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门秘史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手可摘星辰
我见梁兴初知错能改,心中也有些嘉许,“好的办法还没有,不过简单实用的却有一个,你们是在水上长大的,打渔总是见惯了的吧?”
两人皆点头称是,只是不明白我为什么把话头儿又给扯远了。
“若是我们在先导的大船之间拉开渔网,加上突刺,下方吊以铅坠,你说他们的水鬼还能冲得过来吗?”我一语倒破了其中的玄妙。
两人一思量,果然此法简单实用,就算是不能保证没有漏网之鱼闯过来,却也成了气候了,于是齐声称赞道,“大人果然高见,渔网乃是民间常用之物,就算是征集起来也是极为容易,如此我们在水下的安全就不用担忧了!”
我摇了摇头道,“这只是一个被动防御的法子,如是对方已经潜到了我们的船队当中,却又该当如何?”
“这个——”梁兴初沉吟了一下后说道,“既然渔网已经失去了作用,我们就只好派人下水,与之搏斗了!”
“水下搏斗,情势难明,多数人在下水的时候恐怕就被贼人给做掉了!”我答道。
“还请大人指点。”梁行初想了半天,依然是不得要领,抬起头来时看到我正在一旁饮酒微笑,方才醒悟过来,虚心求教道。
“这个却要请若虚代劳了!”我点头笑道,“我在纸上画了一个草图,大家可以看一看。”说着取出一张卷轴来,慢慢地打开,在桌子上铺平,然后压上镇纸。
两人围了过来,一起看那草图。
东西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大的平面,用铁棍焊接而成,铁棍纵横交错,如同一个小的围棋棋盘,与平面成九十度角焊接在一起的,是很多条锋利的铁刃,整个东西的重量在两百余斤,上面连了八条缆绳,四长四短,将其用浮舟吊在水中浅处,使用的时候,只要砍断地条短的缆绳,此物自然急速下沉,可以将藏匿在下方水中的敌人刺穿,只要重新拉起后即可重复使用,不必担心会沉入水中。
“高——实在是高——”看罢草图,并听我讲演完毕后,两个人都说不出话来,惟有露出一副非常钦佩的眼神而已。
“大人文武双全,智深如海,真是天降神人于我大宋!此番太湖的水寇们,算是过罢好日子了!末将愿意听从大人驱策,充当先锋,立此大功!”梁兴初再拜道。
“好——”我将他扶起,欣喜地说道,“常言说的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若是没有你们相助,也是难于取胜的!你们好好去做,事成之后,本官为你们在皇上面前请赏!”转而又对旁边的李若虚说道,“若虚啊,你身负巡检重任,兼领兵器作的差使,这打造新式武器的事情,就还多劳你费心了!只要做的好,功劳也是极大!”
“此乃下官的本分,实在不敢邀功,请大人放心便是。”李若虚慨然答道。
“如此甚好,灭此贼寇,只在旬日之间了。”看着士气高涨的两员大将,我的心情也很舒畅,于是非常自信地断言道。
杨门秘史 第62章 阴云密布
且不说我在苏州如何运作,此时此刻,远在扬州城中的大都督府中,年轻的大宋皇子深得太宗皇帝倚重的淮阳王赵谦也在积极筹划着对策。
“主公,最近南边的局势有些不明朗啊!”一个隐藏在黑暗中的黑衣男子如同幽灵一般地突然出现的淮阳王赵谦的身旁,有些不安地说道。
“怎么,难道他已经开始动手了吗?”淮阳王霍然而起,有些吃惊地反问道。
“那倒没有。”黑衣人摇了摇头道,“若是他现在就敢动手倒好了,我们在岛上的布置已有数年,虽然还不能说是铜墙铁壁,但也绝对是森严壁垒,而他则新到江南,诸事皆需从头熟悉,此时来攻,只是自取其辱罢了!”
“恩,不错!”淮阳王赵谦闻言点了点头,不由得有些奇怪地问道,“既然他没有动手,那你又再担心什么呢?”
“根据南边儿传过来的情报,他们已经秘密地接触过了,最近的兵马调动都非常频繁,而且那人已经视察了水师,臣恐怕他们已经在打洞庭山的主意了,只是条件还不成熟,无法贸然出兵而已。”黑衣人推测道。
“这恐怕不是十天半月能够准备好的,那你有什么好的提议呢?”淮阳王想了想后问道。
“我是担心老头子已经对大王有了疑心,否则怎么会一下派三名新科进士来到两浙路作知州通判?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啊!大王你不可不小心提防!”黑衣人沉声说道。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淮阳王赵谦苦笑着说道,“我身为皇子,手中又握有重权,节制江南诸路军事,可谓是位高权重,对于父皇,也是一个很不确定的因素。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怎么可能不重点监视我的举动呢?”
黑衣人嘿然说道,“好在我们未雨绸缪,早就有了准备,到时候就算是老头子想要削弱大王的实力,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只要我们在江南的布置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就不怕任何人,包括皇上在内!”
淮阳王赵谦有些不悦地看了那黑衣人一眼,沉声说道,“我知道你对我很忠心,不过皇上与我毕竟是父子,你说话的时候,还是斟酌一下为好,我虽然也很想位尊九五登临天下大宝,可是这谋逆的名号,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还是不担比较好一些。”
这话说得比较重一些,那黑衣人听了后,似乎有些发愣,看了看淮阳王赵谦,好似有些不相信一般,然后又低下头去,也不知道是在想些什么。
淮阳王见状,觉得自己的话有些太严厉了一些,于是温言安慰道,“本王只身南下,总领着诸路军政大事,如果没有你们的从旁协助,万万是打不开这个局面的。以后的事情,还得靠你为本王仔细筹划,切不可因为本王的三言两语,存了心结才是。”
“大王误会小臣了——”那黑衣人闻言笑了一下后解释道,“微臣方才是在想,恐怕皇上此时在京师的日子也过的不很安稳呢!”
“哦,何以见得?”淮阳王问道。
“风闻皇上对秦王殿下久存疑虑,今日京师的内线传回消息,恐怕是要那秦王开刀了,现下只是缺少一个借口而已,不过皇上他老人家向来英明睿智聪慧无比,我相信他很快就能找得到的。”黑衣人说道。
淮阳王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有些嘲弄地感慨道,“可怜的秦王叔,恐怕他还做着继承皇位的春秋大梦呢!却不知道死字是怎么写出来的!”
“这却也是我们的机会。”黑衣人建议道,“如果瞅准空子推波助澜的话,不但可以将秦王这个眼中钉拔去,还可以将皇上对江南的注意力分散,这样我们行起事来可就要方便多了。”
“此事可行!”淮阳王颔首赞同道,“我授予你全权办理之职,将京师的内线全部调动起来,把事情搞得越大越好。至于江南这边儿嘛,不如就吩咐岛上的人主动出击,派一小股人上岸来sāo扰一回,记得不要太过分,但求把他们的阵脚打乱即可,若是惹得他们急了眼,兔子还要要人哪!你一定要再三强调,让他们不要肆意妄为,千万要把握好分寸啊!”
“大王尽管放心,小臣理会得。”那黑衣人点了点头,行了个礼后又隐入了黑暗当中。
“唉——”淮阳王看着案头上摆着的一副画儿,出了一会儿神,然后醒悟过来,摇了摇头长叹道,“这又是何苦来哉?”
清风拂过,画卷微微卷起,正是我题过诗的那一幅桃花仙人买酒图。
江北,京师,大内。
大宋太宗皇帝的案头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信札和文书。
“唉——”太宗皇帝同样发出了一声叹息,轻轻地揉着两侧太阳xué,自言自语道,“皇帝做起来也不是很轻松啊!既要算计别人,还要防止被别人算计,倒还不如以前作亲王快活。以前的时候做起事来绝少顾忌,万事都有皇兄在上面给顶着,现在自己能做主了,却发现身子不自由了,真是塞翁得马,焉知非福了!难怪说人生的苦闷有二,其一是欲望没有被满足,其二就是它得到了满足。”
“皇上,忙了整整一天,您该歇息歇息了,可千万不要伤了身子呀!”内侍总管王继恩趁着太宗皇帝放下那些公文的空挡,端了一碗参茶上来。
太宗皇帝端起参茶了,抿了两口,将那杯子放到了一旁,又捡起一份信札来阅览,一边有些感慨地对王继恩说道,“朕自做了这皇帝,成为这万民之主,天下一人,这身子就已经不是自己的啦!天下还远远没有达到太平的地步,若是朕在此时就耽于逸乐,置天下百姓的疾苦于不顾,那与古之桀纣又有何不同呢?”
“陛下英明,怎么可以与桀纣相比?”王继恩在旁边撇着嘴回答道,“即使要作比较,也应该同尧舜之君相提并论才对呀!”
“尧舜之君?”太宗皇帝轻轻地笑了笑,摇头长叹道,“难啊——”
“启奏皇上,丞相赵普大人有密奏。”一个小黄门在殿外禀报道。
“传上来——”太宗皇帝皱了皱眉头,吩咐道。
王继恩从那小黄门的手里接过一道厚厚的奏章,转递到太宗皇帝的面前。
太宗皇帝将那奏章翻开,快速地翻动了两页,脸色立刻变得很难看,抓起旁边的茶杯喝了一口参茶,强自镇定了一下,然后接着看那奏章,越看心里面的怒气越盛,看到最后时脸色已经变得完全铁青起来。
“皇上——”王继恩看到太宗皇帝的脸色如天空中的yīn云一般凝滞,不由得有些担心起来,忍不住轻轻地唤了一声。
“这些东西,先去查证一下,如果有一半以上确认无误的话,就不必回报朕了,着令你们门主来处理就可以了。”太宗皇帝没有理会王继恩的呼唤,却将手中的那叠奏章举起来扬了扬,仿佛在同空气说话一般。
那空气果然有了变化,一道扭曲的光影变幻了一下后,在皇帝的面前出现了一个全身笼罩在黑衣中的人影来,相貌完全被面罩给遮得严严实实,根本无从得知他的真实身份,只是看到他身体周围隐然散出来的一道道黑色的气流,就知道此人的功夫非同小可。
那人行了一礼,从皇帝的手中将那叠奏章接了过去,然后又行了一礼,身子微微地晃动了一下,如同水中的波纹一样荡漾起来,逐渐消失不见。
王继恩在两人交接奏章的过程中,偶然瞟到了上面的一个名字,却是“卢”。
“皇上终于要对秦王的亲信动手了!”王继恩心里面琢磨道。
能够以“卢”字出现在皇帝案头的人,除了参知政事卢多逊外,还能有哪个呢?
与此同时,卢多逊忽然发现自己家门外面多了很多生面孔,就像那个卖糖葫芦的,还有那个扎风筝的,莫非自己家门口竟成了贩夫走卒们的谋生之处了?他的心里面很不痛快!自己好歹也是朝廷的一品大员,充任过一任宰相的,怎么可能任由这些俗人们在眼前晃来晃去呢?
“老王,派两个人过去问问,那些都是什么来路,让他们换个地方摆摊,不要挡在我们府门前碍眼。”卢多逊对身边的老管家吩咐道。
“是,老爷。”老管家领命而去。
忽地一阵冷风吹了过来,将卢多逊的官服吹了起来,阵阵的凉意另他不由自主地打了一个冷战,初春的北方,天气还是不太温暖的。
“这鬼天气,还真是有点儿邪门儿!都什么时候了,居然还会刮西北风!”卢多逊望了一眼有些昏昏沉沉的太阳,紧了紧衣衫,忍不住嘟囔了一声。
正在郁闷之间,忽然有一个衣衫褴褛的人从门外跌跌撞撞地跑了过来,直接冲过了门口的几名家丁,向他奔了过来。家丁们初时愣了一下,显然是没有想到居然有人胆敢闯进副相大人的私宅,接着就反应过来了,纷纷叫嚷着追了过来,要抓那人。
“越来越不成体统了!”卢多逊非常生气,他怎么也想不通那乞丐模样的人是如何穿过十几名虎背熊腰的家丁的阻拦,冲进大门来的,若是来的是一群土匪,那还了得?是该将那些光会吃喝不会办事的家丁下人们重新打发一下了!
“卢大人——救我——”那人转眼间就冲到了卢多逊的面前,口中有气无力地喊了起来。
“恩?”卢多逊的心中一愣,他本来是要打算喊人出来将这乞丐模样的人给撵出去的,谁知道话还没有出口,那人就喊着要他救命,心里面不由得惊奇万分,自己什么时候认识了这个乞丐呢?刚到口的话又一次给咽了下去,反而问道,“你是谁?”
“卢大人——信——”那乞丐模样的人身子向前一扑,几乎就要跌倒在卢多逊的脚下,一只肮脏的手紧紧地抓住了他的衣服下摆。
“干什么?你到底是谁?有什么事情?如何识得本相?”卢多逊皱着眉头,有些嫌恶地掩着口鼻问道。
从对方的身上散发出来的恶臭气味儿简直令他感到有些眩晕,若不是对方一下子就抓住了他的衣服,不得脱身,他早就抽身离开了。
“信——信——”那乞丐模样的人从怀中哆嗦着抽出一支笔管粗细的小竹筒来,勉力抬起手来想要递给卢多逊,却又好似体力不支地倒了下去,手中那伸了出去的小竹管也脱手滑落,从卢府门前的宽大石阶上叮当作响地滚了下去。
卢多逊还没有来得及再问什么,那人忽然一头载了下来,软软地趴在了地上,再也没了动作。
“喂——喂——”卢多逊用脚踢了那人两下,却是没有丝毫的反应。
几个家丁已经赶了过来,其中一个用手在那乞丐模样的人的颈项之间试探了一下后,连忙把手缩了回来,对卢多逊回道,“老爷,没气儿了!”
“掌嘴——”老管家此是也闻讯跑了过来,听到那家丁的回答后非常恼火,大声呵斥道,“狗奴才,怎么说话的?什么老爷没气儿了?老爷好着呢!”
那人自认倒霉,口中嘟囔了一句什么,然后狠狠地在自己的脸上抽了两下,神情非常沮丧,好不容易在老爷面前找到了个表现的机会,却因为不会说话给弄砸了。
此时已经有人将那只竹管拣了回来,双手呈到了卢多逊的面前。
“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卢多逊摇了摇头,仔细看那竹管儿。
青黄色的竹管儿似乎被火烧过,表皮上面散发着被烟火熏过的气息,一头儿被塞子封住,加以火漆封印,卢多逊将那塞子拆去,将口朝下磕了两下,就有一小卷儿棉纸弹了出来。
“倒好像是飞鸽传书。”卢多逊有些不解地摇摇头,慢慢将那纸卷展开观看。
起先的时候他的神色还很平和,看到后来脸色就僵了起来,神色也仓促起来,急忙将纸卷收了起来,藏入怀中,大声吩咐道,“赶紧备车马,本相要去一趟开封府!”
众人连忙闹哄哄地去备车的备车,套马的套马,为老爷准备车驾。
“算了——”卢多逊似乎有些着急,扯过旁边的一匹马的缰绳,翻身骑了上去,策马扬鞭就冲到了大街上。
众家丁都有些惶恐,看来老爷真的是遇到了急事了,否则他怎么可能骑马?自从六年前不慎从马背上跌下之后,他就已经与骑马绝缘了。
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卢多逊拨转马头又冲了回来,扯着缰绳在众人面前兜了个圈子后吩咐道,“把地上的这人抬走,找个地方埋了!若是有人问起,就说是街头饿死的,老爷看不过眼,让你们埋的,知道了么?”
“知道了,老爷——”众人齐声应道。
卢多逊顾不上多说什么,只是点头恩了一声,又拨转马头向着远处绝尘而去。
开封府与卢府之间的距离不过是一刻钟的行程,可是此时在卢多逊的心中,感觉却如同千里万里一般,恨不得跨下的骏马能够肋生双翅,转眼就飞了过去。
可是人越是着急,就越是容易出岔子,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了。就在卢多逊策马狂奔的时候,前面本来很冷清的一条路上忽然出现了几个骑马的黑衣人,将他的去路硬生生地拦住。
“闪开——快给本官让道——”卢多逊心急赶路,一扬手中的鞭子厉声喝道。
为首那黑衣人冷冷地将头抬了起来,用同样冰冷的声音哼道,“卢大人,恐怕你哪里也去不了!”
“你是何人,竟然敢拦住本相的去路?耽搁了公事,小心你的脑袋!”卢多逊怒道。
“本人乃是大内密探右卫副统领,奉皇命将你收押问话。”黑衣人嘿嘿答道。
卢多逊闻言一惊,犹自不信道,“胡说什么!本相乃是社稷重臣,若非皇上御笔亲批,内阁联署,才能交给三司会审!你们是什么东西,竟敢阻拦本相!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过大内密探和什么右卫统领?你们到底是什么人!”
“我们是谁并不重要,皇上的信物卢大人总该认识吧?”那黑衣人也不作辩驳,只是从怀中取出一块儿颜色洁白的玉牌来,上面镌刻着九龙盘钮的形状,在卢多逊的眼前晃动了一下,然后很快地收了起来。
“难道你们真的是皇上派来的?”卢多逊自然是识得太宗皇帝亲佩的九龙玉佩的,但是心里面仍存疑虑,不相信皇帝会批捕自己,仔细想来,最近并没有做什么触怒龙颜的事情呀!
“请卢大人配合,省得伤了大家的和气,真的要动起手来,恐怕与大人的面子上也不好看。”那黑衣人的首领将马靠了过来,沉声说道。
“本相对皇上忠心耿耿,为社稷殚jīng竭虑,就跟你们走上这一遭,我就不信皇帝会对我下手!”卢多逊怎么也想不通其中的关节,只好愤愤地说到。
“如此就多谢了!大人若是没有做过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皇上自然也不会对你怎么样的!”黑衣人对左右使了一个颜色,众人将卢多逊围在了当中,策马而去。
与此几乎同一时刻,另一伙黑衣人在禁军的配合下,将卢府彻底地搜查了一遍,带了不少的东西回去,并将卢府查封。
一场莫名其妙的风波已经开始在大宋的京师中蔓延开来。清冷的黄昏中,又不知会有多少人家会因为这场不为人知的政治风bào而改变命运的轨迹。
杨门秘史 第63章 各显其能
大宋太平兴国的第六个年头,注定会是一个多事之秋。
尽管年头儿上的一场飞鱼风波带给京师百姓的是实惠,可是这一年当中陆陆续续发生的事情却又是那样地令人感到疑窦丛生,百思不得其解。
历史的真相往往会被各种光怪陆离的迷雾所遮掩,留给我们的只是无数的问号。
这一年当中最重大的事情莫过于秦王廷美一案和被牵连到的参知政事卢多逊流放死亡的离奇经历。令后世的历史学家们疑惑不解的是,虽然秦王廷美的被废黜是太宗皇帝为了稳固皇权废弃兄终弟及这个怪诞的时代产物所预谋已久的yīn谋,可是卢多逊作为大宋朝的一代名臣,本人也算颇具才华,且深得太宗皇帝的信任,担当过一任宰相,怎么会说贬就贬,从炙手可热万人之上的副相之位,直接远斥海南岛的崖州而离奇死亡呢?就算是他与秦王过往密切了一些,这也不足成为他身死名败的充分理由呀!趋附当权者是官场生存的潜在规则,太宗皇帝怎么可能在没有任何理由没有昭示出任何实在证据的前提下就牵强地给他加上谋逆的罪名,欲置之死地而甘心呢?这与大宋王朝世代相承的厚待士大夫的祖训很不相合啊!
所有的一切,都隐藏在那个被烟火烧得青黄的小竹管儿中,被太宗皇帝亲自动手给彻底地湮灭掉了。
其实,不论那个竹管儿中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卢多逊的败亡已经是一个必然。
太平兴国六年,皇弟赵廷美谋反篡逆事发,卢多逊被系下狱,削夺官职,抄没其家,流放海南崖州,结束了他自己曾经辉煌的仕途生涯。
而究其一生,太祖之时卢多逊不过是一个并不显名的翰林学士。但他抓住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奉太祖之命,出使南唐。在回归前夕,他心计一动,诈骗李煜,说宋朝正在编辑一部天下的地理全书,其中,惟独少了南唐的那一部分。
沉湎于文辞歌舞的李煜自然不知其中的奥秘,如数奉给。从此,南唐的地理形势,在太祖眼里,一览无遗。太祖为此对卢多逊大加赞赏,始有重用之意。而此时,赵普一人专政,朝廷中多有微词。于是,卢多逊便多次在太祖面前诋毁赵普。
也许一个人在位的时间长了,不免就有点放肆,赵普也不例外。他伺机扩建自己的官邸,营造店铺。这让卢多逊抓住了把柄,进而揭发赵普的门下多有贪wū受贿之事。由此,太祖甚怒,出赵普为河阳节度使。卢多逊却从此受宠,官阶步步高升,直至宰相高位。从那时起,赵普与卢多逊便接下了不解的仇怨。
倘若卢多逊是一个正人君子,光明磊落,这也就算了。而卢多逊实是一个投机取巧之人。他的父亲卢亿曾中肯地说道:赵普是一代元勋,我的儿子却在着力诋毁他,他必然会遭到报应。我情愿早一点死去,以免受到牵连。
事实上也是如此。在贬赴海南途中,卢多逊停留在一个无名的驿站,想稍加喘息。可是,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很不巧,他这个偏僻的无名驿站,遭遇了一个对京城旧事颇为了解的老妪。于是,便有了如下令人感慨的对话。
卢多逊问道,“老人家从哪里来?为什么居住在这个荒野之地?”
“我本出身于中原的士大夫家庭,有一个儿子在朝廷做官。那时卢多逊是朝中的宰相。有一天,他让我儿子去诬陷别人,我儿子没有答应,卢多逊怀恨在心。不久,卢多逊找到一个借口,加害于我的儿子。”老妪答道。
卢多逊疑惑地问道,“后来呢?”
老妪接着说道,“后来还能怎么样?只能举家逃窜到这个荒郊野岭。几年后,我儿子等家人,相继在悲愤中去逝,只留下我这个孤零零的老太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