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氏赘婿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百里玺
李荣卸了太尉甲,无奈道:“夫人,这夜色已深,明天还要上早朝呢!”
“哼,我听说崔皇后派人一口气买了数十本回去,后宫嫔妃每人发了一本。皇后说,嫔妃闲着没事就看书,她要考的,别想那些有的没的。
今晚,皇上和崔皇后、杨贵妃指不定也在看这《石头记》呢。说不得明天早朝,就改成午朝了!你去的早,也没人啊!”
二夫人嗔道。
好吧!
李荣无奈,只能打起精神,陪着二夫人看《石头记》。
他之前没看过,一介武夫,最爱看的是兵书战策,不好小说文学这“缠缠绵绵、情情爱爱”的一口。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爱看这种小黄书。
所以《大楚邸报》上虽然有这本小说的连载,但他也仔细没去看。
看着看着,二夫人面色红潮,吐气如兰。
李荣的脸色变了。
上一次,二夫人一夜三战,打的他溃不成军,不会就是这《石头记》在幕后捣的鬼吧?
完了,明儿早朝,岂不是要请假?!
...
金陵城内。
门阀大族,自然不必多说。
从家主、夫人,到弟子嫡孙、女儿孙女,人手一本那是标配。
这是大楚的风潮!
不看《石头记》,你出了门,跟别的士子讨论什么呢?插不上话,连混一个圈子都混不进去。
谢胡雍丞相独自在屋内,一手捧着《石头记》,笑吟吟的看着。
他忽然想起什么,“爱妾!爱妾哪里去了?来,一起品一品这《石头记》!”
小妾匆匆进了屋,满脸的委屈,道:“老爷,人家出身低微,不识字,看不懂。让我看书,这不是欺负人家吗!”
“无妨,为夫乃是大楚文学大宗师。念给你听,解给你其中的妙处!”
谢胡雍丞相笑眯眯。
...
金陵城内,士子、儒生,家家户户。
“好书,好书啊!”
有夫妻二人一同观看的,那自然是夫人媚眼生花,情不自禁。
“妙不可言!”
夫君气喘吁吁,“这一句...还有这里一段...小昏侯莫非是情圣?”
...
当然。
像贾生这样,独自一人看的,就没办法了。
他一身洗的酸白儒服,坐在木桌旁,昏黄的油灯下,痴迷的看书到深夜。
转头看一眼呼呼大睡的婆娘。
唉~!
摇头长叹一声,继续看《石头记》。
人比人,气死人啊!
小昏侯那奢靡、挥霍的生活就不说了。
连这书里,贾宝玉都过的这么快活。
他苦读儒书数十载,却还是金陵城里的一介贫寒白衣,何日才有出头?!
罢了,罢了!
不去想这些。
他还是畅游在书中的世界好,一看《石头记》,忘却世间的诸多烦恼!
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袭人,在荣国府大观园,卿卿我我,腻人的小日子。
小国公爷的生活,过的多美妙啊!
贾生摇头晃脑,眼神迷离而沉醉。
忽然,一个激灵清醒过来。
呸!
又中毒了!
这《石头记》的邪毒之气太强了,稍有疏忽,就迷离其中。
假的,全是假的。
腐朽的王侯,狠狠批判!
纵然整个大楚都沉沦其中,把《石头记》当做极品好书,文学的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他贾生要保持高度的清醒。世人皆沉迷,我不批判谁来批判?
楚氏赘婿 133 朕的大臣们,哪里去了?
天色濛濛亮。
金銮殿上,一片淡金色霞光。
随着江南一带春天的气候快速回暖,皇宫里也是一片绿芽生长,早出的人早已经无需厚袄裘衣。
“皇上驾到!”
随着蔡和大太监尖细的嗓音在大殿上响起,皇帝项燕然出现在金銮殿上。
皇帝项燕然顶着一双黑眼圈,坐上了帝王宝座。
毕竟四五十岁了,在后宫勤于苦读,又和皇后、贵妃忙活了一宿,也没睡,便匆匆来上早朝,疲倦是在所难免。
蔡和大太监掩口打着哈欠,在一旁陪着。
项燕然看着这金銮殿内,三三两两、稀稀落落站着的朝臣们,尚不足数十人。
这些大臣们一个个都是黑眼圈,垂拉着脑袋,感觉像是在锅里煎了一遍,胡须拉渣,神态疲惫,满是倦容。
项燕然不由深深的皱起眉头。
自他登基十数年以来,大楚皇朝的早朝,未曾有如此少的大臣。
“朕的大臣们,都去哪了?”
“谢丞相呢?这辅佐皇帝,总理朝政的主丞相都不上朝,朕这早朝还怎么开?!”
项燕然冷道。
“谢主相派人来请假了...说是闪了老腰,要稍微歇息。请王肃副相代劳..但,王副相也请假了,说是今儿气虚,要养一下。”
蔡和连忙道。
“谢主相七老八十了,王副相也六七十,都上了年纪,可以体谅。平王呢,他可是正值壮年,龙精虎猛之年,难道腰力不行?”
皇帝沉默,问道。
三公大臣里面,只有御史大夫孔寒友顶着一副倦容来了。但来了也没用啊,御史大夫就是负责监察百官,骂别的大臣。
这金銮殿内空荡荡的,早朝都没人可以骂,御史大夫来了骂空气不成?
“呃~...平王派人来说,他昨夜练枪,不慎枪伤,旧疾复发,无法早朝,请假少是歇息。”
蔡和大太监小心翼翼的说道。
项燕然沉默了。
平王...这是练的多猛,才会枪伤复发?!
朕的这些老臣们...又是闪了老腰,又是深夜练枪旧疾复发,如此操劳,真是他们辛苦了!
看来还是他这皇帝的身子骨好啊,陪了崔皇后和杨贵妃苦读一宿,依然能坚挺住,来上早朝。
罢了。
他这皇帝,也不能过于苛刻。
还是回去睡两个时辰,也让老臣们多睡一会,养养精气神。
“你看到第几章了?”
项燕然随口淡然问道。
大楚别的书,都是一篇一篇,没用章回。只有《石头记》这长篇巨著,有章回。
“老奴看到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蔡和连忙道。
“你看得到是挺快啊!朕还没看到那处呢。‘小动唇舌,大承笞挞’,听这章节名字,似乎颇有深意啊?”
项燕然惊奇。
“老奴心急,先粗略的看看。回头老奴还要从头到尾,看个几十遍,细看细品一番。
小昏侯的章节名字,极为讲究。
章节名字充满了遐想,但是内容和章名却是严重不符!...老奴从头到尾,也没见里面有‘小动唇舌,大承笞挞’。
老奴怀疑,这是他专门研究出来的一门诱人看书的技法。
看书识人,看《石头记》能看出小昏侯此人的品性,实在是金陵纨绔子弟中的极品,名副其实,毫无虚假。”
蔡和大太监连忙笑道。
项燕然微微点头,他还没看到第三十三章,也不好做评论。
他看看金銮殿外的天色,问道:“对了,今儿是什么日子?”
“二月十二,惊蛰!”
蔡和道。
“哦,这么快到惊蛰?”
项燕然沉吟。
算算日子,他给御史大夫孔寒友立下的破除“岁举制”的最后期限,马上就到了。
惊蛰。
春雷惊百虫!
仲春之月,生机盎然。
择日不如撞日,今天就是一个好日子。
只是谢丞相没来早朝,不太好啊!
“既然这早朝人不齐,就改为午朝吧!命金陵城侯爵以上、二千石以上官员,参加午朝!
还有,董贤良的奏疏,命他今日午朝时候交上来吧!这么久了,也该有个声响了。”
让金陵城的二千石以上官员们系数都到场,把“破岁举制”之事,一鼓作气解决了,免得再拖拖拉拉。
项燕然难掩倦容,他走下宝座。
也不知是坐久了还是怎么的,他腿下一软,有些踉跄不稳。
“是~!”
蔡和大太监连忙搀扶住皇帝,“皇上太操劳了,赶紧回后宫歇两个时辰!待午朝再来。”
随后,蔡和大太监朝金銮殿的三三两两的众臣们,扬声道:“圣上有旨:早朝改午朝,凡金陵城内侯爵以上、二千石以上官员,务必参加午朝,按时点名。退朝!”
大午朝?
孔寒友闻言,不由心头一凛。
正很少见。
除非皇上准备解决大事,否则参加午朝的人员,不会轻易扩大到普通的二千石官员,所有侯爵以上皆参加午朝。
皇帝这是在提醒他,要出手了。
“...”
大殿内,稀稀落落的数十名大臣们,彼此相视一眼,尽皆无奈。
三公九卿都没来几个,他们这些下臣在这里能干什么事。
还是回去歇歇吧。
早知如此,还不如请假,能多歇息一个时辰呢!
众臣们出了金銮殿,三三两两离开皇宫。
御史大夫孔寒友,和郎中令崔浩然,并肩下大殿台阶。
“崔大人,你这满脸倦容,可是昨夜勤奋苦读,枕戈待旦?!”
孔寒友笑道。
“呵呵,勿要损老夫!大家彼此彼此...这小昏侯真不是东西,写何书不好,非要写这《石头记》。弄的我那小妾,痴迷其中,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痴情落泪,不可自拔。这小昏侯,害老夫不浅啊!”
崔浩然呵呵笑道。
“何止,此书简直是祸害大楚。”
孔寒友摇头道。
身为大儒,一向只看正儿八经的圣贤书。
但是这《石头记》就是这么邪门,里面全都是不正经的故事,尽是一些靡靡声色,却令人看的难以自拔。
读书人,只要能看个几章,就天天惦记上,茶饭不思也想看完。
儒生们指着《石头记》骂小昏侯,小昏侯也浑然不介意。
小昏侯唾面自干的本事,那也是一流的。
楚氏赘婿 134 大午朝,小昏侯上朝了!
午时。
金陵城,家家户户,各门阀府邸,终于醒来。
睡了一个上午,睡饱了的大臣们终于有精神了,吃完午饭,更是各个精气神十足。
谢主相的腰养好了。
王肃副相的气虚也补足了。
平王李荣的枪伤也恢复过来。
各个府邸内外,充满了欢快的气氛。
宫里派了太监,到金陵城的各勋贵、官宦府邸传话,凡在金陵城的侯爵以上和二千石以上官员,入宫参加午朝。
像昏侯府这样,原本从不用上朝的,这次也要派人去。
老昏侯楚庸对上朝没兴趣,派人去了一趟平王府,让小昏侯代他上朝。
此外,还有皇帝单独钦点的人员,也需要上朝。
...
楚天秀一大早就骨碌起来,幽怨的望了一眼主屋的方向,然后便在书房奋笔疾书,激情四射的开始写《石头记》的后半部。
对于金陵城里那些沉迷《石头记》的痴男怨女,生活腐朽,毫无节制的人,他是十分不屑的。
做人就要像他一样勤奋。
哪怕贵为小侯爷,哪怕衣食无忧,依然鸡鸣起床,奋笔疾书。
为了丰富大楚百姓们的夜间精神生活,而奉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做人要有理想!
而他穿越两千年而来,成为了大纨绔小昏侯,但他的理想不是纨绔。他人生最高理想,就是殷勤的为大楚百姓的幸福生活,添砖加瓦。
别人不理解他没关系,误解他是大纨绔也没关系。
自己心里清楚就好。
“姑爷,宫里说侯爵以上,要参加今日的午朝。昏侯府派人来,说让你去参加午朝。”
到了正午的时候,祖儿睡醒了才过来,帮楚天秀换一身侯爵衮服。
“昏侯老爹自己怎么不去?”
“他说朝堂上太吵,指不定就对骂起来,他嘴巴没你厉害。还是你去!”
“老爹倒是有些自知之明,骂人是辛苦活,很费体力的!”
楚天秀自嘲着,在祖儿的帮助下,换了一身侯爵衮服。
吃了午饭。
他便乘坐平王府的马车,前往金陵皇宫。
皇宫大门外,早已经车水马龙。
众侯爵和官宦们陆陆续续抵达皇宫,三五成群往宫里金銮殿方向而去。
“小昏侯!”
太子项天歌正来到皇宫外,东张西望,见到楚天秀下了马车,不由兴奋招手。
自打他亲手主办《大楚邸报》以来,他太子的声望那是扶摇直上。
东宫的官员们都赞许他是未来明君风范,许多官员都私下里巴结他,希望能让自己上《大楚邸报》。
原本在大楚朝堂上毫无存在感的少年太子,俨然有几分炙手可热。
而这份盖世奇功,都是小昏侯脑子一动想出来。
太子项天歌得了甜头,但也对小昏侯也变得热情起来。
“太子,你也上朝?”
楚天秀奇怪。
“我都十四岁了,上朝不足为奇。我父皇让我来长长见识,什么叫大朝争!”
太子低声兴奋道。
“大朝争?”
“对啊,朝廷官员派系的大争!在朝堂上根深蒂固的门阀勋贵派,和遍布大楚朝野内外的儒派,今日要争一个高下!”
太子项天歌添油加醋,解说了一番。
在大楚中央朝堂上,大部分官员都是金陵十大门阀和勋贵,把持着晋升的渠道。
儒派的官员,在朝堂上并不得势,只占据了御史台。
但是,儒派在大楚的民间,可丝毫不能小觑。
自大楚皇朝立国六七十载以来,天下承平已久,遍布大楚百郡、千县的大小地主、大富户们,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了众多的私塾。
不是富户和地主家的子弟,根本读不起私塾。
这些私塾的先生们都是清一色的儒生,教出来的弟子当然几乎全是儒生。
可以说,大楚的读书人,几乎有九成以上是儒生。
以山东孔氏世家为首,天下儒生是一家,外出游学,追随大儒,彼此遥相呼应。
光是金陵城内,就聚集了来自大楚各地的数以千计的儒生,背井离乡来到帝都,挤破头想要进入朝堂。
中央的官员离朝外出,前往各个郡县,治理地方,也需要本地豪门、乡绅的支持,否则在地方上是难以立足的。
可以说,儒派在朝廷势力弱,但在野的势力异常的庞大。
甚至连金陵门阀勋贵士子们,在私塾大部分学的都是儒学,间杂其它学问。只是他们出身于门阀勋贵,以家族门阀利益为重而已。
儒派的崛起,那是大楚的中低层富庶家庭急剧增多,读书人急剧增多。儒派和门阀勋贵派的争斗,绝非以卵击石这么简单。
门阀勋贵靠着“岁举制”,牢牢掌握着举荐入仕的大权,占了每年殿试一百余个名额里的绝大部分名额,排挤普通儒生步入朝廷。
这让天下数万计的儒生们充满了怨气,对岁举制日益不满,一门心思要改制。
御史大夫孔寒友,便是在朝堂上,为儒生们摇旗呐喊的领袖。
“啧啧,他们斗起来,可有好戏看了!小昏侯,你属于哪一派啊?我看你骂人,你嘴巴最毒,比看他们骂人过瘾。”
太子项天歌满脸的兴奋,他还年少,未来的储君,对谁胜谁败没什么想法,是无所谓的,也就图个热闹。
“我?前朝‘余孽’小昏侯啊,非门阀勋贵派、非儒派,他们两边都不屑与我为伍,我也就看热闹就好!”
楚天秀撇了撇嘴。
太子项天歌一愣,拍了拍脑袋,“哎呀,忘了你这先楚的熊氏后裔了,不是打江山的功勋!太祖把你家封了昏侯...那可别怨我,是你老祖宗太没用。”
“...”
楚天秀无语。
他有什么好怨的。
老刘家的一个好好的帝位,被你老祖宗项羽的“鸿门宴”给坑了,那才叫冤呢。虽然为了弥补,封了一个汉王,但现在不也跟昏侯府一样倒霉。
“别得瑟了,你们项家皇族也就西楚霸王最厉害,其他人一般般。时候不早,赶紧走吧!”
楚天秀说着,和太子项天歌,跟着众朝臣们进入皇宫内。
这大朝争,两派指桑骂槐,只要别骂他就行,跟他关系不大。
当然,谁要是愿意出一个好价钱。
他小昏侯也不介意提供一些炮火支援,只要价钱好,别说骂人了,让他骂自己也行啊!
楚氏赘婿 135 祸国殃民小昏侯
楚天秀和太子项天歌在去金銮殿,上午朝的路上。
项天歌询问《大楚邸报》的发行情况,楚天秀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两人正热切的聊着天。
身为太子,每日要忙着学习国政,项天歌肯定不能亲自操办邸报的细节。
所以,这《大楚邸报》都是楚天秀一手操办。
路上却遇到了御史大夫孔寒友和董贤良,以及御史台的一群御史官员。
一大群御史们跟在御史大夫孔寒友身后,一个个衣冠正经,神情庄严肃穆,犹如奔赴战场一般,杀气昂扬。
今日大午朝,乃是事关儒派在大楚兴盛的一场旷世大战。
儒派大兴,这是天时。
有皇帝在背后支持,他们占据了地利。
唯独在朝堂上,御史这边人少,不如丞相府势力众,缺乏了人和。
但无论如何,也要击破“岁举制”,从门阀勋贵派的手里,拿到至少一小半的入仕名额。
若是此战失败,恐怕儒派官员,未来数十年都没有崛起的希望。
董贤良袖内拿着一份奏疏,心思沉重,想着在金銮殿上如何应对这场大战,根本没有注意到小昏侯。
“哎呀,孔大人气色不错,大人可缺人手啊?”
楚天秀看到孔寒友,立刻朝孔寒友挤眉弄眼,手里搓了搓手指,充满了暗示。
价钱!
只要肯给一个好价钱,他不吝啬加入战圈,和儒派一起战斗,抨击门阀勋贵派,火中取栗。
“小昏侯这是年少有为,意气风发啊!老夫昨夜看了十几章《石头记》,惊为天人!老夫很看好你的文学天赋,下了朝再赐教,切磋技艺!告辞!”
孔寒友装聋作哑,浑然不提那三份秘密协议的事情。
楚天秀大为失望,这孔寒友这么小气,一份都不愿意签。
那他就没办法出手,帮助儒派了。
很快,楚天秀又遇上了丞相府的王肃副相等一行人。
“哎呀呀,王大人!今日大午朝怕是有大事要发生。王大人可需要帮忙啊?”
楚天秀连忙故技重施一番,各种暗示他可以帮门阀勋贵派,打压孔寒友儒派。
当然,好处肯定是要给的!
“朝堂险恶,小昏侯你身上的污点太多,小心被御史台抨击。还是远离这浑水为妙。”
王肃副相眯眼笑,没理会小昏侯的暗示,甩袖而去。
在朝堂上,门阀勋贵官员的势力何等的雄厚,占了九成以上的官员,哪里需要请小昏侯这样的外援?
只是这小昏侯死缠烂打的功夫的确了得,又发明了一个威力巨大的《大楚邸报》。
丞相府这边寻思着《大楚邸报》的威力巨大,也不想去招这小昏侯,就当小昏侯不存在吧。
这朝堂大争,没小昏侯什么事。
楚天秀见王肃副相一群官员离去,不由摇头叹气。
他指着他们的背影,朝太子项天歌,酸溜溜道:“太子,你瞧这群大臣,都是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以后你要是当了皇帝,对他们别太好。你客气了,他们就不客气了。”
项天歌似懂非懂。
他只看懂了一点——小昏侯这是在搞投机,两边叫价。可是,御史台和丞相府两边都没人理他。
但是,他不明白小昏侯为何如此做。
太子心里藏不住事,直接疑问道:“小昏侯,你这是两边站队两边叫价?...这样,好像不太好吧!在朝堂上投机...很伤人品的。他们两边都容不下你!”
朝堂上当官,不坚定的站队,却在两边搞投机喊价,这人品...绝对是极度的败坏啊!
也就是小昏侯这个大纨绔,大楚的头号大昏庸,坏的掉渣,早就习惯了,人人避而远之。
换成其他官员,肯定被其他官员骂死了,在朝堂上根本待不下去。
太子项天歌感觉自己看不懂小昏侯。
小昏侯帮他办了一份轰动大楚皇朝的《大楚邸报》,“广开言路,一绝闭塞”,把他打造成了一个广纳言路的开明太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