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氏赘婿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百里玺
经此一战,朝臣们见识了小昏侯的战斗力,更不愿意招惹他...自然是离的越远越好。否则,随便一首诗出来,便是名传千古。
楚天秀也不以为意。
他昏侯府在这朝堂上本就不属于任何派系,独自一人。成年人的世界,要习惯单枪匹马战斗。
...
“又到了雷雨季节啊!”
王肃站在台阶上,感叹。
谢胡雍主相倒了,他就是朝廷文官新的领袖,肩负起率领门阀勋贵派系官员的重任。
“副相大人...不,御史大人!一起去鸿门客栈喝杯茶?”
“走!”
“一起商量一下对策吧!”
众丞相府的朝臣们微微点头。
一场朝争大战下来,他们紧张的浑身几乎都是汗滴。
他们跟着新晋的御史大夫王肃,走出了金銮殿。
殿外。
恍若隔世一般,这世间已经变天了。
谢主相倒台,“岁举制”是守不住了。
但是,他们门阀勋贵的利益,还是要坚守住。
不能让儒派,把这肉给一锅端了。儒派要是吃饱了,他们门阀勋贵可就要饿死了。
...
金銮殿上。
这股巨大的冲击波,呼啸着冲出了皇宫,席卷向整个大楚皇朝,震动朝野。
最先受到这股冲击波震撼,当然是谢氏门阀。
大午朝这一仗,损失最惨重的就是谢氏门阀了。
家主谢胡雍丢了三公主相位,辞官归野。
整个谢氏门阀上下,顿时一片哀鸿遍野。众夫人、小妾,士子们,下人们都满脸的哀色。
家主丢了官。
这怎么办?
新任主相孔寒友会从九卿里面,选一位成为副相。
九卿能空出一个位置来。
但是整个谢氏门阀里,没有其他人能顶上“三公九卿”级别的高官。
目前最高的一位,是丞相府的长史谢煦。
谢煦的能力有限,想要登上三公九卿级别的高位,不是一般的难。
其余谢家子弟全是朝廷中央和地方的小官吏,虽然还有两三位郡太守和十几名县令,但也没成大器。
想要成为九卿高官,先要成为金陵府尹、州刺史、或者郡守,才有一丝丝的希望。
但也就那么一丝机会。
毕竟九卿的位置就空出了一个,竞争者却多达百人。遍布朝野的上百位二千石高官里面,竞争激烈,想要脱颖而出,谈何容易!
没有九卿高官,谢氏门阀在大楚的地位暴跌啊!
凭借谢胡雍主相这十多年积累的庞大人脉,门生故吏,谢氏门阀还能维持一段时间的兴盛。
若是迟迟没人再上九卿高位。
迟早是人走茶凉。
稍有不慎,数十年之后,谢氏盛极而衰,十大门阀之位不保。
可是,光是哀没用,得赶紧去求援。
平王府二夫人谢丽元,还有公主府驸马爷谢安然,两人在大楚皇朝有着巨大的能力。
...
平王府。
谢灵云得知这天崩地裂的消息,赶紧跑到平王府找姑姑哭诉,寻求办法。
二夫人谢丽元得知父亲被迫辞官的消息,愤怒又伤心。
谢胡雍辞官,很大的原因在小昏侯身上。要不是小昏侯写那首昏诗《梨花丞相》,也不至于气的她父亲说出辞官这种重话来。
小昏侯可是平王府的上门女婿,是平王李荣的女婿。而平王李荣,又是谢胡雍主相的女婿。
小昏侯是谢胡雍的外孙女婿,怎么能这样呢。
她和平王诉苦,“小昏侯怎么可以这样呢?他可是我们王府的女婿,跟谢氏连骨带筋。谢家倒霉了,他能有什么好处?”
李荣无奈。
这事情,表面是看起来,的确要怪小昏侯。
可是....小昏侯一个侯爵,区区小县令,官小言轻,其实什么也做不了。
没皇上点头,谢主相能一言辞官?!
皇帝推行新政的决心已下。
不换思想就换人!
说到底,问题还是出在谢胡雍自己身上。
谢胡雍不紧跟上皇帝的心意,反而竭力阻挠,那就只能是辞官归野。
有没有小昏侯,谢胡雍都要倒霉,这是迟早的事情。
李荣在朝堂上冷眼旁观,并未卷入这场大朝争,对此是看的很明白的。
平王府想要保住眼下的荣华富贵,只能跟着皇上走。否则,别说以后的富贵了,现在的富贵都保不住。
李荣摇头叹道:“夫人,当初我跟你提的那句话,你没跟你爹说?”
二夫人记得李荣是提醒过她,不由苦道:“我一个妇道人家,这岁举制关系到谢家、众门阀的前途,我说了又有什么用。王爷,你想想办法啊!”
谢氏门阀这些年,士子平庸。
家族里稍微有点才华的,要么是谢灵云这般嗜好好文学,要么是驸马谢安然这样的纨绔风流才子,也不干正经事。
其余入仕的谢家子弟,都很平庸。家族的富贵兴衰,就靠着岁举制来维持。
推翻岁举制,谢氏门阀以后富贵就没了。
她就算劝说了,又有什么用。
...
谢灵云出了平王府,又奔往公主府,找他大哥驸马谢安然。
皇帝最疼的女儿,便是项凌公主了。
公主府上。
“大哥!大事不好,今日大午朝上,小昏侯把祖父骂的致仕了!我们谢氏门阀的顶梁柱倒了,这可如何是好?”
谢灵云恸哭。
谢安然正在和项凌公主,在公主府的花园里写写画画一些小人儿,听了怔了一会儿,却是神情淡漠道:“祖父七老八十,告老辞官,颐养天年是迟早的事情,有什么好惊慌的?就你这样沉不住气,啼啼哭哭成何体统,还在朝廷当官?!”
项凌公主在一旁听着,神情不安,道:“夫君,谢家出了这样大的事情,你不担心?”
谢安然停笔,淡淡道:“这世间,潮起潮落,是常事。兴衰荣辱,莫要过于看重。
失了一颗平常心,可不太好。
祖父现在急流勇退,那是功成名遂。他再守着丞相之位,过一二年,反而是大祸。”
“可是小昏侯他,太欺负人了...”
谢灵云哭道。
“你别脑子一热去招惹小昏侯,他这人混不吝,狠起来六亲不认。”
谢安然道。
金陵城里要说谁最清楚小昏侯的脾气,谁最怕小昏侯,莫过于众纨绔了。他们跟小昏侯斗了十年,就没占到便宜。
沈大富这沈太后的亲弟弟,都被小昏侯坑得死死。
为啥小昏侯是金陵第一纨绔,就因为小昏侯连他爹老昏侯都压不住他。
项凌公主不由露出几许崇拜,谢安然不愧是金陵门阀第一才子,这气度绝非等闲可比。
这威风,也不能都让丹阳郡主的夫婿小昏侯给抢了。
“可是,谢氏门阀若是一蹶不振,便是树倒猕猴散。谢家如今危危可及,需要有个定心骨,站出来重整旗鼓!
夫君,你是谢家长孙,应当负起重任。要不,我去恳请父皇,征召你出仕?!”
项凌公主担忧的说道。
大楚皇朝的驸马,是可以为官的。
而且朝廷有一个不太常用的特殊制度——“征辟制”,皇帝征召为“征”、官府征召为“辟”。
皇帝和官府可下旨,令大楚民间乡野名望极高之人,无需参加岁举,直接征召为官员。
就凭她这公主,助驸马谢安然出仕为官自然不是问题,成为郡守都能做到。
再加上谢氏门阀依然还有的庞大人脉资源,倾注于谢安然一身,谢安然在五到十年之后,未尝不能成为九卿高官。
谢安然出仕,谢氏门阀重整旗鼓依然是大有希望。
楚氏赘婿 142 有人深夜辞官归故里
傍晚的天空,淅淅沥沥下着小雨。
楚天秀打着伞出了皇宫,坐上宫外等候依旧的丹阳郡主马车。
车厢内。
他终于放松了一些,神情疲倦的躺在座上歇息。
他这个小昏侯的身份,“出生”就定了自己的立场,任何派系都不沾边,改是改不了的。既然没派没系,那就只能单打独斗。
这满朝上下全都是对手,儒派也好,门阀勋贵派也罢,没有一个是自己人。
这次朝争,这让他游离在两派之间,捞到了不少的好处。
逼着儒派签下了两份重要的协议——董贤良欠下一个人情,以及未来新制的第一任主考官。
这两个协议,以后有大用处。
还有丞相府颁布的“以纸代简”,给他带来巨大的钱财好处。
只是上一次朝堂,比打仗还心累。
这朝堂还是少来几次,回去之后在虞园好好歇一歇,吃饱喝足补回死掉的脑细胞。
祖儿坐在马车里等了许久,看楚天秀满脸的倦容。
她连忙用一双柔荑,给他捏着肩膀和额头,担忧的问道:“姑爷,怎么这么疲倦?朝堂上发生什么大事情了吗?”
“本姑爷,把谢丞相给得罪了,让他丢了官。
这回去之后,二夫人恐怕又要给我脸色看了。
算了...我们从王府侧门进去,别撞见了二夫人。”
楚天秀无奈道。
他倒不是怕二夫人,万一吵嚷起来,未免让岳父平王大人夹在中间难堪。
这次朝争,御史大夫孔寒友和谢胡雍主相,为了“岁举制”争的不可开交。来回攻防了数次。
这本来都在预料之中。
这次他火中取栗,纯粹只是想帮孔寒友推翻“岁举制”,根本没指望能扳倒谢胡雍。
他最出乎意外的,还是皇帝项燕然。
还是皇帝不显山不露水,却是真正的一代帝王,牢牢的掌握着大楚皇朝的局势。
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干脆利落的直接把谢胡雍主相给换了,让御史大夫孔寒友上位丞相,令儒派官员实力大增。
却又把门阀勋贵派的新领袖王肃副相,调任为御史大夫,对孔寒友进行制衡。
皇帝轻松的实现了自己推行新政的意图。
朝堂的一切,尽在皇帝项燕然的掌握之中。
这也证明了,紧抱皇帝项燕然的大腿有多重要。
只要他小昏侯站队在皇帝项燕然这边,表现出足够的忠心耿耿。哪怕被朝堂两派官员排挤,也问题不大。
“姑爷...”
祖儿惊吓的瞪大了眼睛,吐了吐舌头。
这件事情相当的严重。
但朝堂上的事情太复杂,她的小脑袋也弄不明白这些。
这辆郡主马车从侧门,悄悄回到平王府虞园。
接下来的几日。
楚天秀干脆待在虞园闭门不出,要么陪着李虞和祖儿、狄儿在虞园吃喝嬉戏,要么便是在写《石头记》的后半部。
小昏侯这上门赘婿的小日子,过得倒也充实。
《石头记》前半册,在首日大卖两千册之后。抓紧又印出了一些,随印随卖,几乎卖断了货。
甚至有不少南来北往的商贩,买下《石头记》,转卖到大楚各地的郡县去,一天至少有几百本的销量。
这种情况只要持续个数月半年,那么他小昏侯新一代文学宗师的地位,将牢不可破。
这叫名望!
而《大楚抵报》更是销量火爆,除了整个金陵城之外,大楚各个郡县也纷纷求买,影响力自然会越来越大。
哪怕金陵城里陆续冒出其它邸报竞争,但是独一无二的《石头记》连载,这是别家根本无法争的过的。
...
谢府。
大堂。
谢胡雍面色肃然的高坐在大堂上。
数以百计的谢氏族人、士子们济济一堂,望着归隐的家主,一个个面色悲哀,又气愤。
这是谢胡雍辞官之后,第一次举行谢氏门阀大聚。
决定谢氏门阀未来的大事!
“老夫虽退了主相之位,但尚有余热。昔日门生故吏遍布朝野,说话还是有人愿意听的。老夫余威犹在,就算是皇帝面前也还有几分人情薄面,谢氏门阀还不至于就此倒下!”
谢胡雍沉声道。
辞官回家之后,他也看开了。
既然在野,那就在野培养自己的名望吧!有名望的高士,哪怕是在野,也依然能够影响到朝堂大局。
他在野了,便将更多的心血倾注于谢氏子弟,多培养一些谢氏士子出来。
这些年,谢氏子弟享受尽了清福,是太慵懒堕落了。
“老夫有两件大事宣布!”
“头一件,那便是决定我金陵谢氏门阀下一任门阀之主为嫡长子谢煦,下下任为嫡长孙谢安然。我谢氏门阀的大量人脉资源,都会用在谢煦和谢安然身上。”
谢煦已经是丞相府长史,且资质平平,晋升上去的难度极大,唯有按部就班,慢慢熬资历。
重点还是长孙谢安然这个金陵第二大纨绔,公主府的驸马爷,整日留恋画舫之间风流快活。
“谢安然!”
谢胡雍看向谢安然道。
“孙儿在!”
谢安然心头一凛,躬身道。
“之前有祖父在朝廷为相,谢家安枕无忧,也不管你在金陵城里如何风流快活。
现在祖父辞官,家族需要有人站出来熬过这个难关,你这嫡长孙要肩负起谢氏门阀的重任,准备好出仕!
过几日,皇帝便会征你出仕为官。
丹阳郡守最近病休,难以履职...你为丹阳代郡守如何?代任职一年,干得好,一年后转正为郡守。争取五到十年内,位列九卿!”
谢胡雍道。
这是他用老丞相的最后情分,请皇帝征辟谢安然为丹阳代郡守。
“代郡守”,这一出仕就远比其他岁举的官员,出身高太多,至少省了十多年时间在底层打拼。
丹阳郡就在金陵帝都的边上,离的也近。
而且谢安然身为谢氏嫡长孙,又是驸马爷,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项凌公主能帮他在皇帝面前说话。
这嫡长孙远比嫡长子,更有机会晋升九卿。
只要十年内,谢安然能够晋升九卿,那么谢氏门阀的地位就能稳住。
谢安然迟疑了一下,心中微叹,拱手道:“是!...孙儿尽力而为。”
不管是祖父谢胡雍这位老丞相出面,还是项凌公主出面,都能让皇帝直接征辟他出仕为官。
身为门阀子弟,这由不得他来选择。
只能出仕,维护谢氏门阀的稳固。
“这第二件大事,便是老夫打算办一份邸报。
谢安然和小昏侯、太子、沈万宝等人一起办过《大楚邸报》,应该知道邸报之法。
祖父归隐,在家闲着也是闲着。
手头有些皇帝赏赐的余财,便打算办一份邸报,就叫《谢氏邸报》吧!
祖父发挥一点余热,依然要坚守我们门阀勋贵的立场,为天下士子疾呼!专门刊登门阀和士子的消息。”
谢胡雍沉声正色道。
小昏侯发明的邸报,的确是个好东西。哪怕他归隐在野,依然能让自己的声音被众所周知。
至于花费,无需考虑。
他此番辞官归隐,皇帝赏赐金百斤,良田百顷,每年都是一笔丰厚的收入。
无需动用谢氏门阀的公账,光是这额外大笔的钱财,足够他办一份有影响力的邸报。
“...”
谢安然沉默了一下,“是!”
办一份邸报,并不容易,需要足够的人手采集消息、纸和印刷术。
他只是在采集消息上擅长,其余只能靠沈万宝和小昏侯。
不过,祖父谢胡雍在门阀勋贵中的影响力巨大,振臂一呼,响应者众,专门为士子办一份邸报。
关是在门阀勋贵内部的消息渠道上,便是一个巨大的优势,这是《大楚邸报》做不到的。或许,这份谢氏邸报真有几乎能办起来。
楚氏赘婿 143 初战告捷,儒生大庆!
惊蛰之夜。
鸿门客栈内,灯火通明。
项大掌柜和店小二们纷纷上酒上菜。
金陵城的上千名儒生们在客栈内聚宴,庆贺大午朝的大捷,喝的通宵达旦,不醉不归。
“痛快!”
“太痛快了,大家干杯!”
自大楚立朝以来,金陵城的儒生们还没有今日这般痛快过。
众儒生们举着酒盏,众星捧月一般热情的围着一位脸色带着淡笑的青年儒士。
正是董贤良。
孔夫子后裔孔寒友在金陵儒生眼里的地位是当世圣贤一般的存在。
而董贤良身为主相孔寒友的亲传弟子,在金陵儒生面前就像圣贤弟子一样的存在。
况且董贤良自己的水平也很高。
他在金陵儒生中的地位之高,远非寻常儒生可比。
像贾生一样,靠着自己的钻营,成为名儒,当然无法与董贤良相比。
“诸位,此番大捷,金陵儒生们贡献了很大的力量。恩师有朝廷事务在身,无法前来和诸位儒生同贺。唯有我代劳,今夜和众位儒生欢聚一堂,不醉不归。”
董贤良笑道。
他奉恩师之命而来,团结金陵城的数以千计的儒生。
这些儒生,才是儒派在大楚的最大根基所在。
“今日皇上命孔大人为主相,这是大楚朝堂头一次由儒家大儒为主相。我们儒家兴盛在即啊!
我等儒生学而优则仕,毕生皆以报效朝廷为己任,现在终于有机会了!”
贾生激动亢奋。
“正是!”
“我们儒生太难了!被压了多少年了,年年岁举,年年没份。每年这举子的名额,我们纵然是争破头,也难得到一两个。”
“岁举的举荐名额,一直都在王侯、门阀手里,他们肯定是先举荐自家子弟。哪有我们的份!现在终于熬出头了!”
“来,为今日大午朝的大捷,干一杯寒酒!”
众儒生们面色激动,交杯换盏,高声痛呼。
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是普通富户、地主出身。
有的是家族次子,无法继承田产。只能独自出户,另谋生计。
他们学成之后,便来金陵城寻找机会。
只是他们的出身,比不得那些王侯权贵、金陵十大门阀。
为了谋个仕途,他们也只能去讨好取悦王侯、官宦,甚至成为私塾的先生,盼得举荐。
可是就算如此,又哪里有什么机会被举荐。
像董贤良和晁方正一样天赋出众,被孔大人收为亲传弟子,被举荐出仕,那是屈指可数的运气爆棚。
只有山东孔氏门阀,对外姓弟子才会视为己出,把宝贵的举荐名额让出来。
金陵城里的十大门阀,是绝不会这样做的。
大午朝这一仗,金陵众儒生们一起上了千人请愿书,他们觉得自己也在这一仗,贡献了一份巨大的力量。
这是整个儒家,在大楚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董贤良朝众儒生们道:“今日我儒派大捷,但是依然不可掉以轻心。门阀勋贵派系的实力,依然极为强大!
当今大楚,以平王府李氏门阀第一。自陇西李氏一脉迁至金陵,贵为王爵,更是当朝太尉,如今李荣跟皇上亲如兄弟,依然是当世第一门阀。
谢氏、王氏,担任主副丞相长达十余载,此外另有崔氏、杨氏,贵为皇后、嫔妃。
这金陵十大门阀的门生故吏遍布朝野,我辈儒生纵然侥幸为官,也必然受到门阀的重重掣肘。”
孔寒友也好,董贤良也罢,在门阀面前依然不敢掉以轻心。
好在,丞相府负责官员的每年考核。
这对儒派官员的晋升,颇为有利。
“董大人,下一步,我们要做什么?”
众儒生们问道。
“下一步,应该就是确立新制了!恩师正在拉拢更多朝廷官员来支持,一起推动‘中正制’。”
董贤良似乎想到什么,朝贾生道:“贾生,你在平王府私塾教书二十年,跟李氏的关系如何?”
他要尽可能拉拢更多人,支持孔寒友和儒派。
如果能拉拢平王府,李氏门阀,那无疑是奇功一件。
贾生苦笑摇头,“平王府内,上至李虞郡主下至旁支子弟,皆是我的学生。
我在王府教书二十载,王府上下,对我算是比较敬重吧!
但是,平王府都是平王和二夫人说了算。我在平王府其实也说不上什么影响力。”
“那你的学生,李虞郡主,对儒家的态度如何?她是否支持儒家?”
董贤良问道。
要是李虞郡主支持儒家,说不定能让小昏侯也支持儒家。
这样,他也能少付出一些代价。
之前被逼签下的两份协议,让他很肉痛了。
他是断然不敢再去和小昏侯谈什么其它的同盟协议。
“李虞郡主才思敏捷,经书无一不通,更继承了李氏族学。
她非男儿,否则定然是当世之俊杰,文武双全的将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