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贞观皇储李承乾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陈叔挚

    但众口铄金也由不得他起疑心,看李承乾只带百名卫士外他心里还是高兴的,心里的疑虑也打消了不少。

    可李承乾的态度让他接受不了,自己怎么也是他的君父,防一点也没什么,可这兔崽子竟然甩下太子的印绶就走,气性比自己这个老子还大。

    长孙无忌见皇帝的面色恢复如常,给李世民把空的茶杯续满接着说道:“承乾这脾气是随了您一样,臣当年在秦王府的时候您不也是和太上皇经常顶牛吗

    这也是太上皇偏向建成,元吉的原因。

    再说关中大灾百年不遇,如今能处理的这样妥当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娘娘快要生产了,顾不上宫里的事,太子殿下也是不得不防啊”

    长孙无忌这么说就是提醒皇帝,太子严格把控军权的原因就是为了防止李渊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串通起来反对皇帝,而现在不过是被小人构陷而已。

    “恩,这个逆子,难道朕是那不通道理的人嘛,朕现在就去骂他”,

    看皇帝走了,长孙无忌笑了,他知道皇帝是原谅李承乾今日的无礼。

    其实李世民还是看好李承乾的,不然也不会让东宫的势力膨胀到这个地步。

    他实在难以想象自己一向宠爱的太子要是真的造反了,那应该怎么收场,现在通过长孙无忌知道这是误会,也顾不得皇帝的威严想要去看看自己受委屈的儿子。

    “怎么白天忤逆了君父,现在连话都不肯说了”,看着低头不语的李承乾,李世民不由的拔高嗓音。

    秦怀玉和恒连看自家殿下不说话,而皇帝还怒了,连忙下跪请罪,秦怀玉给李世民磕了个头:“陛下,殿下可不会害您的,要是您还生气,就请将臣等千刀万剐和太子殿下无关啊。”

    “怀玉,你们出去”

    “殿下,您冤啊”

    “出去”,李承乾将秦怀玉二人赶了出去。

    “父皇,您喝茶”,李世民哼了一声就接过了李承乾递过来的茶水。

    “父皇,想来舅舅都和您说了吧,儿臣不知道您为什么会信那些奏本,如果儿臣不那么做,您的行踪就会暴露,这朝中就没有和颉利相同的大臣吗,据儿臣所知,草原上的中原商队,可有由那几家控制的。

    还有太上皇,您觉得事情过去了吗,太上皇因为孙嫔的弟弟可是对儿臣好一顿诘难啊,要是他知道国中无主后会不会联合一些大臣搞一次复辟呢。”

    李渊是什么样脾气秉性李世民在清楚不过,要是知道国中无主,要是不搞出事了,那才会让李世民意外呢。

    “恩,承乾,朕知道让你小小的年纪就承受这么多确实是难为你了”,李世民拍了拍李承乾的肩膀。

    从自己的怀里将太子印绶放到李承乾的手里温生说道:“朕知道你自幼聪慧,希望你能明白赵武灵王就是前车之鉴。

    这件事朕会让魏征一查到底,不会让你白受委屈。”

    李承乾:“儿臣是子,当不得父皇如此说,眼下大唐正在积极备战,准备北伐,儿臣这样做就是为了稳定朝中的局势。

    儿臣做的时候就考虑到会有些流言蜚语,但这些和父皇的安全相比又算的了什么呢。”

    李世民:“好,不愧是朕的儿子,你的心意朕明白了,不过承乾,你可是浪费了个好机会啊”。

    听了李世民的调侃,李承乾知道这所谓的谋反就算过去了。

    “父皇说笑了,儿臣监国以来,每夜都睡不好,一是担心有人作乱,二是担心百姓不能度过蝗灾而死。看来儿臣不是当皇帝




第五十二章 奇葩郑善果
    贞观二年,皇帝东巡归来后,褒奖了一批赈灾有功人员,比如刘政会,杜荷,刘元等人。

    同时也核准了廉政部尚书牛进达奏本,所羁押的数十名官员一律充军,抄家。

    这些人都是在赈灾的过程中渎职才被抓的,但其中有一名刺史,倒是难道刑部和廉政部的官员。

    他叫郑善果,岐州刺史,郑州荥泽人,西魏少司空、岐州刺史郑孝穆之孙,北周大将军、开封县公郑诚之子,母清河崔氏。

    这哥们出身世家豪族,父子三代都在岐州做官,在当地官声也算不错,这次关中闹蝗灾,赈灾也算得力,本来是吏部是要对他进行褒奖的。

    但廉政部却接到乡绅的举报,说这位刺史大人趁着天灾竟然鼓励治下百姓出家,购买土地,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租庸调制。

    可廉政部的调查结果让当时监国的李承乾哭笑不得,郑善果买地一个子都没少了老百姓的,甚至看到实在困难的,还多给一些,这属于正常的买卖。

    尤其人家理由很充分,花自己的钱买地捐给佛寺给正在遭受蝗灾的岐州百姓祈福,这你又能说什么呢。

    原来郑善果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和许多大德高僧都关系匪浅,经常一起谈道论法。

    他本人也对佛家宣传的灾祸要提升慈悲心,共创「善业」,要供佛、敬天以得到保佑与护持之力的理论十分的推崇。

    总之他买地和鼓励百姓出家就是让大家避免受到灾祸的迫害,至于地有没有人种他可不在乎。

    不管是出于法理还是为了暂时的稳定,使郑家和崔家在大灾中不至于借此发难,李承乾只能把这事压了下来。

    这不现在皇帝回来,牛进达就把这案子摆在李世民的面前。

    李世民坐在承庆殿里生闷气,在李世民看来郑善果是神佛捧得比皇帝都高,这让怎么能让一向自恋的李世民高兴呢。

    但也不能明面说神佛无用的吧,加上郑崔两家求情奏本也一封接着一封送到弘文殿,是,谁都知道郑善果这么做不对,但你又有什么理由定他的罪呢。

    “朕今日让你们来就是要谈下郑善果的事,平白就把这么土地和百姓都送人,还合理合法,你们说,怎么办。”,李世民双目扫过殿内众人。

    魏征左右望了一下,看众人都没有说话便开口道:“陛下,他把本来应该给朝廷纳税百姓和地都送给了寺院。

    要是人人都学他,那用不了多久朝廷就无兵可用,无粮可征了,臣看他是打着为民祈福的幌子欺骗了朝廷和百姓。”

    萧瑀:“魏大人,看事不要太片面,郑善果在赈灾中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吧,不能因为这点事给他重处,要不然谁还会敢在大灾之年周济百姓呢。”

    “作为岐州刺史他有义务带领治下百姓度过蝗灾,但这不是他将朝廷的百姓送给寺庙的理由”,长孙无忌恨恨的说道。

    刘泪一向和郑家交好,看到长孙无忌这么说,也站了出来大声的质问道:“长孙大人,他郑善果花的是自己的钱,百姓也不是他强行抓去的,用什么理由去治他的罪呢,他是贪赃了,还是枉法了。”

    刘泪说的没错,也让长孙无忌一时语塞,只能坐下生闷气。

    “陛下,不论在任何朝代,官员们信奉任何宗教,朝廷是不管的,梁武帝萧衍也四次舍身进庙。

    连皇族都如此笃信宗教,更不要说那些世家豪族和文人墨客了。在他们眼中这世上最大就是神佛,

    至于国家有没有钱粮和兵员,根本就不在乎”。

    房玄



第五十三章 李承乾对宗教的看法
    “朕才是天下之主,众官信仰应该是朕,而不是那些泥做的神佛。你小子平时鬼主意多你说说应该怎么做。”

    自从听房玄龄提到梁武帝的时候,李世民的心里就起了杀心,要是沦为象梁武帝那样的神权傀儡,那还不如杀了他痛快呢。

    当然这样的事是不能和臣子说的,皇后又在修养,不能劳神。

    而从洛阳事件后,李承乾在他心中地位不断的上升,所以和儿子发泄下心里的不满倾诉的对象也是合情合理的。

    李承乾给甘郧使了个眼神,让他收拾下皇帝砸碎的茶盏,而他自己则搬了把椅子做在皇帝的身边。

    “父皇,事情有些复杂,这里面涉及皇权,世家,宗教,土地,人口,赋税等多个方面,一旦处理不当都会动摇国本,这也是儿臣将事压下来的原因。”

    “这些朕都知道,你就说怎么办”

    “零敲碎打”。

    李承乾的回答勾起了李世民的兴趣,这小子总能在关键的时候有些奇思妙想。

    有时候李世民真想撬开他的脑袋看看这里面都是什么。他知道李承乾秉性,没有十足的把握李承乾是不会说的。

    李承乾:“简单来说限制宗教的发展,远的不说,周武帝宇文邕和隋文帝杨坚都遇到过父皇今日的难题。

    但二人的做法显然不合时宜,所以都以失败告终。儿臣以为他们想法是对的,但做法嘛,有些不如人意。”

    听到儿子要更自己纵古论今,李世民笑了,挑了下眉头问:“二者因何失败”

    李承乾:“宇文邕即位之初,虽然循例事佛,但他更重视儒学。

    天和二年因寺僧日多,滋生是非,国库收入骤减,还俗沙门改宗道教的卫元嵩上书请删寺减僧,这也给宇文邕提供了灭fo毁教的借口。

    天和三年,宇文邕在大德殿,集百僚及沙门、道士,亲讲《礼记》,下旨以儒术治天下,不从者尽杀之。到了

    建德三年五月始议禁fo,诏僧人、道人聚集京师,申斥佛教不净,下诏禁fo道二教:经像悉毁,并令沙门、道士还俗,三宝福财尽皆散给臣下,寺观塔庙赐予王公。其他奉祀崇拜,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

    当年六月,设置通道观,选佛、道名士一百二十人,普着衣冠,为“通道观学士”,并置官吏统管。

    建德六年,北周灭北齐,宇文邕入邺城,在原齐境内推行禁fo之令,沙门慧远高僧与其争论不果。

    禁fo后,北方寺像几乎灭绝,僧众多逃奔江南。可就在宇文邕死后没多久,佛教就又在北方兴盛起来。”

    “那宇文邕为什么失败呢,就是因为他太急了,杀戮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呢。

    他一边大肆杀戮,令一边强制百姓信奉儒术,老百姓目不识丁,压根就不明白他说礼记是什么意思。

    连肚子都吃饱谁还管礼呢,宗教劝人向善,时常的周济贫民,高低立见,百姓当然更信奉宗教了,这也是他失败的原因。”

    李世民仰着头,迷着眼睛听着:“那杨坚呢,他是怎么失败的。”

    李承乾进了一口茶,润了润嗓子,看着父皇的情绪逐渐的平息下来心里格外的高兴。

    于是接着道:“由于出身的问题,他少年时曾出家了一段时间,在那段时间里杨坚也深深为fo教理论所吸引,成为了一名虔诚的fo教徒。

    可当了皇帝后呢,



第五十四章 并省官吏(1)
    翌日承庆殿

    李世民:“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孔子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此皆载在经典,不能具道。

    这些天朕一直在想一些事情,大唐三省七部九寺各司,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朝廷的诏令不能在短时间内传达到地方州府。

    就拿这次的蝗灾来说吧,尽然有那么多的官员对赈灾事宜玩忽职守,要不是太子以雷霆手段处置了他们,那关中必然大乱。

    如果是打仗的时候,如此的拖沓,就是你有再多的兵马,也会被打得一败涂地,所以,朕决定立即并省官吏。

    那些占着官位无所事事的官吏们,靡费朝廷的俸禄不说,废弛朝政,无事生非,互相掣肘,这是要误国误民的。”

    殿内的众人都知道,这次关中蝗灾让朝廷冗员的问题彻底的暴露了出来。

    让太子不得不用强硬的手段来处理这次的灾荒,这也让不少官员都上书弹劾太子,严重的甚至说太子有谋逆之心,洛阳的事他们多少都是知道的。

    在加上郑善果这个奇葩,也让犹豫了很久的皇帝终于下决心并省官吏。

    让李世民意外的是魏征这个平时眼睛不揉沙子的老家伙一样不发,低着头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但是一向沉稳的岑文本第一个站了出来。

    “陛下,臣以为并省官吏一事,万万不可操之过急,关中蝗灾刚过,百废俱兴,如果现在就并省官吏,恐怕会出乱子的。”

    李世民:“正是因为百废待兴,朝廷要做的事情很多,所以要尽速解决这件事,”

    岑文本见皇帝如此的执拗感到十分的头疼,只能再详细跟皇帝阐明并省官员的利弊,希望能改变李世民的看法,毕竟因为几顶乌纱帽去得罪那么多人是不值得。

    “既然陛下执意要并省官吏,那么必须要追本溯源,弄清楚这么多官吏究竟是从那来的,官吏冗杂之害始自武德初,至今已有十余载了。

    武德皇帝晋阳起兵后,为了笼络前朝的官员和当地的乡绅,不得不大量的封官。

    据吏部存档记载,在进军关中的途中,就曾经有一天,有录用上近千名官员的记录啊。

    因为如此之多的人出来做官,原本一个人能干的事情,现在就不得不委给三个人、五个人、乃至更多的人去做。

    岑文本说的是实话,李渊为了尽快的占领关中,以谋求争霸天下,对来投的官绅一律录用,也顾不得考虑官员的才能及品格,更不要提冗员的问题了。

    要知道那时候李家也不过是群雄中的一员,并没有把握能够击败他们一统天下。

    不过这么不能说李渊做出错了,但当时的各路诸侯都是这么干的,很多地方头一天还是夏王手下的官吏,第二天郑王的军队来了,摇身一变立马就变成了郑王的忠臣,

    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也是乱世中官场的形态,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就官员忠诚的问题,李承乾曾经问过李刚,忠臣是因为数量上少才被历史所记住的吗,李刚的回答说不可因水清而独用,水浊而偏用。

    是啊,官员们也是人,是人就都有私心,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的官员都选择随波逐流的原因。

    房玄龄:“是啊,据说武德皇帝也曾深察其害,曾经动过并省官吏的念头。”

    还没等房玄龄说完,岑文本立刻就把话接了过去:“但武德皇帝并没有办这件事情,为什么呢,因为武德皇帝非常的清楚,封官是收拢人心巩固皇权的一种手段。而摘掉别人的乌纱帽是要得罪人的啊。
1...1112131415...7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