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天子
“管他呢。”
沈溪随口道,“他愿意等就让他等下去,他的差事不是由我来委派,陛下让他回京城,那就让他耐心等候陛下的消息。若他问你,你便这么跟他回复。”
“大人,他说想跟您商量要紧事,表情严肃,您真不见?”朱鸿想到张苑此前拿出那副吓唬人的姿态,不由问道。
沈溪摇头:“再大的事,我也犯不着跟他见面,京城内现在是多事之秋,萧公公可能随时都会退下来,他闹这一出不就是想让我帮他?若他有本事,直接去宣府求见陛下,而不是在这里当跳梁小丑,让世人知道他那点花花肠子!”
……
……
皇帝不在京师,没法举行朝议,但大臣间必要的商议还是有的。
梁储为内阁首辅,虽非京师主持政务之人,也拥有极高的话语权,六月初六这天,梁储召集六部官员举行会议,地点定在大明门外。
梁储很有心思,他知道现在皇帝不在京城,若是贸然于私密场合会见官员,必定惹来非议,便把地点选在皇宫外相对宽敞的地方,而这次召集之人,除了内阁三位大学士外,再就是六部尚书,连都察院左都御史陆完都没请。
众人被召集,即便心中觉得如此做不妥,但也没人反对。
这天临近午时,人员三三两两前来,沈溪和李鐩最后才现身,沈溪的出现让很多人松了口气。
“之厚,正要派人去问你呢……可有宣府消息?”梁储过来跟沈溪打过招呼,立即问出关切之事。
本来沈溪跟梁储同为辅政大学士,却因沈溪地位卓然,加之沈溪对于内阁事务不太关切,有意避嫌下,多日未曾前往内阁,梁储一时间居然觉得有些陌生。
沈溪微笑:“陛下未曾有吩咐传来。”
梁储道:“那司礼监掌印太监人选,可有定下?”
沈溪微笑着摇头,众人脸色多少有些释然。
有关张苑在京城等候觐见沈溪之事早已传开,在场都是部堂,耳目众多,对此多少有些了解。
一行人聚拢,却因在皇宫外,连张座椅都没有,便站在那儿。
户部尚书杨一清关切地问道:“梁中堂,有何大事要跟我等宣布?可是朝中出了了不得的事情?”
刑部尚书张子麟道:“这两月不少上奏留中不发,是否与此相关?”
梁储道:“乃是有关西北用兵之事。”
本来众人都以为梁储有什么要紧事跟众人商议,等其把当日所论说出后,在场人等难掩心中失望,便在于他们觉得这件事不需让朝官探讨。
兵部尚书王琼道:“陛下于西北整饬军务,未对兵部下过出兵御旨,可是最近北疆局势又有变化?”
梁储从怀里拿出一封书信,“从西北传来消息,说是草原部族贼心未死,几个部族联合起来侵犯大同,有意挑衅,陛下已跟军中将领商议,决定于近日出兵,反击狄夷的挑衅。”
说到这里,梁储将目光落在沈溪身上,不少人也在偷瞄沈溪的反应,见沈溪神情泰然自若,未表现得多惊讶,纷纷揣摩。
王琼道:“但到现在,兵部尚未收到风声……不知情况是否属实?”
按照王琼的意思,出兵这么大的事,若是连兵部都不知晓,那是无法作数的,但王琼也知皇帝做事不循常理,本来朱厚照就在西北,说要出兵乃旦夕之事,根本不用跟兵部商议。
梁储解释:“是王伯安写来的信函,于昨夜四更天送到,来不及跟诸位说明。”
“啊?”
那边李鐩很意外,看着王琼,“伯安的来信?难道德华不清楚?”
王琼并未有任何情绪变化,道:“那看来确实关系重大。”
以他的意思,情况紧急确实不该先知会兵部,而应跟内阁首辅汇报,这是王守仁顾全大局的表现,而没有追究王守仁知情不报的意思。
李鐩又看了看沈溪,道:“之厚对此如何看?”
李鐩不问沈溪是否知晓,也跟他之前多番见沈溪,甚至跟沈溪同来的路上还在说及西北军情,沈溪明确表示对皇帝行事不了解有关。
在李鐩看来,沈溪没有道理在这种事上隐瞒,甚至觉得皇帝到西北,有跟沈溪较劲儿之意。
沈溪道:“若只是些许鞑靼人骚扰边陲,便喊打喊杀,还要出塞还击,实在没那必要。”
李鐩道:“那之厚认为如何才合适?”
沈溪环顾一下四周,道:“即便出兵,也得适可而止,犯不着倾巢而出,更不能以陛下出关塞犯险。”
之前沈溪还说不支持出兵,随即又说出兵也行,只要不把战事扩大便可,说明沈溪在这件事上没有太过强烈的主观见解,有一定商议余地。
也是沈溪清楚,他现在在朝中位在梁储之上,若他态度鲜明且坚定,连梁储都不好反驳,他必须要顾全梁储的面子。
“如此也对。”
梁储接过话茬,“以在下看来,陛下不应贸然领兵出塞,而应将那些纠结在一起犯边的部族的情况调查清楚,再随机应变。”
靳贵对此有自己的见解,“我等不在西北,所查之事不多,若上奏请陛下不出兵,陛下未必会听从,倒是伯安在宣府,应该由他跟陛下面陈此事。”
“嗯。”
几人点头附和,觉得靳贵言之在理。
梁储望着沈溪:“之厚,你觉得呢?”
到了这个时候,梁储还要问沈溪的意见,他清楚涉及军事应该问沈溪,这也跟沈溪熟悉西北的情况有关,虽然沈溪跟王琼都曾做过三边总督,但沈溪的军事造诣更高,对地方情况也更为了解。
沈溪道:“诸位有何意见,在下附议便是。”
这么一来,相当于沈溪主动放弃发表意见,把权力交给在场之人。一干人面面相觑,在这个问题上,以前都是谢迁做主,或者是皇帝直接采纳沈溪的意见,如此这般商议还真让他们不知该如何说起。
梁储看着王琼:“那兵部赶紧拟出对策,趁着宣府兵马尚未调动,事情或许尚可转圜。”
……
……
雷声大雨点小,这是到过大明门,经历这场简短会议之人的共同想法。
本以为梁储能做大事,不想他把人召集起来,只是不痛不痒商量一下,没拿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难免对梁储心生失望,开始怀念之前独断专行的谢迁,还有凭着一股蛮劲冲刺在前的杨廷和。
来的时候三三两两,回去的路上各自找伴。
兵部要拟定对策,越快越好,王琼得赶回去召开兵部会议,所以走在最前面。
沈溪本要跟李鐩一起走,没走出几步,梁储便匆忙跟过来。
梁储道:“之厚,你多日未曾到内阁,这内阁事务,你是否不打算理会了?”
李鐩不知内阁的情况,自然而然停下脚步,本想避开梁储跟沈溪单独叙话,沈溪却没有避讳的意思,也停下脚步道:“内阁有叔厚兄支应,在下有何好担忧的?”
梁储叹道:“这内阁本就没几人,你一直不来,我跟充遂忙得脚不沾地,已经多日未归家了。就算你现在肩负江南备战之事,也不能把内阁的事情丢下不管啊。”
“嗯。”
沈溪不冷不淡地点点头,“在下尽量相帮。”
梁储着急地道:“眼下之事你更不能袖手,陛下听不进旁人的意见,鞑靼突然犯边,等于是给了陛下出兵的理由,你不会也赞同出兵吧?这几年开销巨大,大明军将也需要休整,明年应该……唉!”
或许是意识到劝不动沈溪,到最后梁储开始唉声叹气起来,显得非常无奈。
沈溪正色道:“出兵之事上,在下会据理力争,即便出兵也不会搞出太大阵仗,一直以来陛下对此等事并不太上心。”
“嗯?”
梁储不知沈溪究竟是什么意思,正诧异时,李鐩笑道:“陛下对军政颇为了解,叔厚你担忧过甚,让兵部赶紧草拟劝谏的奏疏,咱们联名上奏,相信陛下会详加考虑。”
“但愿如此吧。”
梁储最后又幽幽叹息。
……
……
梁储跟靳贵回内阁去了。
沈溪和李鐩继续向前走,李鐩笑呵呵道:“朝里没之厚你,做事真难啊。”
沈溪瞄了李鐩一眼:“时器兄何出此言?”
李鐩笑道:“看看,今天叔厚名义上是问大家的意思,其实不过是要听听你的意见,谨小慎微啊!”
沈溪微微摇头:“无论我等怎么看陛下的举措,这会儿也不该直接把我推出来,不能一点余地都不留……其实最好是怎么想怎么跟陛下上奏,自陛下登基以来,遭遇到的劝谏奏疏少了么?”
“今时不同往日。”
李鐩感慨地道,“陛下现在文治武功都有建树,以前觉得陛下胡闹,但现在看看……或许是偏见……幸好有你,朝廷无论怎么变,都乱不了。”
李鐩好像是在褒奖沈溪,也似在贬损。
沈溪并不在意李鐩怎么说,因为他知道李鐩这人心眼不坏,基本是就事论事。
沈溪道:“若真有番邦犯边,陛下忍不了,出兵也就出了,适可而止,我等不必太过担忧。这些年草原上连番征战,青壮尽失,再想威胁大明安危已不可能……经历此事后,或许陛下索然无味,会自行回京师。”
李鐩明白过来,点头道:“还是要让陛下吃点甜头,尝过了,也就不再寻思是什么滋味。这话有理啊。”
寒门状元 第二六六五章 等候支持
备战如火如荼进行。
从宣府到京城,从宣大总督衙门到京城户部、兵部,都在为这件事奔波,只有沈溪对此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
这次备战,朱厚照明着不想接受沈溪的帮助,但暗地里他却希望能得到沈溪的指点,甚至不时去问是否有沈溪的单独上奏,一旦有吏部上奏还会详细问询一下是否有沈溪对此番出兵的见解。
到了六月底,备战仍旧没结束,出兵与否仍是未知数,倒是把朝中文武折腾得不轻。
李鐩领衔工部,本来为这次备战只负责军械制造方面的工作,但大明过去几年制造了很多火器,暂时不缺,而且根据最新的军改措施,九边的军械制造下放到了地方,不再归工部负责。
但因备战,工部不得不在京城及周边地区开设很多工坊,王恭厂也比往日热闹许多。
六月二十八这天,李鐩匆忙来找沈溪,在长安街小院跟沈溪相见。
正好是散朝吃晚饭的时间,沈溪请李鐩在小院内一起吃了顿便饭,李鐩没客气,二人吃过后,李鐩把自己面临的困难说出。
“……陛下希望朝廷能制造一批更为先进的军械,主要是火器,特别指出要改良之前的多管火铳。”
李鐩说的“多管火铳”,就是沈溪曾以此在榆溪河奠定胜局的“原始加特林机枪”,这种兵器在榆溪河战场大放异彩,骑兵碰到它就是自取灭亡。沈溪到江南出海迎战倭寇和佛郎机人时,这种兵器没有出场,改良工作因此停滞不前。
但除了沈溪外,旁人无法进行改良,很多技术上的东西,尤其是设计参数,只有沈溪掌握,工部那边研究过之前沈溪提供的图纸,发现制作出来已经非常困难,更别提改良了,朱厚照的要求超出了工部的能力范围。
沈溪道:“东西制造出来,还要改良,那要到什么程度才算优良?”
李鐩想了想,明白沈溪说的是标准,朱厚照只说改良,但没说向哪个方向改,优缺点不说,光靠一张嘴,连方向都没定下来,想要优化设计近乎天方夜谭。
“这个嘛……其实在下看过图纸,也看过成品,知道这东西杀伤力有多大,近处五十步左右,简直可以说神挡杀神,可惜太过笨重,而且一人无法操作,若是能把这东西缩小,再减轻重量的话,应用会更加广泛……”
李鐩是工部尚书,虽然工部尚书管行政,但李鐩平时喜欢捣鼓一些奇淫技巧的东西,这也算是他的特殊爱好。
李鐩对于“原始版加特林机枪”还算有点研究,发现那东西太过笨重,战场上只能当作火炮运用,且子弹制造麻烦,还有发射以及操作的复杂性,让李鐩觉得可以从这方向进行改良。
沈溪摇头:“既然工部已确定方向,何须来找我?”
“唉!”
李鐩听出沈溪对这件事没多少兴趣,连忙道,“之厚啊,咱有话直说,别说改良,就算现在工部要重新制造一挺多管火铳,也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尤其枪管,十根中有五六根是残次品,不能使用……大管子都这般困难,还想改小……这不是让人为难吗?”
沈溪见李鐩焦头烂额的模样,不由笑了笑:“时器兄,不是我推搪,实在是我也力不能及,要说这制造图纸还是从佛郎机人那里得到,他们正在研究,我抢先一步造出来,还用于实战,已是异数,你让我去改造不是难为人吗?”
“什么?不是你发明的?”李鐩对此颇为意外。
以往但凡提到那神乎其神的大杀器,都觉得是沈溪独立完成研制,谁想其中竟有此变数?
沈溪为了避免麻烦,不把功劳往自己身上揽,故意叹息:“这种事有必要遮掩吗?我们炮制了佛郎机人的技术,从开始的佛郎机炮,到后来的多管火铳,要想有所创新,必须得投入巨大的心力……这些年我忙得脚不沾地,有那工夫吗?”
李鐩听沈溪提到前几年大明所用的佛郎机炮以及根据这个研究出来的佛郎机火铳,便对沈溪所说的加特林也是应用佛郎机人的技术没有太多怀疑,以前李鐩就觉得很好奇,为何沈溪这样两榜进士出身的文官,会对那些奇淫技巧的东西那么在行。
“不得不说,没有你,大明就没有这些强大的火器,也不可能把草原治得服服帖帖。”李鐩最后感慨地说道。
沈溪笑道:“有关图纸,我会再给工部一份,至于如何改良,得看工部……尤其是时器兄你了。”
李鐩本来是上门“求教”,最后没得到想要的,而他现在对沈溪接手改良加特林的事不再抱有希望。
之后二人简单交谈,李鐩便匆忙告辞。
以沈溪想来,李鐩最近应该睡不着觉了,皇帝点名让工部改良火器,作为工部尚书李鐩责无旁贷,李鐩为了完成差事只能召集人手研究,工部上下开始为皇帝备战忙活起来。
……
……
李鐩这边走了,沈溪没有回去,当晚在小院过夜,因为有吏部考核没完成。
回家了也没法陪老婆孩子,不如一个人留在小院更清静些,老早他便让人回去打过招呼。
一直到半夜,沈溪正要睡下,云柳匆忙前来,带来吕宋岛上制造船只和火器之事。
“……大人,按照您的吩咐,火器已进一步改良,现在已能大规模炼制精钢,铸造的钢管可以用来制造更为先进的火铳枪管,还有更为精细化的磨具可以打造零部件,这是从那边送来的样品……”
云柳带来一方木匣,打开后里面是一些看起来不起眼,却是划时代产物的东西。
靠模组化生产,制造的火器零件,诸如扳机、弹簧、螺丝等等。
“送来的东西不多,但现在都可以批量制造了。”云柳见沈溪用木质卡尺一个个测量那些小零件数据,振奋地说道。
沈溪道:“工部李尚书刚才来请我帮忙改进火器,后脚我这边就能大批量制造改良过的火器,一定程度上甚至实现了小型化……若是这些东西出现在大明境内,那可就说不清了。”
云柳请示:“是将部分样本交给工部,还是说……”
沈溪抬手打断云柳的话,“交给工部,意味着我研究的东西就必须给朝廷分享,那我在外面单独研制有何必要?”
“大人要留这些东西,不怕被人非议?”云柳皱着眉头,虽然她知道沈溪的意图,却很担心出事。
沈溪摇摇头:“我一来不会用这些东西谋逆造反,二来也不打算将这些玩意儿卖给番邦赚钱,有何必要担心旁人非议?最重要的,是不能让人知道有这么回事……真是好东西啊!”
听沈溪这一说,云柳更想知道沈溪秘密研究武器的意图。
但因沈溪不肯明言,云柳心中更多了几分担心,怕沈溪在外面做的事迟早被人知晓。
沈溪研究半晌,回头看到云柳站在那儿发愣,不由笑道:“你担心什么,我知道,总归这些东西将来能派上用场,哪怕真需要交给朝廷,我也有的是理由,就说从佛郎机人手中得来的,或者是我无意中改良的,旁人怎会非议?”
云柳突然明白过来,今时不同往日。
沈溪再不是以前那个被人压着,处处需要看人脸色行事的年轻后生,现在沈溪是监国,是可以在朝中呼风唤雨的人物,沈溪说什么便是什么,就连皇帝都不敢得罪。
沈溪把木匣合上,放下来:“这些小玩意儿,先别放在我这里,找地方销毁吧,普通人看到不知有何用,倒无大碍,但就怕落到有心人手里,到时候找茬就不好了。”
“嗯。”
云柳点头道,“大人,最近张氏族人异动频繁……西北那边有消息说,军中一些将领居然投靠那兄弟俩。”
沈溪笑着摇头道:“这就叫四五年当汉奸,四九年投国军,自寻死路……既然有人看好张家两兄弟,由得他们去,我有的是手段让他们知道厉害!做事是要讲规矩,但有时候最大的规矩就是你手腕够硬。”
“大人的意思是……”
云柳无法理解沈溪这一番奇奇怪怪的话,好奇地打量沈溪。
沈溪道:“我不隐瞒你,但凡在西北想投靠张氏外戚之人,都会被我找个情由处置,他们会被调到更为艰苦的地方任职,我不会杀他们,但他们做错事,就该受到惩罚。因为从一开始,陛下就已定好规矩。”
云柳低下头:“卑职做事不当,没提前阻止。”
“没事。”
沈溪道,“肯定有人想烧冷灶,毕竟张氏兄弟背后是太后,有些想法是正常的,但他们不该忽视圣旨,活该倒霉。”
……
……
朱厚照在宣府的生活有些郁闷。
说是出兵草原,但在鞑靼游骑袭扰大同后,便不再在大明边关出现,朱厚照派出斥候调查,发现鞑靼人并未有侵犯大明国境的迹象,之前所谓的袭扰,更像是部族迁徙,偶然从关前路过。
“几个部族一起来边关,还说是意外?当朕那么好糊弄?”
朱厚照对下面调查的结果很不满,冲着萧敬一通发脾气,让萧敬无地自容。
萧敬发现,这几个月时间,虽然朱厚照未真正将他撤换,但其实早就对他没了耐性,从来没把他当成顾命大臣看待,更像是没用的家奴。
以至于萧敬很懊恼:“我再怎么没本事,也比张苑强吧?就算刘瑾也不过是会巴结陛下,但政务却打理得一团糟,怎么陛下会对我如此不满?”
萧敬理解不了自己有能力为何不得器重,他却不知朱厚照对于司礼监掌印这职务是否有能力并不在意,主要还是看这个人是否合他的心意。
所以无论萧敬本事多大,在朱厚照心目中,萧敬远不如刘瑾,甚至连张苑都不及。
就在朱厚照发脾气时,江彬从外边进来,近前后恭敬行礼:“陛下,末将带领两个千人队出关,抓回一百多鞑子!”
“这么厉害?”
朱厚照非常兴奋。
这边刚报告没有鞑靼人靠近边关,江彬就派人逮回来一百多鞑子,就好像是故意要打萧敬和宣大镇将领的脸。
江彬很得意:“人已押送到张家口,陛下是否亲自去查看?”
朱厚照道:“那是当然,马上准备马匹,朕准备骑马去。萧公公,朕这几天先不回来,小事你自行解决,大事留中,出发!”
……
……
朱厚照行事无所顾忌。
想去何处便去何处,骑马就可以,就算是在宣府边关也毫无畏惧,所带随从不过五百,这让萧敬看了既着急又无可奈何。
“陛下又走了?去张家口近百里地,去一天,回来一天,再逗留一天,起码三天,万一出事当如何是好?”
萧敬带着担忧,从行宫出来,整个人无精打采,根本没心思回去处理司礼监事务。
刚走出行宫大门,迎面过来一人,却是被朱厚照召到宣府来挂职宣大总督的兵部侍郎王守仁。
“萧公公?”
王守仁上前行礼,手上拿着一份上奏,好奇打量垂头丧气的萧敬。
萧敬道:“是伯安啊,你来作何?陛下……陛下不在,去张家口了。”
王守仁非常惊讶:“陛下往张家口?我是宣大总督,怎么不知道这事儿?没安排兵马随行么?”
萧敬无奈地道:“先不提陛下出行之事……伯安,咱家且问你,你说大同和张家口外,暂且没有鞑靼人活动的踪迹,为何一转眼,江彬便奏报以两千人马俘虏一百多鞑子?”
“有此等事?”
王守仁对这消息非常意外,作为宣大总督他总领军务,照理说关口内外发生什么战事他都会第一时间获悉,结果他却压根儿就没听说过这件事,连江彬领兵出塞都是后知后觉。
萧敬道:“老朽还会胡言乱语不成?”
王守仁叹息道:“若在下所料不差,根本没有什么鞑子俘虏,很可能又是杀良冒功那一套。”
经王守仁提醒,萧敬突然明白过来,点头道:“那就是江彬乱说,这……陛下过去后遇险可该当如何是好?边关之地当真太平?”
王守仁稍微斟酌后摇头:“难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