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楚氏赘婿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百里玺
整个大楚皇朝,所有读书识字的人才,全都在这里面了。不用好他们,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读书人,是极难培养的。
往往一个县城,一个富户一个小地主,也就供养起两三个子弟读书,长达一二十年之久,才能成材。
这些读书人,本应是大楚最出色的人才。
整个大楚皇朝七千万人口,也才区区数十万的读书人而已。
长子继承家业,余子皆外出谋生。
他们要是只读儒书,只懂一些治国的大道理....平常生活根本用不上,以至于靠一些蝇营狗苟的生计来维生。
如今大楚,内有诸侯内忧,外有匈奴外患。
正是要天下读书人,尽忠,尽力之时。
科举考试考全科,才能发挥众读书人之力。
他这个皇帝,已经更信小昏侯的说法。
但是,他也不想以君威,直接驳回主相孔寒友。最好是孔寒友,主动认输才行。
“小昏侯此言颇有道理,你们继续争辩吧。朕听着呢!”
皇帝淡淡道。
“臣就不说那些落选之人。臣只说,在座的三公九卿高官!”
楚天秀哪会给孔寒友翻盘的机会,立刻高声道:“杨褚大人,您执掌大农令,管天下钱粮财政,学的是什么?”
宫门殿上,坐在皇帝一侧的大农令杨褚,一愣,缓缓道:“本令所学博杂...道家、黄老庄学、农家、杨朱学、算术等等...皆有之,独不学儒。”
“太仆王晓大人,您这太仆令是做什么?”
楚天秀又道。
太仆王晓,淡淡道:“本令,掌管马政、畜牧,为皇上养数十万匹战马!...养马,这倒也无需学儒术。”
“太尉李荣大人学的是兵家,掌天下兵马,自然不用多提。在座的九卿高官,大半皆是黄老庄学,其它学说,有几个是主学儒家?
可见,儒学远远并没有孔大人想象中那么重要。科举大考,独考儒学,意义何在?!”
楚天秀冷冷一笑,说道。
他心里还是很得意的。
这番话只能在立国不久,儒家尚未称霸的大楚皇朝,说一说。
如果他再晚穿越来个数十、上百年,被儒家成功完成独尊了,他是绝不敢说这番话的。
那时候遍地都是儒官,把其它学说视为“奇淫巧计”,骂这些儒官独尊儒术,那是找死!
...
皇宫外。
孔寒友满脸臊红。
这就很尴尬了。
谁让,他是唯一站出来,支持儒家独尊的大儒。
九卿高官里面,还有郎中令崔浩然、少府萧恭望,他们两位也是当世大儒。可是,身为金陵十大门阀家主,他们都有家族利益,断然不会站出来,全力支持儒家。
连老丞相谢胡雍,御史大夫王肃,世代相传的书香门第,学黄老庄学,但也学儒术。可是,他们不承认自己主学儒家啊!
小昏侯说三公九卿高官里面,没有几个儒家,那也是有道理的。
孔寒友陷入沉默。
他看出了众儒生们心中的惭愧和不安。
更看出了,宫门殿上,皇帝项燕然语气,似乎已然心动。
孔寒友良久,才黯然叹道:“小昏侯,你所言深有道理。科举大考,以儒为主...兼考全科,如何?
如此,天下读书人皆懂‘尊君爱民’的道理,但也博采众家,不至于对其它一窍不通。”
这是他身为儒派领袖,最后的底线。
这个底线,是可以接受的。
因为有不少儒生,其实也在学道、法等学,并且尝试着将众科,融合为一体。
他的弟子董贤良已经尝试了十余年之久。
如果不能守住这条底线,他愧对孔门和儒家学派。守住这条底线,儒家以后才有机会翻盘。
小昏侯拒绝。
皇帝不允。
那他这主相,只有挂冠而去,归隐乡野,当个乡野大儒教书去了。





楚氏赘婿 171 小昏侯,朕看你也不昏啊!
科举大考,以儒为主兼顾全科?!
楚天秀的眼睛眯了起来,望着对面的丞相孔寒友。
他又不傻。
儒家“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野心,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持续长达几百年。
春秋战国,儒生们没占到多少便宜。
先秦皇朝又遭到“焚书坑儒”重大的打击,大楚皇朝立国七十余年,黄老之术当政。
皇帝们都没看上儒家,以至于独尊儒术从来都是梦想。可孔门弟子独尊儒术,当大官的梦想,从来不死。
如今,大楚百郡千县遍地私塾都是儒生,单从人数上来说已经一骑绝尘,眼看就能完成万古未有的伟业了。
孔寒友在论战中已经败了,却想用这招缓兵之计,想再拖个一二十年,让朝堂上更多的儒官出现。
朝廷三公九卿里面,其余十一位高官,没有一个愿意站出来支持儒家。
楚天秀很清楚,他只要乘胜追击,死咬着“科举全科,儒占其一”不松口,那孔寒友根本没招。
他正要开口,此时坐在司马宫门大殿上的皇帝项燕然却忽然说话了。
“孔相和小昏侯的辩论,各言利弊,朕已经清楚。
孔相的提议,这倒不失为一个好主意。尊君爱民为主,兼顾了百家兴盛。
这首届科举大考,暂且如此安排,考题上多加几道儒科考题,看一看效果吧!
小昏侯,你觉得如何?”
项燕然沉吟道。
丞相和小昏侯这场论战已经有了结果。
单考儒科,只关系到一小撮的官员,对维护项氏皇家最有利。
考全科,则关系到大楚皇朝数十万读书人的未来,千秋基业。同样对项氏皇家有大利。
孰轻孰重,皇帝心中有数。
想要成为千古一帝,定然是科举考全科才能做到。
但是,他这皇帝,也不能让丞相孔寒友在这场论战中,完全下不来台。否则毫无颜面的儒派领袖,唯有请辞下台这一条路了。
一旦孔相归野,御史大夫王肃将顺位继任主相。儒派仅有的一位高官失势。整个朝堂,门阀和勋贵官员再度一手遮天。
对皇帝推动庚子新政,铲除天下诸多弊端,平定诸侯北征匈奴,大为不利。
孔寒友和儒派这把刀,还有用,有大用,敲打金陵十大门阀和众勋贵。
让门阀和勋贵士子们知道,没有他们,皇帝照样有大把的人才可用。
光靠小昏侯,而没有实力庞大的儒派这把刀子,是断然无法撼动根深蒂固的金陵十大门阀和满朝的勋贵。
这是大楚朝堂,势力平衡的关键。
小昏侯可以不在乎儒家生死。
但他这大楚皇帝,不能不考虑这个现实。把弱小的儒家扶持一把,才能抗衡门阀势力。
“是!”
楚天秀知道皇帝这是要安抚孔寒友,给一个颜面好下台阶。
他心头无奈,唯有拱手道:“郡试和国试的科举考题,儒术便独占三成,其余学说占剩下的七成。丞相大人意下如何?”
“可!”
孔寒友立刻拱手。
他也没去多争一二成。
只要皇帝承认了“以儒为主,兼顾全科”,便给足了他这丞相和儒派的面子。
多几道考题,意义不大。
继续争下去,跟市井菜贩子没什么区别。
楚天秀朝皇帝道,“皇上,臣还有一个提议。”
“说!”
项燕然道。
“如今大楚百郡千县,私塾遍地,但都太小,大多数十名学童而已。
既然大楚大兴科举,请允许兴办更大的大楚高等学院、学府。编撰标准的科举教材,各科各家学派,皆能在学院中求学。
譬如儒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匠学院等等,研究纸张,研究火药,研究育马...凡是利国利民之术,皆可研究。
也让天下读书人,有更多的去处和生计,不至于除了埋头读书求官一无是处。”
楚天秀道。
“嗯,此主意甚佳...不过,颇为耗费钱财!”
项燕然沉吟,有些为难道。
“谁主张什么学派,自然谁出钱资助。金陵门阀勋贵如此之多,想来他们是很乐意资助的。朝廷拨一笔启动的钱财,土地便可。”
楚天秀立刻笑道。
“行,就如此办吧!大农令,你拨一些钱,兴办大楚高等学府。”
项燕然微微点头。
“是!”
杨褚苦笑点头。
“都散了吧!”
项燕然在宫门上站起来,淡淡道:“朕看你这小昏侯,也不昏啊!
科举大考的事情,要抓紧了。
还有第二轮郡试和第三轮国试。
朕,等不及要看看,科举都选出了一些什么人才?”
“是,皇上!臣抓紧去办。”
楚天秀苦着脸。
...
丞相孔寒友和小昏侯的宫门大争辩,终于结束。
这场大辩论已经彻底定下了,科举大考要考什么。
众朝臣、门阀勋贵士子,还有数千计的儒生们依然在激动的议论纷纷,谈论着其中的利弊,四散而去。
董贤良跟在老师孔寒友的身后。
孔寒友面色灰白,神情显得十分黯然。
独尊儒术的希望破灭了。
所谓“主考儒科,兼顾全科”的说法,其实是面子上好听而已,让他这丞相有台阶可下。
大楚的科举大考,终究还是要考全科。
大楚天下读书人除了士子之外,原本七八成是儒生,平日只看儒书。
就算他们把儒科的三十分全拿了,不过是下游的分数,另外还有七十分呢。
三十分只能县考得一个“童生”,郡试得一个“秀才”,就到头了。
至少也要六十分以上的水准,才有望中举,最终成为进士。
这意味着,天下绝大部分的儒生,都要赶紧去看其它杂书,学其它科目....这一分流,他们怕是要改信其它学说了。
以后,天下儒生恐怕只能占个三成左右了。其余各家各派,能占个七成以上。
这对儒派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儒家的大好形势,被科举考试,硬生生给形势逆转。
“输了!”
“输得很惨啊!”
“不过,小昏侯确实厉害,随便一个主意,眼光都远超我等!
前朝先楚君王后裔,竟然有如此眼界和见识。我儒生中竟然没有如此人才。可惜啊...皇帝心中定然也是很惋惜!”
孔寒友淡淡道。
董贤良心头一寒。
小昏侯的出身,是个死穴。
没人提,不代表它不存在,不代表皇家心中没有芥蒂。
皇帝真要不介意,岂会一道圣旨,逼着小昏侯入赘平王府?!
只是,小昏侯最近竭力表现的孝心,让沈太后感到十分满意。甚至连皇帝,都已经觉得小昏侯忠心耿耿。
可惜,小昏侯的出身,注定了不能大用。
“兴办儒学院的事情,你去抓紧筹办!尽早递上一份奏报,丞相府这边审批下来,大农令先拨一笔钱财...此番政改,各方面的开销都很大。
光是以纸代简和科举大考,就耗费了国库大笔钱银。
现在大农令还稍微宽裕些,等后面钱不够,就难下拨了。”
孔寒友道。
他这儒派领袖,当然要给儒生们多谋一点好处。
“是,弟子抓紧去办!这学院叫什么?”
董贤良问道。
“就叫‘金陵书院’吧,请天下闻名的大儒坐镇,传授儒学。在金陵城里多找些富商筹款资助,把规模办大一些。至少能容纳二三千名儒生!”
孔寒友沉思一下道。




楚氏赘婿 172 第三轮国试在即,万众瞩目!
楚天秀拱手和众官员、士子们告辞,坐上平王府马车。
他一屁股坐在车厢内,面色发白,整个人都快脱虚了。
大楚科举考全科,总算是搞定了。虽然多给了儒家一些考题,但总算搞定了这件大事。
但是,他还是两脚发软。
皇帝居然说“朕看你也不昏啊!”...这绝非随口之言,而是在提醒他太高调了,得低调收敛了。
楚天秀能不心惊胆颤吗!
他之前把门阀勋贵派领袖丞相谢胡雍搞下去了,打压了守旧派,推动朝廷新政。
现在又踩了儒派的领袖孔寒友,压制儒家独尊的冲动。
这不都是为了大楚皇朝么!
皇帝项燕然却还是疑神疑鬼,说出“看你小昏侯也不昏”这种话出来。
太祖皇帝封了楚氏“昏侯”,就是要昏。
昏侯,要是不昏了,这意味着什么?
他这小昏侯太难了!
不仅要对付门阀勋贵和儒派,还要让皇帝对他不起疑心。
车厢内,李虞和祖儿、狄儿,早就等着了。
“夫君,脸色怎么这么差?”
李虞看他面色苍白,不由吃了一惊。
“娘子!要是哪一天,皇帝忽然对我起了杀心,怎么办?”
楚天秀苦道。
“不会,你对沈太后孝,对皇帝忠,皇帝怎么杀你?”
李虞懵了一下,惊道。
“现在自然是不会。”
楚天秀叹道:“可皇帝哪天要是快死了,他为了太子项天歌能坐稳这天下,定然会铲除一切隐患。那些诸侯...还有我小昏侯!”
这种事情,他在史书上看的太多了。
皇帝多疑,自古如此。
最怕别人抢了皇位。
那些皇帝临死之前,经常杀太后、外戚、功臣、权臣,为太子登基铺路。
站在皇家的立场上,这没什么不对,杀了这些外戚、权臣,太子的皇位才能坐的稳,天下才能太平。
可是,谁知道,皇帝会不会觉得他小昏侯依然有威胁。
“皇帝杀谁我不管。但他若杀夫君,我就反了他!我父亲为了项家,已经牺牲了三子,李氏一族对得起他们项家了。
以后我们的儿子,还要继承平王府的家业呢!这是他欠我李家的。皇帝若要杀你,我们就造反!”
李虞一双美眸露毅然之色。
她眼神又柔和了下来,“不过夫君也无需太担忧,既然皇帝之前都没有杀你,已经让你入赘平王府,就说明他放下了杀你的念头!以后再想杀你...就是他就是想连平王府一块动手了。这个可能性还是很小的。”
“娘子!”
楚天秀握着李虞的玉手,心中感动。
造反什么的。
他没动这心思。
大楚皇帝看着威风八面,但是大楚数百万公里疆土,天下几千万人的担子压在身上。
每天凌晨天未亮就早朝,几个时辰来批阅奏章。
指不定,还有兄弟反目父子成仇,诸侯造反,反贼乱党到处流窜。大楚立朝六七十年,就换了六位皇帝,大多数皇帝也是短命。
当个皇帝,太累!
他穿越当小昏侯,已经很爽了。虽然入赘平王府,他现在也没什么不爽,闲着无事就造纸,搞点火药什么的。
这日子逍遥又自在。
何苦费尽心思去造反,逼着自己去没日没夜处理朝政呢!
只要皇帝不对他起杀心,他自不会干造反的事情。
不过,防一手,还是很有必要的。
朝堂上,儒派和门阀勋贵两派之间的争斗,他以后还是尽量少掺和。
把这次科举大考考完之后,继续当自己的小昏侯,丹阳县令去。
省的皇帝老是担心他不够昏。
...
大楚皇朝的第一轮县试考完。
楚天秀回到虞园,休息了一下,继续准备科举大考,心思都放在第三轮国试考题上。
半个月之后便是郡试,从各郡县的童生里面,选拔出一批秀才。
这第二轮的郡试,由各郡太守们主持。
金陵城的第二轮郡试,是府尹王栩来主持。
楚天秀为了避嫌,避免提前泄露国试的考题,已经极少踏出平王府。
第二轮郡试考卷其实也不太难,除了大量看书之外,增加了一些阅读理解,并无太多出奇之处。
在县试拔尖的一群童生,很容易考中郡试成为秀才。
金陵城的一千名童生里面,最后选出了分数最高的二百名秀才。
而大楚的各郡,每郡大约诞生了十多名秀才。
郡,跟帝都金陵城,实力差距显然极为巨大。
金陵城聚集了十大门阀、高官勋贵、天下巨富豪商,有天下最多的读书人,远非郡县可比。
终于,到了整个大楚皇朝万众瞩目的第三轮国试。
大楚上百郡遴选出来的一千余名秀才们,纷纷从各郡府,乘坐官府派出的马车,护送前往金陵城,在金陵城内的各个客栈下榻,准备参加国试。
他们这群秀才,是整个大楚皇朝读书人中的翘楚,读过最多的书,最有才学之辈。随便挑出一个,在县里都是顶尖的角色。
可是考中了秀才没用。
前面县试和郡试两轮只是筛选,把那些不够格的读书人淘汰掉而已,这两轮并非关键。
真正的选拔考试是在“国试”和“殿试”上。
必须在国试上挤入前二百名,中了“举人”才能当吏,在地方郡县和中央朝廷当县丞、都尉等等。
举人,才有资格踏入殿试,在皇帝面前考中“进士”才能当官,当上县令,治理一方。
在大楚国试的前五到十日。
金陵城所有大小客栈都已经入住爆满,全是来自大楚最顶尖的秀才。
鸿门客栈内,灯火通明。
通宵达旦。
这上千名秀才们秉烛夜谈,兴奋的切磋技艺,谈论小昏侯的《石头记》,议论着即将到来的第三轮“国试”。
秀才们最流行的游戏,无疑是各种押题、猜题,赌小昏侯可能出什么考题。
国试。
主考官是“小昏侯”,亲自主考。
将从他们这上千名秀才中间,选拔出二百名举人。
小昏侯亲自出任主考,身为新一代“文学宗师”,出的国试考题,绝对比县试和郡试要难的多。
但是国试到底有多难,秀才们显然是无从推测的。
第三轮国试的考卷,就连丞相孔寒友、御史大夫王肃,两位副主考官都看不到。
负责印制考卷的印刷厂,早就被平王府的一群侍卫给团团包围了,连老鼠都无法进出。
小昏侯要通过这第三轮“国试”,把最出色的人才选拔出来,给皇帝一个交代,证明科举全科制的出色。




楚氏赘婿 173 小昏侯出题,请回答!
金陵城。
清晨的帝都,街头熙熙攘攘,百姓们起了一个大早开始忙碌,车水马龙,无比热闹。
金陵贡院大门外,再度热闹起来。
上千名秀才们睡饱吃足,精神抖擞的离开住宿的客栈,陆陆续续抵达金陵贡院大门外排队入考场。
第三轮国试大考在即,举国瞩目,城里门阀、百姓们都在关注此事。
长安街的小巷民宅。
贾生起了一个大早,头戴方巾,换上一身崭新的儒袍,准备赴试,俨然一副名儒风范。
以前名儒只是一个名头,众儒生们彼此吹捧,用处不大。
但现在不同了。
他贾生考中了金陵郡试第十三名秀才,拥有大楚朝廷正式承认的秀才功名。
秀才享受一些特权,每月官府会发几百枚铜钱的秀才生活补助费,虽然这笔钱不多,但也表示了朝廷对秀才的格外重视。
而且秀才,才有资格参加国试,这是成为举人的敲门砖。
他婆娘在帮贾生收拾考试的行囊,满脸堆笑,轻声细语道:“相公,考试的笔墨砚台都准备好了。
俺帮你买了街头老李家的肉镆镆,香着呢,都用油纸包着,午时饿了拿出来吃。
还有一个水葫芦。去了贡院好好考,家里的事情别操心。”
“来,相公,喝口热汤!”
“嗯!”
贾生傲然点头,喝了婆娘端来的一碗热气腾腾的姜肉汤,浑身暖洋洋的,一股热气直冒。
难得啊!
考中秀才之后,他在这个家里的地位大幅飙升,他婆娘也没敢在他面前毫无体统的大呼小叫了。
只等通过国试中了举,当上官后,他便能彻底扬眉吐气,衣锦还乡。让当年瞧不起他这贾家二子的父老乡亲们,好好看。
庚子科举第三轮国试!
他贾生来了!
贾生喝完汤,一抹嘴,背上考具背箱,意气风发的往金陵贡院而去。
...
金陵贡院大门外已经聚集了早早赶来的数百名秀才,秀才们人头攒动,排队等着金陵衙役搜查,进入考场。
整个大楚皇朝最顶尖的一群秀才们,正在彼此客气的招呼着。
1...8182838485...13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