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氏赘婿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百里玺
董贤良更隐隐担心,若是提了此事,恐怕丞相府未必会拨这笔银两去采购水车——这等于是“资敌”,给小昏侯送银子。
恩师孔寒友宁可另想其它办法,也断然不会同意采购水车,给小昏侯送这大笔的银子。
这定然会延误旱情...拖个半个月,稻田浇不上水,谷粒干瘪不饱满,大幅减产,什么都凉了。
董贤良只能保持沉默,一来也算弥补愧疚,二来也是尽早采购水车,以解秣陵县的旱情。
谢安然郡守和董贤良县令的这两份旱情奏报,几乎同时送到丞相府。
丞相府。
孔寒友看了两份奏报,不由摇头叹息。
他是想借着全国郡县大考,给董贤良、晁方正做出出色的政绩,一举压过小昏侯。
没想到会遇上丹阳郡发生旱灾,出现重大的危机。
不过,所谓危机。
危中带机。
整个郡都旱情严重,小昏侯的丹阳县,定然也是受灾严重。
这更是一个狠踩小昏侯的好机会。
小昏侯在这次全国郡县大考上的政绩越糟糕,便越难以翻身。
想要升官,难如登天。
“立刻从国库拨银十万两给丹阳郡府,由郡府酌情分配给丹阳郡府各县抗灾。”
孔寒友吩咐小吏道。
“丞相大人,为何这笔银子拨给丹阳郡府,不直接拨给秣陵县?
丹阳是谢安然主政,他跟小昏侯关系深厚...这银子能发放到秣陵县、芜湖县吗?谢太守会不会拿去,给丹阳县赈灾?”
小吏诧异。
丞相府直接拨银子给县里赈灾,这是最快速的办法。
这中间多了郡守这一道环节,郡府肯定会从中拿走一笔银子,最后落在董贤良手里就不多了。
“谢安然一直向丞相府申请拨银,修兵械库,本相压着没批。
这笔银子拨下去,他知道该怎么做,定然会重点照顾董贤良和晁方正。
派人去提点他一下,让他给董、晁各一万五千两银子的赈灾款,同时勿要对丹阳县施以援手...最多给个一千两银子打发一下便行了。
谢安然要是不懂事,下次还想拨银子,可就难了。”
孔寒友淡淡道。
他若是直接给秣陵县拨银子,难免会有人骂他假公济私。偏袒董贤良,却排挤小昏侯。
可是,他把银子给了丹阳郡守。
让丹阳郡守再分配的银子,哪怕分配不公道,那也是郡府的事情,没办法来指责他。
丞相府下拨银两给丹阳郡府救灾,谢安然以后还要指望丞相府拨银子,是万万不敢得罪丞相府的。
在官场上,没有人帮衬着,没有官官相护,那是寸步难行,被坑了都不知道是谁下的手。
他把持着丞相之位,能够极大的调动整个大楚的资源,提携儒家骨干,铲除政敌,来施展他独尊儒家的梦想。
“是,主相大人,属下立刻去办!”
小吏连忙道。
...
孔寒友安排了赈灾款之后,再次入宫面圣,禀奏此事,“皇上,丹阳郡出了旱情。老臣已经从国库拨掉十万两银子,给丹阳郡抗旱救灾。”
“丹阳郡大旱!?朕听说,吴王治下的会稽郡,也是大旱,旱了快两月了,正急的冒火呢。这次旱情,怕是遍布江南各州郡县啊!”
皇帝项燕然听了奏报,不由皱起眉头,叹道。
“皇上,种粮靠天吃饭,天不下雨,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这次旱情还不算特别严重,会让春粮小幅的减产,但不至于绝收。
如果再过一二个月,夏耕时候还不下雨,会影响下半年的夏秧播种,那就是真出大事了。
只能盼着,早点下雨吧。”
孔寒友无奈道。
“还有两个月,应该能下点雨吧。朝廷诸事繁多,抗旱救灾,处处是用钱的地方。丞相大人,可有法子弄些银子?”
项燕然问道。
“这...还需在早朝上,集思广益才行。”
孔寒友苦笑。
弄银子,当然有办法。
小昏侯一道《禁私铸铜币策》,不就弄回了大笔银子么,让大楚国库收入暴增近一倍。
再找几个类似的法子,还能再增不少。
但这是得罪人啊!
整个大楚皇朝的王侯权贵,尤其是诸侯王们都恨小昏侯入骨,就差把他抓去扒皮抽筋,千刀万剐了。
法子,得让别人去提。
他自己这相位得来不易,是万万不能以身犯险,遭到王侯权贵的攻讦。
皇帝知道孔寒友不想干这得罪人的事情,也没有追问下去,道:“对了。孔卿,你前日上报,见全国郡县大考放在上半年,这是为何?”
“朝廷正在进行诸多的新政改革,下半年定然是诸事繁重。臣以为,全国郡县大考,早些处理完,选拔一批得力的大臣加以提笔,有利推动新政。”
孔寒友躬身道。
“哦~!”
项燕然目光微微一动。
难得啊!
丞相居然主动提新政改革。
选拔出一批得力能臣,也正是朝廷推动新政,急需的事情。
那些庸庸碌碌,尸位素餐,毫无政绩的县令们也好早些滚蛋,让这次科举大考的二十名新科进士们好去上位。
“行,那丞相府就抓紧操办此事吧!朕等着看,这全国郡县大考的政绩。”
“是,臣告退!”
孔寒友离开皇宫。
...
平王府。
虞园。
楚天秀收到了李敢年喜洋洋的表功信,居然做成了一笔大生意,跟丹阳郡太守谢安然,谈成了一笔几万两银子的水车生意。
水车大卖?
这倒是让楚天秀有点意外。
这水车他是之前随手设计做出来的,只是为了解决丹阳县农夫人手不足的问题。
顺便也防备万一。
毕竟,古代种田都是看天吃饭,保证灌溉的水源,是重要的事情。
比水车更好的办法,是兴建一些水库、水坝,囤积大量的水资源。
只是兴建水坝这种事情工程太大,危险程度极高,稍有不慎就溃坝,只有朝廷来做这大工程。
他建不了水坝,目前也就干点造巨型水车之类,技术够用,成本也低廉的活。
没想到一个旱情,丹阳县一下就接到了几万两银子的巨型水车订单。足够全县的铁匠,木匠们,忙碌好些天了。
楚天秀回了一封信,让李敢年抓紧督造大批量的水车。
不只是可以卖到丹阳郡诸县,甚至还可以卖到周边的吴郡、会稽郡等等地方去。
巨型水车技术高,利润也是相当高,一二百两银子的成本价,能够卖上一千两银子,当然可以大量生产。
二千年前的古代,因为水利极度匮乏,旱情十分普遍,隔三差五各个郡县都会出现旱情。
...
一晃,过了小半个月。
丞相府终于正式公布,正式开始四年一度的全国郡县大考,抓紧收粮收钱入库,上报上半年的政绩。
截止日期为十五日。
超过十五日之后,收入库的钱、粮,便不列入上半年的政绩,也不列入这次的郡县政绩大考。
楚天秀看到丞相府的这份公告,也没太在意。
“算计我?”
楚天秀颇为不屑。
谢安然派了送了一封信,跟他隐晦的提了郡县大考的事情....当然,提不提,都一个样。
他小昏侯难道是靠天吃饭的人吗!
别说十五天。
就算只给他三天时间,看看这大楚皇朝郡县,谁敢跟他比政绩。
楚天秀派人去了一趟丹阳县,让县丞李敢年抓紧收粮,征收税赋入库。
楚氏赘婿 210 亮瞎眼的丹阳县政绩!
丞相府。
各部门的众官员们来到丞相府,开始忙碌了起来,加班加点干活,审计各郡县的政绩。
此外,御史台的御史大夫王肃,和众御史们,也前来丞相府办公,对政绩进行监督、核查。
若是发现数据有可疑之处,立刻便会派当地的御史,进行核查。
大楚皇朝百郡、千县的一份份政绩清单,如雪片一样送往丞相府,进行审核。
“我大楚皇朝过去的三年半时间里,总体上还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虽然有些郡县出现了洪涝、蝗灾、旱灾、瘟疫,但好在影响不是太大,仅限于数郡之地,只要及时救灾赈灾,还是很容易控制住灾情!”
孔寒友高坐于丞相府大堂的主相座位,脸上带着淡笑,轻松的翻阅着各郡的政绩清单。
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他将迎来自己就任丞相之后,第一个政绩大丰收。
等这份政绩清单出来。
就是全国郡守、县令升迁大调动了。
最拔尖的一成要升迁,中间的八成保持原位,最垫底的一成则罢免、隐退。
这次大考,最少也要撸掉十名最差的二千石郡守的官帽。
换十个最牛的新县令,顶上去。
借此巩固儒派官员的地位,自然是他信手拈来的事情。
除了孔寒友、王肃之外,丞相府的副相萧恭望,以及各部九卿高官,太常卢梓、大农令杨褚、廷尉郑景荣等具在,一起审核这些政绩清单。
丞相府的各衙门看到这些政绩清单,都是面带喜色,喜滋滋。
萧恭望点头道:“主相所言不错,况且如今朝廷富庶了许多,也有足够的余钱去处理灾情。
百郡千县治理出色,我们这些年的辛苦,也算是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皇上若是看到这些政绩奏报,定然会欣慰,大加赞赏!”
这次全国郡县政绩大考,涉及到七大项。
一、户口增额。二、农田、粮食增额。三、税赋增额。四、入学蒙童。五、贼寇清剿。六、官司命案。七。其余朝廷特列考核。
每一项,都有专门的九卿大臣负责。
大农令杨褚,掌管户口、田粮、税收等财政。
太常卢梓,掌管宗庙礼仪,兼管大楚的文教,对文教这一块当然要亲自清查。
廷尉郑景荣,掌管贼寇、司法审判,对百郡千县的县令们的大案、命案,都要进行一次大清点。
每一项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核。
最终,对百郡千县拿出一个评分排名。
全国郡县政绩大考的排名,是以“增幅”来算的。
这意味着,不管是富县、穷县,只要今年比去年的人口、耕地、税粮、税钱增加了,贼寇、官司减少了,就算是出色的政绩。
增加,这部分郡县只占了一二成。
持平,上下轻微起伏,政绩一般的郡县,占了全部郡县的七八成以上。
反减,那就是政绩退步,这部分郡县也占了大约一成。
绝大部分的县令,其实也就只能做到持平,或者微量的增产。
能不退步,已经算是不错了。
遇上天灾人祸,粮食大幅减产的郡县,那都是倒霉蛋。
不过这也正常,古代生产力低下,几十年没多少变化,都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大楚皇朝立国六七十年,已经过了最初的大开荒,人口大增的高速发展期,国力增长缓慢而平稳。
虽然人口、新耕地还在轻微的增长,但是速度显然是非常慢了。
“这位秣陵县令董贤良,上任短短小半年,政绩相当的喜人啊!
开垦荒地增加二成,粮税增产一成、钱税增加半成。
尤其是鼓励乡绅办学,民间私塾的数量足足增加近一倍,全县入学的蒙童多达三百名之多。
董县令显然是对文教极为重视,做的非常出彩。”
太常卢梓拿着秣陵县上报的政绩清单,大为赞赏道。
“嗯,芜湖县晁方正县令治下,变化也是如此明显。半年,耕地增加两成,粮食增产一成,税钱增加高达二成,好啊,丞相大人是名师出高徒!”
“两位县令的政绩如此出色,足以列入千名县令,前十之列了。”
丞相府的众大小官员们都是赞不绝口。
上任才半年,耕地高达两成的增幅,那是相当大的政绩了。很多县令干了四年,也没能干出这份政绩来。
为何两位县令如此出色?
他们这些大官们,心里都有数。
两位县令自身的才能,自然是非比寻常,已亥年岁举殿试前四名的牛人。
他们的实力当郡太守都绰绰有余,干县令那自然是轻轻松松的事情。
但自身实力,并不是这份政绩出色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他们的恩师——当朝主相孔寒友大人的身份,这个后台更是雄厚的不像话。
当地的乡绅、地主、大户们谁敢不给面子!?
纷纷巴结,主动出钱、出人力,大力开荒,捐钱铺桥铺路,给两位县令做出政绩来。
换成别的县令,不先给乡绅、地主们足够的好处,谁会鸟他们?县令说话也未必好使。
甚至郡守大人都给他们相当大的资源倾斜,几万两银子的赈灾款,最先调拨到两县,让他们避免了旱情的粮食损失。
有当朝丞相大人为后台,有丹阳郡守谢安然的帮衬,有当地乡绅地主们竭力讨好,倾斜了如此大的资源。
区区两县之地,想要做出出色的政绩来,太容易了。
董贤良、晁方正,这两位县令,肯定能在全国郡县大考,进入千名县令的前十名,晋升郡太守,也是顺利成章的事情。
光是他们两人,便能占两个新郡守的名额。
其他的上千名县令,当然是各凭本事,各找关系,各显神通,冲击政绩,去抢剩下八个晋升郡守的名额。
这个竞争,当然是无比的激烈和残酷。
十名县令里面,只有一人能晋升郡太守。
绝大部分县令都毫无希望做到百里挑一,只能以县令身份,终老官途。
...
“报!”
一名小吏匆匆进入丞相府,递上奏函,“丹阳县令小昏侯楚天秀,派人送来丹阳县政绩清单!”
“哦,拿来看看!”
大农令杨褚道。
政绩清单,最先审核的,是人口、耕地、钱税、粮税,这几项。
都归他这大农令来审核。
那小吏连忙将政绩清单递交上去。
杨褚取过清单,飞快的扫了一眼丹阳县令小昏侯楚天秀上报的政绩清单,各个项目。
他懵了一下,脸色惊变。
怀疑自己的眼睛是不是瞎了。
仔细在看,依然是如此,没有丝毫错。
杨褚的手有点抖。
这....简直亮瞎他的眼啊!
小昏侯,不会是嫌弃丹阳县的数据太难看,故意在后面多加了一个零吧?
楚氏赘婿 211 小昏侯悍然造假,恬不知耻
大农令杨褚大人拿着丹阳县上报的这份政绩清单,瞪大了眼睛,手在微微颤抖。
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他从政五十年之久。
担任九卿之一大农令也有十年之久,审查全国郡县政绩大考也好几次了,这辈子还没见过这么恐怖的政绩清单。
丹阳县政绩清单:
人口,增加一倍。翻倍。(丹阳县原一万五千人口,新增外来迁入户籍、无地流民一万五千人口)
耕地,增加一倍。翻倍。(开垦山地、荒地)
商税,增加十倍。翻十倍。(铁税)
粮税,增产七成。(荒地粮食增产)
像董贤良、晁方正这样政绩顶尖的县令,各方面也不过增加一两成左右,便足以傲视大楚上千名县令了。
跟其他顶尖出色的县令相比,小昏侯几乎直接在他们的数据后面,多加了一个零。
尤其是丹阳县的商税收入,更是恐怖的不像话。
大楚上千座县城,谁家的商税也不可能半年暴涨十倍出来!
丹阳县,却硬是翻了十倍。
这才小半年啊!
小昏侯这是把丹阳县的商户,全部扒皮、抽骨、吸髓了吗?
杨褚出身杨氏门阀,杨氏家族乃是大楚皇朝第二富豪家族,自然精通商道,知道商人挣钱有多艰难。
就算扒皮吸髓,也增加不出十倍的商税来。这样抽髓吸血,丹阳县百姓恐怕早就暴动了。
这份政绩清单,小昏侯定然是随手瞎写出来的。
小昏侯这是在虚报?
但是,也说不通。
绝大部分县令,是不敢大肆造假。
数据一看就有大问题,御史台会派人去查。查实了数据作假,那便是重罪。
就算御史台不派人去查,也瞒不住。
因为县里收上来的粮税、钱税,是要上缴郡府、上缴大楚国库的。报多少,缴多少。
虚报了政绩,却交不上税钱、税粮,那不是找死么?!
就算直接问罪砍头。
皇帝也没话可说的。
小昏侯虽然纨绔,但也不傻。稍微有点脑子,也不敢如此乱来。
杨褚有些糊涂。
他想不明白小昏侯上报这份亮瞎眼的政绩清单,想干什么。证明自己有宰相之资?
图政绩,还是图死的快?!
这...这份政绩清单,怎么处理?
众官员们看杨褚一副震动,难以置信的神情,都是奇怪。
“杨大人,丹阳县政绩清单上,写了什么?”
副相萧恭望奇怪道。
太常卢梓品着淡茶,摇头笑道:“还能有什么花样。小昏侯自当县令,这半年一直告病假,待在金陵城。
听说这半年,都是县丞李敢年在处理当地的政务。
李敢年岁举中等,水平一半。想想也知道,这丹阳县会是个什么情况了!想要出什么政绩,那几乎是不可能。
小昏侯无非,就是天花乱坠自夸一番。”
“小昏侯就别提了,他这县令也不干县令的正事,反而到处瞎折腾,又是办邸报,又是出小说,还经常掺和朝政大事,弄的民怨沸腾啊!”
“最近他还出了一本《西游记》,风靡金陵城,卖的比《石头记》还火爆。街头巷尾,茶馆里多了不少的读书人,都改行当说书人去了,都在说这本《西游记》。那些不识字的妇孺老小们,各个痴迷的很。”
“不过,县丞李敢年这小伙子,平王府李氏旁支子弟,还是比较靠谱的。丹阳县应该不至于被糟蹋了。”
“丹阳县受了旱情,怕是要粮食减产了。”
众大臣们都是摇头,对丹阳县的政绩丝毫不抱希望。
小昏侯这县令,都不管丹阳县的政务。
上头没有丞相府的支持,不拨赈灾银两。
下头没有官员同僚们的帮衬。
还能好到哪里去?
大农令杨褚张了张嘴巴,望着众同僚们,一时不知该说什么。
他一言不吭,将丹阳县政绩清单,交给太常卢梓。
卢梓掌管大楚的文教工作,这一块政绩也是要审查的。
...
太常卢梓接过来,扫了一眼。
丹阳县政绩清单:
第四项:私塾兴建三十所,增加十倍,入学蒙童三千名。匠工夜校兴建五十所,入学五千人。
“噗嗤~!”
卢梓一口茶水喷了出来。
瞪圆了眼睛,气的浑身发抖。
丹阳县适龄的蒙童,包括平民、贫农,总共估计也就几千人吧。你能把他们全都送进学校?
蒙童上学不需要钱吗?
盖私塾不需要银子?
请老师不需要钱吗?
那些平民谁家出得起这笔钱?
别说丹阳县这个穷乡僻壤之地了,就连金陵城这样皇城帝都,也只有富户人家才能送一个子弟去私塾求学。
丹阳县这是半年赶超帝都了?
“假,太假了!假的令人发指啊~!老夫为官数十年,未曾见到脸皮之厚如小昏侯的!”
卢梓气愤的丢下这政绩清单。
小吏连忙捡起来,又交给廷尉郑景荣,继续审查。
廷尉郑景荣很疑惑,把丹阳县政绩清单接了过去。
丹阳县政绩清单。
第五项:清剿贼寇,零。(县丞标注:因丹阳县衙役、兵丁,武备极强。民风彪悍,人人壮硕。未曾见盗贼、流寇在丹阳县出没。)
第六项:民间官司,零件。民间命案,零件。...清零。(县丞李敢年标注:因县令大人从不上堂。民间百姓通情达理,纠纷自行和解,故而清零。)
郑景荣呆滞了半响。
卧槽!
县令大人不上堂,百姓们自行和解,所以丹阳县没有一起官司纠纷?...这个理由好充分啊!
兵丁武备,百姓壮硕,所以没有盗贼出没?...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
“啪~!”
郑景荣大怒,一拍案几。
丹阳县,难道已经进入到了尧舜时代,圣人大治?
丹阳县令,这是在戏弄本廷尉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