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楚氏赘婿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百里玺
这是董贤良在殿试上的对策,更是他这个老师,孔子后裔一直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独尊儒学”,这是他最重视的核心。
岁举制、中正制、科举制也罢,都是手段而已。
这份县试考卷,明显是和“独尊儒学”背道而驰,跟他这个主丞相的施政理念对立。
孔寒友道:“小侯爷...这科举章程,严密而谨慎,本丞相也没意见。但是这县试考卷,是不是再考虑一下,简化一下?”
“孔大人的意思?”
楚天秀道。
“考题过于庞杂...考《诗》、《春秋》等自然是合适的。还涉及到《老子》、《庄子》,甚至还有《孙子》。
这些本丞相也无话可说。
考题里面,居然有《山海经》这种方士著作的神话书籍,考夸父追日、大禹治水...这不大好吧。
本丞相以为,大可不必如此。过于庞杂,对童生求学不利,增加了极大的负担。
去除杂芜,留下精华便可。”
孔寒友斟酌道。
“大人的意思,是只考儒科,只用儒家经典书籍?”
楚天秀不由笑道。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吧。儒科...之多再加上黄老学说,挑选五本左右即可。
天下学子大多贫寒,买五到十本书苦读,便至少十多两银子的开销,已经是不小的负担。光是录取童生的县试,便要反复看数十本书,这不太现实。
况且,童生乃是最低等的科举录取,也不求他们闻达于诸侯。日后,在县里开个私塾教授学生什么的,十本书的学问足以!”
孔寒友一笑。
跟聪明人说话,就是轻松。
小昏侯无疑是极为聪明的人,当然一听就明白他的真正意思。去除其它学派,留下儒学主支便可。
楚天秀转头看向御史大夫王肃,道:“那王大人的意见?”
“我倒觉得问题不大。童生虽不效命于帝王,但是学问多一些,总归是好事。自己不广学博闻,如何教好学生?”
御史大夫王肃抚须笑道。
县试的考题繁杂一点有什么关系呢?
反正门阀勋贵的士子们买得起书。
就算一本书一千枚铜币一两银子,那数十本、一百本,那也不过是一二百两银子的开销。
金陵城的门阀豪族,谁家里的书房,没有上百本的藏书啊?
以前竹简藏书不便,需要好几个大屋子来专门堆放竹简书籍,现在全抄录成纸书,一个小书架就放下了。
考的书籍多了,士子们读书辛苦一点,仅此而已。
除了极少数游手好闲,不看书的纨绔士子之外,大部分士子都能通过童生的考核。
至于儒生们买不起太多的书,只能看五到十本儒书,答不上这些博杂的题目,落选了。
这关他什么事,关门阀派何事?!
王肃这个门阀勋贵派的领袖,开心都来不及呢,哪会替儒生们操那么多心。
“不错,王大人所言正是!单考儒科,太过简单。还是考全科为好!”
楚天秀不由微微点头,“童生是大楚皇朝未来的基石,看书尽量博杂一点为好。
主相大人,考题简单,固然是方便了考生。
但是遴选不出足够出色的人才,那也是白费啊!科举,是用来为皇帝选才的,不是照顾学生方便。才干,涉及到所有方面,自然是全科为上。”
“...”
孔寒友默然的看着小昏侯、王肃,两人一唱一和,心在滴血。
王肃,这位黄老大臣,不喜儒学,明里暗里打压儒学。
小昏侯楚天秀,这个前朝楚君后裔...更不知学了些什么,几乎什么都懂,喜好鼓捣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
他们两个,这是...要抄儒家的根基啊!
儒家派系最大的根基,就在郡县之地。
孔门弟子好为人师,儒家子弟在各县广办私塾,各地的富户、地主家子弟,学的基本都是儒学,出来便是儒生。
其它流派的学说,因为没有儒生在私塾去宣扬,变得越来越少。
这科举县考一开,童生为了当官,至少要读三五十本各种三教九流的杂书。
黄老之学、法学、兵家、纵横家学说,各家学说都要考,定然会影响到学生...一夜间,怕是各个学派又大量冒出来了。
这天下儒家子弟,都变得不纯了。
独尊儒术的大业非但无法完成,反而会让儒家学派的大好形势,化为乌有。
这才,仅仅是科举第一轮县试而已。
后面,还有三轮“郡试、国试和殿试”...更别提小昏侯会变出什么花样,打压儒学。
孔寒友深吸一口气,心头寒颤。
他忽然察觉出一些小昏侯推行科举制的真实意图。
小昏侯的这一手太狠了!
心狠手辣啊!
这哪里是“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分明是要“废黜尊儒,广纳百家”。
这要是被小昏侯给搞成了,他孔寒友不但主丞相白当了,更要成了儒家学派和孔门的千古罪人!
他为了让儒派大兴,才支持科举制选才。
可是科举制最后把儒家学派给干掉了,那就成天大的笑话了。
“这份县试考卷事关重大,本丞相拿去请示皇帝,问问意见。单考儒科,还是考全科,还是让皇帝来决定吧。估摸,需要一些时日的功夫。”
孔寒友道。
“行吧!”
楚天秀起身,向两位大臣告辞。
孔寒友已经察觉到县试考题对儒派不利,定然要竭力反攻...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门阀勋贵派为了确保自家士子出仕,定然不会站在儒派这边。
无非是主动趴下,和被打趴下的区别而已。





楚氏赘婿 161 丞相大人进宫告状!
孔寒友带着小昏侯起草的这份《县试考卷》,回到自己在金陵城的一座孔府,想和董贤良商议一下。
他越琢磨这事,越感觉不对劲。
当初,小昏侯对他说,实行“科举考试制度”比“中正制”好多了,允许读书人自荐,对天下儒生有大好处。
他这才全力支持科举制,并且作为回报,支持小昏侯当了科举主考官。
可是,万万没想到。
小昏侯的真正伏笔,居然埋在“主考官”上。
县试考试的内容,是“全科”?
还是独取“儒科”?
这可以轻易的引导大楚皇朝一百余郡一千余座县城,十数万读书人的风向。
一旦考“全科”,那么曾经萧条落寂的三教九流各家学派,必然会再次复苏。
孔氏门徒经营许久,独尊儒术的千秋大业即将露出一道曙光,却要毁在小昏侯的手里。
早知如此,就不该许诺让小昏侯当主考官,以至于今日陷入巨大的被动。
“董贤良呢?”
孔寒友问道:“让他看看这份县试考卷,出点主意。”
孔府老总管连忙道:“老爷,董贤良这几日都在玄武庙,说是在和李自然研究什么火药配方。已经多日未曾来孔府了。”
“研究火药配方?...此乃技之末,方士、匠人的小术。我们儒家学的是治国治民的大术,他去研究这些干什么?”
孔寒友皱眉,有些不快。
董贤良虽是他的弟子,但是喜欢看杂书,研究阴阳、五行、法家、道家等各家学派。
但是,董贤良看杂书的目的,是以儒家为核心,心存吞并和改造各家学派为己用,实现“尊儒”之心。
而不是真的去学其它学派。
孔寒友自然也就不太反对了。
“董贤良说...火药为何能做到天雷一般的威力,宛若天神下凡,却为凡人所用。里面可能有天地大道,阴阳至理,他要研究出其中奥秘。”
老总管迟疑着说道。
自从董贤良去了一趟平王府,回来,就变得神神叨叨,老是念叨着“阴阳、火药什么的,凡人也能拥有神仙之力,那老天爷岂不是没用了?!”
家主的弟子,果然并非常人。
“算了,不管他了。老夫还是去一趟皇宫,亲自跟皇上说说此事。”
孔寒友摇头。
...
当日,孔寒友进了一趟皇宫,将小昏侯的《县试考题》当面呈递给了皇帝,并且说了自己这个丞相的意见。
“臣以为,这份县试考题,设计的太过于博杂了,涉及到数十本杂书,考题纷乱,三教九流学说,有颇多的矛盾之处,对童生十分不利。
最好,是简单一些,挑选几本私塾教学最常见,最经典的《诗》、《春秋》、《论语》、《公羊》等等儒家学说,作为标准考题教材就行了。”
可是,孔寒友看皇帝脸色,非常失望。
皇帝项燕然看了县试考题和意见,面无表情把《县试考题》还给了他,居然没态度。
什么都没说。
显然,不太支持他的提议。
“皇上...?”
孔寒友抬头,问道。
“朕看了董贤良的《独尊儒术策》,由儒家融合天下各家,完成天下学派的大一统,讲的很有些道理。人心思齐,也能少一些争论和掣肘。对朕完成天下大一统,还是很有好处的。”
项燕然道。
孔寒友闻言不由一喜,皇帝听进了董贤良的《独尊儒术策》,那是大好事,正要说什么。
可是,皇帝项燕然又淡淡道:“但是朕看了他的《阴阳灾异说》,什么天灾警示人祸,以玄武庙雷击事件来看,谬论也是颇多。
李自然老神仙炼丹,无意间炼出的火药,威力无穷,这是朕日后一统天下的一件大利器啊,又岂能称之为天祸?
明明是祥瑞之兆,大楚皇朝振兴之兆!”
孔寒友不由心头咯噔一下。
他忽然明白,董贤良为什么一头扎进火药里面去了,也不管其它事情。
这火药,在皇帝心中的地位,绝非一件兵器这么简单,寄予厚望啊。能助皇上一统天下诸侯,横扫匈奴的神器。
连平王李荣看了火药,都欣喜若狂,太尉府开始研制火器。
这样的好东西,皇帝看了心喜,当然不喜欢别人批评。
董贤良的《阴阳灾异说》,偏偏遇上了玄武庙雷击事件,出现重大失误,连带着皇帝对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策》,也不是那么信任了。
谁知道,这个《独尊儒术策》里面,会不会也有重大的失误?!
说白了,因为玄武庙雷击事件犯了大错,皇帝心中对董贤良提出的学说和对策,都不是太信任了。
“可是,皇上,这火药虽好,终究是技巧小术。治国方略,方为大道!”
孔寒友苦心道。
“那养马,是小术还是大道?马政,乃是国之大事。太尉府在山丹军马场的十万匹战马,是我大楚抵御匈奴的重器。这火药,为何就不能是国之大事?
儒家是治国韬略,兵家就不是?”
项燕然冷道。
大楚立朝太祖皇帝项羽,还是兵家出身,横扫天下诸侯,登基称帝呢。兵家韬略就不重要么?!
“呃...臣失言!”
孔寒友心头一颤,哑口无言。
差点把项氏皇族的出身给忽略了,项家子弟很重兵家学说。看来,科举考试无论如何,得有兵家的一分地方。
“你回去,和小昏侯、王肃,好好辩一辩,这县试考题,如何考才好。朕看了,自会有判断。”
皇帝沉声道,挥手。
“是,臣告退!”
孔寒友心中酸楚,无奈。
皇帝虽让他继任新主相,只是为了鞭策门阀勋贵派,终究还是没有完全支持儒家学说的意思。
而且,小昏侯在皇帝心目,还是很有地位的。
这个金陵头号大纨绔,用长生仙丹来谄媚沈太后,用火药在皇帝面前各种表忠,众臣眼里的谄媚之臣...却已经成了沈太后眼里的大孝子,皇帝眼里的大忠臣。
唉~!
皇帝信任小昏侯这个大谄臣,令他、谢胡雍、王肃这样的老臣,都是徒呼奈何啊!
不过,为了儒家独尊的千秋大业,他还是要全力以赴击败小昏侯,不能让小昏侯毁了儒家的前途,重现春秋战国的三教九流大争。




楚氏赘婿 162 昏侯醉!
楚天秀从丞相府和御史台回来,也没在意丞相孔寒友那副难看的脸色。
他准备继续鼓捣郡试考题。
这日,谢府派人给楚天秀送来一道邀请帖子。
称驸马爷谢安然被朝廷正式下诏“征辟”为丹阳郡守,明日便去上任。
丹阳郡管辖十余座县城,首府在宛陵城。
虽然宛陵城离金陵帝都也不太远,大约三百里,乘坐马车估计也两三日的路程。
这一方大郡太守,权力相当大,除了无法任免县令、都尉之外,其它小官甚至可以自行任免。
郡守担子也重,不比县令一般自在,此去上任,没有奉诏恐怕也不是轻易能回金陵城。
谢安然此去,不知数月、半年,恐怕唯有大节日,方能回来金陵一趟。
金陵城的众士子、众纨绔子弟们,准备去给驸马谢安然送行。
恰逢春分时节,往常士子们经常会举办“春游诗会”,聚宴享乐什么的。
众人趁着送驸马爷要去宛陵上任郡守,干脆将两件事情,春游和送行,一起办了。
楚天秀听到这消息,有些吃惊。
谢安然被朝廷征辟为官,成了丹阳郡守...这不是他这丹阳县令的上司吗?虽然这个上司管不了他这县令!
这个阙升的速度,简直比火箭还猛。
令大楚绝大部分县令,都望尘莫及。
但是,谢安然这位金陵十大门阀第一才子,成名其实挺久,文韬武略的全才,二十余岁就名动金陵城。
加上从小深受爷爷谢胡雍的喜爱,经常带在身边见多识广。不论是诗赋文采,还是满腹韬略都非同辈能及。
那些金陵门阀年青士子,加起来都没有他一个能打。
偏偏还长成了一副大帅哥的摸样,更令人嫉妒了。
就是谢安然太傲气,不屑出仕为官,未曾参加殿试。
要不是金陵大才子的名气大,又长得帅气,皇帝也不会看上眼,召谢安然当了项凌公主的驸马爷。
当了驸马爷之后,谢安然感觉这辈子估计也就到头了,“无所事事”,跟小昏侯、沈万宝、太子爷等人混一起,成了金陵城赫赫有名的四大纨绔。
如今谢胡雍辞官归野,谢氏门阀无人能撑住门面,面临一场大危机。
谢安然这金陵第二大纨绔,也没办法逍遥下去,不得不顶上去给谢氏门阀做些贡献。
身为谢府谢胡雍老丞相的嫡长孙,以及当今项凌公主驸马爷。皇帝看重,直接征辟为郡守,倒也不太奇怪。
身为金陵纨绔同党,老二前往宛陵城赴任,可不像楚天秀这个丹阳县令上任就是去郊游,纯粹是混日子。
这一别,怕是许久不能见到,老大楚天秀肯定是要去送行的。
李虞也收到一道公主府送来的帖子,找到楚天秀,问道:“夫君,谢安然出仕郡守,项凌公主也要跟着去宛陵城,邀了不少香闺姐妹们去送行。我们准备一些礼物,去送行?”
去送行,当然不能空手去。
谢氏门阀不缺金银财货,应有尽有,基本啥都不缺。
这赠礼,寻常之物也没什么意思。
要送,当然是送别人拿不出来的稀罕玩意才好。
“呃~!”
楚天秀微微点头,琢磨着,“让我想想。”
他忽然想到什么,一拍脑袋。
得!
就它了!
现在此物大楚皇朝根本没有出现。
这件宝贝,可是自古文人骚客的最爱。不管是拿来自己喝,还是送行,都是极品好东西!
拿来送谢安然赴任,最合适不过了。
明日出发,现做现送,倒也来得及。
楚天秀立刻在虞园内,吩咐下人拿来一些工具,又派人招来几个木匠和铁匠,制作蒸馏器具,鼓捣起来。
“夫君,这是要做什么?”
李虞好奇,带着狄儿和祖儿,一起帮忙。
“为夫炼制一种,一杯就倒的醉仙酿~回头让你们也尝尝新鲜!”
楚天秀神秘一笑。
...
大楚皇朝当然早就有酒,用谷物粮食、葡萄等水果等,加以酵母酒曲,自然发酵而成。
大楚皇朝的酒都是低浓度的发酵酒。
就是这发酵酒的度数太低了,六到十多度左右。大多数发酵酒,也就比啤酒稍微强一点。
鸿门客栈卖的掺水寒酒,连一度都不到,纯粹是闻闻酒味。
平王府里就有一座酒窖,自家酿的各色米酒,供节日、宴席之时饮用。
楚天秀身为现代人,一直把这个时代的“酒”当饮料来喝。
经常听古人说所谓“千杯不醉”,其实就是这种低度酒,酒量大的人基本上都不会喝醉。
古人又称低度酒为“薄酒”,而浓酒被称为“厚酒”。
通过加热蒸馏出酒精,来提升酒的浓度,叫蒸馏酒。一次蒸馏,甚至多次反复蒸馏,可以得到大约三十度到六十度的白酒。
大楚皇朝,尚未发明出更强悍的蒸馏法。
一旦蒸馏酒问世,就没人敢吹“千杯不醉”的牛逼了,“一杯倒”变得司空见惯。
楚天秀带着匠人们干活。
这蒸馏器具也简单。
一口火炉,上面放置装酒的密封加热大锅,顶上加一根导管,导到边上的冷却锅里。
冷却锅用双层铁皮打造,外面包裹着循环的冷水,来降温冷却。
把蒸发出来的酒,冷却之后,重新收集起来。
小半日,便将这套简单的蒸馏器具做出来了。
木匠、铁匠们也不知小侯爷造的这奇怪之物,是用来干什么的。干完了活,就被打发走了。
楚天秀可没打算将蒸馏法,泄露出去。
楚天秀将王府里早已经酿好的大量米酒,倒入加热大锅内,开始烧火加热,慢慢蒸馏。这水温超过八十度的温度,里面的酒精就大量汽化出来。
半个时辰之后。
这蒸馏酒液便从冷却锅里,缓缓流了出来。
最后,原本一大锅的混浊米酒,蒸出了一小桶的酒。老锅里剩下的渣液,全都倒掉。
这酒液没有什么杂质,明显变得清澈如水,晶莹清透,犹如溪泉一般。
酒气却是异常浓烈和霸道。
“姑爷,可以直接喝么?”
祖儿有些馋道。
“当然可以,喝一小口便好。”
楚天秀点头。
祖儿好奇的拿琉璃杯盏装了一倍,尝了一小口,顿时辛辣的她眼泪都快流了出来,“好呛,好辣!为何这么烈?!”
楚天秀尝了一下。
这度数,估摸着有近三十度左右了。
这是初次蒸馏,如果反复多次,还能提升更高。
不过,用来喝的话,暂时没这个必要提升太高。
除非,制作一些用于消毒的酒精,才需要提升到七十五度。
对于从未喝过真正的白酒,习惯大口饮薄酒的大楚人来说,三十度已经是从未喝过的厚酒了。
万一不小心,多喝了几杯,怕是要醉死。
李虞浅尝了一点。
初尝,确实觉得十分辛辣。
但是再细细品味一番,却渐渐觉得酒味醇厚而浓烈,芳香浓郁,回味悠长。
她赞不绝口,美眸中充满了惊诧,“好神奇,蒸馏一下,薄酒居然就变的如此醇厚浓烈了。莫非,这是昏侯府不外传的独门绝技?!”
“这当然是夫君的绝活...千杯不醉,我这酒一杯倒!”
楚天秀嘿嘿一笑。
三女觉得这酒新鲜,慢慢浅尝,但也喝了有一杯,很快晕乎乎的面色渐红。
这就太霸道了。
“姑爷,这么好的酒,起个名吧!”
祖儿喝的满脸醉红,道。
“既然是本姑爷发明的,就叫它...‘昏侯醉’吧!”
楚天秀得意。
狄儿却是兴奋道:“姑爷,这‘昏侯醉’如此醇厚,这是整个大楚最顶尖的好酒。要不办一座酒作坊,拿去卖,定然大火!”
楚天秀心头微动,摸着下巴,还是摇头,“这酒喝着上瘾,拿去卖太耗粮食。少量酿些,够咱们自己喝,偶尔送送人就行了!”
古代粮食的产量低,经常爆发饥荒。
他现在挣钱的法子不少,光是大型造纸作坊、印刷卖书就挣不少,还有丹阳县不断兴建土高炉大炼钢铁,没必要耗费宝贵的粮食去卖钱。




楚氏赘婿 163 金陵府尹
夜里,下了一夜的绵绵春雨。
次日一早,天色放晴,确是难得的好天气。
金陵十大门阀的青年士子,众纨绔子弟沈万宝、项天歌等人,还有诸多王侯府邸和公主交好的一些千金小姐们乘坐马车出城。
1...7778798081...13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