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臣风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衣山尽
第一代代王性格火暴,又看不上当时的皇帝建文帝,和成祖非常亲近,被朝廷削去了王爵。
靖难时,代王坚决地站在成祖一方,出钱出兵,立下不小功勋。因此,有明一朝,代王系颇受朝廷信重。
“哦,原来这人就是王大人你说的周楠,我看也不怎么样嘛!”空腹喝酒醉得快,朱聪浸估计酒量也有限,竟满面通红,舌头也有点大,他挥了挥手:“不用多礼,随意,随意。”
王大人朝周楠递过去一个眼色,意思是说:抱歉,这人就是这个脾气,你别放心上。
周楠微微一笑,坐了下去。他一个八品小官,还是朝不保夕的那种。人家可是宗室封爵之第十一位奉国将军,两人地位相差实在太大。
王若虚问:“朱大人这次来京城缘何如此之早。现在才十月,距离过年还有两个月。”
“过年,过什么年,饭都吃不上了,谁还管得了那么多。依我说,朝廷废了我这个爵位才好,咱也落个自由之身。”朱聪浸破口骂起娘来:“礼部欠我三年俸禄,我都快到举家食粥的地步了,这次他们若不将欠的薪俸一个不少的发来,我就不回山西了。朝廷出奸佞了,礼部最多。”
周楠听得心中迷惘:皇族的俸禄礼部也敢欠,还欠了那么多年,胆儿够肥的啊!
闲臣风流 第一百七十八章 润笔几何
明朝初年本设有宗人府,以亲王任宗人令管理皇室宗亲所有事务,权力甚大。
靖难之后,成祖将宗人府的权力收归中央,由礼部仪制清吏司负责皇族管理,主要工作是每隔十年造一次玉牒统计朱姓人口,发放俸禄。
王若虚有点吃惊:“都欠了三年俸禄了,确实过分啊!”
朱聪浸忿忿道:“还能有假,我一年才能来京一次,每次勾留不过半月。礼部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故意打马虎眼,诸多拖延,拖到我不得不离京那日,真是小人行径。
原来自成祖的靖难之役,活生生从侄儿建文帝手头将皇位抢了过去之后。上行下效,明朝的王爷们都喜欢造反,成祖驾崩之后,他的次子朱高煦不忿父亲将皇位传给生性懦弱又带有残疾的大哥朱高炽,起兵谋反。到正德年的时候,又有宁王的寰壕之乱。
中央政府是真得被那些野心勃勃的王爷们弄怕了,对各地藩王实行严格的管制。亲王和郡王成年之后,必须离京就藩。
皇族人员终身只能住在专门为他们建成的城市里,接受王府的官员严利的监视,不得出城一步。
另外,所有皇族人员每月只能拿俸禄生活,不得从事其他行业。
反正三个字:当猪养。
不过,因为是朱家子孙,明朝又以忠孝治理天下。每年过年期间,亲族都要在京城团聚,在太庙祭祀历代先皇。所以,每年冬季朝廷都会下旨命各地方皇族来京朝拜。
因为王爷们的封地有近有远,远的地方如湖广、甘肃的路上就要走一月,所以偏远的确的天家人都会提前一两个月出发。
今年的朱聪浸来得最早,原来是按理讨薪的。
王若虚和朱聪浸显然是打过许多次交代的,彼此也熟,说话也没有顾忌。劝慰道:“这几年,朝廷对东南用兵,国库空虚。一旦东南平定,会补的,你也不用担忧。“
“什么对东南用兵,太仓每年两百多万两银中难道还少我区区六百石俸禄。你当我不知道,那些钱都被金上挪去修建宫观了,陛下这是要饿死我们这些皇族啊?”
私下议论天子,王若虚正要板着脸跟他讲大道理。
周楠忍不住一阵嘘唏:“什么,朱大人你一个奉国将军每年才六百石俸禄,这也……”
“这也太少了,怎么,你当我是在说谎吗?”朱聪浸大着舌头道:“这六百石还拿不全,一半本色,一半是折色。”
明朝时期,官俸有两种:一种以银子折算,谓之折色,另外一种即为本色,也就是米,布,这样的实物,包括月米、折绢米、折银米。
周楠是老基层,如何不晓得这一点,顿时吃了一惊。本色一半,这也太狠了点吧!
本色物资质量好坏怎么算,粮食是米是谷子还是麦子,是陈是新都有讲究。最要命的是,明朝的米价波动极大,丰年米贱,几文钱一斤。遇到灾年,一两银子都有可能。
丰年你所领的折色是一千两银子,到灾年就只剩一百两,甚至十两。
堂堂天家子弟,收入甚至还比不过一个衙役,小吏,确实叫人无奈。
问题的关键是,衙役和小吏的工资虽然低,可人家有外快,家中的人口也少,场面上的迎来接往也少。
就拿朱聪浸每年的俸禄来说,就算全部折算成本色,每年才六万斤粮食。换算成后世的人民币,三块钱一斤,也就十八万块钱,只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普通白领收入。
像他这种奉国将军一级的皇族,三妻四妾,儿孙成群是肯定的,如何养活得了那么多人。这六百石粮食还是带壳的谷子。如此除去三成的皮壳,他最后到手的大约也只十万块钱。
最要命的是,国家还规定皇族不能做官,不能经商,否则天家尊严何在。
所有因素计算下来,估计这朱大老爷每年也就几万块钱的净收入。
这还是老朱家的人吗,活得好惨烈,难怪这厮身上的衣裳如此破旧。
周楠禁不住对他抱以深刻的同情。
朱聪浸见周楠附和自己,更是来劲,正要继续骂下去。
这里毕竟是京城,他口口声声辱骂君父挪用国库和宗师建宫观,大明朝虽然不以言罪人,可传出去叫人听了却是不好,王若虚就笑道:“朱大人但有怨气自去礼部理论,今日你我老友相逢,只谈风月。淮安周子木乃是诗词圣手,老夫也是甘拜下风。朱大人在诗词上也有不错造诣,今日不妨接着联句为乐。诗成,叫歌妓谱成曲儿唱来听听。”
朱聪浸吃酒吃得爽利,叫了一声好,就拉住方才唱歌的那个女子笑道:“姑娘好嗓子,不妨你来出题。”
弹琵琶的那女孩子掩嘴道:“朱大人果然是行家,宫商羽徽角,各人嗓子不同,气息有高低,能唱的曲儿也不相同。遇到不擅长的,强去唱,却煞了风景。我家妹妹的《临江仙》唱得最好,周子木的那首《寒柳》最合她心意,心中还道能写出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的高绝之士又是何等风流人物。今日总算见着人,果然人如其诗,儒雅俊朗。今日不妨再做一首,凑成一对儿。”
说着就瞟了牙板女子一眼。
手拿牙板的女子被琵琶女说破心事,一张俏脸变得通红,但看周楠的目光中却盈盈两点秋波荡漾。
朱聪浸能够和王若虚这种老文青关系密切,本身也是个有才学有呆气的人。见手中那女子明明被自己牵了手,却对周楠目光含情。
心中不觉大酸,哼了一声:“西风多少恨一句,我看也寻常,且听我的。”
略一斟酌,就吟道:“短短春衫双卷袖。”
王若虚想了想,接道:“调筝花里迷楼,今朝全把绣帘钩。子木,该你了。”
“好!”两个女子同声趁户赞。
不得不说,这两人的作得真不错,京城勾栏瓦舍中的浮华金迷之风扑面而来,叫人如同沐浴在暖风中,熏熏人,有一种微醉后的畅快。
所谓联句是古代作诗的一种方式,是指一首诗由两人或多人共同创作,每人一句或数句,联结成一篇。
周楠前世念的是文科,专攻明清文学。
明清是小说的时代,诗词比起唐宋大是不如,原因很简单,时代不同了。
他肚子里倒是背了几十首纳兰容若、顾炎武、查慎行、龚自珍,可现在是联句,不是单独做一首完整的诗词,就算想抄袭也不知道该如何抄起。
顿时卡了壳,端起酒杯一口饮尽,算是认输。
“怎么,周子木做不出来了?”朱聪浸以往听王若虚不停在耳边说起周楠的名字,简直把他夸成李杜转世,心中本就不服。今日见两个女子对他青眼有加,心中更是嫉妒。
就斜着醉眼冷笑:“人说周楠你是一代词宗,看来都是周大人自大之言,你也是个徒有其表之人。”
周楠见他无礼,心中突有一股怒气生起。这姓朱的自从见到我之后,就处处针对。你讨薪在礼部碰了一鼻子灰,心情绪不稳大家都理解,可也不能把气撒到我身上呀?
你以为你是谁,图书管理员吗?
老实说,周楠从来就没想过如别的穿越者那样依靠剽窃后人经典诗词的念头。一来,他因为身份关系,根本没办法在士林知识分子圈里立足,就算诗词作得再好。别人提其他也就一声“雅吏”;二来,他是混官场的,现在是明朝,考的是八股时文,诗词也就是消遣应酬,并没有实际用处。
可是,这姓朱的分明就是个心胸狭隘之人,今日若是败在他手里,搞不好这厮会逢人就说起此事,对于我的名声却大大有损失。
人活一张脸,岂能别人打你左脸,你还把右脸伸过去?
这个时候,周楠心中突然钻出许多诗句。他也管不得那许多,喝道:“这又有何难,某今日就叫朱兄看看在下是否是徒有其表之人。”
说罢,就朗声念接了最后一句:“不叫金练柳,遮断木兰舟。”
其实这一句的出处周楠也不知道,当年读大学的时候,他每天泡在图书馆里,读书读得昏天黑地,读到后来肚子里到是装了许多诗句片段。
不管了,随便拿一句合辙压韵的出来应应急。
不得不说,但凡能够被后人记住的诗句,都是一首诗中最精华的部分,是文眼。很多人在读书的时候也就记得这么一句,至于其他都忘记了/
比如杜甫的的有一首诗中的名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到现在,周楠甚至都还不知道这诗的题目叫什么名字,有几句。
“好一个遮断木兰舟。”牙板女子面色大变,眼睛里的柔情更是浓得化不开:“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即便是李易安来做,也不过如此。”
王若虚也叹道:“淮安周子木,果风流文学之士,我不如也!”
周楠心叫一声好险,又得意地哈哈大笑。
站起身来,朝二人一拱手:“今日兴尽,且告辞了。”
“等等。”朱聪浸站起身来,朝他长长一揖:“子木文才便给,在下佩服,刚才得罪之处,还请不要放在心上。尚有一事相商,还请务必答应。”
他也是个文才见识出众之人,先前口头虽然对周楠诸多不屑,不过是处于文人相轻的传统。此刻联句,却是彻底地服气了。
周楠见他道歉,心中大爽,一把将他扶住,道:“朱兄何必如此,所谓武无第一,文无第二,诗词本是天授,灵感到了随意就能做出好句子来。若是灵感不至,任你搜断枯肠,也是无可奈何,还请问朱兄有何见教?”
朱聪浸直起身来,道:“惭愧,惭愧,在下虽然贵为皇亲,又有爵禄,日子却过得清苦。不得以寻了个生路,挂别人名字办了家书坊。子木诗词双绝,我欲将你诗词刻印成书,与其他同道的作品合成一个集子,还请子木赐稿。”
这是向我约稿吗?周楠一塄。
王若虚朝他点头微笑:“老夫一直想将自己的旧稿刻印成书,流传后世。士人有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文人每以“立言”为第一要务,以求不朽,这诚如曹丕《典论?论文》讲: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自传于后。”
“老夫已经整理出一些稿子交给了朱大人,如果子木有立言的心思,不妨让朱大人帮忙出书。”
周楠大喜,出书我也想啊,倒是一个扬名的好机会,忙说了一声:“多谢朱兄,如此,周楠就却之不恭了,不知道润笔几何?”
心中盘算,自己所抄的几首了纳兰词可是千古名篇,真刻印成书,还不卖得洛阳纸贵?古人有一字千金一说,这几首词怎么也得收姓朱的一百两。我刚买了房子,手头的钱都已用尽。在这该死的京城还不知道要呆多长时间,如果没有收入,这么坐吃山空也不是办法,却是应该想条财路。
朱聪浸满面迷惘:“还有润笔一说?对了,子木若要出书,这刻板费、纸张、油墨还得出几个。”
周楠看着他的脸,一句:“你是智障吗?”差点脱口而出。
他只能微笑不语。
朱聪浸突然恼了,喝道:“周朋友,你这句话就是有辱斯文了。我辈读书人,怎么钻进阿堵物的眼子里去,没得污了耳朵?某羞于与汝为伍!”
周楠心中翻了个白眼,你不钻钱眼子,你清高,怎么大老远从大同跑京城来讨薪?我算是看明白了,你就是后世那种卖刊号,诱人自费出书的不良书尚。你就是个落魄皇族,落毛孔雀不如鸡,跟我摆什么架子?
他也懒得同朱聪浸废话,只朝王若虚拱了拱手:“王主事,多谢盛情款待,周楠尚有事,告辞了!”
王若虚笑道:“我也该回衙了,子木小友,我送你。朱兄,今儿就散了吧!”
闲臣风流 第一百七十九章 一语道破
说罢,王主事就携了周楠的手,一道出去。
周楠知道他有话同自己讲,自然应命。
外面的雪大了些,二人走在积雪的街上,走了一气。王若虚才道:“子木小友,李伟打死顺天府赵经历一事老夫听人说过,无须担心。”
周楠一惊:“王主事你知道了?”
王若虚不快,道:“此事已经闹得沸沸扬扬,各部院走在传说行人司有个叫周楠的行人带人去查李伟家的庄园,彼此起了纠纷,以至随行的一个顺天府经历被李伟打死。你今日来寻我,不就是怕担干系,问计于某?”
“可到现在这么久,此事却只字不提,分明就是瞧不起老夫。”
周楠心中暗想:王大人啊,你还真是误会了,我可从来没想过请你帮忙。此事关系着朝廷大姥的派系政争,你一个小小的吏部主事,怕是不够分量,又凭什么帮我?
“老大人你想哪里去了,周楠心中忧烦,一时不知道如何开口。再说,这案子说不好牵涉极大,如何能给大老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什么叫麻烦,又怕什么。不就是朝堂里有人想要削弱王府一系,想拿李伟做篇文章。”王若虚淡淡道:“今天不是休沐的日子,你怕来寻老夫,想必是心中畏惧,不敢去行人司当差?”
周楠禁不住老脸一红。
王若虚:“不用担心,死了一个小小的经历,也闹不出什么花样来。就算有人要作文章也作不好,最多几个御使上折子弹劾了事。圣明无过天子,这事只怕陛下心中自有一本帐,估计也就是装看不见罢了,难不成还大兴诏狱?陛下年事已高,龙体欠安,近年也不太想理事,不外是想保持目前这个丰亨豫大的局面。”
他这话已经说得非常露骨了,这案子真要追究,李伟抓不抓。只要一走所谓的法律程序,只怕立即就有许多人跳出来,上书弹劾王府一系,甚至剑指裕王。王府一系自然不甘,必然反击。
如此,一场剧烈的政争就摆在台面上来,这断断是嘉靖皇帝所不能容忍的。
正如王若虚所说,嘉靖喜欢浮华、奢靡,他进入老年阶段,一心求长生,对于政务已然倦怠。朝堂之争,他是不太想介入了,只希望保持目前的平衡态势。
若有人想打破这一平衡,打破他平静的晚年生活,那就是犯大忌了。
反正,现在的局势是,朝堂上,谁冒头他就打谁。
周楠听到这话,顿时恍然大悟。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他自然清楚嘉靖的个性。这就是一个刚强的君王,自登基以来,就和文官,和权臣斗个不停。嘉靖朝的内阁阁老是出了名的难当,杨廷和、夏言、霍韬、杨一清、张璁、桂萼等人都没有什么下场。惟独严嵩从嘉靖二十四年为相到现在,一直稳坐相位。
除了严阁老能帮天子搂钱之外,最大的原因是嘉靖已经折腾累了,想要做个安静的美男子。
大明朝朝堂上的衮衮诸公都是人精,如何不知道皇帝的心思。他们即便是要政争,也要一击致敌于死命,不会死缠烂打。否则,说不好会把自己给赔进去。
假设一下,如果周楠死于李伟手中,这事就是触极了明朝政治正确的红线,就是捅破天了。可死的却是一个小小的顺天府经历,只能算是民事纠纷,陪钱了事。就算背后的阴谋家要发动,也伤不了王府皮毛,反惹得天子不快,智者不为。
这事,说到底只是有一股旧势力对裕王系斗争的一次遭遇战,前哨战。既然没能达到目的,也不会再纠缠,只再次潜伏,等待下次良机。
至于周楠和死去的赵经历,属于已经落到棋盘上的小卒,是死是活也没人关心/
周楠想通这一点,高兴的同时,又有些略微气恼。这两日他还真是提心吊胆,生怕有某个武林高手、青衣楼的刺客从暗处跳出来给自己狠狠一刀。事实证明,他只不过是一个小角色,还上不了京城的台盘。说难听点,甚至没有半点剪除的价值。
看来,我并不是世界的中心,不是小说中有着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经历的主角啊!
失望,非常地失望!
周楠本就有一颗为上位者的野心,出了这事之后,畏惧的同时,赌徒性子犯了,心中就琢磨着拿这事博一个出身。现在看来,其实自己就是想多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王主事方才所言,直叫周楠如拨开云雾见青天。只是,下官负责清丈李伟家的庄园,真去行人司当职,却是要接过这块烫手热山芋了。”
王若虚也觉得这事比较头疼,安慰道:“还是那句话,无欲则刚。我辈读书人,心怀坦荡,自然百邪不侵。朝廷自有法纪,任谁都不能例外。”
这纯粹就是废话嘛!
“对了,王主事,那朱聪浸怎么回事?”
王若虚:“子木是在问皇族经商一事吗?朱大人家中人口多,他又是天家的人,场面大,光靠那点俸禄根本养活不了家人。虽说朝廷严命宗室不得经商,可让别人挂名也是无妨。不过是几首诗词而已,你问他要润笔,未免失礼……”
原来,周楠本以为朱聪浸家有三妻四妾,因为老婆孩子一大堆日子这才过得困窘。现在听王若虚说,事情并非如此。朱聪浸家有悍妻,恶得很,他有贼心无贼胆,一直不敢提钠妾的事情。
朱同学的老婆又特别能生,一年生一个,不带歇气的,到现在,他有七个儿子。身体透支过度,老朱现在是不但没有贼心,连贼都没有了。
可见,世界上没有耕坏的地,只有累死的牛,吾辈当以人为镜。
朱聪浸家,一妻七娃,再加上老妈子、管家什么的一大群。单靠每年六百石还被拖欠的俸禄,个人财务已经处于崩溃边沿。不得以,只能弄了个书坊养家。
周楠对他表示深刻的同情,问王若虚:“朱大人的书坊规模想必不小。”
王若虚一笑:“也就是一个小作坊,请了一个掌柜的和两个刻书的匠人罢了。他以前在大同开了一家,两年下来亏损了上千两,去年才搬到京师。原本以为这边读书人多,生意应该不错,结果还是亏。朱大人性子是不好,那是因为他亏本太多,叫家人跟着受穷,经常吃淑人的打,以至夫纲不振。可也算是能诗能文,都是你我同道中人,他问子木要旧作,原不该拒绝的。”奉国将军的妻子是有诰命的,称之为淑人。
“是是是,老大人说得是。”口头虽然这么应承,周楠却偷偷地撇了撇嘴。他原本以为朱聪浸好歹也是有爵位的皇族宗室,名下的书坊规模应该不小。卖他一个面子,不要他的稿费也无妨,至少能够传扬自己的文名。
现在听王若虚所说,这厮做生意都快亏掉底裤了,估计出版的书籍销量也有限得很。
稿子倒是不能白给他。
二人又走了几步路,王若虚留了家庭地址,又问住哪里,说以后得闲多多走动,他在京城还有许多同道要介绍给周楠认识。大家一起搞几个文会,做些诗文,不亦快哉。
周楠正要在京城文化界和政坛建立自己的人脉,他孤身从淮安来京城,可谓是两眼一抹黑。这次的事情之所以搞得如此狼狈,还不是因为不认识人,没有自己的消息渠道,吃了秦梁的暗亏。
若一开始就得人提醒,直奔礼部办理锁厅手续,又怎么会被秦司正算计背这口黑锅?
王若虚醉醺醺自去吏部当值,现在距离散衙还有半个时辰,这厮日子过得倒爽啊!
现在才是后世北京时间下午三点半的样子,周楠这个时候回行人司上班已经来不及。加上手上又没有事做,顿觉好生无聊。
心中不觉后悔:早知道就不该随王若虚从教坊司里出来,和两个美女一道吃吃酒,听听曲儿,聊聊骚,多爽!而且,看那两个妹子对我好生崇拜的样子,说得入巷了,未必就不能登堂入室,共度鸳梦。最重要的是,今天的嫖资老王已经出了,不享受教坊司的服务简直就是浪费。
浪费,就是极大犯罪。
得,现在再说这些已经晚了,还是回家去吧!
……
“忙惯了的人,还是不习惯这种悠闲的日子啊!”
周楠叹息一声,将手中的小说扔到一边。
回到家后,他就照例拿起自己以前购买的小说书儿打发时光。这次随詹知县来京任职,船只从淮安沿大运河北上,路上走了半个月。整天和二詹呆在船上,该说的话都已经说完,就连陈谷子烂芝麻的小事都番了出来,实在无趣。于是,周楠就叫人买了许多小说书儿打发时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