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凌烟阁阁老
不过大麦也不是没有优势。
大麦是典型的耐盐碱、耐干旱、适应性强的禾谷类作物,资源消耗远低于玉米和小麦等作物。所以在很多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国家,种植大麦是普遍的选择。
国内的大麦一般用作酿酒和饲用。
但不是所有的大麦都能用来酿造啤酒的。
啤酒大麦与饲用大麦从形态上看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在籽粒的性状和内在质量上有一些特殊要求。
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啤酒大麦蛋白质的含量不能过高,因为含量高会使籽粒溶解度降低,酿出的酒易混浊,保存期短。而饲用大麦则要求蛋白质含量尽可能高,适口性好。
都是啤酒酿造的主要原料。如果说啤酒花还能以国内供应为主,啤酒大麦的国内种植只能用一个“惨”字来形容。
目前,我国啤酒大麦70%靠进口,啤酒业原料对外依存度达到了新高。
清源啤酒同样是靠进口外国优质啤酒大麦生产。
国内啤酒大麦原料的不足,即使是赶来淘金的外国啤酒商,都为此伤透脑筋。
“作为食品工业,能不能健康发展,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原料供应。”丁显说道,“在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基础原料匮乏和品质差是共性问题,并不局限于啤酒行业。关键是啤酒行业的上游大麦种植与下游啤酒生产面临着太大的脱节了。”
齐政耸耸肩:“虽然国内啤酒产量提升迅猛,但从整个国家角度去看的话,啤酒大麦不过是个边缘产业。可以说在过去啤酒发展的黄金十年内,同样错过了啤酒大麦发展的黄金期。”
丁显有些忧虑地说道:“其实从00年开始,国际啤酒大麦就进入了上涨行情,并且势头至今未减,原因是因灾减产,供应紧张。我查了一下去年的啤酒大麦供应国的天气状况,不容乐观。由于高温干旱,造成大麦一再减产。可以预计,今年的啤酒大麦进口价格还会继续上涨。”
齐政皱眉。
世界上啤酒大麦的供应国主要有4个: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和丹麦。而国内的购买量占世界贸易总量的一半。
在中国啤酒业连续多年维持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内啤酒业只能接受大麦涨价的事实。进口大麦的涨价,会使得国内啤酒的生产成本骤增。
但是啤酒售价不但不能提升,在激烈的竞争下,甚
第131章 最“高贵”的粮食(1/3 求订阅)
肃省很符合西北的典型特征,地广人稀。
就拿齐政他们到达的陇谷县来说,总面积七千多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0万亩左右,人均耕地面积可达8亩。
相比起东南沿海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一亩,简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但是人均占地多不代表着富裕。
这边毕竟地处北温带干旱荒漠气候区,虽然光能资源丰富,但降水少,农业生产只能靠灌溉。
受限于气候和地质条件,大麦是隆原镇的主要粮食作物,而大麦产量较低,经济效益相当一般,导致农民收入水平普遍低下。
因此嘉谷方面透露出投资合作的意向后,受到了陇谷县的热烈欢迎。
唐书记精神抖擞地站在县委大院门口,毫不矜持地将县委县政府全套班子全给挪移了出来,以接待大投资商的礼仪,接待了齐政一行。
在县委会议室,唐书记骄傲地介绍:“我们县的大麦产量居全省之首,而且大麦的整体质量水平也达到了全国一级标准,而且从前年开始,我们就开始把啤酒大麦作为全县的重点特色产业来发展……所以我们是一心希望能有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入驻,拉动本地区的经济啊。”
齐政笑着道:“企业谋发展,地方谋致富,都是为了追求共赢。”
唐书记“哈哈”笑了两声,说道:“齐总这话说得对头,大家共同致富嘛。投资就是富地,来帮助我们吸引投资的都是恩人,来投资我们的客商都是亲人。”
唐书记用深刻的语气,既说给县长听,也说给其他官员听,道:“而影响投资环境的都是罪人,我们作为政府的,要全力做好服务,亲商、安商和扶商是我们的主要工作。无论是投资环境方面,还是优惠支持方面,你们都不用担心。有什么要求,也尽管开口。”
齐政微微一笑,颔首道:“我们嘉谷既是做农业的,也是做食品的。只有最优质的原料,才能生产出最优质的啤酒。我们是希望建立一个像茅台高粱基地那样的优质原料基地……”
茅台作为“国酒”,声名赫赫。
但很多人不知道,茅台酒之所以成为“国酒”长盛不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料极为讲究,一定要用本地产的高粱。
而茅台专用的高粱,堪称史上最贵高粱。
说起茅台专用高粱,也是一个从山野劣种逆袭到身价百倍的传奇励志故事。
高粱作为一种种植历史悠久的农作物,在北方很常见。
和根红苗红的北方高粱比起来,茅台本地高粱,不过是一“山野劣种”。
“不择地利,不辞瘠薄,不受肥力,产量吝啬”,像野草一样的生长习性,更像一个冥顽不化的熊孩子。
但是,正如丑小鸭最终变成白天鹅一样,“山野劣种”因其独特的优势而涅槃。
因为茅台本地高粱的直链淀粉比例高达90%,比其他高粱产区多了三分之一,十分有利于茅台镇酱香酒传统工艺的多轮次翻烤,营养的消耗也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因而是酿制茅台酒的绝佳选择。
但茅台本地高粱发展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它虽然是酿制茅台酒的不二选择,但在历史上,却有着一个致命的缺点:产量低,亩产只有75公斤。
也正因为产量太低,严重制约了茅台酒的产量,也使得一坛看似不起眼的茅台酒,留下了几多神秘。
直至当地育种中心精挑细选出最优良的品种,经过8年的繁育,才得到完美符合茅台酒酿造要求的新品种,同时亩产
第132章 “圈地”不易(2/3)
嘴炮一时爽。
嘉谷想要建立优质原料生产基地,是要实现“企业+合作社”的产业化经营,统一组织大麦种植,统一管理,形成规模化经营模式。
但现实则是,想要“占地为王”,但振臂一呼,响应寥寥无几。
具体表现为,陇谷县当地的农户对组建合作社一事疑虑重重。
面对齐政,陇谷县唐书记就有些尴尬了,但还是信誓旦旦道:“齐总,你放心。我已经让政府的工作人员提高积极性,尽快协助你们组建起合作社模式……”
听他这么一说,齐政反而更不放心了。组建合作社是为了带动农户发展,可别最后弄巧成拙,使得老百姓怨声载道了。
他赶紧先安抚好唐书记,然后将目光投向一旁的丁显,“老丁,你先跟我说说具体情况呗。”
丁显负责协调政府的工作,他应该对相关情况了解甚详。
“好!”丁显也没有避讳在场的唐书记,娓娓道来。
原来,地处西北的陇谷县也跟大多数地方一样,农村的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姑娘出嫁进城,加之孩子们离开农村外出求学,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逐渐向“中农化”的趋势发展。
中农化是相对小农而言的。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推动了土地的流转。一些农户通过承包经营,从几十亩到上百亩不等,成为农村里的“种植大户”。
齐政听着有些惊讶,这种“中农化”,其实也是一种规模化的趋势体现,在东部地区大约还要十多年后才较为普遍。
没想到在西北地区,现在就已经体现出这种趋势了,想来也是因为这边地广人稀的缘故吧。
但从本质上来说,这还是小农经济。
因为哪怕种植规模有所扩大,但归根到底还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劳动生产率低,积累薄弱,自给自足的特点也很难为工业化提供稳定的原材料。
“这些中农本身能保持一定的收益,但对加入股份合作社之后,还能不能保持同样甚至更高的收益,抱有很大的疑虑。”丁显讲解道。
嘉谷推行的是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将土地折成股份入股到合作社,合作社通过与嘉谷合作,统一规划、规模化经营,到年底扣除经营成本之后,给所有入股的农户分红。
嘉谷毕竟没有茅台的名声响亮,说得难听点,假如嘉谷倒闭了,合作社的收益肯定是得不到保证的。
所以那些中农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
但他们的加入又非常有必要,不然会造成土地分割细碎,连不成片,对农技推广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很大的阻碍。
当然,目前,占大多数的农户还达不到中农的标准,不过他们还有另外的担忧。
“他们也知道规模化经营能降低单位成本,但这样一来,机械化作业必然会减少劳动力的投入。然后问题就来了,很多农户除了会种地之外,几乎没啥专业技能,出外打工也挣不到什么钱,大家都感觉一膀子力气没处用。”
“即使到年底能有分红,但总不能一年到头游手好闲吧,所以这又是一个矛盾。”丁显总结道。
听到这,齐政一挑眉,看了一眼唐书记。
唐书记讪讪而笑。
如果说中农的问题责任还在于嘉谷的话,普通农户的顾虑,就是政府的责任了。
说到底,这是一个就业问题。
唐书记显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但是就业问题归根到底又是经济发展问题,经济发展不起来,就业就得不到保证;但如果一直保持目前的小农经济模式,经济又永远发展不起来,这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解局的关键是要看由谁
第133章 节水!节水!(3/3)
水,对于生命来说,意味着一切。
尤其是在西北这种干旱的生命禁区,有水斯有土,有土斯有民。
而农业本就是最耗水的生产活动。
陇谷县年降水量低,主要靠高山雪水灌溉,水资源对陇谷县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了。
嘉谷将投资为合作社建立完善的节水灌溉工程的消息,一举打动了陇谷县众农户的心。
在规划中,整个节水灌溉工程主要包含两个系统:雨水集蓄利用系统、喷灌系统。
节水其实无非开源节流。
开源体现在雨水集蓄上。顾名思义,雨水集蓄利用就是采取工程措施对降水进行收集、储存和调节利用的微型水利工程。
可以说,雨水集蓄利用是人们利用降雨的较高阶段。
在我国,雨水集蓄利用已不单单是一项普通的微型水利工程,而成为了干旱缺水地区人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主要手段之一。
到目前为止,国家在西北各省投入资金40多亿,修建了各类水窖、水池近400万个,蓄水能力超过9亿立方,解决了约1800万人的饮水困难和1350万人的温饱问题。
别看西北降雨少,正因为如此,雨水才会更重要。
陇谷县当然也有相应的雨水集蓄工程设施。而嘉谷要做的,就是将原有的雨水集蓄工程进一步完善,扩大集流面积,提高雨水集蓄量。
而节流就主要体现在喷灌上了。
喷灌是利用管道将有压喷头分散成细小水滴,均匀地喷洒到田间,对作物进行灌溉。
喷灌的优点突出。首先,与地面灌溉相比,大田作物喷灌一般可省水30%50%,增产10%30%;而且能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现代化;也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而最大的缺点就是,费钱。
就拿嘉谷拟建设的半移动式伸缩喷灌系统,单位造价达到300元/亩,要覆盖先期规划的30万亩大麦种植面积,需要投资近一个亿。
虽然齐政能通过灵阵调配降雨,但总不能违反西北气候特征吧,而且西北深处大陆腹地,从哪里调配水资源呢最起码齐政以现在的能力,布阵范围实在有限。
因此让先进技术成为西北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重要手段,也算是授之以渔了。
事实上,嘉谷肯投入巨资建设雨水集蓄利用系统和喷灌系统,大家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就很强烈了。
道理很简单,虽然种植大麦相对耗水较少,但总归是看天吃饭,碰上干旱气候也会大大减产。
而有了节水灌溉工程,抵御干旱风险的能力不言而喻。
哪怕嘉谷倒闭了,至少节水灌溉工程还在,合作社终究不会亏本,不是吗
……
相比起农民们朴素而有点狡诈的思想,嘉谷更关心技术本身。
在大西北,生活,不是向沙漠索取什么,而是在沙漠里,建设属于自己的家园。
而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是在沙漠里建设家园的最好手段。
以前不是不想用,而是用不起罢了。
世人皆知以色列以“沙漠之国”打造“农业强国”的奇迹,就是凭借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
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其背后不仅有雄厚的国际资本支撑,还有科学家们孜孜不倦的研究作为依仗的。
嘉谷在资本上,勉强敢说有一定实力,但在真正的技术上,还差得远呢。
就拿最基本的节水灌溉来说。
要达到真正的节水灌溉效果,需要两点,采取最有效的节水措施和最低限度的用水量。
嘉谷采用的喷灌,算得上是有效的节水措施了。
但是应该灌多少水呢
第134章 征服戈壁大漠的开端
如果节水灌溉工程只是让陇谷县的农户们心动的话,嘉谷意欲开发戈壁滩涂用地,搭建劳务和务农互补平台的消息,彻底让他们欲罢不能了。
陇谷县地势开阔,由于干旱少雨,90%以上的耕地为旱地,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戈壁滩涂用地尚待开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