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楚氏赘婿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百里玺
王肃摇头道。
小昏侯说东海是他的,哪个渔夫会搭理小昏侯?
这纯粹是吹牛皮。
“小昏侯,这东海、南海,你看中了哪座海,想要赠给丹阳郡主?
但这海不在朕的管辖之中,朕可没办法帮你做主啊!你也不能求朕给你一座海。”
皇帝项燕然摇头大笑。
大楚皇朝的疆域,并未包括大海。
秦皇派徐福出东海,前往蓬莱仙岛求仙丹,渺渺烟波不可求,无边无际...
边都没有,更别提谁是海的主人了。
总之,这大海就是摸不着边的东西。
他只当是玩笑话听听便是了。
“皇上且安心以待。等大婚之日,臣亲自去取一座海来,作为给虞儿的还礼!”
楚天秀笑了笑。





楚氏赘婿 204 屋檐
众宾客们笑闹了一阵,也未去追究小昏侯此番话的深意。
只能半年后的大婚之日,小昏侯的“嫁妆”,究竟怎么把一座海,送给李虞当还礼。
众宾客们尽兴而散,对这平王府的订婚盛宴相当满意。也算是大开眼界,见识过了什么叫做大楚皇朝最顶尖的奢侈。
...
盛宴散场。
沈太后在崔皇后和杨贵妃的陪同下,上了座驾。
皇帝项燕然喝了不少的酒,颇有些醉醺醺的上了马车,在大群禁军的护送下往皇宫而去。
他忽然睁开眼来,眸中冷淡之色,道:“查的如何了?”
马车外面的蔡和大太监立刻低声道:“皇上,老奴问过平王府里的孩童。自入夏以来,平王府小昏侯每日用冰块一方有余,孩童们尚能分到少许碎冰,从未间断,用量堪比皇宫。这地窟定然是一座大冰窖无疑。”
“那几个诬告平王的奏疏,是何名堂,查清楚了吗?”
“廷尉府郑大人那边派人去查了,那几个上书的大臣,平日跟吴王、楚王等有暗中来往,收受钱财。
定然是吴王等诸侯对小昏侯不满,指使这些大臣上书,诬告平王。
皇上,可要让廷尉将这几个上书诬告的大臣押入天牢,审问一番,让他们招供吴王指使诬告平王之罪?”
项燕然半眯着眼睛,淡漠道:“这点小罪,还不足以拿来治罪众诸侯。先不动他们,免得打草惊蛇,让诸侯以为朕要提前动手。
《禁私铸铜币令》已经颁布下去了,各地查封铜矿,等朕多收一些钱上来。让诸侯们自己按耐不住,暴露出来吧。”
最好是诸侯主动叛乱,他才能名正言顺的削藩。
否则他主动去削藩,动了大楚祖制,定然惹来骂名,而且阻力巨大,满朝文武怕是都不支持。
而逼迫诸侯王主动起兵叛乱的最好办法,就是收紧诸侯国的钱财,归于朝廷...越收越紧。
诸侯们不起兵,迟早诸侯国库没钱养兵,诸侯日益变弱。
一旦起兵,则是叛乱,他正好有足够的理由,出兵镇压削藩。
“是!”
蔡和大太监低声说道。
小昏侯敢献这《禁铜策》,不惜得罪权贵,胆子可谓是极大。
皇帝敢用此策,更是雄才伟略的一代帝君。那些诸侯王们看似桀骜,实则已经是一群困浅池的鱼,等待收割。
也难怪皇帝对小昏侯如此器重,亲自来为小昏侯主持这场订婚宴。这大楚皇朝得此殊荣的,除了皇子皇孙,恐怕也没有别人了。
...
深夜。
虞园。
庭院内燃着一堆篝火,上面架着烧烤架。
楚天秀和李虞、祖儿和狄儿,在烧烤着蒜蓉茄子、烤羊腰子、烤羊肉串等等,庆贺订婚大日子。
白天他们都是忙着招待众宾客,累得够呛,哪里有功夫自己享受佳肴。
况且,大宴上的菜肴端上桌的时候,都已经冷了。远不如刚做好的时候好吃。
到了深夜时分,回到了虞园之后,他们四人才有时间自己开一个小灶,享受一下独处的悠闲时光。
楚天秀架起一个小灶炉子,李虞上面搭个小铁架,丢了些木炭进去,很快升起了篝火。
将茄子刨开,撒上蒜蓉、碎肉,还有各色烤肉,一排摆在架上。
祖儿和狄儿则时不时给灶炉煽火,炭火烧得火红,铁板上蒜蓉茄子、各色烤肉烤得发烫,能闻到蒜香和肉香的时候,就熟了。
“来,尝尝我给你们烤的!”
楚天秀亲自动手,烤好三个茄子之后,递给她们。
李虞接过来。
这茄子烤的外焦里嫩,外面茄子皮已经焦黑,里面是白白净净的茄子肉,热滋滋的冒着油花,扑鼻香热之气。
凑过去吸一下鼻子,香气渗入肺腑。
马上咬一口,松软肉嫩,热乎的,简直令人沉醉。
李虞一小口接一小口的吃着,刚烤好的蒜蓉茄子,吃得胃暖,心暖。
“哇~,姑爷烤的才是真地道,比伙膳房大厨烤的还香!。”
祖儿美滋滋道。
“嗯嗯~就是!”
狄儿连连点头,吸引着烤茄子流出来的汁液。
夏日的深夜有些寒飕飕的,很容易冻着,但是在篝火旁边烤着烧烤,一点都不寒。
他们四人吃饱喝足,在虞园的一副足够容纳四人的大大躺椅上躺着,望着天空。
夏日的深夜静谧,天空浩瀚而璀璨。
虞园内,还散发着暖融融的香气,把深夜的寒冷驱赶得一干二净,把平日的烦恼消融在暖暖的热气中。
李虞心中的满足感,油然而生。
她娘去世的早。
爹爹忙着军务,也很少能顾家。自从取了二夫人,就更少有时间来关心她了。
她从小便只能自强自立。
纵然受了二夫人的气,也只能躲起来伤心的哭,不让人看见。
如今终于不同往日了。
她饿了便有夫君为她做一顿热乎的烧烤,冷了有夫君可以依偎取暖...她终于不是孑然一身了。
若是能永远像今晚这般,宁静安详就好了。
李虞偎依在楚天秀的肩头,有些好奇问道:“夫君!你说大婚之日,要送我一座海?是什么海啊?!”
“这个要保密,待大婚之日,给你一个惊喜!我要让天下人都羡慕你,举办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轰动天下的大婚!”
楚天秀抱着她的香肩,拢在怀里,笑着说道。
祖儿和狄儿在一旁羡慕的猜测着,可是她们也想不出,姑爷准备拿什么海来当嫁妆,送给郡主。
“嗯!”
李虞抿着欲滴的红唇,微微颔首,美眸中对未来充满了希冀。
渐渐,她倦意浓了,蜷着娇躯挤在楚天秀的怀里,睡了过去。
楚天秀看着她秀美的脸庞,心中轻叹。
人到了一定岁数,自己就得是那个屋檐,再也无法另找地方躲雨。
他便是李虞的屋檐。




楚氏赘婿 205 孔、王密谋,联手狙击!
数百名宾客们从平王府散场,众马车陆续离去,消失在王侯巷、乌衣巷等门阀权贵的住处。
夜晚的街道,路人稀疏,渐渐冷清。
出了长乐街,丞相孔寒友和御史大夫王肃的两辆马车,却并驾而行,不疾不徐。
“王大人,觉得今日这王府盛宴如何?”
孔寒友意味深长的笑问道。
若是王肃说一堆平王府奢靡,挥霍浪费,过不了一二十年便要败家之类的废话,他便直接告辞离去。
眼界太低,不足以谋。
他另找其他人去商量对策。
成大事者,眼睛不能盯在芝麻绿豆的小事上。
这场订婚盛宴,隐藏着一场巨大变局,看不到变局所在之人,他这丞相也没什么好谈的。
王肃看了一眼孔寒友意味深长的脸色。
孔寒友没事是不会主动找他的,此番定然是有所指。
王肃沉默了一下,叹了口气,“小昏侯圣眷在隆啊!
小昏侯全力支持皇上的新政,皇上对他器重有加,把他当成一柄利剑来使。
自皇上登基主政以来,未曾有圣眷在隆如小昏侯这般重的。再加上小昏侯的能力,小昏侯很快便会在朝堂崛起。他的威胁,可比平王更厉害。
丞相大人,你可是对此忧虑?”
“王大人也看出苗头来了。”
孔寒友微微点头。
御史大夫王肃的眼界水准还是有的,小昏侯得了圣眷,已经成了一个威胁。
“我听宫中传言,皇上有意将小昏侯提拔为一郡太守,只是暂时没有合适的位置,尚未做决定。
估计,皇上是想安排一个比肩二千石郡太守的朝廷高官,将小昏侯留在京城听用,不想将他外放。”
孔寒友这才继续说道。
“老夫也听说了此事。
二千石郡太守的高官,足以位列朝堂,仅次于九卿了。他成为郡守高官,再立下大功,进一步加官定然是九卿。
九卿,便有资格在朝堂上立派了。
这样下去,不出数年,小昏侯怕是很快成为朝廷一派势力啊!”
王肃面色深沉。
在之前,小昏侯是自己孤身一人。
拥有昏侯爵位,但官职低微,区区县令,爵高而官位低微,没有实权。
小昏侯因为是侯爵,可以列入早朝。但他就算在朝堂上献言献策,翻云覆雨,手里无权,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众朝臣们明面上不反对,但是暗地里使绊子,足够小昏侯吃不了兜着走了。
朝堂上,只有门阀勋贵派,和新崛起的儒派官员。
这两派实力雄厚,一个在朝廷上把持高官职位,一个在地方郡县势力极大,都是子弟门生遍布。
他们根本不用将小昏侯这个县令放在眼里。
可是,科举大考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朝廷一下录用了二十名进士,都算在小昏侯名下的门生,几乎清一色都是杂流派系弟子。
这二十名进士步入朝廷成为官员,便是一股新崛起的势力。
有小昏侯的提携,皇上的看重,他们迟早要平步青云。
而且,科举大考不断的连年举行,录取的几乎都是以小昏侯制定的科考全科标准来考。
这些录取的进士们,当然心中更认同小昏侯。
小昏侯要是晋升位列九卿高官,便单独掌管了一个部门,安插亲信。振臂一呼,众门生便是群起跟随。
不出十年,在朝堂上便成为一股庞大的新势力。
那个时候,不管是门阀勋贵派,还是儒派官员,都会遭到极大的挤压。
大楚朝堂上官位就那么多,别人占了,自己派系的位置定然就少了。
现在小昏侯还是一名小小的县令,尚未彻底崛起,正是压制他的好时机。
“丞相大人,可有什么想法?”
王肃疑惑道。
“若是我们直接出手打压小昏侯,他有圣眷,又有太祖的圣旨护身,没有足够的把柄,也难伤到他。皇上生厌,定然是不妥。
不过,很快朝廷倒是有一件大事,可以利用一下。全力阻断他的升迁。”
孔寒友淡淡道。
“何事?”
王肃问道。
“全国郡县大考!”
孔寒友冷笑道。
皇帝可以直接提拔少数他喜欢的官员,委以重任。
但是,绝大部分官员皇帝根本记不住,更别说委以重任了。所以,他们的正常升迁途径,就是丞相府主持的郡县大考。
“按大楚例,由丞相府主持这场郡县考核,全国郡县大考每四年一次大考。
共考核七大项,一、户口增额。二、农田粮食增额。三、税赋增额。四、入学蒙童。五、贼寇清剿。六、官司命案。七。其余朝廷特列考核。
这场考核的政绩,能极大的决定郡县官员的排位座次、升迁次序。
算算年份,恰好今年后半年就是四年大考的期限。通常大考是在年末,秋粮收割之后。
不过,这个时间是本丞相来定夺。放在上半年,春粮收割之后也行。
我决定端午之后,便开始举行全国郡县大考。
一个县令官员没有治理地方,拿得出手的政绩,皇上却将其强行提拔的话,朝野定然舆论恶劣。
这是谄媚之臣,才能不靠治理政绩来提拔。
定然会遭到大楚无数郡守、县令地方官员的反对,这个声势极为浩大,乃是人心所向。
咱们皇上的性子,他一向是喜欢顺水推舟,而不是逆大势而为。那个时候,恐怕皇上也不会轻易提拔小昏侯。
一旦这次考核的政绩低劣,定然会影响到小昏侯的前程。下一次大考,那就是四年之后。
至于四年之后...呵呵,能误他四年的前程,足够影响巨大了。很多同期的官员,走在他的前面,足够阻断他的升迁。”
孔寒友淡淡道。
比如他的弟子董贤良和晁方正,实力都是非常强的。只要这一次郡县大考,排名能在小昏侯的前面,拿出足够的政绩来。
最拔尖的一小撮才能升迁。
他就有办法,可以让他们两人迅速升迁,足以把小昏侯的升迁之路卡住。
王肃微眯着眼睛,目光一亮。
好主意!
丞相府,全权负责郡县大考。百郡千县,上百名郡守和上千县令的政绩,都会掌握在丞相府的手里。
而御史台,当然是负责监察百官的政绩,其中是否存在舞弊、弄虚作假、虚报的行为。
只要被御史台盯上的官员,身上就没有不出毛病的。
两府联手,把小昏侯给狠狠的打压下去,岂不是轻而易举!
至于小昏侯的县令政绩,呵呵,他一个整日待在金陵城的病假县令,能有什么政绩可言。
上报若是敢弄虚作假,御史台只要一严查,那便是一场大案,这个污点足够让任何县令不得升迁,老死在县令任职上。
小昏侯自己昏庸纨绔,也无所谓了。敢在政绩上弄虚作假,那便是触犯国法。
纵然有皇上的圣眷,大楚皇朝的严明律法也不是吃素的。
这辈子,小昏侯就别做梦了想再升迁一步了。如何能威胁到朝廷两大派的利益!




楚氏赘婿 206 县令们的狂欢!
主相孔寒友和御史大夫王肃的马车在长乐街徐徐而行,一番详细的密议之后,定下联手打压小昏侯,将其摁死在县令位置上的秘密约定。
“那你我便如约而行!”
“告辞!”
他们二位三公大臣这才分道扬镳,心满意足而去。
丞相府和御史台联手设计对付政敌,这可是大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重大事件。
要不是因为小昏侯这个“金陵头号大纨绔”的横空出世,很有可能在朝堂上崛起,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两名三公大臣绝不会走到一起。
两家商量着吃饭,当然比三家抢着吃饭要好。
一旦两府联手,一个负责主政,一个负责监察,满朝上下绝无敌手。区区小昏侯,就是砧板上的一条鱼,待宰而已。
...
次日,丞相府和御史台的众吏们开始干活。
制定出周密的全国郡县大考计划。
这次郡县大考比往常提前了小半年,不能惊动小昏侯。
但是要以私函的方式,提前秘密通知那些丞相府的“关系户们”郡守、县令,让他们抓紧抢收春粮和税钱,把政绩做扎实,也好领先竞争对手。
很快,数十份密函,飞鸽传书向大楚各个郡县而去。
上千名县令里,只有排名最靠前的几十名,才有升迁的希望。只要卡住前面几十位的排名,就足以让小昏侯拿不出足够亮眼的政绩。
...
秣陵县城。
县衙。
县令董贤良坐在堂上,翻看着秣陵县城的各种历年卷宗,把秣陵县历年几乎所有情况,了如指掌。
他前些日,在金陵城筹措了一些银两兴建夫子庙、金陵书院,为恩师办完这件大事情之后,便返回数十里之外的秣陵县,踏踏实实干他的县令去了。
自从玄武庙事件之后,皇帝对他的《阴阳灾异说》有了成见,也不待见他。
科举全科大考之后,儒生们也陷入了一波低潮和迷茫之中。
许多意志不坚定的儒生,在暗暗寻思着改换门庭,学其它杂学去,以备下次科举大考。
董贤良见金陵儒生们士气涣散,颇为黯然伤神。
他待在金陵城混名声,也没多少意义了,干脆回秣陵县城去治理一县。
治理一座县城的县令颇为“清闲”,其实没多少活。
主要是春秋两季的粮食和年赋税收,会稍微忙碌一些。
其余私塾助学、处理官司、缉捕盗贼等等,都是小事。
对于董贤良来说,县令这活太少,颇为无聊。
但是,县令出政绩啊。
这是大楚官场升迁最快、最正的捷径,没有之一。相比之下,其它小吏,很难积累出政绩,升迁非常缓慢。
他以后要在朝堂上混出点名堂,必须在县令上有所大作为,拿出无人匹敌的政绩来。
基层工作,这是大楚官场最重要的履历。
有这份履历,竞争郡守,以及朝堂上的九卿高官,才有足够的底气。
“县令老爷,金陵送来的急件密函!”
县丞匆匆而来,递交密筒道。
董贤良放下手头的卷宗,神色惊讶,接过密筒看了一下腊封,这才拆开。
打开一看,却是恩师孔寒友的一份亲笔信函,告知他全国郡县大考即将在一个月之后举行。
丞相府将会提前半个月公布,命令百郡太守、千县县令,立刻向丞相府上报自己当年的施政政绩,进行全国郡守、县令的一次大排位。
朝廷征收粮食和税钱,需要派遣衙役们去乡下收粮食,这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花费十天半月才能收入县府衙的库房,很正常。
比如说,原本是征收一大笔粮食。
但若是衙役们下乡去的太晚,未能在全国郡县大考期限截止之前,把这笔粮食征收上来,放入县衙的库房。
县衙库房是要对每一笔钱粮的进出,记账的。包括钱粮征收的数量、入库的日期。
这笔钱粮没有及时的计入县衙收入的帐薄,自然也无法上报政绩,只能算作下半年的政绩了。
赶不上这次全国大考,政绩自然就少了。
抢收,自然很重要。
丞相府为了算计小昏侯,都是算好了时间,只留出了十五天,掐着点来公布《全国郡县大考》,好来个突袭。
恩师在信中,让他提前一个月,做好抢收粮食入库的准备。
董贤良神色不由一变。
他还有一个月。
“立刻安排县衙所有小吏、衙役,全部跟随本县令下乡,准备征收税钱、税粮!”
董贤良将这份密函烧了,立刻匆匆带着县衙所有的小吏、衙役们,还有民夫民丁们下乡。
...
芜湖县城。
晁方正此刻正在和县里的一群地主乡绅、儒生文人们饮酒,谈笑风生。
“报!县令大人,有密函。”
小吏匆匆来报。
晁方正不由一愣,拆开密筒一看。
丞相府告知,抓紧春粮收割,上报本县政绩,准备一个月后的全国郡县大考。县令的政绩排名,将为升迁之依据。
晁方正不由面色激动,大笑。
丞相府主持郡县大考,居然这么快就来了!
有恩师亲自主持,政绩那是轻而易举。
“县令大人,何事如此开心?”
众儒生们诧异。
“本县令要升迁了!”
晁方正笑道。
“县令大人,您自来了县里,政通人和,盗贼销声匿迹,百姓夜不闭户,乃是良治也!”
“那是,主相孔大人的高徒,岂能屈尊于这芜湖县的方寸之地。我等日后若是有机会步入仕途,还要仰仗晁大人的提携。”
众儒生们纷纷大拍马屁。
“本县令也是多亏众位乡绅们的帮扶啊,今年税粮、税钱的征收,诸位可不要拖我的后腿!”
晁方正哈哈笑道。
大楚郡县,以这群大地主、乡绅们的财力最为雄厚。
修路修桥,兴建私塾,很多地方都要乡绅们出钱出人出力。
所谓的治县,其实就是在治理这帮手握着大量土地的大地主乡绅。
跟他们关系不好,县令也很难治理地方。
但只要把他们治理的服服帖帖,让他们不惹事,自然是政通人和。
他晁方正有丞相孔寒友这位恩师为后台撑腰,对本地乡绅们示之以威,诱之以利,众乡绅们自然乐意让些小利,主动相助,以谋长远的大计。
“那是自然,我等定然竭力助县令大人,把政绩做的漂漂亮亮。”
众乡绅们纷纷表态。




楚氏赘婿 207 急报,旱情!
丞相府和御史台的少数“关系户们”都已经提前收到了全国郡县大考的消息。
1...9394959697...13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