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楚氏赘婿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百里玺
大楚第三轮国试大考,从上午辰时,一直考到黄昏酉时。
终于结束。
众秀才们从金陵贡院内出来,一个个神情恍惚,犹如从噩梦中走出来,甚至有人摇摇晃晃,站不稳跌倒在地。
我是谁?
我从何而来,我欲往何处去?
我,为什么要千里迢迢,来参加大楚国试?
崩了,崩了!
血崩啊!
他们在这金陵贡院内,深深的感受到了来自小昏侯的羞辱和恶意!
这份国试考卷,就是对他们身心,惨无人道的摧残。
金陵士子们一个个腿软,搀扶着出了贡院考场,各个浑身汗泽,像是刚从水里捞出来的落汤鸡一样,满目都是伤心落泪,不忍相看。
“哇~!”
一名秀才连滚带爬,不要衙役搀扶,靠着自己的力气艰难的咬牙爬出了贡院的大门,他忽然悲伤欲绝,嚎啕大哭起来,啪啪打自己的脸。
“俺就是个傻子,俺就是个乡巴佬。”
“啥都不懂,啥都不会!”
“连一道题都答不上来,居然也敢来赴国试!”
“娘啊,俺再也不读书了...俺这就回家种田去!家里还有十亩田,够俺吃饭了。”
“不来了,打死也不来参加国试了!”
“只要小昏侯担任主考官,我等毕生不再参加大楚科举!我们回家吧~!”





楚氏赘婿 176 群星璀璨,大楚第一科!
金陵贡院。
正殿。
众位考官们都在看考卷,他们都有些懵,心头的震惊,比考生们有过之而无不及。
孔寒友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考卷。
考题倒是看懂了。
可是,他答不上来啊!
所有的儒家典籍,讲的都是人生大道理,根本不会涉及到这些考题。
连他这学识如此渊博的孔门家主,儒派领袖都答不上来,可想而知这天下儒生,有几人能答这些考题?!
只怕儒生们全军覆没。
如此一来,这场科举全科大考对儒家学派毫无好处,科举的意义何在?
孔寒友忍住心头的怒气,道:“小昏侯,如此艰难晦涩的考题,断然无人能对答。”
楚天秀不以为然的喝着茶,淡淡笑道:“丞相大人,不可如此急于下断论!大楚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有人答不上来,但肯定也有人能答上来。
天色已昏,国试结束,衙役们正在收卷。等收上卷子,看看结果再下结论也不迟。”
“王大人,你觉得呢?”
孔寒友转头道。
御史大夫王肃陷入了沉默。
这国试考卷,的确难的过份了。
他也答不上来。
儒生们恐怕绝大部分答不上来,而金陵士子们恐怕也差不多...顶多好一点点,好不到哪里去。
儒生、士子们都不占便宜,哪谁会得利?
不过,科举考试的录取是前二百名。
哪怕士子们答这份卷子只能得十分,比其他儒生们的九分要高,一样能录取。
所以,士子们应该比儒生,还是稍微占了点便宜。
“判了卷子再说吧!”
王肃道。
他们三位主考官们正在说着,金陵府尹王栩已经亲自带着一群数十名衙役们,抱着一堆厚厚的卷子进来。
“禀三位大人,一千二百份考卷已经全部收上来。考生姓氏已经糊上。”
王栩拱手道。
“嗯,封锁贡院。今晚便开始判卷!所有考卷按分数线分类,尽早将国试的结果,禀报给皇上。”
楚天秀从袖内取出十余份答案,说道。
皇帝急着下一轮的殿试,看选才的效果。
他亲自在贡院盯着判卷,尽早把所有考卷判完。
王栩和众批卷官吏们,很快将考卷都分类。
那些空白卷,还有只写了寥寥几笔十分以下的卷子,直接堆一堆,让小吏们去批卷,反正都是被淘汰的份。
而答对几道题的高分卷子,则都被单独挑出来,给小昏侯、孔寒友、王肃三位主副考官,一起过目。
三名主副考官一起朱红批分,以免有人徇私。
...
皇宫金銮殿。
到了傍晚时分,朝臣和博士们一起,终于把这份国试考卷大致答完了。
朝廷大臣们在殿内吵翻了天,他们亲自下场也答不完这九道考题。
可想而知,考场内的秀才们,几个能答的上来?
“皇上,此等国试考卷,断然无人能对答!若是无人能答上这份卷子,这国试选才的意义何在?!”
“小昏侯这是胡闹!”
“请皇上废黜主考官,另派主考,重新组织一次国试!”
御史们和一些官员们都怒气冲冲,强烈抗议。
皇帝项燕然也无奈,看向三公九卿大臣们。
“皇上,事已至此,再多说也无用。国试应该结束了,不如等小昏侯把前二百名举人的名单交上来。看看都是一些什么人,选才效果如何,自然是一目了然!”
大农令杨褚苦笑道。
“嗯,那就再等等,也就那么一两天了。”
项燕然点头。
...
过了两日。
早朝。
楚天秀、丞相孔寒友、御史大夫王肃上朝,一起向皇帝递交了第三轮国试的前二百名举人分数名单。
“庚子科举,第三轮国试名单:东方粟五十七分、桑弘阳五十一分、朱卖臣四十分、张烫三十九分、东郭襄阳三十八、孔径三十六分、苏伍三十五分、汲暗三十三分...。”
皇帝项燕然和众朝臣们拿到这份名单,都面色震惊,不由面面相觑。
虽然分数不全代表能力。
可是,国试考卷有多难,皇帝和众大臣们心中是有数的。他们这些大臣自己,估计也就二三十分的水准。几十名大臣和博士凑在一块,也就勉强能解答出四五十分的样子。
东方粟、桑弘阳高达五十分以上,比其他秀才们遥遥领先一大截。
这,这简直不可思议。
“这...国试举子名单无误?这东方粟、桑弘阳何许人也?”
项燕然面色错愕。
“请丞相和御史大人,禀报吧!”
楚天秀一笑,回头看了看丞相孔寒友和御史大夫王肃。
“陛下,臣等三名主副考官一起批卷...确认无误。”
“东方粟,出身平原郡人氏,自诩诸子百家无所不通。”
“桑弘阳,出身洛阳富商,精于心算,商家,最通市井买卖。”
“朱卖臣,吴县人氏,寒民,家贫好学,卖柴为生,通读百家。”
“张烫,杜陵人氏,法家弟子,精通律法,通读百家。”
“东郭襄阳,齐国人士,盐商子弟。”
“孔径,南阳人氏,铁商子弟。”
“苏伍,金陵官宦子弟,纵横学。”
“汲暗,濮阳人氏,官宦子弟。黄老之学。”
“以上人等,臣一一面见,的确个个都是罕见的人才,非常人能及。这份名单,臣...无话可说。”
丞相孔寒友无奈的禀报。
他起初以为这份国试考卷,无人能对答。
可是,结果让他感到错愕,这大楚皇朝藏龙卧虎。
只是,排名最前面的一群秀才,几乎都不是儒生,也不是门阀勋贵士子。他们出身于各地的平民、富商、大地主、官宦家庭,却是所学博杂,忽然一夜之间冒了出来。
不过,让孔寒友稍微心慰的是,这样的人才终究是少数。
前二三十名,很多是这些奇怪的人。
而在三十名到一百名之间开始出现数众多的门阀士子,以及少量的儒生。
在一百名到二百名之间,开始出现大量的儒生。...毕竟儒生的人数最为庞大,人多势众,挑完了前面的一批,总算轮到他们了。虽然他们分数也才一二十分不到。
门阀勋贵士子们、儒生们虽然在大考中没有出类拔萃,却也占了相当的数量。
这个十分意外的结果,让孔寒友和王肃都默然,最后接受了。
皇帝推行庚子新政,要从天下选才,定然不是选那些庸才。国试最前面那一小撮,几乎清一色的顶尖级人才。
这份国试名单,显然让儒派、门阀勋贵派,还有皇帝,都会感到比较满意。




楚氏赘婿 177 殿试,皇帝震惊!
朝堂上。
皇帝项燕然和众朝臣们对这份国试举子名单并无异议,通过了名单。
毕竟由小昏侯、丞相孔寒友、御史大夫王肃,一名侯爵两名三公大臣一起判卷,卷子是断然没有什么差错的。
次日。
金陵贡院,大门两侧的院墙上。
张贴着一排长长的红榜名单——大楚科举大考,第三轮国试名单,正式公布。
上千名秀才们聚集在贡院门外,拥挤着观看榜单。
有二百名秀才们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中举名单上,不由惊喜若狂,狂吼,仰天大笑。
这么艰难的国事考题,居然还能中举,简直跟走了狗屎运一样。
“恭喜东方兄,国试高中榜首!”
桑弘阳拱手道。
“哈哈,哪里!桑弘老弟也是实力强悍,你我二人果然拿下了庚子科举前两名!待殿试上,再比一比高下!”
东方粟大笑。
贾生呆呆的望着举人名单,在排位最后的数十人中,找到了他的名字,“贾生,金陵人氏,二十分”。
“中了!”
“哈哈,我居然中举了!”
贾生呢喃着,难以置信,又哭又笑,老泪纵横。
感觉就像是在做梦一般。
这国试大考二十分,并非他答对了两道题。而是东拼西凑,几乎每道题都蒙中了一点分数,拿到了两三分。
想他贾生年近五十,大半辈子的贫寒潦倒,靠着教书维持生计,平日嗜读书,在平王府里读书难以计数,如今终于熬出了头,成了朝廷正式举人。
只要中了举人便有保底了,最起码也能在郡县当一名小吏。
如果能在接下来的殿试中进士,就更不得了,直接就是一名治理一方的县令。
这意味着,他贾生终于不再是平民百姓,能当上朝廷官吏了。
然而,更多落榜的秀才们在抱头痛哭。
他们这些秀才从大楚皇朝百郡千县而来,满怀的希望,却在国试中最终落选。
“太难了!”
“都怨小昏侯,考题如此之难,有几人能够答得上来?...罢了,罢了,我回去看书,来年再来赴考。”
“我准备留在金陵城,准备来年的大考。这里书多,什么都能看到一些。”
...
又过了两日,便是第四轮殿试。
皇帝项燕然高坐于金銮宝座,蔡和大太监在一旁伺候着。
从国试挑选出来的二百名举人,在金銮殿内济济一堂,团蒲落座,不敢抬头看皇帝,神情敬畏,满殿肃穆。
他们面色紧张,在等候着皇帝项燕然出题。
殿试。
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轮。
皇帝亲自出题,并且主持大考,排出最终的排名。
话说,殿试的结果才是科举最重要的,从二百名举人之中挑选出二十名进士。
可是,殿试应该考什么呢?
皇帝项燕然想了许久,也没有想出要考什么,满脸的无奈。
小昏侯这小子!
把第三轮国试设计的如此之难,让他在最终论的殿试上考什么?
往年岁举的那些考题,相比之下毫无难度。他要是出的太容易,岂不是显得殿试毫无难度?
“诸位举子初涉朝政,当知一国政务之重,首在‘钱粮’。庚子殿试,便以‘钱粮’为题,进行对策。如何能让国库钱粮充盈?!”
项燕然深思许久,道。
钱粮是一切国政的核心,而这往往需要资深官吏,才能最深切的体会,并且提出良策。
有了钱粮才有施政的基础,没有钱粮很容易就崩盘。
寻常之人容易泛泛而谈,讲一些毫无可能性的空话。
随着庚子新政的实施,大楚皇朝的国库各项花钱开支大增,正在迅速消耗国库的钱粮。
平常的开销是小钱。
最庞大的开销,是打仗。
一旦要打仗,铲除诸侯、北征匈奴,那朝廷更是花钱如流水,如今堆满国库的钱粮根本禁不住花销。
皇帝心底自然也早早的未雨绸缪起来,多准备几条筹措“钱粮”的良策。
他也期待着,科举大考选出来的这群新举子,能让他刮目相看。
“是!”
二百名举人们松了一口气,纷纷提笔,在白纸上奋笔疾书。
容易!
太他娘的容易了。
比起那些烧脑的国试考题,什么“地面到月亮多少里、三物同坠落谁先落地、水冰气的原理”等等。
想法子帮皇帝弄钱粮,当然要太轻松了。
就算完全不懂财政的人,也知道当家柴米油盐贵,“开源节流”这些基本的常识。
一炷香功夫之后,众举子们答完考卷,封卷、上缴,纷纷离开皇宫。
殿试结束。
皇帝项燕然依然留在金銮殿内,一份份的观看众举子们的“良策”。
“东方粟《商税》!凡商人,皆需纳税。”
“桑弘阳《盐铁官营》!私人允许盐铁经营,民间贩卖盐铁之人积累了巨额财富。臣以为,当收归盐铁,由朝廷经营,设立铁官和盐官。”
“朱卖臣《西北屯田策》。西北之地,有良田众多,接壤匈奴而百姓惧怕逃离。臣建议,迁徙百姓前往屯田,兴建军城堡垒,巩固边关,又可节省粮食长途运输之费,有利耕战。”
“东郭襄阳《盐策》。小臣经营盐业,数年累积巨富。臣请收重税!”
“孔径《铁策》。小臣在南阳冶铁,商人出身,深知冶铁之利,极为丰厚。臣建议,兴建官营铁器。”
“张烫《告缗令》请彻查偷税漏税!臣有一策《粥爵犒赏策》,过于大胆,请皇上赎罪。民间大豪者众,苦于无路报国。臣建议,凡向朝廷献财百万者,可设立十一级爵位,捐献不等钱财,以犒赏其拳拳报国之心。此爵为荣誉,光耀祖宗,不可为官吏,鱼肉百姓。”
项燕然看着这一道道献策,心头感到震惊。
人才!
人才啊!
一大群搞钱的人才!
想想去年岁举,他出的殿试考题,“朕,心忧啊!”隐晦的提自己满腹忧愁的心事。
结果,殿上一百名出身门阀勋贵的士子们,仅有小昏侯一人献上了《禁私铸铜币策》。
其余士子们仿佛问若未闻一般,对财政避而不谈,都在大谈其它无关痛痒的问题。
为何?
原因简单啊!
这些门阀勋贵的士子,自己的家族在大楚占着田产、山地、铜币盐铁等,最庞大的利益,谁肯割肉出来?
禁盐铁,禁的是他们门阀勋贵的家产,他们自然不乐意。
大楚朝廷要更多的钱财,他们定然会有损失,无比心痛啊!
只有小昏侯不怕得罪那些强豪,敢说出石破天惊的《禁私铸铜币策》。
项燕然为了避免此策提前泄露,甚至不得不一烧了之,以免打草惊蛇。
可是,这次的科举大考选出的众举子们。
太大胆了!
他们很多人,既非门阀勋贵士子,也不是那些迂腐的儒生,什么大胆的计策都敢献上来。
连卖官粥爵这种定然被天下人痛骂的主意,都敢拿出来献策。
这群举子来自天下各地,许多都是出身贫寒,显然没有那么多顾忌。
“好!”
皇帝项燕然大喜。
出乎意料的好啊!
小昏侯主持的这届科举全科大考,选拔出一大群敢干事、能干事的人才,假以时日定然大放光彩。




楚氏赘婿 178 祖儿哭了,姑爷是大骗子!
金銮殿试结束。
皇帝项燕然兴奋的彻夜不眠,亲自在殿上,批阅了二百名举子的考卷,对这届考生的水准极为满意。
这批科举士子里面,他感到可堪大用的人才,至少有二三十人之多。比往年三五个,要高出一大截。
如果说之前,他心头还有疑惑,还在担心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效果,未必令人满意。
在他亲自看过所有举子考卷,心中已经十分的确定。
科举全科制,选拔人才的效果出奇的好。远甚于以往的岁举制,还有科举儒科制。
这二百名举子里面,有全科学子三四十名、士子六七十名、儒生近百名。
大楚皇朝最顶尖的一批读书人,几乎全都网罗进来了。
皇帝项燕然当即下令,发布庚子科举进士榜单,并且犒赏三位主副考官和二百名举子。
殿试榜单,和国试的榜单相差无几。
状元东方粟、榜眼桑弘阳、探花朱卖臣,其余依次而排名。
只有少数举子的排名进行了更换。
殿试榜单公布之后。
东方粟、桑弘阳等二十名进士、一百八十位举人,无不春风得意,在金陵城内骑马游行,金陵城大为轰动。
依照往年岁举的习俗,众进士、举子们游行至鸿门客栈,进行登科大宴。
“第一杯,谢帝师!若非皇帝改革岁举,颁布新政,我等也没机会报效朝廷!”
身为状元的东方粟,朝众举子们道。
按照习俗,皇帝项燕然作为殿试主考,便是他们的帝师。
“第二杯,谢座师小昏侯。若非小昏侯推行科举大考,亲自主持大考,恐怕也没有我等进士、举子脱颖而出的机会!我等皆是小昏侯弟子!”
东方粟扬声道。
“不错,这一杯要敬恩座小昏侯!”
众进士、举人们朝平王府方向,遥遥举杯,朝小昏侯以示敬意。
他们的心头无不是仰慕,和恭敬。
那些被淘汰的秀才们,心头固然怨恨小昏侯出题太难。
可是,他们这群举人和进士,无不感激涕零。没有小昏侯,就没有他们中举。
小昏侯,对庚子科举第一届的考生们来说,是一个巍峨如高山一般的存在。
且不说国试九道考题之难,令他们闻而变色,恐怕需要毕生的心血去研究。小昏侯学识渊博如海,是他们毕生求学的楷模。
小昏侯对大楚皇朝、对天下读书人的功勋,也非他们能够企及。
造纸术!
印刷术!
《大楚邸报》!
还有百万字的鸿篇巨著《石头记》,创造了文学新潮流,对整个大楚读书人的影响力之巨大,已经超过了其他老一辈的文学宗师。
可以说,只要是大楚的读书人,几乎没人不读小昏侯的书。
如今,小昏侯身为科举考试第一届“座师”,直接录取他们的主考官,对他们有再造之恩。
此生,小昏侯便是他们的老师。
所谓“君、亲、师”,这一届所有的进士、举人考生,既是皇帝的弟子,也是小昏侯的弟子。
“这第三杯,酬谢大楚。若非大楚皇朝,千年盛世到来,也没有我等的今日!”
众人纷纷举杯。
这一夜,众进士、举子们春风得意,无不喝的酩酊大醉,彻夜方归。
这是科举取士的时代,他们一群科举全科士子们,登上了大楚皇朝的朝堂舞台。
...
殿试结束。
已经将近立夏时节。
科举第三轮国试结束之后,楚天秀便处于“隐身”状态,几乎闭门不出,待在虞园和李虞、祖儿、狄儿等嬉闹,没有去鸿门客栈凑热闹。
谁让皇帝疑心重呢!
这科举人才是皇帝的人才,他小昏侯跟进士、举人们走的太近,很容易遭到猜忌。
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既废掉了门阀士子的“岁举制”,又把孔寒友和董贤良处心积虑的“独尊儒术”给打断。
全科取士,唯才是举。
光是这第一届科举取士选出的一撮顶尖级的人才,至少可以供大楚朝堂使用数十年之久。
让这群栋梁们去为皇帝排忧解难,保这大楚皇朝的天下太平。
他小昏侯,自然能活的逍遥、轻松有自在。
楚天秀也没必要再去鸿门客栈出风头。
这叫“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
平王府。
立夏。
金陵城的天气开始变得炎热,青蛙在虞园假山池塘呱呱叫了起来,荷叶开始长了起来。
虞园书房里,楚天秀一手咬着果子,一手奋笔疾书。
刷刷刷,一页新鲜的稿子出炉。
楚天秀都为自己的勤奋和速度感到惊叹。
一天写一万字的稿子,这速度太快了。要是穿越之前,他有这个打字的手速,早就发达了。
唉~!
1...8384858687...13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