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氏赘婿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百里玺
总不能让人用手来抄考题吧?
换成大楚的其他人,就算脑子里想到了这个主意,缺少这两件东西,也一样没用。
小昏侯造纸作坊和沈府造纸坊,完全垄断了大楚的造纸业,为了供应大楚皇朝庞大的纸张需求,都在迅速扩张作坊规模。
朝廷“以纸代简”令发布之后,天下百郡千县,各个衙门开始全面使用纸张,处理地方政务。
这让纸张的需求,直线暴涨。
两家造纸作坊疯狂扩张产能,仅仅一个月下来,便几乎扩张了几十倍以上,每日上百万张以上的昏侯纸被造出来,制成书籍,销往大楚各地郡县。
当然,纸张的价钱也大降了不少,降低到了二文铜钱一张,让衙门买得起纸张。
尽管如此,每家造纸作坊都能轻松月入三万两银子。
这简直就是聚宝盆,一年轻松三四十万两银子。正正当当的生意,能挣这么多银子,这是极为难得的。
这让沈大富喜不自禁,以前小昏侯欠了沈家一大笔银子的事情,自然不再提了。
而小昏侯印刷厂同样急剧扩张,雇佣了上千名印刷匠人日夜不停,赶印考卷,还有各式书籍。
除了《石头记》和县试考卷之外。
其它一些先秦古籍,也都用活字印刷术印制出来,开始大量排版印刷,卖给金陵书坊和各地的书商,销往整个大楚皇朝。
一本纸书的价钱也不算贵,也就一两银子。
平民虽然还是买不起,但是大部分小富人家,还有小地主,自然是掏得起这笔银子。
...
很快,到了科考第一轮“县试”的大日子。
这日。
楚天秀起了一个大早,祖儿帮他穿上了一身新制的侯爵大袍。
用完早膳。
随后楚天秀来到秦淮河岸最繁华之地。
此地拆除了一片低矮瓦砾民房,新建起一座金陵贡院。
贡,科举考试选才,以贡皇帝。
这座金陵贡院非常庞大,一排排整齐的闱屋子,足可容纳数千人同时参加考试。
为了节省场地,金陵城的童生考试、秀才考试,也放在金陵贡院举行。
此时,金陵贡院内,高官云集。
科举主考官小昏侯楚天秀,以及副考官丞相孔寒友和御史大夫王肃,还有金陵府尹王栩等本城大小官员们,都来了。
楚天秀其实是“第三轮国试”的主考官,为朝廷挑选举人。
而第一轮县试选童生,和郡试选秀才,主考官是当地官员。
第一轮县试真正的主考官,负责主持大考,是大楚皇朝一千座县城的县令。
而第二轮郡试的主考官,则是郡太守。
第三轮国试,才是楚天秀亲自负责。
金陵城不属于任何郡县,是单列的,直属于丞相府的管辖。
金陵城的县试和郡试主考官,都是金陵府尹王栩。
不过,皇帝命小昏侯负责前三轮考试的考卷和考试制度,整套的制度都是他一手设计。
楚天秀当然要来看看金陵贡院,童生考试的录取情况。
众高官们聚集在贡院大殿,等待科举开始。
大大小小的官员,足有十多位。
“诸位大人,大考即将开始,请入座。丞相大人请坐主位吧!”
王栩连忙道。
“不妥,本相乃是国试副主考。既然这是科举贡院,当然不以官位论高下,主考官当坐在主位。府尹,你是金陵城主考,你入座主位!”
孔寒友摇头道。
“不敢不敢,下官如何能坐得主位。呃...要不,小侯爷坐主位?!”
王栩连忙摆手,一身冷汗。
丞相在此,他爹御史大夫王肃也在此,他一个府尹哪敢坐主位。
“不错,这科考,小侯爷为主考官!他既在,当为主。”
众官们纷纷道。
“也好!”
楚天秀也没推托,当仁不让坐在大殿主座。
他官位是低,但是爵位高啊。
这场科举考试,除了皇帝之外,就属他最大。
...
此时。
金陵贡院门外,已经排了一直长长的队伍,足足有上万名之众。
门口,有几十名守卫,在搜查每一位进入贡院的考生,防止夹带小抄入贡院内赴考。
都是金陵城本地户籍读书人,已经报名参加首届科举,领了一块考牌。
有各大门阀士子,官宦子弟,有平民儒生,从十多岁的少年童子,到五六十岁白发老人,一眼望不到尽头。
街道周围乌泱泱人群,更多的是前来送考的父母、妻眷亲朋好友。
这县试录取童生,没有任何的限制条件,当然是愿意考的便来。
贾生在考生人群之中,手提着一副笔囊,面色激动。
他已经五十余岁了,毕生苦读书,熬了半辈子,终于踏上考场。私塾先生,终究非他毕生所愿。
若是有幸能够中举,他一介平民儒生,也能一跃成为朝廷官员。
说起来,他也有些运气。
虽是一生研习儒书的儒生,但他这二十年在平王府里当私塾先生,最嗜读书,经常通宵达旦看书。
借了平王府的光,二十年下来也读了极多的藏书,府里的藏书大多都读过。就算偏门的书,他也有些印象。
这不是普通儒生,能有这么好的运气。
听说科举考全科,贾生也并不怵。
“这都五六十岁了,还在做当官的梦。也不想想自己是不是这块料。等这次考砸了,脑子就清醒了!”
贾生的胖婆娘站在街边前来送他赴考,虽然嘴里碎碎,发着牢骚,但还是给贾生带来了一袋干粮和水。
金陵贡院外,众亲友们都在送自家子弟赴考,仔细叮嘱着。
...
上午,巳时。
有金陵府的长吏来报:“禀诸位大人,众考生皆已经入贡院!收回考牌一共九千八百枚。尚缺数十枚。”
楚天秀淡淡道:“嗯,吉时已到,不等了!关闭贡院大门,误点者不许再进入考场。
王栩大人,可以开始发放县试考卷,时限为三个时辰,下午收卷。命金陵衙役,巡逻监视考场,严查舞弊。”
“是!”
王栩道,立刻吩咐金陵府的众小吏,开始给考生们发放县试考卷。
金陵贡院内,众考生们拿到这份传言已久的全科考卷,有些惊懵。
果然,广博和杂学。
总共五十道题,涉及儒学书籍只占了其中七八道而已。其它,道家、法家、兵家、墨家,连医家书籍,考题上居然都有。
这简直就是一个大杂烩。
让许多考生,一脸懵,感到烧脑。
唯一让他们松一口气的是,考题是出原文,只需记住原文,背写出来便可。
无需他们讲述自己的见解和道理。
这大大降低了难度。
看过大量书籍的,应付这场县试童生考题,还是比较轻松。
...
金陵考生这边,自然无需多提。
众考官们脸色都有些变了,他们只听过传闻,也是刚刚拿到这份县试考卷。
没想到,小昏侯亲手设计的科举考试,果然是“天文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包。
他们的脸色变了,心头暗惊。
自春秋、战国八百年以来,诸子百家的学术争端,一直轰轰烈烈,从未消失。
秦始皇“焚书坑儒”,让这场学术争端迅速消沉了下去,各家各派纷纷蛰伏不出。
而大楚皇朝立朝之后,以黄老治国,也讲究大家都消停一下,“不争议、不争论”。
各个学派都在自己低调发展,不和其它学派争斗。
尤其以儒家学派,凭借私塾广授弟子,迅速发展壮大。
他们深感担忧,小昏侯这样安排科举考试,三教九流驳杂于考卷,只怕会再次挑起诸子百家的学术争斗。
楚氏赘婿 167 小昏侯“科举坑儒”!
金陵贡院内,金陵府尹王栩和众大小官员们看完这份县试考题,忧色匆匆。
他们不由看主相孔寒友,还有御史大夫王肃。
却见,孔大人满脸的无奈和痛心疾首。
这份考卷,相当于废掉了“尊儒”这面大旗,儒派官员当然意见很大。
他自然不赞同。
可是皇帝让小昏侯当了主考官,让小昏侯全权处理。他当初也是支持的小昏侯当主考官的,现在落了坑,又能怎么样呢?
王肃抬头望天,一副“这事别问我,于我无关”。
门阀勋贵,对这份考卷意见不大。难归难,但是能把儒生给撸下去,对士子们还是有利的。
这县试考题,是小昏侯一意孤行出的考卷。
副主考也没有多少说话的权力,做个陪衬而已。要是小昏侯因为这份考卷而挨骂,当然也不关他的事。
众大小官员们见主相和御史大夫都没话,不由沉默了下去,看县试考题....甚至尝试着去答一答这些题。
这一答卷,让他们心头有些懵。
以他们的学识本事,答这考卷,满分一百估计也就能得二三十分左右吧。这算什么水准?
他们也不知道。
...
过了三个时辰,熬到下午时分。
金陵贡院的县试终于结束,考卷被收了上去。
不管是众士子,还是众儒生,上万名考生们一个个脸色苍白,步履踉跄的走出金陵贡院。
“王兄,考得如何?”
“唉!一言难尽啊,小昏侯出题太偏门了,什么农家书、医家书、墨家书,居然都拿来考。这份考卷的题目十之七八,从未见过。这让我等从何答起?你们呢?”
“大家都差不多吧,能答上来的不过是十之二三。”
士子们好稍微好一点,强颜欢笑。
虽然他们也答不出多少题目。但是,托家族的富,多少看过一些书。身后好歹还有更低的儒生们垫底啊。
众金陵儒生们一个个都气得发抖。
考卷发下来,他们这一看题目,满眼望过去全都是。
“???”
这考卷,考的...啥玩意。
“天理昭昭,天道何在啊?”
“老天爷,你怎么不长长眼。降下一道天雷,将小昏侯给劈了?”
“这就是坑啊,天坑啊!”
“古有秦皇‘焚书坑儒’,现在有小昏侯‘科举坑儒’!这是要打着科举考试的旗号,将我们儒生全都坑死啊!”
“我们要请愿,不能这样考!”
众多儒生们都是恸哭着,走出金陵贡院。
这金陵贡院,简直就像是一座炼狱,他们这些儒生们是再也不想进来了。
...
贡院。
县试考卷收了上来。
金陵府近百名小吏们连夜,以朱红笔,开始批阅考卷,对照着小昏侯给出的标准答案,对所有考卷进行分数排名。
都是照搬原文,容易判卷。
一道题两分,完全正确得两分。字句写错了,但大体意思对了,依然可得一分。
众小吏们足足忙了一天,终于把所有的考卷都批阅完。将考卷分档,按照分数高低分开,十分一个档次。
几位主考官们将考卷抽查,复核了一遍,看判卷是否有疏漏。
“禀报小昏侯、孔大人、王大人,诸位大人,六十分以上一人,五十分以上者十人,三四十分以上者一百余人,二十分以上者千人。其余不足二十分二千人,十分以下数千人。”
“二十分以上者,门阀官宦士子占一半,儒生一半。...不过五十分以上者,儒生仅余一人,名为贾生。”
金陵长吏统计完,向众官员们禀报。
楚天秀听了,心头一震。
他是想用这份童生考卷,来筛选一下天下读书人的基础学识,可这分数低的令他难以想象。
金陵城里近万名读书人赴县试,超过二十分以上却不过一千人。
这意味着,完全答对十道题以上的仅仅一千人而已。
惨不忍睹啊!
楚天秀也想过,大楚皇朝读书人的知识量会很贫瘠。
可是真正一测,才发现学识广博的读书人太稀缺了。赴考的考生,绝大部分都是滥竽充数。
倒不是古人智商不行,恐怕还是书太少的缘故。没看过这些书,脑子再灵活,也答不上来。
看来对整个大楚皇朝的知识普及教育,还是任重道远啊!
还是书籍太少了,得多印一些拿去卖。
众官员们都震惊的看向小昏侯。
王栩朝楚天秀一拱手,问道:“小昏侯,这童生的录取线,划在多少分?!”
“金陵童生的录取分数线,划在二十分吧。县试十中取一,共录取一千名童生,有资格参加第二轮的秀才郡试。郡试录取其中五分之一为秀才,国试录取五分之一为举人。
王大人,童生名次定了之后,直接在贡院外张榜公布吧!至于郡试,将在五日之后举行。童生方可参加!”
楚天秀想了一下说道。
这样,金陵城大约能诞生严格遴选出来的四十名举人。
其它百郡千县,最后遴选出一百五十名举人。
然后二百名举人,一起参加殿试,进行最终的排名。
能力先不提,最起码在学识上,这些举人要高出整个大楚皇朝绝大部分人。
“这科举考试,为国选才嘛。这一考,让本大夫看到了整个大楚读书人的水准!也算是大功一件了。
以后各郡县官员在文教方面的考核,也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了。就以童生、秀才的人数,来定。”
王肃赞许道。
“哼!”
丞相孔寒友面色沉重,一言不发拂袖而去。
他已经忍了许久。
是心存侥幸,期盼儒生们能考出一个好成绩,他也就默认了这次县试的结果。
可是,金陵县试的结果出来了,五十分以上共有十名考生,但是平民儒生仅仅只有名儒“贾生”一人达标。其余皆为门阀官宦士子。
这还是因为贾生是平王府的私塾先生,看书众多的缘故。寻常儒生,没有这个条件看这么多书。
这太不公平了。
光是看书这一个条件,就把绝大部分平民儒生给撸下去了。
照这样的标准考下去,等第二轮郡试和第三轮国试之后,最后中举的儒生寥寥无几。恐怕不会超过十人。
他孔门数百年来寄予厚望的“儒学大兴”,也彻底无望了。
皇帝一旦被小昏侯的科举“蛊惑”,以全科取官员,儒生哪里还有再“独尊”的希望。
他这毕生功业,付之一炬。
这,断然是不能忍了!
既然如此,那儒派就和小昏侯彻底决裂吧!把小昏侯搞下去,把科举大权夺回来。
楚氏赘婿 168 党争爆发,孔寒友大战小昏侯!
次日。
金陵贡院的院墙上,金陵县考一千名童生的录取榜单,以红纸正式公布。其余皆不录用,自然也没有接下来去考秀才的资格。
数千上万计的儒生在贡院外,恸哭流涕,悲伤欲绝。
他们这才因科举刚刚燃起的希望,又破灭了。
可是,他们不服气啊!
既然是考试,最起码要公平吧。
如果考《诗》、《论语》、《春秋》..等儒书。
他们众儒生都经常读,所有人都读,自己考不赢别人,那就是任考服输。他们也没话说。
都怪自己笨,自己傻,自己记不住。
可是,选一些他们根本不看的农书、医书、墨书来考,两眼一抹黑,他们心里哪里服气啊!
这是非战之罪。
考砸了,不能怪他们。
怪谁?
当然怪小昏侯这个主考官,自己昏庸糊涂也就罢了,还要来害他们这些儒生。
“苍天呐!”
“小昏侯‘科举坑儒’,这是故意害我们儒生考不好!”
“找别人讲理没用,那我们去找皇上评评理!”
“走,我们告御状去!”
“对,这次科举大考,关系到我大楚百郡千县,十多万计的读书人,决不能就这样算了。不能任由小昏侯继续胡闹下去!”
“请求圣上,废全科!”
“取儒科!”
几名金陵名儒振臂高呼。
在他们的带头鼓动下,数百上千的儒生们无比的悲愤和悲壮之心,高声呼喊着,往皇宫而去。
要是不推翻小昏侯的全科取士制度,他们儒生哪有出头之日!
董贤良站在远处,望着众儒生们,心中悲凉。
去皇宫抗议,这是冒着巨大风险的。皇帝要是没生气,倒还好说。万一激怒了皇帝,怕是一片人头落地。
因为他之前的《阴阳灾异说》,想要以天灾警示人祸,已经让皇帝感到不快。甚至为此,差点和小昏侯冲突,被罢官。
小昏侯的反扑太过凌厉。
恩师为了保护他,不让他参加这次儒生大抗议行动。
只是让几位名儒带着数百上千名儒生们,去皇宫抗议,争取废全科取儒科。
...
早朝。
金銮殿。
众三公九卿,朝臣们位列朝堂,神情肃穆。
这是早朝,并非大午朝。很多王侯,并未入朝参加。
皇帝项燕然正在听金陵府尹王栩,关于金陵县考的奏报。
金陵城聚集了上万名的考生,在整个大楚皇朝都占了极大的数量。所以,从金陵城的县考,可以看出整个大楚皇朝的县考情况。
皇帝对这县考的结果,颇为感兴趣。
岁举也好,科举也罢,都是为了供他这大楚皇帝“取材”。能取材,便是好的制度。
皇帝很是期待,小昏侯的科举制,到底有没有效果。
忽然,宫外传来一阵阵的喧嚣声。
呼声之大,甚至隐隐传到了这宫殿内。
公车府公车令杨绛面色匆匆,手持这一本厚厚的万言书,来到金銮殿。
“何事?”
皇帝皱眉。
“皇上,千名儒生在宫门外跪地恸哭,并向公车府递交万言书,称这次科举县试,极大的不公。
所出的考题,大部分是他们从未看过的书籍。
儒生们称,考卷不公平,结果自然也不公平。
金陵儒生们请求,科举考试采用统一的书籍,并且‘废全科、取儒科’,请求皇上为天下十数万读书人做主。”
杨绛递上万言书急道。
殿内,众朝臣们脸色都是惊变。
上千儒生们聚集皇宫外抗议,虽然不是兵变,但也是重大事件。
这,几近于逼宫啊!
皇帝项燕然闻言面色一沉。
上千名儒生到皇宫外请愿,向公车府递交请愿书。这,在大楚皇朝的历史上,可是屈指可数的事件。
他不由看向孔寒友。
天下儒生看似松散,但是有主心骨。
那就是山东孔门,现任家主,当朝丞相孔寒友。
没有孔寒友这位儒派领袖的点头,金陵儒生们是断然不敢在宫门外闹出这么大的动静。
皇帝项燕然冷冷道:“主相大人,这是何意?有什么事情,朝堂上不能商议,非要上千儒生请愿,上万言书?!”
孔寒友深吸一口气,将丞相帽摘下,俯首叩地。
“皇上!”
“小昏侯主持科举大考,臣深感赞同。”
“但臣不赞同以全科取士。臣以为,考核的标准应该是治国大道,而非雕虫小术。
当以明习经学,为国求贤。
统一以固定的若干本经典书籍,作为科举考核的材料。
若是什么都考,那定然是学了一堆无用的杂学。
匠人学打铁,农夫学种田,凡此种种...这非辅佐圣上治理天下的官员所需之学,不应当成为科举考题。
官员,只需懂得治国为人的大道理便可。其它小术,无需样样精通。
臣求圣上,给天下儒生一个公平的机会。”
孔寒友痛声道。
他也不想出此下策。
可是小昏侯下手太狠了,科举制度废黜儒家,逼得他这儒派领袖,完全无路可退。
整个朝廷,御史台的御史们都不是小昏侯的对手。
他现在再不抗争,等四轮大考都考完,就晚了。
这全科取士一旦在大楚皇朝形成固定的规矩,儒家恐怕自此衰落。
他这孔氏家主,当朝丞相也白当了,与其成为儒家学派衰落的罪人,还不如抗争一把,失败了便挂冠而去。
“哦~!”
皇帝项燕然眼眸底下隐隐动怒。
谢胡雍这才刚刚主动“请辞”。他一口答应下来,让谢胡雍退了主相之位,不再成为庚子新政的绊脚石。
孔寒友也要以辞官,来逼他独考儒科。
真以为,他不会答应?!
哼!
孔寒友是朝堂上少有的儒官,其余九卿高官几乎都是门阀勋贵派系,一门心思只想着门阀的利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