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楚氏赘婿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百里玺
太子这段时间特别兴奋,觉得自己遇到了贤明的大臣,未来的辅佐栋梁,非小昏侯莫属!
可一转头,小昏侯就跑去御史台和丞相府两边喊价,大搞投机。
这...这何止是一个“昏臣”可以解释,简直是两面倒的奸臣!
“太子,你居然怀疑我的人品?
你怀疑我站在他们那边?”
楚天秀奇怪的看了太子一眼,痛心疾首道:“这群朝臣,要么属于门阀派,要么属于儒派。他们两派的死活,关我屁事。
可唯独我不一样,我孤零零一个,一心站队皇上,站在太子你这边啊!
我可是大大的忠臣。
毫不利己,专门利皇帝,一片赤胆忠心。
你要是不信,去问问你父皇,这朝堂上谁最忠心,他肯定说小昏侯。
他们才全是一群专门为了一己私利的奸臣,太子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啊!
等到了朝堂之后,你仔细看他们的言行,仔细品他们的意图!反复咀嚼,你会发现他们太坏了。
唉,不辨忠奸,我如此大忠,太子居然怀疑我小昏侯的人品。”
楚天秀极度的失望和摇头。
“...”
太子项天歌张大了嘴吧,都听懵了。
小昏侯站在皇帝和他这太子一边,而不站队门阀和儒派?!
真是这样么?
可是听着,感觉小昏侯说得好有道理啊!
小昏侯要是不说,他这太子从来没有意识到。
这朝堂上势力最庞大的两派的大臣,都在为他们自己而战...并没有站在皇帝和他这边。
但是小昏侯不一样,事事为了大楚啊!
谁才是忠心耿耿,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他这太子居然去怀疑小昏侯的人品...太不厚道了。
登上了朝堂,一定要好好观察众大臣们一番,看看他们都在为谁而战。
...
孔寒友也好,王肃副相也罢,他们走的太匆忙,没听到楚天秀对太子循循善诱的这番话。
否则,只会痛骂一声“卧槽你马”。
你小昏侯这张嘴咋就这么毒呢!
对,满朝皆奸臣,就是你小昏侯是个“大忠臣”。
岁举什么,不管了。
今日朝堂上先联手灭了这祸国殃民的大忠臣小昏侯再说。





楚氏赘婿 136 开战
金銮殿。
大午朝,数百名朝臣,还有勋爵们站在大殿内。
皇帝项燕然睡了两个时辰回来,腿也不软了,精气神饱满,再次坐上了金銮殿的宝座。
皇帝看到这满朝的老臣们一个个都是精神抖擞,挤满了偌大的朝堂,不由甚为满意。
太子项天歌乖巧安静的坐在金銮宝座下首的太子座上,聆听朝政,也不敢闹腾。
“三公赐座!”
“今儿惊蛰,春雷乍响,万物复苏,是个好日子啊!诸位爱卿,积极献言献策。”
项燕然俯瞰着众朝臣们,淡淡说道。
谢胡雍丞相、李荣太尉、御史大夫孔寒友被赐座,在金銮殿朝堂最前面。
其余文武公卿、勋贵,济济一堂,却是尽皆沉默,针落之声可闻。
围绕着“岁举制”,两派官员已经争执了半个月之久。在这件事情面前,其它政务都无足轻重。
众臣皆知,这场大午朝定然爆发一场门阀和儒派的大战。
为了争夺举荐之权,双方都会全力以赴。
越是大风暴来临,越是安静而死寂。
朝堂大战,犹如战场上的排兵布阵,谁冲锋陷阵,谁是中军,谁是诱饵,谁来掩护,都极为讲究。
没有号令,谁不敢轻举妄动。
按理,都是三公领衔率先上奏疏,但这一次他们全无动静。
董贤良头一次参加午朝,却卷入这大朝争之中,心中忐忑。
可是,谁让皇帝点名,让他上阵呢。这是逼着他,逼着他老师孔寒友,尽快拿出战果来啊!
董贤良硬着头皮,第一个上奏疏,冲锋陷阵,“皇上,小臣秣陵县令董贤良,奉命入朝,请求上奏!”
“准!”
“小臣位卑言轻,本无权在朝堂上发言。
但因为岁举一事,朝堂争执,旷日持久,当尽早解决。
小臣为庚子年岁举,殿试优等乙名,斗胆建言,献《举天下贤良策》!”
“凡欲谋良政者,必先谋良人。”
“我大楚贤良之辈,杰出者众,遍布朝野内外。十万儒生,欲报效朝廷,却苦无门无路。”
“小臣请求,改革‘岁举制’,推行‘量材而授官’!”
“小臣请求,兴办太学府,养天下贤士!”
“臣献上千名儒生请愿书,这些儒生乃是大楚百郡千县的代表,盼改岁举制,请求朝廷恩准!”
董贤良拱手,双手高举一份厚厚的请愿书,上面全是红色的拇指印,呈交皇帝陛下。
光是按手印,就占了十页纸。
这是他回到金陵城之后,在昨夜组织金陵儒生们请愿的一次秘密行动,高度保密。尚未来得及登上《大楚邸报》,自然也不被外界知晓。
皇帝项燕然微微颔首,面无表情。
董贤良呈上一份千名儒生请愿书,请求改制。看来还是用了心思,全力以赴了。
接下来,看丞相府那边如何应对了。
丞相府的众大臣刚开始不以为意。
董贤良再怎么巧舌如簧,一个个小小县令的言辞,他们也能堵回去。
但是听到最后,众臣们的神情不由动容。
董贤良居然拉上了千名儒生,代办天下千县的儒生们写下一份请愿书。这意味着他不是代表自己说话,而是代天下儒生说话。
这可是大事,朝廷必须给一个答复。
丞相府,谢胡雍主相、王肃副相等,相视一眼,派一个低级朝臣来应付董贤良这个县令,肯定是不行的。
长史谢煦出列,正色道:“皇上,岁举有大利,也有小弊,这些利弊先不谈。
但臣以为,这是大楚祖制。太祖定下来的规矩,乃是我大楚立朝的根基,岂能说改就改?
难道因为饭不可口,就把锅砸了?
吃饭砸锅,这显然是不妥当的。
岁举,乃是大楚二千石郡守以上官员和侯爵以上,举荐出仕,方能参加殿试,通过陛下考核为官。
天下儒生们觉得岁举有失公平,觉得自己比举子更出色。这完全是他们的幻觉。
二千石郡守以上官员所举荐的举子,无不是出自大楚大族,自幼在老师的指教下的勤学之辈。
他们家族拥有书籍无数,自幼读书万卷,跟着家族长辈开拓视野。这眼界,这见识,又岂是贫寒儒学能比的?
臣以为,不可改!”
立刻,便有一名御史跳了出来,道:“勋贵、官员举荐之人,几乎都是亲族子弟,难免私相授受,有失偏颇。选出的举子,日益平庸。
臣以为,当请大楚德高望重的长者,不偏不倚的当世大儒,为中正之人,聘请为‘中正官’,由中正官评定天下各色人才,为朝廷选人才。
臣提议,‘岁举制’改‘中正制’。遴选天下贤能之人,量材而授官。”
这是儒派官员这边商量许久,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便是将“岁举制”改成“中正制”。
依然是举荐,但是举荐人的身份必须要改掉。
让大楚威望最高的当世大儒,担任举荐人。
这样既能服众,保证足够的公平,又能确保大量的儒生们被举荐入朝,出仕为官。
但是,这相当于剥夺了门阀勋贵们的举荐权,他们岂能忍。
立刻有官员跳出来反驳,“哼,中正?就能避免私相授受?未必吧。
如孔大人这般大儒,不也举荐了自己的两名亲传弟子!连孔大人都做不到中正,何人谈得上中正?!”
“孔大人举荐的两名弟子董贤良和晁方正,他们二人都非门阀士子,乃是寻常儒生,却高中今年殿试第二、第四名,可见孔大人正是举荐贤能之辈。举贤不避亲,除了孔大人,谁人能做到?!
但是其余二千石官员和侯爵‘岁举一人’,举子尽是庸碌之辈,这就是偏袒豪门大族。天下寒门之族,哪有出头之日?!”
御史台的御史们,和丞相府的众臣们神情激动,对骂起来。
太尉府的武官们倒是极其沉默。
太尉李荣不发话,除了军务之外,很少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余武官,自然不敢随意开口。
楚天秀站在朝堂上,有心投入这场激烈的战斗,却没有机会,心中憋的慌。
咋就没人问问我的意见呢?
我可是殿试第一名啊!
当我这小昏侯犹如透明人一样,唉~!
这朝堂派系之争就是这样的残酷,之前把他当成靶子来批判,现在干脆不理他,当他是个小透明。




楚氏赘婿 137 你批臭小昏侯,我洗白小昏侯!
金銮殿上。
御史台官员和丞相府的官员们,一个个轮番上阵,围绕着“岁举制”和“中正制”,花样百出的各种对骂。
皇帝项燕然百无聊赖,听的有些犯困。
这些对骂,他已经听了半个月,耳朵都起茧子。
众朝臣们就不能来点新鲜的骂法?
或者干脆一点,拿出个结果来也行!
年仅十四岁的太子项天歌,正经危坐在太子座席上,却是津津有味,充满了好奇。
他原本觉得跟自己无关,是两派朝臣的争斗,自己只是来看一场大朝争的热闹。
可是被小昏侯一番“教唆”,忽然想看两派官员的站队立场。他不由仔细听,仔细品,这两派官员的意图。
太子惊喜的发现,自己居然看懂了。
两派官员所争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举荐权”。
谁有资格来举荐举子参加殿试?!
按照之前的“岁举制”,只有王侯公卿和二千石以上官员方,有举荐的权力。
他们几乎清一色都是门阀勋贵派,或者是郡县的顶级豪族,占据了大楚官员的绝大部分。
而儒派官员对此极为不满,提出改制,要用“中正制”——以当世大儒为中正官,来取代王侯和二千石以上官员,举荐人才参加殿试,入朝为官。
如此,才能让更多的儒生,进入朝堂。
依然是举荐制。
只是举荐权换了人。
这涉及到巨大利益的转移,从门阀勋贵让渡给儒派。
门阀勋贵派自然不会轻易的让渡出这庞大的利益,他们又不傻,凭什么要把自己手里的举荐权,让给大儒。
御史台这一波气势汹汹的冲锋,再次被丞相府众官员们给无情的挡了回去。
以金陵十大门阀为核心的丞相府,根基太过深厚。三公九卿级的高官,至少占了十一个之多。
从谢胡雍主相、李荣太尉、王肃副相、太常卢梓、郎中令崔浩然、大农令杨褚、少府萧恭望...哪个不是王侯门阀?
仅有御史大夫孔寒友一人,是儒派官员领袖。
任由御史台如何叫骂,丞相府这边一口咬着反对改革祖制。
儒派的根基在大楚郡县的中底层,在朝堂上势单力孤,根本无法撼动门阀勋贵。
太子项天歌琢磨着,这两派官员的确都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而战,似乎并没有考虑皇帝的意思。
照这样下去,恐怕今日的大朝争,儒派依然要无功而返。
太子瞧了一眼父皇项燕然,父皇在宝座上神情淡漠,也不知在想什么。
...
御史大夫孔寒友陷入了艰难的抉择之中。
御史台官员势力还是太弱,在朝堂上人数太少。一旦丞相府众官员们上下一致咬定“岁举制”没问题,反对改成“中正制”,他根本没有办法。
可是,皇帝已经下了死令,今日必须攻破岁举制。
否则,第一个上书的董贤良就成了冲锋陷阵的牺牲品,肯定逃不了阵亡的命运。
丞相府必定事后算账,董贤良丢了县令的官职事小,只怕命都保不住。而皇帝也不会去管董贤良的死活。
他必须要批倒“岁举制”,必须要彻底证明“岁举制”不行。拿下战功,皇帝才会保董贤良。
这需要一个源头。
最好的源头,就是殿试优甲“小昏侯”。
只要把小昏侯批倒,批臭,批的臭不可闻。那么,其他举子们连小昏侯都不如,自然全是一群庸才,把整个岁举制都会臭掉。
这是唯一有机会,破掉岁举制的突破点。
但是,御史们一旦攻击小昏侯,小昏侯手里可是有《大楚邸报》。小昏侯自己的战斗力也相当的彪悍,他反咬一口怎么办?!
必须让小昏侯保持沉默,让他不开口。
孔寒友下了决心,他伸出一根指头。
执行一号方案!
很快,旁边的御史便将这个暗示,传递了出去。
...
楚天秀在金銮殿下众臣之中,正在百无聊赖之间,忽然旁边一名官吏朝他眨了眨眼,袖内递过一卷纸来。
楚天秀纳闷的接过来,打开一看。
正是他和董贤良谈的第一份协议,上面已经按了董贤良的手印。
小昏侯保董贤良,而董贤良要欠下一个人情。这是董贤良的“卖身契”,一旦签了,就欠他小昏侯一份“天大的人情”,日后必须还。
里面还夹带了一张小纸条,“小昏侯,若在朝堂上有言语得罪之处,还请勿要怪罪!”
楚天秀笑了笑。
那三份协议早给他不就得了,他早就开炮,助儒派轰击岁举制了。非要在这朝堂形势紧迫下,才肯交出这第一份协议来。
“行。我闭嘴,你们随便骂!”
楚天秀答应了。
反正他小昏侯早就被骂惯了,多骂两下也不会掉肉。这份协议让董贤良欠下一个大人情,儒派是要为此付出巨大代价的。
楚天秀这边一点头,御史台立刻开始炮轰。
“皇上,众所周知,小昏侯乃是金陵赫赫有名之纨绔,名声恶劣。
但他是已亥年殿试头名,可见其余众举子是何等的不堪。
我大楚长此以往,有何贤能人才可用?岁举制腐朽不堪,当立刻废黜。中正大儒,为朝廷选才。”
一名御史出列,义正言辞道。
众朝臣们,顿时看向小昏侯。又骂到小昏侯头上了,正常情况下,小昏侯是爵不会忍的。
楚天秀却默不作声。
谢胡雍坐在殿上,一直沉默不语。他是主相,眼前这较量,还不需他亲自上场。
王肃副相冷笑。
御史台又拿小昏侯当靶子,指桑骂槐,抨击岁举了!
小昏侯默不吭声,毫无疑问肯定是收了好处,否则御史不敢在这个节骨眼上,去招惹小昏侯这个劲敌。
但是,御史台想要批臭小昏侯,从殿试头名上批倒岁举制,又岂是那么容易!
丞相府又不是吃干饭的。
“皇上,臣有奏!”
王肃副相站了出来,也不反对,只是淡淡道:“陛下,小昏侯造昏侯纸,此乃我大楚文化大兴的祥瑞之兆。
但是,朝廷郡县、民间,依然在使用笨重不便的竹简。
臣请朝廷正式下令,以纸代简,通行天下!”
大农令杨褚也上奏,缓缓道:“臣附议。‘以纸代简’所需费用,由大农令调拨。”
大农令,管的就是大楚钱粮、税赋等相关的财政,相当于中央财政部。
“卧槽~!”
楚天秀顿时瞪大了眼睛,震惊了。
昏侯纸已经在金陵城流行一段时间了,朝廷虽然在使用,一直没有下任何“以纸代简”的政令。
所以,各地郡县,连近在百里远的丹阳县都还在使用竹简,更别说其它地方。
这丞相府真舍得下本钱啊!
居然这个关头,把“以纸代简”拿出来。
一个县一日用掉数百、千张纸,大楚至少是日耗百万张以上纸。这还只是最低级的使用量,等完全推广开来,日用千万张那也是寻常。
没有丞相府下令,这断然是做不到的。
纸张价钱还比较昂贵,没有大农令的财政拨款,大楚百郡千县的衙门也根本无法推行以纸代简。




楚氏赘婿 138 你们吹捧的速度,赶得上我自污快么?
王肃副相提出“以纸代简”,大司农杨褚出面表示提供足够的财政支持之后。
“臣赞同!”
“臣等附议!”
丞相府,众臣们纷纷表态支持。
目前,大楚最大的造纸作坊,是丹阳郡主名下的作坊,得利的是平王府。
第二大便是沈氏造纸作坊,沈家能从平王府小昏侯的手里拿到造纸术,那也是相当不容易。
一个沈府外戚,一个平王府,两家几乎平分了大楚的造纸业。
谁去招惹他们两家?
御史台在这件事情上,根本没法反对的,就算心里反对,也只能沉默不言。
皇帝项燕然沉默。
颁布这道政令,这相当于朝廷出面,给小昏侯洗白了。
可他也不能不批准,毕竟事关母后沈太后的亲族。
而且,纸书用了这么久,其中利弊也早就看出来了。纸书的好处,远远百倍于竹简,越早推广越好。
丞相府在时间上,拿捏的非常精准。
在这个节骨眼上,把“以纸代简”拿出来作为一项重要的朝政推广到整个大楚,谁也阻挡不住。还把御史台的又一波凶猛进攻,给堵了回去。
皇帝项燕然淡淡点头,道:“准!竹简笨重不便,早就该淘汰了。颁布朕的旨意,凡朝廷郡县衙门,往来文书,一概以纸代竹简。”
以纸代简,令简牍文书从此绝迹。
纸书成为官方文件的载体,大楚民间定然也会很快完全流通起来。
这道政令,顺利通过朝堂审议。
御史大夫孔寒友和众御史们沉默了,他们感受到一种近乎窒息的压力。
这就是门阀勋贵派,掌握的恐怖权力!
近乎碾压!
王肃副相轻轻松松请求颁布一个“以纸代简”的政令。
相当于朝廷给小昏侯一个正式认证,表彰小昏侯做出巨大的贡献,顺手就把小昏侯以前的“污名”给洗干净了,白白净净真干净。
想要批臭小昏侯“纨绔、昏庸”,从而批臭岁举制,变得极为困难了。
这道政令,给小昏侯带来的名望和钱财的好处之巨大,又岂是他们众御史们能给予的?!
相比之下,儒派和小昏侯之前签的第一份协议,就算把董贤良这个人卖了,一个县令又能值多少钱!
孔寒友出奇的沉默,陷入了艰难的沉思,没有做任何表示。
董贤良面色苍白,身躯无力。
这大朝争,太残酷了。
在门阀勋贵派的庞大实力,联手捍卫“岁举制”之下,御史台根本撼不动。
他的“千名儒生请愿书”毫无作用,只是用力大喊...喊有什么用?
他感觉自己要败了,他董贤良就像弱不禁风的一根稻草,随时被惊涛骇浪给吹打到黑暗的深渊,无力挣扎。
...
接下来怎么办?
这是一个大问题。
毫无疑问,御史台没有退路了!
必须战到底。
此战攻不破“岁举制”,别说董贤良丢官,他这御史大夫恐怕也干不下去了,不用多久定然被逼的辞官而去。
那个时候,天下儒派大势去也!
孔寒友闭上眼睛,伸出两个手指。
立刻执行第二号方案!
很快,一名官员,悄悄给楚天秀递过去第二份协议,“请小昏侯攻破岁举,御史台愿帮助小昏侯成为新制下,第一任主考官。”
只要破掉岁举,哪怕是让小昏侯担任第一任“中正官”,儒派也愿意付出这个惨痛的代价。
楚天秀淡淡一笑。
笑纳了。
只要儒派愿意出价,一切好说。新制第一任主考官,他定然要拿到手。
朝堂上,儒派的情况十分危急,但也不是不能翻盘。
毕竟,小昏侯“昏不昏庸”,朝廷说的不算。他小昏侯亲口说的才算数,再多的表彰,也架不住他小昏侯的自污。
...
“众爱卿,还有什么献言献策?”
项燕然木然的看着众朝臣们。
他对御史台已经没多少指望了。今日的午朝,在丞相府众臣围攻之下,御史大夫孔寒友恐怕要大败而归。
“臣有奏!”
王肃副相并未休战,反而乘胜追击,继续道:“近日,太子主办《大楚邸报》。天下大事,皆录《大楚邸报》之中,广开言路,以绝耳目之闭塞,防小人之进献谗言!
臣恳请,朝廷表彰太子,一并表彰小昏侯、谢安然、沈万宝。
此前民间种种流言蜚语,称四人为金陵纨绔。今日看来,此皆小人的诋毁之言,他们四人博才而贤德,乃我大楚最出色的士子!”
这是要把金陵四大纨绔,打造成金陵四大贤德良才。
1...6768697071...13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