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楚氏赘婿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百里玺
他们中间有很多名气极大的读书人,遍布大楚各地,只是之前未曾逢面。
此番国考,终于有机会聚集在金陵城,彼此切磋认识一番。
“东方兄,久仰大名,你可是赫赫有名的山东大才子,丞相孔大人的老乡。今日终于得见,有幸啊!此番前来应试,定然胸有成竹!”
有人笑道。
“呵呵,我东方粟少时通读各家学说,无所不学,家中书籍汗牛充栋,过目不忘!
天下学问,皆在我心!
今日国试志在必得,任小昏侯如何出题刁难,都能答出来。你且看我斩众士子于马下,夺下这国试魁首!
不知桑弘阳老弟,你这洛阳大才子,能否高中?”
东方粟摇着扇子,笑道。
“东方兄好志气!”
桑弘阳呵呵一笑,“你若魁首第一,小弟定然居其次。”
...
金陵贡院门外。
衙役们对进入贡院的秀才们一个个验明身份,搜身,防止夹带抄袭等舞弊等行为。
众多秀才们过了衙役们的搜身检查,陆续进了金陵贡院。
忽然,一名衙役在一名秀才在衣裳上,发现了以娟细小字抄了大量的文字,顿时大怒。
“好大胆的贼子,科举考试严禁抄袭舞弊!在国试居然敢夹带小抄,公然舞弊。棒打三棍,押送廷尉府,革除秀才功名,等候发落!”
衙役头子顿时大怒。
那秀才被扯住衣裳,吓得满脸苍白,瘫坐在地上,痛声哭嚎起来,“完了,完了!我一时糊涂啊,悔之莫及啊!”
几名衙役如狼似虎的扑了上去,便要对这秀才棒棍伺候。
众秀才们围观,都是一副心有戚戚,望着那名倒霉被抓的秀才。
他们也想夹带小抄,可真敢这么做的,还是极少数。
贡院外面正一片乱哄哄。
此时,却见一辆平王府的马车,徐徐抵达金陵贡院外。
楚天秀从马车上下来,看到这纷乱的场面,几名衙役押着一名秀才要当众棍刑,不由问道:“且慢,这是什么情况?”
“小侯爷!”
衙役头子见主考官来了,连忙恭敬道:“府尹大人说了,夹抄者大棍三棒,赶出考场,押送廷尉府问罪!小的们发现一名夹带小抄的秀才,正要棍棒惩戒,以儆效尤!”
楚天秀却是立刻摇头道:“勿要行刑。我忘了说,第三轮国试和之前两场不同,可以开卷考试。
也不必用搜身,秀才们可以携带任何书籍入考场,考场内可随意翻阅书籍。没带书的,派侍从回家送过来也行。你们都把人放了,让他进考场!
其余秀才们搜身也没必要了,验明秀才身份,便可放入考场。”
“这...小侯爷!”
衙役闻言大吃了一惊,面色为难道:“可是府尹大人问起来,小的们不好交差啊!”
“这国试的一切规矩,由本主考官说了算!府尹要是问起,让他来找我。”
楚天秀挥手,没再理会。
“谢小侯爷~!”
那秀才吓得快尿出来,没想到居然死里逃生,连连磕头谢恩。
金陵贡院外面,众秀才们都听懵了,面面相觑,很快都是面色狂喜。
开卷考试?
允许带书籍进考场?
天下居然还有这样的好事?
第一轮县试和第二轮郡试的时候,官府搜查的极为严苛厉害。哪怕夹带了一张小纸条,都要被棍棒打出考场。
没想到,到了第三轮国试的时候,反而管的松了,准许带书籍进考场。
如此的话,他们的考试成绩,定然大幅飙升啊!
“主考官太好了!”
“恩座大人真是开明啊,早该如此!待我们高中,定然在鸿门客栈,宴请恩座。”
众秀才们满脸兴奋,连连称谢。
“安心去考!”
楚天秀回头看了众秀才们一眼,淡淡一笑,步入贡院内。
这群秀才要是靠着翻书,便答出这‘国试’考卷来,算他输。
楚天秀来到金陵贡院熟悉的大殿。
此时,丞相孔寒友和御史大夫王肃,正坐在左右两侧的副主考官位置上,喝着茶。
身为副主考,他们要监督国试考场的公正、公平。
至于金陵府尹王栩,则完全没资格坐在正殿上,沦为巡视金陵贡院的监考官员之一,干点端茶倒水之类的杂活。
“小侯爷...听说你准许秀才们携带书籍,国试开卷考试?这会不会有所不妥?!”
孔寒友听到金陵府尹王栩的禀报,不由皱眉,问道。
“无妨,考题和答案都不在书籍上。众秀才们差不多都进贡院了,关闭贡院大门,闲杂人等禁止出入。开始发国试的试卷吧!”
楚天秀笑道。
孔寒友和王肃相视一眼,终究没有再开口说话。
这第三轮国试,小昏侯做主。
想怎么考,就怎么考吧!
孔寒友喝着一杯热茶,取了一份国试考卷。想看看小昏侯,究竟出了一些什么高难度的考题。
这一看,便再也无法转开目光。
孔丞相呆呆的看着考卷。
半个时辰之后,那杯热茶一口未喝...不知何时凉了。
他的心,也冷嗖嗖的,直感觉金陵贡院阴风阵阵,犹如冰窟一般。
...
金陵贡院的考房,是一个个独立的小隔间。一排一排,足有上万个小隔间。
不过,这场国试,秀才只有一千二百余人。
考卷,由衙役们发了下来。
贾生坐在闱房中,神情庄严,慎重其事的在考卷上写下了自己名字。
考中秀才之后。
他的信心已经暴增百倍。
第三轮国试,从一千多秀才里面选出二百名举人。比往年的岁举要多了近一倍。
他在金陵郡试考了第十三名,还是很有希望能挤入前二百的举人!
“此番国试,定然全力以赴!证明我贾生的实力!”
贾生暗暗道。
他翻开卷子,准备开始答第一道考题。
呃~?
哦?
贾生看着考卷,愣了半天。
水,为何结冰,化气?
木、铜、铁,三球各一斤,同坠落,谁先着地面?
他为什么一道考题,都看不懂?
足足一个时辰过去,他除了名字之外,一字也没落笔。
...
贡院。
上千名秀才们打开考卷,瞠目结舌的看着考题,一个个都是背脊生寒,面色惶恐。
“这就是第三轮国试考卷?”
“小昏侯这个混蛋,他脑子里都装了一些什么?!”
“为何...我一题考题也看不懂?难道我...智力有问题?”
“小昏侯是从哪里找出这么可怕的考题?”





楚氏赘婿 174 皇帝和大臣,都懵了!
皇宫。
金銮殿。
正在进行早朝。
不过皇帝和众大臣们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没什么心思商议其它朝政。
大楚皇朝的头等大事,莫过于这第三轮的“国试”,将选拔出二百名通过国试的举人。
这是科举新政,最重要的一个关节。只要通过“国试”,保底也是朝廷小吏,吃上官家饭碗。
两百名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吏,即将出现在朝堂上。
皇帝项燕然和三公九卿众大臣们都在等着这次国试的神秘考卷。
选出的官员如何,当然要看考卷。
这份国试考卷的保密性做的太好,除了小昏侯之外,无人知晓。
“皇上,国试考卷到了!”
几名太监匆匆而至,带着一百余份考卷,赶到皇宫。
金陵贡院的考试正式开始。
太监们终于在金陵贡院,拿到了国试考卷,赶紧送来给皇帝和众大臣们过目。
皇帝项燕然随手取了一份考卷。
这是他登基以来,第一次采取科举大考的方式来从整个大楚遴选人才。
他当然很好奇,小昏侯出的国试考卷。
这份国试试卷一共只有九道题,比之前的县试和郡试少多了。
“国试第一道题——天文算术考题。
请听题:
一纸厚一毫,对折一次增高一倍。如果反复折叠四十一次,厚度可从大地达月亮。那么,大地到月亮之间多远?请写出每次折叠的计算过程!”
项燕然愣住了,脸上抽了一下。
从地面到月亮多远?
他发现。
第一道题,就把他难住了。
身为皇帝,他也算是通古博今,阅书无数...但怎么计算这道题,他不知该如何下手。
先不管这道题了。
看下一道题。
“国试第二道题——物理算术考题。水,为何成冰,为何化气,消失不见?解释其中原理。”
皇帝项燕然拿着手中的茶杯,懵了半天。
这道题,每一个字都能看懂。
但是组成一句话,他就看不懂了。
水为什么成冰,水为什么化气?
你问我?
我问谁去?
他怎么知道?!
“国试第三道题——历史演变和农耕考题:石器、青铜器、铁器、钢器,从古至今的农具变化,对增加耕地和增产粮食起到多少效果,增加多少人口,增加多少国力?”
“算了,下一道!”
“国试第四道提——医学考题:大楚发生过多少瘟疫。瘟疫的种类,对皇朝和社会造成多大的危害?什么情况下爆发,以及如何治疗、防疫、隔离?”
“算了,朕还是回头去做第一道题,试一试折纸吧!”
毕竟,折纸容易一点。
皇帝项燕然拿出一张空白的昏侯纸。
不就是对折吗,多轻松啊!
项燕然暗道。
折一下,两毫。
折两下,四毫。
折三下,八毫....十六毫...三十二毫...六十四毫。
折八...!
呃,完蛋,折不动了。
这张纸要折多少下,才能叠到月亮上?
皇帝项燕然使劲全力,也没折到第九下。至于计算,算到十多次之后,他就不知该如何算下去。
项燕然颓然放弃了。
他堂堂大楚国皇帝,一道题都答不对。
小昏侯是从什么古书上,搜刮了这些稀奇古怪的考题?!
...
朝堂上,大臣们也在拼命解题,不时交头接耳碎碎低语。
“小昏侯这考题出的太扯淡了,太没有水准了。
一张薄纸折叠四十一次,恐怕还没有我家屋檐那么高,怎么就抵达月亮上了?”
有官员极为不屑道。
大农令杨褚闻言,却摇头道:“这可不一定,你家屋檐若是高一丈多,只需折十二次便可。...不信你折一折试试。”
“怎么可能!”
那官员不服气,取了一张白纸折叠起来。
才折了八次,他使足了劲,涨红了脸,依然折不动。
折不动,只能拿笔来算好了。
可是算着算着,便算不下去了。
他不知道该怎么算了,越算到后面越恐怖啊!
...
“这份考卷,哪位爱卿来答一答出来?”
项燕然不由朝满殿的众臣们问道。
朝堂上。
太尉李荣、太常卢梓等等众朝臣们,不断的翻看着国试的九道考题,眼皮直跳,面面相觑,没人敢吭声。
这考题,咋一看上去,好像都是很小的问题。
可是仔细一想,脑子里一片懵的,啥也答不上来。
“臣,请召集本朝所有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专精筹算的博士,共破国试考题!”
大农令杨褚道:“并把相关的书籍都找来!”
“准!”
皇帝项燕然立刻召集大楚皇朝的众博士,一起上殿,破解这国试第一科的考题。
众朝臣和博士们,一起苦翻古籍,寻求解答之法。
一炷香过去...一个时辰过去...大半日过去。
殿内众臣满身大汗。
第一道题其实是最简单的,因为只需要反复的叠加计算。
但依然极难。
因为大楚皇朝用的方法,没有后世人常用的公式,并非是“算盘”,而是更加古老的“筹算”——一袋子的“竹筹”当做计数器。
横着放一到五根,分别代表一到五个数字。
竖着放一根,代表五。竖两根为十。
一竖四横,代表九。
采用十进制,个位数、十位数、百位数、千位数,万位数....
众大臣们在地上摆“筹算”,不断的翻倍计算,翻倍四十一次。
用了几个时辰之后,他们终于算清楚了。
大约是七十六万里左右,从地面到月亮的距离。
这个数字,让皇帝项燕然和众臣们感到骇然变色,难以置信,却又欣喜若狂。
从大楚的帝都金陵城到遥远的成都县,这才几千里而已。东西之间,南北之间,都不超过数千里。
地面到月亮,居然要七十多万里远,超过了几百个大楚皇朝的疆域。
他们没有用尺子,居然把天的高度给量出来了。
这是何等令人欣喜若狂的事情啊?!
当然,为何小昏侯这么确定,纸折四十一次的厚度,就能抵达月亮?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他们不想去问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太烧脑。肯定涉及到一大堆极为复杂的计算。
然而,这仅仅是国试的第一道题,后面每一道考题都让众大臣感到头疼无比。
翻遍了各种书籍,费尽心思才解答出了其中一小半道的考题,众朝臣和博士们都脱虚了。
这国试考题,太过恐怖。
完全超过了他们所能掌握的学识,在儒家、道家...书籍上,根本找不到任何答案。
难怪小昏侯允许秀才们携带入考场,开卷考试。
金陵贡院里的秀才们,恐怕遭遇了此生最艰难的一刻。




楚氏赘婿 175 国试大考,崩了,血崩啊!
贾生手里拿着《论语》、《中庸》,心中却茫然。
这玩意拿在手里毫无用处,跟砖头有什么区别?!
这国试考卷上一共九道题,卷面分每道题十分,全部答对可得九十分。
不过卷面是满分一百,剩下十分,估计是看主考官的心情给。
贾生把考卷每道题的每个字,都仔细琢磨了很多遍。
每一道题目依然看不懂。
可是还要做啊!
第一道题,天文算术。
咋一看是天文考题,其实就是一道纯粹的算术题。
可是想一想,小昏侯为什么出这道题呢?他多半是想说,折纸居然能地面折到月亮上去,这是多么令人深思的问题啊!
所谓的老天爷,也不是深不可测,原来可以量出高度来。
贾生折白纸,折了八下就死活折不下去了。
至于考卷上说折到第四十一次,厚度能抵达月亮上,他这辈子显然是做不到了。
不过好在,考题要求写每一步的计算过程,这计算过程也能得分。所以,他还是可以得个几分。
贾生花费了近一个时辰,在纸上用“筹算”法,计算到第十七八次,便再也计算不下去...还能算,可太耗时耗力了,估计国试考完了他都算不完。
这道十分题目,能拿到五分的话,他已经心满意足了。
第五道题,木、铜、铁,三球各一斤,同坠落,谁先着地面?
这道题看上去最简单了。
都是一斤的球,按理应该同时落地吧!...也有可能不是同时落下?
小昏侯出这道考题的意图,是让秀才们都动手试一试吧!
贾生手里没有材料,只能临时找东西代替一下,拿着一个纸团、一根毛笔、一块小石头,从桌上推下去。
“噗通~!”
笔和石头似乎是同时坠地?
纸团落在最后?
不行,再试一试,放的更高一点,观察的更仔细一点。
贾生瞪大了眼睛。
反反复复测了十几次,他心中终于有点感觉了...好像是石头比毛笔快一点点,纸落在最后面。
至于考卷上的其它考题,几乎都不会。
贾生心中悲凉,欲哭无泪。
大楚皇朝国试为何如此之难?主考官为何是小昏侯!
他抹干净眼角的泪花。
考题都不会,那就瞎蒙吧,多少蒙个几分。
每多蒙一分,都能淘汰掉十几个秀才。
指不定瞎猫撞上死耗子。
...
贡院内。
一千二百名秀才们,一个个神情呆滞的坐在闱房内。
有的呆如木鸡,有的拼命锤打脑袋,有的忽然失声恸哭。
他们反复研究着考题,越想越是浑浑噩噩,脑子乱成一团浆糊。
当然,考题再难,也挡不住极少数的天才,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桑弘阳看到考题,却是笑了。
算术题,儒生们看了估计想死。
可对他并非难事。
谁叫他出身洛阳大富商,自幼学算,乃是名动洛阳的第一心算高手呢!
“一毫,两毫,四毫,八毫,一厘六毫...一寸零二四...一点三一丈...七十一里...”
桑弘阳嘴上呢喃着,闭目沉思,掐指心算。
一炷香功夫之后。
“七十八万里!”
桑弘阳得出一个恐怖的数字,深吸一口气,眸中尽是骇色。
他斟酌许久,落笔写下第一道题的答案。
...
东方粟在闱房内,翘着二郎腿,手里拿着国试考卷,轻松而惬意。
他一向自视甚高,当然是有一个大本事——那便是过目不忘,看过一眼的书籍从不忘记。
而且他最爱看杂书,无所不学。
这份国试考卷,有意思,太有意思了!
远比县试和郡试有意思多了。
前面两轮考试,纯粹就是书呆子赴考,能背书基本上就能过关。
可是这第三轮国试,却是真的令人感到惊艳啊!
脑子不好使的人,根本寸步难行。
东方粟两炷香功夫算完第一道题,开始第二道题。
“国试第二道题——物理考题:水,为何成冰,为何化气消失不见?原理是?”
东方粟沉吟,忽然一笑。
“冬至,水结冰。春至,冰见阳光,化水。夏至,水见阳光,化气。这天地间的冰水气变化,跟四季温暖寒冷有关。”
“不过,平日也常见。一口热锅,加薪火烧之,沸沸然,顷刻气化不见。所以这原理,就是...冰热而为水,水热而化气?
相反...气冷而为水,水冷而结冰?!
温之变化,导致了冰水气的变化。
妙哉,妙哉!
每逢冬至,北风寒而大地落雪,南风热而春暖花开。大地如炉,而水气稀少。这冷热里面,竟然蕴含着天地间的大道理!”
东方粟挥笔疾书,解答完第二道考题。
“国试第三道题——历史演变和农耕考题:石器、青铜器、铁器、钢器,从古至今的农具变化,对增加耕地和增产粮食起到多少效果,增加多少人口,增加多少国力?”
东方粟看到此题,沉思许久,不由惊叹。
自古郡县治理,都只谈官员如何爱民如子,督促农耕,虽然也会督促农夫改善农具器物。
可是,从未提高到一个足够高的视野。
一翻史书,春秋时期大量使用青铜器,先秦开始从青铜转为用铁,大楚则已经普遍开始用铁器。
随之而来的,是大楚皇朝长达六七十年的“盛世”,农夫在江南大量开垦荒地,人口暴增,国力迅速膨胀。
先秦采用“耕战强国”之法,而根本在于农具的改善,这才是根本。
小昏侯太牛了。
小昏侯想暗示秀才考生们,工乃国之利器?!
“国试第四道提——医学考题:大楚发生过多少瘟疫?如何防治。”
关于大楚皇朝各地的瘟疫,在皇宫太医令处有详细的记载,记载了各种对策。
当然,各郡县地方志里面,也有一些相关的零星记载,笼统的可以估算出来。连如何治疗、防治瘟疫,都有相关的记载。
只是绝大部分读书人,对地方志没什么兴趣。
很少读书人会去看。
东方粟将自己在地方志看到过的瘟疫和防治之法,挥笔写在考卷上。
他丝毫不怀疑,自己将在这场国试中,一飞冲天。
小昏侯这国试全科大考,真正得利的,既非天下儒生,也非金陵士子,却是散布在大楚皇朝各个角落,杂学渊博之人。
...
1...8283848586...13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