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氏赘婿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百里玺
要不是因为他现在手下缺人来推动庚子新政,就凭孔寒友今日这番“逼宫”的所为,现在就让孔寒友辞官归野。
他还需要孔寒友做丞相位置上,推动新政。
皇帝项燕然深吸一口气,忍了,道:“孔卿之意,朕知道了。众位卿家,是何意见,都说来听听吧!”
“臣等,赞同丞相所言。”
“科举大考,当以思想为重!诸多杂学一起考,断然不可取。”
御史台的儒派众御史们。
可是,其余门阀派系的朝臣们却是沉默。
这次县考,门阀勋贵士子们占了大便宜,他们自然是赞同考全科了。
儒家生死,关他们什么事。
不过,他们没必要冲锋陷阵,跟丞相对着干。
小昏侯都还没发力呢,他们急什么。
“皇上。
科举考全科,是小昏侯的主意。臣也有疑惑,也不知。他为何坚持如此。”
御史大夫王肃拱手道:“何不听听小昏侯的意见?让小昏侯和孔大人,还有这宫外的上千名儒生们,好好讲一讲这其中的大道理?以解我等心中之迷惑!”
“不错!”
“既然主相大人和小昏侯有分歧,那就好好说一说,大家都听听。谁有道理,我等支持谁!”
众朝臣们立刻纷纷附议。
“也罢!传朕旨意,命小昏侯来皇宫,和孔大人、金陵儒生们好好论一论科举,究竟是儒科取士,还是全科取士。”
皇帝项燕然道:“摆驾司马门,朕和众卿一起在宫门外听一听,两位的高见。”
楚氏赘婿 169 丞相大道理讲完了?那我小昏侯开骂了!
司马门,皇宫正南最外的一道门。司马门内侧,是公车府所在办公的府邸。
公车府平时接受各地方官员的文书,臣民上书,以及征召接待、收取举子们的举荐书等等繁杂之事。
不过,自从岁举改革成了科举制度后,他们的担子稍微轻了一些。
科举考试放在了各地贡院,将由专门的地方官员来负责。
皇帝项燕然摆驾司马门,高高坐在宫门殿上,准备听一听孔寒友和小昏侯的当面辩论。
蔡和大太监带着一群太监们忙前忙后,派人去平王府召小昏侯,安排这次当众辩论。
太尉李荣、御史大夫王肃,两位三公大人分列左右赐座。
其余九卿,太常卢梓、郎中令崔浩然、廷尉郑景荣、大鸿胪刘骐、宗正项泓、太仆王骁、卫尉程不失、少府萧恭望、大农令杨褚等高官们,坐在宫门大殿两侧,一同旁听。
官位再小一点的朝臣们,在司马门宫殿上坐不下,只能到宫门外去旁听入座了。
“王大人,你这提议真高明啊!”
杨褚笑眯眯,低声道。
让孔寒友和小昏侯当众大辩论,这是让他们的矛盾公开化,激烈化,迅速恶化。
这样,儒派和小昏侯两家以后就不会再混到一起,想法子坑他们这些门阀勋贵。
反正不管结果如何,他们坐山观虎斗,稳赢不输。
“哪里!”
王肃一笑道:“这世间大道理,越争辩越明晰。谁有道理,咱们自然是支持谁。我也好奇,小昏侯为何钟爱全科取士!”
...
主相孔寒友出了宫殿外。
“诸位儒生且起!”
“皇上圣明,已经准许本官和小昏侯,在宫外当众辩论科举考试,该采取全科还是儒科。众位退到宫门一旁,听辩论即可。”
“小昏侯片刻将至,场地让出来!
他对众跪在宫门外,泣血上书的儒生们说道。
“皇上圣明!”
“谢丞相大人为我等主持公道!”
顿时,上千名儒生们闻言,不由欢呼沸腾。
皇帝没有直接听信小昏侯,而是给了他们儒生一个辩论的机会。这对他们挽回大局,带来最后的一个机会。
只要主相大人能当场辩倒小昏侯,科举考试只考儒科,他们儒生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盛世。
儒生们立刻让出宫门外的场地。
宫门外左右两侧,孔寒友在右侧一块团蒲席地而坐。
数以千名儒生们,纷纷在主相孔寒友身后坐下。
显得人多势众,乌泱泱一大片。他们代表了金陵儒生,更代表了大楚皇朝百郡千县的数万儒生。
而另外一边,则是小昏侯的位置。当然是空荡荡的一个团蒲,周围没有一人站在附近。
显而易见,没有一个人会在站在小昏侯这边。
很快,这个震撼的消息,迅速传遍了金陵城,举城轰动。
那些没有参加抗议的儒生们,也纷纷赶来皇宫外助威,聚集数千之众。
许多王侯、门阀士子们,纷纷赶来皇宫外,旁听这次孔大人和小昏侯的公开盛大辩论。
连老丞相谢胡雍都乘坐马车,在谢氏门阀众子弟们的簇拥下,赶来旁听这次大辩论。
聚集在皇宫外看热闹的人群,越来越多,几近数万之众。
将皇宫外,围了一个水泄不通。
...
一队太监来到平王府,通知小昏侯立刻去皇宫。
不多久一辆五驾马车出了平王府,直奔皇宫而去。
“夫君,这次皇宫急召,命你和孔大人当众辩论科举全科之争。此举,怕是来者不善。”
李虞在车厢内,有些担忧。
前面,夫君刚刚把主相谢胡雍给得罪了,门阀勋贵们现在还在恼夫君小昏侯呢。
现在主相孔寒友又因为科举考全科,翻脸不认账。这当众辩论,分明是要把夫君给狠狠踩下去。
夫君这算是把朝廷官员,全都给得罪了。
这以后,在官场上可怎么混下去。
“对,郡主说的不错。那孔夫子不是什么好东西,肯定纠集了一群儒生,要为难姑爷。”
祖儿也连连点头。
楚天秀闭目沉思,盘算着此事。
如果他穿越到的是唐宋朝,甚至明清。儒家独尊的大势已成,一切休提。
他要是跟儒家对着干,宣扬全科举仕,估计骨头要被儒生们扬灰,渣渣都不剩下。那种情况下,他唯有装孙子,要么当自己的小侯爷,要么乖乖参加科举就是了。
但是,这大楚皇朝不一样,“黄老之术”官员实力庞大,离“独尊儒术”还远着呢。
儒家在大楚皇朝的底层虽然已经成了一股庞大的势力,光是金陵城就集聚了数千上万的儒生,可是在朝堂上远远没有到一呼众应的程度。
门阀勋贵派系,才是朝廷官员的核心。
虽然这些门阀士子也都读儒书,但他们也读黄老之书,读各种杂书。
他们什么书都看,所学甚广。
士子们以家族门阀利益为重,并不太在意儒家的兴衰。
儒家不行,换一家学说,日子照样过。
黄老之学大兴了六七十年,也没见他们的日子不好过啊。
大楚皇朝,眼下正是百郡千县的儒家势力崛起,纷纷呼喊着“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前夜...离儒官称霸只差一步之遥。
差一步,就是天地悬殊。
儒家既然还没有称霸。
楚天秀当然不惧硬撼孔寒友,打压了儒家就打压了,那又怎么样。
秦皇打压儒家,儒家除了嘴炮痛骂秦皇,拼命抹黑之外,也没别的办法。
他还有机会,将儒家“独尊儒术”的野心,扼杀在萌芽之中。
“放心,为夫早有准备。”
楚天秀睁开眼眸,淡笑。
在推出“科举制”的时候,他早就料到了会有今天。所以才早早埋下伏笔,把主考官位置给抢到手。
孔寒友和儒派官员们梦想已久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忽然因为科举考全科,一夜间破灭了,定然不甘心。
天下儒生定然会大举反扑,想要把他这主考官给扳倒。
只是,楚天秀没想到居然会是这种方式——儒派领袖孔寒友要和他在皇宫门外,当着儒生和满朝官员的面,辩论全科和儒科的利弊。
既然大家一起嘴炮,那就来呗!
他楚天秀怕的是别人动刀动枪动粗,他一个人打不过。他才不怕别人嘴炮。
主相孔寒友和儒生们一起嘴炮,他也不怕分毫。
...
众目睽睽之下,平王府一辆马车抵达皇宫司马门。
楚天秀下了马车,让李虞等人在外面等着。
他在太监的带领下来到宫门外。
楚天秀朝宫门殿上的皇帝项燕然一拱手,“臣应召而来,恭听圣命!”
“小昏侯。孔大人和儒生对科举考题意见很大,觉得考儒科比全科好,想要和你当众一辩。朕和众卿们都想听听你们的想法,你们两位畅所欲言。朕不会追究。”
项燕然指了指宫门外,道。
“是!”
楚天秀拱手,看了看乌泱泱一片儒生的宫门右侧。
然后他在空荡荡宫门左侧,唯一的一块团蒲上席地而坐,和丞相孔寒友遥遥相对,席地坦然而坐。
“丞相大人,请赐教!”
楚天秀笑了笑,说道。
“皇上命你为科举主考官,全权负责科举考试。
本相本不该干涉。但是科举乃国之大事,为国选官,关乎我大楚皇朝的千秋基业,本相也就不能不开口了。”
孔寒友看了楚天秀一眼,淡然扬声道。
“科举考试,为皇帝选官。
臣子,上面是帝君,下面是百姓。臣子的职责是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百姓。
我儒家各部典籍,皆是讲述为人之道、臣之道,上尊君下爱民。
官员,尊君爱民为首要,何必在意细枝末节?
自己不懂枝节也不要紧,招募一些懂的小吏,辅佐官员即可。
反之其它博杂的学说,农家、墨家、杂家等,都乃是大谈枝节细末。讲匠人如何打铁,讲农民如何善耕,织女如何织布...这跟当官有什么关系?!
这些学说,本身没错。
它们在民间自行传授便可,完全不必放入科举考试之中。
科举考试只有一个重任,那便是‘为君选官,尊君爱民’,而不是选拔技艺高超的匠人。
故本相以为,只需以五到十部儒家经典为典范教材,以固定的教材进行科举考试,选贤任能。
其余学派,不得入科举。
却不知小昏侯为何,死死抓着这些博杂学派,细枝末节不放,尽数放入科举大考之中。
混淆了‘为君选官,尊君爱民’,这个核心?”
孔寒友这番论述,也不纠缠其它,单刀直入,直奔科举大考选官的核心而去。
死抓这个核心,其它任由小昏侯狡辩,他都不理会。
“好,说的太好了!”
“正该如此!”
“朝廷选官,‘尊君爱民’为第一。其它细枝末节,都是累赘,根本不重要。”
“科举大考,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场的上千名众儒生们面色红润,顿时高声叫好,甚至激动的喊出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口号。
“深有道理,毕竟是选官,而非选匠人...当官之人,其它学了,也没什么用啊!”
那些旁听众多的门阀、勋贵和士子们,也不由深感赞同。
孔大人讲的这番道理,清晰而明确。
诸子百家之中,真正讲透了为人、为君、为臣的大道理的,也就只有儒家学派。
其余道家,大谈逍遥自在。墨家学派,要么太过博爱,要么就根本不太讲大道理,只是注重匠人的细微枝节。
拿来科举考试,为朝廷选官,多少有些不太合适的!
皇帝项燕然微微点头。
为君选官,尊君爱民!
儒家学派这句凝练而实在的口号,他心中自然是极为喜欢的。
这是大楚皇朝,千秋基业的核心。
“废黜全科,独尊儒术!”
整个皇宫外,都回荡着上千名儒生们激动的呼喊声。
他们今日定要废掉这“全科”大考,让儒家学派独霸大楚的科举大考。
“唉~!”
楚天秀沉默了,有些摇头叹息。
儒生们这样看待问题,他也很无奈。
孔寒友不由皱眉,他微微一抬手,上千儒生们很快安静了下来。
“小昏侯,今日你我当众辩论,各说各的道理。何故唉声叹气?若是自觉没有道理,认输便可,本相也不会穷追猛打。”
孔寒友喝道。
“丞相大人尊君爱民的大道理讲完了?那我就讲一讲做人的小道理了!”
楚天秀看了一眼,这皇宫外数以千计的儒生们,叹道:“科举县考,金陵城考生一万名,最终举人、进士仅仅不足数十名,可出仕为皇帝效命。
你们士子、儒生,剩下九千九百人,接下来打算什么?
好一点的去当谋士、说客、私塾先生,差一点当账房先生、大户人家的门客,酒楼的说书人、...最落魄的,只能在街头写书信,在青楼画舫卖字卖画,与歌姬舞姬为伍?
还有更不要脸的,靠着家里、婆娘养活,自己苦读数十载...满肚子之乎者也,却没见半点养活自己的本事。
可是啊,你们这群读书人,是大楚最有学识和见识的人。大楚皇朝的希望,在你们身上!
那些农夫、匠人、织女,连字都不识一个,大楚百姓们的希望,都寄托在你们这群读书人的身上。
你们剩下那九千九百名读书人,死盯着当官不放。不当官就颓废了,就这样浑浑噩噩过日子?
你们还要脸不?
我不是骂儒生。
我是骂你们天下读书人,你们不当官,就没法报效君王,无法‘尊君爱民’了吗?
你们就没想过,不当官,也一样踏踏实实干大事,报效大楚?
本小昏侯今日拼着这个侯爵不要了,主考官不要了,县令不当了,我也教你们怎么做人!”
楚天秀越骂越痛快,干脆撸起袖子,伸出指头,指着对面数千名儒生们的鼻子,开骂。
小昏侯此言一出,皇宫们外数以千计的儒生们一片死寂,满脸臊红,恨不得钻进地缝里去。
小昏侯这一阳指,刁钻而阴毒,戳到了他们埋在心底最深处的痛处。
不错,大楚的读书人,才会学文识字,几百个人里面才有一个读书人,那是屈指可数的“人上人”,内心是何等骄傲!
可是,除了士子之外,除了当官,他们大部分儒生只能干着低微的活,挣几个铜板钱,忍受着生活里各种各样的憋屈。
谋士、门客、私塾先生,这些生计,算是稍微体面了。
其余生计,都是不堪,不值一提。
甚至连商人,歌姬,舞姬,都挣的比他们多,活的比他们潇洒多了。
他们心中痛啊,无法与人说啊!
楚氏赘婿 170 火力太猛,主相招架不住!
楚天秀骂起劲来,撸着袖子,指责孔寒友,还有身后的大群儒生,嘴巴像开火的机关炮一般,狂射个不停。
“我说的就是你,贾生!还有你,伍思显。说说你们这些金陵名儒,活到四五十岁都干了几件大事?”
“你们这些人肯定不服,我小昏侯乃是金陵头号大纨绔,恶名昭彰。有什么资格指责你们这些读贤人之书的儒生和士子?”
“我小昏侯还没当官,就苦心钻研造出轰动大楚的昏侯纸。难道就是为了给你们擦屁股?你们的屁股有本小侯爷这么娇贵么?
我造纸图个啥?还不是为了给你们这些读书人多读几本书?
我不仅仅造纸,我还研究印刷术。我的印刷厂,现在一日印书一千本,十天就是一万本。人手一本书。
你们手里的《诗》、《论语》、《春秋》纸书,全都是从我小昏侯印刷厂里出来的。
这些你们最鄙视的匠人活计,对大楚、对天下读书人,是何等重要,何等巨大的贡献?
功在读书人,功在千秋,功在万代!
一辆牛车的千斤重竹简书籍,变成手里一本几两重的纸书。你们后半生再也不用苦苦抄书,去门阀府邸求爷爷告奶奶了,丹阳书坊里就有数百上千种书卖。
你们拍拍自己的良心,我小昏侯对得起你们吧!
孔大人,你想要科举独考儒科,废黜全科。能把匠人才会去研究的昏侯纸和印刷术,给考出来?考不出来对吧。
没有纸,你们现在还是用竹简,人手一卷竹简,几十万斤。你能考科举?还是老老实实用岁举举荐!
孔大人,你这位大楚三公主相,和昏侯纸,孰轻孰重?
非要科举考试,独尊儒术,当上了大官,尊君爱民?不当官,就不能为皇帝效命,为天下百姓造福?!
本小侯爷就算不当官,一个人干的大事,也抵得上你们几千人这辈子干的大事!
你们觉得我小昏侯是特例?那我告诉你们,李自然老神仙乃是道家仙长,因为炼制火药,功劳巨大,被皇上分为伯爵。他是靠读书、当官封伯吗?不是,他乃道士,非读书人,依然对大楚做了巨大的贡献。
你们几千上万读书人,当不上官,没办法尊君爱民。有一个人想过去发明造纸、发明火药吗?!”
皇宫司马门外。
只听到小昏侯独自一人,指着对面数千人,扬声痛骂。
广场上,黑乌乌人群一片死寂。
不仅仅数千名儒生们都震惊羞愧,张口,无言以对。
他们怀里放着的纸书,一本本厚厚儒家经典著作,全都是小昏侯造出来的纸书,他们能说什么呢?!
没有小昏侯造纸,他们现在全都牵着一头牛和满满一车的竹简。
连那些门阀士子们同样瞠目结舌,听的完全失神。
“不错,除了当官,我们读书人就没想去干点别的?”
“当官固然好,遗照中举金榜题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大楚皇朝读书人数十万众,一年能当官的也就寥寥百人不到。九成九以上,都是不可能被朝廷选中。”
“除了这上百名幸运之辈,其余读书人,日子过的浑浑噩噩,生计蝇营狗苟,也没干出什么大事情来。”
“造纸、印书,诸如此等,一样是千秋功业!为何,人人轻视,不屑为之?却以当官为傲!”
许多儒生们都羞愧低头,恨不得钻地缝。
值得反思!
当然,他们低头,是一个非常残酷而现实的问题,摆在他们眼前。
考不上举人?
他们这些读书人去干什么?
学小昏侯一样做一番大事业,他们也是可以接受的。
造纸,也能光宗耀祖!
炼制火药,也能封伯爵。
...
众多的儒生人群之中。
董贤良激动的跳起脚跟,望着对面孤零零的小昏侯,目光充满了感动。
他曾经以为,自己苦学儒学、诸子百家,以“匡扶明君,济世天下”为己任,是大楚最出类拔萃的才俊。
他一直不懂,为何殿试,皇帝将小昏侯列为优等甲名,已亥岁举第一。
今日终于明白。
这才是真正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小昏侯这是满腔热血为大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并非只有辅佐君王,那才是世间人杰。
那些被他轻视的微末小技,造纸、火药等等,一样能够对匡扶济世起到巨大作用。
这心胸之宏大,这见识之广阔。
差距啊!
他离小昏侯差距如此之大!
...
孔寒友被骂懵了。
小昏侯根本不按套路出招。
他明明是在和小昏侯,辩论“科举选官”。既然是选官,咱们就按照,选什么官最好,来辩论啊!
他这前脚才刚刚高谈阔论,儒家学派,对“选官”最为有利。
小昏侯后脚就不提科举选官,居然说起了那些落选的九成九读书人。说那些落选的读书人,都是一群废物...白白糟蹋粮食,一事无成。
这让他怎么反驳?
“小侯爷,我们今日谈的是选官。至于落选之人...可以再行商议,如何安排他们。”
孔寒友正色道。
“孔大人,独考儒科,就意味着,为了选出这最出色的一百名官员,牺牲掉金陵万名考生,牺牲掉大楚十万名读书人,牺牲掉我大楚的千秋基业!
而考全科,才能百业兴盛。九成九的读书人纵然当不上官,也懂三教九流各行之术。”
楚天秀一摆手,痛心疾首,拱手朝皇帝道:“陛下,您要只想选官,科举考试,独考儒家的确可以。儒生干别的都不行,但是当官还是挺在行的。
但是,您要这大楚兴盛,钱粮盈仓,诸如‘造纸、火药’等物不断涌现,天下遍地是各色英才,俯身皆是,想用什么便用什么。
那这科举大考,定然要考全科。”
...
皇帝项燕然望着小昏侯,陷入了深思。
他将“岁举”改为“科举”的目的,的确是为了选官,辅佐他治理天下。
儒家学派宣扬“尊君爱民”,当然最符合这一点。
但是剩余九成九的读书人,选不上官,这也的确是巨大的浪费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