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美]约翰?托兰
当沃克奋力支撑正在崩溃的战线的时候,信心十足的阿尔蒙德将军已做好了在东线发动进攻的准备。他命令海军陆战7团从港口城市兴南向北挺进,直扑鸭绿江。美第7师也向海军陆战队的右边北进。“当我们把这一带全部扫清后,”阿尔蒙德说,“韩国军队来接防,把我们的师撤出朝鲜。”他还不知道西线已遭到重大损失。
“我们可望会一会共产党的军队,”第7陆战团团长霍默利曾伯格上校在一份非正式简况介绍中对他的军官和军士们说,“重要的是,我们得打赢这第一仗。”
11月1日,当中国军队进攻特罗洛普中尉和骑兵8团的时候,陆战7团紧跟在韩国26团后面,乘卡车驶离咸兴。那天下午后半晌,他们为当天晚上获取了一个紧凑的环形防线。那天白天,韩国军队遭到中国军队124师的打击。阿尔蒙德的两位参谋断定,进攻部队可能为了保护中国第4野战军的侧翼,并未构成威胁。
次日(11月2日)晨,海军陆战7团继续前进,中国军队的远程pào火给他们造成了一些伤亡。下午,海军陆战队前进了36英里,遇到敌人微弱抵抗,距离水洞不到一英里。再前进27英里多他们就将到达长津湖南端具有战略意义的村庄下碣隅里了。
他们原指望第二天不会遇到麻烦,因为他们不知道中国军队一个团已集结在北、西两面,而另一个团已占领东面高地,第三个预备团就在几英里的后面。晚上11 点,利曾伯格的第1营报告说其右翼遭到进攻;一小时后,2营报告说在其左翼发现北朝鲜军队两个营。形势很快明朗了,陆战7团的这两个营正受到左右两侧的全面进攻。
当晚中国军队增大了压力,阻击了海军陆战队两天。最后,在11月4日,海军陆战队总算突破阻击,向前推进了6000码。
第二天(11月5日)发生了最重要的一件事,麦克阿瑟没有和华盛顿商量就发了一道命令,轰zhà鸭绿江大桥北朝鲜一端。这时他认识到中国军队的干预不是开玩笑,因为他们已经把第8集团军赶过清川江,而且有在沃克的主力渡江时攻下桥头堡的危险。
为了阻止中国军队大批涌入朝鲜,麦克阿瑟发出了轰zhà的命令而没有同参谋长联席会议协商。这使远东空军司令斯特拉特迈耶将军非常不安,他立即提醒五角大楼注意这一事态。在飞机起飞1小时20分钟之前,参谋长联席会议命令麦克阿瑟,在接到进一步的通知之前,推迟对满洲边界5英里之内所有目标的轰昨。
11月6日凌晨两点,从华盛顿发来的一封急电把麦克阿瑟从床上叫了起来。他把电文拿到桌上的台灯下看,使他感到震惊。他先是取消了轰zhà的命令,而后坐下来拟了一封复电。“大队的人马和物资正从满洲涌过鸭绿江上所有的桥梁,”他发电报说。轰zhà拖迟的每一小时都将使美国军队和其它联合国军队付出大量的鲜血。 “我是在我所能提出的最严重的抗议之下暂缓进行这次打击,并执行您的命令的。”他要求参谋长联席会议立即重新考虑其命令。
布雷德利接到东京发来的电报后,立即用电话告诉了总统,总统最近在布莱尔大厦差点儿遭到波多黎各革命分子暗杀。显然,他没有与麦克阿瑟对着干的情绪,便点头同意了。“让他干去吧,”他答复布雷德利。毕竟麦克阿瑟是在战场上,对问题感觉强烈。这一次麦克阿瑟又按他的想法去干了。参谋长联席会议授权他去执行已计划好的轰zhà。
似乎暗中参与了东京和华盛顿进行的一切,出于令美国人大惑不解的原因,中国军队在同一天同联合国军脱离了接触。在西部,沿清川江布防的澳大利亚军队看到中国军队在黎明前发动了一次进攻后就撤走了。那天一整天,侦察机都在报告说看到中国军队向北撤退。夜幕降临时,他们消失在群山之中。在东面,海军陆战7团仍在镇兴里以北同中国军队jiāo火,但当他在第一天一清早醒来时,敌人神秘地消失了。
他们的撤退使关于中国干预的争执重新开始。它是真的干预吗?也许他们遭受的打击太重了才不得不后退的。另一些人臆测,他们撤退是给联合国时间来重新考虑向鸭绿江推进之行动。
对于麦克阿瑟来说,他只赞成制定从东西两面发动一场全面进攻的计划。
3
在北京,毛情绪高涨。他对麦克阿瑟的分析准确无误,非常自信正引诱这位最高司令往陷阱里跳。由于沃克不知怎么地已把其大部分军队安全撤过了清川江,毛认识到硬要按他原来的计划发动进攻将是蛮干。志愿军的补给已经消耗了。因此在前一天,他命令彭在东西两线同时突然停止了进攻,第一次战役结束。
毛认为,虽然没有完全实现当初制定的在头13天里的歼敌计划,但已经歼敌15000人,挫败了麦克阿瑟在感恩节前占领整个朝鲜的计划,朝鲜的形势已经稳定下来,为重新做出判断和金日成重组其被打散的军队赢得了时间。这次战役还使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获得了与装备重型武器的敌人作战的经验的同时,在朝鲜建立了一个稳固的阵地。
毛估计,由于这次突然撤退,自认为已打退中国军队的麦克阿瑟将使部队继续向北推进,从而冒险延长他自己的供应线。然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和北朝鲜军队可以从其在树林茂密的深山里的隐蔽处出击,赢得决定xing的战役。
根据彭的建议,毛命令志愿军采取扩大正面运动防御与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如小敌则歼灭之,如大敌则边打边退,诱敌深入,以便主力部队消灭之。”
在征得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后,麦克阿瑟在11月8日命令轰zhà鸭绿江上的桥梁。第一批轰zhà造成的破坏甚小,中国军队继续进入朝鲜。然而,这次轰zhà却产生了历史上第一次喷气式飞机之间的空战。拉塞尔布朗中尉驾驶一架f-80战斗轰zhà机击落一架苏制米格-15战斗机(也许驾驶员是中国人)。米格飞机的出现更使麦克阿瑟深信在鸭绿江边阻止中国军队的严重入侵乃是上策的信念。
同一天,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一封电文给了麦克阿瑟他所需要的机会。参谋长联席会议征求他如果中国人可能采取下一步行动他对轰zhà的最新看法。他答复说,用他的空中
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第 40 章
力量,就可以切断从鸭绿江北边对目前正与他对阵的中国军队的增援。“我计划在11月15日前后发动旨在推进到边界并夺取整个北朝鲜的进攻。任何缺乏这一目的的计划将完全摧毁我的军队的士气,而且心理上造成的后果将是无法估量的。”
尔后,麦克阿瑟想直接给杜鲁门一击:“把北朝鲜任何港口放弃给中国共产党分子的侵略,都将是自由世界在近期的最大失败。的的确确屈从于这样一种邪恶主张将破坏我们在亚洲的领导和影响,并在政治和军事上使我们的地位站不住脚。”
参谋长联席会议又一次屈从了。他们建议,麦克阿瑟提出的全面进攻计划“应当予以审查但不应改变。”换句话说,只要看起来“有适当的成功机会,”就应该允许他去干。
艾奇逊、马歇尔等人一字不拉地接受了参谋长联席会议给麦克阿瑟的怯懦的答复。“总统所有在这个问题、民事和军事方面的顾问,都知道出了严重差错,什么差错,怎么去找以及怎么处理,全都不吭声。艾奇逊如此坦白承认,如果杜鲁门当初像英国人建议的那样,支持参谋长联席会议,发布一项命令,退缩到朝鲜的窄腰,而且沃克也愿意这样去做,常识就会处于支配地位。“但这就意味着一场同麦克阿瑟的斗争,会被他指责为他们否定他取得的胜利……因此他们犹豫了,动摇了,机会失掉了。当每个人都行动无误时,我想,没有谁会在事后对他自己十分满意的。”
在西部前线,第8集团军至少将有7个师、大量pào兵和坦克来发动一场全面攻势。最使沃克担忧的是后勤。支持这样一场进攻一天至少需要4000吨供应,而他只得到了这个数字的一半。他通知麦克阿瑟,11月24日之前他不能发起进攻。
在东部前线,存在着另一个问题。麦克阿瑟的作战军官埃德温赖特准将认为阿尔蒙德把第10军的前线铺得太宽。他劝说麦克阿瑟给急于在几个地方同时到达鸭绿江的阿尔蒙德降降温。第10军应该一切为了支持第8集团军推进。随后赖特建议阿尔蒙德准备改变其任务,以便配合沃克的全面进攻。
尽管麦克阿瑟很信任阿尔蒙德,但还是同意了赖特的意见。11月15日,这位第10军军长奉命重新确定了进攻方向。向鸭绿江的全速推进将服从于对阿尔蒙德不大看得起的沃克将军的支援。阿尔蒙德接受了麦克阿瑟的决定而没有提出反对。向西发动一场进攻以支援沃克的计划将主要由海军陆战队来实施,但允许巴尔将军的第7师继续向鸭绿江推进。实际上,阿尔蒙德是在使巴尔不能支援第8集团军。
沃克和阿尔蒙德之间长长的缺口最短处即从第8集团军右翼的最北端到第10军左翼最靠西的阵地之间的距离,仍至少有20空哩。再往南,空隙约为35空哩,而通过山路的路上的实际距离就更大。
阿尔蒙德和沃克安排了一套巡逻计划,但巡逻队很少进入缺口地带。但这一疏忽似乎并未使阿尔蒙德cāo心,沃克却深为之担忧。麦克阿瑟个人认为,北朝鲜的山脊使得中国军队不可能利用这一地区展开军事行动。这表明他对他的新敌人的了解是多么的少。对于阿尔蒙德来说,第10军和第8集团军之间的联络靠无线电和一名联络官每天乘飞机来回一趟似乎就足够了。
到11月17日,沃克已解决了后勤问题,他通知东京,他可以在一星期内发起全面进攻。麦克阿瑟把暂定的进攻日期转告给参谋长联席会议,还颇为乐观地说,由于空中进攻大大减少了敌人补给的流入,已切断了战场同中国增援部队的联系。他再次重申,前景是光明的。
4
一周以前,毛已命令彭在一个月内在东西两线发动一场联合进攻,歼敌七、八个团,把战线推进到平壤至东海岸之间。“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他断言,“我军就在根本上胜利了。”
四天后,彭召集了志愿军党委会议,决定了下一步的作战方针和作战计划。会议同意仍采取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内线和外线相结合的方针,力求在运动中消灭敌军。
会议还认为,歼灭敌人有两种方法:围点打援,以2-3个军(相当于美军6-9个师)进入敌人控制的区域。“坚决执行毛主席的命令,往南推进到平壤至东海岸地区,歼敌六七个团,使敌人由进攻转入防御,以便我军将来举行反攻。”
为了建立毛的陷阱,东部的志愿军在11月7日突然停止了对向长津湖前进的海军陆战队的进攻,撤退了。两天后,西线的志愿军也佯装败退了。
11月10日,沃克和阿尔蒙德按照麦克阿瑟的命令,继续向北推进。到第7天时,俩人都接近彭正准备进行重大战役的地区。不幸的是,第8集团军和第10军的情报机关都大大低估了彭的实力事实上,他们都还误认为林彪负责志愿军而且也没有查明隐蔽起来的、正在为歼灭他们秘密进行准备的敌人的行踪。
第19章 功败垂成
作者: 托兰
点击: 2825 投票: 8
(11月6日-26日)
1
在西线,哈里特罗洛普中尉带领一行人通往安全地带的企图屡屡受挫,心情十分沮丧。腹背受敌,几乎没有成功的机会。11月6日,他们在一片遗弃的散兵坑里偶然发现两只士兵背囊,其中有6条毛毯,两只睡袋、短裤、袜子、剃发用具和牙刷,另外还发现一只装满手榴弹和子弹的木箱。截止此时,特罗洛普已损失1 人。剩存的4个人,在阵地四周用手榴弹布下饵雷后,感到安全多了。然而更能令特罗洛普振作jīng神的是可以刷刷牙。
次日下午,正寻觅食物,他们听到坦克火pào和密集的轻武器shè击声,于是决定坐守原地,以待友军突围出来。天黑后,特罗洛普爬上崖顶望。11月8日凌晨4时,他又听到阵坦克pào声和t-34坦克开进的轰鸣。特罗洛普溜下山崖与同伴会合。他翻出一卷卫生纸,在地上拼出“help” [ 译者注:“求救” ] ,每个字母五英尺,其上镇以石块。黎明时分,一架联络机在上空盘旋,但显然没看到他们。特罗洛普脱下短袖衫挥舞,仍运气不佳,无济于事。
他们饥肠辘辘。下午3时左右,特罗洛普和片川决定去搜索这一带唯一的民宅。距离尚有200码,撞见一个约18岁的男孩。特罗洛普勾动食指示意:要不要干掉他?片川也用手势回答:抓活的。他俩爬到离男孩30英尺范围内,突然跃起扑上去。
“我,美军的。”那个朝鲜人不住地念叨。特罗洛普问,是哪个营的?“2营”。营长是谁?男孩说出三个名字并将菲尔兹上尉描述一番。最后他说有办法天黑后带来食物。疑念未消,特罗洛普指示他傍晚7点老地方见面。
片川和特罗洛普提前一小时返回,以防有诈。几分钟后,看到男孩从山洞出来,背着个大包袱。整7点钟,他发出呼唤:“噢哎”。他搞到近10磅小米饭,其中掺杂着菜豆,外带一种深绿色酱,粘糊糊,酸溜溜的。男孩乞求带他一起走。“明天这个时候再带些食物来”,特罗洛普说,“你的事我们会考虑”。
集体摸黑饱餐一顿,余下的第二天享用。对于特罗洛普,这些食物味道之美犹如亚赛牛排。第二天一早,用过餐后,各自擦拭武器。下午时分,一颗饵雷zhà响了。他们提心吊胆等了半小时,总不见敌人踪影。满腹狐疑,特罗洛普和另外一人摸上山坡,看到zhà死一名朝鲜中年fu女。他们将她拖走掩埋掉。
一架c-47运输机飞临上空,在这一地区盘旋。能听到一个女人在用外语广播,讲的大概是中国话,然后是音乐,接着又是更多的讲话。一小时后,一架联络机在上空往返飞行。四个人一齐走出丛林挥动手臂,但驾驶员竟视而不见。特罗洛普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全体一致用不登大雅的字眼儿对该机发表了意见并研讨了该驾驶员的先人祖宗。”
天黑后,片川和特罗洛普再次去见那个朝鲜小伙子。他又带来了食物,但声明给他食物的人再也拿不出什么了。特罗洛普决定让他入伙。他们匀出武器装备给他,但不分派他站岗放哨。三天里,他们不断变换阵位,企图向南突出重围,结果是枉自徒劳。11月12日深夜,直线距离清川江河口20英里处,他们跨越一条小溪,经过一座村庄,然后爬上一道山梁,在这里发现孤零零一间小草房。草房里找到一些马铃薯和一桶干玉米粒。他们点燃一堆火,煮咖啡,烧烤玉米粒。味道像bào玉米花,十分可口。
一路陡直上攀,隔5分钟就得休息一次。终于到达一处小平台,便安顿下来过夜。近处的qiāngpào声清晰可闻,但个个筋疲力尽,谁也没心思搞清声音打哪儿传来。
拂晓,他们登上峰顶,从那里可看到清川江河口和黄海。空气变得寒冷刺骨,地面结了白霜。特罗洛普看到敌军正在北面修筑掩体和反坦克壕。他估计友军阵线当在南面约5英里,故决定由此下山,登上山谷那边与北进的联合国军会合。
正准备动身之际,发现一个村民领着8名北朝鲜兵沿小路朝山上走来。双方距离已不足30码了,来人拐上另一条小路。片川和特罗洛普小心翼翼地摸到山脊,背面有6个敌人正向下移动。他们意识到再次被包围了,于是赶紧布下饵雷。
当天夜里冻得人睡不着觉。天亮时,谁都懒得不想动。最有活力的要算片川,特罗洛普这时全靠他了。他俩负责取水,沃森、劳伯和朝鲜小伙子(此时已有个绰号 “查理”)负责寻找食物。后面这三个人几小时后返回,搞到红薯和少量小米。沃森透露说,路遇4个朝鲜男孩儿,现已带来了。
特罗洛普火冒三丈。他们究竟在哪儿?下面,一个山洞里。最大的差不多17岁,最小的15岁。特罗洛普仔细盘问。他们自称是在躲避北朝鲜兵,因为不愿当兵。注意到他们脚下穿的都是陆军军用胶鞋,特罗格普猜测他们是开小差的北朝鲜人民军。他问,是否携带着武器?带了。一支脏兮兮的m-1步qiāng,qiāng栓已被冻死,两只长长的苏式步qiāng,只有五六发子弹。特罗洛普逐渐相信了他们,并从他们嘴里得知美军坦克已推进到这一地区,但无法突破防线。
“照你们看,我们能不能冲出去?”
回答是否定的。要是能的话,他们几个早那样做了。次日,11月16日上午,特罗洛普带着两名朝鲜人下山取水,顺便侦察一下敌军撤走没有。50名北朝鲜兵正押送两辆牛车东行。一小时后,三人在回山途中听到一声饵雷bàozhà声。“哇,咱们zhà死两个”。片川告诉特罗洛普。
“zhà死没有?”特罗洛普问。
“没查看,但我相信是zhà死了。”
既然发出这么大声响,特罗洛普知道非转移不可。正打点行装,忽听有人声越来越近,沃森和特罗洛普抓起m-1步qiāng和手榴弹,趴在一块突岩上居高临下。令特罗洛普惊叹不已的是,眼前是一派日常景象:五六个穿白衣的fu女头顶包裹沿山脊南侧走下溪谷,那边有3个孩子在一所房舍周围游戏。特罗洛普回来告诉其他人,务必等到第二天早晨再出发。当晚,大雪纷飞。
他们天亮时离开,先朝西走,然后下山。夜晚,运输车辆南来北往。前方是一片平坦的田野,白日里无任何掩护。由于过度疲劳,他们无法夜间行军。尽管如此,士气倒满高。第二天早晨,敌军在一英里外按50码间隔展开。特罗洛普一行人白天隐匿,是日傍晚做出继续前进的决定。
凌晨4时启程,天还没亮。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打算相机渡河,然而敌军活动频繁,只好转向南走,天亮时,他们离开公路,走向几间看上去已废弃的农舍,但考虑到闯进去过于危险,全体一致同意宁愿在无粮的情况下再走三天。此时是11月19 日,特罗洛普和他的小组疲于奔命长达两个半星期了。
2
沃克已制定出挺进鸭绿江的完整计划。英联邦旅已进入阵地,尽管其中许多来自香港的士兵还穿着热带服装。没有一人有全套像样的御寒装备。二等兵朱利安滕斯托尔发现这里的风真是夹着冰碴往脸上刮。这是他头一次领教朝鲜的冬天,有生以来从未经受过如此酷寒。11月19日,风云骤变,接连12小时的倾盆大雨,使钢铁般坚硬的冻土变得泥泞不堪。英军的行动被迫推迟。
11月21日,捷报传来,东京一片欢腾。东线第7师的先头部队库珀特遣队长驱直入,未遇任何抵抗,进入鸭绿江畔的一个小镇,惠山津。阿尔蒙德驱车30英里赶去拍张临江望满洲的倩影。麦克阿瑟欣喜若狂,致电第10军军长:“最衷心的祝贺,内德,转告戴维巴尔的7师中了头彩。”
这一日,摄影师们倾巢出动。不少官兵得意忘形,效仿当年丘吉尔和巴顿在莱茵河畔的行径,朝鸭绿江中大撒其niào。这一景象若被对岸中国哨兵通过阵地望远镜看到了,定会大惑不解。
这一消息登上头版头条。艾奇逊连同国防部其他官员会晤了继路易斯约翰逊任国防部长的乔冶马歇尔。五角大楼的将军们额手相庆,但他们主要关注的是如何设法让中国人同意在边界设立中立区这一棘手问题。国防部副部长罗伯特洛维特建议:麦克阿瑟应为设立非军事缓冲地带创造条件,部队后撤至鸭绿江以南建立防御阵地。几乎所有在场的人都赞同洛维特的主张,柯林斯将军甚至勾勒出一条鸭绿江以南10-25英里的假想线。此项建议表明参谋长联席会议将沃克的第8集团军遭受重创的事实弃之脑后。洛维特纯粹是异
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第 41 章
想天开。谋臣策士,不论是武将还是文官,大谈特谈上述设想,只能说明坐在半个世界之外的美国领导层思维紊乱。更可悲的是,守在朝鲜这口沸腾大锅旁的麦克阿瑟及其心腹幕僚同样不能面对现实。整整一个韩国第2军已被打得仓惶溃逃,而参谋长联席会议居然认为战争要结束了,就因为一小股美军窜到了鸭绿江边。他们可曾记得首批联合国军向同一虚幻目标前进时的下场吗?
3
紫禁城墙根下一座古代平房式建筑中,máo zé dong正在运筹设制陷阱的最后步骤。这所陋室是自中国参战以来毛同其夫人隐居的地方。他深居简出,甚至不到几英里外的中央军事委员会所在地去主持会议。他私下会见的只有周恩来和其他两个年轻有为的官员。毛对周的信任基于两点:一是周乃大儒,忠心耿耿。二是,他是一位行政大师,有能力处理军事、外jiāo、内政,甚至各级党务等问题。给彭下达的命令便是在这些私下面晤中商定的。这一工作班子如此之小,如此之严密,外人无从知道毛的顾问究竟是何许人。
毛半躺半卧在床,一连几小时研究中国古代史。他从未上过军事院校,但具有独到的打仗天才。他学自他本人多年成败的经验。彭崇拜毛,但有所保留。主席似乎对现代武器不闻不问,更着重诸如孙子等古代兵法家惯用的韬略权谋,而那些玄奥的东西无法编成明确的教材训导官兵。
毛布下的套圈彭完全赞成,那也是他本人首倡的。这一战略说来也简单,中国军队将门户大开,佯作撤军,一旦敌人猛扑进来,彭的部队将相机击破其中最薄弱的侧翼。当毛得知麦克阿瑟已上钩,便下令11月24日发起全线总攻,立即电告彭,25日拂晓发动反攻。这无疑将给沃克以突如其来的打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