。
“受非|典影响,现在全国的啤酒消费都处于低谷,难过大家都是难过。”何长川炯炯有神,“但最难过的,还是那些地方中小厂。”
“现在的啤酒行业,已经是一个玩资本、玩战略的时代。行业巨头能凭借体量度过低谷,小玩家就很难熬了。”
“我们清源啤酒在江南省和越省,跟华闰雪花以及百威打得难分难解。这两省的啤酒市场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家都采取强势介入的方式,用高成本的营销和大投入的渠道来占据终端市场,全面挤压本土品牌的生存空间。”
“那些本土啤酒企业往往资金实力有限,在恶性竞争环境中,只能败下阵来,市场份额不断缩减,企业出现利润下滑甚至亏损。如今再碰上这种外部环境,大洗牌的时刻到了!”
从何长川的话里得知,江南省和越省都是位居全国前三的啤酒消费市场,各大啤酒巨头早已在两省开始了博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