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影帝重回十八岁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纵马昆仑

    顶点




313、非常好!
    之前宁远满脑子光想着话剧的惊喜,这时候心态平静了不少,他才发现留比莫夫那个铜质水壶里面装的并不是茶,而是白开水,加热是保温的作用。

    而在铜壶的顶部,有一个小茶壶,那里面才是茶,而且是非常浓的酽茶。

    每次喝的时候,从顶部的小茶壶里倒出来一点浓茶汁,然后再加白开水,相当于冲调稀释,即使这样,那颜色依然红得发黑。

    两人一个喝着红茶,一个喝着绿茶,一边聊话剧。

    当然,也不仅仅聊《川省好人》这出话剧,而是包括宁远之前在霓虹国jingseedo戏剧节的见闻,和犀牛那出话剧。

    更多时候都是留比莫夫说,宁远听,偶尔也说几句自己的想法。

    在这位大师面前说话剧,跟关公面前耍大刀差不多,每一句宁远都字斟句酌,就怕被嘲笑。

    不过后来留比莫夫笑道:“你没必要这么拘束,想说什么都行,话剧不是数学和科研,没有完全标准的答案,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见解,这很正常,毕竟那句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我听了无数遍。”

    宁远咧嘴笑了起来,然后点了点头。

    想想也是,自己再字斟句酌的话,在他眼里估计也不算什么,既然这样,又何必拘束了,而且即使自己说错了,他也会给与纠正,这不正好是学习的机会。

    不知道错误,又哪来的正确。

    “就像很多人认为,我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反对者,其实这就是最大的偏见,因为我从来没反对过他,包括他的理论,我到现在还在用,怎么可能是他的反对者。”

    笑了笑后,留比莫夫淡淡道:“不过我也从来不解释,把自己的话剧排好,让更多人喜欢看,看完后能有一些思考,这才是我的追求。”

    宁远深以为然,笑道:

    “来这里的这些天,其实我也感受到了,您当然不会反对他,更不是反对体验派,甚至跟这两个没有丝毫关系,在我看来,您是反对那些后来者,无论什么剧目都往上套,您反对的,是这种盲目的做法。”

    听到宁远的话,留比莫夫有些讶异的看了看宁远,笑着指着宁远:

    “你比很多人强多了。”

    宁远笑道:“我们华夏有个词,叫一刀切,这是一个贬义词,跟那些盲目往体验派上面套的人一样,做什么都一刀切,根本不注重实际。”

    留比莫夫点了点头:“我认真拜读过你们华夏那位伟人的著作,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这两个词,我都特别喜欢。”

    这两个词,留比莫夫依然是用汉语说的,宁远真的佩服这位老爷子,什么都有所涉猎。

    经历的多,读的书多,这不正是华夏‘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真实写照?

    恐怕,这才是成为‘家’的必备条件吧。

    当宁远从留比莫夫办公室出来后,就被孟辉他们包围了,包括曹如龙也在,连他脸上也有种熠熠生辉的喜色。

    “宁远,你太厉害了!”这是刘叶、潘越明他们单纯的羡慕。

    “期待你的精彩表现,好好把握这次机会,有什么需要跟院里提。”

    面对曹如龙的和蔼可亲,宁远呵呵笑道:“曹院长,能不能让院里发点我们信义的毛尖过来?”

    曹如龙:“……”

    接下来的这些天,宁远除了演出,偶尔看别人的话剧外,就是看剧本,以及跟留比莫夫讨论。

    而留比莫夫喝了宁远的毛尖后,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似的。

    “好像……还不错?”

    宁远把自己带来的茶都送给了留比莫夫,虽然也不多,只有半斤的样子,但留比莫夫非常开心。

    至于宁远,这东西不是必需品,有就喝,没有就不喝,反正回国后还有很多。

    不过,曹如龙还真让国内采购发来了。

    “到时候我回国后再给您寄一些,我们信义毛尖不仅雨前茶、明前茶好喝,白露茶也不错,而且白露茶正好符合你们的口味,是味道最浓的。”

    留比莫夫笑道:“这个我知道。”

    宁远顿时就惊了,心道你连白露茶都知道?

    不过随后留比莫夫就说道:“白露,是二十四节气的一种,对吧?我特别佩服你们华夏古人的智慧,能精确的计算出这么多东西,太神奇了。”

    宁远这才知道,原来他知道的是节气,而不是白露茶,于是笑着点头。

    随后,留比莫夫又分析起这部话剧。

    “昆德拉曾说过:当要把握一部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时,民族、地区的背景是没有任何用处的。所以《川省好人》,这个跟你们的川省没有太大联系的作品,我觉得是布莱希特构筑的一个蛮横险恶的世界,他将他的文学幻想建立在了那片他根本没有去过的土地上,却揭示了人类永恒、普遍的道德困境。当行善和生存相冲突后,我们该如何选择。”

    说到这出话剧本身,留比莫夫语速就慢了下来。

    “这样一个大类的主题,其实可以套到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因为这是人类作为群居动物,并且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尽管是必然,但它并不是好的。”

    看着宁远:“我希望你的演绎,能更深层次的挖掘沈德的内心,她为什么会这么善良,而他后来改变形象,成为崔达,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心理。”

    宁远沉吟片刻,缓缓道:“我觉得,这不仅是人类的两种处事方式,其实也是每个人内心的写照,就像那句老话,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天使和魔鬼,沈德和崔达,其实就是那个人物内心的两面,她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并延续下去,另一方面,他也知道这根本不现实,这是期望和现实的冲突,也是理性和感性的博弈,最后理性战胜一切,回归现实,才给了三位神仙那样一个开放式的回应: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这个社会变得美好。”

    在宁远说的时候,留比莫夫安静倾听,眼神专注,尤其是最后的时候,眼神微微弯了起来,脸上浮起一丝笑意:

    “非常好,你说的也正是我想的,所以当初我在57年改编的时候,就增加了人物内心的冲突,在体验派之外,用分离的方式,把人物分离开,尽管还是那一个人,但呈现完全相反的两个极端,而带来的冲击力,在两人合并的时候,彻底爆发,效果非常好。”



314、疯了!
    尽管宁远重生回来,不止一次的想过自己以后要怎么怎么样,但实际上,宁远发现,随着自己回来的时间越长,很多事情并不是自己主动选择的,开了个头,后面的事情就像开启了智能模式一样,朝前行进。

    而这一切,完全由自己选择并去做的,恐怕就是最开始参加艺考,以及试镜还珠了。

    其他的,比如进话剧院,是李雪刀提携,而缘由就来自于艺考里的表现,虽然这中间也有宁远自己的努力,但并不算他完全自己的选择。

    还有参演《那山那人那狗》,也是霍建起跟唐果强聊起,而唐果强当时就推荐了宁远。

    即使《少包》,最开始也是卓杰跟宁远提起,尽管他当时也就是那么随口一说,但也相当于扇了下小翅膀。

    后面的种种,就更是如此。

    而这一次的机会,也是来自于霓虹国的获奖,如果没获奖,录影带里也不会记录,留比莫夫也看不到,自然不会给宁远和孟辉发来邀请。

    这让宁远不由自主的再次想起李宗盛那句话:人生很多事急不得,你得等他自己熟。

    宁远当然不急,他只是觉得这种发展很有意思,颇有点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味道,只要自己做好了,顺其自然就行。

    宁远也不是无欲无求,但他的求,远远赶不上发展的变化。

    就像他原本的计划里,好好上四年学,一方面打好基础,一方面结识人脉,但现在,他人脉已经不少,至于基础和经验,也在课本的滚瓜烂熟和秦莉的教育下,和几百场话剧,电影和电视剧,尤其是水浒的历练下,很牢固了。

    很多始料未及的发展,也让他无法拒绝,比如那部《那山》,还有《水浒》,以及那山在霓虹国的发行,无论是个人事业追求还是物质追求,他都没有拒绝,也不想拒绝。

    你在那儿等公交车,结果朋友开车经过还愿意拉你一截,除非傻子才继续在那儿等着。

    就像曹如龙说的,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几乎是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的大惊喜,演好了,不仅宁远自己的水平会得到升华,还有被留比莫夫这样戏剧界的大腕提携的恐怖影响。

    不说以前留比莫夫就在戏剧界名气极大,单单八十年代,留比莫夫在欧洲流亡的那些年,几乎那些文化大国他都跑遍了,文艺界的人士都有交集。

    他说带宁远去三大戏剧节,可不是说着玩,而是真的有那种人脉,甚至那些戏剧节里的很多人,都是他的晚辈、学生。

    不仅华夏,国外话剧和影视也是相通的,地位也相当,在话剧节的那些评委,很多也在电影节里担任评委。

    可以说,这是留比莫夫拉着宁远在欧洲的巡回亮相。

    不过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宁远的演绎能达到留比莫夫的要求,不让他中途有换角的想法。

    在以前宁远还真没想过去学俄语,即使他知道自己有这种恐怖的记忆力。

    总不能把所有语言都学一遍,然后让世人惊叹,这又是达芬奇似的天才,虽然每一个当演员的,都希望自己成名,但宁远不希望自己是因为这个出名。

    在这个环境下,学俄语本来就比在国内有天然的优势,有太多的人可以帮他练习,再加上宁远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学起来也快。

    几天的时间,基本上常用的单词都记住了,语法其实也跟英语相差不大,学起来也驾轻就熟。

    所以,每天看着宁远进步的留比莫夫,越发的震惊,连连夸宁远是天才。

    这还是宁远没敢展示,否则他能一字不漏的把剧本背给留比莫夫听听。

    关于宁远的装束,才是留比莫夫纠结的地方,尽管他脑海中因为看过宁远的思凡,早就想过不少方式,但真到实践的时候,他又开始犯难了。

    如果把宁远弄成欧式的女装,宁远一个黄种人掺杂在白人中间,总有些出戏,尽管可以通过化妆来弥补,但这不是留比莫夫想要的,而且他认为,化妆太多,很容易阻碍表情的变化,尽管这种差别并不是填充,微乎其微,但他不喜欢。

    所以,宁远不失时机的提出自己的建议:

    “为什么不排一场完全由华人来主演的话剧呢,更何况这是关于华夏的戏,比如神仙,比如发生的地点,如果用华人,岂不是更契合?”

    至于台词的问题,宁远并不担心,可以说,全剧超过一半的词,都是沈德和崔达的,其他人十几个角色的词,包括旁白,加起来还没有主角一个人的多。

    再分下来,其他每个角色的词并不多,只要把这些背下来,理解了意思,也不算什么难事。

    作为话剧演员,背词这种事并不陌生,只不过更麻烦一点,但跟收获相比,估计没有人不想尝试。

    宁远这话一出,留比莫夫还真愣了一下,蹙眉坐在那儿思索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宁远又趁热打铁:

    “即使这次的演员跟以前的版本不一样,但毕竟还是俄国的演员,对于您过去的版本来说,细节的调整并不那么明显,但如果换成华夏的演员,就会让整体风格有极大的改变,除此之外,还有舞美等其他环节,都会给人全新的体验。”

    说这番话的时候,宁远脑海里下意识的浮起那魔性的广告词:这是你没有玩过的船新版本……

    的确是留比莫夫没有玩过的。

    他以前在欧洲各地游历,给法国人导演过,给英国人导演过,也给德国人导演过,还真没给华夏人导演过……

    毕竟宁远这个想法不是刚刚产生的,而是这两天,看到留比莫夫的苦恼,他就有了这个想法,然后内心早就分析了好多。

    此时此刻,宁远跟他剖析这么做的好处,说的越多,留比莫夫的眼神越亮,到最后,他双眼绽放出激动的光芒:

    “对对对!你这个想法太棒了!”

    而当宁远把这个消息告诉曹如龙他们的时候,全都疯了!

    是真的疯了,别说孟辉、袁荃他们,连曹如龙的眼神都绿了。



315、很突出!
    这简直是天降喜讯,因为这样一来,选角和推荐角色,都会从他们华夏话剧院产生,包括孟辉也能参与进来,作为留比莫夫的助手导演。

    除此之外,还有舞美等一大票的人,都能加入这个剧组,毕竟用华夏演员,如果再弄欧式风格就不合适了。

    当然,他们只有建议权,决定权还在留比莫夫那里,但即使这样,也足够了。

    “宁远,真有你的!”

    曹如龙看着宁远的眼神都要放光了,握着宁远的手:“谢谢你,我代表咱们话剧院谢谢你,带来这么好的一个机会。”

    虽然宁远没跟他说具体经过,但曹如龙完全能想象得到,这中间宁远肯定费了不少口舌。

    以留比莫夫现在的年龄,这出话剧很可能就是他的封山之作,肯定会精益求精——虽然宁远清楚并不是这样,这位老爷子快活到一百岁,离世前还在排那出大戏《群魔》。

    但在曹如龙他们看来,这个岁数,也差不多了。

    而这样一出大戏,这对于所有参与的人来说都是一次绝佳的学习机会。

    除此之外,能带着上三大戏剧节,这对整个话剧院来说都是大喜事,不说扬名立万,至少也打开了跟国际顶尖话剧团体的沟通和交流渠道。

    留比莫夫的影响力摆在那里,只要不是演砸了,怎么都可以弄一个奖,更何况,留比莫夫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吗?

    铁定高标准严要求,不让自己的收官之作搞砸。

    这一次崭露头角打开了局面,后面就顺利多了。

    到那个时候,华夏话剧院也会跟着跻身国际一流之列。

    想想就有点小激动了呢。

    就连袁荃,眼里也透出崇拜和羡慕之色,因为宁远‘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拉人入伙,还有宁远现在表现出来的淡定和谦虚,当然,她也没看到过宁远之前得知留比莫夫选中他时的呆滞,否则绝不会这么想。
1...137138139140141...169
猜你喜欢